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堂人形圖》乃中醫針灸著作,見於《新唐書·藝文志》,已佚。《明堂人形圖》的作者為唐代甄權,其在針灸方面的造詣頗深,兼通藥治。除了是《明堂人形圖》的作者外,甄權還著有《針經鈔》、《針方》、《脈訣賦》、《藥性論》等中醫著作,可惜均已亡佚。傳奇故事
關於《明堂人形圖》的成書,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全歸功於官方主持修訂者李襲譽親身經歷的一次針灸“奇蹟”。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河南,命李襲譽“出鎮潞州”。當時一些醫生被朝廷聘為“徵士”,臨時隨軍但無官職,類似於今天的“志願者”。其中一個徵士叫甄權。甄權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醫生,尤善針灸。
當時甄權正好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明堂人形圖》,拿給李襲譽看。可惜李襲譽對針灸全無認識,沒有引起重視。不過之後發生的一件事,令李襲譽對甄權及其《明堂人形圖》的態度轉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彎。
深州刺史成君綽突然患病,脖子腫大、喉管閉塞,一粒米都咽不下去。李襲譽立刻命甄權診視,甄權“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即飲嘬如故。”
自此,甄權的《明堂人形圖》聲名大噪,並在隨後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肯定。皇帝下令由李襲譽牽頭,加上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將甄權的《明堂人形圖》加以校訂。
公元630年,《明堂針灸圖》修訂完成,送呈御覽。唐太宗仔細看了這本書,發現人體背部為五臟經絡孔穴集中之處。聯想到唐律中笞刑要鞭打罪人的背,唐太宗決定,以後笞刑不得鞭笞罪犯的背部。
唐代是中醫學的大發展時期,而甄權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對於中醫學尤其是針灸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其編纂的《明堂針灸圖》,對後世影響尤大,可惜已經亡佚,只能從《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中醫著作中窺其一斑。
有關針灸的著作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套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民眾所信賴。 |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六)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