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基本信息

出處

《山海經》《山海經》
《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過去認為為伯益所作,大約出於周秦人的記載,不可信。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

最早編者:劉歆(約前53-前23),西漢末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天文學家。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劉向之子。成帝時為黃門郎。河平中,受詔與其父總校群書,講六校傳記。劉向死後,劉歆復任中壘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薦舉為侍中太史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繼承父業,撰成《七略》,為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曾建議為《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設立學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對。因得罪執政大臣,出任河內、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紅休侯、國師。地皇末(23),謀誅王莽,事泄自殺。明人輯有《劉子駿集》。劉歆上《山海經》表,約在漢哀帝建平年間(前6~前5)。

目錄

《山海經》《山海經》

南山經卷一

西山經卷二

北山經卷三

東山經卷四

中山經卷五

海外南經卷六

海外西經卷七

海外北經卷八

海外東經卷九

海內南經卷十

海內西經卷十一

海內北經卷十二

海內東經卷十三

大荒東經卷十四

大荒南經卷十五

大荒西經卷十六

大荒北經卷十七

海內經卷十八

版本

《山海經》一書的書名,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大宛傳》:“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這表明司馬遷讀過《山海經》。在司馬遷之前,《山海經》的書名應當早就已經有了;而在更早之前,雖然還沒有《山海經》的書名,但是《山海經》的文獻資料應該也是早已存在。

有學者推測,秦始皇、呂不韋及其門客、屈原都應該讀過《山海經》。理由是秦始皇對海外求仙篤信不疑,是因為對古代典籍的信任,後兩者,因《呂氏春秋》記述有許多《山海經》的內容,而《天問》中有大量與《山海經》相同的內容,屈原的其它文章亦有與《山海經》相同的記述。莊周則可能讀過《山海經》,因《莊子》裡面的豐富想像力,應該得益於《山海經》的“荒誕”內容。老聃,則應該讀過並整理過《山海經》,因他長期就任周朝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他完全有條件閱讀到周朝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各種典籍文獻,其中應該包括周朝以及前朝的地理文獻。應當指出的是,中國人考察山川物產、部落分布,當然不是自《山海經》而始。事實上,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了解、觀察和記錄,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的早期。

以上是司馬遷之前的《山海經》情況,其後,《山海經》的版本沿革基本上有案可查。其中,西漢末年劉秀(劉歆)校訂的《山海經》版本,已經不能直接看到了。現能看到的最早《山海經》版本,是晉代學者郭璞的《山海經傳》,有宋、明、清三代的刻本,也是迄今(2013年)能看到的並確認的最早《山海經》版本,它包括《山經》5篇和《海經》13篇,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有宋代、明代、清代的刻本。多數學者認為,郭璞《山海經傳》應當是傳自漢代劉向、劉歆(即劉秀)合編校後的版本,根據在於,郭本《山海經傳》卷首有劉秀《上山海經表》一篇,劉秀明言獻上《山海經》18卷,但其所獻古籍早無存世,內容無考。

東晉時國小家郭璞對《山海經》進行了整理,並作了精細的注釋工作,對於了解《山海經》原文有極大幫助。現存《山海經》均來源於郭璞注本,如果沒有郭璞的註解,《山海經》這部珍貴古籍也許會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並且,郭璞版的《山海經注》是帶注、贊、圖的,但郭本原圖早已佚失,較重要版本、近人袁珂的《山海經校注》,所附插圖150幅,絕大多數都是採用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一書的附圖,其它有附圖的《山海經》版本大多也是選用明清學者《山海經》版本的附圖(明、清以前更早的《山海經》版本所附的古圖亦均已失傳,現所知道的山海經附圖,均為單幅插圖,沒有涉及地理方位)。[21-22]
之後,據袁珂《山海經校注》一書,比較重要的《山海經》版本及其研究專著,計有明代學者撰寫的《山海經補註》(楊慎)、《山海經釋義》(附圖,王崇慶),以及清代學者撰寫的《山海經廣注》(吳任臣)、《山海經存》(附圖,汪紱)、《山海經新校正》(畢沅)、《山海經箋疏》(郝懿行)、《山海經地理今釋》(吳承志)。

20世紀前80年,由於朝代更迭、戰亂、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以及政治運動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大陸地區沒有《山海經》研究專著出版。根據張步天的《山海經概論》一書的統計,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版的《山海經》研究專著有,袁珂的《山海經校注》、《山海經校譯》、《山海經全譯》,徐顯之的《山海經探原》、《山海經淺注》,喻權中的《中國上古文化的新大陸:山海經·海外經考》,扶永發的《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宮玉海的《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王紅旗、孫曉琴的《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附《山海經點注》),馬昌儀的《古本山海經圖說》(2007年後又出增訂版),張步天的《山海經概論》、《山海經解》。此外,王善才主編有《山海經與中華文化》一書,5次《山海經》學術研討會分別出版有論文集,例如第一次全國性的《山海經》學術研討會(1983年,成都)就出版有《山海經新探》一書(筆者的論文《山海經試注(選)》亦收入其中)。需要補充的是,丁振宗(馬來西亞)的《破解山海經古中國的X檔案》(中州出版社)。

以上版本是學術性的(自然不包括20餘年來神秘文化泛起後所出版的普及型、獵奇、漫畫、戲說式等非專業性作品)。這些版本大多數附有若干繪圖,其來源主要是:在明清《山海經》版本附圖的基礎之上,廣泛收集歷代文獻、碑刻、畫像磚、器物畫(陶器、玉器、漆器、青銅器、瓷器、絲織物等等),以及岩畫、壁畫等載體上的古人物圖案、古動物圖案,從中發現與《山海經》內容相關的古圖,以及可與明清《山海經》插圖相比較的古圖(不完全統計在一千至二千幅之間),其代表作即山東畫報出版社的《古本山海經圖說》(馬昌儀,2000年),學苑出版社的《全像山海經圖比較》(馬昌儀,2003年8月)。如馬昌儀2007年的《古本山海經圖說(增訂珍藏本)》前言所述,其即是選用包括清吳任臣《山海經廣注》、日本文唱堂版《怪奇鳥獸圖卷》在內的16種圖本。由於這些圖基本上都沒有地理方位信息,因此其功能僅限於對《山海經》所記人物、動物的圖形再現。

結構

在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山海經》十三篇”,並將其列為“數術略”中“形法”類之首,但所列僅目,內容早佚。傳世《山海經》全書篇幅不大,不到三萬二千字,包括《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

《山經》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5個部分,故《山經》又稱作《五臧山經》(或作《五藏山經》,臧、藏為古今字)。《海經》分為《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

《海外經》包括《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4個部分;

《海內經》包括《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4個部分;《大荒經》包括《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海內經》5個部分。

《山海經》的篇章結構與眾不同。除《大荒經》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開順序不是習以為常的東、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東。蒙文通曾經據此為論據之一指出,《山海經》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為首,後人也多襲其說。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經現代學者梳理後,並未見到有與此類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單憑此點,今人少有採信。

特點

山海經簡圖山海經簡圖

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於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後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倡議(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劉宗迪(3)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後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記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了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藉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琅滿目,那只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像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虹虹,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也正也為《山海經》的所謂荒誕不經,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裡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裡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裡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隻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餘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西漢劉向(歆)《上〈山海經〉表》(6)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後人大多從其說。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序》稱《山海經》相傳“作於禹益,述於周秦”。但後人研究認為,《山海經》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齊人、楚人之說。而劉宗迪(7)認為,儘管“古人關於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雖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來風”。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系事跡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詰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9)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時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云:『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云:『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海外東經》地望考證

根據以上背景和原則,我們通過研究魯東南地區龍山時期(伯益為龍山文化後期東夷部落首領)考古資料和歷史地理文獻,考察魯東南地區沿海一帶人文風物山川地理形勢,發現《海外東經》描述的地域與《尚書》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分布極為一致 ,現報告如下:

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於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裡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裡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

堯王城類型也稱兩城類型。張學海(11)在《試論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國》一文中指出:“莒地龍山文化屬兩城類型。該類型的範圍大體在沂蒙山東南,尼山以東,以魯東南地區沂沭河流域為中心,北包魯東膠州、嶗山、青島市區等地,南含江蘇淮北東部地區,是龍山文化的主要地方類型之一。除莒地的四個龍山聚落群以外,尚有臨沂東部沂沭河中游群,臨沂西部、費縣東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流域群,沂南東部、臨沂北境、莒縣西南端沂河上游群,蒼山南半部、棗莊東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膠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東的膠州東北部、青島市區尚有少數遺址,不足10處,未作群體對待;南面的臨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蘇贛榆、東海、新沂也應有兩三個小群,總計達11個聚落群,僅山東境內就有遺址450處以上,占山東境內龍山遺址總數的三分之一強”。

因此,龍山文化堯王城(兩城)類型的分布區域為南起江蘇灌雲縣,北到山東青島市的東部沿海一帶。而這一帶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區,比如堯王城遺址、兩城遺址、段家河遺址、東海峪遺址、另外還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遺址如凌陽河遺址和丹土遺址。因此日照地區是堯王城類型中的重點區域。

