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現象學》

《精神現象學》

《精神現象學》是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 G.W.F.黑格爾闡述自己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的第一部綱領性巨著。1807年出版。中文本由賀麟、王玖興合譯,分兩卷先後於1962年和197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精神現象學》總結了黑格爾前此的哲學研究,宣告了未來哲學的大綱,它的出版標誌著黑格爾和F.W.J.謝林在哲學上的徹底決裂。

基本信息

《精神現象學》

正文

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G.W.F.黑格爾闡述自己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的第一部綱領性巨著。黑格爾稱此書是他哲學體系的導言。 寫於 1805年冬至 1806年 10月, 1807年出版,1841年重新排印,其中"序言"的前半部分是黑格爾逝世前親自修改過的。1907年G.拉松編印了本書發表 100周年的紀念版。最新校正本由J.荷夫麥斯特於1952年出版。中文本由賀麟王玖興合譯,分兩卷先後於1962年和197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精神現象學》《精神現象學》
《精神現象學》總結了黑格爾前此的哲學研究,宣告了未來哲學的大綱,它的出版標誌著黑格爾和F.W.J.謝林在哲學上的徹底決裂。黑格爾在"序言"中承認謝林關於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性的唯心主義原則是哲學應有的出發點,但批判了謝林對於"絕對"的理解。他宣稱:"絕對"不應理解為無差別的、僵死的實體,而應理解為產生差別、克服差別、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活的實體,即自我實現、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著的主體,整個現實世界是"絕對"發展過程的外部表現;把握"絕對"的方式不是直觀,而是概念,是科學的系統;認識"絕對"不能一蹴即就,要經歷一條漫長曲折的道路。他指出,《精神現象學》是關於意識到達"絕對知識"或"科學"(即哲學)的道路的科學,它為個體提供了一把攀登絕對知識的"梯子";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是絕對知識的內容,是關於"絕對"自身的科學。
《精神現象學》的出發點是描述個人意識到達絕對知識的歷程,即個人意識為了到達絕對知識,就必須走人類意識幾千年來走過的一切基本階段。《精神現象學》的主題就是描述人類意識自身從最初的感性知識向科學發展的歷程,即哲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意識有兩個方面:認識本身即主體方面和認識對象即客體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對立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顯現為一個特定的意識形態。意識在從它與對象的最初的直接的對立起到主客絕對同一的絕對知識止的運動過程中,經歷了意識與對象關係的一切形式, 產生了一系列的意識形態。 《精神現象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系統,或意識發展的諸環節、諸階段。《精神現象學》把個人意識發展史、人類意識發展史和意識形態三學者統一為一門學問。針對這個特點,恩格斯說:精神現象學"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學和精神古生物學類似的學問,是對個人意識各個發展階段的闡述,這些階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識在歷史上所經過的各個階段的縮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5頁)。
《精神現象學》分為3部分:①意識、自我意識、理性:考察個人意識發展的歷程,相當於精神哲學中的主觀精神。"意識"是個人意識發展的最初階段,它又分為感性確定性、知覺和知性3個小階段,講意識對它的外物的認識。從"自我意識"直到"理性",個人意識的發展明顯地重演人類意識的發展階段,出現了一系列社會意識形態。②精神:考察社會歷史的發展階段和與之緊密相連的社會意識形態,相當於客觀精神。③宗教和絕對知識:考察對無限本身的認識,相當於絕對精神。在這個階段,意識回顧已經走過的階段,揚棄它們,使之成為自己的構成環節,經過藝術、宗教而在哲學中達到絕對知識。
《精神現象學》中意識向絕對知識的全部發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識"異化"為對象和"揚棄"對象,即揚棄"異化"的辯證運動上。黑格爾企圖用這樣一種否定性的唯心辯證法來論證唯心主義體系的根本原則──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性,構造起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精神現象學》以綱領和萌芽的形式表達了黑格爾哲學體系及其組成部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精神現象學》把生活和歷史的全部多樣性都歸結為"意識"對"對象"的關係,並把這種關係頭足倒置起來。馬克思詳盡地揭露和批判了它的這些錯誤,同時高度評價了它的理論貢獻,認為《精神現象學》的最後成果是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由於它,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也由於它,《精神現象學》中隱藏著批判的一切要素。但馬克思也指出,黑格爾了解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精神現象學》是一種被神秘化的批判,其中已經潛伏著非批判的實證主義和同樣非批判的唯心主義

配圖

相關連線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