毛姓

毛姓

毛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6位。至2007年,按人口排序,毛姓總人口約25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0.2%。在中國大陸排名第87位,在台灣未列入前一百名。毛叔鄭為得姓始祖。以鳥羽為圖騰,毛下為鳥形靈台,靈台天齊上為相風鳩鳥。毛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門下食客毛遂;西漢經學家、北海太守毛萇;南北朝時期齊國畫家毛慧遠;唐朝畫家毛嵩;五代前蜀詞條毛文錫;宋朝詞人毛滂,畫家毛松;明朝畫家毛世濟;清朝文學家毛先舒,藏書家毛普、經學家、文學家毛奇齡,小說評點家毛松崗,畫家毛庚;民國情報組織負責人毛人鳳;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導人毛澤東,物理海洋學家毛漢禮,電工學家毛鶴年。

姓氏概述

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毛姓的確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在各種中國姓氏學經典上,都可以看到有關毛姓起源的同樣記載:

《通志·氏族略》載:“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孫因以為氏。”

《姓源》也說:“周文王第八子鄭封於毛,《左傳》周大夫毛伯是也,後因氏。”

《廣韻》說:“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後以為氏。”

同樣的記載也見於《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譜》一卷:“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之後,世為周卿,因國為氏。”

這裡所引資料基本統一,即毛姓的得姓,始於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鄭被封於毛。 如此說來,毛姓遠古時還是王族的後裔。他們的得姓始祖,赫然是當年中國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的同胞親弟弟,名叫姬鄭(《通志》以為是姬聃,這可能是誤解《左傳》所致)。 正是因為沾了王族的榮光,姬鄭當年才無功也受祿,被封為伯爵。這在當時可是最高的級別頭銜了。不但如此,他還被被授予司徒之職,並獲準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半獨立性的諸侯國──毛國。

當年姬鄭所建立的毛國,實際上也就是周成王封給其叔父鄭的這地塊小采邑,其地一說在今陝西扶風,一說在今河南宜陽。但是,姬鄭也就是毛伯所建立的這個毛國,在歷史上並沒有起過什麼大的作用和影響,因而有關它的記載也就非常少,甚至連它何時亡國、為誰所滅,也是一筆糊塗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毛國滅亡之後,它的子民為了紀念故國,便以國號作為自己的姓氏。 這便是毛姓的由來。

姓氏淵源

百家姓百家姓

毛姓的發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國了。毛國所在地,根據人們的考證,就在今河南宜陽一帶。毛姓以此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遷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陽城一帶)河南的滎陽兩地發展起來。之後,又以此為中心,向全國播遷。

毛姓另一來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現在河南宜陽靈寶一帶。聃是周文王的一個兒子,是個伯爵,人稱伯聃。其子孫亦以邑為姓。這兩支毛姓其實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後人。

周文王的這支後裔,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著名人物。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後來是戰國時代的毛遂,以及傳《詩經》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萇等。

一、出自姬姓,以國為姓

毛姓,本姓姬。黃帝後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鄭之後。毛叔鄭於西周初年受封於毛國,本居鉅鹿(今河北地區)。一說毛國在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後避難於河南滎陽。從以上資料可知毛姓出自周王族,後代以國為姓。

黃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之子。少典氏娶有嬌氏部落女子為妻,生下了炎帝和黃帝。據考證,炎帝和黃帝不是同一個少典氏國君生的,母親也不是同一人,炎帝母親叫妊姒,而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據古籍記載:一天晚上,附寶看見天上發出一陣陣強烈的閃電,電光圍繞著北斗星,一閃一閃地把四野照得通亮。附寶受到了感應,因而有了身孕,懷孕24個月後生下了黃帝。司馬遷《史記》中說黃帝“生而有靈”,就是指的這個傳說。黃帝降生地稱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名軒轅。黃帝在姬水(今陝西境內)之濱居住成長,便以姬為姓,這樣黃帝也就成了後世姬姓的始祖。

二、以封邑命姓

周文王姬昌的兒子伯聃(一作明),受封於毛邑(今河南宜陽一帶),爵位為伯,故世稱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職,負責土木工程建築事務,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通志·氏族略》載: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孫因以為氏”。

三、賜姓及少數民族該姓

因功賜姓毛,《明史·毛忠傳》載:毛忠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統三年(1438年)與都督蔣貴徵討尕兒只伯,大獲全勝,升都指揮僉事,堅守邊疆十年,皇帝為表彰他,賜予毛姓。另《明史·毛勝傳》:毛勝,初名福壽,元代右丞相伯卜花的孫子,因討還湖廣、巴蜀等處有功,賜姓毛。

