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春秋時鄭地也,為陳所侵,故曰陳留,戰國時魏惠王都大梁,即其地也。秦始皇一統中國後,廢分封,置郡縣,設立了陳留縣,屬三川郡治所在今開封陳留鎮。漢高祖劉邦嘗兵敗於此,昭靈後是以死焉。武帝元狩中分河南郡置陳留郡,逮至興平中,董卓暴亂天下,魏武乃自此興兵倡義。若以今天的行政區劃而論,相當於今河南東至民權、寧陵,西至開封縣、尉氏(weishì),北至延津、長垣,南至杞縣、睢縣之間的地區。其後,郡治屢有變更,但均未出今開封市境。隋初廢。
陳留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戰國時期屬鄭國,名留地,後被陳國所並,更名為陳留。秦置縣,漢設陳留郡,晉朝為陳留國,隋朝為郡,明清為縣。商湯時著名宰相伊尹,東漢文學家、政治家蔡邕,藝術家、文學家蔡琰,東漢末年曹操部將典韋,漢光武帝時洛陽令董宣等均是陳留人,1948年10月解放後,設陳留縣、陳留專員公署,後設陳留區、陳留人民公社、陳留鄉,1984年撤鄉建鎮。
陳留,自西漢開始,先後作過700餘年的郡國之城,而作為縣治更達兩千餘年之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有5年時間設過陳留專區。誠然,現在的陳留僅僅是開封縣管轄的普通一鎮,但這不應掩蓋它承經有過的輝煌。一個響噹噹的地名,不應該默默無聞,不應該永久沉寂。在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資源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喚起歷史的記憶,讓古老的陳留散發出應有的光彩。
大梁之後的地區政治中心,得天時地利
公元前364年,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將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並聚集人口,發展工商,獎勵耕戰,大規模進行都城建設。隨著魏國國力的日益上升,大梁也因此成為戰國時期中原地區最重要的城市。
魏國以大梁為都延續了139年。公元前221年,秦軍圍攻大梁,秦將王賁決鴻溝水淹城池,導致了魏國的滅亡和大梁城的毀壞。至此以後,大梁城一蹶不振,秦國僅在此設定了浚儀縣,歸三川郡管轄。同時在大梁以東設定了陳留縣。三川郡以境內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治雒陽(一說滎陽),轄境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秦統治下的大梁不僅失去了國都的地位,同時也不是統領一方的地區中心城市。但是,長期作為國都名城、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大梁,不可能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西漢建立後,儘管保持了浚儀、陳留二縣的設定,卻又設定了梁國,一度以浚儀為梁都,漢高祖劉邦還曾多次到大梁祭祀原魏國文韜武略之士信陵君,祭拜隨其起兵不久而死、葬於陳留縣(今開封縣馬尾村)的生母昭靈皇后。西漢經過了漢景帝的削藩和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之後,諸侯國的管轄範圍和行政權力大為削弱,反之,郡縣行政體製得到了鞏固和加強,這就為地區中心城市的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位於大梁之東四十餘里處的普通縣治陳留(非現今之陳留),就是於此間得天時地利,應運而生。
統領一方的郡治到諸侯方國,鑄就七百年輝煌
陳留,春秋時為留邑,先屬鄭國,後被陳國所得,故有其名。戰國時陳留屬魏地,秦滅魏後設定陳留縣。漢承秦制,仍置陳留縣。陳留地理位置的重要,在秦末業已顯現。漢高祖劉邦起兵伐秦時,他的謀士酈食其就說,“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八達之郊也。”在楚漢相爭之際,陳留更被視為戰略要地,雙方在此曾反覆爭奪。
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移濟川郡治於陳留縣,故改名為陳留郡,歸屬兗州。陳留郡轄陳留、小黃、成安、寧陵、雍丘、酸棗、東昏、襄邑、外黃、封丘、尉氏、長垣、平丘、濟陽、浚儀等17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民權縣、寧陵縣以西,開封市、尉氏縣以東,延津縣、長垣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之地,含蓋了梁國原有的大部分轄境。
西漢中後期的陳留,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盡屬膏腴之地,又有夏代老丘、戰國大梁等歷史故都相襯托,城市發展迅速。清宣統《陳留縣誌》載,“陳留既大郡,而首邑為名都,實封爵衣冠、人才禮樂之所聚,蓋極盛矣。”相傳陳留郡內有漢元狩元年所建皇帝行宮。說明自西漢中期起,陳留已經發展成為中原地區的名城大邑。
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將陳留郡改設為濟陽國,封皇子劉康為濟陽王,這是陳留第一次改郡為國。建昭五年(前34年),徙濟陽王為山陽王,撤銷濟陽國,復為陳留郡。至平帝元始二年(2年)陳留郡有人口296284戶,1509050人。
東漢前期,陳留郡設定如舊,轄縣略有遞減。東漢後期,復於陳留郡設陳留國。不過東漢及其之後的封國,無論是皇姓王還是異姓王,僅僅是食邑而已,不再有什麼行政權力。由於郡守掌握著軍政大權,所以漢末曹操起兵陳留,討伐董卓,得到了郡守張邈的大力支持。先由董卓挾持、後有曹操挾持的漢獻帝,即位前就曾經做過陳留國王。三國時曹操之子曹植,也曾被曹丕貶黜而做陳留王。西晉設定陳留國依舊。泰始元年(265),廢陳留縣入小黃縣(小黃縣於西漢初設定)。是年十二月,魏帝曹奐禪位於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割小黃 浚儀、封丘 酸棗、濟陽 長垣、雍丘、 尉氏、襄邑、外黃等10縣,邑3萬戶屬之。曹奐傳四世而絕。由於此間的陳留縣已併入小黃縣,故陳留國治遷移至西北相距不遠的小黃城。曾經是郡治、縣治所在地的陳留故城,相繼存在了387年之後或於此時廢棄。東晉太興二年(319年),撤銷陳留國,從此陳留國稱謂也成為歷史。
