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書簡介
作者:(俄國)赫爾岑(1812~1870)譯者:李原
圖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圖書類別:哲學
上書時間:2009-06-19
出版時間:1959-01
開本:大32開
頁數:104頁
裝訂:平裝
內容摘要
本書中收錄赫爾岑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所寫的四篇輝煌的哲學論文。赫爾岑在這幾篇論文中,尖銳地嘲笑了當時莫斯科知識分子在科學上只滿足於一知半解,而不肯刻苦鑽研的華而不實的作風,極其精闢地論述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思潮在西歐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並且嚴厲地批判了當時俄國哲學界的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惡習。他熱烈地鼓吹哲學要同革命鬥爭聯繫起來,要為改造社會而服務。赫爾岑這幾篇論文對於促進俄羅斯思想中唯物主義傳統的鞏固和發展,曾經起過重大的作用,因而博得了別林斯基極高的好評。目錄
論文一:
論文二:華而不實的浪漫主義者
論文三:華而不實的人和學者的行會
論文四:科學中的佛教
蘇聯國家文學出版局1955年版《赫爾岑九卷集》的題解和注釋
題解
注釋
文章節選
選論文一
我們生當兩個世界的交替之際,因而對於有思想的人們藐來生活就格外的艱辛和困難。一些陳舊的信念、一切過時的世界觀都已搖搖欲墜,而人偶在心目中卻把這些東西奉為至寶。新的信念包羅萬象而又宏偉,但猶未開花結果;嫩葉和蓓蕾預兆著壯實的花朵,然而這些花朵卻合苞未放,因而人們在心目中把這些東西觀如路人。許許多多的人仍然既沒有過時的信念,也沒有現時的信念。另一些人具機械地把兩者混為一談,而沉渝於傷感的黃昏思想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輕浮的人就格朝沉溺於虛榮浮華;一些思考的人剝頗感煩惱:因為他傭無瀹如何要尋求和解,因為內心粉擾不安,精幣申生活沒有堅實的基礎,入就無法生活。然而思稚領域裡的全盤和解是要由科學出面媾和的。至於渴望和解的人員可以分為兩種術,二種人不相信科學,不肯去研究科學,不肯去探討它為什麼這樣靛,不想走科學的艱辛的道路,他傭就:“我偶痛苦的心靈所需要的是慰借,而科學卻對苦苦衷求麵包的人報以石塊,對破碎的心靈的哀號和呻吟,對祈求同情的涕泣,刖報以冷冰凍的理智和一般的公式;以它那高不可攀的逞輯,無需對實際的人偶,無諭對種秘主義者,它都同樣無法予以滿足。———引自:中國圖書網
相關書評
一: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第一步就提出一些質問項目和科學的最艱難的問題,為了得到保證,想先弄清什麼是精神,絕對的東西..並且希望定義簡短而明確,也就是說把整個科學的內容用幾個警句說出來,——這本來是容易的科學呀!如果有人想研究數學,他要求先明白地弄明白什麼是微分和積分,而且要用他自己的語言來說,對於這個人你能說什麼呢?在專門科學中很少聽到這樣的問題:因為恐懼心使不學無術的人不敢妄動。在哲學中情況正好相反了,在這裡大家都肆無忌憚!①對象都是人所熟悉的,——理智、理性、觀念反其他等等。
每個人都具有巨大的理智和理性,並且有不止一個而是很多個觀念。在這裡我就已預料到有關哲學結論的令人可疑的傳聞,即使不能猜破這些探討者所說的絕對、精神等等所指的究竟是什麼;更大膽的華而不實的人走的更遠;他們提出了一些絕對不說明任何東西的問題,因為問題只包含著荒唐無稽之論而已。為了提出有道理的問題,必須對於對象有一些理解,必須具有某種預料未來的遠見才成。然而當科學以寬容的態度緘默不語,或竭力以證明要求的無法實現來代替回答的時候,它卻被指控為不能成立和玩弄詭計。
我提出一個問題做為例證,這是華而不實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但極常常提到的問題:“無形的、內在的怎樣變成了有形的、外在的呢,而且在外在的存在之前,內在的是個什麼呢?”科學之所以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的義務,是因為它並沒有說過做為內在的和外在而存在著的這兩個因素,可以分解得使一個因素可以沒有另一個而具有現實性。當然,在抽象中我們使作用與原因、使力量與呈現、實體與外觀分離開來。然而他們並不是要這樣辦,他們所要的乃是把實質、把內在的東西解放出來,——為的是要這樣來看看它;他們所要的是使它具有某種客觀存在,忘卻內在的東西的客觀存在正是外在的東西;沒有外在的內在,只是不可分辨的無而已。
①(德語)無所謂內,無所謂外,因為,內就是外,外就是內(歌德)。
總之,外在乃是顯現出來的內在,而內在之所以是內在就是因為具有它的外在。沒有外在的內在乃是一種不好的可能性,因為它沒有顯現。沒有內在的外在則是不具有內容的毫無意義的形式。華而不實的人對於這種說法不滿意,因為他們心裡潛藏著這樣的思想,認為內在之中合有一種理性所不能理解的秘密,其實內在的東西的整個實質就表現在顯示出來中,——否則的話,這種神秘的秘密是為什麼,為什麼人而存在的呢?
