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Australia),全稱為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788年至1900年,曾是英國的殖民地。1901年,殖民統治結束,成為一個獨立的聯邦國家。澳大利亞一詞,意即“南方大陸”,歐洲人在17世紀初葉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Australia 即由拉丁文 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復蓋整個大陸的國家,擁有很多自己特有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 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奉行多元文化。 澳大利亞人口高度都市化,近一半國民居住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全國多個城市曾被評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的地方之一。其第二大城市墨爾本曾多次被評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的城市。 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的國家”。 澳大利亞是一個體育強國,常年舉辦全球多項體育盛事。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澳大利亞一詞亞一詞,原意是“南方的大陸”,來自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早在4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於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總數是41.3萬人(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VaezdeTorres)的船隻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Duyfken)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入,並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James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斯”,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植物園灣(BotanyBay),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每年的1月26日後來成為了澳大利亞的國慶日(AustraliaDay)。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馬尼亞。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為土著人。
1900年全部六個殖民地的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把六個殖民地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7月,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成立澳大利亞聯邦。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
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坎培拉。
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大英國協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1986年,英議會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19世紀50年代,在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兩州發現金礦。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擁而至。澳大利亞人口從1850年的40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萬人。其後許多重要的金礦被逐一發現,並發現大量礦藏,這些發現,讓澳大利亞迅速致富和發展。
2017年11月14日,澳大利亞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任期為4年。 

地理環境

位置

澳大利亞(Australia)位於南太平洋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

地形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 悉尼(Sydney)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1\3以上的面積被沙漠復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于海平面16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裡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

氣候

澳大利亞氣候 澳大利亞氣候

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雖然時差與中國(含港澳台)只有2-3小時,但是季節卻完全相反。12月-2月為夏季,3月-5月為秋季,6月-8月為冬季,9月-11月為春季。澳大利亞大陸形成於2億年前,具有獨特的地理和特點,澳大利亞跨兩個氣候帶,北部屬於熱帶氣候,每年11月-次年04月是雨季,11月到第二年的4月是旱季,由於靠近赤道,1月-2月是颱風期。澳洲南部屬於溫帶氣候,四季分明。澳洲內陸是荒無人煙的沙漠,乾旱少雨,氣溫高,溫差大;相反在沿海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呈明顯的海洋性。

水文

墨累河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最長河流墨累河(MurrayRiver)長3490里。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²,但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飲用水主要是自然降水,並依賴大壩蓄水供水。政府嚴禁使用地下水,因為地下水資源一旦開採,很難恢復。2006-2009年,厄爾尼諾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澳大利亞各大城市普遍缺水,紛紛頒布多項限制用水的法令,以節水渡過乾旱。

國家象徵

國旗

澳大利亞國旗 澳大利亞國旗
澳大利亞國旗;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1。深藍色旗面。左上角為 英國國旗,表明澳大利亞與英國的傳統關係。“米”字旗下的大七角星象徵組成澳 聯邦的六個洲和聯邦區。靠旗桿側上角有英國米字旗,靠旗桿側下部有一顆白色的七角星;其餘部分有四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與一顆較小的白色五角星,代表的是太平洋上空的南十字星座。

最大的一顆七角星代表的是澳大利亞的六個州與一個區,藍色象徵著大海環抱著澳大利亞領土。這面旗幟是從一次設計比賽中,由英國君主在1904年選定的。最初這面旗幟主要用於海軍的軍旗,而米字旗才是更常用的國家象徵。1954年英國女王訪問澳大利亞時正式確定這面旗幟為澳大利亞的國旗,但直到1960年代,這面旗幟才完全取代米字旗,成為國家的象徵。

國名

澳大利亞的英文“Australia”源於拉丁文“australis”,意為南方。20世紀初,口語化的稱呼“Oz”開始流行。“Aussie”亦同樣成為澳大利亞人的口語化稱呼。早在羅馬時期,“TerraAustralisIncognita”——未知的南方大陸的假想開始出現,並常在中世紀地理學被地理學家使用。在澳大利亞大陸被西方世界發現後,此名稱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這片新大陸的名字。

在英語世界使用“Australia”這個名稱的最早記錄是在1625年的印刷物上。但直到18世紀末期前,這個名稱是泛指整個南太平洋地區而非特指澳大利亞。1817年,澳大利亞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在官方檔案上,當時的新南威爾斯州州總督拉克倫·麥覺理批准了此一名稱,並建議當時殖民政府正式使用此詞。到1824年,海軍也正式認可了此名稱。

國徽

澳大利亞國徽左邊是一袋鼠,右邊是一隻鴯鶓,這兩種動物均為澳大利亞特有,它們一般只會向前走,不輕易後退,象徵著一個永遠邁步向前的國家。國徽中間是一個盾,盾面上有六組圖案分別象徵這個國家的六個州。紅色的聖喬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隻獅子、四顆星),象徵新南威爾斯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維多利亞州;藍色的馬爾他十字形代表昆士蘭州;伯勞鳥代表南澳大利亞州;黑天鵝象徵西澳大利亞州;紅色獅子象徵塔斯馬尼亞州。盾形上方為一枚象徵大英國協國家的七角星。周圍飾以澳大利亞國花金合歡,底部的綬帶是英文書寫的“澳大利亞”。

國歌

1977年之後,澳大利亞的國歌是《澳大利亞,前進》(AdvanceAustraliaFair),這是一位蘇格蘭作曲家的作品。之前的國歌是《天佑我王》或《天佑女王》。1977年,澳大利亞舉行全民公決,從四首候選歌曲評選出一首國歌。歌曲《澳大利亞,前進》獲最得高票數,正式成為澳大利亞國歌。

國花

澳大利亞國花是金合歡(Goldenwattle,拉丁語學名:Acaciapycnantha),是合歡花卉的一個系列,按照生物學分類,金合歡花來自金合歡樹,樹高兩米至八米不等,每年冬天和春天開花,花香濃。花可用作香精和香水的製作,其枝幹可用作染料製作。金合歡多年來是澳大利亞民間公認的國花,於1988年被正式宣布為國花。

國鳥

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常年的公告,截至2013年,澳大利亞沒有官方認定的國鳥,也沒有任何官方認定的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但澳大利亞民間普遍把鴯鶓(emu,漢語拼音——érmiáo)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鳥類,並把袋鼠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這兩種動物只會前進,不會後退,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兩大動物。

首都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聯邦成立的時候,澳大利亞尚未能確定首都的地點,在1901年至1927年,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臨時首都,聯邦議會在墨爾本舉行會議,很多的政府機構均設在墨爾本,在長達26年的時間裡,墨爾本實際上擔當著澳大利亞首都的角色。早在澳大利亞國民討論成立一個統一的聯邦的時候,墨爾本和悉尼都各自積極爭取成為首都。19世紀中葉,墨爾本是一個比悉尼更繁華的大都市,後來隨著悉尼的日益發展,悉尼市民十分希望悉尼成為澳大利亞的首都。

