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學習xuéxí
[study;learn]通過閱讀、聽講、研究、實踐等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
例:學習一種語言
學習數學
引證解釋
1.小鳥學飛。《禮記·月令》:“鷹乃學習。”陳澔集說:“學習,雛學數飛也。”
2.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史記·秦始皇本紀》:“士則學習法令辟禁。”宋葉適《毛積夫墓志銘》:“稍長,親師友,學習今古。”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一章第四節:“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3.明清時稱在某一部門實習的官員或侍從等為學習。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靈台,掌印太監一員,近侍僉書數員,看時刻近侍三十餘員,學習數十員。”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又大拜不階,協辦樞廷不始學習,皆異數也。
基本概況
學習是人類(個體或團隊,組織)在認識與實踐過程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掌握客觀規律,使身心獲得發展的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和人類整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變化的行為方式。從廣義上說,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通過實踐或訓練而獲得由經驗引起的相對持久的適應性的心理變化,即有機體以經驗方式引起的對環境相對持久的適應性的心理變化。學習不僅僅是指課本知識即文化的學習,還有樂器、美術、書法等技能的學習,更是生活技能的學習,為人處世的學習,對社會和生活的學習。對生活品質、學習品質、個性因素影響最大並起決定性和關鍵性的因素是家長開展親職教育的能力。其次才是環境因素。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有機體由後天獲得經驗而引起的比較持久的行為和行為傾向的變化。個體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持久變化,是學習者反覆練習而形成經驗的結果。
學習論點
(1)素普(Thorpe,1963):
學習是通過由經驗產生的個體行為的適應性變化而表現出來的過程。
(2)金布爾(Kimble,1961):
學習是由強化練習引起的有關行為潛能的持久性變化。
(3)加涅(Gagne,1965):
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而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
(4)威特羅克(Eittrock,1977):
學習是描述那種與經驗變化過程有關的一種術語。它是在理解、態度、知識、信息、能力以及經驗技能方面學到相對恆定變化的一種過程。
(5)溫非爾德(Wingfield1979):
學習是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或知識的較持久的變化。
(6)鮑爾和希爾加德(Bower,Hilgard,1981):
學習是指一個主體在某種規定情境小的重複經驗引起的、對那個情境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7)潘菽(1980):
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
(8)張春興(1994):
學習是因經驗而使個體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改變且維持良久的歷程。
(9)陳崎(1997):
學習是由於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10)皮連生(1997):
學習是機體通道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導致能力或傾向相對穩定變化的過程。學習是人和動物依賴於經驗來改變自身行為以適應環境的神經活動過程,
狹義的學習即學生的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的掌握前人的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能力,培養個性和思想品德的過程。學習不僅指有組織的知識、技能、策略等的學習,也包括態度、行為準則等的學習。學習不僅指學生在學校內的學習,也包括個體自出生就存在的一直持續終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學習。
綜合以上定義,定義中強調以下幾點:
第一,對象學習的對象是人。
第二,性質學習不僅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而且是個體化,社會性的活動,這正是人的學習與動物行為的本質區別。
第三,內容學習的內容是獲取知識和經驗,掌握客觀規律來指導自身發展。
第四,目的學習的目的和結果是使個體身心獲得發展,不斷實現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這不僅是人類學習活動最本質的特徵,而且是人類創造力的最根本的源泉。
