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姓

習姓

習姓的得姓是以國為姓。根據《風俗通》記載,習是一個古國名,漢代有習響,曾出任陳相。而《左傳·杜預注》上記載,習氏,是以地為氏的姓氏。少習原是一個地名,在析縣(今西峽縣,古有白羽城)東之武關。古代有諸侯國習國,習國被消滅後,其國人才以國為氏,而稱為習氏。古代的習國,所在地就在現在的陝西省丹鳳縣武關附近少習山一帶。習氏後人尊習響為習姓的始祖。

基本信息

姓氏來源

習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100名,究其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源於姜姓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中國古代有個習國(今陝西商洛丹鳳武關少習山一帶),以地為名,是封予炎帝後裔的諸侯國,君主名叫習侯。
在史籍《風俗通》中記載,“習為古國名,漢代有習響,曾為陳相。”
習國滅亡後,在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習氏。到了東漢時期,漢孝和皇帝劉肇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故楚地淮陽(今河南淮陽)為陳國,敕封西平王劉羨為陳王,同時給劉羨配任的陳國宰相就叫作習響。習氏族人多尊奉習響為得姓始祖。

源於息夫躬

源於國名,出自西漢時期大臣息夫躬,屬於以避難改姓為氏。
在夏、商時期,在今河南息縣之地就有一古息國。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在十三年(公元1122年),大封姬姓侯爵,將周文王第三十七子羽達封在古息國之地,稱息侯,建有息國。
息國曾強大一時,兵強馬壯,是監督中原四周諸侯國的軍力力量,號稱千乘之國,在春秋時期,息國北結齊、鄭、魯等大國,專門南抗楚國,後息國內亂,國勢急劇衰敗。到了楚文王熊貲執政開始(公元前689年),就持續攻擊阻礙楚國向中原發展稱霸的息國,到了周厘王姬胡齊二年(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楚軍終於攻破息國,兵滅了其國,國地成為楚國的息縣。
息國滅亡後,其王族後裔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息氏,世代相傳至今。到了西漢王朝時期,息氏族人中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叫息夫躬。
息夫躬,公元?~前1年,字子微,河內河陽人(今河南孟縣)。息夫躬是著名的西漢末期大臣。他早年為博士,在西漢末期漢哀帝劉欣執政時期(公元前6~2年),他與皇后之父孔鄉侯傅晏、汝南太守孫寵關係密切,且交遊甚廣。後擢升位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封宜陵侯。
息夫躬性格耿正,曾數次上書言事,議論無所避,眾畏其臼,見之側目。他還曾建議修繕京師長安的水利設施,增廣灌溉,利通漕運。後因與丞相王嘉政見不合,遂被免官就國(今江蘇揚州江都宜陵鎮),後被誣陷“悖污朝綱”之罪入獄冤死。
在息夫躬被捕入獄後,其後裔子孫為避牽連之禍,四散遷逃,其中有改願姓的諧音字“習”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西涼國

源於國名,出自南北朝時期西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梁國,公元555~587年,是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地方割據政權,國都建於江陵(今湖北荊州),史稱“後梁”。
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4年),西魏軍隊攻陷江陵、殺了南梁國梁元帝蕭繹之後,西魏恭帝在次年(公元555年)將屬下的梁王蕭察立為梁皇帝,成為西魏政權的臣皇帝。
由於西梁國土狹小,屬地僅有江陵及其附近數縣八百里地,因此先後成為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國。但是,西梁國一直自居為南朝正統,因而長期與南朝陳國對立。西梁國由於承續了故南梁國的文化,因而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國家。
西梁國共傳梁中宗宣帝蕭察、梁世宗明帝蕭巋、梁惠宗靖帝蕭琮三世,到了隋文帝楊堅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黜了西梁國制,西梁國因此滅亡,僅存在了三十三年。
西梁國滅亡之後,其皇族後裔中多有改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西梁氏,後因避隋朝的迫害,又有改以西梁氏首字諧音字“習”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官位

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官吏習學公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習學公事,原為五代時期後周政權設定的官位,隸屬於中書門下省,後來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後,在中書門下省設立了五個基本的衙門,稱作五吏房:一是總房,又稱孔目房;二是吏房,三是戶房,四是兵禮房,五是刑房。這五個部門綜管處理所有的文書事務。
到了北宋神宗趙頊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重新設定“檢正五房公事”一名,總管兵監督五房吏各項事務,該官員又稱“都檢正”。為此,在五房吏各置“檢正公事”二人,各自掌管本房事務,簡稱“檢正”。
所有的“都檢正”、“檢正”皆由京官充任,已經被皇帝選定為充任者,就叫做“習學公事”,然後經由吏部審核之後,分派至相應崗位進行見習,待前任“都檢正”、“檢正”離任後繼任,其後便稱“都檢正”或“檢正”。如若在任的“都檢正”或“檢正”處於重大國事期間而一直不離任他調(如大規模戰爭、大範圍自然災害、持續宮廷內亂等),可憐的“習學公事”就一直在崗“見習”,不得他調。
到了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宋神宗對朝廷職官制度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史稱“元豐改制”。期間,廢除了“都檢正”、“檢正”之官稱,其職能分歸“中書舍人”、“給事中”、“尚書左司郎”、“尚書右司郎”,但“習學公事”之稱仍舊保留。到了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又重新恢復“檢正諸房公事”二人,第二年又廢除。到了宋紹興二年,再重新設定“檢正”一名。
該職官模式在遼國、金國、西夏國等少數民族政權中皆有仿設,職能亦相仿佛。
在習學公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其中不乏少數民族政權中相應官裔漢化冠改漢姓者。