兩個因素的無始無終的相互規定、相互聯繫的關係,說起來這就是真理的生命;真理就生存在吸引了全部存在物的這種永恆的變化,這種永恆的運動裡面,因為這是它的呼吸,是它的收縮和擴張。而真理是活生生的,正像一切有機體生物一樣,只能作為整體而存在,一把它解剖成為各個部分,其靈魂即行消逝,而剩下的乃是帶有屍臭的無生命的抽象。但是,有生命的運動,這種統括一切的辯證法的脈搏,受到華而不實的人們的極端反對。他們不能構想,完美的真理能轉到相反的方面去而不變成荒謬。
當然,站在科學之外是無法清楚地說明內在永遠在不知不覺間轉變為外在,因此外在的即是內在的,內在的亦即外在的這種心然性的。究竟為什麼這些結論激惱了他們?這個原由是顯而易見的。各種唯理論使人習慣於解剖方法竟到了這樣的地步,他們認為只有靜止的、殭死的,也就是非真實東西的才是真理,他們使思想僵化而停滯在某一片面的規定里,以為在這種殭死的伏態中更容易把它分析清楚。古時候,研究生理學是在解剖室里,因此,關於生命的科學那末遠地落後於關於屍體的科學。每當抓住一個因素時,一種無形的力量就把它引導到相反的方面去;這是思想的第一次極其重要的震動,因為實體被引導到顯現,無限被引導到有限;兩者間像磁石的兩極一般互不可少。
然而多疑而謹慎的實驗人員卻想把兩極割裂開來;可是沒有兩極就沒有磁石;每當他們把解剖刀刺入,要求得到這個或那個時,——不可分割的東西被宰割,所剩下的就只有兩個殭死的抽象,血液就凝結了,運動就停止了。應當知道,分立的這個或那個乃是抽象,這正如數學由面抽出線,由物體抽出面時知道,實在只有物體,至於線和面乃是一種抽象①。可是,這些不懂得理性的客觀性並加以否認的人們,恰恰就在這裡反而要用他們的抽象方法,來要求不合法的客觀性和現實性。
一般說來,數學的對象儘管大都是死的,形式的,可是與乾巴巴的這個或那個是有所不同的。什麼是微分?——是無限小的量,那末,或是它具有量,這個量就是有限的,或是它沒有量,它就是個零。然而萊布尼茲扣牛頓做了進一步的理解,認為這是存在和不存在的共在,是從無生出有的原始運動。無限小的理論成果是眾所周知的。此外,數學既不為負量,亦不為不可通分性,既不為無限大,亦不為虛根所嚇倒。
當然,這一切在非常狹窄的唯理倫的“這個或那個”面前,是都為化為扁有的。——赫爾岑原注
在這裡,可以一提已經提到過的理解科學的第三個條件,活生生的靈魂了。只有以活生生的靈魂才能理解活生生的真理;活生生的靈魂既沒有如同在普羅克魯斯特②床上把真理加以拉長的那種內部空虛的形式主義,也沒有不得逾越的僵硬的思想。這些僵硬的思想組成著大量的公理和定理,當人們要走近哲學時,這些公理和定理就擋住前面的道路:依靠它們形成既成的概念和定義,天曉得這些彼此毫無聯繫的東西到底是以什麼做根據的。
知識必須是從忘卻所有這些混亂而不確切的概念開始;這些概念把人引入了迷途,把未知的說成是已知的,應當讓僵化的東西死滅,應當擺脫各種各樣的固定不動的幽靈。活生生的靈魂對話生生的東西是起共鳴的,有一種慧眼指引著它的道路,它戰戰兢兢地步入了它自己的領域,接著很快就跟它熟稔了。自然,科學並不像宗教那佯有森嚴的廟堂。看得出來,到達科學之路必須經過一片不毛之地;這曾使一些人退縮。損失顯而易見,成果卻一無所有;當我們上升到某種稀薄的氛圍中去,上升到某種空虛的抽象世界中去時,莊嚴肅穆使人感到是嚴峻的冷酷;當你一步步愈益深入這個大氣的海洋,它就變得駭人的寬闊,呼吸困難而鬱悶,崖岸漸遠而消失,——隨著崖岸的消失,與心長年為伴的夢想所產生的形象,也都消失了:恐懼籠罩著心靈,
