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曲(Qū)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上古周朝時期,周武王將第三個兒子封在晉地,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孫子即春秋晉國的晉穆侯,晉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師於曲沃那人地方(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的首領,成師的支孫就以封地名作為了姓氏,為曲沃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傳。
2、源於夏王桀的大臣曲逆,他的子孫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國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鬱而終。其子曲沃莊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曲姓發源於今山西曲沃一帶,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基本繁衍生息於此。戰國時,三國分晉,曲姓有因仕宦關係或其他原因進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於祖居地之曲姓則由於種種原因或北徙今山西臨汾一帶,或南遷至今山西、河南間地的陝縣一帶,進而進入陝西。秦時,有御史名曲宮,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孫。兩漢之際,曲姓除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繁衍迅速以外,還有一支北遷雁門郡,並在該地逐漸形成大的聚落。魏晉南北朝時期,曲姓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族大勢眾,人口興旺、昌盛,為曲姓平陽郡望、雁門郡望、陝郡郡望。隋唐兩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陝州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曲環為其傑出代表。其客居隴右(今青海東郡)子孫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於仕宦的原因進入安南,子孫留居當地。兩宋時,特別是趙宋王朝偏安江東後,曲姓徙入南方者漸漸多起來。明初,山西曲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甘肅、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此後至清中葉,曲姓逐漸散居於內蒙、湖北、廣西、廣東、雲南等廣大省份。清康熙年間以後,山東、河北等地的曲姓因為謀生的原因進入東北三省,子孫遂留居當地。解放後,伴隨開發北大荒、軍墾、農墾之運動,有更多的曲姓落籍東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為中心繁衍播遷,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內和山西與河南交界處,明朝初年的移民運動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國北方各省擴散。元末農民大起義後建立起來的明王朝,面臨的是這樣一種狀況:一方面農民軍給蒙、漢貴族、地主階級以沉重地打擊,蒙古統治集團被推翻,許多漢族地主被殺,由於封建統治者在鎮壓農民起義中的大肆屠殺,元朝統治集團的內部廝殺以及盤踞在地方上的軍閥混戰,使得社會經濟殘破,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山東、河南地區長期受到元朝軍閥的摧殘,以至道路榛塞,人煙斷絕,多為無人之處。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設法改變這一狀況,顯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組織生產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計有軍屯、民屯、商屯三種形式,以軍屯規模最大,組織也最完備。而“移民就寬鄉”,實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與當時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帶既無兵燹之苦,也無災荒之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人口數量高達400多萬,比當時河北、河南兩省的人口之和還要多,所以成為人口輸出的主要基地。據青島地區周圍、特別是嶗山一帶村莊的家譜記載。大多數村莊家譜均記載,其祖先自雲南遷移而來,其中曲姓村莊亦有同樣記載,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譜,開篇即記有:“據傳,先祖於明朝永樂年間自雲南大槐樹裡頭遷移而來……”雖是據傳,但再結合周圍其他村莊及有關史料記載,應該說,南姜曲姓為明朝移民,這一點基本符合史實。但有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家譜都記載,其先祖來自雲南而不是山西。對這個問題,早在文革前《光明日報》就曾發表過一篇題為《要問祖先何處人,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文章,引證了大量的權威性資料,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今,曲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約占全國漢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曲氏族譜
北王緒一位曲氏宗親珍藏的《家譜》記載:“北王緒曲氏歷代宗親據傳說老祖先系由小雲南遷來”。村口的碑刻記述:“據傳,公元六四四年唐太宗東征時部下兩王子分南北建有兩處臨墅。後來梁姓由小雲南遷此,以位於北王墅周圍取名北王墅,後演音為北王緒。”二者可互為佐證。
村中心一所民宅牆邊有一棵古槐樹,相傳樹齡已有六百餘年,想必是當年移民先祖為懷念“山西洪洞大槐樹”而栽植的。距古槐樹不遠處有一眼水井,相傳系彭姓先民開挖,名“彭家井”,把北王緒村分為“彭井子”和“西莊子”兩部分。二十餘年前用上了自來水,“彭家井”亦被用混凝土封蓋。
北王緒及周邊村莊共同擁有一座廟宇,稱為“峰埠頂廟”,又稱“頂子廟”,解放戰爭期間毀於戰亂,廟宇連同諸神塑像蕩然無存,現正由蔚陽公司為主出資修復,規模宏偉。“峰埠頂”,以山上有一座古烽火台而得名。
北王緒村中居民,彭、劉、楊、宋、梁姓入駐較早,通稱“坐地戶”;曲、王二姓遷入較晚,但後來發展成為大姓。現村中三千餘居民中曲姓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以王姓為大。
曲氏族人珍藏的族譜、家譜、宗譜(神紙)及譜書等均在文革中被強制焚毀(據說燒了一天都沒燒透)。屬於本族姓的祖祠(先祖堂),連同先祖墓碑碑刻等等亦被砸毀。
北王緒曲姓族群有七個支系,即:大一甲、六甲(因族強勢大而排居二位)、三甲、五甲(二、四甲無後嗣)和幫一甲、又一甲、串三甲。前六甲血緣相近,後三甲據說是從其他族群後遷入的外來戶。
歷史名人
曲 環: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晉昌郡王。善兵法,善騎射。天寶年間(742-756年)授果毅別將。安祿山反,守鄧州,平河北,敗吐蕃,威名大震。後任陳許節度使,寬賦稅,簡條教,不三年乃五穀豐登。
曲 端:北宋人,文韜武略集於一身,懲罰了貪官污吏、奸詐小人,老百姓心裡高興,安居樂業。官宣州觀察使,好讀書,善作文章,長於兵略。後來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們都感到萬分痛惜。
曲 廉:明朝縣官,治理水患,獎勵耕種,政績優良。
近代曲姓名人:雲南白藥的創者者曲煥章生於1880年,雲南江川人,民國時期中醫外傷科著名醫家,1902年研製出傷科聖藥百寶丹(即雲南白藥),開創曲氏百年中醫藥世家(曲氏醫藥http://www.qujiarui.com)。
曲 度:當代外科學家,與當代文學研究者.法籍華人.他用了近三十年時間(1980-2009)進行實驗與理論深入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創立"曲度無血外科學理論"體系,並成功地用於臨床,被同行稱為"曲式無血切肝法(中華腫瘤雜誌,中國實用外科雜誌等)","曲式無血全胃聯合臟器切除術"(中華消化外科雜誌).他還在世界上首先創立了"曲度體外循環悖論學說",一舉解開了自體外循環問世以來,這一困擾該領域的國際性核心問題等.與此同時,他長年業餘研究中國文學問題,首先創立了"曲氏漢詩全絕律理論","曲氏漢詩龍絕律理論"等.
郡望堂號
平陽郡:三國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雁門郡:戰國趙置,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陝 郡:治所陝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
晉昌郡:晉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安西東南。轄今安西、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時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陝西省安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