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

東亞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主要包括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5個國家。地形地勢為西高東低。有典型的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漁業資源豐富,多天然良港,利於漁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水力資源豐富。東亞大陸邊緣,地質條件複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颱風侵襲。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居民以黃色人種為主。沿海和內陸經濟差異大,沿海是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工業較發達,西部畜牧業發達。所產稻穀占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占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基本信息

概述

位置

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經緯度位置:經緯度定位:4°N~53°N73°E~150°E。從地理上看,東亞主要包括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5個國家。

東亞東亞

總面積約120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球大陸面積的9%。地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第一級為青藏高原,第二級為系列盆地和高原,第三級為低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島。
東亞地形圖東亞地形圖

地勢

東亞大陸的邊緣,地質條件複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颱風侵襲。 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這種東西地形的差異導致了地勢西高東低,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長江黃河鴨綠江圖們江等。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這裡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日本人口總量也位於前十位。 居民以黃色人種為主。沿海和內陸經濟差異大,沿海是水稻、茶葉、蠶絲主要產區,工業較發達,西部畜牧業發達。

東亞東亞

字面東亞與習指東亞

區別人們用語裡的兩種語義:一種是字面含義,東包括正東、東北、東南,因此字面東亞包括正東的中國及東北亞各國及東南亞各國,這就是所謂的“大東亞”;一是當代習慣上的常規用法,只包括正東的中國及東北亞各國,比較而言,是小東亞,即東亞的較小範圍。
語詞含義在於使用,了解兩種語義的存在,才知道了解語義要了解使用的語境。

氣候特徵

季風氣候顯著,東部為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西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具體表現為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颱風影響。

物產豐富

礦物資源以石油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
東亞還是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苧麻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占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占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東亞國家簡介

東亞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

1、朝鮮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領土面積為122762平方公里。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端,北部主要與中國相接,東北端與俄羅斯有陸地邊界,南部隔軍事分界線(三八線)與韓國接壤。朝鮮東面為日本海(包括東朝鮮灣),西南面為黃海(包括西朝鮮灣)。朝鮮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約占國土面積80%,朝鮮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年平均氣溫8~12℃,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1200毫米。

朝鮮半島朝鮮半島

礦產資源豐富, 已探明礦產300多種,其中有開採價值的礦藏200多種。石墨、菱鎂礦的儲量居世界前列,鐵礦石及鋁、鋅、銅、金、銀等有色金屬和煤炭、石灰石、雲母、石棉等非金屬礦物儲量豐富。其中,位於鹹鏡北道中朝邊境地區的茂山鐵礦已探明儲量50多億噸。水力和森林資源也較豐富。工業以採礦、電力、機械、冶金、化工、紡織等為主。農業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產量各占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港口有清津、南浦、元山、興南等。主要出口鋼鐵、有色金屬、人參、紡織品和水產品等,進口產品主要有石油、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紡織產品等。主要貿易對象為中國、韓國、日本、俄羅斯、東南亞國家等。
朝鮮農業不發達,糧食不能保證自給自足。同時工業基礎由於”先軍政治“的原因 ,主要集中於國防工業等重工業方面,輕工業落後。 其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制度。

2、韓國

韓國位於朝鮮半島南部。朝鮮半島地處亞洲大陸的東北部,自北向南延伸,全長1100公里。韓國的總面積為99600平方公里。韓國的領海與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匯。朝鮮半島北部與中國和俄羅斯接壤,東部瀕臨韓國東海,與鄰國日本隔海相望。除與大陸相連的半島之外,韓國還擁有3200個大小島嶼。其中最負盛名的屬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濟州島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萬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山地面積約占70%,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降水量約1300~1500毫米。冬季平均氣溫為0℃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颱風侵襲。
2007年韓國GDP突破10000億美元,人均GDP突破20000美元,世界第11大經濟體。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長為主的經濟政策。70年代之後正式走上發展經濟的軌道,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漢江奇蹟”。
到80年代,韓國一改貧窮與落後的面貌,呈現出繁榮和富裕的景象,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並於1988年舉辦了漢城奧運會。如今,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已成為韓國的支柱產業,其中造船和汽車製造等行業更是享譽世界,韓國的電子工業發展迅速,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IT技術水平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韓國曾是個傳統的農業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地位日見低下。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家,進口量趨於增長,但其農業市場對外國的參與極為敏感,是個對外開放程度較小的經濟部門。 韓國耕地面積為19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2%,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採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藏量不大,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工業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準貨船噸數759萬噸,重新成為世界第一電子工業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半導體積體電路發展迅速。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韓國風景優美,有許多文化和歷史遺產,旅遊業較發達,主要旅遊點有首爾景福宮、德壽宮、昌慶宮、昌德宮、國立博物館、國立國樂院、世宗文化會館、湖岩美術館、南山塔、國立現代美術館、江華島、民俗村、板門店,慶州、濟州島、雪岳山等。 韓國發行新版1萬韓元和1千韓元紙幣,韓國躋身產油國行列。 號稱“亞洲四小龍”。