在哪兒拋錨呢?一切都變得稀薄,失掉硬度,升騰起來了。可是不久就聽到一個響亮的聲音,這聲音像朱里·凱撒那樣說:“怕什麼?你載送的是我!”*這個凱撒乃是活在人的胸中的無限精神;每當絕望準備行使它的權利的時刻,它就振作起來;精神存在於這個世界裡,因為這是它的祖國,是精神曾經用音響、雕像和歌唱所嚮往的,並且為之受難的祖國,這就是他從狹窄的心胸奔沖出去所要去的彼岸。
再走一步世界就開始回來了,不過他已經不再是陌生者了,科學已提供了對於它的領有權。以精神用來沖向知識的熱烈幻想為基礎的夢消失了;然而現實卻變得很清楚,眼光看得很遠,於是看到,人面獅身像和鷹面獅身怪物所嚴守的秘密已不存在,內在本質即將為敢作敢為的人所揭開。但是,這正是華而不實的人所最為不肯放手的夢想。
他們找不到力量來以自我犧牲的精神忍受這個開端並走到懷疑和匱乏的痛苦可以被使人鎮靜的知識的預感所代替的轉折點。他們知道,他們的可愛的幻夢和他們的一切理想不知何故都不是真理,所以感到不安,不能自圓其說,但仍舊留在不安中,並且還能夠再留下去。然而,上升到現代的具有活生生的靈魂的人,在科學之外是無法得到滿足的。他對於主觀信念的空虛深感痛苦,挨陰求教想藉以平息被喚醒的精神的火熱的渴望,但到處都找不到真正答案,他們被懷疑主義弄得痛苦不堪,受盡生活的欺騙,於是赤手空拳地、貧困地、孑然一身地奔向科學。
②古希臘神話:普羅克魯斯特是一個強盜,每逢捕到人就把人擺在一張床鋪上,比床鋪長的就把人截短,比床短的就把人拉長。——譯者注
①(義大利語)請放棄一切希望吧,到這兒來的您!
“難道他會卑屈地在他人權威的桎梏下俯首聽命嗎?”科學並不預先提出任何要求,對信仰並不提出任何原則,它又哪裡預先提得出這樣的原則呢?它的原則就是它的止境,就是結論,全部運動的總結,科學所要獲得的東西;這些東西的發展本身就是不容置疑的證據。假如把原則理解為開宗明義第一章,那么其中所以不可能具有科學的真理,正是由於它是開宗明義第一章,一切發展都還在後面呢。科學開始於某個平常的所在,而不開始於對自己的宗教信仰的闡述。
科學並不這樣說:“承認這一切,我會把我珍藏的真理給你的,你只要卑躬屈膝服從我,就能夠得到它”;對於個人,它只是指導發展的內部過程,把種族所完成的東西接種在個體中,而使個體具有現代性;它本身就是自然自我深化的過程,就是宇宙充分意識自己的發展;由於科學,宇宙在經過了浸沉在直接之中的物質生活的格鬥之後而意識到了自己。由於科學,對於幻象的狂熱陶醉變成了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清醒的知識。
然而為了確實達到清醒,三千年的勞動是完全心要的。在思維擺脫一切暫時而片面的事物,並開始理解到自己是世界意識的本質以前,人類的精神經歷了多少悲痛,受了多少苦難,有多少次意氣消沉,流了多少血和淚!人類必須經歷過歷史的輝煌宏偉的史詩之後,那末才會有一個超越他那個時代而預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詩人,能提得出下面這樣的問題:難道自然的種子不在人的心靈之中嗎?
