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凡例、序、緒論、巴曼尼得斯篇、少年蘇格拉底的相論考、論柏拉圖的《巴曼尼得斯篇》等。
作者簡介
柏拉圖(公元前428~公元前347),希臘哲學家,其教學和著作成為西方哲學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柏拉圖從幼年即認識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死後,他從雅典逃到麥加拉,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不久創立著名的哲學學校,稱為“學園”,並在那裡教導過亞里斯多德。他以蘇格拉底的生活和思想為本,發展出深刻而浩瀚的哲學體系。其思想包含邏輯、知識論、玄學各個方面,但許多基本的動機是道德的。其思想見於眾多的對話中,其中蘇格拉底大多扮演主角。
目錄
凡例
序
緒論
巴曼尼得斯篇
附錄一“少年蘇格拉底”的“相論”考
附錄二論柏拉圖的《巴曼尼得斯篇》
書摘
然而你善於追逐並探尋出所言的痕跡,仿佛拉崆的獵犬似的。所以這篇著作反對那些肯定多數事物的人,以相同的還給他們,並且還多點。它意欲顯明這點,即他們的假設:如若事物是多數的,要比較一的假設有更可笑的結果,如若人儘量地鑽研。由於我們青年時的這樣好勝著成此篇,著成後,人即將它竊去,以致我不能決斷,是否應當讓它問世。蘇格拉底呵!這事這樣出於你的注意之外,你不以為這篇是由於青年人的好勝著成,卻由於老年人的喜愛榮譽;然而你揣測的不謬,我已說過了。
你不承認有某個自在的類似之相,以及另一個和這樣的相相反的相,那個相是不類似的;有這樣的兩個相,我、你以及我們稱為眾多的事物分有它們?凡分有類似的變為類似,在某種狀況下分有,在那種狀況下類似,分有至某種程度,類似至那種程度;凡分有不類似的,不類似;凡分有類似和不類似兩個的,既類似復不類似。如若一切事物分有這兩個,但這兩個是相反的,一切事物自身間即因為分有這兩個而類似復不類似:這何足驚異?如若有人指出那些類似者自己變為不類似,或者那些不類似者變為類似,我想那倒是一件駭人的事;如若有人指出那些分有這兩個的有這兩個的性質,對於我,齊諾呵!看起來毫不荒誕;這卻也不荒誕,如若有人指出,一切事物因為分有一,是一,又因為分有多,這些同一事物也是多。但若有人指明那個是一者自己是多,再者多是一,這個我即將驚駭。關於一切其它的也是如此。如若有人指出各相自身在它們自己以內感受這些相反的性質,那值得人驚駭;但若有人指明我是一又是多,這何足驚異?當他欲指出我是多時,他說:我的右邊的部分和左邊的部分互異,前面的和後面的各各不同,上面和下面也是如此,因為我想,我分有多;當他要指出我是一時,他將說:我們是七個,我是其中的一人,因為也分有一:石頭、木塊以及和它們類似者,同一件既是多又是一,我們將要說:他指明某件事物既是多又是一,非一是多,也非多是一,他未講了什麼值得驚奇的事,但那是我們人人可同意的;但若有人在我現在所說的裡面首先將一些自在的相分開,譬如類似和不類似;多、一;靜、動以及一切這些樣子的,隨後指出,這些能在它們自己里結合起來和分離開來,蘇格拉底講,齊諾呵!我驚愕地奇異。我相信你已很偉壯地做了這些,然而我尤其這樣奇異,如我說的,如若有人能將同一個,在各相之間各式各樣交錯著的困難指明,正如你在視覺對象里逐一陳述,同樣在以思想把握的對象里指明。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