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釋義
suī(名詞)
1.形聲字。從肉,隓省聲。本義:殘餘的祭品(英文:residualmeat)
隋,裂肉也。——《說文》
贊隋。——《周禮·小祝》。註:“隋,屍之祭也”。
既祭則藏其隋。——《周禮·守祧》。註:“屍所祭肺脊黍稷之屬”。
2.中華姓氏之一。
Suí
(名詞)
1.周代諸侯國:其君主可能是侯爵,因為古籍中多次出現“隋侯”一詞。
如:隋珍(隋珠);隋珠(隋侯之珠);隋珠彈雀(隋侯的明月珠是無價之寶,用它彈麻雀,得不償失)
2.隋朝: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封建王朝,公元581年建國,公元618年亡國。
如:隋苑(隋煬帝時建造的上林苑,又名西苑故址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北)
中國姓氏
簡介
隋姓源出於姬姓,也是中國古老的漢族姓氏。隋姓本為“隨”,隋文帝楊堅第二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的大分裂時代,並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興城。國號初為隨,文帝因忌“隨”有走之意,改隨字去走之為隋(“隋”字是隋文帝獨創的字,古無“隋”字,隋字是繁體“隨”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時有同姓貴族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立隨國,侯爵;為周八百諸侯國之一。周代末期,隨國成為楚國的附庸國,原隨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即隨氏。另一支為陶唐氏之後杜伯的後裔士會,因在晉為大臣,封邑為隨,稱隨會,子孫姓隨。所有的隨姓族人都姓隨至隋初,因隋王朝國號“隋”改為隋姓,並延用至今。
隋姓在中國姓氏文化中有一個特出,就是隨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沒有任何血源關聯,也沒有任何史書、譜牒記載隋朝皇族的後裔有改以國號隋為姓氏的,但隨姓卻因隋朝國號“隨”字易為隋而改“隨”為“隋”,這在中國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個特例。
溯源
隋,裂肉也。即殘餘的祭品。隋人與古代祭祀的活動有密切的關係,隋人是善於從事祭祀活動的氏族,以此.為氏族的族徽和氏族名。隋人居住的地方稱隋,建立的城堡稱隋邑,發展成隋國,最終出現隋姓。
隋姓來源有四:
源流一
源自古人名。傳說上古女媧時期有樂師隨,子孫以其名為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周朝時有王族封於隨,建立隨國(都城在今湖北隨州)。春秋時被楚國所滅,成為楚附庸國,其後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隨氏。下傳至隋代,改隋為隨。自此隨、隋分為二姓。
源流三
出自祁姓。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及《隋書》等所載,晉上卿士會(人名,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食采於隨(故城在今山西介休),謂之隨會,子孫以其封地為氏,稱隨氏。後改為隋氏。
源流四
出自他族。據《通雅》所載,明宣德中,王驥征麓川(故治今雲南騰衝),土司乞姓,王驥賜以怕、刀、剁為三酋之姓,後改剁為隋姓;今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始祖
隨會。即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上卿。
其先為帝堯裔孫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罪見殺,其子隰叔亡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食邑在隨、范(今河南范縣東南20里),故又稱隨會、范會、隨季。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鏇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後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役中,因預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屢攻赤狄,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其後有隋姓,隋代時大都隨慣例改為隋姓,為後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後世隋姓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如今,隋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隨姓分化而來的姓氏,姓氏原作“隨”,後改為隋。相傳早在女媧開天闢地時,就有一個名為隨的人,他的後代就以隨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隨國,侯爵,為周諸侯國之一。周未,並於楚,原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另外,春時戰國時,原陶唐氏之後杜伯的玄孫士會在晉國擔任士大夫職務,以隨為食邑,史稱隨會。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東,子孫留居於此,也姓隨。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隨姓人大都隨例改為隋姓,並進一步發展成為當今隋姓主體。
除從隨姓分化而來外,隋姓還有自己的血統本源。早在漢代時,就有一位名為隋昱的人名載史籍,於東漢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來源顯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將軍王驥遠征麓川(治所在今雲南騰衝一帶),後又在當地任職。原土著居民請求他賜給像漢人一樣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於。後來,以怕為姓的人因姓氏讀音不雅,改為與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從而成為隋姓中的一員。至於在當代,除漢族以外,滿、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為姓。
隋姓得姓以後,在發展中還在清河(今屬河北)一帶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當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樣,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東省最為集中,幾乎占全國隋姓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寶、元代人隋業昌、明巢縣丞隋贇(上斌下貝)、主簿隋翥等人,籍貫也大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歷史朝代
隋朝(581年-618年,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中國歷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其與唐朝合稱隋唐。581年楊堅滅北周靜帝,定國號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楊侑讓位李淵,隋滅亡。國祚38年。為了鞏固隋朝的發展,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上,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後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1-2]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臣服的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制,興建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同時興建雙都:洛陽、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