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作者是黑格爾,黑格爾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等。在《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里,我們立刻可以看到,如果從一個恰當的觀點去看它的題材,它自然會引起我們很大的興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錯了,它仍然具有它的興趣,甚且一般人對於哲學和哲學史的目的愈是看錯,這種興趣的程度好像反而愈益增加。因為從哲學史里人們特別可以推出一個足以證明哲學這門科學無用的理由。。《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作為西方哲學史的概括與總結,兼有一部分爾方哲學史。雖然這是一套研究哲學史的著作,其內容也主要涉及哲學史,但其中的許多思想同樣適勇於哲學本身。
簡述
這是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的哲學史講義的整理稿,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哲學理論體系是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代表。所以其以客觀的唯心主義(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為指導。黑格爾的哲學史比較於羅素的。更傾向于思維的自明衝動,而後者更多基於歷史環境,不了解西方歷史者,更適宜於黑格爾。這些是智者們的遊戲,也是在我們所關注中的可加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不是去創立原則,只是接受,只是關注,必不至勞過多的心力,不妨我們風月喜憂,仍可隨心而為,切也要防為之所縛的倫理的全面瓦解。因為從古到今,哲學思想的發展都是一脈相承,這就需要我們對哲學史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充分把握哲學本身。
黑格爾哲學的本質和秘密
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哲學以絕對為對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黑格爾哲學實質是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辯證法思想的集大成,缺陷在於全面系統的辯證法思想和唯心主義體系的內在矛盾。黑格爾完成了由康德發起的、經費希特和謝林等推進的一場哲學革命,最終造就了一種新的哲學形態——唯心主義辯證法。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是通過幻想的精神實踐把現實世界統一於精神的,因此他的錯誤是“非批判的實證主義和同樣非批判的唯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2頁)”“徹底革命的思維方法競產生了極其溫和的政治結論”。這是黑格爾哲學最本質的特徵。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不過是以精神、思維形式表現出來的上帝,“唯心論直接地將理性神化”,“黑格爾哲學是將思維當成了神聖的絕對的本質,‘絕對’哲學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學的秘密”。
作者簡介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18歲時,他進入圖賓根大學(符騰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學院)學習,在那裡,他與荷爾德林、謝林成為朋友,同時,為斯賓諾莎、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國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於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其哲學思想才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因此,說他大器晚成毫不過分。1831年在德國柏林去世。1830年任柏林大學校長。創立歐洲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並極大地發展了辯證法。
哲學思想
宗教高於哲學
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裡,受I.康德、B.斯賓諾莎和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繫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向宗教和專制制度。此時,黑格爾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仍然認為宗教高於哲學,認為哲學作為反思的思維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無限性。這一看法不同於他以前的觀點,到耶拿以後,黑格爾很快又放棄了這一觀點,轉入論證絕對知識。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變為體系的一個轉折點。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
作為人的意識發展諸階段的縮影
黑格爾這一時期還發表了一些批評康德、費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被黑格爾看作主觀的反思哲學、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學,因而必須把它們同以總體為基礎的“真正的哲學”區別開來。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象學》,於1807年3月出版。它標誌著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哲學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誌著黑格爾已經成為一位成熟的和獨樹一幟的哲學家。黑格爾在這部巨著中劃時代地提供了一部人類意識的發展史。它從內容上將人類意識發展分為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於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整體觀和偉大的歷史感,均體現在這部意識發展史中。《精神現象學》作為人的意識發展諸階段的縮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個體發展及人類社會發展兩個方面的歷史辯證法。
在邏輯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
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後分3卷出版的《邏輯學》。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和它出版後遭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它只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並加以套用。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邏輯學》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現象學》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邏輯學》的展開和套用。《邏輯學》集中地體現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在邏輯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
他的哲學史講演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1816年黑格爾開始在海德堡擔任哲學教授,他根據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全書》於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還發表了政論《評1815年和1816年符騰堡王國等級議會的討論》,堅持他的君主立憲制觀點,批評邦議員們要求恢復法國革命前的舊法制。1818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學原理》。在這一時期,黑格爾還講授歷史哲學。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通過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把歷史看作一個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程,從而結束了把歷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團紊亂的觀念。宗教哲學是黑格爾在柏林時期開講的一個課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後黑格爾派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以來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表現了明顯的近代色彩。從來不把宗教歸結為教士的欺騙,而把它看作是歷史和當代深刻矛盾衝突的表現及其解決。人對神的觀念同人對自己的觀念相應,這是黑格爾的一個重要觀點。黑格爾在柏林作了6次關於哲學史的講演。他把哲學史和哲學統一起來,哲學史在他看來是在時間中發展的哲學,而哲學是在邏輯體系中的哲學史。因此哲學史在總體上可以說是哲學本身,哲學離開哲學史本身便不能成為哲學。哲學史上的多樣性對於哲學的實存不僅絕對必要,而且具有本質意義。他的哲學史講演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體系
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體系。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百科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資產階級哲學的高峰。它不僅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性與軟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西方資產階級的特點。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與保守體系的深刻矛盾。20世紀,黑格爾哲學重新受到廣泛重視。黑格爾研究成了國際現象,不同階級、不同的學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釋,從中引出自己的結論。今天東西方很少有哲學家和哲學派別不同黑格爾發生直接和間接的關係。黑格爾派或新黑格爾主義,成了歷史現象。但黑格爾哲學卻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啟發當代人的思想。在中國,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也正在得到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倫理思想
黑格爾集以往西方倫理思想之大成,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康德的倫理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系。黑格爾關於倫理的學說就是他的法哲學,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倫理3個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從哲學上看,黑格爾倫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內容是現實的,方法是辯證的,它的成就對後世倫理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美學思想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學講演錄》一書中,這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學體系在美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具體表現。藝術的根本特點,是理念通過感性的形象來顯現自己、認識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成為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黑格爾分別對藝術的性質和特徵、藝術發展的歷史類型和各門藝術的體系,進行既是邏輯的又是歷史的分析。邏輯方面,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有關藝術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歷史方面,他開創了藝術社會學的研究,展示了宏偉的歷史觀。黑格爾的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史的發展過程中,起了劃時代的作用,成為古典美學的集大成者。
哲學觀點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恆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他的著作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認為:“絕對觀念”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世界的運動變化乃是“絕對觀念”自我發展的結果,認為他自己的哲學就是“絕對觀念”的最高表現,普魯士王國是體現“絕對觀念”的最好國家制度。所以黑格爾的哲學是為普魯士專制制度辯護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提出了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展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核心,創立了唯物辯證法。恩格斯後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