禹貢九州山川之圖禹貢九州山川之圖

《尚書》中嵎夷的地望

據《尚書·堯典》,羲和浴日的湯谷(暘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孔安國注云:“東夷之地稱嵎夷。”而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於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於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於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12),日照地區應屬於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嵎夷的北部邊界大約在青島市區一帶,附近的膠州市三里河曾經是古莒國的國都—介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山東地區四個地理單元中,華北平原與膠萊平原地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膠東丘陵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在龍山文化時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屬淮河和濟水兩個水系,兩個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膠東地區,由於膠萊平原古代為海洋、河湖、沼澤地帶,影響著膠東地區與山東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特點”。膠東地區的龍山文化為楊家圏類型。也就是說,龍山文化時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的膠萊平原阻斷了魯東南與膠東丘陵地區的聯繫。堯王城類型為《禹貢》中的嵎夷,而楊家圏類型為《禹貢》中的萊夷,所以青島市區一帶成為堯王城類型的東北部邊界。

嵎夷的南部界限可達江蘇灌雲縣及其周邊地區。考古結果證明,魯東南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延伸到連雲港市的灌雲縣。《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13)在《東夷源流史》中認為郁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台山,古稱郁州)大部分為郁夷(嵎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南部邊界在江蘇灌雲縣一帶。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結果的佐證。而這一疆域內的文化恰恰就是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範圍。

《海外東經》諸方國地望考證

(一)《海外東經》描寫的地理走向與魯東南沿海一帶的地理走向一致

《海外東經》:“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敘述了從東南方到東北方沿海一帶的方國。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由於《大荒東經》也是按東南到東北方向進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國(行政版圖)可理解為整個《大荒東經》描述的地域的總稱。

魯東南一帶龍山時期的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蘇灌雲縣北至青島市區一帶,是《尚書。禹貢》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東南至東北走向(圖2 夏代地圖),所以《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在東部沿海一帶方國的分布。

(二)在《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記載的方國中,有四個方國可找到比較清楚的史料佐證。

1、奢比屍國

《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誌(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郁州,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蹟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係。

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穀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

《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云:『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云:『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云:“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光緒《縣誌》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如下:

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台子西周墓出土了屬於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後,姜姓。儘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姜為逢伯陵之姜的記載或傳說。

第二,根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後裔受封的紀國,也只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於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後,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後,周封國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從姜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左傳·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紀國為姜姓所建,並見於《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里處,有舊城遺址,紀侯台遺址等。己侯鍾便出土於紀侯台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於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姜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姜,紀障紀國為帝俊之姜,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么,紀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國。

第五,宋代《路史》(20)記載少昊後代有:“偃姓國22個,贏姓國57個,李姓國4個,紀姓國6個,蔑姓國2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國9個。總共6姓100個國”。說明少昊之後有紀姓(姜姓,因國而姓)。

第六,從考古學的角度講,炎帝文化屬於仰韶時期的文化,與仰韶時期相當的海岱地區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如果炎帝後裔從黃河中上游遷移到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勢必將仰韶文化帶到海岱地區。考古學證明,由一個族群和部落因遷移而形成的方國,必然留下該族群的文化痕跡。因為除了遷移時攜帶的生活用品之外,即使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之中,本族群的文化在他們製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會得到反應。在整個海岱地區,特別是在日照一帶已發現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各種器物,但迄今為止並未發現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跡。也就是說,海岱地區在龍山文化之前無炎帝之姜。海岱地區即使有炎帝之姜姓古國,也只能是在夏商期間遷移而來。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的逢伯陵。

第七,許倬雲(21)在《西周史》中列舉了包括紀國在內的眾多西周封國的遷徒,然後寫道:“這些封國均曾遠遷數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則隨封君遷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體。以姬姓與姜姓封國遷移的路線來看,都由河南移往更東方或南方的新領土,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這些族群疊居在原居民的上面,構成封建的統治階層。《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所謂“因國”,也就是這些分封族群所君臨的土地。統治的族群在“因國”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國人”,而“因國”的原居民,散居在各處的聚落中,是即“野人””。這樣,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的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的記載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古紀障之紀國的前身為黑齒國,帝俊之後姜姓。在殷商時期姜姓紀國擴展到了壽光一帶。後來周王朝將炎帝後裔作為統治者分封到了紀國,炎帝後裔成了“國人”,帝俊後裔則成了“野人”。因此才有了紀國姜姓,炎帝之後的說法。

《淮南子·修務訓》(22)提到黑齒國:“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也明確說明黑齒國在華夏的東部。

4、十日國

《海外東經》“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於烏”。

《大荒東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齒一樣,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後代建立了十日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

在古人的眼中,太陽的變化是清晨日出時涼爽,爾後溫度逐漸升高變得炎熱直至落山,循環往復。古人對太陽在一天之內的溫度變化不理解,因此產生了太陽女神羲和在甘淵中浴日,使其降溫的傳說。這表現在《山海經圖》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淵中給太陽洗浴的場景。到了文字《山海經》,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

根據黑齒國在“湯谷上(南)”,湯谷地望應在黑齒國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對應的是日照市的堯王城遺址,這就是所謂的“十日國”,羲和之國。而湯谷就是東夷人祭祀太陽神的聖地。

堯王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相當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堯王城龍山古國的“都城”。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當與兩城鎮遺址面積相仿。在這裡首次發現了土坯房建築,特別是奠基石的發現揭開了中國在建築領域舉行奠基儀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獨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圍鑲陶片構成方形墓框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該遺址出土的銅渣,表明該地最先邁進了銅石並用的文明時代。

根據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與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普查結果,堯王城周邊地區為三級聚落分布。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堯王城遺址面(東)向大海,背(西)靠老牛頭頂,雙山,白雲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為傅湍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氣和風水寶地。

堯王城墓葬考古表明,墓向均朝向遺址南部的磴山一帶。磴山東北麓有石盆山,石盆山上有眾多關於太陽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傳說(23)。現在仍然有太陽神石、石祖像、太陽神陵、雞呴呴嘍山、老母廟等遺蹟。石盆山中的山谷為秦始皇所命名的望仙澗。根據清人王隕(24)的記載,望仙澗中有老母廟,祭祀的是女媧和羲和。

(四) 其它方國地望的推測。

在奢比屍國(今江蘇連雲港連雲區到贛榆一帶)之南,有嗟丘和大人國。

《海外東經》“[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荒東經》:“東北(疑為“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愛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穀所在”。

《大荒東經》:“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該“嗟丘”似為“皮母之丘”。

《海外東經》:“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镸差]丘北”。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嗟丘和大人國的地望大約在江蘇灌雲縣大伊山一帶。該區域的考古文化為大伊山新石器時代石棺葬遺址,該遺址在連雲港市灌雲縣城北一公里處的大伊山東南角山麓台地的青風嶺上。遺址揭露面積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石棺墓葬”64座,隨葬文物150餘件。大伊山遺址反映出典型的大汶口等北方文化的類型特徵,又含有蘇南文化的某些因素,是東夷文化的前沿。

在贛榆之屍國之北,黑齒國(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之南,除了青丘國之外,尚有君子國和困民國。

《海外東經》:“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

《大荒東經》: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珂案:說文四云:「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而博物志外國云:「君子國人,衣冠帶劍,使兩虎,民衣野絲,好禮讓不爭。土千里,多薰華之草。民多疾風氣,故人不蕃息。」

君子國的地望似乎應在連雲區和贛榆青口鎮之間(二者距離60公里)。

該區域的考古文化有如下代表:北青墩廟遺址(含蘇青墩遺址),系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頭鎮青墩廟村北,為一大河灣沙灘,面積約15萬平方米。鹽倉遺址(含廟台子遺址),該遺址位於海頭鎮鹽倉城村,史載為春秋莒國鹽官駐地,漢代在此駐城,為一東西走向的台地,長120米,寬115米,高3米。

《海外東經》“[上工下蟲]々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

《山海經圖》上有彩虹的虹字,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圖示古漢字,熊國英著)。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把彩虹描述為虹虹“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是彩虹呢,還是有兩首的怪物。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上工下蟲]々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朝陽之谷位於君子國和黑齒國之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又“逮于海隅,遂登之果,昭臨朝陽”,此朝陽或許彼朝陽也。

《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大荒東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據此,王亥的困民國應該是豎亥的方國。遠古時期人們的地理順序是南、西、北、東,也就是說,《山海經圖》與今天的地圖恰恰相反,即上南下北,左西右東。根據“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推測,困民國當在青丘國之西,正是臨沂地區。臨沂是龍山時期堯王城類型的另一個中心區,也是殷人先祖聚居的地方。

