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紀念館

鄭和紀念館

鄭和紀念館有多處,這裡主要介紹太倉鄭和紀念館。太倉鄭和紀念館,位於鄭和七下西洋的出海起程港--劉家港,假座於鄭和曾率水軍將士朝拜海神娘娘的歷史遺蹟“天妃宮”內。鄭和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太倉市瀏河鎮東市廟前街的天妃宮內。像背後與左右兩側牆面上三幅巨型磨漆壁畫《鵬起瀏江》,面積達八十平方米,它不僅再現了當年鄭和奉召首次從瀏河下西洋,訪問東南亞、東非各國出洋時的壯觀場面,更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三幅壁畫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畫面線條流快明暢,人物栩栩如生,富有鮮明濃郁的民族風格。

基本信息

機構簡介

太倉鄭和紀念館,位於鄭和七下西洋的始發港——劉家港(今太倉市瀏河鎮),假座於鄭和歷次出航前,率水軍將士朝拜媽祖的歷史遺址“天妃宮”內。

瀏河“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移建於現址,距今880年,是江南最古老的、最久負盛名的、最具獨特歷史價值的媽祖廟。1949年建國後天妃宮收回國有,1995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天妃宮具有明代建築的特色,結構古樸典雅,兩層殿宇高十餘米,楠木樑柱、木刻廊坊、磚雕洞門、碑刻長廊、石板甬道、樹木蔥鬱,氣勢軒昂。

紀念館

展廳分為上下二層。下層大廳正中是一座3米高的鄭和手握航海圖的座像,環牆是三幅巨型磨漆壁畫《鵬起瀏江》,畫面反映了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的壯觀場面。二樓展廳展示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有關資料和歷史遺物。鄭和從公元1405—1433年,歷時28年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葡萄牙達伽馬到印度海岸早92年。鄭和每次下西洋所率隨員28000餘人,率舟200多艘,其中包括寶船、座船、戰船、馬船、糧船等,形成龐大的船隊,行程13萬海里,歷經亞非37國,成為歷史上時間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世界航海之最。

鄭和七下西洋寫下了世界航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是睦鄰友好和平之舉。同時也證明了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致力於與各國交往,進行文化和經濟交流。

人物介紹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鄭和紀念館鄭和紀念館

從永樂三(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間,這位世界航海業的先驅者,曾在太倉瀏家港率領二百多艘的龐大船隊,揚帆啟航,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遠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遍

歷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總行程13萬海里,相當於繞地球3圈多,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偉大壯舉; 並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對外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特色

鄭和紀念館鄭和紀念館

鄭和紀念館有多處,這裡主要介紹太倉鄭和紀念館。太倉鄭和紀念館,位於鄭和七下西洋的出海起程港--劉家港,假座於鄭和曾率水軍將士朝拜海神娘娘的歷史遺蹟“天妃宮”內。為

一組以兩層樓的展覽廳為主體、附設學術討論館與六角亭的仿明代式樣的建築群。庭院內綠茵復地,翠竹掩映,疊石噴泉,長廊環繞,呈現出江南園林的特色

地理位置

鄭和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太倉市瀏河鎮東市廟前街的天妃宮內。天妃宮舊名靈慈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明永樂至宣德年間,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從劉家港起航,必先率舟師在此進香祈佑。宣德六年(1431年)在此立“通番事跡碑”。1985年重修寢殿,並辟天妃宮為鄭和紀念館。為中國四家紀念館之一。館內有鄭和彩塑坐像,繪有明代太倉和劉家港情景的磨漆畫以及鄭和下西洋的文物史料。其中珍貴文物有周聞夫婦墓志銘兩塊,上記有隨鄭和出洋的太倉武官周聞五次出海往返年月和所達國家。

歷史資料

“天妃宮”又稱“天妃靈慈宮”,俗稱“娘娘廟”,地處瀏河鎮迎福橋西側,面對老瀏河。該宮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幾經修葺,至鄭和下西洋瀏河口成為船隊出海港口時,得以擴建。1843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曾重修天妃宮。現存的天妃宮後殿為清代所建。殿有兩層,高十餘米,楠木樑柱,氣勢軒昂;建築的門楣等部分精雕細刻著“海浪托日”、“巨龍戲水”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個天妃宮占地面積為404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鑒於特有的歷史屬性,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今,鄭和紀念館從瀏河搬至太倉浮橋鎮(現並稱瀏家港鎮),但“天妃靈慈宮”(娘娘廟)還是在瀏河鎮。