一般認為,學習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經驗的過程。從狹義上說,學習是專指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是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有步驟地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才智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在學習內容上以掌握前人經驗和行為規範為主;在學習情景上以師生交往為主;在學習形式上是通過課堂教學,以語言為載體,通過他人傳遞,間接獲取知識經驗;在發展目標上,要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一般要經歷感知、理解、記憶、套用等階段。所以,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十分特殊的過程,是個體掌握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過程。
學派觀點
在教育學領域中,一般認為學習是人類個體在認識與實踐過程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掌握客觀規律、使身心獲得發展的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它把學習當作一種社會活動來考察的。而心理學領域內大家比較贊成的是指人和動物因經驗而引起的傾向或能力相對持久的變化過程,這些變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藥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現出外顯的行為。它著重考察的是學習的心理機制。
行為主義認為: 1. 動物的學習就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 2. 學習的實質就在於形成、強化與反應之間的習慣性聯結。 3. 斯金納派新行為主義認為--塑造有機體行為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 4. 學習就是條件作用,學習就是行為,至於思維也是一種能夠被分解和編製成詳細行為目錄的行為。它主要強調的是刺激——反應的聯結。
格式塔學派認為: 學習的實質和目的不在於強化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而在於形成和發展"格式塔"(即形成和發展人的內在認知結構、完形)。 格式塔強調的則是形成和發展“格式塔”。
建構主義認為: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學習過程包含兩方面的建構: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運用原有的經驗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學習既是個性化行為,又是社會性活動,學習需要對話與合作。學習發生於真實的學習任務中。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為:學習是自我概念的變化,是價值與潛能的實現。
分類
視覺型 視覺型的人學習時,比較容易接受視覺信息。會把要學習的東西在腦海中組成圖像和片斷,他們的學習效率比較高。
1.希望老師多寫板書,喜歡做課堂筆記。
2.複習時喜歡用紙和筆複習,一遍遍抄寫、反覆默寫。
3.希望在安靜的場合下學習,獨自學習效果更好。
4.喜歡和動作型的人交往。
4.聽課時喜歡坐前排。講話很快,眼睛在看,頭腦轉的很快。
5.用圖片、投影、軟體等輔助學習效果更好,他們喜歡記憶信息視覺化。
6.學生在學習中70-80%來自於視覺性記憶,但分為形狀記憶型和顏色記憶型兩種。
7.學生在8歲前聽覺記憶比較好,9歲開始視覺記憶增強。
8.視覺型學習的學生比較喜歡理科。喜歡從事畫家,設計師、工廠技術員等工作。
9.視覺型的學生,可以多採用看電影、電視、幻燈、計算機、展覽會等視覺呈現方式進行輔助學習。他們還應當多鍛鍊實踐能力。
10.視覺型的人,生活比較有條理、整潔、講究衣著。愛說:“我明白你的意思”。喜歡自己看,而不喜歡聽別人介紹。
11.送禮品時,最好是送一本書。還要了解一下是喜歡看書,還是喜歡看錄像。
聽覺型 聽覺型的人比較容易接受聽覺信息,知識經過老師講解後,他們就容易理解、記住,其學習效率也比較高。
1.課堂上喜歡聽老師講課,但不愛做筆記。愛把剛學習到的東西,複述一遍。對這樣的學生,可以多講解,以幫助學習。老師應多進行討論式教學輔導。
2.記憶東西喜歡反覆讀,大聲讀出聲音。
3.願和同學們進行討論式學習,傾聽別人講來學習。
4.複習時喜歡用錄音機錄下重點內容反覆聽,
5.說話慢,讀書時愛跳躍式進行,對字詞的理解快。
6.音樂感強。
7.用閱讀材料、錄音帶、寫作工具、對話討論、辯論、講故事、群體遊戲、社交聚會、社團活動、社區活動輔助學習效果更好。他們也應當多鍛鍊實踐能力。
8.聽覺型學習的學生比較喜歡文科。
9.聽覺型的人,喜歡交談,聽音樂。愛說:“我聽懂了你說話的意思。”
10.送禮品時,可送一錄音機,在錄音帶上錄下你的祝福。
動作型(運動型) 動作型的不善於從書本接受知識。他們的學習往往要藉助實際操作進行,這樣學習的效率自然就差一些。會運用身體的移動和活動,來練習和理解。