毛姓遷徙史

毛姓是由周文王家族分封而來,其分封之地均在長江以北的黃河流域等地,也就是說毛姓早期居住活動之地主要在我國的北方。從史書的記載和毛姓人物的籍地也可證明這一點。

《姓氏尋源》中毛氏條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又《路史·國名紀戊》曰:“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這說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西周時周文王之子鄭從最早的封地今陝西華縣轉封到今洞南宜陽(即毛泉)的毛國後,便以國為姓,產生了毛姓。因鄧封地為毛,故稱毛鄭,又因其隨武王伐紂有功,被封為伯爵,故亦稱毛伯、毛伯鄭。毛伯(鄭)不僅是毛國的首領,還在周王朝中擔任司空之職,總管土木建築工程等事務,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孫世襲繼承。毛伯是位很有軍事才能的大臣,他不僅跟隨武王伐紂建功立業,在武王逝世,成王繼位後,還多次帶兵(主要是毛姓部落)征戰。

《元和姓纂》記載:毛氏“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國,因以為氏。支孫為周卿士,毛伯過、毛伯得並毛公之後也。趙有毛遂,漢有毛公治詩,趙人也,河間王博士毛萇亦治詩,為詁訓。”

公元前524年毛氏家族內部發生變亂,周卿士毛得殺毛伯過而代為毛伯,稱毛伯得。毛伯得是支持周王子朝的,王子朝在公元前519年到516年執政四年,他被支持敬王的晉軍和召伯盈等打敗並驅逐出王宮,王子朝只好於公元前516年10月攜了毛伯得、尹氏固等大臣帶上周朝的典籍投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縣北)。這樣,由於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爭,袒佐王子朝,以失敗而逃楚,致使毛國被宣布滅亡,其地被並人東周版圖,但其後世子孫仍以毛為姓,只有少部分進入長江以南,大部分仍留在北方。

《左傳·魯昭公二十六年》載:“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yin銀)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毛伯得當時亦帶了自己的親屬及家將文官遷徙到楚國,以他為首的這部分毛氏家族成員就在漢水流域生息繁衍,其中有一支遷往廬江(今屬安徽)定居,東漢時以孝行著稱的毛義就是這支的後裔和代表人物;另外有一支遷徙到了巴蜀(今四川),漢代的巴西郡(郡治在今四川閬中縣)丞毛植就是這支毛氏的後裔和代表人物。

毛姓的另一支遷徙到了吳國都城吳(今江蘇蘇州),因為吳國也是周族的宗親(始封吳者為周文王的大哥太伯),有共同的血親關係,而且估計毛國和吳國的首領有較好的關係,所以吳國才接納。從毛氏人吳即被命為吳大夫,後又封公,也可看出這點。可惜好景不長,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因中了越王勾踐獻西施的美人計,不聽忠言而亡國,毛氏於是歸隱山林,後代不甚發達。

毛姓毛晉

毛姓再有遷徙到山東的,代表性人物有西漢山東泰山人毛莫如(字少路),他在哀帝劉欣執政時擔任光祿大夫,是有名的儒者和清官,後來擔任常山太守,有政績;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毛思義,為山東陽信人,官永平知府、副都御史、應天府巡撫。

明末的毛霖,為山東掖縣人,他寫有一部名為《平叛記》的書,記述其親眼所見崇禎年間叛將李九成攻萊州之事,頗具史料價值;清代同為山東掖縣人的毛式玉,是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翰林院檢討,他以喜歡收集書畫碑刻文字,多藏善本著名;清代中晚期的毛鴻賓,為山東歷城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官至兩廣總督。有流向山西去的,如唐代山西絳州(今新絳縣)人毛若虛,官至御史中丞,以威震朝列,公卿恐懼而載人史冊;金朝文學家毛麾,是山西平陽(今臨汾)人,大定十六年(1176)特賜進士出身,居中都(今北京),授校書郎,又任太常博士,終於同知沁州軍事。清初山西澤州(今晉城)人毛一豸,系順治三年(1646)進士,任戶部郎中、興安參議等職,為官清廉,曾督餉固原,被康熙帝譽之為“清官第一”。

秦漢以後,毛姓在西河、滎陽形成兩大郡望,後來分布全國各地的毛姓都是由二望發展而來的。約在漢唐時期,一支毛姓人從中原地.區遷居江西吉州龍城(今江西吉水),其後便在這裡發展繁衍。唐貞觀進士毛儔在授宏文館校書郎後不久任岳州太守,成為湖南平江毛氏的開山祖。