在十日國(堯王城古國)之北,有雨師妾國、玄股國、毛民國和勞民國

《海外東經》“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郭璞云:「雨師謂屏翳也。」郝懿行云:「楚詞天問云:『號起雨。』王逸注云:『蓱,蓱翳,雨師名也;號,呼也。』初學記(卷二)云:『雨師曰屏翳,亦曰屏號。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雨師妾國可能在海曲古城(日照縣城之西)一帶,東海峪遺址遺址為其代表。該遺址在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公布面積有8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進行“區域系統調查”時認為該遺址當為20餘萬平方米。東海峪遺址房屋建築分布密集,反映出這裡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原始村落。從“東海峪遺址”房屋的建築看,房屋台基的出現、夯築技術的使用,都開啟了中國傳統的夯築台基式土木建築的先河,這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房屋建築出現“散水”設施,說明先民已掌握了較為先進的防潮技術。

東海峪遺址明顯不屬於堯王城古國,因為東海峪墓向多以向河山為主,而堯王城墓向多朝向石盆山。東海峪出土有陶玲,應當是雨師祭祀時用的樂器。

《海外東經》“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

《大荒東經》: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玄股國地望大約在兩城遺址一帶的地域。兩城遺址背山面海,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據英國版本《世界史便覽》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國山東日照市兩城為亞洲最大的城市。2005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項目。該遺址文化層厚2—5米,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文化層以龍山文化層為主,這裡出土了全國唯一的一件獸面紋玉錛;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玉鉞也是玉器中的精品;陶器的器型十分豐富,出土的器物造型幾乎涵蓋了此後歷朝、歷代的造型,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藝術性也極強,遺址中出土的陶鳥、太陽紋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證明兩城鎮先民不僅是一個崇尚鳥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太陽的民族。兩城鎮遺址有三圈城壕,遺址是所處聚落群的一個核心,是兩城鎮古國的“都城”;遺址內發現了近百平方米的房址,應為祭祀或大型聚會所用;葡萄酒的發現,駁斥了中國釀葡萄酒外來說,把中國釀葡萄酒的歷史提前了兩千年;浮選的小麥標本是考古的重要發現,證明龍山時代中國北方,魯東南地區是一個旱澇適宜的農作區。

《海外東經》“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毛民國有可能在膠南縣,琅琊附近的靈山衛一帶在春秋時代屬莒國。莒國在此設安陽邑,為莒國“五陽”之一。

《海外東經》“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

勞民國可能在膠州市三里河到青島市區一帶。地下考古以三里河龍山文化遺址為代表。該遺址屬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膠州市南關街道辦事處北三里河村神仙溝西,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遺址的地層堆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屬龍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經兩次發掘,出土文物達2000余件,是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古遺址。其中,薄胎黑陶器(又稱蛋殼陶器)是中國龍山文化獨有的文化遺存,工藝之精,實屬罕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1件該遺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39克,口盤部分僅厚0.3毫米,薄如蛋殼,光亮如鏡,堪稱絕世佳作。另外,還發現龍山文化類型墓葬近百座,大汶口文化類型墓葬60餘座及房屋遺蹟、窯穴等。

古莒國曾立都於膠州市三里河不遠的地方——計斤,即《左傳》上的“介根”。袁兆國(25)在《莒國文明注青史激盪演義六百年》一文中說:“據有關歷史考古專家推論新證:在歷史上,隨著莒國變遷,國都也多次轉移新址。其一說約在商代莒都曾一度遷於江蘇贛榆,到西周時又遷回莒地,初都莒地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城,繼而段家河龍山城。又一說莒國初都介根(今膠州市西南),後徙於莒。還有一說春秋莒國有三都,即:莒城、渠丘、鄆。莒城即今縣城地;渠丘在莒城南,當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境;鄆在莒城北東莞鎮,當即袁家莊東周遺址”。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本句指的是嵎夷之地(龍山堯王城類型)先民的圖騰與崇拜。句芒(或名句龍)是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死後成為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龍。

史跡茫茫,有的已永遠無法考證。但有如下幾點比較明確:第一,奢比之屍(肝榆之屍)位於今之連雲港贛榆之間;第二,黑齒國姜姓為古紀國之地,亦即今之嵐山區安東衛虎山鎮一帶;第三,十日國在堯王城遺址一帶。其它地望有待進一步考證。

附:《海外東經》原文方國及其地望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江蘇灌雲縣至青島市區沿海)

[镸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古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镸差]丘北。(江蘇灌雲縣)

奢比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連雲港市連雲區,漢代為贛榆縣所在地)

君子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連雲區與贛榆青口鎮之間)

[上工下蟲]々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此地有彩虹)

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上工下蟲]々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此地有朝陽之谷)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贛榆青口鎮以北)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豎亥的困民國在青丘國之西,臨沂地區)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嵐山安東衛,帝俊後裔,古姜姓紀國)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日國,崇拜太陽,發明十月太陽曆,堯王城遺址)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日照故城,東海峪一帶)

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兩城鎮遺址)

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膠南縣)

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青島市區,膠州三里河一帶)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太昊圖騰崇拜。句芒:春神)

參考價值

對民俗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鹹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著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龍、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經》中的文字。“巫鹹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鹹國的圖騰。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對歷史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系: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系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系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對科學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載:“后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曆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上啟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裡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只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後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九州山川實證圖九州山川實證圖

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正如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指出的那樣:“《五藏山經》在《山海經》全書各部分中最為平實雅正,儘管免不了雜有一些傳聞、神話,基本上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理書。”《山海經》中最具有地理價值的部分《五藏山經》,是全書中最為平實雅正,從形式至內容都以敘述各地山川物產為主,儘管也雜有神話,比例不大,無疑是一部早期地理書。據譚先生研究,《山經》共寫了四百四十七座山,這些山中,見於漢晉以來記載,可以指系確切的約為一百四十座,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對晉南、陝中、豫西地區記述得最詳細正確。這應該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寶貴資料。

在《海經》中,記載了一些諸如結胸民羽民國厭火國貫胸國、不死民、反舌國、三首國、長臂國、三身國、一臂國、奇肱國、丈夫國、巫鹹國、女子國、軒轅國、白民國、長股國、一目國、大人國、君子國、無腸國、夸父國、黑齒國、玄股國等奇異的國家和民族,雖然這些國家和民族並非真有,只存在於傳說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學和民族學價值。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並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

《山海經》在物質資源分布的篇幅中,對於礦產的記載尤其詳細,提及礦物產地300餘處,有用礦物達七八十種,並把它們分成金、玉、石、土四類。希臘學者喬菲司蒂斯在公元前371—前286年所著《石頭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質文獻,但它記載的礦物僅16種,把這些礦物分成金、石、土三類。而與其同時代或稍晚的《山海經》所記的礦物種類是它的5倍,分類更細。《山海經》還注意到礦物的共生現象,並據其硬度、顏色、光澤、透明度、構造、敲擊聲、醫藥性等識別礦物的方法,及詳細記述動植物形態、性能和醫療功效,因此《山海經》在礦物學分類上有突出貢獻。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李約瑟說:“《山海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寶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古人是怎樣認識礦物和藥物之類物質的知識。”

對文學的影響

神話乃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係,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係。神話說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岳,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髮化為草木。盤古雖死,而日月江海、人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轉換為其它文學形式以後,雖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神話卻在做為文學中藝術性的衝擊力量而活躍起來。(語見王著《神話與小說》)例如:先秦文學的南北兩大代表:《詩經》與《楚辭》,都有古神話的痕跡,尤其是《楚辭》,保存極大量的古神話。《老子》、《莊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左傳》、《史記》、《尚書》,則是吸取神話而加以歷史化。《山海經》是古代口傳文學的成文紀錄,保留中國古神話最多的一部書,影響後世文學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話故事見載於《山海經》,而《淮南子》與《列子》書中也都有記載,皆據《山海經》而寫就的。其後的《神異經》里那位在東南大荒的巨人樸父,由夸父、博父、樸父的音義來看,此樸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據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所說:《列子·湯問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話演變而成,據「帝命氏二子負山」來看,夸娥極有可能是夸父演化來的。《中山經>姑媱之山的瑤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為《莊子》里藐姑射山的綽約神女寓言。其後再化為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朝雲。再化而為杜光庭《仙錄書》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瑤姬,再化而為曹雪芹《紅樓夢》里的絳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經》中北海海神變為風神的禺強即是《莊子》寓言的鯤鵬之變的根源。《莊子·應帝篇》“倏忽為渾沌鑿七竅”則是來自《北山經》渾沌無面目的天山神靈。莊周夢蝴蝶的寓言則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靈感。屈原《天問》、《招魂》、《九歌》、《離騷》與《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多所雷同。

《山海經》精衛填海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是句句源自於《山海經》。浪漫詩人李白具遊仙思想的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梁甫吟》、《北風行》,甚至《清平調》等皆源於《山海經》神話。李賀詩對《山海經》神話亦多所運用。李商隱更是大量運用《山海經》神話象徵、隱喻的箇中翹楚。魏晉以降的小說:王寶的《搜神記》所志之怪,幾乎是《山海經》神話的脫胎。唐傳奇如《柳毅傳》脫胎於《山海經》陵魚(人魚)的演化。宋名詩人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的祀歌:「騎龍白雲鄉、織錦裳的天孫、謳吟下招的巫陽」,都是直接源於《海內西經》的。

