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 ,亞里士多德的老師。約公元前 387年 ,在雅典創辦學園(阿卡第米亞)。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念是事物的 永恆不變的“范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理念有等級之分,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認識只是一種回憶,是不朽的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感覺是以個別事物為其對象,因而不可能是真實的知識的源泉。他認為辯證法是最高級的認識,第一次將辯證法提到哲學高度。他的倫理學和美學建立在理念論的基礎上,認為善的理念是道德的唯一根源,美的事物是相對的、變幻的,美的理念卻是絕對的、不變的。前者是後者的摹本,藝術的本質就是模仿,是“摹本的摹本”。在政治觀上,他設計了一整套“理想國”方案,主張“哲學王”來治理國家,把“哲學王”看作天主的統治者、立法者,他的政治思想帶有空想的性質。著有《理想國》、《法律篇》、《巴門尼德篇》、《會飲篇》、《智者篇》、《斐多篇》、《泰阿泰德篇》、《蒂邁歐篇》等。
主要內容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中期的作品。全書共10卷,用希臘文抄寫在紙莎草紙上,每卷約5米長,成書於公元前4世紀,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本書中文譯本可看郭斌和、張竹明譯本,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前此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理想國》討論的主題是正義問題,首先討論國家的正義。柏拉圖認為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具備智慧、勇敢、自製、正義這4種德性。
國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個國家的知識,只有少數人才具有這樣的智慧;國家的勇敢屬於保衛它的衛士;國家的自製是一種和諧,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能夠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達到了自製。若一個國家有了這三種德性,也就有了正義。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不過那種對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哲學家,只有熱忱於尋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學家,這就涉及到了真理問題。
柏拉圖把世界劃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那些只愛好具體事物如美的聲調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見而無知識,只有那些認識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將其與具體事物區分開,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識的人。柏拉圖通過“太陽”的比喻說明,正如太陽是可見世界之所以可見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過“線”的比喻進一步將兩個世界劃分為4個部分:
第一,影象;
第二,影象所像的實物;
第三,數理對象。靈魂將影象的實物作為影象來研究,它只能從假設出發下降到結論;
第四,理念。靈魂從假設出發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來作系統研究。
前兩個部分屬於可見世界,後兩個部分組成了可知世界。
與此相應,靈魂的狀態也可以分為4個階段,這就是想像或猜測、信念、理智和理性。
柏拉圖通過“洞穴”的比喻指出,認識的4個階段並不是後天學習的發展過程,而是“靈魂的轉向”。因為靈魂本身具有一種認識能力,教育只是使這種能力掌握正確的方向,使它從黑暗轉向光明,從現象的世界走向真實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國》的重要主題之一。
柏拉圖設計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課程,除了體育和音樂這兩門初等課程之外,必須學習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和諧音學等5門課程,按照這個次序將靈魂從可見世界逐步引向哲學,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國家統治人才,促成他們的靈魂轉向。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里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里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他認為哲學家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而這種賢人統治下的賢人政體就是最好是政體。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學家為國王的國家才是最理想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存在於天上的模範國家。在他看來,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國家最高理念的認識,即對“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見”而已。治國作為一門知識,也只有哲學家才能掌握它,進而有資格執政,也就是說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於國家理念的認識,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怎樣治理。這樣,所謂哲學家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他堅信只有哲學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家是理想國必然的統治者。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並與人的靈魂相關才有意義。在《理想國》里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么強烈的憧憬與嚮往!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家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的正義表現在愛情上就是節制。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占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思想觀點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開篇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正義?”,正義是“將他人的東西歸還給他嗎?”,正義是“將善給予朋友,把惡給予敵人嗎?”。蘇格拉底一詰問別人提出的關於正義的定義。更是詳細地批駁和討論了特拉敘馬庫提出的觀點,即“正義是強者的利益”。他認為,統治者有時是會犯錯誤的。只有當統治者具有了使他免於犯錯誤的知識時,他才能統治自己和他人,正義的人所關心的不只是他個人。統治是為了被統治者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統治者的利益。為了證明正義的生活是有價值的生活,在第二卷中蘇格拉底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認為城邦的正義與個人的正義是一致的。在他看來,每個城邦都有管理者、守衛者和勞動者。這三個階層都各有其責,各有其美德。當這三個階層的人各司其職,協調一致時,這個城邦就是具有了“正義”美德的城邦。同城邦一樣,每個人的靈魂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種因素,與此相應,也有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美德。當這三種因素在理性的支配下協調一致時,就成為一個正義的人。