1.通過動作來記憶事物的類型。這類人心靈手巧,做各種體育運動或技巧能馬上記住。
2.動作型的特點是通過整個身體運動器官的活動來記憶的,而一旦記住就很難忘掉。如騎腳踏車、游泳、滑冰等。
3.對這類學生,可以讓他多動手,多進行實驗和製作,從中獲得知識。同時也要讓他們逐步習慣於從書本中吸收知識。
4.見面喜歡主動打招呼,你問他你好不好?他的回答是我感覺還可以。
5.送禮品時,可送一台攜帶型收錄機,邊運動邊複習學到的東西。
緘默——綜合型
1.課堂上學習喜歡經常改變姿勢,常不能有正確坐姿。
2.喜歡在有音樂背景下學習。
3.學習時一般只能堅持15-20分鐘,就要停下來休息,休息3-5分鐘後再學習。
4.記憶時喜歡閉眼睛,在頭腦中再現學習的內容。有時喜歡邊走邊記。
5.學習喜歡安靜,喜歡自己單獨在一處學習,喜歡自己選擇學習的時間和方法。
學習計畫
首先,要培養熱愛學習的興趣和一絲不苟的嚴謹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注意發現自己的優勢,在取得成績後區分建立自信心,進而培養到對學習的興趣,這樣就有了學習動力。同時也要養成刻苦認真的學習習慣,這能保證學習的效率和成果。
其次,對基礎知識要給予特別的重視。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都是由基礎知識構成,學好與否對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有很大影響,而且,無論離考試題如何變化,都是由基礎知識演變而來的,學好了基礎知識,就不會產生解題困難,實際上能力也就提高了。
最後,要注意培養自學能力和與同學討論共同提高的習慣。因為學習首先要經過自己的消化,因而自學能力非常重要,通常自學的知識輕易套用和識憶,自然就屬於較牢固的知識,之後,消化過程中有難理解的部分,一定要請教同學或老師,或者與同學進行討論進而解決問題,這樣我得的知識也會記憶得較深刻。
總之,要在學習這項"苦差事"上取得成績是不容易的,這不僅需要一定的智商,更重要的是個人主觀的努力,兩者能一不可,在現在情況中,大家的智商差不多,更需要刻苦努力,才能結業不負果。當然,旁逸結合也是不可缺少的。 自主學習
學習作為一種獲取知識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知識經濟時代,自主學習已是人們不斷滿足自身需要、充實原有知識結構,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並最終取得成功的法寶。
學習尤其是自主學習在今天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學習。它在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的需要。它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興趣有直接和間接之分,直接興趣指向過程本身,間接興趣指向活動結果。學生有了直接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情況就大相逕庭了。學生在逼迫的狀態下被動地學習,學習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學習是誰的事情,誰應當對學生的學習承擔責任?學生如果不能清醒的意識到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和發展的關係,就不能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那么也就談不上是一種真正地自主學習。
其次,自主學習是一種獨立學習。如果說主動性表現為我要學,那么獨立性則表現為我能學。本次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並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充分意識到自主學習在新課改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自主學習的精神實質,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一定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和記憶
(一)人類的學習與記憶過程
外界環境中經常有大量的信息通過感覺器官從而進入大腦。據估計只有1%的信息能較長期地被貯存起來,而大部分卻被遺忘了。能被長期貯存的信息是反覆作用於大腦,並且對個體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大腦對信息的貯存可分為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兩個階段。在短時記憶中,信息的貯存是不牢固的。例如,剛剛看過一個電話號碼,很快就會忘記,只有通過反覆運用,才能轉入牢固的長時記憶。
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可進一步分成四個連續的階段:即感覺性記憶、第一級記憶、第二級記憶和第三級記憶。前兩個階段相當於短時記憶,後兩個階段相當於長時記憶。感覺性記憶是指信息通過感覺器官進入大腦感覺區內貯存的階段,貯存的時間不超過1秒鐘。若經過處理,把那些不連續的、先後進入的信息整合成新的連續的印象,則由感覺性記憶轉入第一級記憶。信號在第一級記憶中貯存的時間也只有幾秒鐘。如果進一步反覆學習運用,信息便在第一級記憶中循環,延長第一級記憶的時間,這樣便可轉入第二級記憶,記憶持續時間可達幾分鐘到幾年。有些記憶的痕跡,如自己的名字和每天都在進行的操作手藝等,通過長年累月的運用,是不容易忘記的,這類記憶屬於第三級記憶。