3、蒙古

蒙古是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南、東、西與中國接壤,北與俄羅斯相鄰。,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170多萬人。地廣人稀。
蒙古位於蒙古高原的北半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勢較高,東南部較為平坦,平均海拔1500米,氣候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短而熱,冬長而寒冷。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降水稀少。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和北部的一些山地有森林,東南部為戈壁,(粗砂和礫石)。全境草原廣闊,畜牧業是蒙古的經濟命脈,主要畜種為羊、馬、駱駝等。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北部色楞格河一帶有麥田,是主要的耕作區。

蒙古蒙古

首都烏蘭巴托,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毛紡、皮革等工業較發達,有鐵路通中、俄兩國。

4、中國

東亞東亞

政權概念上的“中國”由華夏族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締造者為漢族。
承認漢族在中國的主體性與所謂的“大漢族主義”並不一樣。因為漢族人是中國的主要民族,其前身建立了中國,創造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是不爭的客觀事實。
根據對現代人以及各個時期的古代人類遺骨的DNA驗證推算,華夏族(即漢族的前身)對漢族的血統貢獻約占70%。漢族有大約有20%的古代百越-三苗民族的血統,而百越-三苗人與華夏族族有天然的血緣關係,同源共祖。漢族人有不到10%的遊牧/漁獵民族血統,主要來自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另外漢族人還有極少量的突厥,蒙古,通古斯血統。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氣候覆雜多樣。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乾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乾濕區;同一個乾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乾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複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複雜多樣性。

中國地形中國地形

季風氣候顯著。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颱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颱風的侵襲。颱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彆強烈時稱為颱風)以6—9月最為頻繁。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彆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08年末中國大陸人口13.28億,占世界人口的20%、亞洲人口的33%。中國人口的發展同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樣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人口發展已經結束了高增長的歷史,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5、日本

日本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面積377800平方千米。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居民大多是大和族。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強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被稱為“日出之國”。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國內大城市主要有東京、大阪和神戶等。日本的通用語言為日語,居民多信奉神道佛教
首都東京,人口807萬,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日本的地形日本的地形

海岸線漫長曲折,多港灣,境內山地崎嶇、河谷交錯。山地占全國面積近80%。全國最高海拔為富士山,3776米。河流多短小,水量充沛。信濃川長367千米,利根川流域面積16840平方千米。多小而深的火口湖和瀉湖,琵琶湖面積最大。屬溫和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8-10月常遭颱風襲擊。礦種多,儲量小。森林占總面積66%。地熱和漁業資源豐富。為世界經濟大國。工業和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均居世界前列。工業體系完整,工業結構為知識、技術密集型。農業實行機械化商品性生產,產品主要為稻米、小麥。漁業發達,捕魚量位世界前茅。海運、航空、鐵路、公路均極發達,鐵路長47000千米,公路長117千米。 重要城市有:橫濱:人口277萬。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 大阪:人口250萬。阪神工業區核心。 名古屋:人口209萬。毛紡織和陶瓷工業發達。 京都:人口146萬。日本故都和著名文化、遊覽和手工業中心。
重要節日:國慶日12月23日。建國紀念日(紀元節,日本紀元的開始)2月11日。櫻花節3-4月。
貨幣:日元。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9小時;比台北時間早1小時。
國花:櫻花
國鳥:綠雉。
國名釋義:日出之國。
譽稱:櫻花之國(櫻花有300多個品種)、火山地震之邦(有200多座火山,活火山占1/4)
民俗:傳統服裝為和服。
日本的國名含義為“日出之國”,又有“櫻花之國”(有300多個櫻花品種)、“火山地震之邦”(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約占1/3)的稱號。境內山地崎嶇、河谷交錯,山地面積占80%,全國森林覆蓋率達66%。地熱和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礦藏資源極為匱乏,絕大部分工業原料和燃料都依賴進口,但它卻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工業和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均居世界前列,農業單位面積產量很高。此外,它的漁業也很發達,魚獲量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地區從1945年二次大戰之後的威權統治,到二十世紀末逐漸轉為開放民主,因歷史因素被忽略的在地文化亦日趨受到重視。然而至今在政治上仍潛藏國家認同的問題,政黨對立日趨尖銳激化。
與中國大陸關係:雙方發展關係軍事對抗(1980年以前)→三不政策→開放交流
以農業發展工業、進口替代、加工出口、產業結構轉型。代工生產;尤其以電腦零組件在全球供應網路當中擁有極高的市場占有率。另外基於地緣與文化同根同源,跨海峽雙邊的經貿往來亦相當頻繁。