元劇《竇娥冤》、明小說《封神演義》、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莫不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一脈相承。明吳承恩《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神、獸雜揉的形象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運用。李汝珍《鏡花緣》的奇聞異事、四十一個神話國等則是海內外經遠人異國的改寫。例:女兒國、毛臉國分別是《山海經》的女子國、毛民國。

近代戲劇《牛郎織女》《白蛇傳》、《嫦娥奔月》等莫不取材脫胎於《山海經》神話。古詩詞、小說、戲曲等泛取《山海經》神話題材者所在都是,舉不勝舉。現代詩文也不乏以《山海經》神話入詩者:楊牧、余光中、郭沫若、覃子豪、吳瀛濤等在詩中,神話往往成為諷喻性的解說主題。總之,《山海經》神話塑造了不少文學母題,神話與文學幾乎是一體的兩面,是象徵的、想像的、樸野的、是敘事描繪的、是情感的、是富於生命力的文學形式。《山海經》的古神話,比之於西洋神話,是嫌零碎、簡陋。然而雖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細探究,竟是一塊一塊的璞玉美石,可譽為“中國文學的寶礦”。

評論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獨特的古代著作,包含歷史、地理、民族、神話、宗教、生物、水利、礦產、醫學等諸方面。

《山海經》的性質,歷代說法不盡相同。《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形法類,東漢班固則列入術數類,而劉秀歆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晉郭璞很推崇《山海經》,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至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入“語怪”之書。

清《四庫全書》也把此書列入小說類。近代魯迅也認為此書是巫覡、方士之書。然而大多數論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地理價值最高。

歷代對《山海經》的地學價值的認識經歷著一個反覆曲折的過程。東漢時,著名的治水專家王景,從治卞入手治河,臨行,明帝贈送給他的參考書中就有《山海經》。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餘處。以後《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王堯臣《崇文總目》皆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書。明清時代是《山海經》地學價值被貶時期,被說成“多雜以神怪”、“道里山川難考據”。至近代,顧頡剛作《五藏山經試探》,發表了許多極為精闢的見解,使人們重新認識《山海經》的科學價值。其後,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並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此文的發表,進一步確立了《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成書

《山海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眾說紛紜。東漢劉秀《上山海經表》中,主張該書出於唐虞之際,系禹、益所作。以後《爾雅》、《論衡》、《吳越春秋》皆從其說。此說比現最早,流傳時間也長。然而,北魏酈道先作《水經注》時已發現:

《山海經》編書稀絕,書策落次,難以輯綴,後人又加以假合,與原意相差甚遠。開始懷疑此書非出於一人一時之手。北齊《顏氏家訓·書證篇》又據《山海經》文中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等秦漢以後的地名,認為絕非是禹、益所作。《隋書·經籍志》亦云斷不作於三代以上。此後隨著考古學與弁偽學的發展,禹、益之說日趨被否定。

當代學者較一致認為《山海經》是由幾個部分匯集而成,並非出於一人一時之手。但具體看法又不同,有學者認為《山海經》由三大部分組成,其中以《山經》成書年代最早,為戰國時作;《海經》為西漢所作;《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為東漢至魏晉所作。有的學者從《山海經》中《山經》與《禹貢》作比較研究,結論是《山經》所載出川於周秦河漢間最詳最合,故作者當是這一地區的人。至於時代當在《禹貢》之後,戰國後期。

《山海經》的今傳本為18卷39篇,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5卷,包括《南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共21000字,占全書的2/3。《海內經》、《海外經》8卷,4200字。《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5卷,5300字。晉郭璞作注,其後考證注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

涉及地域範圍

《山海經》記載的山川比早些時代《禹貢》豐富,其記載山嶽共15000字,其篇幅之長,相當《禹貢》導山部分的14倍。《禹貢》所記山嶽僅4列,而《山經》則發展成26列。

《山經》以山為綱,分中、南、西、北、東五個山系,分敘時把有關地理知識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與道里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在敘述每列山嶽時還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谷穴及其面積大小,並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連,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堪稱我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在敘述河流時,必言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

《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在地理學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作者以《中山經》所在地區為世界的中心,四周是《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構成大陸,大陸被海包圍著,四海之外又有陸地和國家,再外還有荒遠之地,這就是世界。《山海經》的結尾指出:“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這在科學發展的今天來看似乎是天真可笑的,但在2000多年前《山海經》的作者已認為世界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認識的,世界是有極限的,是可以測量出的,這在研究地理學史上是極為珍貴的資料。《山海經》記載眾多的原始地理知識,有如南方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節性變化,不同氣候帶的地理景觀與動植物分布的特點。

局限性

《山海經》也有其局限性。《山經》記載447座山,據考證,其中見於漢晉以來記載並能實指方位者,約140餘座,不及總數1/3。而這140餘座山分布極不平衡,其中半數屬《中山經》,另半分屬南、西、東山經。就所記山的方向而言,整個經講的大方向基本正確。在里距方面,除《中山經》所在的晉南、陝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區所載較為詳細準確外,其他經中里距差別很大,可信度差。《海經》中記了60餘個遠方異國,但除了天毒、朝鮮等少數名稱外,大都以當地人的形狀命名,如結胸國、大人國等,顯然不是真實國名。至於有關各國的形貌、起居與風俗,亦多傳聞之詞。《大荒經》中,詭譎荒誕成分更多,有地理價值的內容更少。

海外論證

最早知道《山海經》與美洲有關係一事,是在連雲山所著《誰先到達美洲》一書中,讀到一則介紹 :

美國學者墨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根據經上所說《東山經》在中國大海之東日出之處,他在北美,試著進行按經考察,經過幾次失敗,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經上記過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真人們發現,《山海經》中,《南山經》已寫到浙江紹興界:“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晉代郭璞注云:會稽之山,“今在會稽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而會稽正是現在紹興的古稱。而《北山經》則寫到了河北界的太行山和虖沱河:“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

“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虖沱。”“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虖沱。”

而《東山經》中所到四條山脈多無可考,因中國東部乃沖積平原,何來四列山脈,默茨所說的中國人“開始在國核心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指的主要是《東山經》所列的山脈。

於是,默茨便“心安理得地越過大海”,到美洲去踏勘了。

默茨歷經艱難險阻,踏勘的結果是:

第一列山脈,起自今美國懷俄明州,至德克薩斯的格蘭德河止,共12座山。將古華里換算為英里,與《東山經》中第一列山的距離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脈,起於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溫尼泊,止於墨西哥的馬薩特蘭,共17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二列山脈相合。

第三列山脈是沿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於阿拉斯加的懷爾沃德山,至加州的聖巴巴拉,共9座山。距離也與《東山經》所列第三條山脈相符。

第四列山脈,起於華盛頓州的雷尼爾火山,經俄勒岡州到內華達州北部,共8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四列山相合。

於是默茨宣告:“過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國人認為是神話的《山海經》,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文字記錄。珍藏在中國書庫中的這部文獻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人便已到達美洲探險,而這些材料迄今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

對於默茨的考察結果,中國學者能說什麼?我們可以不相信,可以認為是“臆說”,但反駁必然無力,因為沒有中國人也象默茨那樣,邁開雙腳丈量中國東部山水,找出《東山經》所列四條山脈到底在中國何處?

最有力的辦法還是依舊給《山海經》貼上神話的標籤,置於故紙堆中,不予理睬!

可嘆,中國歷史上,像徐霞客一樣的旅行家實在太少了。一句“父母在,不遠遊”,羈絆了中國人的步伐,也限制了我們的創造力。

其實剔除《山海經》由於年代久遠,出現錯簡、殘簡、漏簡等錯生命線,其內容之可信,屢使後人稱奇。

《山海經》古傳有三十二篇,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最早校訂此書時,定為十八篇。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

劉秀最後校訂完成《山海經》十八篇後,為此專門給皇帝上表,其內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內容簡介:

……《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風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接下來,劉秀為了向皇帝說明“其事質明有信”,還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例是:

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

劉向、劉秀(歆)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校訂《山海經》之人。他們看到過的《山海經》是“凡三十二篇”,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是經他們校訂刪編而定的十八篇。對於《山海經》,劉氏父子應最有發言權的。何況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謹上”,豈敢胡言亂語?