1908年,即聯邦成立後的第七年,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在悉尼和墨爾本之間建造一個新的城市坎培拉,作為新首都。新首都不能位於任何一個州,而必須在聯邦領地內。因坎培拉的建造需要時間,期間墨爾本繼續作為臨時首都。

1927年五月,隨著坎培拉臨時議會大廈的啟用,澳大利亞政府的辦公地點從墨爾本遷往坎培拉。有趣的是,新首都並非位於悉尼和墨爾本的正中央,它距離悉尼約四小時車程,距離墨爾本約七小時車程。由於坎培拉是一個新城市,規劃得非常好。坎培拉的都市設計通過一個公開的國際比賽而採納方案,比賽收到137個設計,結果由美國建築師格里芬(WalterBurleyGriffin)贏出,這位設計師最初描繪的坎培拉街道圖是他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建築師)共同畫在一塊棉布上的,這份珍貴的原作至今還依舊保留在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

1911年1月1日,坎培拉及其附近地區被宣布為澳大利亞首都領地(AustralianCapitalTerritory)。

人口

澳大利亞移民史 澳大利亞移民史
多數澳大利亞白色人種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 移民,當中大部份均是當年被英國押解到來的罪犯。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澳大利亞與美國一樣是外來移民人口比例占絕多數的國家,其外來移民數量更居世界第一。例如歐洲的德國、希臘、義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或地區,如日本、台灣、印度、中國大陸、香港、越南和西亞諸國。澳大利亞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1%。根據2006年人口普查,有37.13%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 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義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華裔3.37%以及希臘裔1.84%。

近年來澳大利亞東岸的一些國際化大都市,如悉尼和墨爾本以其高福利、高薪水以及良好的經濟氛圍吸引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北美以及南美的新移民。中國和印度近年來超過英國等歐洲國家成為澳大利亞單年度最大移民的來源國。

澳大利亞統計局估計在2009年11月1日,全國人口為22,039,500人,各大城市(2008年6月30日資料)和各州、北方領地與首都的人口(2009年3月底)如下:

澳大利亞人口分布:

首府城市 首府城市人口 所屬州或領地 所屬州或領地總人口(已包括首府)
悉尼
4,254,900人 新南威爾斯州 6,774,250人
墨爾本
3,634,200人 維多利亞州 5,037,700人
布里斯本 1,810,900人 昆士蘭州 4,001,000人
珀斯
1,477,800人 西澳大利亞州 2,010,110人
阿德萊德 1,129,300人 南澳大利亞州 1,542,030人
霍巴特 210,000人 塔斯馬尼亞州 485,300人
坎培拉 324,800人 澳大利亞首都特區 325,100人
達爾文
111,300人 北領地 202,800人

語言

澳大利亞最普遍的語言依次序是澳大利亞英語、其次是義大利語粵語國語希臘語阿拉伯語和越南語。英語在從第一代英國移民到來後,就是澳大利亞最通用語言。原住民則部份保留著有使用母語者,然而大多年輕澳大利亞原住民已經因為被同化,而愈來愈多只會使用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帶有一些濃重的地方特色,成為英語中的獨特方言。拉丁語族國家的第一代移民也帶來其母語,如義大利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及葡萄牙人等,其次代通常能說母語和英語。

澳大利亞是個世俗國家,固定上教堂的人口有下降的趨勢,然而自認是基督教信徒的人則約有3/4人口,主要是天主教或英國國教。近年來,信徒數增加最多的宗教是佛教,增幅達73%。

總數

2009年11月1日,澳大利亞人口為2203萬9500人。2013年6月,人口約達2305萬。其中英國及愛爾蘭後裔占74%,亞裔占5%,土著居民占2.7%,其他民族占18.8%,英語為官方語言。約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5.9%的居民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占30.2%。

2013年2月13日,澳大利亞正式承認澳大利亞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代居民。這是澳大利亞為修改憲法承認土著澳大利亞居民準備的過渡性法案。從20世紀初到70年代初,澳大利亞政府實行白澳政策,認為土著居民是低賤無知的,將他們的孩子強行帶走交給白人撫養或送到白人學校寄宿,希望同化土著人。那些被帶走的土著孩子後來被稱為“被偷走的一代”。

移民

申請人憑藉自身的專業技能及豐富的工作經驗從而獲得澳洲僱主的提名,從擔保而一步到位獲得澳洲的永居簽證。這一類型的移民不需要打分,只要申請人符合基本條件即可。該類移民含186和187兩種簽證 :

186簽證申請條件:①年齡50周歲以下。②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學歷。③雅思每項6分(部分可豁免雅思)。④從事專業工作3年以上。

申請所在城市均為澳洲一線城市,包括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黃金海岸、紐卡斯爾、臥龍崗。

187簽證申請條件①專科及以上學歷或者相關文憑。②年齡在50歲以下。③雅思每門6分(部分可以免雅思)。④有相關工作經驗。

申請人所在城市為澳洲的二線城市,包括除去6個一線城市(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黃金海岸、紐卡斯爾、臥龍崗)以外的所有城市。

每年澳大利亞僱主擔保移民約占整個技術類移民配額的37%,該項目是移民局最優先處理的簽證類別。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僱主擔保”類別簽證的獲批數量逐年上升,特別是從2008年度開始獲批名額更有一個大幅度的增幅。以2011年~2012年度為例,獲批總數達到46554個。今年澳洲僱主擔保移民名額則提高到近50000個。

政治

政體

澳大利亞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英王或者英女王,並任命總督為其代表,澳大利亞總督實際上不干預政府的運作。澳大利亞政府為聯邦制,有六個州及兩個領地(北領地和首都領地),各州設有州長,負責州內事務。澳大利亞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黨派聯盟組成,每屆政府任期三年。內閣是政府的最高決策機關,現共有30名部長。國家最高的行政領導人是總理。

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是澳大利亞君主(澳大利亞與英國及其他大英國協王國共戴一君)。澳大利亞總督為澳大利亞君主不在澳大利亞時的代表,在《澳大利亞憲法》下代替君主行使職權。現任國家元首為伊莉莎白二世,現任總督彼得·科斯格羅夫。在聯邦制下,澳大利亞君主同時也是各州的君主,在各州直接任命州督(而不由聯邦總督或政府指派)。根據現代的澳大利亞憲政慣例,君主除了在按照澳大利亞總理和各州州長的提名任命或撤換總督和州督時,不過問澳大利亞政治。