(二)學習和記憶的機制
在神經生理方面,神經元活動的後作用是感覺性記憶的基礎。在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之間形成許多環路聯繫,可能是第一級記憶的基礎。前文已提到,海馬環路與記憶密切相關。
在神經生化方面,較長時的記憶可能與腦內蛋白質的合成有關。在金魚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中,如果用嘌呤黴素抑制腦內蛋白質的合成,則動物不能建立條件反射,學習記憶能力發生明顯障礙。
在神經解剖方面,永久性的記憶可能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實驗中觀察到,生活在複雜環境中的大鼠,其大腦皮層較厚,而生活在簡單環境中的大鼠,則大腦皮層較薄。這說明學習記憶活動多的大鼠,其大腦皮層發達,突觸聯繫也多。
(三)影響學習和記憶的神經遞質
中樞的膽鹼能遞質系統與學習記憶有關。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以及大腦皮層內部均有乙醯膽鹼遞質,它對大腦皮層起興奮作用,為學習與記憶提供基礎性活動背景。海馬環路中也有豐富的乙醯膽鹼遞質,它的活動可促進第一級記憶的保持,並促使第一級記憶轉入第二級記憶。實驗觀察到,正常青年受試者長期服用阿托品後,可引起記憶減退;動物中也觀察到,注射抗膽鹼藥東莨菪鹼也可使學習記憶減退。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阻斷了海馬環路的功能,影響了由第一級記憶向第二級記憶轉移的過程。老年人的健忘症可能是由於中樞膽鹼能遞質系統的功能減退而造成的;給予膽鹼藥可使老年人的記憶功能改善。但是,套用膽鹼藥過量,反而使記憶力減退,因此用藥必須慎重。
此外,垂體後葉的升壓素(抗利尿激素)也與學習記憶有關。動物訓練後,將升壓素注入海馬齒狀回,可增強記憶。臨床研究發現,老年人血液中垂體後葉素含量減少,用升壓素噴鼻可使記憶效率提高;用升壓素治療遺忘症,能收到一定效果。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就是指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接收信息——保留信息——處理信息的主觀偏好方式。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學習風格就是認知風格。認知風格是指一個人常用的處理資訊的方式,也就是一個人在記憶、思考、解決問題時慣用的思維方式。當我們談到學習風格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某一個人獨特的學習方式,也就是這個人偏好的學習方式。
在重視終生學習的今天,父母除了需要知道孩子要學些什麼才重要外,也要明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方法。假如家長能配合子女的學習風格,便能令他們的學習效益發揮得最好。不同的學習風格並無高低、對錯、好壞之分,也不涉及能力問題,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慣用方式而已。
由於先天基因遺傳原因造成腦部細胞分布於新皮質(額葉、枕葉、頂葉、顳葉)產生不同高低比例而形成學習方式的優先次序,例如:一般人腦細胞平均分布於顳葉(主控大腦的聽覺系統)為21%,若您在此葉的分布比例較高(例如為25%)而相對降低枕葉(主控視覺系統)的分布比例(一般為17%),您自然而然就會習以為常,以聽覺偏好來吸收信息,而視覺學習變成非第一選擇,亦即先天遺傳形成孩子為聽覺型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差異會跟隨人一輩子,一個人的學習風格就像他智力的指紋,是獨一無二而且永恆的。根據對國小生多年來眾多個案的歸納統計,孩子手指的紋型,會形成孩子先天遺傳的特殊風格,從手指紋型可初步判斷:斗型紋多的孩子偏向於認知型的學習偏好,簸萁型紋多的孩子偏向於社會型的學習偏好。
學習策略
“策略”一字源於希臘語,意為“將才”,指行為或行動計畫,以及為解決某問題或達到某目標而有意識作出的一套活動(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P.835)。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任何活動”(李維等:心理學百科全書,P.382);指“學生在形成概念和知識結構的過程中如何運用各種認知過程及其不同組合形式開展學習活動的技術和方法”(高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P.311)。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積極進行的認知操作。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地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學習成果的優劣不僅依賴於教師的傳授,更取決於學習者對知識的加工過程,亦即學習者主動地運用學習策略的過程。學習者通過對學習任務、學習材料加工和對學習者自身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完善的學習計畫,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學習策略不僅僅是一些學習方法的簡單組合,學習策略還涉及到如何根據學習情境的變化對學習的程式、規則、方法、技巧進行運用和調控。
