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姓

班姓

班氏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三十五位門閥。

班姓班姓
班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35位。班氏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姓氏用字

班姓班姓

姓氏源流

班姓班超像
第一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若敖的後代斗班,屬於以傳說為氏。

若敖的兒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兒子名叫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是春秋時期楚國名相,他為楚國的強大和北上爭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令尹,是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令尹子文姓斗,名豰於菟(gōu wú tù),字子文。他是楚國貴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後棄在雲夢澤北(今湖北天門),被母虎撫養,當時楚國稱老虎為“於菟”,把餵乳叫“豰”,因此豰於菟的意思就是“虎乳育的”。當時,楚國的附庸國祁國國君祁子出獵時見到豰於菟被老虎餵養,覺得很驚奇,遂抱回鞠養。

豰於菟當上楚國令尹,改名令尹子文。為了楚國的強大,令尹子文主動地獻出自家的私財來緩解國家的財政困難,而不惜自己“有飢色,妻子凍餒”,他在政治上侵削諸大夫的封邑,交還給楚成王羋頵(熊惲),以壯大楚國王室的財富和力量,強化楚成王的王權。這就是子文“毀家紓難”的故事。

據史籍《左傳》中記載,子文於周惠王姬閬十四年(楚成王九年,公元前663年)開始做令尹,到(楚成王三十六年,公元前636年)讓位給子玉,在這二十八年中,他曾數次被罷免而又被重新任命為令尹。

由於令尹子文小時候是吃虎乳長大的,因虎身有斑紋,後代就用“斑”為姓氏。古代,“班”和“斑”兩字通用,其後裔子孫後有改稱班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耏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左傳·文公十一年》中記載:“宋公於是以門賞班,使食其征,謂之耏門。”

周頃王姬壬臣四年(宋昭公子杵臼五年,公元前615年),宋昭公將城門的稅收賞賜給大夫耏班,後世遂用“耏門”來作為食稅、徵稅之典實。

在耏班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班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令尹闕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的記載:“班姓為楚令尹闕班(斗班)的後代。得姓始祖斗班。”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令尹叫闕班

一鳴驚人楚莊王羋旅(熊侶)執政時期,楚國有個大夫叫斗越椒,字伯夢,是子良之子,令尹子文之侄,更是楚國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曾指揮楚軍擊敗過鄭國。

斗越椒常埋怨楚莊王不升自己的官職,因此心懷不滿,謀欲作反。於是,他乘楚莊王率大軍於周定王姬瑜二年(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出征陸渾戎時,找到族弟斗班商議謀反。斗班不從,反對道:“夫我斗氏,世受楚國爵祿,此乃喬木老臣,焉可背反哉?”

斗越椒見斗班不從,恐其泄露己謀,即拔劍來斬之。斗班當場大叫:“伯夢欲謀反耶?吾恐斗氏之鬼絕祀矣!”言未訖,頭已落地。

斗越椒殺了斗班之後,率若敖氏之族殺了司馬蒍賈,遂居烝野,之後率本部將卒埋伏在皋滸(今湖北襄樊西部),準備待楚莊王班師回國之時突襲殺之。

到了農曆7月,楚軍得勝歸至皋滸,斗越椒橫槍勒馬,振甲披袍突然殺出,截住王駕。楚莊王認得是越椒,不知其由,乃問道:“伯夢欲何為耶?”斗越椒大罵:“無道昏君!我欲誅汝守國。”楚軍大將潘尪從楚莊王身旁搶出,來斬斗越椒,斗越椒更不戀戰,抽一勁箭,直望楚莊王車幔射之,楚莊王躲過,其箭貫於車蓋。越椒又抽一矢,望楚莊王心胸射之,楚莊王又躲其箭,直透重鎧。

隨後,大將孫叔敖以王旗麾進諸軍,神箭手養由基則拍馬來取斗越椒,二馬戰上十合,一旁的潘尪夾攻,斗越椒措手不及,被由基斬於馬下。楚莊王下令不要降卒,盡斬於皋滸。

其後,楚莊王大屠若敖氏家族,只有斗班、斗克黃二家族不但不殺,還予以賞賜。

在斗班的後裔子孫中,與令尹子文的後裔子孫一樣,皆以先祖名字中的“班”為姓氏,稱班氏,後有改為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巧匠公輸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公輸班,公元前507~前444年待考,曹姓,公孫氏,出生於魯國的附庸國小邾國,為沒落貴族後裔,世人因稱其為魯班