華而不實的人在談論的是什麼外來的權威,科學中怎么會有權威存在的可能呢?問題是他們不把科學看做理性和自我認識的連續一直發展,而看做是各種時代各種人物空想出來的互無聯繫的各種各樣的經驗。他們無法理解真理並不以勞動者的個性而轉移,他們無法理解他們只是一些正在發展著的真理的器官,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真理的崇高的客觀性質;他們老是以為,這是主觀的臆測和狂想。科學具有其自主性及起源;自由的它並不以權威為轉移;
使人得到解放的它並不屈服於權威。而且事實上它在今後有權利要求這樣的信任和尊敬:不讓人懷著預先準備好的、懷疑主義和神秘主義的異議來對待科學,因為連它們也是憑信仰任人自顧接受的。他們怎么能夠,依據什麼權利,有什麼根據,在科學之外就預先準備好對科學提出異議呢?這種排斥光明的僵硬的物體是從哪裡來呢?在毫無成見的心靈之中,科學可以依靠於精神關於它的價值,關於在它本身中有可能發展真理所作的證明;從這一點上就會生出追求知識的勇氣來,就有神聖的果斷從豐收女神面上撕下帷幔,用火熱的目光凝視被揭示出來的真理*,那怕會因此付出生命和美好的希望的代價。
然而,帷幔後面引起我們希望的真理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究竟真的是什麼樣的呢?熱烈地期望著真理的人們頗為悲傷,為真理流出了淚水,暗中瞥了一眼,就暈倒了,——有的人是因為恐懼,有的人是因為憤慨。好可憐的真理!好在古代人是用大理石雕塑帷幔,這種帷幔是卷不起來的;人們的眼睛沒有那么敏銳,可以把真理的輪廓看清。他們追求的也許並非那種真理吧?可是究竟有幾個真理呢?善良而有理性的人們知道很多真理,很多很多真理,不過有一個真理他們是追求不著的;某種視錯覺把歪曲變形了的真理呈示給他們,而且各人看來又各各不同。
假如把談論科學即談論在規律嚴正的機體中所揭示的真理時不斷聽到的責難免集起來,那么就完全可以利用天文學上獲得從不同點觀測的行星的真正位置的有名的方法,即用減去對角的辦法(視差理論),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一些人說是無神論,另一些人則說是泛神論;一些人說是困難,可怕的困難;另一些人則說是空虛,簡直是空洞無物。唯物主義者嘲笑科學中的幻想的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者別在科學的分析論中發現了狡猾隱蔽的唯物主義。虔信主義者認定現代科學比艾拉斯姆、伏爾泰、霍爾巴赫①及其同伴還要無神,並認為科學比伏爾泰主義還要有害。不信宗教的人們責難科學是正教。而主要的是大家都不滿意,都要求再加上帷幔。誰害怕光明,誰害怕質樸,誰就羞於窺見赤裸裸的真理,誰就不喜歡真理的面貌,因為其中有許許多多都是現世的。大家都受了騙,可是所以受騙,乃是因為他們並不是要真理。
然而事情已經做了。事件是不會回去的;它一經開始顯露,向我們顯示了它那具有驚人魅力的胸像,真理是不再會為了虛偽的羞恥感而披上帷幔的;它曉得自己的赤裸中的力量、光榮和美好的。(1842年4月25日————引自:天國的記憶)
二: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2008.12.29
我讀赫爾岑的《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感覺赫爾岑似乎也是一個華而不實的人。他在書中所說的科學,指的其實是哲學,因為德國人是這樣做的,它和人們常常所指的自然科學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赫爾岑的這個小冊子,收集了他在1842年前後的幾篇評論,這些評論內容在前蘇聯被評價得很高,是因為赫爾岑“嚴厲地批判了當時俄國哲學界的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惡習。他熱烈地鼓吹哲學要同革命鬥爭聯繫起來,要為改造社會而服務。”赫爾岑也被稱為俄羅斯社會主義之父(fatherofRussiansocialism)。
赫爾岑的這本書俄文原名叫什麼我搞不清楚,其英文譯名叫做《DilettantisminScience》。中文將Dilettantism翻譯成“華而不實的作風”似乎有些奇怪,因為字典上Dilettantism的意思是:業餘的藝術愛好,淺涉文藝,淺薄涉獵。
我不能說赫爾岑當年對他的同胞的批評完全沒有道理,不過讓我非常費解的是他一方面批評別人華而不實,是業餘的,但他另外一方面卻又對學者的專門化持否定的態度。因為在我看來,學問上一知半解和華而不實的人才往往會採取這樣一種態度。這種人和態度其實在俄羅斯和中國這種社會非常常見,因為大家都是“山寨版”的,手裡拿的都是舶來品,因此首要任務是要比試東西是誰的更正宗,其次要比試的是誰的東西更能與現實相結合更好用,不僅兩手都要抓,而且兩手還都要硬,否則在政治和思想上便無法占據上風。在我看來,真正關注於學問和創造性的人並不是這樣的。