景觀集萃

鄭和紀念館

鄭和墓鄭和墓

1985年7月11日,紀念鄭和首航580周年時,為弘揚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天妃宮”後殿闢為鄭和紀念館。跨進天妃宮莊嚴的山門,平坦的金山石鋪成的額道路通向紀念館的主樓,路旁蒼翠的塔松和如茵的草坪、優美的綠化和古建和諧一致,令人心曠神怡。樓前的“錨泊

瀛涯”雕塑突出了紀念館的主題。 峙立的群礁代表古老的瀏河鎮,“劉家港”三個醒目的大字,為出生於瀏河的中國已故著名大師朱屺瞻所題;高高樹起的大鐵錨上懸掛著羅盤,象徵著明代永樂初年鄭和--這位世界航海業的先驅者在劉家港集結船隊,揚帆起航。展廳分上、下兩層。底層正中是一座3米高的鄭和手握航海圖的座像。

大理石底座

鄭和銅像鄭和銅像

黑色方正的大理石底座上刻著:鄭和(1371-1435)幾個金燦燦的大字。鄭和炯炯的目光中包含著愛國主義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他的出使,是和平之舉,完成著傳播和平與友好使命。座

像背後與左右兩側牆面上三幅巨型磨漆壁畫《鵬起瀏江》,面積達八十平方米,它不僅再現了當年鄭和奉召首次從瀏河下西洋,訪問東南亞、東非各國出洋時的壯觀場面,更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三幅壁畫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畫面線條流快明暢,人物栩栩如生,富有鮮明濃郁的民族風格。鄭和船隊中十幾艘寶船“雲帆高張、晝夜星馳”,無論從大廳的哪個角度看,都給人以那船是迎面駛來的感覺。

有關實物

二樓陳列著鄭和使用的寶船模型和展示當時鄭和七下西洋蹤跡的電動航海圖以及有關實物,折射出鄭和這位古代傑出的航海家、偉大的民族英雄的光輝業績。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雄辯地告訴世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致力於各國交往,進行文化和經濟交流。

另外,在展廳東南側則有由十三塊石碑組成的長碑廊,這是古代文化的魂寶,供遊人鑑賞。

古色古香

鄭和紀念館,為古色古香的磚木結構房子,朱紅色的門面十分氣派,院子中柏樹成行,清幽肅靜。屋內陳列著鄭和紀念館旅遊景點/門票/攻略/線路/地圖。美國歷史頻道推出首部中國紀錄大片:鄭和(上)。PhotoAlbum:6月16日游閱江樓。“暢遊南京”十大經典旅遊線路榜單。旅遊在南京---送樂兄。“五一”駛入膠東半島我游長島顯應宮。模型和展示當時鄭和七下西洋蹤跡的電動航海圖以及有關實物。

廣場

門前是一廣場,門裡一個大院子,中鋪水泥甬道直通大殿,兩行碧油油的龍柏分列兩旁。兩側是兩片翠綠的草坪,中間栽有不少花卉。大殿分上下兩層,一尊鄭和雕像安放在下層正殿。兩旁粗大的殿柱上是王君麓撰文,書法家徐夢梅書寫的一副楹聯。後壁襯一幅巨大的鄭和航海圖,是中國最大的磨漆畫。大殿上層一隔為五,西面四間闢為展室,四壁掛19圖片文字,有當年劉家港即瀏河口到太倉南部鎮的歷史風貌及滄桑變遷,也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觀場面和文獻資料。中間放置著一艘寶船模型,九桅十一帆,44丈,寬18丈。東頭一間神龕中供著天妃塑像。 館內《鄭和下西洋文物資料展覽》,分序廳與三個展室。序廳有鄭和胸像,鄭和舟師“際天而行”的巨幅油畫,鄭和航海線路總圖與鄭和航海年表;第一展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與鄭和的家世與生平;第二展室,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第三展室,鄭和下西洋的巨大成就與深遠影響。展品除實物外,尚有模型、圖表、照片、文獻等170餘件,囊括目前國內已經發現的有關文物和遺蹟。