民族歷史

本區人種以蒙古利亞種為主,集中在沿海及河谷平原。民族分布大致可分為屬漢藏語系的漢族和藏族,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滿族,以及語系有爭議的朝鮮族、大和民族等。
自距今約二千年前的上古時代以來,由發源於黃河流域(中原)的華夏文明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即為本區最主要的權威。在中華帝國比較強盛的時期,與周邊各遊牧或定居民族經常透過建立朝貢關係,互通有無;有時則以武力加以驅逐。中華帝國的領域在前3世紀至前1世紀間往南方及西東亞景色北方大幅擴張,間接或直接造成南洋和中亞地區的民族大遷徙;然後在3、13-14世紀、17等世紀時,遭到北方的遊牧民族大舉侵入,甚至遭到征服。然而由於華夏文明根深蒂固且華夏民族人口眾多,這些曾經侵入或征服中華帝國的民族——例如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後來都因程度不同地採用華夏的典章制度,而被完全或部分融入華夏民族當中。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歷史,雖然許多時候充滿殘酷的殺戮,但最終的結果是擴張了華夏民族的血緣,並豐富了華夏文明的內涵。
此外,東亞其他許多定居的農耕民族,如朝鮮族、越族、大和民族等,自古即深受華夏文明的影響;使用漢字是這些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最為顯著的共同點,因此這些民族活動的領域也被稱為漢字文化圈。
發源於今日日本本州中部地區的大和民族,在約5世紀時,於今日的近畿一帶建立起一強大的王國;大和朝廷一面仿效華夏帝國的中央集權體制,一面以武力征服島內其他的民族,逐漸發展成統治日本諸島的帝國。
發源於今日中國台灣中部地區的大肚王國為16世紀中期中國台灣原住民巴布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準王國”。

國際關係

華夏與大和兩個帝國的影響力在朝鮮半島交會,在前現代史上曾幾度於此兵戎相見。然而大體而言,直到十五世紀海外拓殖及貿易興盛起來以前,兩國的歷史軌跡呈現平行發展的態勢。〔請參閱白村江之戰、文永·弘安之役、倭寇、文祿·慶長之役或壬辰衛國戰爭〕
十六世紀起,自歐洲渡海東來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勢力開始直接與東亞文明交流;海上貿易網路的建立,以及西洋作物和熱兵器的輸入,相當程度影響了中、日兩國的食物供應能力和戰爭型態,間接對兩國爾後的歷史軌跡造成雖不明顯、實極重大的影響。例如,海上貿易和“鐵炮”(火槍)的引進及運用,相當大程度影響了十六世紀日本內部地區勢力的消長,相當大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戰國時代群豪爭霸的結果。又例如番薯等新作物的種植雖緩和了華夏民族領域可耕地開發飽和的問題,卻因食物供給的改變造成中國人口自十八世紀起暴增的結果;爾後,過多的人口成為中國至今難以擺脫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與“遠東(TheFarEast)”貿易的需求,提供了歐洲勢力在美、非、亞洲各地大力發展殖民主義的誘因;影響所及,給其晚近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
到了十九世紀,前述發展的長期影響,已經造成了歐洲與東亞之間經濟和科技發展程度的巨大差距。受到新興西方資本主義勢力英國、法國、美國等強大軍事優勢的壓迫,此時東亞的三個傳統“王國”——清帝國、江戶幕府和朝鮮王朝——均被迫接受以歐洲為核心的國際政治及貿易體系,並步入資本主義體系的現代化轉型的歷史新階段。

