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是魏源所寫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世界歷史地理的巨著,1843年於清代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海國圖志》《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是中國著名思想家魏源的著作之一,《海國圖志》的全部內容,就是圍繞“夷”這箇中心,全方位地介紹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風土等各種情況。

《海國圖志》的主旨是“師夷長技”,所以如何造西洋炮、造西洋船等等近代軍事科技資料,但凡能蒐集到手的,無不匯聚書中,是中國有史以來未曾有之書。

《海國圖志》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世界歷史地理的巨著。它以林則徐《四洲志》為藍本,並參考歷代史志,以及明朝以來島志中的相關資料編撰而成。此《海國圖志》初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五十卷本,57萬字,保留了林則徐《四洲志》原文。道光二十七年(1847),作者對初刊本進行擴充,以六十卷本刊行,總計六十餘萬字。在五十卷本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海外各國情況的介紹,特別是在西洋技藝方面內容更加充實。鹹豐二年(1852)魏源又再次將其擴充為一百卷,88萬字。包括地圖75幅,西洋技藝圖式57頁,地球天文合論圖式7幅。自此,內容豐富、體例完備、圖式精美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國圖志》正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在中國近代史上,它對拓展國人視野、啟發民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周邊國家,特別是日本的維新運動。

成書經過

1840年,閉關鎖國的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轟開了封閉的大門。這場戰爭引起了許多仁人志士的反思,他們認為是清政府對世界局勢的無知造成了慘敗的惡果。著名思想家魏源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魏源是林則徐的好友,曾先後任江蘇布政使和巡撫的幕僚,也是當時堅決主張“睜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

《海國圖志》《海國圖志》

在鴉片戰爭中,魏源是主戰派,親自參加了這場戰爭。在戰爭期間,他曾到寧波親自審問英國戰俘,並根據戰俘所述,寫出《英吉利小記》一書。魏源將這本書廣泛散發,希望國人可以通過它來了解英國。鴉片戰爭的失敗,使魏源悲憤至極,也使他認識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更重要的是,外國的先進技術也打開了他的眼界,讓他跳出了儒學經世的小圈子。

1841年6月,已被革職的林則徐在鎮江與魏源見面,兩人“萬感蒼茫”,徹夜長談。林則徐將自己組織人手翻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和《粵東奏稿》等資料交給魏源,讓他編纂《海國圖志》,以喚醒國人,放開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魏源編書的舉動得到了當時開明人士的支持,他們認為“知西洋之強,察西洋之症,此為濟國強國之舉”,於是紛紛出手相助。有的人將複製的有關資料送給他,有的人將被俘英軍所畫的英國地圖寄給他……為使內容更為真實,魏源還親自向曾到過海外的人請教各國的情況。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國圖志》的撰述。1843年,《海國圖志》正式出版,成為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巨著。魏源在書中寫道,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是“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將《海國圖志》增補為100卷本。

《海國圖志》先後徵引了歷代史志14種,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種,還有各種奏摺十多件和魏源的一些親身經歷。《海國圖志》有五十卷、六十卷、一百卷三種版本,前兩種刊刻於揚州,後一種刊刻於高郵,後來又在海內外不斷重刊。

作者簡介

魏源魏源
魏源(1794~1857)名遠達,字默深,漢族,湖南邵陽人,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於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鹹豐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歿於杭州。
魏源21歲時,父親魏邦魯由地方調往京師做官,他就隨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則徐、龔自珍等愛國志士交往甚密,經常議論時政。由於魏源富有朝氣,思想出格,所以在功名場中他是很不得意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做幕客和從事寫作。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國圖志》外,還著有《聖武記》《元史新編》《清夜齋詩稿》《古微堂詩集》和《默觚》等。
鴉片戰爭爆發前,林則徐被任為欽差大臣去廣東禁菸,他為了了解外國的情況,組織了一個班子翻譯外國的報紙和書籍,他主持彙編的《四洲志》一書,記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和歷史。後來,林則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資料送給好友魏源。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寫成《海國圖志》。

主要內容

《海國圖志》內容非常豐富,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部分。

《海國圖志》《海國圖志》

第一部分為《籌海》四篇。魏源從議守、議戰、論款三個方面,總結了鴉片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戰敗之後所應該採取的防患於未然的措施;系統論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對策;並且對嚴禁鴉片、廣開貿易、大辦工廠等問題,提出了自己嶄新的見解。

第二部分為世界地圖及各國分地圖。完全突破了“中國是天下的中心”的陳腐觀念。

第三部分為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政治制度、物產礦藏、宗教信仰、風土人情、中西曆法、中西紀年對照通表,等等。