開放時間

該館於1985年7月11日(鄭和首航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第一年,就接待觀眾7萬多人,參觀者從鄭和這一古代走向世界人物的光輝業績中,深刻理解“開放”對於富民興邦的重要意義,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了振興中華的緊迫感和責任心。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該館為建設新南京有功單位。

南京鄭和公園

位於南京市區內,是當年鄭府的後花園原址,園內有全國最早的鄭和紀念館、鄭和研究會。鄭和公園內還有“明三保太監鄭和故里碑”,鄭和之父“馬哈只墓”,鄭和第1次出使西洋前為父親立的“故馬公墓志銘”碑,鄭和塑像、三寶樓、鄭和紀念亭等紀念性的史跡和遺存。

鄭和墓

鄭和墓

位於牛首山南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60米,高約8米。墓按伊斯蘭風格修建,整個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階有四組7層28級,寓意鄭和7次下南洋,歷時28年,遍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墓位左右峰巒環抱。附近有一村莊名鄭家村,是鄭和後裔守墳所居。

現在的鄭和墓是1985年在原墓址按伊斯蘭教風俗改建的。墓為長方形,墓蓋下部雕飾祥雲草葉蓮花座,瓦梁狀的墓頂雕有阿拉伯文“安拉偉大”之字。墓下石階共4級28層,每級7層象徵鄭和7下西洋,歷時28年。

距墓地50米處,尚有一塊青石碑座,是惟一的明代遺物,體制碩大,半陷泥中,碑身已無存。墓道人口處,建一座仿明代風格的廳室建築,為鄭和紀念室,裡面陳列有鄭和畫像。

鄭和銅像

鄭和銅像:鄭和紀念堂內2.6米高的鄭和銅像,無疑將是靜海寺的“鎮館之寶”。這尊銅像由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教授親手打造。沒有照片參照,鄭和究竟會是怎樣的形象?田館長透露,銅像定格的是600年前鄭和第六次下西洋返航,站在船頭,遠眺祖國的那一瞬間。身穿大明官服的鄭和迎風站立,披風被海風吹起。他左手握著一卷海圖,右手隱沒在被風捲起的衣褶里。“銅像將展現一位自信、沉穩的偉大航海家的風采。” 鄭和紀念館1995年起,先後被命名為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太倉市“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瀏河鎮“德育基地”。97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9年又被評定為“江蘇省二級園林”。

相關景點

鄭和清真寺

鄭和清真寺鄭和清真寺

鄭和清真寺:是印尼哈夷鄭和基金會於二00二年出

資修建的。這個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九六年,資金都是華裔捐款。二00三年五月落成揭幕時,由現任中國駐印尼大使盧樹民題寫寺名。

據說這是全印尼唯一的一所具有中國特色的清真寺。記者看到,這座清真寺既有中國古代建築的風格,還吸收了基督教和佛教的一些典型圖案,本身體現了多元宗教相互交流和共同發展的信念。

考慮到鄭和七下西洋曾到過印尼爪哇島,明年又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所以清真寺以“鄭和”命名。

鄭和故里

大門之內立有“鄭和故里”牌坊,其後,參天樹叢中掩映著鄭和紀念館,陳列有鄭和下西洋的碑文拓片、石刻以及航海用具等文物。

馬哈只墓園的石棺前,豎著一塊紅沙石碑,碑高1.66米,寬0.94米,下有砂石龜座。碑陽的正文以楷書陰刻,共284字,為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端陽所立,由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志剛撰文;碑陰則刻有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鄭和回鄉掃墓題記44字。1918年,袁嘉穀聽朋友說“昆明和代村有(鄭)和父墓碑,宜為昆陽人”,

鄭和碑林

鄭和公園鄭和公園

與墓園一道相隔的是鄭和碑林,存碑刻60餘塊,既有明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的長詩,《明史》作者張廷玉的《鄭和傳》,又有孫中山、梁啓超等人的題詞,但多為近年來名家