源於官位“教習”

源於官位,出自明、清時期官吏教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教習,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教育諸王子而專門設定的官員名稱,後成為官學教師的官名。其職能在史籍《明史·職官志》、《清通志·職官略》中皆有詳細記述。
明朝時期,朝廷先選一些優秀的進士入翰林院學習,時稱庶吉士,給這些庶吉士們教授課程的官員就稱作“教習”。自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開始,命學士充任。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以後,專以禮、吏二部侍郎兼掌教習。
清朝時期沿用明制,在翰林院設庶常館,由滿、漢大臣各一人任教習,選侍講、侍讀以下官任小教習。各親王府、官學中亦有設教習。清朝末期,政府出面大力興辦學堂,其教師也沿稱為“教習”。這種稱謂一直沿用民國初期,後被教育總長蔡元培統改為“教師”,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朝時期的滿族教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漢姓者,就稱習氏、教氏,世代相傳至今。如清康熙年間著名的江寧巡撫哲伯·瑪祜,哲伯氏,滿語為JebeHala,滿洲鑲紅旗人,世居罕楚哈(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初為淳親王府教習,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特別提授江寧巡撫,他一生為官清廉勤勞,曾上密折指責康熙大帝的愛臣曹寅(曹雪芹的祖父)銀餉虧空,其後裔子孫中即有習氏。

源於地名

習姓出自地名“少習”,春秋時的一個地名。《春秋釋例》云:“少習,上雒商縣武關也。”,“少習”即名少習山(今陝西省丹鳳縣),當地的居名就以地名為姓氏,為習氏。

得姓始祖

習響、息夫躬、蕭琮、哲伯·瑪祜。

遷徙分布

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三十二位。

郡望習姓

東陽郡

相當今浙江省金華地區,靠近福建
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婺城區、金東區、蘭谿市)、烏傷(今義烏)、永康、吳寧(今東陽)、豐安(今浦江)、太末(今龍游)、新安(今柯城、衢縣)、定陽(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新安)縣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習姓多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河南等省。

襄陽郡

相當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帶。
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祖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台,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台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習姓堂號

東陽堂

以望立堂。

襄陽堂

以望立堂。

忠烈堂

蜀漢時有習珍,為零陵都尉。孫權襲殺關羽,習珍於零陵孤軍抗吳。孫權派使者來招降,習珍大義凜然地說:“請回去告訴碧眼兒,我寧做漢鬼,不做吳臣!”最後因糧絕,援兵不到,便拔劍自殺報國。

