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1759年,36歲的亞當·斯密(AdamSmith)完成了第一版《道德情操論》後一舉成名。首版後終其一生的31年間都在不斷地修訂和完善這部作品,前後進行了5次精心修改,第6版是於1789年底修訂完畢並在1790年作者去世前幾個月才出版的。1764年起,此書就開始有英語之外的其他語種的譯本出版。
在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相比《國富論》,《道德情操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而它對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對處於這場變革中的每個人更深層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書信息
書名:道德情操論作者:(英)亞當·斯密,樊冰 譯
出版社:山西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6-1
ISBN:9787807672869
開本:16開
定價:32.00元
作者介紹
亞當·斯密(AdamSmith),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1723年6月5日出生於蘇格蘭法夫郡;1737年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哲學;1740年被選人牛津大學深造;1748年,任愛丁堡大學講師;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學教授;1763年,任英國財政大臣養子的伴遊導師;1778年任愛丁堡關稅局長;1790年7月17日辭世。斯密一生奉獻了兩部傳世經典:《道德情操論》(1759年)和《國富論》(1776年)。前者為倫理學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譽學術界;後者為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也成就了亞當·斯密作為“經濟學之父”的不朽名聲。
目錄
譯者序
告讀者
第一章 論合宜感
第一節同情感
第二節 論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節 論通過他人的情感與我們的是否相合來評論他人的情感合宜與否的方式
第四節 續前節
第五節論可親與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論各種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節 論源自身體的感情
第二節 論源自特殊的想像偏向或習性的感情
第三節 論不和樂的感情
第四節論和樂的感情
第五節 論自愛的感情
第三章 論處境的順逆對人類評論行為合宜與否的影響
第一節雖然我們對悲傷的同情感通常比對快樂的同情感更為強烈,但悲傷的同情感通常遠遠不如主要當事人自然感覺到的悲傷那般強烈
第二節 論雄心壯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別
第三節 論欽佩富貴與藐視貧賤的心理傾向腐化我們的道德判斷
第二篇 論功勞與過失,即論獎賞與懲罰的對象
第一章 論功過感
引言
第一節 凡是看起來當受感激的對象,似乎都該受獎賞;同樣的,凡是看起來當受怨恨的對象,似乎都該受懲罰
第二節論當受感激與怨恨的對象
第三節如果施惠者的行為未獲讚許,則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會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動機未受譴責,則受害者的怨恨便不會有人同情
第四節前幾節的要點重述
第五節功過感的分析
第二章 論正義與仁慈
第一節 這兩種美德的比較
第二節 論正義感、自責感,並論功勞感
第三節論自然女神賦予心靈這種構造的效用
第三章 論運氣如何影響人類對於行為功過的感覺
引言
第一節 論運氣所以有這種影響的原因
第二節 論運氣的這種影響的程度
第三節論這種感覺出軌的終極原因
第三篇 論我們品評自己情感與行為的基礎,並論義務感
第一節 論自許與自責的原理
第二節論喜歡受到讚美及喜歡值得讚美;並論害怕受到譴責及害怕應受譴責
第三節論良心的影響與權威
第四節 論自欺的性質,並論概括性規則的起源與套用
第五節論概括性道德規則的影響與權威,以及這些規則應當被視為神的法律
第六節 在哪些情況下,義務感應當是我們唯一的行為原則,以及在哪些情況下,它應當獲得其他動機的讚許
第四篇 論效用對讚許感的影響
第一節論合用的外表賦予所有工藝品的美,並論這種美的廣泛影響
第二節論合用的外表賦予人的性格與行為的美,並論這種美在何等程度內可以被視為讚許該性格或行為的一個根本要素
第五篇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讚許與譴責等情感的影響
第一節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美醜概念的影響
第二節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情感的影響
第六篇 論好品格
引言
第一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論審慎
第二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他人幸福的那一
引言
第一節論自然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個人託付給我們照顧
第二節 論自然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社會團體託付給我們幫助
第三節 論博愛
第三章 論克己
結論
第七篇 論道德哲學體系
第一章 論道德情感的理論應該探討的問題
第二章 論各種說明美德之性質的學說
引言
第一節論主張美德以合宜為本的學說
第二節論主張美德以審慎為本的學說
第三節論主張美德以慈善為本的學說
第四節 論善惡不分的學說
第三章 論各種關於讚許之原理的學說
引言
第一節 論主張讚許之原理本於自愛的學說
第二節論主張讚許之原理本於理性的學說
第三節論主張讚許之原理本於感覺的學說
第四章 論不同的作者處理道德實務規則的方式
評價
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美]197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