重書墨跡。

公園最高處開闊的平地上,綠樹叢中飛起一隻只金色的檐角,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分外奪目。待穿過樹叢,一艘巨船展現眼前,這是仿當年鄭和寶船船形所建的三寶樓。其船頭為一幢三層亭閣式樓宇,一樓正中懸一黑底白字匾額,“海上巨人”四個大字肅正蒼渾,細看之下,乃己巳年所立,由梁啓超題詞,楊向陽代書。三寶樓迴廊相連,形成穩固的船身,船尾對稱的漢白玉階梯撐起一座金色的飛檐四角亭。

鄭和公園

昆明鄭和公園

:在昆陽月山上,距昆明60公里。原名月山公園,因昆陽是鄭和故里,其父馬哈只墓又在月山上,故於1979年改為今名。250餘畝林園中,松林,柏林,果林鬱鬱蔥蔥;登高遠望,景象開闊。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公園。

現公園內立有“明三保太監鄭和故里”碑,並在碑附近發現民房建築遺蹟。這個碑現立於公園內的馬哈只墓前,高1.6米,寬0.93米,砂石,額呈半月形,碑額篆書“故馬公墓志銘”,字跡間有剝蝕。原文如下: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已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四人。和自幼有才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縉紳鹹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戍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銘曰: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在馬公墓志銘兩側還立有石碑二方,一是師範(荔扉)錄的《明史三保太監鄭和傳》;一是夏光南的《鄭和太公墓志銘跋》,均為民國24年所立。

鄭和公園的建立

表達了家鄉人民對這位航海家的懷念。公園入口處高大的門楣上雕刻著千帆競發,乘風破浪,向前挺進的圖案,正象徵著鄭和不畏艱難險阻,為國家民族創功立業的精神。公園內還建有“望海樓”;以巨船形為底,樓設三層,其中陳列鄭和像、鄭和航海圖、福建《天妃應靈之碑》及有關史籍等文物。

鄭和簡介

鄭和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在1405-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打通並拓展了中國與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上交通,為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下西洋

鄭和七下西洋,最多時率船200多隻,人員達兩萬七千多人,主要航線多達40多條,總計航程16萬海里,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數最多、行動範圍最廣的遠洋航行活動。鄭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4年,他無疑在人類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明洪武四年

(1371年),鄭和出生在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里。其六世祖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是元初傑出的政治家,死後被封為“鹹陽王”。其子孫因長期與漢族共處,改從漢俗,定為馬姓,鄭和本姓馬,就來源於此。

洪武十四年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了統一雲南的戰爭,鄭和的父親在戰亂中死去,十一歲的鄭和被明軍俘獲,遭到閹割,隨後被送到當時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並深受器重。

洪明永樂年間

經濟繁榮富庶,在對外關係上,明成祖朱棣銳意進取,重點實行開放政策,自登基後第三個月起,就派遣使者四處活動。鄭和從永樂元年起,就進行過幾次小規模的航海活動,訪問暹羅、日本等比較近的國家,因此掌握了一定的航海與造船知識。在出訪日本過程中,鄭和還促成明朝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敦促日本肅剿中國沿海倭寇,顯示了其傑出的外交才能。

永樂二年

行車路線描述行車路線描述

(1404年),明成祖決定派遣大船隊下西洋,鄭和作為朱棣的心腹,學識淵博,熟知兵法,通曉阿拉伯語言文字,熟悉西洋各國各地區的情況,並了解航海,具有外交才

能,因此成為下西洋統帥的不二人選。明宣德六年(1431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鄭和奉命第七次下西洋,此次船隊所到地方最多,範圍最廣,幾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區以及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諸國。宣德八年(1433年),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操勞過度病逝。鄭和這位海之驕子,奮鬥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終也殉職於海上。

鄭和七下西洋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使明朝與海外各國廣泛建交,發展了多種形式的海外貿易,促進了中外各國的文化交流與發展,是中國外交史上歷史性的突破。

參觀指南

門票價格:20元/人;

遊覽時間:全年開放。

紀念館1

紀念館是為紀念有卓越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陳設實物、圖片等的房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