學習策略既有內隱、外顯之分,又有水平層次之別。學習策略既可能是外顯的程式步驟,也可能是內隱的思維方式。同是複述策略,有可能是簡單地按次序複述,也可能是選擇陌生的或重點內容複述。學習策略涉及到一系列具體的學習技能,涵括了學習者能否依據一定的要求和實際情況的發展意識和靈活地採用一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它是衡量個體學習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約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學習策略的制定涉及到一系列的因素,因此,一種學習策略總是具體的、特定的、條件性的,會因學習任務、學習環境和學習者的不同而發揮不同的作用,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因事、因情境和因人而定。
分類層次理論
加涅學習層次分類
加涅(R.M.Gagne)根據人類學習的複雜程度將學習由簡到繁劃分為八個層次:
⑴信號學習。學習對某種信號刺激作出一般性或彌散性反應。
⑵刺激—反應學習。學習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與一定的反應相聯結,並得到強化,學會以某種反應去獲得某種結果。其典型例證是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反射。
⑶.連鎖學習。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的聯結。它是各種技能學習的基礎,其動作的熟練要經過反覆的練習。例如,體育運動中的三級跳,從助跑、踏板、起跳到落地,就是一系列的刺激—反應動作的聯結和連鎖化。
⑷.言語聯想學習。指形成一系列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其實質是不過是言語領域的連鎖學習。
⑸辨別學習。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並對各種刺激特徵的異同作出相應的不同反應。它包括簡單的辨別,如對不同形狀、顏色的物體作出不同的反應,也包括複雜的多重辨別,如對相似的、易混淆的單詞作出正確的的反應。
⑹概念學習。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並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加以反應。如,將鳥、狗與花、草等刺激進行區別,並將鳥、狗用“動物”加以概括,這就是概念學習。
⑺.規則學習。規則學習亦稱原理學習,指了解概念之間的關係,學習概念間的聯合。
⑻.解決問題學習。解決問題學習也稱高級規則的學習,就是學會在不同的條件下,運用規則和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霍茲蘭學習層次分類
霍茲蘭依據學習進化水平的不同,將學習分為四類:
⑴反應性學習。是一種最簡單的學習,包括習慣化和敏感化。
⑵聯結性學習。是條件反射的學習,主要有三種:一是抑制性條件作用,即不重複被懲罰的動作的學習;二是經典條件作用;三是操作性條件作用。
⑶綜合性學習。把各種感覺結合為單一的知覺性刺激。包括感覺前條件作用(即S—S)學習、定型作用(對複合刺激反應,而不對其中的個別刺激反應)與推斷學習(客體永久性觀念的運用)。
⑷象徵性學習。象徵性學習是一種思維水平的學習,主要為人類所特有,包括符號學習、語義學習與邏輯學習。
學習與壓力
一般來說,對於一些知識的記憶,很多人會認為,臨時抱佛腳式的突擊記憶效果並不大,但近日有國外心理學家宣稱,考試之前最後階段的記憶,反而更容易記住。
國外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在壓力下人體產生的激素能夠造成腦細胞的改變,可以幫助其更有效率的存儲記憶。應激激素皮質醇和腎上腺素能夠改變神經元內基因的工作方法,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說:“我們常常會發現,不愉快的回憶往往要比那些美好的回憶給我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是因為從生物學角度更重要的是記住一些有可能傷害或者威脅我們的東西。壓力使得人類大腦提高學習和記憶的能力,作為其中一種結果,壓力的提高通常使得我們學習的效果也得以提高,學習的壓力有助於在海馬體更好的鞏固記憶。”
重新組織的基因幫助著人類大腦神經細胞的生長和發展。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是人類面對壓力非常基本且重要的反應機制,在應對壓力時這些激素會進入血液,提高血糖水平,加快新陳代謝,並提供人體額外的能量。
同時因為記憶的遺忘理論,所以近時間的忘記能力要更強,更容易記往所學的知識!
學習興趣的培養
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問題非常的頭疼,很多孩子他們對學習並不感興趣,只是對玩感興趣,像電腦、遊戲等,孩子總是玩不夠。很多家長都會想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怎么樣讓孩子對待學習就像看電、玩遊戲那樣投入呢?下面就為家長介紹幾種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學習興趣的源泉。那么,父母該如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呢?
