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社會功能》

《科學的社會功能》

科學學,又稱“科學的科學”,是一門以科學本身為研究對象的新學科,它探討科學的社會性質、作用和發展規律,以及科學的體系結構、規劃、管理和科學政策等問題。這是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一般認為,這一名稱是波蘭學者奧索夫斯基夫婦在1936年首先提出的,但明確地闡述了科學學的思想,為這門學科的形成奠定基礎的還是J.D.貝爾納在1939年出版的這部《科學的社會功能》。

基本信息

簡介

《科學的社會功能》《科學的社會功能》

科學學,又稱“科學的科學”,是一門以科學本身為研究對象的新學科,它探討科學的社會性質、作用和發展規律,以及科學的體系結構、規劃、管理和科學政策等問題。這是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一般認為,這一名稱是波蘭學者奧索夫斯基夫婦在1936年首先提出的,但明確地闡述了科學學的思想,為這門學科的形成奠定基礎的還是J.D.貝爾納在1939年出版的這部《科學的社會功能》。

發展歷程

六十年代以來,科學學在國外有了很大的發展。1964年英美科學家為紀念本書出版二十五周年,在倫敦出版了一部題為“科學的科學”論文集,貝爾納曾為該書撰寫了論述本書出版二十五年以後情況的文章。1965年,第十一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召開時,貝爾納在會上致開幕詞,題為《在通向科學學的道路上》。此後,世界各國相繼開展了科學學的研究,先後出版過科學學的論文集。目前,科學學在國外已形成為一門受到科學家和科學管理工作者 普遍重視的新學科。

近年來,中國科學工作者也逐步開展了科學學的研究。1979年7月在北京召開了“科學學學術討論會”,會上許多科學工作者嘗試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和研究科學學問題,表明中國的科學學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J,D.貝爾納(1901—1971)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倫敦大學教授。他根據結晶學和生物化學方面的成就,研究了物質結構問題,在金屬、激素、維生素、簡單蛋白質和病毒結構方面均有著述。他還寫有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與社會問題的論著。代表作還有《必然的自由》論文集(1949)、《生命的物理學基礎》(1951)、《十九世紀的科學與工業》(1953)和《歷史上的科學》(1954)等。

貝爾納的這部著作,我館1950年曾出版過張子美的摘譯本(書名《科學與社會主義》)。為了給我國科學學的研究提供資料和借鑑,這次我們將本書全譯出版。在書前,我們又轉載了作者和麥凱合寫的題為《在通向科學學的道路上》》的文章,一併供讀者參考。

定義

《道德經》,這部描述中國人對自然與社會運動看法的中國古典優秀著作,一開始就明確告誡人們,過於刻板的定義有使精神實質被閹割的危險: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就是在一定的結構內永無休止的變化。對於科學或科學學,我們也無需下一個嚴格的定義,因為科學或科學學正是此類性質的活動。作為一般的闡述,我們可以採納普賴斯的定義,他認為科學學就是“科學、技術、醫學等等的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運籌學及其他”。M.奧索夫斯卡和S.奧索夫斯基於1935年提出的研究綱要就包含了這個一般的定義。奧索夫斯卡和奧索夫斯基正是用了“科學的科學”(Scienceofscience)這個術語,並且第一次把這個術語用於我們今天要使用的含義上(他們認為,這個術語是T. 科塔爾賓斯基教授在1927年創造的)。

首先應該指出“科學的科學”這個術語的“反身的”性質。重複使用“科學”一詞就是強調,我們應該著手來完成連物理學、心理學、宗教科學等都向我們提出的對主體與客體、觀察者與觀察對象、創造者與創造物、火種與媒介物的綜合工作。這裡的每一對概念都是統 一的有機體。總之,科學也應該研究它自己本身。 牛頓發現蘋果落到地上的意義在於使天和地形成一個統一的機體。量子力學得到發展,要歸功於它考慮到了一直袖手旁觀的觀察者對被觀察的結構發生影響的事實。正如其他學科一樣,科學學也可以分為理論的和套用的兩個部分。前者是描述和分析,說明科學和科學家活動的方式。後者是綜合和規範化,提出的問題是:如何使科學套用於人類社會的需要。科學學應該成為真正的、具有某種特點的科學。它應該充分運用觀察、估算、試驗以及運籌學等手段。如同研究箭的飛行不能提供出現代物理學規律的充足數據一樣,關起門來談論科學的作用也不能建立起科學學。如果哲學家今天仍然用芝諾的範疇來理解“時間”這個概念,而置相對論、量子力學、天體物理學等最新概念於不顧,那就只能自
我出醜。科學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必須通過研究現實生活、花大力氣去尋找。