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中是否存在華而不實的作風其實不是一個真正的學者應該關心的問題,因為知道什麼是華而不實的作風並不意味著就不是華而不實。這就和知道3+2-5不等於7,並不見得就不會認為3+2-5等於8一樣。真正的學者知道3+2-5等於0和為什麼,所有的那些錯誤答案都不是他需要關心的事情。
批判錯誤並不會變得正確,而失去的將是安寧。
慎之!慎之! ————引自科學網(王鴻飛部落格)
赫爾岑簡介及生平
成長經歷
赫爾岑(1812~1870)Herzen,Aleksandr俄國哲學家,作家,革命家。1812年4月6日生於莫斯科古老而富裕的官僚貴族雅可夫列夫家,1870年1月21日卒於巴黎。他是私生子,所以不能繼承父姓,但他的父親十分愛他,給他取赫爾岑為姓,德語意為“心”,並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代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立志走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秋進莫斯科大學哲學係數理科學習。學習期間,他和朋友奧加遼夫一起組織政治小組,研究社會政治問題,宣傳空想社會主義和共和政體思想。1833年大學畢業後,曾計畫出版宣傳革命思想的刊物,因1834年被捕入獄未實現。1835年,他以“對社會有極大危險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在長達6年的流放期間,他目睹外省官場的腐敗和廣大勞動者的苦難生活,進一步加深了對農奴制罪惡的認識。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戰鬥。努力研究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寫了《科學上的一知半解》和《自然科學研究通信》等哲學著作,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無限的。意識是自然界派生的,思維的規律是被意識到的存在的規律。宣傳辯證法和唯物主義,鼓吹“社會革命的必要性”,很快和當時在彼得堡的別林斯基齊名,成了俄國進步思想界領袖。文學創作
赫爾岑於30年代末被流放時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中篇小說《一個年輕人的札記》帶自傳性質。40年代中後期,他在別林斯基主編的《現代人》雜誌上接連發表3部小說。長篇《誰之罪?》寫3個男女主人公來自3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是俄羅斯的優秀分子,最後卻都陷入同樣的“災禍和不幸”。誰之罪?小說沒有正面回答。但作者通過3人的不同身世、經歷和社會關係的具體描寫,清楚地表明鑄成主人公們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另兩部都是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這3部中長篇小說顯示了赫爾岑卓越的藝術才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立場鮮明卻又不給人以說教之感。作品的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比較完美的藝術技巧,使他成為19世紀中葉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政治主張
1847年初,赫爾岑攜家到歐洲,大部分時間住在英國和法國,成了政治流亡者。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使赫爾岑思想上發生危機。他對西歐的社會主義運動感到失望,轉而寄希望於日益高漲的俄國農民鬥爭,錯誤地認為俄國可以在保留宗法制的情況下通過農民村社實現社會主義,這又為後來的民粹主義奠定了基礎。但即使在思想最矛盾甚至悲觀失望的時候,他也沒有停止過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1853年他在倫敦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後又和奧加遼夫一起在那裡出版《北極星》和《警鐘》期刊,登載揭露沙皇專制制度的文學作品和各種文章、資料,宣傳打倒地主、解放農民的民主思想。這些刊物當時被大量秘密運回俄國,促進了解放運動的發展。到了1870年,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下第一國際的積極活動,他又在工人階級身上看到未來社會的希望。在流亡期間,赫爾岑還寫了一部包括日記、書信、隨筆、政論和雜感的長篇回憶錄《往事與隨想》。作者自稱它是“歷史在偶然出現於其道路上的一個人身上的反映”。全書共7卷,記述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到巴黎公社前夕的半個世紀裡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會事件同作家個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而貫穿其中的主要線索,是他一生對革命真理的不倦探索和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這是一部獨特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廣,文筆也生動活潑。