公輸班中國古代最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著名的發明家,長期以來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尊奉為“匠師之祖”。作為傑出的神工巧匠,也成為人們歌頌創造、發明的神話人物。

在公輸班的後裔子孫和弟子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稱班氏,世代相傳至今。

班姓班固像
第五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明朝時期古里國回回舍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舍班,古里國回回,後隨父親經商至中國,入附明朝,被授予南京錦衣衛鎮撫使。

古里國,即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科澤科德(馬拉雅拉姆語為Kozhikode),又稱卡利卡特(英文為Calicut),在中國古籍中稱為古里國,是昔日的馬拉巴爾地區的一部分。科澤科德以為公元1406年明朝的鄭和、公元1498年葡萄牙的瓦斯科·達·伽馬這兩位東西方航海家的共同登入的地點和共同去世的地點而著名。特別有意思的是,英文單詞“calico”(印花布、花斑動物、妙齡女學生)就來源於這個城市的名稱。

古里國出現於公元十三世紀。阿拉伯語中的名字為Kalikut。在宋朝典籍中被稱為南毗國(婆羅門姓Namburi),元朝古籍中稱為“古里佛”,明朝古籍稱為“古里”。伊本·白圖泰游紀中稱為為Kalicut(卡里卡特)。

古里國還被稱為公雞堡壘(Cock Fort)。

古里國有著古老的歷史。在桑伽姆(Sangam)時期(公元前三~公元三世紀),古里國就是以泰米爾語Kallikkottai作為名字的港口了。阿拉伯人和中國人在該地長期從事香料貿易,使得這座港口城市逐漸開始繁榮起來。古里國在後桑伽姆時期的歷史沒有被記載下來,那屬於南部印度的黑暗時期。

公元九世紀時,古里國成為第二朱羅王朝(Chera)的一部分。朱羅王國又稱Perumals王國。宋徽宗趙佶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這個王國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地區,稱為Nadus,其中包括Ernad和Polanad。古里國開始時是處於Polanad的統治者Porlarthris的管轄之下。

公元十三世紀時,古里國是Polanad和Ernad的爭奪的一個重要的城市。Ernad的總部在Nediyiruppu,它的統治者Udaiyavar想要得到一個出海口。經過四十八年的爭鬥,Ernad贏得了勝利,在Velapuram建立了城堡。

在Ernad占據了科澤科德後,統治者Udaiyavar的勢力得到了增強,他被人們稱為Swami Nambiyathiri Thirumulpad,後來又改稱Samuri或Samuthiri,歐洲人稱他為“扎莫林”(Zamorin,來源於馬拉雅拉姆語Samuthri Raja,意思是統治大海和山川的人)。被城堡環繞的地帶被稱為Koyil(宮殿)和 Kodu(築堡壘於)。據史學家K.V.Krishnan Iyer的研究,就是今“科澤科德”名字的來源。

古里國以其在馬拉巴爾海岸上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扎莫林將古里國闢為一個自由港,任何船隻都可以在古里國停泊,補充淡水和食物。這一舉措使古里國成為馬拉巴爾海岸最富庶的國家。胡椒生薑是當時古里國主要的出口貨物。穆斯林占據著這個國家的統治地位,通過給予馬拉巴爾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顧,確保了古里國在海上貿易的優勢地位。很久以來,古里國就以它迷人的特徵和繁榮的景象吸引著遊客。公元十四世紀時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多次訪問古里國。直到今天,古里國曾經擁有的榮耀仍未退色。

元朝時期航海家汪大淵曾訪問過古里國,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有專篇紀述。從明朝洪武~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中國多次派遣使者訪問古里國。根據隨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所著《瀛涯勝覽》記載,古里國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國人多數信回教,國王南毗人(Namburi),信釋教,掌管國事的大頭目信回教。

古里國國王曾在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派遣使者去中國朝貢,貢獻寶石、金腰帶、珊瑚珠、胡椒、木香等;其中的金腰帶是國王令匠人用五十兩黃金抽細絲編成片,鑲嵌多色寶石、珍珠造成的一條寶帶。其時明朝與古里國兩國關係十分密切。