今日事實證明,《山海經》確實“其事質明信”。現舉幾例,真讓人稱奇:

其一,在聞名於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發掘中,考古人員在一個祭器坑中發現許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棲息地;遺址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並不出產玉石。翻開《山海經》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經·中次九經》指出:“岷山……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矽質類岩石。這就指明了三星堆遺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來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鳥身青銅像,也與《山海經·中次八經》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和尼國政府駐外使節的歐陽庚先生之子歐陽可亮,耋年曾跟隨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識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經歷,現將歐陽可亮先生的自述摘錄如下:

“筆者耋年在海外,與殷地安人(歐陽可亮認為印第安人實應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學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與歐陽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從墨西哥支華華(CHIHUAHUA)州的支華華市支華華村的甘淵湯谷(即 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鍾乳古水道,實入《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之大壑、甘淵、歸墟、鹹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齒國(即墨池國)之尤卡坦半島科潘河上岸,出墨池(歸墟),到拉文塔太陽神廟遺址。見日出杲杲,朝陽東升於穹桑樹上,殷地安民眾已集數百,禮拜太陽。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禱。回去時,仍由大壑、鹹池,進入地下鍾乳水道,在墨池歸墟飲‘合虛山長壽甘泉的甘露水 ,見有地下水道岔口,鍾乳下垂滴水,蔚為壯觀。一水手說: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媽媽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問:怎么墨國也有軒轅呢?答: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鍾乳大岔水道說:這是羲和(SIHO)媽媽浴日的地方,共有22個地下岔道,一進去,迷了路就出不來了……我們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國學漢語,當時只會說西班牙和殷地安語,23人誰也沒讀過《山海經》,後來才知道水手講的同《山海經》記的多有暗合,很是驚訝……

1926年這次遊歷終生難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稱殷地安,自言中國人,確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國商殷人和少昊、夸父等中華先人的裔胃。③

其三,再說到默茨。默茨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讀到開篇一句:“東海之外大壑”,並《海外東經》中羿射九日神話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默茨認為,“大壑”便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他們在四千年前稱之為‘大壑’,我們今天稱它為‘大峽谷’。人們站在大峽谷邊上眺望,無不為它瑰麗的景色所感動。印第安人對此不能無動於衷,中國人不能,我們也不能。”默茨進而推斷道:中國關於羿射日的神話,其出處無疑就在《山海經·海外東經》。“我相信終有一天會發現,射日的故事最早發源於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講給中國人聽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關於峽谷怎樣形成的神話,作為大壑(大峽谷)的神話帶回來……印第安人是想解釋峽谷是怎樣來的,想弄清為什麼會流金鑠石,五光十色。對詩情畫意的中國人來說,這故事聽來是講得通的……應該承認,神話的根子就在美國大峽谷。”

默茨的推論雖然大膽,卻不無根據。現在我們吃驚地得知,在美國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確實流傳著十日神話。徐松石教授經蒐集考證,指出:“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十日浴於扶桑湯谷的故事。又有加利福尼亞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傳說。據謂狗酋達(犬形神人)創造天地日月,造成十個太陽和十個月亮。他們本來是輪流出現的。後來有一個時候,十個太陽白天並出,十個月亮夜裡並懸。弄到日間則熱似焦火,夜裡則凍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達就出來毀滅了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然後人類生活得以恢復常態。”

現在,我們似乎可以說,美國西部的大峽谷,與《山海經》所記“東海之外大壑”方位地貌相合。而流金鑠石的大峽谷應為古人眼中日出之處。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人與中國人有著相似的十日神話傳說。至於是否古時來到大峽谷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的十日傳說帶回去,演變成羿射九日的神話,恐怕只能做為默茨的推想而難予考證。

《山海經》確實是上古先民認知世界的記錄,其囊括的範圍大大超越了現今的中國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經》又如何被分為“海內”、“海外”與“大荒”等不同地域而分別敘述呢?

我們應該注意到,在《海內經》和《海內南經》、《海內北經》、《海內西經》、《海內東經》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個“海內”的輪廓,這個輪廓的東南角已達“會稽”,西北角已達“凶奴”、“東胡”,西南角甚至達到“天毒”(晉郭璞註: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東北角則明確記為“朝鮮”與“倭”。

請看:“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晉郭璞為此注曰:“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這就指明《山海經》之《海內北經》提到的“倭”和“朝鮮”即今日的日本和朝鮮、韓國。

既然古時已將日本和朝鮮列於“海內”,那么,《海外東經》、《大荒東經》所到達的地方,必然遠於日本和朝鮮。而在日本、朝鮮以東會是哪裡呢?答案不言自明,當然應是美洲。

《海外東經》記載的“湯谷”“扶桑”“黑齒國”等,必是美洲,因有其它典籍的記載佐記——《東夷傳》載:“倭國東四千餘里,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

至於《大荒東經》所載“東海之外大壑”,更非美洲莫屬。《列子·湯問篇》雲“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而中國古人到達東部如此之遠的地方,之所以“質明有信”,並非虛妄,乃是因為有人雙腳丈量的結果。

《海外東經》記載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晉郭璞註:“豎亥”為健行人。清郝懿行註:豎亥右手把算,算當為 。《說文》云:“ 長六寸,計歷數者”。而“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這就鮮活地描寫出古時測量大地者的生動形象。

“自東極至於西極”,氣魄何等之大!“東極”在哪裡?《大荒東經》載明,在“日月所出”之處;“西極”在哪裡?《大荒西經》載明,在“日月所入”之外。《大荒西經》記載,“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經》所載“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處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人觀察一年中不同時間,太陽出升和降落的方位稍有不同。看來,命豎亥測量由東極至於西極的里程,也許與制定曆法有關。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與《五藏山經》所記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東經》記載的許多山名都不象中國的山名,比如: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高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

上述這些中國人聽來很怪的山名,無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譯,是對當地土人所稱山名的直譯音錄。如果是“海客談瀛”式的神侃海聊,沒必要編些古怪的山名。這倒從一個角度,證明古人確確實實到達了《大荒東經》所記載的地方。

這裡應該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發現的幾處古代石刻。一處位於加拿大的阿爾柏達,一處位於美國北達科他,還有一處在亞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這些石刻文字明顯與古瑪雅象形文字不屬於一個系統,反而與中國商殷之際的甲骨文極為相似,有些文字簡直與甲骨文相同。難怪北達科他商業與工業開發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曾一度訪問過北達科他”;並且在1972年再版的《關於北達科他的種種事實》一書里,附以有關中國人這次探險的記載。④

在北美洲發現的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東極至於西極”測量大地所留下的遺蹟。要知道,“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是一個相當遙遠的距離。如果不以古時測量步算(據說舊時丈量土地時左右兩腳各向前邁一步為一測量步),僅以普通行走,兩步為一公尺計,五億步當有2.5億公尺——已有20萬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離,早已遠遠超出中國本土,可以環繞地球幾圈了!如果考慮古人行走時翻山越嶺、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線行走,“自東極至於西極”距離的記載是可信的。

並且,這項巨大的測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學者所說的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個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國的壯士余純順。筆者雖然沒有仔細核查過他的有關資料,但以他經歷過的幾乎走遍中國大陸上的每一個市縣、行走時間歷時八年的情況看,他所走過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繞地球一圈。遠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華里計,一年約可走三萬多華里,三年便可行走十萬華里,足以繞地球一周。從《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兩篇記錄來看,其敘述風格如出一位親歷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時健行人完成了“自東極至於西極”的壯舉,將大荒之東和大荒之西的所見所聞記了下來,並講述給別人,因此才有了《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

偉哉,華夏先人!

默茨博士研讀了《山海經》,並親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後,由衷的讚嘆:

對於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製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有低頭,頂禮膜拜。⑤

而今天,我們還趕得上祖先的腳力么?

①《人民日報》1982年6月6日第七版

②原譯文如此,與《山海經》有出入

③《中華祖先拓荒美洲》198頁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④默茨《幾近退色的記錄》第10頁

⑤默茨《幾近退色的記錄》第100頁

《大地》 (2001年第二十三、二十四期合刊)

怪物、神獸、國家一覽表

《山海經》朋蛇

南山經卷一

1、狌々:獸,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鹿蜀:獸,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佩之宜子孫

3、鏇龜:獸,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

4、鮭:魚,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5、類:獸,其狀如狸而有髦,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6、猼訑:獸,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尚付:鳥,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無

《山海經》馬腹
8、九尾狐:獸,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9、灌灌:鳥,其狀如鳩,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魚,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鴦鴛,食之不疥

11、狸力:獸,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見則其縣多土功

12、鴸鳥:鳥,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土

13、長右:獸,其狀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14、猾囗:獸,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

15、彘:獸,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山海經》贛獸
16、患:獸,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

17、蠱雕:獸,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18、瞿如:鳥,其狀如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鳴自號也

19、虎蛟:魚,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20、鳳凰:鳥,其狀如雞,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21、鯖魚: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22、顒:鳥,其狀職梟,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南山三次經過依次所見之神:鳥首龍身、龍首鳥身、人面龍身
《山海經》當扈

西山經卷二

1、[左羊右鹹]羊:獸,其狀如羊而馬尾,其脂可以已臘

2、蟝:鳥,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暴

3、肥囗:蛇,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4、赤鷩:鳥,可以御火

5、蔥聾:獸,其狀如羊而赤鬣

6、鴖:鳥,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7、鱧魚: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

8、肥遺:鳥,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食之已癘

9、豪彘:獸,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

10、囂:獸,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

11、橐[上非下巴]:鳥,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

12、溪邊:獸,其狀如狗,席其皮者不蠱

13、櫟:鳥,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癭

14、犭嬰如:獸,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

15、數斯:鳥,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

《山海經》從極之淵
16、[上敏下牛]:獸,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

17、鸚鵡:鳥,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18、:鳥,其狀如鵲,赤黑而兩四足,可以御火