議會

聯邦議會是澳的最高立法機構,也叫做國會(Parliament),成立於1901年,由女王(澳總督為其代表)、眾議院參議院組成。1992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內閣會議決定,澳大利亞的新公民不再向英國女王及其繼承人宣誓效忠。議會實行普選。眾院有150名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任期3年。參院有76名議員,6個州每州12名,2個地區各2名。各州參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各地區參議員任期3年。2007年11月24日,澳舉行聯邦大選,產生新一屆眾議院,工黨占83席、自由黨55席、國家黨10席、獨立人士2席。

2010年9月,澳舉行聯邦大選,產生新一屆眾議院。眾院有150名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任期三年。以2011年七月的情況來說,澳大利亞議會包括工黨72席、自由黨61席、國家黨12席、獨立人士4席、綠黨1席。現任眾議長哈里·詹金斯(HarryJenkins,工黨),2008年2月就職,2010年9月連任。參院有76名議員,6個州每州12名,兩個領地各2名。各州參議員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選一半,各地區參議員任期三年。現任參議長約翰·霍格(JohnHogg,工黨),2008年8月就職,2011年7月連任。

政府

聯邦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政黨聯盟組成,該黨領袖任總理,各部部長由總理任命。政府一般任期三年。2013年9月,澳大利亞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議會選舉中獲勝。2013年9月18日,自由黨領袖托尼·阿博特(TonyAbbott)宣誓就任總理。政府的主要成員有:副總理兼基礎建設和地區發展部長沃倫·特拉斯(WarrenTruss)、財政部長喬·霍吉(JoeHockey)、外交部長朱莉·畢曉普(JulieBishop)、國防部長大衛·約翰斯頓(DavidJohnston)、貿易投資部長安德魯·羅伯(AndrewRobb)、金融部長馬修斯·科曼(MathiasCormann)、衛生兼體育部長彼得·達騰(PeterDutton)、就業部長艾瑞克·阿伯茲(EricAbetz)、律政部長兼藝術部長喬治·布蘭迪斯(GeorgeBrandis)、教育部克里斯多福·長派恩(ChristopherPyne)、土著事務部長奈傑爾·斯庫林(NigelScullion)、工業部長伊恩·麥克法蘭(IanMacfarlane)、社會服務部長凱文·安德魯(KevinAndrews)、通訊部長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Turnbull)、小生意部長布魯斯·比爾森(BruceBillson)、農業部長巴納比·喬伊斯(BarnabyJoyce)、環境部長格雷·亨特(GregHunt)、移民及邊防部長斯科特·莫里森(ScottMorrison)、人文服務部長馬瑞斯·佩恩(MarisePayne)。

司法

澳大利亞高等法院(HighCourtofAustralia)是澳大利亞的最高司法機構,對其他各級法院具有抗訴管轄權,並對涉及憲法解釋的案件作出裁決,由1名首席大法官和6名大法官組成。各州設最高法院、區法院和地方法院。首都地區和北領地區只設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

政黨

澳大利亞有大小政黨幾十個,主要政黨有:

(1)自由黨(LiberalParty):1944年成立,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合黨。主要代表工商業主利益,曾多次執政。2013年9月7日,自由黨在澳聯邦大選中獲勝,時隔6年後重新執政,領袖托尼·艾伯特(TonyAbbott)。

(2)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LabourParty):成立於1891年,為澳最大政黨,同工會關係密切,工會會員多為其集體黨員。自1940年以來曾11次執政。2013年9月在大選中落敗。領袖肖頓(BillShorten)。

(3)國家黨(NationalParty):成立於1918年,原稱鄉村黨,後稱國家鄉村黨,1982年改用現名。其勢力範圍主要在農村地區,代表農場主利益,現與自由黨聯合執政。領袖沃倫·特拉斯(WarrenTruss)。

澳大利亞總督彼得·科斯格羅夫政要

總督彼得·科斯格羅夫,是一位退役軍人,曾被外派到馬來西亞、越南、英國、印度和美國等地工作,並擔任過聯合國駐東帝汶部隊司令、澳大利亞武裝部隊司令,2014年3月28日宣誓就任澳大利亞總督。

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澳大利亞自由黨新黨首,2015年9月15日,馬爾科姆在澳大利亞總督府宣誓就職。

軍事

澳大利亞的正式軍事單位為澳大利亞國防軍,其中包括澳大利亞陸軍、皇家澳大利亞空軍和皇家澳大利亞海軍,共有80,561名官兵在役(包括55068名常規軍和25493名預備役士兵),其中皇家澳大利亞海軍配備了柯林斯級潛艇柴電潛艇和紐澳軍團級巡防艦等,於1940年代至1980年代亦曾經配置有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澳大利亞國防軍在近期的編制以及架構均保持在防衛性質,鮮有離岸攻擊或者入侵別國的遠期計畫。但在近期美國和北約發起的大型戰爭中,幾乎都可以看到澳軍的身影。國防軍總司令人選經由內閣提出,由總督委任,負責軍隊日常行動。而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則由國防部及其部長負責。

澳大利亞皇家空軍是當今世界上裝備最為精良的空軍力量之一,在與美國等盟友國共同研發了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戰鬥機:F-35閃電II戰鬥機後亦訂購了100架該機型,並將於2014年-2016年間進行裝備。目前皇家空軍裝備有75架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21架F-111戰鬥轟炸機、21架P-3獵戶座海上巡邏機等。

澳大利亞憲法一直將無核化視為其重要國策之一,不僅民用設施,在軍事領域亦禁止任何核動力發展;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實施這一計畫的西方大國。澳軍曾經參與過的大型戰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戰爭、波斯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2010年-2011年澳大利亞的年度軍費開支為257億美元,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14位,但是只占據全球軍費總支出的1.2%。澳大利亞國防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有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在世界各地的救災和各地武裝衝突的維和任務;截止2009年,大約有3,300名澳大利亞國防軍分布在包括索羅門群島,阿富汗,東帝汶等12個國家和地區執行維和任務。

將向日本購買10艘潛艇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2014年9月9日報導,澳大利亞已接近達成以200億澳元(約合187億美)從日本購買最多10艘潛艇的交易。報導指出,該交易將使日本自二戰之後首次成為武器出口國。

外交

外交政策

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重點是密切同亞太地區各國的關係、並加強同澳有重要聯繫的已開發國家的關係。外交政策宗旨是捍衛國家主權和獨立,推進澳的經濟和戰略利益。重點是加強同美國的聯盟關係,發展與亞洲,尤其是東亞的關係;將與美國日本、中國、印尼的關係作為澳最重要的四大雙邊關係;主張種族平等,消除種族歧視,改善人權狀況,反對將人權與貿易掛鈎。

同中國的關係

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訪華 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訪華

