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靈魂》
正文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論述認識論、心理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在古希臘,認識論還未成為獨立的專門領域,它的許多問題同心理學混在一起,統屬於靈魂學說的範圍。亞里士多德把《論靈魂》列入了他的第二哲學範疇。《論靈魂》分3卷。在第1卷中,亞里士多德探討了靈魂學說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關於靈魂的幾種說法,具有相當重要的史料價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亞里士多德論述了靈魂的定義,認為靈魂是形式,肉體是質料;靈魂是肉體的動因,是實體;靈魂包括理性、感覺和營養的機能3個部分。在後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覺的問題,這是全書的精華所在。在古希臘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最早明確地提出五種感覺。他認為,感覺的對象是個別的、外在的,視覺的對象是顏色;聽覺的對象是聲音,聲音是由於物體的碰撞產生的;味覺是本身有味的事物作用的結果;觸覺的對象是元素的性質,即冷熱與乾濕。他還認為感覺的產生一定要通過某種中介物,如視覺是顏色通過透明體光作用於眼睛產生的;聽覺是聲音通過水或空氣等媒介物傳到耳朵,引起耳室內的空氣活動產生的。他依據當時的醫學、解剖學知識,斷言每種感官的結構是同它們的對象相適應的。他確信感覺依賴於感官:眼睛壞了視覺就停止了,耳膜壞了,聽覺也就沒有了。他在總結五種感覺的共同點時認為,感覺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質料,人的心靈猶如蠟塊,感覺則是事物在這個蠟塊上留下的印痕。這是古希臘唯物主義感覺論的最高成就,比恩培多克勒的“流溢與孔道”、德謨克利特的“影像說”精密得多。《論靈魂》第 3卷主要是探討理性靈魂及理性認識問題。他探索了理性與感覺的區別、思維的作用、理性認識的任務等。這些思想中儘管有不少唯心主義成分,但對後來認識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配圖
相關連線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