國族建構

受到歐洲民族國家概念的衝擊,以及同時代義大利、德意志建國成功的刺激,十九世紀後半業以後的中、日、韓三國政治史,可是說就是一部在現代化轉型的背景下,形塑各自國族的“建國史”
日本的尊王攘夷思潮、倒幕運動,以及朝向建立中央集權的內戰和地方制度變革,首先帶來其建國的成功;經過“明治維新”的長期改革,原本屬於封建體系的日本,在十九世紀末轉型成一個德國式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的國家。在亟欲仿效西方帝國主義的心態,以及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的推波助瀾下,日本積極將其勢力伸入朝鮮半島,終於引發甲午戰爭;戰爭的結果,決定性地改變了交戰雙方,以及朝鮮和此前作為清國領土的中國台灣的歷史軌跡(請參閱中國台灣日治時代)。東亞日本在二十世紀初期逐漸步上軍國主義之途,是其本身政治體制及國際戰略形勢互動作用的結果。在日清、日俄與一戰等戰爭接連獲勝的“激勵”下,日本海內外少壯軍人逾發驕縱,而貴族或文人政府均無力加以約束,終於釀成中日戰爭升高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等慘禍,使日本及相關鄰國均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戰後的日本政體被依照美國理念加以改造,變成一個實施資產階級代議民主及實質內閣制的國家。
朝鮮在19世紀後半葉國際局勢的左右下,首先脫離對中國的宗主關係,又被日本強行納入勢力範圍,終於在二十世紀初遭到兼併。然而在好不容易獨立、卻又立刻失去自己國家的重大刺激下,大韓民國人民經曆日該國三十多年的殖民統治,反而更加堅定了必須建立自己國家的國族意識;終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在同盟國列強的共識下恢復了韓國的主權。然而,在美蘇冷戰背景下於1950年爆發的韓戰,造成朝鮮半島政權的分裂:在蘇中共援助下控制半島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長期實施不適合其國力的、較為純粹的共產主義、計畫經濟;在美英等國支援下控制半島南方的大韓民國則實施國家資本主義,政治上幾度經歷軍方干政的困擾,終於在1990年代達成民主化。南北雙方長期實行不同政、經、社會制度的結果,實質上在朝鮮半島上創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在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的情形下,韓朝的未來統一,勢必在現實面遭遇重大的挑戰。
中國最初的現代化努力,在19世紀末期清帝國的統治階層和傳統官僚結合的強大保守勢力制肘,以及的人口問題的拖累下,未能獲得顯著的成功。1911年爆發的革命,終結了這個由非華夏民族所建立的傳統帝國的統治;換言之,這個革命具有民族主義及追求現代化的雙重意義。然而,革命之後的中國,隨著中央集權權威的崩潰,不久即陷入混亂的局面,無法有效推展任何現代化轉型所需的政、經、社會改革,且無力排拒諸多外國勢力的干擾。在此狀況下,重建對內的權威和對外的主權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建國曆程中最關鍵的課題。
國民革命軍在北伐戰爭和中原大戰的勝利,在重建中央權威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接著在世界大戰的背景下,對日抗戰的勝利,給中國帶來了與西歐列強建立平等關係的契機。最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以及經過從1950年代中期延續到1970年代中期的眾多全國性民眾運動的政治動員,終於在客觀上達成了建立一個“中國國族”的歷史目標。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參與1950年代的韓戰,以及它在1970年代以後扮演美蘇兩強之間關鍵法碼的戰略轉變,均在客觀上導致了中國全球戰略地位提升的結果。
最後,中國國共內戰的結果,在1950年代冷戰態勢升高的背景下,形成由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政權在中國台灣重建其治權的事實。沿用中華民國的國名和中西合璧的近現代資產階級憲政體制,以及在美援的支持下,國民政府在台灣建立了一個實施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與西方現代性結合的國家資本主義的一黨專政體制;經濟自197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政治上則在19東亞風光90
年代達成民主化。此一時期,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與在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之間的關係,從較早軍事、意識型態的衝突,到晚近政治疏離、經濟合作的
態勢,錯綜複雜(請參閱中國台灣問題);另外,台灣內部也有脫離中國獨立建國的聲音,以及若干試圖發展中國台灣國族的政治意識(請參閱中國台灣獨立運
動)。
綜上所述,現代東亞區域內的三大族——中國、日本、韓國——都在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飽經磨難,才終於形成今日的幾個國家。儘管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中國和韓國都是尚未完成統一的國家;然而在實際的國際政經關係中,本區域內的各個國家或政權,分別以不同的模式陸續開展政治、經濟、社會科技、軍事等方面的現代化轉型,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大體上均獲得成功。