必要性

E.賴特於1599年在《航行中的一些錯誤》一書的獻詞中鼓勵他的資助者繼續進行科學探索。賴特認為,在科學發現的規範中,出現了根本的變化,這也是同後來T.庫恩的解說相一致的。S.斯特德文特差不多在同一時間也發現了這一點。培根也曾竭力尋求新規範的變化方式,並且完成了“有待後人克服的……知識的全部缺陷”。他曾預見“藝術的藝術”的產生,以及“在哲學方面給以指導和啟示的科學”的產生。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寫道:“正如我們現在所有的科學並不能幫助我們發現新的工作一樣,我們現在所有的邏輯也並不能幫助我們發現新的科學。”在科學革命的時代,敏銳的人們正在紛紛發現新事物,並且提出了“它到底是什麼”的問題。 最近數十年,出現了規範繼續變化的標誌。普賴斯的統計表明,從1660年起,科學出版物的數量是按照指數曲線增長的,但這種傾向也不會一成不變地持續下去。美國在1965 年的科學與發展研究經費為國民收入的3.2%,約210億美元,在最近十三年,這類費用每年增長13%,也就是五、六年增長一倍。

美國歷史學家H.亞當斯在1905年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寫道:“表現中世紀人類思想特點的單一性,逐漸被多樣性所代替。由於鐳的發現使科學界感到震驚,即是一個例證。然而,可以完全肯定的是,根據我的係數和曲線的分析,隨著發展速度的加速(我們看到從十七世紀以來就是如此),一百年以後,也許是五十年以後,在人類的思想上將要出現一個徹底的轉折。那時,作為理論或先驗論原理的法則將消失,而讓位於力量。道德將由警察所 代替。爆炸材料的能量將達到宇宙水平。分散將壓倒集中”。儘管亞當斯懂得,以數字為依 據的方法在歷史研究中是不缺少的,而他的歷史構想,正如他自己所承認的那樣,都是由科學的描繪和借喻所構成,而不是依據嚴格的論證。儘管如此,他的這種歷史構想仍然具有極大的啟發性。

由於變革速度的加快,每一個人的生活與其父輩相比,其共同之處越來越少。他會碰到越來越多的用傳統方法解決不了的新問題。因此,科學,作為解決新問題的手段,起作用將日益增大,我們將會越來越強烈地感到,認識科學的所有方面是如何發展的,是十分必要的。

某些因素的數量變化,導致不同質的問題的產生。當我們開始認識科學發展的某種模式時,科學卻又在向前邁進了。對科學學的需求,部分地說,是總的知識水平的反映,而51在通向科學學的道路上主要源泉是下列諸實際因素:

(1)美國的科學與發展研究經費以指數速度的增長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停滯。最近一個時期,聯邦政府在這方面的經費每四年增加一倍,而這種增長速度是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的。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實力較差一些的國家,必然要在費用極高的發展研究方案中進行某種選擇。在培養和使用科學力量方面,也必須制定合理的計畫。因此,為了進行選擇,就需要有一些標準。

(2)生產的改進是隨著科學研究經費的增加而來的。結果,儘管交通聯絡手段在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與科學的不平衡狀況,將有增無減。

(3)科學上的一種病態——求大,如同建築金字塔一般追求龐大,其跡象是明顯的,不僅僅美國是這樣。隨著原子能委員會的增多,此類現象也日益明顯。軍事裝備的科學與發展研究,取代了裝甲艦的建造(這種進程對科學與科學家的影響尚待研究)。

