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用字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風姓,出自遠古驪山氏女媧,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上古有驪山氏一族,出自遠古女神女媧。在古代,“酈”與“麗”、“驪”三字通假,因此在女媧的後裔子孫中,多有將驪山氏省文簡化改為單姓酈氏、驪氏、麗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酉姓,出自黃帝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中的記載,酈氏是黃帝之後。
根據有關史籍和族譜記載:酈氏家族起源於黃帝時代。軒轅黃帝(一世)娶炎帝之女彤魚氏為三妃,生子夷彭(二世)於酉山,以酉為姓。夏代初年(前2069年),其後人涓,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酈邑(今河南內鄉酈城村),賜姓酈氏,稱為酈涓(九世),是為內鄉酈姓始祖。
得姓始祖:女媧、黃帝、酈涓。
各支始祖
一、原始世系:
1、黃帝(華夏始祖)→2、夷彭(酉山始祖)→3、左人→4、壹鳴→5、皓→6、索鹿→7、種夷→8、犍→
二、內鄉世系:
9、涓(受封酈國,賜姓酈氏,內鄉始祖)→10、寰→11、茲→12、奚首→13、俶→14、赫→15、咎→16、→17、開甲→18、澆→19、茫→20、降亥→21、尼→
三、新蔡世系:
22、圉(新蔡始祖)→23、處→24、銜壬→25、外辛→26、無亥→27、囂→28、黔→29、沃→30、驕→31、亹→32、羌→
四、驪山世系:
33、盛乙(驪山始祖)→34、虞→35、荼→36、款→37、荒→38、朔→39、般→40、連(西周功臣)→41、靳→42、驃→43、綽→44、湍→45、甄→46、涵衍→47、裴礱→
五、晉城世系:
48、戍(晉城始祖)→49、驁→50、巢→51、弗羈→52、掬曇→53、顓(酈國被晉國攻滅)→
六、陳留世系:
54、龐( 受封陳留侯,陳留始祖)→55、敘→56、浚→57、嘉→58、燧→59、勰→60、蟠(東周忠臣,失去爵位)→61、淮→62、皋→63、彥→64、崎→65、旻→66、迥→67、踰→68、徇→69、軫→70、崇→71、食其(西漢功臣)→72、庎(受封武遂侯)→73、暹→74、珉→75、勃→76、平→77、逸→78、乘→79、黃→80、莫(失去爵位)→81、勝→82、輿→83、侗→84、邕→85、晁→
七、涿州世系:
86、炎(涿州始祖)→87、止戈→88、亶→89、尚→90、杼→91、志→92、懷(酈亭始祖)→93、肅→94、瑛→95、紹→96、嵩→97、范(北魏功臣)→98、道元(北魏忠臣、地理學家)→99、繼方→100、植→
八、維揚世系:
101、昶(唐初功臣,受封揚州,維揚始祖)→102、思仁→103、渾→104、弼→105、澤→106、世靖→107、宏(唐末忠臣)→108、融→109、拯→110、希亮→111、斌孫(北宋功臣)→112、輔→113、守博→114、衡→115、穆→116、鳯→117、文紹(南宋功臣,江南始祖)→118、嵩(會稽始祖)、坊(蘭溪始祖)、元亨(諸暨始祖)、道亨(台州始祖)。
九、南渡世系:
118、元亨(諸暨始祖)→119、尚泉→120、聯→121、公瑾→
十、浣江世系:
122、景輔(璽7,浣江始祖)→123、哲(曾9)→124、宏甫(榮6)→125、德祐(貴3)→126、政(景7,景七派始祖)→127、經(友9)→
十一、秉彝房世系:
128、忠(尊27,秉彝房始祖)→129、潮(震33)→130、楷(泰40)→131、燦(乾54)→132、文龍(坤21)→133、希榮(秉6)→134、禮(萃6)→135、良梗(豫9)→
十二、崇本堂世系:
136、遐齡(恆14,崇本堂始祖)→137、瑞宗(升27)→138、緗(隆13)→139、毓醇(臨21)→140、可豐(觀18,大馬塢始祖)→141、富年(隨16)→142、唐山(復76)→143、宜左(履89)→144、君美(需101)→145、兆隆(頤73)→146、大昭(漸41)→147、偉仁(鹹106)→148、林春(落豐9)→
遷徙分布