班姓魯班祠
鄭和率領商船隊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於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冬到達古里,在之後每次都會訪問古里。鄭和的船隊帶來去瓷器和絲綢,古里國國王派掌管國家事務的大頭目帶領二頭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員面對面議價,平等交易,擊掌定價,書寫兩份契約,各收一份,此後無論貨物價格升降,雙方都信守契約無悔。古里國以六成金幣“法南”(fanam)或銀幣“答兒”(tar)支付貨款。隨後古里國的富商帶來寶石、珍珠、珊瑚等貨物來議價,為期一到三個月。

鄭和的船隊還把古里國作為補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進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基地。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到達古里國後,古里國國王接受了明成祖朱棣詔封古里王的敕書和誥命銀印,各頭目接受升賞品級冠服;鄭和還在古里立石碑亭紀念:“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根據史料記載鄭下西洋隊伍中還有兩名古里國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錦衣衛副千戶。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農曆4月,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途中,就在古里國去世。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耶穌教傳教士Godiho de Eredia曾看見鄭和在古里所立的石碑,並予以記載。

古里國的政治歷史也是西方大國策劃的詭譎和懷有敵意的陰謀故事。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5月,瓦斯科·達·伽馬帶領一個葡萄牙貿易代表團在卡里卡特北部十八公里處的Kappad登入。卡里卡特當地的統治者和達·伽馬談判從阿拉伯過來的貿易路線時,起了劇烈的衝突。扎莫林派出了一支由八十艘戰船和一千五百人組成的艦隊。最後達·伽馬讓步,以一封模擬兩可的海路權信件為協談條件,並拒絕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為抵押。達·伽馬在卡里卡特留下了幾位葡萄牙水手,做為日後貿易的聯絡人,但是這些葡萄牙籍聯絡人後來都被謀殺了。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2月12日,達·伽馬率領二十艘軍艦再度從葡萄牙出發,準備用葡萄牙的軍事力量來鞏固新開的航線。當達·伽馬抵達卡里卡特時,他的船隊已擴編到二十九艘,很快征服了該地,並略奪了大量的貴重商品。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達·伽馬在印度已有“武力至上的問題調停者”的稱呼,他派遣了更多軍艦到東非和西印度,年底的12月24日達·伽馬在當地過逝,被火化後埋在印度柯欽的聖法蘭西斯教堂,直到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才被運回葡萄牙,重葬在維第格拉(Vidiqueira)。

明嘉靖七~十七年(公元1528~1538年),古里國的統治者在同葡萄牙人爭奪香料貿易主導權的戰爭中連續兩次戰敗,葡萄牙人在科澤科德修築了堡壘。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葡萄牙人對香料貿易的獨占權得到最後承認。和平只持續了一陣子,在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當地國王破壞了葡萄牙人的堡壘。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葡萄牙人再次贏得了戰爭,重新獲得了在科澤科德駐紮的權利。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葡萄牙人和國王的軍隊一起鎮壓了當地海軍將領Kunjali的叛亂。

公元十七世紀的初期,荷蘭人也開始在科澤科德發展貿易,葡萄牙力量和影響開始退色。古里國聯合荷蘭人在清康熙二~三年(公元1663~1664年)取得了對葡萄牙人的最後的勝利,從而擺脫了葡萄牙人的控制。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英國人在科澤科德開設了一個商業據點,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法國人也開了一個。

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印度邁索爾的穆斯林統治者海德爾·阿里率領軍隊攻占並破壞了科澤科德,古里國最後一代統治者在自己的宮殿內自殺。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國人趕走了邁索爾的統治者,從此開始直接統治科澤科德。

公元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獨立,科澤科德成為馬德拉斯的第一個成員。1956年,印度政府將行政區劃按照語言界限重新組織,科澤科德從此屬於喀拉拉邦。

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舍班受命出使西域,招撫回回歸附明朝,以功遷到千戶,被明宣宗賜漢姓“沙”,名“班”,史稱沙班。明宣宗當時給舍班賜姓為沙氏,其主要原因即“舍”和“沙”諧音。此後,沙氏成為“回族十三姓”之一。今回族沙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江浙地區。

在沙班的後裔子孫中,分衍有一支班氏,屬於因故以先祖名字為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斗班、闕班。

遷徙分布

班氏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三十五位門閥。

郡望堂號

班姓班氏祠堂
1.郡望:

扶風郡

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黎陽郡

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濬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濬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濬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復名濬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濬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濬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濬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濬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濬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濬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濬縣民主政府改為濬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濬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濬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濬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 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濬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濬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濬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濬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濬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2.堂號:

