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劍橋學派最重要的語言哲學家奧斯汀(JohnLangshawAustin)為數不多的重要著述之一,是作者針對邏輯語言學領軍人物艾耶爾的駁論。全書共分十一章。作者從艾耶爾等人的錯誤入手,逐一對其加以駁斥。本書中文版是我國當今最重要哲學家陳嘉映教授2001年譯出的。譯稿完成後,陳嘉映教授曾以此稿在華東師範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多次開設專題講座,以中英文對勘的形式講授此書。此次出版,也擬採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可以成為高校哲學系的專業教材。
作者逝世後
他逝世後一段時間裡,其影響有增無減。此後,他的影響逐漸降低,不過,“日常語言學派”的一些主張和方法,仍然廣有傳人,並且程度不同地被其他傾向的哲學家接受。奧斯汀的工作中,始終受到重視的是他關於記述式言語和施行式言語的研究;施太格繆勒那部廣有影響的《當代哲學主流》,給了這個題目不少篇幅,此外幾乎沒有談到奧斯汀的其他工作。我覺得這是件憾事,在我看,奧斯汀的哲學思想中還有很多寶藏未得到開發,他提出的很多問題,可以引導我們更深地運思。我打算和年輕學者合作,把他的三本書都譯出來,楊玉成譯《如何以言行事》,方旭東譯《哲學論文集》,我來譯這本《感覺與可感物》。目錄瓦諾克前言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索引附錄:《感覺與可感物》讀後作者介紹作者:(英國)J.L.奧斯汀譯者:陳嘉映文摘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好像把海市蜃樓看作是乾渴難當筋啵力盡的旅行者因心智狂亂而臆想出來的景象(幻覺),另一些人認為那是大氣折射的結果:地平線以下的景觀被投射到了地平線上方(錯覺)。(你可能記得,艾耶爾把它看作幻覺,儘管他把它和其它所有事例都引作錯覺的事例。他不是說看似有綠洲的地方並無綠洲,而是直截了當說“它並不存在”。)“錯覺論證”對錯覺和幻覺不加區分,並積極利用此點,我認為,緣故如下。只要提議說展示出來吸引我們的那些事例是錯覺,那么,(從這個詞的日常用法來看)這就意味著有某種我們的確感知到的東西。而悄悄著手把這些事例叫作幻覺,就塞進了一種很不一樣的意味:這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東西,不真實的東西,或反正是“非物質的”東西。這兩種意味合在一起,可以不知不覺間暗示,在所引的事例中我們的確感知到某種東西,但這是某種非物質的東西;這種暗示,即使還算不上結論,也肯定處心積慮推擠我們一把,恰恰向感覺與料理論家要我們接受的立場推擠得更近一點兒。關於錯覺和幻覺間的區別以及不可攪渾兩者的理由,且說到這裡——雖然蠻可以再說很多。現在讓我們簡要查看一下艾耶爾列出的其他一些事例。例如反射。無疑,你若適當地安置一些鏡子,就能夠用它們製造出錯覺。然而,事情像他意味的那樣,凡在鏡子中看見東西都是錯覺嗎?顯然不是。因為在鏡子中看東西是完全正常的事,再熟悉不過,通常根本談不上有誰會被矇騙。無疑,你要是個從來沒有見過鏡子的嬰兒或土人,站到鏡子前,你可能相當困惑,甚至出現視覺混亂。但我們其他人因此就該在這裡談論錯覺嗎?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