在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中,由於人們只看到斯密在其《國富論》中論述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重視經濟人的謀利心理和行為,強調“自利”,卻相對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論》中所重視的社會人的倫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從而曲解、誤讀了亞當·斯密學說。——[英]199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
我們目睹了金錢欲爆發之後的種種罪惡,會感到斯密稱《道德情操論》比《國富論》更基本的含義。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災難。——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
斯密自己比起重視《國富論》來似乎也更重視自己的《道德情操論》。《道德情操論》不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主要著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最後幾年裡竭盡全力進行修訂的一本書。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經時日無多的情況下,對這本書進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修訂,這說明了倫理學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對於道德真理的探討在斯密那裡是貫穿始終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沉思錄》譯者何懷宏
溫家寶總理推薦
大家都知道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一句名言——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卻很少有人讀過。他在這本書里寫道,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對於我們來說,第一是發展。第二是協調發展。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公平與正義。——溫家寶總理接受《愛爾蘭時報》助理總編採訪2004年04月29日外交部網站
聽取了委員們的建議後,溫總理髮表了講話,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取得的成績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他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論》同樣精彩。”——《溫總理薦書企業家<道德情操論>同樣精彩》2005年3.10《重慶晚報》兩會報導
中國總理溫家寶昨日下午會見出席《財富》全球論壇的跨國公司CEO和部分港商時說,中國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但他表示,亞當斯密(AdamSmith)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溫家寶還說﹕「我想了一夜,給《財富》論壇提一個建議,不僅要關注世界大型企業的發展,還要關注世界上一半貧困人口的問題。」對此,時代華納高級副總裁傅秉德盛讚上任才兩年多的溫家寶政府在消滅貧困問題上「已經取得卓越成就」。——《溫家寶接見財富論壇商家關注企業亦關注窮人》2005年05.19香港鳳凰衛視
溫家寶總理最近在跟文學藝術家的一次“談心”中,特別提到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里所說的話,即如果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裡,那么它在道義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溫總理就此發揮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公平與正義,關心民眾的利益,讓每個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設的成果。”這句話的“每個人”這個短語至為重要。——《從“小康”到“和諧”》2007年02.10《人民日報》第08版
“我曾經講過社會主義的兩大任務,一大任務是集中精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因為只有物質財富豐富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才有保障。第二,我們必須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談到這裡,溫總理轉向在場的師生,問道,“你們讀過《道德情操論》么?”不少同學點頭說:“那是亞當·斯密的書。”
溫總理很高興,接著說:“亞當·斯密寫過兩部有名的著作,一本叫《道德情操論》,一本叫《國富論》。《國富論》是講市場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道德情操論》中有一段話很精彩,他說如果社會財富只集聚在少數人手裡,那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必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我覺得這個話是對的,所以要講公平,要把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價值。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要講正義,這就需要我們推進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司法制度改革。”樸素的話語蘊含了深刻的哲理,熱烈的掌聲又一次響起,表達了師生們的崇敬和認同。——《東風送春綠滿園——溫家寶總理“五四”青年節看望人大學子紀實》2007年05.28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網
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一個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底線。我們應該倡導: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全文》,2009年2月2日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