定遠堂:漢朝的時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為定遠侯,後代因稱“定遠堂”。

漢書堂:漢朝班彪的兒子班固、女兒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寫成了《漢書》,後代因稱“漢書堂”。

家譜文獻

班姓定襄《班姓族譜》
河南夏邑班氏家譜,(現代)班氏合族聯修,2006年計算機排版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班氏宗祠。

字輩排行

河南夏邑班氏字輩:“續佛德俊興宜孝念高增”。

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

史追左馬;功大傅張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九歲能屬文,及長,博貫載籍。父親班彪曾著《史記後傳》,未能完成,他續寫時,被人告發私改國史而下獄,弟弟班超上書辯解,被釋放。後官蘭台令史,奉詔完成父親的著作,歷二十餘年,撰成《漢書》,文辭典雅,敘事詳贍,繼司馬遷之後,整齊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並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善於作賦,有《兩都賦》等。永元初年,跟隨大將軍竇憲出擊匈奴,為中護軍。有《班蘭台集》。左,指春秋時史學家左丘明,相傳為《左傳》的作者;馬,指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著有《史記》。下聯說東漢朝時期的名將班超,字仲升,班固的弟弟,年輕時以教書為生,曾投筆嘆道:“大丈夫也沒有其他志向,只是應當效法傅介子、張騫到外國立功,取得封侯。怎么能長時間消磨在筆硯之間呢!”永平年間,跟從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率人赴西域,殺了匈奴派駐鄯善的人員,廢了親附匈奴的疏勒王,鞏固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後陸續平定了莎車、龜茲、焉耆等地貴族的變亂,擊退了月氏的入侵,保護了西域各族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永元年間,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傅,指西漢傅介子,曾出使西域,計殺樓蘭王,封義陽侯;張,指西漢張騫,曾兩次出使西域,封博望侯。

仙舟循吏;虎穴通侯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班景倩,以儒名家,自採訪史入為大理少卿,過大梁,刺史倪若水餞之,立望其行塵,久之乃返,謂官屬曰:“班生此行,何異登仙。”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班超,在漢明帝、漢章帝時出征西域,歷官軍司馬、將軍長史、西域都護,安集西域地區五十餘國,封定遠侯。

婕妤辭寵;惠姬撫孤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班況之女,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帝游後庭欲與之同輦,婕妤辭之。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班彪之女惠姬(班昭)夫死守節,教子成人。

秘書續史;投筆封侯

上聯典指漢班固為典校秘書,其父班彪作《漢書》未竟而卒,固續成之。下聯典指班固其弟班超投筆從戎,以功封定遠侯。

班姓班氏宗祠
2.六言通用聯:

婕妤同輦辭寵;惠姬守節撫孤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女文學家班婕妤(妃嬪的稱號),名不詳,班固的祖姑。少年時有才學,漢成帝時被選人宮中,立為婕妤。一次,漢成帝游後庭,想要她同輦(同坐一輛車),她推辭了。後遭趙飛燕讒言,自己請求去長信宮奉養太后。現存作品《自悼賦》、《搗素賦》、《怨歌行》寫她在宮中的苦悶心情,極為哀婉。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史學家班昭,一名姬,字惠姬,班固的妹妹。班固死時,所撰《漢書》的八表及《天文志》遺稿散亂,她奉命與馬續共同續撰。《漢書》初出時,讀者多不通曉,她又教馬融等人誦讀。丈夫曹世叔死後,她撫養兒子曹谷成人。漢和帝時,經常出入宮廷,擔任皇后和妃嬪的教師,號稱“曹大家(姑)”。

祖孫均為武將;父女俱有才名

上聯典指東漢將軍長只班超及其孫五營兵屯長、京兆尹班始,均為當時名將,武功卓著。下聯典指東漢望都長班彪及其女史學家班昭,具有才名。

班第功封一等;孟堅講論五經

上聯典指清朝乾隆間定北將軍班第,征伊犁,封一等誠勇公。下聯典指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曾會諸儒講論五經。

3.八言以上通用聯:

就東觀續成漢書,閨中妙質;游後庭辭同帝輦,宮內賢妃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女史學家班昭續父班彪所著《漢書》之事。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文學家班婕好,班況之女,班固祖姑。少有才學,漢成帝時被選入宮,有《自悼賦》等。