第四部分為鴉片戰爭的有關檔案材料及林則徐組織翻譯的國外情報資料。

第五部分為船、炮、槍、水雷等武器的製造圖樣、西洋技藝、遠鏡做法資料、用炮測量方法及測量工具,等等。

第六部分為《地球天文合論》,系統介紹了地球形狀、運行規律,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

主要思想

第一,發展工業。魏源認識到要使中國像西方一樣有“船堅炮利”,則需要發展自己民族的工業,“置造船廠一,火器局一,行取佛蘭西、彌利堅二國,各來夷目一二人,分攜西洋工匠至粵,司造船械。並延西洋橐師,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欽天監夷官之例,而選閩粵巧匠精兵以習之。工匠習其鑄造,精兵習其駕駛攻擊。”另外,“武試增設水師一科,有能造西洋戰艦、火輪舟、造飛炮、火箭、水雷奇器者為科甲出身。”提出“沿海商民,有自願仿設廠局以選機械或自用或出售者,聽之。”當時那些頑固不化、囂然自大的上層官僚階級竭力反對製造機器,誣衊機器為“奇技淫巧”,為“形器之末”。魏源反駁說:“古之聖人刳舟剡楫、以濟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豈非形器之末?”“引誘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今西洋器械,借風力、水力、火力造化,通神明,無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

《海國圖志》《海國圖志》

第二,發展海運。魏源親眼目睹西方列強利用堅船在海上霸道,認識到發展航海運輸,無論對國家經濟、軍事和民生都有重大意義。他曾經輔佐江蘇巡撫陶澍,針對當時漕糧官運、運河堵塞,建議改官運漕糧由海商運輸。這件事在當時對突破海禁、破除官運漕糧壟斷,發展海運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發展金融業。基於鴉片貿易,使“夷煙蔓宇內,貨幣漏海外”,造成白銀外溢,國庫空虛,魏源提出允許商民開礦,並按照西法鑄造銀錢,以充實國庫。

第四,開展對外貿易。魏源支持林則徐提出的“互市”政策,認為應該允許中外商民互易貨物,互通有無,在平等基礎上公開進行貿易,但有些貨物可視情況禁止,鴉片則必須堅決禁止。

第五,發展商業。魏源認為西洋諸國富強的原因之一是“以商立國”,“自意大里裂為數國,教雖存而富強不兢,於是佛郎機、英吉利代興,而英吉利尤熾,不務行教而專行賈,且佐賈以行兵,兵賈相資,遂雄島夷”,以至於“蓋四海之內,其帆檣無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處,無不睥睨相度,思睃削其精華。”“語金生粟死之訓,重本抑末之誼,則食先於貨;語今日緩本急標之法,則貨又先於食。”

第六,推行民主制度。他介紹瑞士的情況說:“至於朝綱,不設君位,惟立官長、貴族等辦理國務”,民政“皆推擇鄉官理事,不力王侯”,並加案語稱讚說:“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介紹美國民主制度發出了由衷的讚許:“廿七部酋分東西二路,而公舉一大酋總攝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載即受代,一變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謂不公乎!議事聽訟,選官舉能,皆自下始,眾可可之,眾否否之,眾好好之,眾惡惡之,三占從二,舍獨徇同,即在下預議之人,亦先由公舉,可不謂周乎!”他對英美的議會制度興趣也很高,說英國“設九官以治事,九官由眾推選,以三年為秩滿,賢則留,否則更”。美國更是“事無大小必須個官會議然後準行,即不鹹允,亦須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後可行。”他稱讚美國的憲章“可垂奕世而無弊”。認為英美的議會體制體現了“公”和“周”。

第七,建立、發展情報部門。魏源認為夷敵之所以能把清王朝打敗,除了軍事實力的懸殊外,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夷敵“建英華書院,延華人為師,教漢文漢語,刊中國經、史、子、集,圖經地誌,更無語言文字之隔,故洞悉中國情形虛實,而中國反無一人了彼情偽,無一事師彼長技”。在《海國圖志》里宣揚的一個主題就是一定要“悉夷情”、“譯夷書”。《海國圖志》的七十五幅地圖、世界五大洲(亞洲、小西洋利未亞洲、大西洋、歐羅巴洲、美洲)各國地誌、表、國地總論和地球天文合論共五個部分,七十九卷,都是圍繞這個主題而編撰的。他主張悉夷情,師夷技,以抵制其殖民擴張。應當看到這不僅僅在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成為現代情報、外交綜合一體之策略的雛形。