根據有關史籍和族譜記載:酈氏家族起源於黃帝時代。軒轅黃帝(一世)娶炎帝之女彤魚氏為三妃,生子夷彭(二世)於酉山,以酉為姓。夏代初年(前2069年),其後人涓,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酈邑(今河南內鄉酈城村),賜姓酈氏,稱為酈涓(九世),是為內鄉酈姓始祖。商朝年間,酈國演變為驪戎部落,先後遷居驪邑(今河南新蔡)、驪山(今陝西臨潼)。商朝末年(前1046年),驪戎部落首領酈連(四十世)幫助周武王滅商興周,成為西周開國功臣之一。春秋中期,驪戎部落被晉國攻滅。周惠王十年(前667年),酈龐(五十四世)被周惠王封為陳留侯(今河南開封陳留鎮),是為陳留酈姓始祖。其後,酈嘉(五十七世)修政愛民,清正廉潔;酈蟠(六十世)為國殉難,滿門忠烈。
秦代末年,酈食其(七十一世)協助漢高祖滅秦收齊,成為西漢開國功臣之一,其後裔世襲武遂侯;其弟酈商,東征西討,戰功卓著,後代世襲曲周侯。東漢後期,酈炎(八十六世)遷居涿郡(今河北涿州),是為涿州酈姓始祖;十六國時期,酈姓家族一部分跟隨酈性(九十二世)躲避戰亂遷往江南金陵(今江蘇南京),是為南支酈氏;另一部分跟隨酈懷(九十二世)遷居酈亭(今河北高碑店),是為北支酈氏。北魏前期,酈范(九十七世)軍功卓著,為官四十餘年,成為朝廷的棟樑重臣,北魏的名門望族。其子酈道元(九十八世)歷任朝廷要職,嚴懲權貴豪強;同時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水經注》四十卷,在世界地理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隋代末年,酈昶(一百〇一世)跟隨唐太宗征戰有功,成為唐代開國功臣之一。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被封為揚州刺史,遷居於維揚(今江蘇揚州),成為維揚酈姓始祖。唐代末年,各地藩鎮戰亂紛紛,酈宏(一百〇七世)臨危受命,擔任大司空。天復四年(904年),慘遭叛賊殺害,忠君盡節。北宋初年(960年),酈文孫、酈斌孫兄弟(一百十一世),跟隨宋太祖征西,討伐叛臣,以戰功封侯。
南宋初年(1129年),金兵大舉南侵,酈文紹(一百十七世)率領眾將護衛宋高宗南渡長江。其後,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酈文紹定居越州(今浙江紹興)。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其第三子酈元亨(一百十八世),擔任諸暨學正,遂遷居暨陽(今浙江諸暨),是為暨陽酈氏始祖。至南宋後期,酈景輔(璽七公,一百二十二世)精於律法,誥贈大理寺提領,在浣江之西開基立業,是為浣江酈姓始祖。
南宋晚期、元朝前期,璽四公酈景研生子酈洪(一百二十三世),擔任龍虎大將軍,前往丹陽抵抗蒙元入侵,後世定居江蘇丹陽。璽五公酈景秀居住諸暨城北,後代形成酈村。與此同時,定居諸暨縣城的璽七公酈景輔生三子(一百二十三世):曾九公酈哲(留居諸暨縣城)、曾十公酈賢(遷居祝橋)、曾十一公酈信(遷居巽塢)。曾九公酈哲生一子:榮六公酈宏甫(一百二十四世)。宏甫生三子(一百二十五世):貴二公酈德繼、貴三公酈德祐、貴四公酈德裕。德繼生二子(一百二十六世):景三公酈恆,景八公酈仕豐。德祐生四子(一百二十六世):景二公酈成、景四公酈觀、景五公酈昇、景七公酈政。德裕生四子(一百二十六世),兩支傳下後代:志一公酈彥剛、志四公酈彥俊。
到了明代,諸暨境內的酈姓家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逐漸分出新的房派:景八派分為元一房、元三房、元五房、元九房、元十房、元六房、元四房、元七房、元十一房;景五派分為友六房、友八房;景七派分為維新房、維堯房、秉彝房、榮華房。這十五個房派,加上璽四派、璽五派、景三派、景二派、景四派、志一派、志四派、曾十派、曾十一派,總共有二十四個房派。因此,浣江酈氏宗族的祠堂永思堂門前立有二十四尊石獅子,就是象徵這二十四個房派的。
如今,璽四派的後代遍及丹陽、鎮江、南京、句容、宜興、常州、張家港、無錫、蘇州、上海等地。璽五派的後代主要居住在諸暨城北的酈村。還有璽七派的二十二個房派,景四派遷居湖南邵陽、武岡、通道;其餘遍及諸暨一百三十餘村,以及紹興市區、柯橋、蕭山、富陽、桐廬、浦江、義烏、衢州、嵊州、上虞、路橋、玉環、杭州、嘉興、上海、安徽安慶、湖北來鳳、重慶萬州、雲南鹽津、北京、香港、台北、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英國。
郡望堂號
1、郡望:新蔡郡:
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2、堂號:
開封:廣野堂。因紀念西漢開國功臣廣野君酈食其而得名。
會稽:長揖堂。因紀念秦末酈食其見劉邦長揖不拜而得名。
蘭溪:枕湖堂。因當地族人枕靠湖泊地帶居住勞作而得名。
諸暨:永思堂。為永遠緬懷思念歷代前輩創業精神而得名。