才高續漢書,絕妙兩都夸作賦;豐功標異域,榮膺萬里覓封侯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字孟堅,扶風人。初為蘭台令。轉遷為郎,典校秘書,歷二十餘年修成《漢書》,開創了斷代史體例,又有《兩都賦》等名著。後因受竇憲牽連,死於獄中。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外交家、軍事家班超,字仲升,扶風人。東漢名將,班固之弟。從竇固擊北匈奴貴族,鏇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鞏固了漢王朝在西域的統治。後又多次平定叛亂,並擊退月氏的入侵,封定遠侯。

4.典故、趣事:

投筆從戎:出自《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是東漢朝時期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弟弟。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陽去做教書郎,他和母親也跟隨而去。由於家庭經濟非常困難,他只好到府中幫助人們做些抄寫工作,用來維持生計。但他認為這樣下去實在沒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書,突然把筆向地上一投,長嘆一口氣說:“大丈夫縱然沒有其他大志,也應當學習張騫和傅介子,為國家建功立業,怎么能這樣長久地耍筆桿子呢!”隨後,他就投筆從軍去了。班超投軍以後,跟隨在大將軍竇固的麾下,屢建奇功。他奉命出使西域,克服了種種艱難困苦,為漢朝和好了五十多個國家,鞏固了漢朝的政權,維護了邊疆的安寧。後被封為定遠侯。後來,人們把班超投筆於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在國家危難之時以身報國。

歷史名人

班姓班婕妤像
班 況:(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將領。西漢越騎校尉。

班婕妤:(生卒年待考),女,班婕妤是妃嬪的稱號,名待考。著名西漢文學家。班固的祖姑。少年時有才學,漢成帝時被選人宮中,立為婕妤。有一次,漢成帝游後庭,想要她同輦(同坐一輛車),她推辭了。後遭趙飛燕讒言,便自己請求去長信宮奉養太后。

班婕妤文才精妙,現存作品有《自悼賦》、《搗素賦》、《怨歌行》等,描寫她在宮中的苦悶心情,極為哀婉。

班 彪:(公元3~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著名漢朝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

性格慎重,好古。二十餘歲的時候,因為避難跟從隗囂,後寫了《王命論》想感化他,但是隗囂始終不為所動。班彪於是轉而躲避到河西,為竇融出謀劃策,勸竇融支持漢光武帝劉秀,幫助東漢王朝的興起。

漢光武帝初的時候舉茂才,拜徐令,後來因為疾病而辭去了官職。

他因為才華很高,於是專心研究史籍。他才前史遺事,旁貫異文,後來作傳數十篇。用來補充史記太初以後的缺節。後來又擔任瞭望都長。班彪一生致力於史學。據劉知幾《史通·正史篇》載,班彪之前,劉向、劉歆、馮商、衛衡、揚雄等曾先後編寫過《史記》的續篇,“迄於哀、平間,猶名《史記》”。班彪認為這些續作“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為補《史記》只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的缺憾,乃“采其舊事,旁貫異聞,作《後傳》六十五篇。”

班彪逝世於官任,終年五十一歲。他撰寫的《史記後傳》為其子班固後來撰寫《漢書》奠定了基礎。

班 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班彪之子;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著名東漢史學家。

他的父親班彪撰寫《漢書》,沒有完成就於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去世,班固自太學返回鄉里。居憂時,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後傳》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漢章帝建國中基本完成。後被人告發他在私自修改國史,被捕入獄。他的弟弟班超為他上書辯白,他才得以獲釋。

漢明帝任命他為蘭台令史,後來被遷為郎,典校秘書,終於寫成了《漢書》。從漢永平年間到漢章帝建初年間,前後經歷二十餘年,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沒有寫完。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為玄武司馬,漢章帝多次召他入宮廷侍讀。漢章帝出巡,常隨侍左右。還曾參加論議對西域和匈奴的政策。漢建初四年,漢章帝讓儒生博士討論《五經》的異同,班固應昭寫成《白虎通德論》。

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漢章帝在白虎觀召集當代名儒討論五經同異,並親自裁決。班固以史官兼任記錄,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德論》。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班固被任為中護軍隨行,參預謀議。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洛陽令對班固積有宿怨,藉機羅織罪名,捕班固入獄,同年逝世於獄中,終年六十歲。

班固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幽通賦》等。

班姓三班故里
班 超:(公元32~203年),字仲升,班彪之子,班固之弟;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著名東漢將領、外交家。