當孩子把奶瓶反轉,並且試著從奶瓶的底部來吸奶的時候,當孩子將停下了的玩具火車又推又拉又打,想使它再次跑動起來的時候,當孩子在公園裡專心地看著被風吹得搖搖擺擺的花草的時候,這些都是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這個陌生世界的表現。對孩子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值得探索的。此時,大人不要忽視和否定孩子的學習和探索行為,而應該精心地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跟孩子一起去驚異,去提問,去討論,去共同作出結論。
當孩子帶著問題去問父母的時候,父母不應該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孩子。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遠不如讓孩子自己思考“為什麼”來得重要。例如,當孩子問“鳥兒晚上睡在哪裡”時,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鳥兒在晚上的可能去處;當孩子問“黃色和藍色顏料混合後會變成什麼顏色”,你不要簡單地告知“會變成綠色”,你可以說:“是啊,那究竟會變成什麼顏色呢?”以此來引導孩子去試驗,去思考,讓孩子自己去得出結論。同時你還可以通過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激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
能否給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是呵護孩子好奇心的關鍵。父母如果經常給孩子下達一些強制性的智力作業任務,那么孩子會感到總是在一種有壓力的環境之中,他們便會將思考問題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久而久之,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就會消失殆盡。因此,對於強制性的智力作業,要少些再少些。
二、為孩子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
例如,孩子一般都愛聽故事,不管是老師或父母講故事,還是廣播電台或電視台播放故事,孩子們總是專心致志地聽,特別是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最能吸引他們。當你講小人書中的故事時,你會發現孩子常常是一邊聽一邊很想認識書上的字,這種主動要求學習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父母可以利用這一時機因勢利導,適當教孩子認認字,不要求孩子寫,更不要求孩子記這些字,只要他們能認識,能把一個小故事讀下來就行。孩子聽得多了,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這些字。會有一天,父母發現,孩子已經能很連貫地把書上的故事琅琅上口地讀出來。當孩子在閱讀課外書刊時,家長可利用讀物內容,作為與孩子對話的內容。這樣,孩子在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可以不時地受到啟迪,並逐步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與習慣。
三、帶孩子到大自然、社會中去,開闊眼界,提高學習興趣
家長可以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到大自然中觀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帶孩子去觀察小樹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長情況;夏天帶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帶他們去觀察樹葉的變化;冬天又可引導他們去觀察人們衣著的變化,看雪花紛飛的景象。孩子通過參加各種活動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習興趣。家長最好還能指導他們參加一些實踐,如讓孩子自己收集各種種子、搞發芽的試驗、栽種盆花;也可飼養些小動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啟發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畫出來,並鼓勵他們閱讀有關圖書,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到書中找答案。這樣,孩子的興趣廣泛,知識面擴大了,學習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四、發展孩子多方面的興趣
一些孩子由於受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在三歲左右就開始對畫畫或樂器產生興趣。特別是孩子進了幼稚園以後,在老師的誘導下,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現了第一次飛躍。最先使孩子產生興趣的一般是畫畫、唱歌和表演,當然這些都是模仿性的。對鋼琴、電子琴、手風琴的興趣都可以在幼兒期喚起,這時不是要求孩子能達到什麼水平,而是以喚起他們對各種樂器的興趣為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歡跟大人下棋,當然更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下遊戲棋。父母只要做有心人,為孩子們提供一些條件,準備一些簡單的器具,多給孩子講講自己的見聞,多與孩子一起玩,孩子多種學習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時,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穩定性不夠,所以多好動愛玩,所以不要過於急於求成,以避免造成負作用。
好處
1. 刺激神經
研究表明通過保持大腦活力和專注力,可有效防止大腦衰退,這樣的持續精神刺激能夠有效減緩(甚至可能防止)老年痴呆症的發生。正如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大腦也需要通過鍛鍊來保持強壯和健康,所以有句話怎么說來著“不用就失去”,這對腦力尤其適用。猜謎以及玩遊戲如下西洋棋也能有效刺激認知。
2. 減緩壓力
無論工作、人際關係還是其他雜七雜八的日常瑣事中遇到多大的壓力,一個好故事絕對能讓你把這些都拋在腦後。一本優質小說絕對可以帶你進入另一個世界,而一篇好的文章足以把你牢牢吸引無暇顧其他,幫你去除緊張讓你得以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