遷徙台灣

毛姓毛士龍故居

毛氏人遷台灣省規模較大的是清朝雍正末年(1734—1735),有毛、郭、蔡、李、龍、陳六姓合墾今台灣苗栗縣苑裡鎮等地區,隨後又有漳州龍溪毛氏人遷台南縣。道光年間(1821—1850),龍溪縣田裡鄉人毛士劍以孝友祀台灣府學文廟,其後裔迄今仍盛傳於台南縣六甲鄉。新中國成立前夕,蔣介石在大陸的國民黨政權崩潰,於是帶走了一批毛氏文武官員和名流學者進入台灣,這些毛氏後裔又有一些遷居于海外各國。

遷往台灣的不只是平民百姓,還有政府派去的官吏。清康熙於1683年統一台灣後,派官員進駐台灣,治理台灣。《新竹縣誌初稿》中記錄了一位廣東博羅人毛殿飈,他是康熙甲戌年(1694年)的進士,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詔安調補到台灣諸羅縣任知縣。他在任期間,廢除陳規陋俗,打擊豪紳強暴,修建橋樑道路等,作了許多有益的事

在台灣毛姓名人中清代主要有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由福建建寧府建陽縣知縣調任台灣諸羅縣知縣的毛鳳綸(鳳倫),他祖籍盛京奉天府,在台灣的知縣任上政績突出,頗有才幹,得到好評,當他43歲秩滿時,升任江西吉安府同知而調回大陸。另一位是清廣東惠州府博羅縣人毛殿揚,他是康熙三十三年(1695)進士,四十四年(1706)由詔安調任台灣諸羅縣知縣。以前在大陸時頗有政績,敢於改革陋規惡習,與惡勢力鬥爭,到台灣就任後不肯與貪官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苟言笑,但命不長,赴任僅數月即逝世了。

1948—1949年遷入台灣的毛氏國民黨文武官員著名的有:原國民黨三十七軍軍長、抗戰時任過第十一軍團軍團長的陸軍中將毛炳文;原黃埔軍校教官、南京文化大學法學教授、河南省法院院長,去台後任“國大代表”和“立法院”立法委員的毛家騏;原國民黨政府國防部保密局局長,去台後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國防部”情報局局長,1956年在台北逝世被迫贈為陸軍二級上將的毛人鳳;蔣介石夫人毛福梅的侄子,抗戰時任過空軍總司令部副總指揮、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及航空署長,1940年即被授予空軍少將的毛邦初,任過軍統東南特派員兼“中美合作所”東南地區指揮官、廈門警備區中將司令的毛森,他到台灣後擔任過“國民黨革命行動委員會”的核心成員,由於與當權者政見不合,1968年僑居美國,1992年曾回浙江等地觀光,回家鄉江山探親,後來死在美國;原美國空軍參謀大學畢業,任過空軍驅逐隊總隊長、空軍第四軍區副司令、空軍軍官學校校長的毛瀛初,去台灣後任“國防大學”教育長,“空軍總司令部”督察長,空軍作戰司令部司令,“國防部”常務次長,最後任“民航局”局長。另外還有獲得少將及以上的武官有湖南平江人毛賢賽、毛賢琦,湖南慈利人毛雲,湖南道縣人毛健鈞,浙江江山人毛萬里毛應章,浙江奉化人毛景彪,浙江寧波人毛夢漪,江蘇宜興人毛敬希;文官有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台灣“亞東關係學會”駐日本代表、國民黨中央委員毛松年;任台灣“外交部”專員、中南美司司長的毛起鷳;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教育部長”毛高文;出生於台灣本土台南市的“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台灣省政府副秘書長、台北市教育局局長毛連媼

遷徙香港

毛姓毛宗崗作品

香港的毛氏大部分是從大陸遷徙過去的,如著名學者、社會名流毛以亨,他是浙江江山人,早年參加過辛亥革命,後到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過上海法科大學、北京大學的教授,還擔任過駐前蘇聯特羅邑領事館的領事,回國後在內政部任職,抗戰時期曾寓居香港,後回大陸,1947年任民社中央候補執行委員,1948年任過全國監察委員,1949年冬季遷居香港,任香港大學教授,1968年在香港九龍病逝,終年73歲,著有多部著作。大律師毛雲龍,是廣東東莞人,香港大學畢業,後創辦毛雲龍律師行。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著名記者毛孟靜,是香港毛氏較年輕的一代,她的祖籍為浙江寧波,不過從出生起大部分時光是在香港,為多家中外傳媒機構採訪,以敏銳的觀察力與尖銳的詞鋒聞名。她所采寫的訪談集成書,頗有影響,另外她還寫小說,出版有《毛孟靜小小說選》、 《危城記》等作品。