(4)科學在提供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以及文化娛樂方面,取得的成就是驚人的。這就要求更好地利用現有的可能性。分配有限的財富的戰略,也要求加以實際的擬定。

初步條件

我們認為,目前已經存在著科學學產生的足夠的初步條件,並且在這方面第一次有可能形成一整套知識、理論和技術。下邊就是這些條件的一部分:

(1)目前,科學具備了從事深入統計研究的相當規模和多樣性。在克卜勒和伽利略的時代,從事科學研究僅僅是一種個人活動,這種統計研究就無從談起。
(2)目前,我們掌握了相當多的經過集中整理的歷史事例,足以使我們去認識其主要現象,並對它們進行分類。
(3)目前,科學研究是在各種不同的文化環境條件下進行的,通過比較,即與中國的、伊斯蘭的、印度的、日本的或俄國的經驗相比較,便可以把西歐的由希臘、猶太、基督教、羅馬傳統因素所產生的科學的特點,從比較普遍的因素中區別出來。同樣,通過對不同經濟制度下的科學發展的比較,也就能確定經濟因素對科學發展的作用。
(4)目前,在科學和科學界的組織方面,存在著有計畫的試驗的可能性。
(5)生活的速度,主要由於通訊聯絡的日益完善,在我們的時代是如此迅速,現在進行的一些試驗,在過去那是不可想像的。上述大部分因素,是與通訊聯絡的發展密切相關的,這也許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不利的,與世界的普遍影響相隔絕來觀察科學,會遇到重大的困難。但是,如今恐怕很難找到一種文化能倖免於來自地球大氣中的放射性塵埃的“污
染”。
(6)我們正處於科學發展的極為有意思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新的聯繫與綜合迅速出現。整個文化大廈的階梯和全面聯繫的結構輪廓已經開始呈現出來。我們也開始看到了每到達一種水平高度時所出現的新特點。普賴斯關於科學聯繫機體的研究工作,在這方面具有拓荒者的性質,他的研究是數量分析的嘗試,促進了揭示支配科學運動的規律。

特性

(1)可以說,科學學這門學科,如同其他大多數學科一樣,也不能臆斷地預言這門學科的理論結構,我們只能通過試驗和觀察來描繪其細節。然而,理論結構的假設,不僅無害,甚至還是必要的。因為假設能幫助我們的是:當我們看到的現象不符合所假設的結構時,就修改這種假設的結構;而當我們看到的現象符合所假設的結構,並通過分析確認它們在這一結構中的地位時,那就更有意義了。

(2)過去在歐洲曾經存在過亞里士多德的和宗教教義的宇宙觀,它對待矛盾的態度是通過論證或試驗加以解決。但是在印度,當人們發現某些與世界面貌不相符合的現象時,唯一的反映卻是:“是的,這是奇蹟,那有什麼辦法?”因此,在這裡感覺不到有任何矛盾。而在中國則又是一種情況,老夫子們認為,他們是被緊緊地束縛在大自然運動的機器上,每當這架自然機器失調,他們就感到不自在,反之亦然。

(3)可以認為,在科學研究中,許多新的概念將作為新的現象出現。例如,在對語言的研究中,情況正是這樣,語言是地地道道的人類獨特的一種體系,但在語言研究中,卻發展了(儘管是緩慢地)統計與數字這樣的新的部門。而信息理論和語言統計學(是和韋弗、 香農、布里淵、維納、赫登等人的名字密切相聯的),又導致產生了一些新的觀點,其中不僅有語言學方面的,而且還有物理學方面的新觀點。

(4)最近二十年,由於X射線和電子顯微鏡的套用,生物學在我們的視野里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目前,它具有比以往更加令人滿意的和更加清晰的概念輪廓,它已經成了一種真正的科學,而不再僅僅是被觀察到的事實的匯總。這要歸功於對各個具體等級的驗證,這些等級包括:原子、單體粒子、聚合物粒子、分子結構、機體、社會性等,對每一個等級,只有在研究了它的上、下級的條件下才能充分理解。

