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七小福是京劇名武生於占元上世紀60年代在香港開辦中國戲劇研究學院時所收的7位門生的總稱,是一個戲班。七小福由來源於于占元在一次京劇表演中,選了元龍(洪金寶當時的藝名)、元樓(成龍當時的藝名)、元彪、元奎、元華、元武(本名周元俊)、元泰七人擔任《七小福》的主角。後來因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於是藉此組成七小福戲班,既讓徒弟增加演出經驗。
“七小福”戲班最多時曾有成員七十多人,除上述7人外,尚有元秋、元心、元菊(本名李菊華)、元甫、元香、元冰(女成員)、元慶(即袁和平)、元德(本名孔祥德)、元俊(後改名為吳元俊)、元彬(本名陶周坤,香港導演及演員)、元振、元輝(本名尹元輝)、元寶(本名徐佑麟,香港導演及演員)、元庭(本名吳明才)、元文(本名孟元文)等。
發展過程
戲班時期
于占元當年創辦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論規模在香港眾多戲校中也只算得中等,而且校舍破敗,條件簡陋,所幸師傅並未誤人子弟,教得認真。當時香港的梨園行當還未被電影擊垮,尚有很多觀眾捧場,因此需要大批戲曲演員,于占元正是看此機會才辦起戲校來的。來於師傅在一次京劇表演中,選了元龍、元樓、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七人擔任《七小福》的主角(註:成龍當時的藝名為元樓,元龍則是大師兄洪金寶的藝名。待到後來,年長成龍五歲的洪金寶約滿先行出師闖蕩影壇時,成龍才頂了元龍之名)。
于占元本是京劇名武生,帶的徒弟也主攻武生或者淨行,所謂唱念坐打,動作雜耍皆須樣樣精通,可是要論起唱來,“七小福”中也只成龍一副好嗓子,而于占元也惟獨對此要求低些,其他方面則是務必精益求精。
“七小福”戲班成員共有十四人,除去剛才提到的七人外,尚有元德、元俊、元彬、元振、元寶、元秋等人。于占元的女兒于素秋乃是六十年代香港最紅的武俠片女星,于占元本人也經常在粵語片中做武師,有了這層關係,洪金寶、成龍這幫師兄弟很早就參與了電影演出,但和蕭芳芳、馮寶寶這些當紅童星比起來,“七小福”也只能算是跑龍套的,能夠得到像《大小黃天霸》中六霸、七霸這等次要角色就已經很不錯了。不過,在鏡頭前的歷練和大銀幕上的演出經驗,卻奠定了“七小福”日後輝煌的基礎。
影視時期
1971年,由於戲曲觀眾的大量流失,于占元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終於維持不下去了,成龍、元彪等師兄弟只好各自謀生。當時他們這些戲班出身演員走的都是進電影圈做龍虎武師的路子,似乎這樣才算得上人盡其才,沒辜負自己學戲時苦練的本事。成龍、元彪等人的運氣還不錯,在邵氏電影公司做了一段時間後,他們遇到了三年前先他們出師的大師兄洪金寶,當時他已經從龍虎武師升到武術指導了。經洪金寶介紹,成龍、元彪、元華等人開始為嘉禾電影公司做特技替身和龍虎武師,而在這段時間裡,對他們來說最難忘的經歷則是參與李小龍影片的拍攝工作。
《精武門》是李小龍從好萊塢回港後的第二部功夫片,在該片中,李小龍的剛猛有力的截拳道展露無疑,雙截棍的威力,一人獨斗群寇的豪氣都令人觀之熱血沸騰。當時成龍、元彪在片中扮演的都是被李小龍暴揍的日本浪人,成龍還做了片末被陳真一腳踢飛撞在牆上的鈴木先生的替身。“七小福”的另一位成員元華則幸運地做了李小龍的替身,片中需要李完成的一些雜技動作幾乎都由元華完成,另外,元華還扮演了在“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牌前戲耍陳真的日本學生,還有幾句挑釁的台詞——後來元華在喜劇片《龍的傳人》中街頭賣藝時,就曾吹噓過給李小龍做替身之事。
隨著歲月流逝,元俊、元泰、元武幾個在八十年代初期即銷聲匿跡;元振、元寶也只是混跡影壇,默默無聞;而洪金寶、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德、元彬七人則成為當今香江影壇的赫赫人物,由此大眾眼中的“七小福”便順理成章地具體到他們七個身上。
“七小福”中和成龍是最早成名的,洪開始以武術指導聞名,後來開始自導洪金寶自演電影,首部作品是《三德和尚與舂米六》,其後主演的《老虎與田雞》,《林世榮》等片亦頗受好評。成龍則在李小龍暴斃後,被其原來的合作者羅維發掘,作為李的接班人。不過無論是跟風李小龍的《新精武門》,還是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劍花煙雨江南》等),都沒有取得成功。直到1978年吳思遠借成龍拍《醉拳》才令其迅速走紅。該片的諧趣風格及袁和平設計的活潑靈巧兼具雜耍性的武術動作簡直就是為成龍量身定做,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在這一方面的天賦,同時也令成龍找到自己日後在功夫片領域的發展方向。自此,李小龍之後的又一位功夫巨星正式登場。