移居海外

美國毛氏也是由中國大陸和台灣、香港等地遷移而至的,有的是當年赴美當勞工的華人,其後代發奮圖強成為企業家、資本家和科學家等,有的是舊中國社會名流定居於美國,其後代在美生活,有的是留學後而留下從事科研工作,還有一些是台灣軍政要人的後代。例如在袁世凱執政時期任“人才內閣”總理熊希齡的夫人毛彥文女士,本為美國密西根大學畢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任過上海復旦大學教授,1935年與熊結婚後從事慈善救濟

毛氏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有不少後裔,據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抗日史料記載,1942年被日軍拘殺的就有華僑毛其賢(33歲)、毛開松(23歲)等人,在日本主要集居於琉球群島,據何光岳先生考證,有一支毛氏從河南宜陽毛泉遷徙至臨海郡(今浙江臨海市)後漂海至琉球,其中又有一支繼續東迂至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還有一支則南遷而成為毛利人,分布於紐西蘭各地。現代也有毛氏在日本定居,如寫有較著名的《日本蟲子》一書的毛丹青,原在北京大學畢業後,1985年分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87年到日本,開加入日本國籍,他的日語和中文都很好。

歷史名人

毛遂自薦毛遂自薦

然而,毛姓雖古老悠久,但在以後幾千年中國的漫長歷史舞台上卻並沒有什麼值得人眩耀的驕人業績。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湧現過無數至今令人懷念的各姓優秀人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先哲之中,屬於毛氏族姓的卻少而又少。除了一個靠自薦起家的毛遂,研究《詩經》出名的毛亨、毛萇,被人們視為奸臣的毛延壽和清朝的學究毛奇齡外,再也數不出什麼特別有名的人物。而這裡面能與韶山毛氏掛得起勾來的,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毛遂毛遂為戰國時趙國人,平原君門下食客,歷來不受器重。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圍邯鄲,平原君到楚求救,他自薦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談判,不得要領。關鍵時刻,毛遂按劍而上,直說厲害,說服楚王同意趙楚合縱。平原君趙勝由此嘆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毛遂從此脫穎而出,被平原君待為上賓。

毛玉雲南右衛軍家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任南京吏科給事中,多有政績,死於獄中,贈光祿少卿。其先祖當為元末從吉州避往雲南省,有可能是毛太華之後,因毛太華遷湘時,只有兩個兒子隨往。

毛伯溫安汝厲,江西吉水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任御史、大理寺丞、工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毛氏族譜》說“二十一世,傳至伯溫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可見他與韶山毛姓有淵源關係。這裡的“二十一世”,是從江西吉水毛氏始遷祖、宋工部尚書毛讓算起的,從毛讓到毛伯溫(北宋到明中後期),其間約500年。

毛愷浙江江山(屬衢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進士,御史,太子太保。

毛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原名鳳苞,字子久。江蘇常熟人。藏書達八萬四千餘冊,其數量幾與後來毛澤東先生的藏書相埒。毛晉藏書多宋元刻本,建汲古閣,目耕樓以儲之。曾校刻《十三經》《十七史》《津逮秘書》《六十種曲》等,為歷代私家刻書最多者。好鈔錄罕見秘籍,繕寫精良,後人稱之為“毛鈔”,著有《隱湖題跋》,並編有《毛詩陸疏廣要》

毛士龍,江蘇宜興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杭州推官,刑科給事中,左僉都御史。還有湖北公安縣的毛羽健,浙江餘姚的毛吉,河南鄧縣的毛弘,江蘇崑山的毛澄,山東掖縣的毛紀等等,他們都是進士出身,在朝廷里任過要職。

毛先舒(1620~1688),清初文學家。字稚黃,又名,字馳黃,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諸生,明亡之後不求仕進。曾從事音韻學研究,也能詩文,與毛奇齡、毛際可齊名,時稱“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有《潠書》《思古堂集》《詩辨坻》《韻學通指》《南曲正韻》等。

毛奇齡(1623~1713),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大可,號初晴,又以郡望稱西河,浙江蕭山人。康熙時,任翰林院檢討,明史館撰修官等職。治經史及音韻學,所撰《四書改錯》 ,對當時用以科舉取士的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所抨擊。能散文詩詞,並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 。又通音律,撰有《競山樂錄》等,著作編為《西河合集》。