1972年12月21日,中澳兩國建交。1997年3月,霍華德總理訪問中國。1999年9月,國家主席江澤民應邀對澳大利亞進行國事訪問。2002年9月,李鵬委員長應邀訪問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自1996年上任以來,曾先後4次訪華。2003年8月,霍華德總理應邀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3年10月,胡錦濤主席對澳大利亞進行國事訪問。2005年4月,霍華德總理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6年4月,溫家寶總理對澳大利亞進行正式訪問期間,兩國領導人就中澳建立“21世紀互利共贏的全面合作關係”達成共識。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李克強副總理對澳大利亞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簽署聯合聲明,這是自建交以來首次以聯合聲明的形式將發展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和重要共識固定下來。中澳雙方宣布,2010年至2011年在中國舉辦“澳大利亞文化年”,並於2011年至2012年在澳大利亞舉辦“中國文化年”。

2013年4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省博鰲會見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雙方一致同意構建相互信任、互利共贏的戰略夥伴關係,並建立兩國總理年度定期會晤機制。

2013年4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舉行會談,雙方正式啟動兩國總理年度定期會晤機制,確定建立外交與戰略對話、戰略經濟對話等機制。在經貿領域,加強雙邊金融貨幣合作,開展人民幣與澳元直接交易。

同美國的關係

美國總統歐巴馬和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 美國總統歐巴馬和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

澳美於1940年3月6日建交。1951年澳、新(西蘭)、美三國簽訂《澳新美安全條約》後,澳美結成同盟關係。“9.11”事件後,澳啟動《澳新美安全條約》,派兵參加美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2003年10月,美國總統布希訪澳。2005年7月,澳美簽署澳參與美飛彈防禦計畫諒解備忘錄,澳同意美在澳北部建立聯合軍事訓練中心。2005年11月,兩國簽署《澳美聯合訓練中心備忘錄》。2006年3月,美、澳、日舉行首次外長級戰略對話。12月,澳美舉行首次年度國防、外交雙部長磋商。2007年12月澳總理陸克文就任後,布希總統打電話表示祝賀。2008年1月,澳外長史密斯訪美。3月,澳總理陸克文訪美。2009年3月,澳總理陸克文再次訪美。4月,澳外長史密斯、國防部長菲茨吉本與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國部防長蓋茨在華盛頓舉行澳美雙部長級會議。9月,澳外長史密斯再次訪美,雙方就澳美關係、阿富汗、伊朗核等問題交換意見。10月,澳貿易部長克林訪美並在華盛頓舉行澳美年度部長級貿易對話。11月,澳總理陸克文訪美並會晤美總統歐巴馬。2010年9月,澳外長陸克文訪美。1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國防部長蓋茨赴澳舉行第25次澳美年度雙部長會議。2011年3月,澳總理吉拉德訪美。9月,澳外長陸克文、國防部長史密斯訪美,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國防部長帕內塔舉行第26次澳美年度雙部長會議,並紀念澳美同盟60周年。11月,澳總理吉拉德赴夏威夷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美國總統歐巴馬訪澳,兩國宣布將進一步加強軍事合作。

澳美經貿關係密切。2003年3月,澳美正式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2004年5月,澳美正式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該協定於2005年1月正式生效。2010/2011年度,雙邊貿易額為350億澳元。美是澳第三大貿易夥伴。

同日本的關係

自1996年起,澳日開始年度首腦會晤並建立“政治、軍事”年度磋商機制。2003年5月,澳外長唐納訪日。7月,澳總理霍華德訪日。9月,澳國防部長希爾訪日。2005年4月,澳總理霍華德訪日。2006年3月,日外相麻生太郎訪澳期間,兩國宣布建立“全面戰略關係”,商定今後每年各舉行一次外長會晤、副外長級政策對話和高官級戰略磋商。2008年1月,澳貿易部長克林和外交部長史密斯先後訪日。6月,澳總理陸克文首次訪日。12月,澳、日外長和防長在日舉行第二屆雙部長年度磋商。2009年5月,日本外相中曾根弘文訪澳。12月,澳總理陸克文訪日。2010年2月,日本外相岡田克也訪澳。2011年4月,吉拉德總理訪日。2003年7月兩國簽署了雙邊貿易與經濟框架協定。2007年4月,澳日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2010/2011年度,雙邊貿易額為636億澳元。日是澳第二大貿易夥伴。

同朝鮮及韓國的關係

澳朝曾於1974年建交,次年斷交。2000年5月復交。2003年1月,澳派代表團訪朝。2004年4月,澳駐華大使兼駐朝大使赴朝遞交國書。8月,澳外長唐納訪朝。澳促朝棄核,支持聯合國安理會2009年6月及2006年10月分別通過的第1874號決議和第1718號決議,對朝採取控制簽證、禁止朝船隻入港等制裁措施。2010年5月、11月,“天安號”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發生後,除執行聯合國對朝制裁外,還實施推遲對朝援助等單方面制裁措施。金正日去世後,澳代理總理斯旺和外長陸克文聯合發表聲明,呼籲朝保持冷靜和克制,以符合本國人民利益的方式行事,同國際社會保持建設性接觸。

澳重視與韓國的經濟和安全關係。2000年5月,兩國宣布建立外長和貿易部長年度會晤機制,2003年7月,澳總理霍華德訪韓。2006年12月,韓國總統盧武鉉訪澳。2008年5月,澳外長史密斯訪韓。2009年3月,韓國總統李明博訪澳。2008年4月,澳韓完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可行性研究。2011年4月,吉拉德總理訪韓。12月,韓國國防部長官金寬鎮訪澳。2010/2011年度,雙邊貿易額為295億澳元。韓是澳第四大貿易夥伴。

同印度尼西亞的關係

2002年10月,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爆炸事件後,澳與印尼加強反恐合作,兩國簽訂了雙邊反恐合作協定。2003年2月,澳總理霍華德訪問印尼。2004年10月,霍再次訪問印尼並參加蘇希洛總統就職儀式。2005年印度洋海嘯災難後,澳向印尼提供了大量援助。2005年4月,印尼總統蘇希洛訪澳,與澳簽署全面發展兩國夥伴關係框架協定。2006年6月,澳總理霍華德訪問印尼。11月,澳外長唐納訪問印尼,並與印尼外長維拉尤達共同簽署《澳大利亞—印尼安全合作框架協定》。2007年12月,澳總理陸克文赴印尼巴厘島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期間與印尼總統舉行會晤。2008年2月,印尼外長哈桑訪澳。6月,陸克文訪問印尼。2009年7月,澳外長史密斯訪問印尼。10月,澳總理陸克文訪問印尼。印尼是澳主要的發展援助接受國之一。2010年3月,印尼總統蘇西洛訪澳。11月,澳總理吉拉德訪問印尼。12月,澳外長陸克文出席印尼“巴厘民主論壇”。2011年2月,印尼外長納塔萊加瓦訪澳。10月,首屆“澳-印尼對話”在印尼舉行。11月,首屆澳-印尼年度領導人會晤在印尼巴厘島舉行。2010/2011年度,澳與印尼貿易額為105億澳元,占其貿易總額的16.9%。