(5)科學是科學家從事的勞動。個體心理學和個體行動的方式,是科學學的最基礎的一級。可惜,心理學是比分子生物學更為複雜的領域。雖然它是從1860年G.T.費希納的著作《心理物理學要素》出版時期就已開始形成一門科學,但其發展卻很緩慢。其他的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儘管進行一些量的歸納是沒有問題的,但也還明顯地處
在科學前的階段(StadiumPrzednauCkowe)。

(6)雖然我們希望高爾頓的格言“只要你能夠,就要算清楚”能在科學學上得到應 用,但是,必須避免出現虛假的概念。布萊克特的定律“任何一個設計的完成,所要求的時間為原先計畫的3.14倍”,是一種對所謂精確性的嘲笑。普賴斯曾提醒洛特克有關1926年科學效率的分布的法則,洛特克1956年出版的《數學生物學要素》一書,更進一步預示了結構分析法,並包含了許多對科學學有益的思想。很值得將該書以及托馬森1948年的《發展與形式》同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狀況加以比較,那時我們會立刻發現,稍微直接一點觀察嚴密的機體,其價值至少不低於許多次不連貫地分析巨觀結果的同樣價值。當然,比科學學更高一級的科學也還處於剛剛發展的開始階段。然而,任何一種研究科學的最一般特點的理論,必然會遇到軍事因素、威信因素以及宇宙競爭因素等等的壓力。L.e.理查森於1922年研究了氣象學的複雜物理問題之後,又轉向更加困難的社會心理問題,然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至今沒有收到太大的效果。在目前科學學發展的最初階段,把科學作為一種現象來研究,也應該象研究其他對象一樣,從能夠獲得有力的立足點和取得具體的結果的方面開始。

目前可以舉出下列研究:
(1)統計研究:因為統計研究能夠揭示客觀存在的法則和規律,我們正在探索開展這種研究的手段。就象根據反應速度來鑑定單分子、雙分子和鏈型結構一樣。但是,根據幾個巨觀參數,目前還難以詳細闡述這些手段。在各個階段互不協調的體系中,往往形成緊張現象,而在有計畫的體系里,卻能達到最大效益。這個事實正是說明必須進行計畫的明顯證據。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可說是一種不變的常規,就象蠟燭與雷射之間、閒逛與有計畫的旅行之間的差別一樣。為了設計雷射,必須懂得具體結構,而統計並不見得就是達到此目的的最好途徑。其他用途的情報源也可以利用,但必須制定一個關於收集情報的具體要求方案,任何類型的科學組織,不論是列昂節夫的或斯通的輸入-輸出型的,都要求收集科學家流動的專門數據。

(2)關鍵事例的詳細研究:當然,這是正統的科學史家基本的工作範圍。無需多說。然而,這裡應該指出的是同時發明的事例,因為它們具有可資借鑑的性質。在相反的情況下,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兩個人研究同一個問題,其中一個找到了答案,而另一個卻沒有呢?如同普賴斯一樣,我們也引用聖馬太的一段話:“有兩個人在地里,一個被接 受,另一個卻沒被錄用”。這同在農業科學中對於單卵雙生的現象的研究,情況是一樣的,
這種方法可以比複雜的和費用高的因素分析提供更多的情況。

(3)結構研究:結構研究也可以叫作科學的生理學,它的任務是把科學活動按其各種組成和特徵“裝配”成模型。它與分類理論一樣,結構分析可以研究帶有完全不同結構成分的同形結構。分析科學的組成以顯示它的結構,也是這個生理學的對象。例如《倫琴射線五 十年》一書中包含的內容,也可以用來進行分析,以表示出“教師-學生-學校”的關係,亦即是前一批發明和後一批發明之間相互聯繫及相互作用的後果,就象研究青蛙的血管活動
一樣。