個人成就
由於各種條件的局限,赫爾岑一生未能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但是無論作為革命家、哲學家或文學家,他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列寧在評價赫爾岑時,一方面指出他的錯誤和弱點,另一方面一再肯定他“是通過向民眾發表自由的俄羅斯言論,舉起偉大旗幟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這個蠹賊的第一人”,稱讚他是“在俄國革命的準備上起了偉大作用的作家”。人生價值
作為俄國思想家的赫爾岑,其一生是具有某種典型意義的。為了捍衛真理,他成為了本階級的叛逆,最後被迫流亡國外,但仍然念念不忘“精神上的回歸”,他的沉思和寫作,他創辦的《北極星》、《警鐘》和“俄國印刷所”,目的均在於此;他寫作長篇回憶錄《往事與沉思》,就是為了真實地記錄“歷史在一個人身上的反映”,既是為了回憶個人的精神成長過程,也是為了論證歷史發展的合理性;甚至連他自己立場上的不斷“搖擺”,也都成了19世紀中後期俄國思想脈搏跳動的記錄———他曾是一個地道的西方派,到了西方之後卻倡導起具有斯拉夫派色彩的“俄國式社會主義”來。能將他的一生聯結為一個整體的,能說明其所有行為之邏輯性的,就是別林斯基很早就在赫爾岑身上發現並推崇的那種“思想的力量”。高爾基說過,赫爾岑一個人“就代表整整一個領域,就代表一個思想飽和到驚人地步的國度”。妙語佳句
1、要堅持真理---不論在哪裡也不要動搖。——赫爾岑2、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罅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赫爾岑
3、不讀書的人就不能算是一個完人。——赫爾岑
4、我們不懂,我們又怎么能懂?也有人熱淚涔涔,卻不是為了個人的不幸。——赫爾岑
5、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鑑別力。——赫爾岑
6、流行都是好的。那么,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嗎?——赫爾岑
7、人生只有在鬥爭中才有價值——赫爾岑
8、要堅持真理——不論在哪裡也不要動搖。——赫爾岑
9、真理是不再會為了虛偽的羞恥而披上帷幔的,它曉得自己的赤裸中的力量和光榮。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縫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赫爾岑
10、愛情是作為偉大的因素滲入他們的生活的,但是它並不把其他因素都吞噬吮吸掉。——赫爾岑
11、書,是這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是將死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這是準備去休息的哨兵向前來代替他的崗位的哨兵的命令。——赫爾岑
12、科學決不能不勞而獲,除了汗流滿面而外,沒有其他獲得的方法。熱情幻想以整個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勞動,世界上沒有一種“輕易的科學”。——赫爾岑
13、科學要求一切人不是別有用心而心甘情願地獻出一切,以便領受冷靜的知識的沉甸甸的十字勳章這個獎賞。——赫爾岑
14、科學是到處為家的,不過,在任何不播種的地方,是決不會得到豐收的。——赫爾岑
15、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赫爾岑
16、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赫爾岑
17、……一個民族的年輕一代人要是沒有青春,那就是這個民族的大不幸。——赫爾岑
18、尊重真理就是聰明睿智的開端。——赫爾岑
19、科學不是可以不勞而獲的誠然,在科學上除了汗流滿面是沒有其他獲得的方法的;熱情也罷,幻想也罷,以整個身心去渴望也罷,都不能代替勞動。——赫爾岑
20、不是每一個都要站在第一線上的,各人應該做自己份內的工作。——赫爾岑
相關詞條
別林斯基 作家 哲學家 革命家詞條分類
文化 文學 世界名書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