丹陽:注經堂。為紀念地理學家酈道元寫下水經注而得名。
在會稽長揖堂之下,又繁衍出以下堂號:
嵋山派:二美堂
三門派:積善堂
在諸暨永思堂之下,又繁衍出以下堂號:
璽五派:明經堂(酈村江邊)
景三派:鳳鳴堂、餘慶堂、登本堂、滋德堂(酈村路邊);亦政堂(江龍)
景八派:寶善堂(下江東)、欲仁堂(詹家山長房)、存耕堂(詹家山二房)、壽萼堂(詹家山小房)、檡樹堂(元九房)
景五派:永言堂(白牆莊)、懷哲堂(橫街)、繼哲堂(藍社)
景七派:崇本堂(西隅)、福持堂(后街)、尚義堂(馬湖沿)、茂荊堂(西隅)、順怡堂(直埠)、瑞藹堂(城內秉)、恆升堂(后街)
家譜文獻
1、《仙居酈氏宗譜》:現存於仙居縣半溪、林坑口。
2、《永康酈氏宗譜》:保於永康市前酈、後酈。
3、《沂源酈氏宗譜》:現存於山東省沂源縣花峪村。
4、《會稽酈氏宗譜》(東):現存於日本國立博物館;美國鹽湖城宗譜研究會。
5、《會稽酈氏宗譜》(西):現存於上海圖書館。
6、《橫渡酈氏宗譜》:現存於三門縣大橫渡村。
7、《蘭溪酈氏宗譜》:現存於蘭谿市井塘下村。
8、《浣江酈氏宗譜》:現存於上海圖書館。
9、《浣江酈氏宗譜》:現存於諸暨市石橋頭、義烏市下里角塘;北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
10、《義烏酈氏宗譜》,現存於衢州市博物館
11、《蔣堂酈氏宗譜》:現存於金華市寺前。
12、《丹陽酈氏宗譜》:現存於河北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
13、《邵陽酈氏宗譜》:現存於湖南省邵陽縣酈家坪。
14、《蘄春酈氏宗譜》:現存於湖北省蘄春縣金溝。
15、《鹽津酈氏宗譜》:現存於雲南省鹽津縣酈家灣。
16、《浣江酈氏宗譜》:現存於諸暨市江龍、船埠頭、中央莊、東華堡、竹窠、義烏、臨安、詹家山、序先房、玉環、章塢、檡樹橋、上檡樹橋、柯橋、來鳯、趙公橋、上合浦、郭家、邵陽、烏程、白牆莊、杜家塢、藍社、王家井、大園、張家店、竹灣、牌頭、石橋頭、大馬塢、琅璫山、直埠、馬湖沿、鳯山、楓橋、北京、廿里牌、五泄。
字輩排行
1、會稽酈氏字第(東)
克——歸——明——誠——德——南——國——文——武——祖——學——傳——維——世——昌——永——慶——光——裕——壽——福——安——恩——澤——
2、會稽酈氏字第(西)
鑒——清——標——熙——圻——鎮——河——桂——燕——在——鍾——永——桓——然——培——錫——治——杲——照——坎——鎬——江——松——烈——塤——銓——澤——相——煒——圭——
3、諸暨、山陰、蕭山、富陽、義烏、路橋、玉環酈氏字第
璽——曾——榮——梁貴華——鍾勝景志汝信——斌梅真友敬名涌——洪松尊鏇斗——方端椿元希震堂玘添——洋京翰倫楠準泰萬兆尚錦全廣玫楊謹顯——豪環獻如儒湘乾完拱貞恭懷深朝諫英——廷建濂敬堯祥良賢坤恩高昂謙軻原——和升遠莊秉登忠寧艮思鴻呈有道——順正澄惠嘉開節明科萃芳享福德——慶奇淳應鼎金銓朝纓豫昌京鑌電——砡源恆繡仁主美懋鉉翯——經升東仙義青晉渟珽——琮隆壁李禮標益瀾簾——臨——觀——隨——復——履——需——頤——漸——鹹——豐——大——壯——同——人——賁——師——濟——坎——解——蒙——
4、諸暨泰北酈氏字第
璽——曾——榮——富——浩——稠——承——常——淮——謹——建——生——齊——廣——聖——仁——智——克——時——敏——安——吉——永——固——貞——允——實——光——輝——新——
5、三門橫渡酈氏字第(昌)
廷——君——昌——成——兆——永——高——遠——惟——鳳——聖——家——才——達——亦——卿——由——仁——倍——厚——德——禮——智——規——剛——方——
6、三門橫渡酈氏字第(乙)
乙(昌)——炳(成)——中(兆)——孝(永)——啟(高)——志(遠)——國(惟)——觀(鳳)——光(聖)——大(家)——道(才)——其(達)——昌(亦)——
7、仙居酈氏字第
道——福——瑞——德——彥——潤——榛——健——大——宗——祖——士——可——永——邦——夫——全——統——良——明——光——起——孟——思——尚——炳——熙——承——正——宗——國——士——文——希——
8、永康酈氏字第
文——永——啟——洪——開——學——宜——春——明——安——康——樂——壽——長——承——揚——優——統——恆——昌——
9、丹陽酈氏字第
璽——曾——榮——德——顯——祥——仁——禮——信——瑢——暘——金——水——寶——嘉——嗣——志——大——茂——士——永——紹——邦——明——世——傳——以——毓——汝——兆——
10、來鳳酈氏字第
爾——文——國——廷——光——盛——世——大——吉——昌——全——家——如——孝——友——永——遠——定——芬——芳——
11、蘄春酈氏字第