柏拉圖認為,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統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統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只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在第六、第七兩卷中,柏拉圖提出了他的理念論的形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分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分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
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裡,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責任治理好國家。
政治理念
理想國又被稱作國家篇或烏托邦。在這本書中,他構造了理想政治社會的模式。他提出了理念的重要性。他區分了個別事物與總體知識,並關注後者,以貓為例,個別貓只是時間上的一個過客,而貓的概念則是永恆的,世間個別的東西都僅僅是它的理想形式的不完滿的表現,要改善前者的任何努力都只能趨向後者而前進。它試圖告訴人們,如果你們想要改善你們的現實制度,首先應該確定一個理念。
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智者相反,在政治學中,他把解決什麼是正義的問題放在最優先的地位。他從個人生活開始, 探詢什麼東西給人的生活帶來善和正義,然後論證國家生活不過是個人生活的放大,進而討論國家生活中的正義。即從個人道德入手論述政治學。他認為,在理想社會中,包括三個自由民等級:工匠(ARTISANS)、武士(WARRIORS)和監國者(GUARDIANS)。,他指出,為滿足人的需求需要分工,,工匠創造社會必需品,掠奪與安全需要產生武士,武士擅長戰爭術和統治術,監國者統治社會,料理城邦福利。自由民處於哪一個等級不取決於財富,也不取決於出身,而是以天資為基礎的。三個等級的劃分有道德上的必然性,對應三種美德,工匠特有節制(TEMPERANCE)的美德,武士特有勇敢(COURAGE)的美德,同時也有節制的美德,監國者特有智慧(WISDOM)的美德,三種美德構成國家道德上的善。還有第四種美德,正義,它與前三者相結合。它意識著一種和諧的秩序。監國者的聰明不是天生的,需要後天的教育和訓練。他們二十歲前學習音樂和體育,三十歲前學習科學,三十五歲前學習哲學,參加社會事務十五年,五十歲時成為社會統治者。
他把政權形式由好到壞分為四種,公民熱愛榮譽的貴族體制(TIMOCRACY)、追求私利的寡頭體制(OLIGARCHY)任性、激情的民主(DEMOCRACY)政體和激情、縱慾的專制政體(TYRANNY)。
柏拉圖在國家與個人關係上,更注重國家;他試圖維持社會現狀。在他的理論中,政治計畫要有目的,要根據一種理想來制訂,社會的變動被視為非正義。他注重道德的力量,相信人治勝於法治,這可能由於城邦國家很小,同質性高,較適合於以大家庭的方式治理。柏拉圖注重統治階級,強調精英政治。他認為,執政是一種需要最好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素質的職業,要確保他們的能力和價值,這與現代公務員的錄用培訓制度不謀而合;他甚至提出要限制統治者的私生活,他認為,只要社會的統治者耽迷於私有財產,那么,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真正無私的服務實際上決不可能出現,因此,統治階級要過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共產共妻)。柏拉圖的正義提醒我們,重要的不僅是計算我們從社會獲得了什麼,而且還要計算我們為社會的順利和成功提供了什麼。但他沒有認識到沒有任何人天生具有一種特殊類型的能力,因而他的正義觀有問題。
影響評價
《理想國》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和散文體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創始人柏拉圖。在書中,柏拉圖闡述了自己貶低感性認識,抬高理性認識的哲學觀念,評價了荷馬史詩的藝術價值。他認為雅典貴族統治的古希臘前期是民主政體,是“理想國”,而“理想國”的國王必需由哲學家來擔任。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而,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鍊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鑽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該書對西方古典哲學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羅素先生評價柏拉圖的《理想國》時說,這篇作品有一個藍本,是斯巴達和它的立法者萊庫格斯。《理想國》一書在哲學史乃至人類思想史上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凡是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這部著作。“《理想國》這本著作對西方世界的影響之廣大,久遠,僅次於《聖經》 ……它的內容涵蓋了柏拉圖理想中的國家所應該考慮的一切,它對於西方人的影響,可與孔孟之道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擬。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僅對他前此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作了最為完整系統的表述,而且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個完整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構成了以後各種作為社會政治理想而提出的烏托邦方案的開端。 智慧是真理和知識的源泉。最高知識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這就是《理想國》中的柏拉圖密碼。破解了這個密碼,你將以全新的目光認識自己和世界,明確認識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經走過和正在走的路。世界上沒有比《理想國》更神奇的書,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持久地影響世界,直到今天仍在發揮作用——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一直在發揮著影響而一般人並不感覺到這個影響的存在。關鍵集中在一點上:善的理念,它是最高智慧。《理想國》告訴人們,什麼是永恆的、不朽的事物。
相關連線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