經濟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綜述

澳大利亞為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亦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口只有2200萬的澳大利亞2010年創造了14800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居全球第十三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達65000美元,居全球第六位;遠高於同是英語國家的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人類發展指數雄踞世界第二名,僅次於挪威。澳大利亞是世界十大農產品出口國和六大礦產資源出口國之一。被稱作“騎在羊背上的、坐在礦車上的、手持麥穗的國家。”澳大利亞的金融業,商業和服務業也極為發達。此外,澳大利亞的旅遊業也在全球名列前茅。

金融貨幣

澳大利亞四大金融集團是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Bank)、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tionalAustraliaBank)、澳新銀行(AustraliaandNewZealandBankingGroup)和聯邦銀行(CommonwealthBankofAustralia)。澳大利亞的貨幣是澳幣,但最初是隨英國採用英鎊。後來發展自己的幣制──澳大利亞鎊,幣值同於英鎊。當時一鎊有20先令;一先令有12便士。因此每鎊有240便士1966年,澳大利亞推行十進位制,亦同時改革貨幣。當時已是十進位制的1美元約價值0.5英鎊,新的澳幣改為與美元作等值連結。一澳幣等於0.5舊澳大利亞鎊,即0.5英鎊。一澳幣有100分,因此每一澳分約等於1.2便士。2002年起,澳大利亞改革幣質,新紙幣內含膠質,不易破爛、耐用美觀;不同面值的紙幣有不同特色的透明“視窗”,是全球最先採用此設計的國家。2010年,澳幣正式取代瑞士法郎的國際地位,成為全球第五大流通貨幣。澳大利亞金融業極為發達,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銀行總價值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中國和美國。澳大利亞四大銀行的市值甚至超過了歐元區所有國家所有銀行的總和。

科學技術

澳大利亞的科學技術在能源利用領域、醫學及化學領域、市場資源管理、農業及畜牧業領域等貢獻良多。在醫藥領域,一些大學以及眾多學者對於人類器官移植基礎以及免疫學,人類大腦神經,利用細菌以及微生物學方面為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其中霍華德·弗洛里男爵曾與1945年因為與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出盤尼西林(青黴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澳大利亞是核融合科技的發源地。核融合程式於1932年由澳大利亞科學家馬克‧歐力峰爵士(MarkOliphant)發現;隨後於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成立了全球知名的等離子核融合研究機構(FusionPlasmaResearch)。ANU校內的H-1NF是全球核融合與等離子研究的重鎮,目前也是南半球唯一的核融合研究設施。

澳大利亞是全球利用太陽能能源最為廣泛與先進的國家之一,太陽能技術被廣泛的套用在工業,農業,民用設施等領域。自1990年代開始後,澳大利亞大量興建太陽能發電廠以取代核電站的作用,太陽能能源與風力發電在全國被大力推廣。此外墨爾本亦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太陽能動力供給城市交通燈以及儲存太陽能供應路燈電力的城市。澳大利亞的農業及畜牧業擁有先進的管理體制與極高現代化的設備,是全球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培育農作物,漁業以及飼養牲畜方面產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並保有先進的無污染培植飼養環境,令農業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海洋生物技術方面澳大利亞亦是全球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全國設有多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豐富的海洋資源得以被充分的利用,生物食品業亦異常發達。

工業科技方面,十九世紀以來至二十世紀中葉澳大利亞受到英國影響,設立眾多重工業企業,這其中有現在已是通用汽車旗下的霍頓汽車、大型車身生產企業傲群、採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公司的前身布羅肯希爾控股公司以及力拓集團等,科技方面亦有Altium公司,金屬風暴。澳大利亞的科技公司總部多設立於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墨爾本工業以及高科技企業雲集,亦有南半球矽谷之稱。

截止2011年,共有十三名澳大利亞科學家以及文學家摘得諾貝爾獎

礦產資源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的美譽。鋁土礦、鉛、鎳、銀、鈾、鋅、鉭的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已經探明的有經濟開採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53億噸,鐵礦砂146億噸,黑煤403億噸,褐煤300億噸,鉛2,290萬噸,鎳2,260萬噸,銀4.14萬噸,鉭40,835噸,鋅4,100萬噸,黃金5,570噸。澳原油儲量2,270億升,天然氣儲量22,000萬億立方米。

工業

澳大利亞為南半球第一大工業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採礦、冶金、鋼鐵、機械(主要為採礦機械)、化工、紡織、造船、食品、製藥等。採礦業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工業部門。澳大利亞為世界最大的煙煤、鋁礬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此外,澳大利亞煤、、錳礦石、鎳、銀的產量也相當大。

農、牧、漁業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農業較為發達。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菜籽、棉花、蔗糖和水果等。澳盛產小麥,是世界第二大小麥出口國,有“手持麥穗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有著發展畜牧業的優良條件:草原面積廣大;牲畜種族優良;交通運輸便利;食品工業發達。這些優良條件促使澳大利亞成為世界第一大羊毛和牛肉出口國。澳大利亞的綿羊數量長期在1億隻以上,人均達5隻,是世界上綿羊數量最多的國家,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

澳大利亞漁業資源豐富,有3000多種鹹水、淡水魚、甲殼及軟體類水生物,其中已進行商業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鮪魚、扇貝牡蠣等。

文化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受其地理位置影響,很容易被誤解成文化沙漠,然而,澳大利亞目前的主流文化自1960年代崛起,其各類的藝術、文學、音樂及電影等文化與世界主流文化接軌,原住民文化亦與主流的白色種人文化同化,在一些領域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澳大利亞文化。

澳大利亞主流文化源自英國文化,在1940年代前,遠離歐美大陸而在文化方面顯得異常孤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興起和1960年代後新一代移民的成長,帶給澳大利亞一股轉向以美英為主的多元文化熱潮,使澳大利亞逐漸成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輸出國之一。澳大利亞也在電影、文學、流行音樂和藝術取得巨大成功,出現多位世界級大師,貢獻於世界文化藝術。