毛宗崗,清初小說評點家,字序始,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評刻《三國演義》,將羅貫中原本,加以修訂;整頓回目,改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成為今日流行的120回本。在其修改及評語中,依據朱熹《通鑑綱目》,增強了尊劉黜曹的封建正統觀念,藝術分析也多八股文作法,不脫當時評點派的習氣。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1959)。

家譜介紹

毛姓毛澤東

毛姓有文字記載的家譜應始於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因毛姓是周文王之子,是皇室後裔,為伯爵,該書記載戰國前帝王和諸侯大夫的姓氏和世系,應在此之列。漢代的毛姓世系還應在《世本》上有所補充,而未見專書。可惜《世本》在宋代已佚,我們現在所看到毛姓最早的較完備族譜是宋代的龍圖閣直學士毛漸(1036—1094)所修《清漾毛氏族譜》(晉代毛寶和唐代毛衷時修過譜,可能較簡單,且已失傳,只留下序),該譜於元豐六年(1083)初纂,並作《源流序》《毛氏世譜》,對毛姓歷代祖先予以介紹,保存下來了十分珍貴的毛姓世系資料。

《清漾毛氏族譜》,從宋代毛漸初修開始,至民國25年(1936)已修譜10次,平均不到百年修譜一次,這樣就較為真實和很少遺漏,而且該譜編修十分齊全,分內、外、天、地、春、夏、秋、冬8集,100多卷,世系圖表詳盡,可稱得上是譜諜典範。天集一卷載有《始祖毛伯至五十二世寶公世系圖》,天集二卷載有從毛寶南渡以後的《自一世毛寶至三十五世初翁公、立翁公世系圖》,清漾毛氏祖宅一派承接天集二卷,記有《毛立翁之子璋公之派世系圖》《毛璋次子開公元孫之派居清漾祖宅世系圖》,這樣總共有109世,至今保存完好。

家譜文獻

《清漾毛氏族譜》四卷(江西上饒)清同治十年毛光春修。

《清漾毛氏族譜》(浙江江山)清道光三十年本,存3冊;另有10冊本;民國4年本存17冊。

《雙溪毛氏宗譜》 (江西玉山)民國本8冊。《合肥毛氏宗譜》民國5年毛開運等修,九鼎堂本,1冊;另外儲存有3冊本。

《興賢毛氏宗譜》四卷(江山)清同治三年本,1冊。

《上莊毛氏宗譜》二卷清道光二十九年序刊本。

毛姓毛姓

《棠峰毛氏宗譜》(浙江江山)清光緒二十四年本,5冊;另外儲存有1冊本。

《邑前毛氏宗譜》 (浙江江山)清毛雲鵬修,宣統三年本,2冊;另有毛繼善修民國19年本36冊;民國19年毛春余等續修本80冊,已流人日本、美國。

《龍底毛氏宗譜》 (浙江江山)清末本1冊。

《龍川毛氏宗譜》 (浙江常山)二卷清黃庚吉重修,清光緒五年刻本,另有民國20年刻本。

《龍游毛氏宗譜》 (浙江)清毛啟東等修輯,鹹豐元年活字本,存卷一。

《蘭溪毛氏宗譜》三卷(浙江)民國14年木刻本,章萼纂修。

《湯溪毛氏宗譜》四卷(浙江蘭溪)民國7年木刻本,鎬穎重纂。

《沐澄毛氏宗譜》四卷(浙江蘭溪)民國29年木刻本。

《會稽達郭毛氏宗譜》七卷首一卷(浙江紹興)清毛乙笙、毛子薌修,宣統二年刻本,10冊;另有民國19年木活字本 十二卷(12冊);清道光二十六年長發堂本6冊。

《餘姚豐山毛氏族譜》清毛雲祥等纂,光緒三十年永思堂本活字本,17冊;另有民國20年活字本,毛啟周等續修,20冊。

《毛氏永思堂族譜》 (浙江餘姚)清毛廷枋等修,道光20年本,1冊,存卷6;另有22冊本;清同治十二年活字本(22冊)流人日本、美國。

《餘姚雙河毛氏宗譜》二十一卷思成堂刻本,殘存2冊。

《西河毛氏宗譜》四卷(浙江鄞縣)清王謙和、毛履洛等修光緒二十五年木活字本1冊;另有民國22年活字本1冊,毛顯榆、毛守銚等修。

《鄞縣毛氏宗譜》十卷清姜炳璋、毛異修乾隆四十二年抄本。

《寶峰毛氏宗譜》四卷(浙江鄞縣)民國應廷賡、毛履邦等修,活字本l冊。

《城西錫山毛氏宗譜》四卷清毛顯常修,鹹豐七年承啟堂本2冊。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