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由於陳留一帶位居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優越,所以始終是南北政權爭奪的要地。陳留地區的人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南遷,他們在遷居地設定名為陳留的僑郡,加上多個政權的同名設定,所以一段時間內陳留郡出現多地一名現象。北魏統一北方之後,將陳留郡治設定於浚儀縣,後又在浚儀設定梁州,形成了州、郡、縣三級治所於一城的局面。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隋廢郡改州,陳留郡從此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則是後來上升為國都的汴州。
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陳留縣,大業三年(617年)廢陳留縣入浚儀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陳留縣,縣治移設至汴州城東南40餘里處,即是現在屬於開封縣的陳留鎮。
自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於陳留縣設定陳留郡開始,至隋文帝開皇三年(589年)基本廢止(唐代尚有短時復置),實際存在達700餘年之久。其間或郡或國,綿延不斷,在我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同屬開封地望的國都名城,對後世影響深遠
從上述史實不難看出,陳留與汴州,既有前廢后興的因素,又有明顯的地望繼承關係,汴州的崛起與名郡陳留的演變相輔相成,地理優勢成為兩者相繼崛起的決定條件。隋朝修築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把位於大運河中樞的汴州推上了新的發展台階。發生在唐中葉的“安史之亂”及其以後的藩鎮割據,使傳統都城長安、洛陽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趨於衰敗。相形之下,位居水陸交通要衝的汴州則蒸蒸日上。唐建中二年(781年),永平軍節度使李勉重築汴州城,翌年宣武軍節度使治所從宋州移至汴州。興元元年(784年)年初,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攻入汴州,自立為楚帝,不久敗亡,成為五代汴州升為國都的一次預演。宣武軍節度使管轄汴、宋、潁、陳、濮六州軍政,位居中原腹地,成為最強有力的藩鎮。這標誌著唐朝末期的汴州,已經成為北方最重要的經濟和軍事重鎮,其城市規模和影響逐漸超越了長安與洛陽,具備了建為國都的條件。
五代時期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後唐外皆都汴州(開封),契丹正式建立遼國也在此地。由於長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能量的集聚,使汴州(開封)最終成為盛極一時的北宋王朝和金朝的國都,其後又作為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延續了700多年之久。
四、應該把與開封脈脈相聯的陳留納入同一歷史鏈條中審視
兩千多年來,陳留郡城、縣城多次遷移,至少先後存在過4個地方,即兩漢郡城、魏晉小黃城、倉垣城和浚儀(汴州)城。據考證,存在時間最久的兩漢郡城,位於今開封縣八里灣的初劉村一帶;一度作過陳留國、陳留郡治的小黃城,位於初劉村西北10公里之隔的小黃鋪村一帶;倉垣城則位於今開封縣西北部的倉家寨一帶;浚儀、梁州、汴州皆是今開封城之前身。
兩漢陳留故城西距開封城20餘公里,魏晉小黃城距開封城僅10多公里。兩城之間,則是4000年前曾做過200餘年夏代國都的老丘城(遺址)。由此不難看出,在今開封城以東,開封縣八里灣以西,開封縣陳留鎮以北,連霍高速公路以南,這樣一片不大的區域內,至少分布著老丘、陳留、小黃等三座古城的遺址,它們和開封地脈相連,地望同屬。這是一個不太規則的等邊三角形地域,在它的地下蘊藏著十分深厚的文化積澱。
4000多年以來,從夏都老丘到魏都大梁,從兩漢陳留、魏晉小黃到隋唐汴州,從五代東都到宋金汴京,再從明清省垣到今日開封,儘管城市無數次興衰演變,但文化傳承卻環環相扣,一脈相承。自有人類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創造了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文明,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當前我們應該對陳留進行深入的研究,做好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創造其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開封古都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郭書學)
方位
陳留鎮:古稱鳳城,距開封市區20公里,距開封縣城13公里。全鎮總面積64.7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西街村、大寺村、倉王村、毛兒崗村、六里莊村、馬莊村、代砦村、南街村、小營村、二里砦村、十里舖村、八里廟村、王莊村、宜村廟村、韓窪村、陳留范莊村、趙砦村、五里砦村、劉五樓村、邵莊村、朱莊村、高莊村、三里堡村、閆劉莊村、東街村、朱清砦村、七里灣村、沈樓村),1個居委會(陳留鎮居委會),總人口6.1萬人,耕地面積6萬畝。省道開杞、開扶公路在鎮區交匯,與隴海鐵路、106國道相毗鄰。日南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從東西部穿過,鄭民高速從南部穿過,為該鎮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特產
陳留鎮豆腐棍生產始於唐朝,歷史悠久,味道絕佳
企業
陳留鎮鳳城造紙廠,是一個既具有悠久歷史又具有新生活力的企業。該公司多年被省、市、縣評為先進企業和納稅大戶。多年連續被河南省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評定為“AAA”級信用企業。(現造紙廠已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