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書簡介

類型:社會科學論著
成書時間:1875年
背景搜尋

父親在福澤3歲時去世。之後,福澤一家便回到了中津。由於已經習慣了大阪的商業氣息和生活習慣,福澤對城內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陌生,並產生了很深的隔膜。同時,對於上級武士子弟們驕奢粗野的舉止言談也相當不屑。從那時起,福澤便開始自覺不自覺地走上了一條反叛的道路。
1854年,他20歲的時候,隨兄長赴長崎學習。此後,他先後在大阪和江戶等地學習,內容涉及醫學、物理、外語等方面。1858年10月,他奉藩命上京,設立了慶應學塾。
1860年,幕府決定遣艦訪美,福澤擔任幕府的翻譯官。2月,他來到美國考察,大大開拓了眼界和知識面。此後,他又在1861 和1867年兩次遠渡。這三次出國經歷豐富了福澤的見聞,使他深刻感受到日本與歐美強國之間巨大的差異,更堅定了他“日本必須開國”的信念。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後,他將學塾遷往東京,專心從事教育和著述。1873年,他與神田孝平、加藤弘之、津田真道等當時第一流的洋學者一起組織了“明六社”,出版《明六雜誌》,積極傳播啟蒙思想。
福澤諭吉於1901年在東京去世。
內容精要

首先,福澤諭吉回答了日本為什麼要學習歐洲文明這一問題。他系統地分析了西方文明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優越性,又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三類:以歐洲各國和美國為最文明的國家,土耳其、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為半開化的國家,而非洲和澳洲算是野蠻的國家。文明、半開化和野蠻是人類發展的必經階段。同時他也認為:“文明並不是死的東西,而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變化發展著的東西就必然要經過一定的順序和階段,即從野蠻進入半開化,從半開化進入文明。現在的文明也正在不斷發展進步中。歐洲目前的文明也是經過這些階段演變而來的。現在的歐洲文明,僅僅是以現在人類的智慧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現在世界各國,即使處於野蠻狀態或是處於半開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國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而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雖然現在稱西洋各國為文明國家,這不過是在目前這個時代說的,如果認真加以分析,它們缺陷還非常多。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西洋文明的先進性。如果想使本國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而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這樣,福澤既駁斥了拒絕一切西方文明的攘夷論,也批評了全盤西化的洋學派思想傾向。他根據國情,當取則取、當舍則舍、調和適宜。這也是福澤氏貫穿《文明論概略》一書的立論之所在。

福澤諭吉革命性地提出了國體、政統、血統三分的觀點。認為國體是指同一種族的人民在一起同安樂共患難,而與外國人形成彼此的區別。國體並非始終如一,而是可以發生巨大變化的;而國體的存亡,只在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喪失了政權。政統則僅指在國內所施行的而為人民所普遍承認的政治的正統。它的變革,並不影響國體的存亡。而血統是君主父子相傳血統不絕的意思。國體,政統和血統三者完全可以不相牴觸,而與現代的文明長期共存。其中國體是國家的根本,政統和血統,只是隨著國體的盛衰而共同盛衰。換言之,即要將絕對主義天皇制改變為資產階級天皇制。
專家點評

福澤系統地表述自己思想的著作可以說只有《文明論概略》這一部。《文明論概略》是其代表作之一,凝聚了福澤諭吉一生思想的精髓,反映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社會政治思想狀況。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福澤諭吉就是在這本書里,回答了日本為什麼要學習歐洲文明和怎樣學習歐洲文明———而日本學習歐洲文明,正是它崛起、強大的根本原因。更為可貴的是,福澤沒有把歐美國家看作文明發展的頂點,而是指出文明的進步、發展是永無止境的,不能以西洋文明為滿足。這一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成為此書的又一閃光點。

追求先進文明的渴望如同永不熄滅的烈火,以一切陳舊保守的制度風氣為燃料在日本全國上下各個地區熊熊燃燒,引起了社會和政治體制的劇烈動盪。而由此又引出了進一步的目的,即為日本今後的文明發展尋覓一條正確的道路。針對當時洋學盛行甚至泛濫的現象,福澤既以西洋文明為參照,又仔細研究日本傳統文明產生髮展的過程及其特性,並佐以作者自己“一身兼歷兩世,如一人具有兩身”的生活經歷,把應予移植的西洋文明與應予改造的傳統文明加以比較。反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全盤西化”或“國粹主義”思想,本著批判繼承的精神探討世界文明的發展軌跡———這也正是《文明論概略》一書高超的地方。

隨著時代和形勢的變化、與時勢相對應的目標也發生變化,他對同樣事物的價值判斷也跟著改變。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中體現的這一思想同樣貫穿在他整個人生中。
從福澤諭吉一生的經歷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複雜的人格個體。其思想和主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時期,似乎經常出現自相矛盾的現象。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文明,積極傳播啟蒙思想。同時,他也是以弱肉強食為“世界的正理公道”的宣言者,以中、朝兩國為日本的惡鄰,視侵略中國為“文明之義戰”的鼓吹者、“東亞盟主論”和“脫亞論”的提出者。

這種徘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性與福澤氏自身的哲學思想經過融合,最終導致了其思想悲劇性的調和。使福澤諭吉從進步的文明史觀一步步走向了歷史的反動。當然,即使如此,福澤氏思想中的積極部分到今天仍然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他的文明史觀和民主思想作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重要的思想潮流,對日本國民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妙語佳句
文明並不是死的東西,而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後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後改變政令,最後達到有形的物質。
相關詞條
福澤諭吉;日本;明治維新;社會科學;文學相關資料
《福澤諭吉評傳》;《福澤諭吉傳》;《福澤諭吉文集》;《福澤諭吉全集》詞條分類
福澤諭吉;日本;明治維新;社會科學;文學;世界歷史名書;傳世經典文學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