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詞目:形勢
拼音:xíng shì
釋義:
(1)指人事上的強弱盛衰之勢。《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是時曹公新得表(劉表)眾,形勢甚盛。”
(2)指人或事物的發展狀況,區別於“形式”
(3)指行軍的陣勢。《漢書·藝文志》:有“兵形勢”十一家,雲“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
(4)指國內、國際的時事發展趨勢。
引證解釋
1、亦作“ 形埶 ”
1.形態;形體。
①《文子·自然》:“夫物有勝,唯道無勝,所以無勝者,以其無常形勢也。”
②唐 賈躭 《賦虞書歌》:“眾書之中 虞 書巧,體法自然歸大道,不同懷素只攻 顛 ,豈類張芝惟創草。形勢素,筋骨老。”
③《水滸傳》第一一一回:“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見形勢,謂之 山里寺 。”
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肘癰》“勢小為癤勢大癰”註:“形勢小者為癤毒,形勢大者為癰。”
2、局勢;情況
①《文子·上德》:“質的張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勢之所致。”
②唐元稹《故中書令贈太尉沂國公墓志銘》:“公既為刺史子,又多才,好讀書,識理亂形勢。”
③元鄧玉賓《粉蝶兒·紅繡鞋》套曲:“陪著笑頻哀告,鎮著色下風雹,比這砍柴的形勢惡。”
④趙樹理《三里灣》二九:“實際上她的頭腦還很清楚,能考慮到當前的形勢是否對自己有利。”
3、指趨勢
魯迅《故事新編·補天》:“伊伸了腳想踏住,然而什麼也踹不到,連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這才沒有再向下滑的形勢。”
4、指文章的格局
宋秦觀《謝王學士書》:“凡方冊所載,簡牘所存,不見則已,苟有見焉,未嘗不熟誦其文,精覈其義,縱觀其形勢而私掇其精華。”
5、勢力;力量
①《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 厲 幽 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②宋曾鞏《契丹》:“ 宋 興, 太祖 明經綸之體,尊擇用將帥……所屬任皆天下之材,委任專而聽斷明,豪傑之士得盡其智力以赴功。故養士少而形勢強。”
6、權勢,權位
《荀子·正論》:“爵列尊,貢祿厚,形埶勝。”楊倞註:“形埶,謂埶位也。”
7、引申指權貴
①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
②宋范仲淹《范公墓志銘》:“初公為洛陽主簿,實典廩納,而邑多權要,公必先細民而後形勢。”
③清彭紹升《陳和叔傳》:“﹝ 陳和叔 ﹞不肯趨避形勢、揣摩風氣為巧言。”
8、氣勢,聲勢
①宋蘇洵《審敵》:“兵法曰:詞卑者進也,詞強者退也。今 匈奴 之君臣莫不張形勢以誇我,此其志不欲戰明矣。”
②蔣光慈《田野的風》四五:“‘知道了。’囚犯們這樣齊聲地回答著,仿佛如聽了軍令一般的形勢。”
9、地理狀況;地勢
①《荀子·強國》:“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②唐劉知幾《史通·點煩》:“是以聚米為谷,賊虜之虛實可知,畫地成圖,山川之形勢之易悉。”
③清 程嗣立 《送邊秀才入成都》詩:“向西形勢參天出,稽古名流愛 蜀 行。”
④楊朔《萬丈高樓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來到海峽,爬上一座高山,想瞭望瞭望海山的形勢。”
⑤明 施耐庵《水滸》第三十五回《石將軍村店寄書 小李廣梁山射雁》前面到一個去處,地名喚對影山,兩邊兩座高山,一般形勢,中間卻是一條大闊驛路。
10、險要之地
①《南齊書·劉善明傳》:“淮南近畿,國之形勢,自非親賢,不使居之。”
②宋陳亮《中興論》:“精間諜以得虜人之情,據形勢以動中原之心。”
③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四:“且又無名位之可以號召、形勢之可以固守。”
11、指地形險要
①宋 秦觀 《鮮于子駿行狀》:“公以 劍門 形勢之地,當分權以制內外。”
②清 沉葆楨 《察看海口船塢大概情形疏》:“自 閩安 而上, 洋嶼 、羅星塔、 烏龍江 、林浦皆形勢之區。”
12、軍陣;陣勢
①《漢書·藝文志》:“形勢者,靁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②宋蘇軾《司馬溫公神道碑》:“上命諸將按兵不戰,示以形勢。”
③明馮夢龍《智囊補·捷智·洪鐘》:“舟中, 朝京 與客奕, 鍾 在旁諦觀久之,悟其形勢,導父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