雲——昃——頎——爵——欣——太——福——開——統——承——添——佑——輝——光——耀——榮——大——文——朝——正——宏——道——華——國——世——啟——英——遠——家——聲——禮——樂——從——先——進——乾——元——利——亨——貞——錫——汝——林——榮——境——鍾——涵——樹——焰——均——金——湯——相——照——地——錦——滿——棣——輝——增——春——和——景——茂——盛——信——權——炳——振——興——仁——義——昭——鴻——志——德——惠——定——超——群——
12、鹽津酈氏字第
應——其——二——朝——贏——文——登——浩——上——廷——鳳——秀——才——世——大——先——人——之——庚——底——雲——華——從——金——啟——富——首——保——長——春——永——正——乾——坤——定——萬——代——子——孫——興——
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望出新蔡;源自酈國:全聯典指酈氏的源流和郡望。
著水經注;封廣野君: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縣人。曾官御史中尉,執法嚴峻,官至關右大使。好學而博覽,文筆深峭,到各地“訪瀆搜渠”,留心考察水道變遷和城邑興廢等地理現象,著《水經注》四十卷,是公元六世紀前中國最全面而系統的綜合性地理巨著,文筆絢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下聯典指秦漢之際的陳留高陽人酈食其,家貧而好讀書,初為里監門吏。秦末農民戰爭中歸附劉邦,獻計攻克陳留,封為廣野君。楚漢戰爭時,說服齊王田廣歸漢,韓信率軍襲擊齊國,田廣以為是他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烹死。
計紿產祿;威振山蠻: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酈寄,與呂祿友善,高后崩,大臣欲誅諸呂。太尉周勃劫酈寄父,令酈寄紿呂祿、呂產與出遊,周勃乃得入據北軍。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酈道元,太和中由尚書主客郎累遷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治,蠻民詣闕訟其刻峻,坐免官。
集成水注;學擅縱橫:
上聯典指北魏時期的酈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水經注》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酈食其,好讀書,為劉邦定計下陳留。酈食基常為說客,使諸侯,後說齊,憑軾下齊七十餘城,及韓信襲齊,齊以酈食其賣己,遂被烹之。
清簡為治;懿行可風:
上聯典指北魏時期的酈道約,字善禮,任魯陽太守,政簡刑清,民以安居。下聯典指酈氏女酈仲隱為宋氏婦,姻族皆稱其婦德。
著水經注;封曲周侯:
上聯典指北魏時期的酈道元撰《水經注》四十卷。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酈商以功封曲周侯。
2.六言通用聯:
北魏關右大使;東漢音律專家:
上聯典指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歷官安南尹、河南將軍、關右大使等。下聯典指東漢學者酈炎,范陽人。字文勝,有文才,精音律。性至孝,漢靈帝時州郡辟命皆不就。
3.七言通用聯:
善禮以清儉為治;仲隱則懿行可風:
上聯典指北魏時期的酈道,字善禮,任魯陽太守,政簡刑清,民以安居。下聯典指酈氏女酈仲隱為宋氏婦,姻族皆稱其婦德。
4.八言以上通用聯:
服儒者衣冠,洵是漢家三俊;興魯陽學校,嘗注水經一書: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謀士酈食其事典。下聯典指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字善長,涿縣人。漢朝人桑欽著的《水經注》,記中國河流水道一百三十七條,酈道元作注,增至一千二百五十餘條,增加十倍於原書,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名著之一。
歷史名人