但是1980年代起,許多澳大利亞新生代崇尚以好萊塢電影為主的美國文化,原有的英國文化則被視為傳統文化,慢慢被取代。

文學

1973年,澳大利亞政府成立藝術理事會文學委員會,文學開始大力發展,在國際上已具有一定成就,本土文學創作則受國際矚目。例如早期馬庫斯·克拉克於1874年創作《無期徒刑》。19世紀晚期,澳大利亞的叢林詩人為尋求更多自己的“澳大利亞化”歸屬感,而與英國傳統文化決裂。小說自20世紀1920年代起,在世界文學界中越發重要,澳大利亞亦如此。此一階段的優秀澳大利亞文學作品有《庫納爾杜》、《卡布里康尼亞》和《可憐的傢伙,我的故鄉》。

派屈克·懷特是澳大利亞文學巨匠之一,1973年他以《風暴之眼》(TheEyeoftheStorm)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澳大利亞人首獲此獎者。當今澳大利亞文學巨匠是來自西澳大利亞州州的蒂姆·溫頓(TimWinton)、彼得·凱里(PeterCarey)與布賴斯·考特尼(BryceCourtenay),他們主要作品包括:《雲街》、《乘客》、《塵土音樂》、《奧斯卡和陸辛達》、《凱利幫的真實故事》、《一個人的權勢》、《愚人節》、《托摩和霍克》、《傑西卡》

托馬斯·肯尼利是近代澳大利亞為世界文壇貢獻的最優秀文學作家之一。他曾是牧師,主要作品有《雲雀和英雄》、《鐵匠吉米的讚歌》、《辛德勒方舟》。其大部分作品都已拍成電影,包括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1993年),導演是好萊塢的史蒂芬·史匹柏。澳大利亞其他著名作家還有墨累·貝爾、大衛·馬洛夫、科林·麥卡洛等。

藝術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繪畫和建築風格很不同於其他大洲。1850年代,澳大利亞不少畫家放棄原有歐洲畫派中心的創作思想,因為它無法充分呈現出澳大利亞景色的特殊風格。這時期的代表畫家有ST·吉爾、湯姆·羅伯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澳大利亞藝術領域維持既有固執而保守的風格,鮮少展開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等方面的革命。社會現實派畫家則以諾伊爾·庫尼漢、喬西·伯格納為首,刻畫新移民和勞動階層的痛苦生活,成為1950年代澳大利亞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澳大利亞知名藝術家另還有艾爾伯特·納馬特吉拉、西德尼·諾蘭、唐納德·弗蘭德、拉塞爾·德賴斯等。

今日澳大利亞的藝術公認為世上最具活力國家之一,豐富多彩,具有獨特性。當代著名設計師肯·多恩、布雷特·懷特利等人,將澳大利亞藝術推向世界領域,並取得國際地位。習慣戴貝雷帽的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大師羅爾夫·哈里斯(RolfHarris)乃代表性人物。2005年,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欽點他為八十歲誕辰慶典畫像。

澳大利亞淘金熱在1840年代展開,澳大利亞建築風格同時趨向華麗典雅。澳大利亞基本是著重遺產保護的。現今的重要建築,如始建於1893年的悉尼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坎培拉國立美術館、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中心,悉尼歌劇院(丹麥建築師烏特松設計,澳大利亞建築師彼得·霍爾完成)等。首都坎培拉乃預定規劃、以祥和四方為尚的人造城市,在當時被視為建築師的“操練場”。

澳大利亞城市的居民建築通常是成片的低矮小樓,帶有花園,每棟約占地1/4英畝,大於許多西歐國家、略小於美國。有些建築則保留原始建材的特色,如將磚、木頭裸露在外,具有墾殖時代的感覺。澳大利亞氣候適合全盤引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地中海和亞洲熱帶地區的建築風格。澳大利亞建築業很注重節能環保,法律嚴格規定了許多建材用料的標準。

音樂

悉尼大學 悉尼大學

澳大利亞有多位世界級歌劇演員,著名歌唱家包括1880年代的女高音戴姆·內利(DameNellie)和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瓊·薩瑟蘭(DameJoneSutherland)。著名男中音如約翰·布朗利(JohnBvrownlee)和彼得·道森(PeterDawson)。歌劇創作以瑪格麗特·薩瑟蘭最傑出,她創作許多經典的音樂曲目。珀西·格蘭傑創作的歌劇《鄉村花園》(1907年),聞名世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20世紀下半葉有著名作曲家斯克爾索普等。著名指揮大師理察·波寧吉是澳大利亞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人之一,多次為帕瓦羅蒂和世界知名芭蕾舞劇團錄製唱片。此外,鋼琴大師艾琳·喬伊恩和古典吉他手約翰·威廉斯亦為世界知名的澳大利亞音樂家。

澳大利亞的流行音樂領域在西方流行樂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曾產生大量的國際知名的搖滾樂隊,如比吉斯(BeeGees)結合抒情和搖滾發揮到極致,創作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廣受全世界歡迎。AC/DC則為當今全球搖滾樂隊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著名樂隊,其音樂理念和文化輻射已經成為澳大利亞乃至西方社會中的主要文化象徵之一。其他的著名樂隊還有輕鬆節拍、電波鳥人樂隊、YouAmI樂隊、新浪潮、工作的人們、狼母、午夜的油、小河樂隊、猶豫的哀傷、生病的小狗、再一個比約恩(BjörnAgain)、空中補給、野人花園和Jet。重量級的流行樂歌手則有凱莉米洛、奧莉薇亞·紐頓-強。另也有基督教音樂Hillsong。

電影

澳大利亞電影 澳大利亞電影
澳大利亞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大利亞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後的澳大利亞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直至19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大利亞電影發展公司,後更改名為 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大利亞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大利亞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

至今,澳大利亞製片人和導演以其獨特風格為自己在全球電影業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且有力影響了好萊塢。澳大利亞旅美電影人在好萊塢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於好萊塢的多位製片人、導演和演員。著名導演有巴茲·魯爾曼、亞歷士·普羅亞斯、喬治·米勒和溫子仁等,著名演員包括羅素·克勞尼科爾·基德曼凱特·布蘭切特、休·傑克曼、蓋·皮爾斯和蜜雅·娃絲柯思卡等。

傳媒

澳大利亞有四大報業集團:先驅報和時代周刊雜誌集團、默多克新聞公司、費爾法克斯公司和帕克新聞聯合控股公司。其中,默多克新聞公司發展最快,現今還買下了英國的《泰晤士報》和美國的《紐約郵報》,已成為國際性的報業集團。主要報刊有:《澳大利亞人報》、《悉尼先驅晨報》、《世紀報》、《金融評論報》、《坎培拉時報》。澳有期刊1400多種,《澳大利亞婦女周刊》是發行量最大的刊物。《公報》周刊(1880年創刊)是最老的刊物之一。澳聯合新聞社是澳最大通訊社,總部在悉尼,1964年起與路透社結為聯社。