政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於政治因素,與西方國家之間的貿易幾近斷絕;在與美蘇關係均不良好的時期,由於取得先進技術的管道受限,中國的工業現代化進程相當緩慢。然而,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外來技術和資金投資的刺激和帶動下,經濟發展日益活絡,生產技術東亞也得以加速進步。這段時期投入中國大陸的外資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大韓民國、台灣、香港(包含來自各地的轉投資)等地;隨著外資的湧入及產業的興盛,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其它東部沿海一帶等經濟開放區域以及內陸部分城市迅速發展成高度資本化、工業化的地區。
1990年代以來,由於全球產業分工造成的規模經濟優勢,使得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中國產業以生產出口導向的製品為主,至2010年時中國大陸的總體國內生產毛額已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此外,日益蓬勃的建設業和國內市場,也使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原物料、能源等的主要進口國。2001年被接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中國大陸經貿發展與世界主流體系更為緊密結合的趨勢。
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在軍事武器、能源、工業器械、日用品等方面的貿易關係十分密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共六國組成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以及中俄合作構築東北亞天然氣管線的動作,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在正面迎接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全球化之際,亦相當重視經營區域性的戰略夥伴以及能源安全布局。
在英國統治時期,香港發展成一個世界商業、金融活動匯集的國際要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香港順勢成為中國大陸迎接外來投資,以及原物料產品轉運的最主要視窗;隨著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整合,珠江三角洲地區乃被帶動而發展成中國大陸另外一個產業高度開發的地區。香港當前的經濟活動以航運、物流、金融、旅遊和服務業為主,並開始致力於高科技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個較早國際化的城市澳門,經濟亦屬發達之列,經濟以旅遊和服務業為主。
由於上述各國在現代化轉型中取得成功,本區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重要性正日益提升。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取得戰略
和經貿大國的地位,日本在經貿和科技方面占有領先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也都在世界經貿體系中爭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幾個經濟體間的分工合作和
貿易整合,更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等國際組織的框架下日趨緊密。依此趨勢,二十一世紀的東亞,有成為世界一個新經貿核心的潛力。
然而在廣泛採取經貿合作的同時,區域內幾個國家之間依然存在相當程度的政治歧見,以及潛在的戰略競爭意識。除了朝鮮半島和中國台灣海峽兩岸的政治問題以外,日本和中、韓兩國因為二戰的歷史而形成的民族情緒摩擦,也是影響區域政治穩定的一個因素。另外,即使冷戰已經結束,美國和俄羅斯作為戰略大國,在本區域的國際事務中仍保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此一層關係更是將區域事務與全球戰略局勢整個聯繫起來,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網路。

經濟

就傳統經濟而言,因東亞大陸人口相對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帶,本區勞力密集的農業和手工業較為發達;配合亞熱帶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平地種植水稻、養殖蠶絲,丘陵種植茶葉等均為重要營生。北方的溫帶氣候區則較多種植麥、黍、高粱等作物。
朝鮮半島。
由於耕地不足,海產自古即為大和民族主要的食物來源;日本漁業至今仍相當發達。
十九世紀下半葉,台灣出產的樟腦曾是世界主要的供應源;後來茶葉、砂糖陸續成為重要的出口品。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整體經濟轉型,中國台灣農業逐漸往精緻方向發展,香蕉、蓮霧、芭樂等品項出口成績不俗,贏得“水果王國”的稱號。
本區西部內陸地區氣候乾燥,農業較不發達,人口相對稀少;不過在內外蒙古遼闊的草原地帶,畜牧業、畜產品加工相當興盛。長期以來,中國若干西北邊城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等國之間的邊境貿易,也十分發達;雙方互易有無,延續中古以來“絲路”貿易的傳統。

