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開創者J.O.de拉美特里最有影響的著作。作者因出版《心靈的自然史》一書被迫流亡荷蘭時寫成,1747年匿名發表。中譯本由顧壽觀翻譯,三聯書店1956年出版,商務印書館1959年再版。《人是機器》不再象《心靈的自然史》那樣披著亞里士多德概念的外衣,而是公開表明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立場,駁斥心靈為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唯心主義觀點,論證精神對物質的依賴關係。這一主題思想貫串全書。拉美特里根據大量醫學、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科學材料,證明人的心靈狀況決定於人的機體狀況,特別著重證明思維是大腦的機能和道德源於機體的自我保存的要求。
《人是機器》假定一切生物都具有所謂"運動的始基",它是生物的運動,感覺以至思維和良知產生的根據。書中明確指出,運動的物質能夠產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覺的動物和有理性的人。R.笛卡爾的"運動是機器"的思想開始了機械唯物主義對人的宗教神學觀念的批判。《人是機器》在這一批判中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它一方面批判了笛卡爾把人的機體和思維看作兩種實體的二元論觀點,克服了笛卡爾不承認人也是機器的不徹底性;另一方面摒棄了笛卡爾的沒有意識和感覺、一切活動只出於生命本能和意志的簡單的自動機的觀念,代之以有感覺能思維的有機的活機器的觀念。
《人是機器》在自然觀、認識論、社會歷史觀、無神論和倫理學等許多方面還提出一系列後來為其他法國唯物主義者進一步發展了的思想。它是18世紀法國第一部以公開的無神論形式出現的系統的機械唯物主義著作。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