體育

澳大利亞是體育運動大國,體育相當普及。國際運動競技場上,澳大利亞的板球、曲棍球、籃網球、橄欖球和聯盟式橄欖球具有第一流水平;腳踏車、賽艇、游泳也名列世界前茅。國內其他流行運動還有澳式足球、足球、賽馬、賽車、網球籃球高爾夫球和田徑。
澳大利亞本土舉辦過兩次夏季奧運會,分別是1956年墨爾本奧運和2000年悉尼奧運。澳大利亞於奧運的獎牌數量長期高居世界前五名,游泳和田徑項目通常帶來許多獎牌。此外,澳大利亞是全球網球運動的聖地之一,四大滿貫之一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每年一月在墨爾本進行。墨爾本的亞伯公園賽道則是一級方程式賽車(F1)的每年的第一個比賽分站。澳大利亞水上體育非常厲害,在奧運會上長期取得好成績,有“水上雄獅”之稱。

足球

澳式足球(AustralianRulesFootball)為澳大利亞特有,澳大利亞澳式足球聯盟(AFL)舉行的比賽極受歡迎。現今英式足球亦迅速普及,建立了A-League英式足球聯賽。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近年來成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集體運動隊伍之一,2006年加入亞洲足協,在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中表現出色,打入十六強後,輸給後來得世界冠軍的義大利國家足球隊,2009年更是以世界盃外圍賽十強賽八場不敗的戰績再次打進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決賽階段,不過最終仍在首圈被淘汰。

網球

澳大利亞網球 澳大利亞網球
澳大利亞是網球大國,有多位得過大滿貫賽事的網壇巨星,如柏·卡殊、羅德·拉沃、 派屈克·拉夫特、萊頓·休伊特、艾麗西亞·莫利克、薩曼莎·斯托瑟、 瑪格麗特·考特約翰·紐康姆等。
澳大利亞的體育俱樂部分散於全國各地,一些高中和大學的運動俱樂部為國家產生了大多數的運動精英。在這方面,澳大利亞相似於體育大國美國。澳大利亞 網球公開賽(英語:AustralianOpen,簡稱:澳網)是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之一。比賽通常於每年一月的最後兩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舉行,是每年四大滿貫中最先舉行的一個賽事。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創辦於1905年,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不過與另外三項大滿貫賽事相比,澳網還是最年輕的。比賽創立之初比賽被命名為“澳大拉西亞錦標賽”(AustralasianChampionships);1969年,比賽進入“公開賽時代”。自1988年起,比賽一直在墨爾本公園的室外硬地球場上進行。
比賽設有男子單雙打、女子單雙打以及混合雙打等項目。男子單打冠軍獎盃是諾曼·布魯克斯挑戰杯(NormanBrookesChallengeCup),女子單打冠軍獎盃是達芙妮·阿克赫斯特紀念杯(DaphneAkhurstMemorialCup)。

游泳

伊恩·詹姆斯·索普是澳大利亞游泳巨星,曾獲得五枚奧運金牌,是澳大利亞迄今的最高紀錄。

特產

考拉 考拉

澳大利亞特產包括澳寶(澳大利亞特產寶石)、羊皮、牛皮、綿羊油、葡萄酒、紅酒、白酒、動物玩具、原住民藝術作品、藝術畫作等。

澳毛毛線和毛衣種類繁多,色彩各異,價錢適中。特別是羊皮做的皮襖或皮夾克,柔軟舒服,輕鬆暖和。羊毛毯,羊毛、也十分受來自較冷國家遊客的喜愛。

西澳阿基勒出產的澳寶,色彩繁多,有黃白、褐色、綠、藍、紅、紫。阿基勒的粉紅色寶石馳名世界,價格不菲。

澳大利亞的手工藝品主要有藝術陶瓷、編織製品、玻璃藝術品、皮革製品、珠寶飾物等。在很多工藝品商店裡有木製或金屬制的悉尼歌劇院袋鼠、樹熊和鴯鶓等的模型,很有紀念意義。

澳大利亞土著工藝品集中表現了土著人在澳大利亞數萬年的歷史和文化。這些工藝品包括飛去來器、樹皮畫、布畫、木雕、木吹樂器等,這些商品在澳大利亞各大城市的旅遊商店很容易買到。

旅遊景區

澳大利亞四面臨海,沙漠和半沙漠卻占全國面積的35%。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養羊最多的國家,號稱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走一趟澳洲,飽覽醉人的大自然美景,感受澳洲人的活力和閒適,讓您暫時擺脫喧囂的塵世生活,重拾清新自然的生活真諦。

艾爾斯巨石

艾爾斯巨石 艾爾斯巨石
艾爾斯巨石是位於北領地的愛麗斯泉市西南 470 多公里處的一塊巨大岩石,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獨塊岩體。

大堡礁

澳大利亞大堡礁 澳大利亞大堡礁
大堡礁有四百種活的 珊瑚,顏色從一般的藍色、棕色到錯綜複雜、難以置信的粉紅及紫海扇,簡直是個五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可乘坐輪船到翡翠島進行浮潛、深潛等項目,也可以做半潛水船和玻璃船欣賞珊瑚、 水母及小魚。

維多利亞大洋路

大洋路上,最引人注目的便屬坎貝爾港(Port Campbell)的石灰岩懸崖, 這裡也是很多遊客鍾愛的自然景致。一路沿海。

中部沙漠的波浪岩

澳大利亞的波浪岩並非一個獨立的岩石,而是連線北邊一百米的海頓石及狀似河馬張口的河馬岩、駱駝岩等串連而成的風化岩石

昆士蘭熱帶雨林

這是1974年被認可並列入世界遺產自然保護區的景點之一,熱帶雨林位於昆士蘭省的東北部。熱帶雨林被描述為”最古老的世界”。

藍山國家公園

澳大利亞旅遊去藍山,位於悉尼西部,被稱為“叢林步行者的天堂”。因為漫山都是一種叫“尤加利”的桉樹在陽光下泛著藍光而得名。開車上山,先走鐵路,一種45°左右的滑車,幾分鐘便直下山底。再坐索道,一種順山勢緩慢上升的纜車,又重上山頂。然後走一段人行道,在雨林中漫步,感受當年礦工運煤的艱辛。最後選擇擁有透明車底的航線,懸浮於峽谷之間,俯瞰懸崖瀑布,遠眺“三姐妹峰”。同在藍山,由於每一次交通工具的選擇各異,便擁有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所謂“遠近高低各不同”,正是這種意境。

十二門徒

是由12快自然形成的礁石組成,十分奇特,令人不禁驚嘆大自然的奇妙。可惜目前只能看見7座左右的礁石。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