酈食其:蟠公十一世孫,崇公之子,諱食其,魏安釐王九年(前268年)生於魏國陳留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早年愛好讀書,關注各國局勢。魏末王三年(前225年)秋,秦國攻滅魏國,食其家貧落魄,淪為陳留門吏,孤傲不馴。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陳勝、項梁起義,食其隱匿不出,靜觀時局發展。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劉邦兵臨陳留,訪求當地豪傑,食其乃跟隨劉邦,用計攻克陳留,得到大批軍糧。劉邦封食其為廣野君,出使各國諸侯;以其弟商為將,進攻秦朝。秋,兵臨武關,食其勸秦將歸降,不戰而下武關,劉邦攻入鹹陽,秦朝滅亡。
漢王三年(前204年)秋,楚漢戰爭正在進行,項羽、劉邦爭奪滎陽、成皋。劉邦兵力疲憊,意欲退守洛陽一帶。食其認為滎陽敖倉軍糧眾多,成皋天塹地勢險要,力勸劉邦堅守,終於保住中原戰略要地。又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歸漢,齊王乃放棄戰備,以七十餘城降漢。
漢王四年戊戌初(前204年11月),漢將淮陰侯韓信嫉妒食其之功,發兵襲擊齊國,齊王田廣認為被騙,乃烹殺食其,時年約六十有五,墓在雍邱(今河南省杞縣)。漢文帝年間,追謚為廣野愍侯。杞民為之立廟,世代與其弟良臣一同祭祀。
酈商:蟠公十一世孫,食其公之弟,諱商,字良臣,魏安釐王二十四年(前253年)生於魏國陳留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早年愛好練武,學習用兵之道。陳勝起義後,商聚集四千多貧苦農民回響。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劉邦攻克陳留後,商率領部下跟隨劉邦進攻秦朝,沿路屢立戰功。漢王元年(前206年),劉邦封商為信成君、隴西都尉。楚漢戰爭中,轉戰於中原各地,多次打敗楚軍,再立功勳。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秋,燕王臧荼反,商跟隨高帝出征平叛,升任右丞相。六年(前201年)正月,朝廷以戰功封商為曲周侯。漢高帝十年(前197年)秋,陳豨反漢,自立代王,商再隨高帝出征平叛。十一年(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商又隨高帝出征平叛。
商一生戎馬,先後參加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三次平叛戰爭,為漢朝立下赫赫戰功。漢高后八年(前180年)秋,商去世,在位二十二年,終年約七十四歲,謚曰景侯,葬於其兄廣野君墓左側。河南省杞縣有二酈公祠,世代祭祀不絕。
酈炎:(公元150~178年),字文勝;河北范陽人。著名東漢詩人、學者。西漢謀士酈食其之後,有文才,精音律。言論給捷,多服其能理,性至孝,漢靈帝時州郡辟命,皆不就,有志氣聞名。後風病,妻始產而驚死,妻家訟之,漢熹平六年死於獄中,終年二十八歲。著有集二卷,著有《遺令書》等。
酈道元:(公元469~527年待考),字善長;范陽涿縣人(今河北涿縣)。著名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曾官至御史中尉,執法嚴峻,官至關右大使。酈道元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北魏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陝西臨潼)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
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遊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遊覽名勝古蹟、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儘可能詳細、準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一百三十七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一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酈道元作注的《水經注》四十卷,增加了一千二百五十餘條,是原書的十倍。他詳細記載了中國河流水道的地理變遷沿革,使《水經注》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名著之一,是公元六世紀前中國最全面而系統的綜合性地理巨著。