日本

二戰結束後,日本首先靠供應韓戰前線的軍需品重建其經濟。1960年代以後,經濟迅速發展,企業得以累積大量的資本。1970年代以後,日本資本、技術密集的精密製造業已十分發達,外銷的汽車、家用電器等類產品席捲全球市場,一度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同類產業。隨著經濟快速成長,東京—橫濱、大阪—神戶等商業中心一一發展成為高度資本化的大都會區。
這段時期日本製造業在技術改進和產品外銷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日本在世界名列前茅的雄厚經濟基礎。雖然經歷美日貿易摩擦、泡沫經濟破滅等打擊,導致1990年代以來的日本經濟發展趨勢呈現停滯,今日的日本仍為世界領先的經濟體,國內生產毛額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當前日本的產業以服務業、航運、金融、高科技研發等為主。
日本的戰略兩難:後冷戰時期的美日安全保障同盟與日中政治摩擦。

蒙古

蒙古國缺乏現代化工業基礎,經濟仍以畜牧業為主,屬於不發達地區,生產力較為落後。

共同體

定義

是在歐洲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反省所做的歐洲共同體(及歐盟)和同樣地、在東亞所構想的共同體。這是地理鄰近的東亞各國希望通過長期的相互合作和一體化進程而形成一個緊密整體。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區認同的基礎上,並非一個排他性的集團,也不針對任何區域外國家。
“東亞共同體”應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基石,通過自由貿易區、經濟共同體、貨幣聯盟等形式,由低級到高級,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織、相互聯結而成一體的關係狀態,並由此進一步發展為安全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

概要

大多數的贊成者均主張,應先朝向東亞地區共同的經濟圈作為目標.但也有說是從議會制民主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漢字文化等共同的價値觀中所歸納出來的意見.
這個構想曾在ASEAN+3、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參加的2003年第9屆東協峰會上作為議題。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北京舉行,中日韓敲定未來合作大方向:共建東亞共同體。

成員國

如果其成員國是依照東亞峰會成員的話,則其潛在成員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台灣、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韓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高棉、寮國、新加坡、紐西蘭、汶萊。
2007年5月24日在日本的日經會議上,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列出了17個潛在的成員國,在這份名單上用俄羅斯代替了東帝汶。俄羅斯作為觀察員出席了首屆東亞峰會。而後來阿羅約在第40屆東協部長級會議中的主題演講中只列出了16個國家。
在東亞存在著多個經濟合作框架。“10+3”峰會始於亞洲貨幣危機。“10+6”是10+3+澳大利亞、印度、新西
蘭的框架。2011年東協邀請美俄,“10+8”誕生了。此外,美國出於經濟和地緣的動機在推動TPP。各個框架的誕生背景決定了其特點。從東亞共同體需
要為實現匯率穩定的貨幣合作的角度來看,東亞共同體應該是有著10年金融合作的實際功績和合作體制的“10+3”,不是其他的合作框架。事實上,日本期待
CMI能夠成為以AMRO為常設機構的亞洲貨幣基金,“10+3”將成為東亞共同體的雛形。
在歐洲,避免戰爭、建立和平的理念促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設立,由歐洲共同體發展到了歐洲聯盟。在東亞,企業活動促進了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貨幣當局也在努力促進區域金融合作,但不論從經濟發展水平、政治理念還是安保政策等現狀來看,還不具備將東亞共同體制度化的條件。

提出醞釀

在東亞建立一個貿易共同體的想法已有悠久的歷史。20世紀40年代開始,日本便產生在東亞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然而這種想法並不成功,因為它主要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存在,日本想憑藉其龐大經濟、軍事和政治力量,建立日元圈和日本勢力範圍。然而亞洲一體化的構想並沒有隨著日本的戰敗而結東亞風光束。
1967年8月8日,由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新加坡組成的東南亞國家聯盟(東協)協會成立,用以防止區域內共產勢力擴張。
1990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的“東亞經濟集團”構想,後來改稱“東亞經濟論壇”。因美國反對,日本消極,論壇未能啟動。
1994年,東協地區論壇(ARF)成立。
1995年,東協在曼谷首腦會議上提出舉行東協與中、日、韓首腦會晤的構想。
1996年,首屆亞歐首腦會議召開。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同年年底,首次東協與中、日、韓(時為9+3,1999年高棉加入東協後成為10+3)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
2002年,“10+3”領導人會議通過了東亞研究小組(EASG)提出的建立“東亞共同體”報告。
2003年底,日本和東協舉行特別首腦會議,會後發表的《東京宣言》也確認了建立“東亞共同體”這一目標。東亞各國已經確定了以建立“東亞共同體”為東亞合作的長遠目標。
2005年12月14日,首屆東亞首腦會議將在馬來西亞開幕。但日中兩國在會議共同宣言的起草上出現了較大分歧。中
國認為討論建立未來東亞共同體的場合應該是“10+3”會議,但日本主張應該是包括“10+3”成員以及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內的東亞首腦會議。簡單
來說,日中兩國對立的焦點就是“東亞共同體”的母體是“10+3”會議還是東亞首腦會議。