班超是東漢朝時期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弟弟。父親班彪死後,家境貧困,班超為了養活母親只好為官府抄書。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陽去做教書郎,他和母親也跟隨而去。由於家庭經濟非常困難,他只好到府中幫助人們做些抄寫工作,用來維持生計。但他認為這樣下去實在沒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書,突然把筆向地上一投,長嘆一口氣說:“大丈夫縱然沒有其他大志,也應當學習張騫和傅介子,為國家建功立業,怎么能這樣長久地耍筆桿子呢!”隨後,他就從軍去了。

年老後,班超回到洛陽,拜為射聲校尉。同年病逝,終年七十歲。後來,人們把班超投筆於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在國家危難之時以身報國。

班 昭:(公元49~120年),女,又名姬,字惠班,班彪之女,班超與班固之妹;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我國第一位女歷史學家。在她七十多歲高壽之年,她寫出了《女誡》。班昭的《女誡》影響了後來整個兩千年的中國女性觀。

她的父親班彪,早就對時人所續的《史記》之類的書不滿意,立意收集資料,寫一部上起漢高祖劉邦創業,下至王莽篡權的偉大著作。班彪死後,大兒子班固為了完成父親的未完之志,繼續編著,他奮鬥了三十年,但不幸因仇人陷害而被殺,這樣編著這部巨著的擔子就落到了班昭的身上。

為了繼承父兄遺志,班昭在東觀藏書閣,漢朝皇家圖書館窮年累月,孜孜不倦地著述,除將父兄所著部分分類整理、修訂外,又補寫“八表”和“天文志”。這樣中國又一部偉大的史書《漢書》,在班家三四十年的奮鬥下,終於由班昭整理完成了。

漢和帝極為欣賞班昭,把她召入皇宮,讓皇后和妃子們奉她為師,請她傳授儒家經典;同時班昭在當時最有名的《漢書》講授釋釋疑者,連著名學者馬融,都拜在她的門下。

除此之外,班昭還是一位歌賦家,她一生寫了不少作品,由她的兒媳丁氏整理為《曹大家集》,但後來佚失了,現在只能看到八篇。

東漢鄧太后臨朝稱制時,班昭還以宮廷師傅之尊,參議朝政,她的淵博的知識和在當時人眼裡的模範言行,被人們稱頌。當時人們把德高望重、才學橫溢的婦女尊稱為“大家”(姑),因為班昭的丈夫姓曹,所以,人們便尊稱她為“曹大家”。

班 勇:(生卒年待考),字宜僚,班超之子;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著名漢朝將領。班勇出生在西域,母親是疏勒公主。漢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隨父班超回到洛陽。少有父風。班超離西域不久,各國陸續叛離,漢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大漢朝廷以班勇為軍司馬,與兄班雄奉令出敦煌(今甘肅敦煌),迎都護及西域甲卒還。漢永寧元年(公元120年),班勇力陳西域不可輕棄。大漢朝廷採納其言,復建敦煌營兵三百,並置西域副校尉。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班勇受命為西域長史,率五百人出屯柳中(今新疆鄯善)。漢延光三年(公元124年),班勇安撫鄯善,爭取龜茲,繼徵集諸國步騎萬餘攻車師前部,擊走北匈奴伊蠡王,獲五千餘人,重新開通西域北道。漢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班勇發騎兵六千及鄯善、車師前部等兵,進討車師後部,俘八千餘人及匈奴使節。漢順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班勇發諸國兵討北匈奴呼衍王,降其眾兩萬餘,呼衍王從此遠遁。漢永建二年(公元127年),班勇率諸國兵四萬同敦煌太守張朗分兵合圍焉耆王,張朗搶功先行,班勇後至,遭罪下獄。後來朝廷念其功績,免其罪,蜀黍於家。班勇有重開西域之功,所著《西域記》,為後世研究西域軍事史及軍事地理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班 言:(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明朝直隸饒陽丞。

班 第:(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內閣大學士。

班興邦:(公元1933~今),河北丰南人。著名療養醫學專家。

班旭升:(公元1949~今),山西忻州人。著名康復醫學專家。現任山西省忻州地區人民醫院傳統醫學康復科主任、副主任醫師,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忻州分會秘書長,中國傳統醫學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世界醫藥研究中心中醫疑難病學會會員。

相關詞條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