《水經注》文筆絢麗,除了對歷史地理學有重要貢獻外,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價值。
酈瓊:(公元1104~1153年),字國寶;相州臨漳人(今河北臨漳)。著名宋、金將領。
酈權:(公元?~1190年待考),字元輿,酈瓊之子;鄴郡人(今河北臨漳)。著名金國詩人。其父酈瓊,字國寶,原是南宋時期的軍事家,後降金國,仕至武寧軍節度使。金大定年間(公元1161~1189年),酈權以父蔭仕宦,但不得志。金明昌初年(公元1190年),酈權被召入中都(今北京),官為著作郎,但不久即病逝卒於京城。著有《坡軒集》。
酈光祖:(生卒年待考),字均儀;浙江諸暨人。著名明朝學者。著有《四書木舌》。
酈滋德:(公元1817~1862年),字昌言,號黃芝;浙江諸暨人。著名清朝詩人。早年做過國學生,後來編輯整理了許多具有諸暨本地特色的文學作品,影響最大的是《諸暨詩存》。酈滋德通過畢生的艱苦努力,整理了諸暨地區從宋朝至清朝鹹豐末年曆代詩人的大量詩稿,彙編成《諸暨詩存》十六卷,使得許多古代文學精品不至湮沒於在歷史長河中,功不可沒。此外,酈滋德還著有《半情居遺集》十卷,並寫有《雙龍湫歌》、《三國史評註》若干卷。清同治元年壬戌六月廿七日未時(公元1862年7月25日下午),酈滋德在滿清政府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被殺,終年四十六歲,葬於三十三都錢家塢(今浙江諸暨街亭鎮)。
酈子柏:(公元1930~今),浙江杭州人。著名現代影視導演。國家一級導演,客座教授,第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960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自1950年起從事文藝及導表演專業教學、科研、創作達五十年。他的教學經驗豐富、培養出了一批職李保田,鮑國安,嚴順開,陳薪伊,宋捷等具有社會影響的藝術人才。
編印教材六十餘萬字,發表論文三十多篇,並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電視藝術辭典》、《莎士比亞辭典》撰寫三百三十多個條目,他的創作成就顯著,導演了話恆《原野》、《天國春秋》、《阿詩瑪》、《,話劇《揚開慧》等。其中《多情的河》獲北京市和文化部優秀導演獎;《朱德與唐淮源》獲“五個一工程”獎;《都市風鈴聲》獲“金三角”戲典會演優秀導演獎及“文華獎”;《聖旅》獲“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及異常獎;《金子》獲中國川劇節優秀演出獎;《楊開慧》獲文化部編劇獎和演出獎。另外《此國情》、《九龍吟》等獲省級優秀導演獎。
是中國老教授協會,中國鄧劇家協會,中國話異藝術研究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的會員,在全國廣播劇,全國高等院校電視劇、北京“春燕獎”電視及北京高校戲劇等大賽中擔任評審。
酈渭榮:(公元1934~今),浙江諸暨人。著名現代法學專家。
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先後在上海市敬業中學、上海市大同中學、華東政法學院任教,併兼任經濟法系常務副主任、副處長、高教研究室主任等行政職務。
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在高校任教期間曾擔任過《經濟法學》、《契約法》、《市場經濟學》等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具有較豐富的教學和管理工作經驗。尤其是對我國高等法學教育的發展歷史及其發展趨勢具有頗深的研究和獨特的見樹。
撰寫了關於高等教育科學方面的論文約三十餘萬字、專著兩部,其中發表在《法學》、《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等雜誌上的《我國法學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革構想》、《當前開展教育法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試論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等專論,被專家們評稱為“在理論和實踐上對我國的教育改革有很強的啟迪作用”。