由於成龍諧趣功夫片的大受歡迎,也使得素來愛跟風的香港電影人紛紛改拍此類影片,其中自然濫作居多,卻也不乏精品。除了成龍的《蛇形刁手》、《龍少爺》、《師弟出馬》外,洪金寶導演的《雜家小子》和《敗家仔》也堪稱上佳之作,這兩部影片故事情節與《醉拳》大體相似,皆是少年受辱,遇高手學藝報仇的套路。片中詼諧幽默的武林高手(類似於《醉拳》中袁和平之父袁小田飾演的蘇乞兒形象)都是由洪金寶擔綱,成龍似的調皮闖禍少年則由元彪演繹,而兩兄弟設計的武打動作則愈加精彩刺激,絲毫不遜於成龍的《醉拳》,因此也取得了極佳的口碑及票房——更重要的是,《雜家小子》和《敗家仔》令元彪迅速出位,成為一代打星,在整個八十年代風頭不讓洪、成兩位師兄。
至於“七小福”其他幾位兄弟,元奎、元德、元華、元武、元振等人此時也都聚集在洪金寶、成龍的周圍,同氣連枝,大家有飯吃,或做武術指導,或在銀幕顯形,較之以前做武師的日子要好得多了,這正應了一句老話(可能不太合適):朝中有人好做官——不過話又說回來,靠人不如靠己,雖說師兄弟好得沒話說,但如果自己沒有實力,早晚也會被淘汰的,更何況這幾位本身亦非等閒之輩,憑本事照樣能出位,只是早晚的事罷了。
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至今一共發出二十個最佳武術指導獎盃,其中十二個落在了“七小福”手上,台灣電影金馬獎九十年代以後開始設最佳動作指導獎,前八屆中“七小福”得了六次(註:其中包括與別人合作得獎次數,比如程小東、元彬合作的《新龍門客棧》、成家班、曹榮合作的《義膽廚星》等),說占了香港武指和功夫片的大半壁江山實不為過。
元奎為成龍的《龍少爺》、洪金寶的《皇家師姐》等片設計的武打動作已顯示出自身實力。作為導演,他與劉鎮偉合導、周星馳主演《賭聖》曾創下1990年香港最高票房紀錄。而當他遇上李連杰後,更是一展平生所學,充分發揮了李連杰的敏捷身手,經典的武術設計更是層出不窮。元奎與元德師兄弟聯手在李連杰主演的《新少林五祖》、《中華保鏢》、《赤子威龍》、《鼠膽龍威》等影片中設計了一系列精彩絕倫的動作場面,李連杰鮮明的造型,瀟灑的亮相,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矯健身手無不體現著元奎師兄弟的心血,從而也令他二人在香港的武術指導中獨樹一幟,自成一派。元華給人的銀幕印象一直是反派形象深入人心,在八十年代成龍、洪金寶、元彪主演的許多電影如《飛龍猛將》、《急凍奇俠》、《東方禿鷹》中,元華總是扮演功夫最厲害的反派,有時需要成龍他們師兄弟同時出招才能戰勝他,其實以元華的瘦削身體,若沒有些真功夫還真不足以抵擋自己三個師兄弟的輪番進攻。只是不斷重複這等只靠拳腳功夫顯威的反派角色,難免會令元華最後淪為如盧惠光、周比利等純臉譜化的陪練打星。於是這位留著和林子祥一樣的小鬍子(《急凍奇俠》中元彪對其相貌的評價)開始在演技上下功夫,與周星馳合作的《龍的傳人》、《情聖》、《漫畫威龍》和與李連杰合演的《龍行天下》等片都充分展現了元華的喜劇表演才華,比之在成龍、元彪的影片中充當一號打手自然要生動、形象得多。另外,他為《急凍奇俠》和《龍行天下》設計的武術動作也乾淨利落,不落俗套、頗有新意,只可惜後來他在武術指導這一行當並未有太大發展。
即便在“七小福”早年學藝時期,元彬也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八十年代其他師兄弟開始各領風騷時,元彬更是默默無聞,未見有何建樹。他也甚少與洪金寶、成龍等師兄弟合作,相反倒投在另一位著名的武術指導程小東門下,與馬玉成共同做了程小東的副手,輔助他為《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新鹿鼎記》等武俠片設計了許多經典的動作場面,因此深得徐克賞識,後來竟提拔他在《黃飛鴻三獅王爭霸》中做了武術指導的正職,又在《黃飛鴻四王者之風》中擔任了執行導演,一時聲名鵲起。在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洪金寶、成龍、元彪是香港最紅的功夫片的明星,只要是他們領銜主演的功夫片,幾乎都能獲得極佳的票房收入,如果是三人合作的影片則更是票房賣座的保證了。因此當年這三兄弟曾合作過多次,最早是在《奇謀妙計五福星》中,該片是嘉禾為對撼新藝城的賣座動作喜劇系列《最佳拍檔》開拍的,由洪金寶導演,開創了豪華明星陣容的群戲先河,影片以洪金寶、吳耀漢、馮淬帆、秦祥林、岑建勛(後來換為曾志偉)的搞笑戲為主,劇情主要是這五個好色男人調戲美女的橋段,還有一大看點就是洪金寶、成龍、元彪師兄弟三人硬橋硬馬的動作功夫場面,(《奇謀妙計五福星》中元彪只露了一面,沒甚戲份,待到後來的《福星高照》、《夏日福星》便是三人同時對敵的精彩武鬥了)。只是在這套由洪金寶控制影片整體風格的“五福星”系列,成龍、元彪的戲份也只限於打鬥,並無多大發揮。但到了成龍自編自導自演的《A計畫》時,則是完全圍繞成龍展開情節,無論洪金寶、元彪怎么賣力的打鬥表演,卻也搶不去成龍的風頭。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 | 飾演 |