19、鸞鳥:鳥,其狀如翟而五采文,見則天下安寧

20、朱厭:獸,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見則大兵

21、白豪:其狀如蜂,大如鴛鴦,:獸

22、多羅羅:鳥,是食人

23、蠻蠻:獸,其狀鼠身而鱉首,其音如吠犬,其狀如鳧,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飛,見則天下大水

《山海經》從極之淵
24、欽丕:鳥,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

25、鼓:神,獸後變鳥,其狀如人面而龍身,亦化為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

26、文鰩魚:魚,狀如鯉里,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27、招司:神,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

28、天神一:神,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見則其邑有兵

29、陸吾:神,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30、土螻:獸,其狀如羊而四角,是食人

31、欽原:鳥,其狀如蜂,大如鴛鴦,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

32、鶉鳥:鳥,是司帝之百服

33、[左魚右骨]魚: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34、天神二:其神狀如人而豹尾

35、西王母:神,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36、狡:獸,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

37、勝遇:鳥,其狀如翟而赤,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38、白帝少昊:神

39、猙:獸,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

40、畢文:鳥,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

41、天狗:獸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42、彳敖彳因:獸,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是食有

43、鴟:鳥,一首而三身,其狀如樂

44、耆童:神,其音常如鐘磬

45、帝江:神,基狀如黃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渾敦無而目,是識歌舞

46、紅光:神

47、讙:獸,其狀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聲,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癉

48、鵸余:鳥,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三首六尾而善笑,服之使人不厭,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又可以御凶

49、當扈:鳥,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

《山海經》當扈

50、白狼、白虎、白鹿:獸

51、白雉、白翟、鴞:鳥

52、光鬼:神,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

53、冉遺之魚: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觀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54、交:獸,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55、窮奇:獸,其狀如牛,蝟毛,音如獆狗,是食人

56、嬴魚: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57、鰠魚:魚,其狀如囗魚,動則其邑有大兵

58、[上如下魚]魮之魚:魚,其狀如覆銚,鳥首而魚翼,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59、孰湖:獸,其狀馬身而鳥翼,入面蛇尾,是好舉人

60、囗:鳥,其狀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經過西山之見神,人面馬身(十神),人面牛身(七神)、人面龍身、羊身人面

1、滑魚:魚,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2、水馬:獸,其狀如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3、雚疏:獸,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可以辟火

4、囗魚: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5、何羅之魚: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

6、孟槐:獸,其狀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7、習々之魚: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御火,食之不癉

8、羊:獸

9、蕃:鳥

10、橐駝:獸

11、窩:鳥,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12、耳鼠:獸,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飛,食之不採,又可以御百毒

13、孟極:獸,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是善伏,其鳴自呼

14、幽鴳:獸,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其鳴自呼

15、足訾:獸,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虒,見人則呼,其鳴自呼

16、鵁:鳥,群居而朋飛,其毛如雌雉,其鳴自呼,食之已風

17、諸犍:獸,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善吒,行則銜其尾

18、白鵺:鳥,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19、那父:獸,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

20、竦斯:鳥,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其鳴自呼也

21、旄牛:獸,基狀如牛,而四節生毛

22、長蛇: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23、柝鳩、尸鳩:鳥

24、赤鮭:魚

25、窫窳:獸,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26、市々之魚:魚,食之殺人

27、巢魚:魚,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

28、山魈: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29、諸懷:獸,其狀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基音如鳴雁,是食人

30、鮨魚: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31、肥遺:與某種鳥同名,這次是蛇,一首兩身,見則其國大旱

32、狕:獸,其狀如豹而文首,

33、閭麋:獸

34、鮆魚:魚,其狀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35、孛馬:獸,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36、狍鴞:獸,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37、獨囗:獸,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

38、[左冒右鳥]:鳥,其狀如烏,人面,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曷

39、居暨:獸,其狀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

40、囂:與某種獸同名,這次是鳥,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41、[左馬右軍]:獸,其狀如囗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善還,其名自詨

42、囗:鳥,其狀台鵲,白身、赤尾、六足,是善驚,其鳴自詨

43、人魚:魚,其狀如[左魚右帝]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44、天馬:獸,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鳴自詨

45、鶌鶋: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其名自詨,食之不飢,可以已寓

46、飛鼠:獸,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

47、領胡:獸,其狀如牛而尾,其頸囗,其狀如句瞿,其鳴自詨,食之已狂

48、象蛇:鳥,其狀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其名自詨

49、臽父之魚:魚,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50、酸與:鳥,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

51、鴣[左上羽左下白右鳥]:鳥,其狀如烏而白文,食之不灂

52、黃鳥:鳥,其狀如梟白首,其鳴自詨,食之不妒

53、精衛: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

54、東々:獸,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鳴自詨

55、橐囗:獸

56、鶹:鳥

57、師魚:魚,食之殺人

58、:獸,其狀如牛而三足,其鳴自詨

59、羆:獸,其狀如麋,其川在尾上

60、蒲夷之魚:魚

61、朋蛇: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三次經

過北山依次所見之神:人面蛇身、馬身人面(二十神)、彘身人面(十四神)、彘身而八足蛇尾(十神)

1、鱅鱅之魚:魚,其狀如梨牛,其音如彘鳴

2、從從:獸,其狀如犬,六足,其鳴自詨

3、(此蟲)鼠:其狀如雞而鼠毛,見則其邑大旱

4、箴魚:魚,其狀如囗,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5、鱤魚:魚

6、之魚:魚

7、無名獸:獸,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8、[左蟲右庸]:魚,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9、狪々:獸,其狀如豚而有珠,其鳴自詨

10、軨々:獸,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水

11、珠鱉魚:魚,其狀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

12、犰狳:獸,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其鳴自詨,見則螽蝗為敗

13、朱獳:獸,其狀如狐而魚翼,其鳴自詨,見則其國有恐

14、囗鶘:鳥,其狀如鴛鴦而人足,其鳴自詨,見則其國多土功

15、々:獸,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見則天下大旱

16、蠪侄:獸,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17、峳々:獸,其狀如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見則其國多狡客

18、絜釒句:鳥,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見則其國多疫

19、囗胡:獸,其狀如麋而魚目,其鳴自詨

20、寐魚:魚

21、囗鮪:魚

22、々之魚:魚,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其名自詨

23、精精:獸,其狀如牛而馬尾,其鳴自詨

24、狙: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是食人

25、鬿譽:鳥,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亦食人

26、鱃魚:魚,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

27、茈魚: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費

28、薄魚:魚,其狀如鱣魚而一目,其音如歐,見則天下大旱

29、當康:獸,其狀如豚而有牙,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穰

30、[左魚右骨]魚:魚,其狀如魚而鳥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已經在西山出現過了)

31、合囗:獸,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音如嬰兒,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

32、蜚:獸,其狀如牜而白首,一目而蛇尾,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

四次經

過北山依次所見之神:人身龍首、獸身人面載、人身而羊角

中山經卷五

1、[左上革左下夫右能]:獸,其狀如囗鼠而文題,食之已癭

2、豪魚: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3、飛魚1:魚,其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

4、朏朏:獸,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養之可以已憂

5、鶡:鳥

6、鳴蛇: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7、化蛇:獸,其狀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其邑大水

8、蠪蚔:獸,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食之不眯

9、馬腹:獸,其狀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10、夫諸:獸,其狀如白鹿而四角,見則其邑大水

11、駕鳥:鳥

12、:鳥,其狀如鳧,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13、飛魚2: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14、[上鹿下言]:獸,其狀如貉而人目

15、犀渠:獸,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16、犭頡:獸,其狀如獳犬而有鱗,其毛如彘鬣

17、[左鳥右大]:鳥,其狀如錄,食之已墊

18、麖:獸

19、驕蟲:神,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惟蜂蜜之廬,其祠之

20、鴒[左要右鳥]:鳥,狀如山雞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其鳴自呼,服之不眯

21、鏇龜:龜,其狀鳥首而鱉尾,其音如判木

22、修辟之魚:魚,狀如黽而白喙,其音如鴟,食之已白癬

23、無條/黃棘:獸,黃華而不實,服之不字

24、三足龜:龜,食者無大疾,可以已腫

25、鯩魚:魚,黑文,其狀如鮒,食得不睡

26、[左月右上關右下魚]魚:魚,狀如鱖,居逵,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為瘺

27、[左魚右帝]魚:魚,狀如囗蜼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御兵

28、文魚:魚

29、鮫魚:魚

30、[上單左下蟲右下蟲]圍:神,其狀如人面,羊角虎爪,恆游於睢漳之淵,出入有光

31、白鷮:鳥

32、計蒙:神,其狀人身而龍首,恆游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33、涉[上單左下蟲右下蟲]:神,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