推任為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理事、上海市高校教學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1996年開始籌辦上海市益群進修學校,現已初具規模。
酈能惠:(公元1940~今),浙江諸暨人。著名力學與基礎工程專家。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1963年1月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畢業,1966年1月清華大學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所長,是中國水利學會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水利學會粉煤灰貯放和利用技術專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水利學會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理事,南京市土木建築學會常務理事,《岩土工程學報》編委會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從事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的研究。參加了上海港、天津新港、上海煉油廠、衛星地面站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衛星地面站基礎及大型動力基礎研究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負責水利電力部重點項目土石壩抗震技術研究,研究成果振動水沖法加固松砂壩殼試驗研究獲1983年山東省科技成果二等獎。參與負責水利部重點項目已建土石壩安全問題的試驗研究,研究成果獲1987年水利電力部科技進步三等獎。負責水利電力部電力工業重點科技項目灰渣築壩技術研究,全面系統地研究了灰渣的工程力學特性與微結構,提出灰渣的本構關係,摒棄了沿用水利水電行業擋水壩方法來建造擋灰壩的觀念,提出了具有三維組合排滲系統的新型灰壩、灰壩的應力應變分析與地震動力反應分析方法、振沖加固灰壩技術與排滲加固灰壩技術,電力工業部組織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成果套用於諫壁、遼寧、鄒縣等十餘座大型電廠,創經濟效益一億多元,1993年獲電力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負責“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高堆石壩原位觀測和反饋分析研究”,研製了二百米級高土石壩原型觀測儀器系列,提出了土石壩變形與滲流分析的統計模型和反饋分析的新方法。負責"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高土石壩動力分析及抗震工程措施研究",提出了高土石壩動力反應分析方法和計算模型及高土石壩抗震工程措施。上述2項由電力工業部組織鑑定,研究成果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分別獲1997年電力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電力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2年至1984年美國密西根大學訪問學者1994年英國威爾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酈國義:(公元1948~今),筆名谷泥、賈佳;上海人。著名當代作家。
198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歷任《文匯讀書周報》主編,《文學報》副總編、總編,高級編輯。上海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隨筆雜文集《文壇風鈴》,文藝評論《高爾基為何反對上演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魯迅如何評論譴責小說》等。
其作品曾獲1998年上海市“韜奮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