洪金寶 | 于占元 |
鄭佩佩 | 程劍仙 |
林正英 | 於華元 |
岑建勛 | 街頭棋 |
午馬 | FilmDirector |
張文龍 | ChengLung |
鍾錦任 | Samo |
職員表
導演 | 羅啟銳 |
編輯 | 羅啟銳、張婉婷 |
攝影 | 鍾志文 |
角色介紹
- 于占元演員洪金寶
- 于占元忠直淳厚,他在困難條件下苦心經營,一方面對徒弟無比嚴厲,一方面對他們備加呵護,希望他們能繼承戲劇的良好傳統。
- 三毛演員鍾錦任
- 三毛身手不凡,是同輩中的領袖。隨著年齡增長,這些孩子們的技藝與日俱增,他們一起到梨園獻藝,參加各種演出。
- Cheng Lung演員張文龍
- 阿龍與粵劇戲班的小仙相識相戀,眾兄弟們暗中幫助,反鬧出不少笑話。
幕後製作
起源
于占元,武術家,生於1905年的亂世中的京師順天府(今北京)。年輕時是京戲名伶,後赴香港後既台上唱戲又在銀幕上演戲。創辦“中國戲劇研究學院”,收徒眾多,當紅明星洪金寶、成龍等。
學生拜師、學藝、簽生死約依足了舊式梨園行的規矩,父母一旦將孩子送入戲校,契約期內便要完全聽憑師傅的教導照顧了。其時香港的梨園行當還未被電影擊垮,尚有很多觀眾捧場,因此需要大批戲曲演員,于占元正是看此機會才辦起戲校來的,歸根結底還是為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而已。
“七小福”戲班成員共有十四人,除去經常提到的七人外,尚有元德、元武、元俊、元泰、元振、元寶、元秋等人。只是隨著歲月流逝,如今再回看這群師兄弟,元俊、元泰、元武幾個在八十年代初期即銷聲匿跡;元振、元寶也只是混跡影壇,默默無聞;而洪金寶、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德、元彬七人則成為當今香港影壇的赫赫人物,由此大眾眼中的“七小福”便順理成章地具體到他們七個身上。
“七小福”是一出京劇,也是一個戲班,更是于占元這群得意門生的總稱。很多朋友都以為“七小福”指的是成龍等七個人,實際卻不止。原來於師傅在一次京劇表演中,選了元龍、元樓、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七人擔任《七小福》的主角(註:成龍當時的藝名為元樓,元龍則是大師兄洪金寶的藝名。待到後來,年長成龍五歲的洪金寶約滿先行出師闖蕩影壇時,成龍才頂了元龍之名),因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便藉此組了個“七小福”戲班,既讓徒弟們多增加些演出經驗,又可賺些銀兩,正所謂“一箭雙鵰”了。
發展
地球人都知道,成龍師兄弟的電影成就完全表現在動作功夫片上,“七小福”除了能演動作戲外,而且個個是有名的動作指導。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至今一共發出二十個最佳武術指導獎盃,其中十二個落在了“七小福”手上,台灣電影金馬獎九十年代以後開始設最佳動作指導獎,迄今已有八屆,“七小福”卻得了六次(註:其中包括與別人合作得獎次數,比如程小東、元彬合作的《新龍門客棧》,成家班、曹榮合作的《義膽廚星》等),說占了香港武指和功夫片的大半壁江山實不為過。
至於他們為何都能在功夫片領域做到遊刃有餘,進而成為一代大家,歸根到底還是和他們當年做戲曲演員有關。于占元本是京劇名武生,帶的徒弟也主攻武生或者淨行,所謂唱念坐打,動作雜耍皆須樣樣精通,可是要論起唱來,“七小福”中也只成龍一副好嗓子,而于占元也惟獨對此要求低些,其他方面則是務必精益求精——後來洪金寶、元彪主演的《雜家小子》中兩人大練猴拳,身手敏捷,面部表情又活脫一副猴樣,便是當年“七小福”合演《美猴王》等猴戲的結果。而《A計畫》中洪金寶、成龍扮賊唱戲一段,《華英雄》中元彪花旦打扮舞動銀槍的台姿英風則更是作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了。