構想爭議

簡介

大多數的贊成者均主張,應先朝向東亞地區共同的經濟圈作為目標,然後再以歐元作為榜樣導入共通貨幣。這是從“亞洲貨幣單位”作為的一籃子貨幣的概念獲得採用而開始的預想。但也有說是從議會制民主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漢字文化等共同的價値觀中所歸納出來的意見。
在日本方面,其外務省被視為在這個概念的實現上較為積極的一方。自民黨及民主黨均在他們的政綱中提到要在東亞地區建設一個共同體的構想。特別是在政黨之中提倡“與亞洲共生”的的民主黨更比較屬意。在日該國外,則主要由韓國的保守政治家所提倡。
這個構想曾在ASEAN+3?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參加的第1屆東協高峰會上作為議題。
2009年9月,日本民主黨執政後,首相鳩山由紀夫在與中、韓領導人接觸時多次提及東亞共同體的建設,中、韓領導人也予以積極回應,東亞共同體的概念迅速升溫。鳩山把東亞共同體定位為在亞洲與美國和歐盟並駕齊驅的世界第三極。2009年9月28日,在上海舉行的中日韓外長會上中國外長楊潔篪表示稱將積極參與東亞合作一體化;日本官方也首次表示,這一夢想有望在未來10到15年實現。
2009年12月底,中國國家家副主席習近平應
邀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訪問前夕,習近平12日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日韓主流媒體駐京記者的聯合採訪,並對東亞共同體的建設作出重要表態。習近平說,東亞共
同體是中日共同目標,他表示,鳩山首相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顯示了日本政府重視東亞區域合作的積極姿態。這一構想符合亞洲一體化進程的大趨勢,也是包括中
日兩國在內該地區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構建東亞共同體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立足現實,又要著眼長遠。當前最重要的是各國應加強對話溝通,形成共識。這次談
話,向世界展現了東亞共同體未來光明的建設前景,引起廣泛關注。

贊成的意見

贊成的意見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經濟方面的優點
*若只限於貨幣來說,亞洲共通貨幣的導入將能壓抑外匯市場的影響,使東亞地區的經濟長期安定。另外,共通貨幣將會與美元及歐元在世界上並列存在,使到亞洲在國際經濟上的地位得以向上提升,貢獻良多。
*在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的世界性地域統合進程中,為了使東亞地區各國經濟成長更加穩定,東亞地區亦同樣需要這樣的一個組織來維持。
對地域之間的政治穩定、融和的期待
*隨著共同體使到在經濟交流上活躍發展,各國之間的政治對立將能漸漸消除,所以被視為與地域之間的安定有著緊密關係。另外,亦有可能促進了中國的民主化。
其他
*日本方面贊成者認為,若果日本不參加共同體的話,那么共同體將會以中國為中心形成,對於與會各國來說中國的影響力將會日益增大。所以作為牽制中國角色的日本,有必要在建設共同體上作領導角色。