家族名人

習仲勛(1913.10.15-2002.5.24)中國共產黨的優秀
習姓習姓
習仲勛同志
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第五、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其長子為現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1953--。習近平同志的妻子是著名歌唱家彭麗媛同志。
習近平,男,漢族,1953年6月生,陝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參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習珍
忠烈堂:蜀漢時有習珍,為零陵都尉。孫權襲殺關羽,習珍於零陵孤軍抗吳。孫權派使者來招降,習珍大義凜然地說:“請回去告訴碧眼兒,我寧做漢鬼,不做吳臣!”最後因糧絕,援兵不到,便拔劍自殺報國。
習溫
東吳襄陽人。自幼愛讀聖賢書,識度廣大,為官清正廉潔,不以權勢自居自傲。曾斥責他的兒子:“生於亂世,貴而能貧,始可以無患。怎能以侈靡競賽呢!”
習郁
字文通,襄陽人,封襄陽侯,融子。初為侍中。他隨漢光武帝劉秀駕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轄地),兩人共同夢見蘇嶺山神,劉秀因他有功,封為襄陽侯。習郁就在蘇嶺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於祠前神道兩側,百姓稱之為鹿門廟,蘇嶺山從此改稱鹿門山。他在襄陽峴山南,依照范蠡養魚法作魚池,池旁有堤,種有竹、楸、芙蓉、菱、芡覆於水面,人稱習家池。晉征南將軍山簡駐襄陽,常遊憩於此,酒醉而歸。說“此我高陽池也”。池背負峴山,面臨漢水,蒼松翠柏,風景優美,自古以來遊人接踵而至。著名詩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賈島等,均有詩描寫習家池景色。
習鑿齒
字彥威。東晉史學家。襄陽(祖籍湖北襄樊)人。少有志氣,發憤讀書,博學多聞,以能文著稱。他曾為東晉大將桓溫幕僚,升別駕,後與桓溫意見不合,出任滎陽太守。因腳疾,解職歸襄陽。以後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輯國史。十六國時,前秦國王苻堅南下攻晉,陷襄陽,其時鑿齒在家閒居,苻堅素慕他的才學與名望,曾派車馬將他請去,遺贈頗多。不久,他假稱腳有病,仍歸襄陽。著有《漢晉春秋》五十四卷。該書上起東漢光武帝劉秀,下迄西晉,記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敘述三國歷史時,以蜀漢劉備為正統,魏曹操為篡逆。認為晉司馬氏雖受魏禪,應是繼承漢祚,不應繼魏。融,晉朝國統不正,不能昭示後世。(南宋理學家朱熹很同意這個觀點,在《通鑑綱目》中說到這件事)正辦為習鑿齒以蜀漢為正統,他對諸葛亮深懷敬仰之情。他普專程去隆中憑弔孔明故宅,並寫了《諸葛武侯宅銘》,記敘了孔明故宅的情景,論述了孔明志在中興漢室、統一中原大業的抱負,頌揚了孔明公正無私,執法嚴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思想作風。在他的著作中,還收錄了孔明的《後出師表》,對考證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葬於江西分宜棗木山。
習辟韁
(生卒年待考),著名晉朝將領,驃騎從事中郎將。
習經
(生卒年待考),字嘉言,號寅清居士,自號尋樂翁,新餘人。著名明朝文學家。公元1424年前後即明成祖永樂末前後在世。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舉進士第。以試黃鸚賦稱旨,擢授編修。官終詹事府詹事。經文結構有法,詩工七言長句。有尋樂文集二十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習嘉言
(生卒年待考),江西新餘人。著名明朝大臣。習嘉言在明永樂年間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官至太常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曾主持過京闈鄉試,著有《溫室稿》、《西垣漫稿》、《尋樂集》二十卷。至今,白梅村仍保留有習嘉言祠堂。

習姓宗祠

四言通用聯

源自習國;望出襄陽。
——佚名撰習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習姓的郡望和源流(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七言通用聯

史筆擅春秋之譽;
峴山留沼藪之華。
——佚名撰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襄陽人習鑿齒,字彥威,博學廣聞,以文筆著稱,得桓溫器重,官從事別駕,後任滎陽太守。桓溫陰謀稱帝,習鑿齒《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而貶曹魏,用來諷桓溫。下聯典指東漢襄陽人習郁,字文通,官侍中。曾峴山南依范蠡養魚法建造魚池,池邊築高堤,堤上種竹及長楸芙蓉,人稱“習氏佳園地”。

九言通用聯

斑流管馨,擅荊襄之秀;
蓉楸垂映,挹漢沔之華。
——佚名撰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習鑿齒,襄陽人。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下聯典指東漢習郁,於峴山南依范蠡養魚法作魚池。堤岸種竹及長楸芙蓉。

家譜文獻

習氏五修族譜十五卷,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東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東陽習氏六修族譜十九卷,首兩卷、未兩卷,(民國)習名靜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東陽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習氏六修族譜,(民國)習德慶總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東陽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益陽習氏六修族譜十九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國)習德慶等總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東陽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冊。註:始遷祖為[明]習書琢、習書磨。
河南鄧州塘頭華城門習氏祖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鄧州市檔案館。註:習仲勛、習近平父子隸屬該支世族。
河北行唐習氏西股老靜支譜一卷,(現代)習文修編著,1999年計算機排印本。註:始祖為習老靜。現被收藏在河北省行唐縣廟上村。

字輩排行

貴州盤縣習氏字輩:“乾坤文鳳起連玉正先盛德朝開龍遠光大齊家生木水有本源山川毓積英鴻發培元氣福裕俊昆才能經邦國忠孝艮明盤卅”。
湖北長陽習氏字輩:“修賢仿應上國呈之廷啟金玉家培桂蘭文明昭盛世德治正光昌大學傳心法以道維朝綱”。
雲南牟定習氏字輩:“學有根元在”。
四川自貢習氏字輩:“光明正大道德傳家定國長久吉祥如意”。
陝西富平、河南鄧州習氏字輩:“國玉永宗中正明通繼述乘顯尊守從容”。註:習仲勛為該支“中”字輩,習近平為該支“正”字輩。
習氏一支字輩:“益榮鳳祥如守永維紀縞瑞崇方應紹開必大振益永孟隱賢朝昆策眩宜珍”。
習氏一支字輩:“仲天易萬……”
習氏一支字輩:“美家遠紫……”
習氏一支字輩:“佳運宏昌國祚永長詩書繼世孝有一堂文章德業久代發祥”。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