另外,戲曲演員和舞蹈演員一樣,因為舞台表演的關係,尤善於掌握身體動作的節奏,運動起來,姿勢瀟灑,輕重緩急,錯落有致,如果和音樂鼓點相配的話,那就可以稱作舞蹈了。這一點在《玻璃樽》中成龍伴隨著音樂和洋拳手對打可以得到印證——也正因為節奏感對於功夫片的特殊重要性,我們才不難理解跳舞蹈出身的楊紫瓊、李賽鳳、楊麗菁甚至章子怡緣何都能迅速成為一代打星了。
其實早在“七小福”的童年時代即與武俠功夫片結緣,原來於占元的女兒于素秋乃是六十年代香港最紅的武俠片女星,于占元本人也經常在粵語片中做武師,有了這層關係,洪金寶、成龍這幫師兄弟很早就參與了電影演出,但和蕭芳芳、馮寶寶這些當紅童星比起來,“七小福”也只能算是跑龍套的,能夠得到像《大小黃天霸》中六霸、七霸這等次要角色就已經很不錯了。不過,在鏡頭前的歷練和大銀幕上的演出經驗,卻奠定了“七小福”日後輝煌的基礎。
1971年,由於戲曲觀眾的大量流失,于占元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終於維持不下去了,成龍、元彪等師兄弟只好各自謀生。當時他們這些戲班出身演員走的都是進電影圈做龍虎武師的路子,似乎這樣才算得上人盡其才,沒辜負自己學戲時苦練的本事。成龍、元彪等人的運氣還不錯,在邵氏電影公司做了一段時間後,他們遇到了先他們出師的大師兄洪金寶,他已經從龍虎武師升到武術指導了。經洪金寶介紹,成龍、元彪、元華等人開始為嘉禾電影公司做特技替身和龍虎武師,而在這段時間裡,對他們來說最難忘的經歷則是參與李小龍影片的拍攝工作。
獲獎情況
獎序 | 年份 | 獎項 | 獲獎人 | 備註 |
---|---|---|---|---|
1 | 1989 | 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 何冠昌、方逸華 | 提名 |
2 | 1989 | 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 羅啟銳 | 提名 |
3 | 1989 | 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 羅啟銳 、張婉婷 | 提名 |
4 | 1989 | 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美術指導 | 黃仁達 | 提名 |
5 | 1989 | 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 洪金寶 | |
6 | 1989 | 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 | 鍾志文 | |
7 | 1989 | 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剪接 | 余純 、鄺志良 | 提名 |
8 | 1989 | 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 盧冠廷 | 提名 |
9 | 1988 | 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 ||
10 | 1988 | 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羅啟銳 | |
11 | 1988 | 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 羅啟銳、張婉婷 | |
12 | 1988 | 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獎 | 鄺志良、余純 | |
13 | 1988 | 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音樂獎 | 盧冠廷 | |
14 | 1988 | 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錄音獎 | 邵氏錄音室、嘉禾配音室、徐炳光 | |
15 | 1988 | 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 洪金寶 | 入圍 |
16 | 1988 | 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 林正英 | 入圍 |
製作發行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
中國香港 | 1988年11月10日 |
加拿大 | 1988年9月16日 |
瑞典 | 1990年10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