反對的意見

反對的意見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價値觀相異
*區內並沒有一致的價値觀。在共產主義國家的中國及朝鮮,到現時為止仍然實行事實上的一黨專政,並且把台灣當局排除出外。在台灣地區和立法會的韓國的議會裡,竟經常出現議員們鬥毆的場面。另外,雖然韓國是正實行民主化當中,但靠近中國的朝鮮則與日本和美國對立。比起自由及民主主義,民族主義的價值觀更容易傾向於優先。
*中、日、韓三國之間,對各自及相互的歷史認識差距甚大。
*在歐盟各國之間有著基督教/天主教共同的宗教存在,同時也是以此作為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的原因。對比起來,曾經支配著東亞地區的儒家,如今已不能說是該地區共同的宗教。
領土、政治紛爭
*因這個構想要把日韓兩國的盟國美國排除出外,所以令美國對於這個構想感到不快。因此,美國積極遊說澳大利亞等盟國共同加入該共同體。
*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原因,將以不承認中國台灣當局作為“獨立主權國家”作為前提。
*正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國家性,還有既有反美性的韓國盧武鉉政府,因此有些少數人認為這個構想是有反美色彩的。
*在中國和韓國國內民眾的反日情緒高昂,因此在日該國內對此反對者眾多。
*韓國與日本在獨島/竹島、中國大陸和中國中國台灣與日本在釣魚島/尖閣諸島領土問題仍未解決。除此之外,中國還與東南亞各國之間有南沙群島的領土紛爭。
經濟學上的理由
*正因為日本與其他各國在經濟水平上的差異甚大,素質較低的勞工將會大量流入日本。所以就算是把這樣的社會負擔因素考慮在內,日本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仍然相當之多。
*若導入共通貨幣的話,各國將失去在金融政策及財政政策的自主權。這樣一來,各國將不能實行符合自身市場的金融及財政政策,因此反對者認為經濟將會惡化。而事實上,沒有加入歐元區的英國、瑞典及丹麥等地的經濟良好,相比之下加入了歐元區的德國及法國的經濟則陷入低迷。
*成立共同體後,就會將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日本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的美國排除出外,顯得有點不自然。
*東亞地區加入共同體後,預計將會被強勢的中國經濟圈所蠶食。日本亦同樣難逃被這個經濟圈所蠶食的命運。為了防止經濟變得弱體化,日本方面的反對聲音認為日本應該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而非東亞共同體,與彼此價值觀相近的美國形成共同體。
安全保障上的理由
*假若設立類似歐洲聯合軍這樣的共同軍的話,非民主國家諸如中國的軍隊將有可能駐留於日本。另外,日本的自衛隊亦有可能駐留在中國及朝鮮半島,這會招致被駐留國的反對聲音。
其他
*
有其他意見指出這與曾經由日本提倡成立的“大東亞共榮圈”完全一樣。認同的一方認為,這違反了建設一個讓東亞各國在對等立場下均能參加的國際組織的主張截
然不同。而反對的一方則認為,國際政治的現實就是強權政治,所以應從最初開始就應該信任“國家之間的對等立場”這樣的一的樂觀想法。
*身為一個海洋國家的日本若然再與戰前一樣深入干涉大陸國家的做法,在地政學上是不理智的。但對於這一點,反對的意見則認為地政學本身在過去亦曾有不足之處(因為一個地域內的國家並不一定指大陸國家),故不應再根據地政學來討論。

美國東亞研究

美國東亞研究據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東亞太平洋地區研究中心主任於子橋教授統計,到1970年代初,美國能夠頒授東亞語言和研究專業學位的大學106所,可以授予亞洲研究的學士學位機構(含加拿大)有147個,碩士以上學位40個,其24個可授予東亞研究的博士學位,但只有以下8所大學可以授予東亞語言(漢語、日語)和東亞研究的博士學位並且有超過20個全日制研究生: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學、印第安納大學、華盛頓大學。

亞洲國家

東亞北亞東北亞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 | 朝鮮 | 韓國 | 蒙古 | 俄羅斯1
東南亞緬甸 | 汶萊 | 高棉 | 東帝汶2 | 印度尼西亞2 | 寮國 |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 新加坡 | 泰國 | 越南
中亞哈薩克斯坦1| 吉爾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土庫曼斯坦 | 烏茲別克斯坦

西亞/西南亞

阿富汗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1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13| 巴林 | 賽普勒斯1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14| 喬治亞1 | 阿布哈茲15 | 南奧塞梯共和國 1 6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約旦 | 科威特 | 黎巴嫩 | 阿曼 | 巴勒斯坦國7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敘利亞 | 土耳其1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埃及8 | 希臘1
備註1.地跨亞、歐兩洲或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地跨亞、大洋兩洲或被認為是大洋洲國家。
3.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4.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5.阿布哈茲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6.南奧塞梯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7.巴勒斯坦國疆域未定且大部分領土被以色列占領。
8.地跨亞、非兩洲或被認為是非洲國家。

世界分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