悉尼歌劇院是最能代表澳大利亞的建築物,是悉尼與澳大利亞的地標。

菲利普島自然公園

到自然公園一游的最精彩活動,顯然是坐在夏地沙灘(Summerland Beach)前的露天觀看和等候從海中歸返的企鵝隊伍遊行的一幕。

重要事件

2015年澳大利亞亞洲杯於2015年1月9日-1月31日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坎培拉、墨爾本和布里斯班、黃金海岸這五個城市舉行。

澳洲移民和十年多次往返簽證不是一回事​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隨著中澳自貿協定的簽訂,中國公民將獲得十年入境澳大利亞簽證。這是繼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之後第四個針對中國遊客提供10年多次往返簽證的國家。訊息一出,引發不少人的熱烈討論。

10年往返簽證為那些經常需要往來澳洲的中國公民(如商務人士、留學生的父母、探親訪友的人士等等)提供了便利,然而持有十年往返簽證的人士可以登入澳洲,但不可以享受澳大利亞當地的福利。並且,獲得10年往返簽證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在澳大利亞呆10年,簽證有效期和在澳洲停留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少人對10年往返簽證和澳洲綠卡的認識存在誤區。事實上,10年往返簽證確實是個好訊息,但這跟移民是兩碼事。

簽證是有時限的,是以上學、探親訪友、工作、外交、避難、旅遊等等目的簽發的臨時通行證。簽證是能夠出入境的通行證。如果要出國,就要辦簽證,僅可以在簽證有效期內,以“外國人”的身份,在那個國家境內生活。

20國集團成員

會標 會標   20國集團(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於1999年9月25日由八國集團(G8)的財長在德國柏林成立,於華盛頓舉辦了第一屆G20峰會,屬於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機制,由原八國集團以及其餘12個重要經濟體組成。宗旨是為推動已工業化的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按照以往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列席該組織的會議。
     

大英國協成員國

大英國協是由大英帝國演變而來,由英國和部分前英屬殖民地組成。但英國已不再是大英國協的主宰,大英國協也只是一個供各成員國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鬆散組織。54分別來自六個地區其中非洲19個、亞洲8個、美洲3個、加勒比地區10個、歐洲3個、南太平洋地區11個。
主權國家安提瓜和巴布達 | 澳大利亞 | 巴哈馬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貝里斯 | 波札那 | 汶萊 | 喀麥隆 | 加拿大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克 | 斐濟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蓋亞那 | 印度 | 牙買加 | 肯亞 | 吉里巴斯 | 賴索托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諾魯 | 紐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聖基茨和尼維斯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塞席爾 ·薩摩亞·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南非 | 斯里蘭卡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吐瓦魯 | 烏干達 | 英國 | 萬那杜 | 尚比亞 ·盧安達
海外領土與屬地澳大利亞亞什摩及卡地爾群島 |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 | 聖誕島 ·科科斯群島 | 珊瑚海群島 | 賀得及麥唐納群島 | 諾福克島
紐西蘭庫克群島 | 紐埃 | 紐西蘭羅斯屬地 | 托克勞 | 尼烏埃
英國阿克羅蒂里和德凱利亞 | 安圭拉 | 百慕達 | 英屬南極領地 | 英屬印度洋領地 | 英屬維京群島 | 開曼群島 | 福克蘭群島 | 直布羅陀 | 根西島 | 曼島 | 澤西島 | 蒙塞拉特島 | 皮特凱恩群島 | 聖赫倫那(包括 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群島 |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全球最勤奮國家排行榜

美國《福布斯》雜誌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做的一項“最勤奮的國家”評比最近揭曉,一向給人勤奮印象的日韓意外落在十名之外,最勤奮的前十名竟有4個來自北歐。 據德國《柏林日報》報導,這項評比面向經合組織的30個成員國。 
冰島 冰島    紐西蘭 紐西蘭     瑞士 瑞士   丹麥 丹麥  
加拿大 加拿大   瑞典 瑞典   挪威 挪威   美國 美國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英國 英國    

全球十大人口稀少國家地區

世界上有一些國家受地理條件的限制,人口密度非常稀少,甚至每平方公里僅0.026人,美國媒體對全球十大人口最稀少的地區和國家進行了盤點。一至十位分別是:格陵蘭島(0.026人)、福克蘭群島(0.25人)、西撒哈拉(1.3人)、蒙古(1.7人)、法屬蓋亞那(2.1人)、納米比亞(2.5人)、澳大利亞(2.6人)、蘇利南(2.7人)、冰島(3人)、毛利塔尼亞(3人)。 

世界面積最大的十個國家

 名 次國家面積(萬平方公里)
第一名俄羅斯            1708
第二名加拿大            997
第三名中國             960
第四名美國            937
第五名巴西            855
第六名澳大利亞            769
第七名印度            298
第八名阿根廷            278
第九名哈薩克斯坦           272
第十名蘇丹           251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簡稱經合組織,是全球30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總部設在巴黎。
成員澳大利亞 · 奧地利 · 比利時 · 加拿大 · 捷克 · 丹麥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希臘 · 匈牙利 · 冰島 · 愛爾蘭 · 義大利 · 日本 · 韓國 · 盧森堡 · 墨西哥 · 馬爾他 · 荷蘭 · 紐西蘭 · 挪威 · 波蘭 · 葡萄牙 · 斯洛伐克 · 西班牙 · 瑞典 · 瑞士 · 土耳其 · 英國 · 美國
觀察員台北市
強化夥伴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 · 印度 ·巴西

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IOR-ARC)

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 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

又稱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簡稱環印聯盟。

由印度洋沿岸18個國家所組成的國際組織,屬於政府間國際組織。

會員國澳大利亞 - 印度 - 肯亞 - 模里西斯 - 阿曼 - 新加坡 - 南非 - 印度尼西亞 - 馬來西亞 - 馬達加斯加- 莫三比克 - 斯里蘭卡 - 坦尚尼亞 - 葉門 - 孟加拉 - 伊朗 - 泰國 - 阿聯
觀察員國中國 - 埃及 - 法國 - 日本 - 英國
國際組織觀察員環印度洋旅遊組織

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IOR-ARC)

概述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又叫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是印度洋沿岸18個國家所組成的國際組織,屬於政府間國際組織。它最初於1995年3月在模里西斯成立,並於1997年6、7月間正式開始運作。
會員國澳大利亞 | 印度 | 肯亞 | 模里西斯 | 阿曼 | 新加坡 | 南非 | 印度尼西亞 | 馬來西亞 | 馬達加斯加 | 莫三比克 | 斯里蘭卡 | 坦尚尼亞 | 葉門 | 孟加拉國 | 伊朗 | 泰國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觀察員國中國 | 埃及 | 法國 | 日本 | 英國
國際組織觀察員環印度洋旅遊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