34、[左矛右勺]:獸

35、豕鹿:獸

36、良龜:龜

37、[上魚下黽]:魚

38、夔牛:獸

39、[左執右魚]魚:魚,

40、竊脂:鳥,狀如鴞而赤身白首,可以御火

41、犭也狼:獸,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見則國內有兵

42、猨蜼:獸

43、跂踵:鳥,其狀如鴞,而一足彘尾,見則其國大疫

44、雍和:獸,其狀如,赤目,赤喙,黃身,見則國有大恐

45、耕父:神,常游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則其國為敗

46、鴆:鳥,其狀如雉,恆食蜚

47、嬰勺:鳥,其狀如鵲,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共鳴自呼

48、青耕:鳥,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可以御疫,其鳴自叫

49、獜:獸,其狀如犬,虎爪有甲,善駚[左分右牛}],食者不風

50、犭戾:獸,其狀如囗{音匯,蝟的意思},赤如丹火,見則其國大疫

51、狙如:獸,狀如鼠,白耳白喙,見則其國有大兵

52、犭多即:獸,其狀如膜大,赤喙、赤目、白尾,見則其邑有火

53、梁渠:獸,其狀如狸,而白首虎爪,見則其國有大兵

54、[左鳥右只]鵌:鳥,其狀如烏而赤足,可以御火

55、聞獜:獸,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見則天下大風

56、於兒:獸,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游於江淵,出入有光

57、蓐:獸,其狀如龜,而白身赤首,是可以御火

58、熏池:神

59、[左鬼右申]武羅:神,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齒,而穿耳以鐻,其鳴如鳴玉

60、吉神泰逢:神,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於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

經過中山依次所見之神:人面而鳥身、人面獸身、豕身而人面、鳥身而人面、馬身而龍首、龍身而人面、彘身人首、鳥身而龍首

1、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省略另一種所在地說法,以下皆是]

2、羽民(國):人,在其東南,其為人長,身生羽(看過《鏡花緣》的人應該都了解)

3、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為鳥人面一腳

4、二八神:神,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在羽民東,其為小人頰赤肩,盡十六人

5、讙頭或讙朱(國):人,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

6、厭火(國):獸(其實是長得像黑色猴子的人),獸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

7、三苗或者三毛(國):人,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

8、 [“載”字中的“車”換“至”](國):人,在其東,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

9、貫匈(國):人,在其東,其為人匈有竅

10、交脛(國):人,在其東,其為大交脛

11、不死民:人,在其東,其為人黑色,壽,不死

12、歧舌(國):人,《山海經》中沒有過多介紹,《鏡花緣》里有介紹

13、三首(國):人,在其東,其為人一身三首

14、周饒(國):人,在東,其為人短小,冠帶

15、長臂(國):人,在其東,捕魚水中,兩手保操一魚

16、南方祝融:神,獸身人面,乘兩龍

17、南山:地方,自此山來,蟲為蛇,蛇號為魚

18、結匈(國):人,在其西南,其為人結匈

19、崑崙虛:地方,在其東,虛四方

海外南出現神明:二八、羿、鑿齒、(帝堯、帝嚳、吁咽、文王均葬於狄山又名湯山)、南方祝融(海外南地理上似印度尼西亞或者西非至南非)

1、滅蒙:鳥,在結匈國北,為鳥青,赤尾

2、夏後啟:神,於大樂之野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

3、三身(國):人,在夏後啟北,一首而三身

4、一臂(國):人,在其北,一臂、一目、鼻孔

5、黃馬虎文:獸,一目而一手

6、奇肱(之國):人,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

7、奇肱之鳥:鳥,頭,赤黃色,在其旁

8、刑天:神,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乾戚以舞

9、女祭、女戚(國):人,在其北,居兩水間,戚操[左魚右旦],祭操俎

10、次鳥:鳥,人面,居山上,一曰維鳥,青鳥、黃鳥所巢,其色青黃,所經國亡

11、丈夫(國):人,在次鳥北,其為人衣冠帶劍

12、女丑: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

13、巫鹹(國):人(多為巫師),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

14、並封:獸,在巫鹹東,其狀如彘,前後皆有首,黑

15、女子(國):在巫鹹北,兩女子居,水周之

16、軒轅(國):人,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17、窮山:地方,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其丘方,四蛇盯繞

18、此諸夭:地方(非常好的一個地方,人神鳥獸共居不互犯),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

19、龍魚:魚,居在其北,狀如鯉

20、白民(國):人,在龍魚北,白身披髮

21、乘黃:獸,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

22、長股(國):人,在雄常北,披髮,一曰長腳

23、西方蓐收:神,左耳有蛇,乘兩龍

海外西出現神明:夏後啟、刑天、西方蓐收(海外西地理上似古巴比倫一帶)

1、無[“綮”字中的“糸”換“月”](國):人,在長股東,為人無[“綮”字中的“糸”換“月”]

2、燭陰:神,居鐘山下,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囗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

3、一目(國):人,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

4、柔利(國):人,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反厀,曲足居上

5、相柳氏:神或人(不敢亂下定論),共工之臣,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6、深目(國):人,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

7、無腸(國):人,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

8、聶耳(國):人,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

9、夸父:人,與日逐走,入日

10、博父(國):人,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

11、拘纓(國):人,在其東,一手把纓

12、跂/大踵(國):人,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

13、騊駼:獸,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

14、駁:獸,狀如白馬,鋸牙,食虎豹

15、蛩蛩:獸,素色,狀如馬

16、羅羅:獸,青色,狀如虎

17、北方禺強: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

海外北出現神明:帝顓頊葬於務隅之山陽,九嬪葬於陰、禺強(海外北在地理上像現在的北美洲美國以北地區)

1、大人(國):人,在[左長右差]北,為人大,坐而削船

2、奢比屍(國):神,在其(指代[左長右差]只丘)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

3、君子(國):人,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

4、[左工右蟲]々(國):人,在其北,各有兩首

5、天吳:神/獸,水伯,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6、青丘之狐:獸,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又見九尾狐)

7、豎亥:神,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8、黑齒(國):人,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9、雨師妾(國):人,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

10、玄股(國):人,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

11、毛民(國):人,在其北,為人身生毛

12、勞民(國):人,在其北,其為人黑,為人面目手足盡黑

13、東方句芒:神,鳥身人面,乘兩龍

海外東出現神明:奢比屍、天吳、豎亥(先是人後為神)、句芒(海外東在地理上似現在的北非至東非,又有一說是指現在的墨西哥)

1、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沒有詳細介紹,汗!)

2、梟陽(國):人,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脣,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手操管

3、兕:獸,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4、兕兕知人名:獸,其為獸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5、犀牛:獸,其狀如牛而黑

6、窫窳:獸,居弱水中,在兕兕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7、氐人(國):人,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8、巴蛇: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9、旄馬:獸,其狀如馬,四節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10、匈奴之國、開題之國、列人之國並在西北

海內南出現神明:孟塗(海內南地理上指今兩廣地帶,古代巴國屬地)

1、貳負與貳負之臣“危”:神,殺窫窳

2、大澤:地形,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

3、雁門山:地形,雁出其間,在氐國西

4、后稷:神,葬於此,山水環之

5、流黃酆氏(國):人

6、東胡(國):人

7、夷人(國):人

8、貊(國):人,在漢水東北,地近於燕,滅之

9、孟鳥:鳥,文赤、黃、青,東鄉

10、開明:神/獸,守百神之所在之九門,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

11、樹鳥:鳥,六首

海內西出現神:后稷、開明(海內西地理上大致是現在的四川以西)

海內北經卷十二

1、三青鳥:鳥,為西王母取食

2、戴勝:鳥

3、吉量:獸,文馬,縞身朱{髟鼠},目若黃金,乘之壽千歲

4、鬼(國):人,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

5、大行伯:人,把戈

6、如犬:獸,青,食人從首始

7、窮奇:獸,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犬北,又名從足

8、大蜂:昆蟲,其狀如螽

9、朱蛾:昆蟲,其狀如蛾

10、蟜:昆蟲,其為人虎文,脛有囗、

11、非:獸,人面而獸身,青色

12、據比之屍:人,其為人折頸披髮,無一手

13、環狗:獸,其為人獸首人身,又名蝟,狀如狗,黃色

14、襪:獸,人身黑首從目

15、戎:人,人首三角

16、騶吾:獸,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采畢具,尾長於身,乘之日行千里

17、冰夷:神,人面,乘兩龍

18、王子夜之屍:屍,兩手、兩股、胸、首、齒,皆斷異處

19、大蟹:不知道是地名還是物種,在海中

20、陵魚: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21、大戎(國):人,又名犬封國,狀如犬

海內北出現神明:西王母、貳負之屍、冰夷、宵明與燭光(次二女為舜夷登比氏生,之靈能照此所方百里)

(海內北地理上屬於現在東北三省、朝鮮韓國、山東蓬萊、日本以及河北一帶,範圍可真大)

雷神:神,雷澤中,龍首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大荒東經卷十四

1、少昊:神,統治大荒東大壑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

2、大人(國):人,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又出現了)

3、小人(國):人,又名靖人

4、[左右鬼]之屍:神,人面獸身

5、中容:人,帝俊所生,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6、蔿(國):人,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7、君子(國):其人衣冠帶劍(又出現了)