第八,發展教育,重視人才培養。魏源認為西洋諸國得以富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發展教育,重視人才的培養。“歐羅巴諸國皆尚文學(《海國圖志》中所提及到的文學其實是文化――引者注),國王廣設學校,一國一郡有大學、中學,一邑一鄉有國小”。“其都會大地皆有官設書院,聚書於中,日開門二次,聽士子入內抄寫、誦讀”。介紹了美、英、法、德、荷、西班牙諸國學校的數目,教師的待遇,教學的運行管理,教育內容,其中詳細介紹了日耳曼的教育類型:“遍設公學,院內所傳之學理有五六科”;“一者訓示正教,習上帝聖書”;“二者例律學”;“三者醫學”;“四者學習國政,凡農事、金廠、水利、江防、橋船、軍器、百工及諸財運,進考既中,各依本分就錄,或掌田畝百姓,或百計經營,無所不隸”,“五者雜學,凡古所傳天文、地理、算術、草木、禽獸魚蟲之學,金石之論,萬物性情之學,考中者為府學教授,至於諸國之史,是凡學士所必知。欲進公學堂,必先知二三異國音語。”魏源還比較了歐羅巴諸國教育目的和方法與清朝的不同,人家的“秀才”、“舉人”並不是僅僅為了當官,為士、為工、為商、為醫等等均得學習,才可各習其事。而且,學醫的特別重視解剖。

貢獻影響

《海國圖志》《海國圖志》
開始在中國介紹有關世界史地知識,當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以後,歷代正史多立有外國傳,但這些記載大多集中於中國邊境的國家。到近代才有《四洲志》和姚瑩撰成的《康輶紀行》。《四洲志》純是一部譯作,而《康輶紀行》系合日記雜錄而成。而《海國圖志》,它不僅在編纂和內容上彌補了《四洲志》和《康輶紀行》等書的缺憾,被譽為國人談世界史地之開山。

《海國圖志》的劃時代意義,還在於給閉塞已久的中國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明末清初,西洋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帶來了世界知識的新東西,但卻不被人們所重視。鴉片戰爭爆發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顯官達貴,不知英國在何方,為什麼成為海上霸王。《海國圖志》的刊出,打破了這種孤陋寡聞的狀況,它向人們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又以66卷的巨大篇幅,詳敘各國史地。這樣,使當時的中國人通過《海國圖志》這一望遠鏡,開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堅船利炮,又看到了歐洲國家的商業、鐵路交通、學校等情況,使中國人跨出了國界,認識近代世界的新鮮事物。

在百卷本的《海國圖志》中,作者不僅重視工商業,並由經濟擴展到政治,由原來對西方堅船利炮等奇技的驚嘆,發展到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體的介紹。至此,魏源的師夷思想發展到了他那個時代的高峰。

由於當時學術水平的限制,魏源的《海國圖志》當然不是一部完善的著作,全書除《籌海篇》和各部分的敘文、按語以及《元代北方疆域考》等文字為精心撰述外,其餘大多是輯錄他人著作彙編而成的。這樣,在彙編時其中原有的欠缺和錯誤,他並沒有下大功夫去糾正。比如,百卷本所輯之世界各國分圖,由於原書繪製技術差,致使位置、距離、形狀等亦多偏差,並不準確,魏源卻沒有逐一糾正。再如,魏源在書中認為,“亞墨利加一土,孤懸宇內,亘古未通聲息,英人於前明萬曆年間探得之”(卷五十二)。其實,美洲是義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的,而不是英國人,時間是在1492年,比明萬曆年間要早得多。

《海國圖志》對海內外起過深遠的影響。梁啓超讚譽說:“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實為先驅。”(《清代學術概論》)尤其是他在該書中所闡發的“師夷”思想,對中國當時和後世都有相當大的影響。清朝晚期的洋務運動,就是受魏源“師夷”思想的影響,加以運用和發揮的。當然,應該指出的是,洋務派的思想與魏源的“師夷”思想雖有共同性、繼承性,但二者並不盡相同。魏氏是地主階級改革派,而洋務派則是大地主大官僚。魏氏倡導“師夷”的目的是為了“以彼長技,御彼長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洋務派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師夷”是為了“師夷長技以制民”,“資夷力以助剿濟運”,鎮壓國內農民革命。在洋務派之後,早期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如馮桂芬、王韜等人)及後來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如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對“師夷”思想加以發展和豐富。

《海國圖志》在國外,尤其是日本,也有一定的影響。此書出版後傳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刻了《海國圖志》60卷本,爭相購讀。它曾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的作用,現代日本學者井上靖說過:“幕府末期日本學者文化人等,……例如,橫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傾向開國主義,其契機是讀了中國的《海國圖志》。”(《日本現代史》)日本維新潮流日趨高漲,倒幕府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終於在1868年釀成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推翻了封建的幕府統治。可見,魏源《海國圖志》在介紹和傳播西洋情形與一般近代文化,在影響日本維新運動的發展上也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