(4)試驗研究:由於現在的科學研究都是由大型的組織領導的,因而可以進行科學結構的試驗。在複雜的經濟結構和其他結構中,利用專門的信號,在選定的點上導入干擾,並且在一定部位上表示完全位移的“噪音”中探測出這種波來,從而完成測量工作。這種情況,就如同根據外部尺寸,求出盒子內部的容積的情況差不多。這類試驗可以是沒有什麼破壞性的,甚至不被判定是一種試驗。從人力耗費的意義上來說,特定任務的研究是最方便的研究方式。但是,因為人腦的工作非常緩慢,儘管由於有良好的記憶力能同時研究許多問題,但這種途徑畢竟不是實現上述任務的最好途徑。比如,可以提出這樣的論點:如果印度存在的主要經濟問題是傳統的出口環節薄弱,那么印度的科學家大家都來利用自己的一部分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是不是比幾個專家利用自己的全部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更好一些呢?因為過去沒有試驗過的研究方式必定存在。

(5)分類是在收集具體事例的描述之後出現的一個階段。目前,這樣的描述非常多,我們可以根據下列方式對科學發明作如下分類(默頓已經作過這樣的分類):
a.由於一個人偶然的觀察得到了根本的啟示而獲得的科學發明;
b.由於兩個人每人都擁有一部分數據材料而獲得的科學發明(e.克里克和J.沃森肯定就是這樣的“實踐小組”);
c.由於人們集體有步驟地在凡是有可能的一切地方尋找期待得到的答案而獲得的科學發明。時間、地點、姑娘,還有激情的火花,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就是創造活動所必須的條件。這裡就出現一些實際問題。如果尋求上千個問題的答案的願望是每個多產的科學家的特點,那么怎么樣組織科學家的有效合作,以便取得最高頻率的成效呢?一個科學機關招聘某一位蘇格拉底(或者御前丑角),讓其跟隨身邊,發問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試問,那會有什麼意義呢?任何研究工作的中心問題是:“兩個腦袋要比一個腦袋取得較好的成果,這是怎么回事?”而更困難的一個問題是:“一個腦袋也會工作,這又是怎么回事?”

結論

為了發展科學學,我們應該支持現代科學研究,其辦法是:
(1)在高等學校設立科學學的研究機構;
(2)促使現有的科學史研究機構從事現代科學學的研究,因為目前還沒有人從整體上來從事科學的研究(恐怕在英國的大學裡沒有這種整體科學的教研室,而只有各種專業教研室)。經濟學與社會學教研室與研究所,比科學的哲學單位更有條件著手開始科學學的工作。
(3)支持科學評論家的職業和活動,賦予他們以類似於文藝評論家的職責,使其擔負起發掘根本因素和進行評論分析的創造性責任。
(4)國家機構以應有的形式積累統計材料,並且建立自己的科學學研究機關。從國際範圍來講,這自然也是很必要的,因為科學是帶有世界性的活動。開展科學學的試驗研究,特別是:
(1)對比各種培養幹部的方法;
(2)在為發展科學創造合適的環境方面進行社會學的試驗;
(3)對科學創造進行社會心理學試驗
(4)開展科學經濟學的研究;
(5)要研究小國是否也能最有效地利用科學,例如,能否讓科威特的酋長仿效哈倫·拉希德的榜樣,成為一位教育和科學的慷慨施主呢?支持傳統的科學史研究:
(1)應該支持具有更加明確觀點的傾向,這就是分析決定方向的因素,對歷史事實進行分類和揭示科學發明的規範。
(2)支持非歐洲文化的研究(在那裡書面文獻的意義遠比“師生”關係的意義為
小)。
(3)建立原始技術協會或普羅米修斯俱樂部,可以由它們出面組織周末郊遊營地,以便讓科學家和其他人實地試驗過去的各種科學技術。世界上有一些機構對正在過時的各種技術方法進行著勤奮的工作,以便在它們完全消失之前記錄下來,但是,這種機構儘管為數不少,卻總是很不夠。總起來說,我們希望把科學當作整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對待,以促進所有人的智育和體育的發展。

書籍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科學現在所起的作用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科學的歷史概況
第三章 英國科研組織現狀 第四章 科學教育
第五章 科學研究的效率 第六章 科學的套用
第七章 科學和戰爭 第八章 國際科學概況
第二部分 科學所能起的作用 第十章 改組科研
第十一章 科學交流 第十二章 科學經費籌措
第十三章 發展科學的戰略 第十四章 科學為人類服務
第十五章 科學和社會改造 第十六章 科學的社會功能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