8、司幽:人,帝俊之子晏龍所生,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9、白民:人,帝俊之子帝鴻所生,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豹、虎、熊、羆

10、青丘之(國):有狐,九尾(又出現了“青丘之狐”)

11、黑齒:人,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又出現了,後均以“、、、”代替此話)

12、天吳:神,八首人面,虎身十尾(、、、)

13、禺豸虎:神,黃帝所生,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

14、玄股(國):人,黍食,使四鳥(、、、)

15、困民(國):人,勾姓而食

16、王亥:人,兩手操鳥,方食其頭

17、搖民:人,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18、奢比屍: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

19、五采之鳥:鳥,相鄉棄沙

20、[左鳥右宛]:人,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21、應龍:獸,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22、夔:獸,流波山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大荒東出現神明:少昊、[左霝右鬼]之屍、天吳、禺豸虎、奢比屍

1、術踢:獸,左右有首

2、雙雙:獸,三青獸相併

3、三身(國):人,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

4、季禺(國):人,顓頊之子,食黍

5、羽民(國):人,其民皆生毛羽(、、、)

6、卵(國):人,其民皆生卵

7、盈民(國):人,於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葉

8、不死(國):人,阿姓,甘木是食(、、、)

9、不廷胡余:神,南海渚中,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

10、因因乎:神,南方曰因乎,夸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11、季厘(國):人,帝俊生季厘,食獸

12、[左囗右至](國):人,盼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

13、鑿齒(國):人

14、蜮民(國):人,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扞弓射黃蛇

15、育蛇:蛇,赤蛇

16、祖狀之屍:人,方齒虎尾

17、焦僥(國):人,小人,幾姓,嘉穀是食

18、顓頊(國):人,生伯服,食黍,還有鼬姓之國

19、張宏(國):人,食魚,使四鳥,在海上捕魚

20、驩頭(國):人,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楊是食

21、菌人:人,小人

22、羲和(國):方日浴於甘淵

23、三騅:獸,青馬與赤馬

大荒南

出現神明:娥皇(帝俊之妻)、顓頊、帝舜、少昊、鯀、士敬(鯀之妻)、琰融(鯀之子)、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岳山、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常羲浴月,羲和浴日”,上次看到一個資料,分析出常羲與羲和是上古時期非常傑出的天文學家)

1、淑士(國):人,顓頊之子

2、女媧之腸:神,有十個,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3、石夷:人,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4、狂鳥:鳥,五采之鳥,有冠

5、西周(國):人,姬姓,食谷(大汗!不過想想也是,《山海經》是作於禹經,述於周秦的)

6、叔均:人,方耕,是代其父(后稷)及稷播百穀,始作耕(後來是餓死的,是“貴物輕身”的典範)

7、先民(國):人,食谷,使四鳥

8、北狄(國):人,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9、太子長琴:人,榣山其上之人,祝融所生,是處榣山,始作樂風

10、皇鳥、鸞鳥、鳳鳥:鳥,五采鳥三名

11、無名蟲:蟲,狀如菟,胸以後者裸不見,青如猨狀

12、鳴鳥:鳥,弇州之國,五采之鳥仰天,爰有百樂歌舞之鳳

13、弇茲: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

14、噓: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於頭山

15、天虞:人,反臂

16、常羲:神,女子方浴月,帝俊妻,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十二月份的最早由來)

17、青、黃、青鳥、黃鳥:鳥,五色之鳥,人面有發,其所集者其國亡

18、黃姖之屍:人

19、比翼鳥:鳥(、、、)

20、白鳥:鳥,青翼,黃尾,玄喙

21、天犬:獸,赤犬,其所下者有兵

22、西王母:神/獸,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所居之山萬物盡有(、、、)

23、女祭、女囗:人,處寒荒之國

24、夏耕之屍:人,無首,操戈盾立,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

25、吳回:人,奇左,是無右臂

26、夏後開:神,珥兩青蛇,乘兩龍,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27、互人(國):人,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28、魚婦:魚,偏枯,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

29、鳥:鳥,青鳥,身黃,赤足,六首

大荒西

出現神明:禹、共工、顓頊、女媧之腸、帝俊、后稷、老童、祝融、弇茲、噓、常羲、西王母、夏後開

1、胡不與(國):人,烈姓,黍食

2、琴蟲:蟲,獸身蛇身

3、蜚蛭:蟲,四翼

4、大人(國):人,厘姓,黍食(第三次出現了~汗!)

5、大青蛇:蛇,黃頭,食麈

6、叔歜(國):人,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7、獵獵:蟲,黑蟲如熊狀

8、北齊(國):人,姜姓,使虎、豹、熊、羆

9、毛民(國):人,依姓,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采,役采生修囗台,修囗台殺綽人、帝念之,潛為之國,是此毛民(、、、)

10、禺強:神,北海之渚中,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與禺豸虎為兄弟

11、九鳳:神,九首人面鳥身

12、強良:神,銜蛇銜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

13、夸父:神,珥兩黃蛇,把兩黃蛇,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再一次有描述夸父追日,被我省略)

14、無腸(國):人,是任姓,無繼子,食魚(、、、)

15、相繇:神,共工之臣,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16、黃帝女魃:人,衣青衣,後有詳細介紹這段神話,很有名很精彩: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17、深目民(國):盼姓,食魚(、、、)

18、赤水女子獻:人,女子衣青衣

19、犬戎:神,人面獸身,黃帝生苗龍,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

20、戎宣王屍:獸,赤獸,馬狀無首

21、一目:人,當面中生,又說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22、繼無民(國):人,任姓,無骨子,食氣、魚

23、苗民:人,黑水之北,有翼,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24、儋耳(國):人,任姓禺號子,食谷

25、燭龍: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龍(“燭陰”的另一種叫法,還是指北極的極晝與極夜)

大荒北

出現神明: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禺強、九鳳、強良、夸父、相繇、魃、犬戎、燭龍、蚩尤、應龍、黃帝、共工

1、朝鮮(國):人,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

2、韓流:神,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3、柏高:人,上下於肇山,至於天

4、蝡蛇:蛇,靈山有赤蛇在木上,木食

5、鳥氏:人,處鹽長之國,鳥首

6、猩猩:獸,青獸,人面

7、窫窳:獸,龍首,是食人

8、黑蛇:蛇,青首,食象

9、贛巨人:人/獸,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

10、黑人:人/獸,虎首鳥足,兩手持蛇,方

11、嬴民:獸,鳥足,有封豕

12、延維:神,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

13、[左山右囷]狗:獸,青獸如菟

14、翠鳥、孔鳥:鳥

15、翳鳥:鳥,五采之鳥,飛蔽一鄉

16、相顧之屍:人,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

17、玄狐蓬尾:獸

18、釘靈(國):人,其民從厀以下有毛,馬蹄善走

19、鯀:神,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20、伯陵:神,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最早的詩)

21、番禺:神,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最早的舟)

22、吉光:神,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最早的車)

23、般:神,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最早的武器)

24、晏龍:神,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最早的音樂)

25、后稷:神,帝俊生后稷,播百穀(最早的農作物)

26、大比赤陰(不知道是否是這個名字):神,是始為國(最早的國家建立)

27、禹:神,就是大禹,是始布土,定九州(最早的治理洪水)

28、義均:神,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最早的工匠)

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

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今定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危攵][阝區]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質明有信。考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考宣帝時,擊[石番]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殺窫,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相關詩歌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古詩大意

精衛口含小小的木塊,將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 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刻怎可期待!

◇賞析

詩的前半部分,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精衛是炎帝少女死後化為的精靈,雖然身小力薄,卻常西山之木以填於東海。“微木”與“滄海”是一組多么強烈懸殊的對比,以微木填海何時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擔一石之移山。但詩人歌頌的是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與矢志靡它的決心,只要有這種精神與決心終有成功勝利的一天!“刑天舞乾戚”講的是刑天操斧執盾不甘失敗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斷首,仍然揮舞牌,剛毅的精神長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這個“固”字點明刑天的“猛志”本為其生來所固有而永不衰竭,無論失敗還是死亡終不能使其消減。詩人在“精衛”與刑天身上看到他們這種共有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從而加以讚頌謳歌,就隱含著詩人自身也時時以這種精神自策自勵。

這首詩的後半部分詩人進一步讚揚這兩個英雄頑強的鬥志。儘管良機已失,徒懷雄心,但他們也不存憂慮,毫無悔意。通過精衛和刑天的行動,寄託了自己的悲憤。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前二句寫“精衛”與“刑天”如此剛毅的緣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變化而言。生與死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女媧變成精衛,刑天變成乳目臍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無論銜微木填海,或舞乾戚向敵,都能無慮而不悔。詩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學觀點激勵自己無慮不悔的鬥爭意志。最後二句是詩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嘆精衛與刑天徒然存在著昔日猛志,但如願以償的時機豈能等到?實際上是詩人慨嘆理想的無法實現。前人認為此二句是詩人的自白之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