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愛卿

蔡愛卿

蔡愛卿(1913年-1978年),湖南嶽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中南軍區防空部隊副司令員,廣州軍區防空軍第二副司令員,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蔡愛卿,今岳陽樓區梅溪鄉人。1915年1月29日生於貧苦農民家庭。3歲喪父,由嬸母撫養。讀了兩年私塾,因家境困難輟學。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共青團,1931年轉為中共黨員。

蔡愛卿 蔡愛卿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三軍團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第十一團參謀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鬥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一縱隊中隊長、大隊長,第三十八團團長,太岳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正太、榆遼、沁源縣等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十一旅副旅長,第九縱隊二十五旅旅長,中原豫西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河南軍區警備第二旅旅長。參加了上黨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春任中南軍區高炮師師長,1951年2月任華南軍區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員,後又調任中南軍區防空部隊副司令員,廣州軍區防空軍第二副司令員。1956年任北京軍區防空軍副司令員。

1957年,調任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分管國防科研,為研製固體火箭和野炮火箭,深入實際,不辭辛苦,受到陳毅元帥和郭沫若的高度讚揚。

1959年後在清查“彭德懷反黨集團”事件中受牽連,遭到錯誤批判審查,“文化大革命”中被關押審查9年之久。

1978年3月,病逝於北京。北京軍區在八寶山烈士公墓禮堂舉行向蔡愛卿遺體告別儀式,薄一波、張愛萍、秦基偉等中央軍委領導人前往悼念。後經中央批准,湖南省軍區黨委為其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並追認為革命烈士。

榮譽

1940年10月,在保衛太岳革命根據地,特別是沁源縣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受到毛澤東和黨中央的讚揚,被太岳軍區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事跡

抗日戰爭前期

1930年,彭德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攻入岳陽,14歲的孤兒放牛娃小愛卿被破倒批准參加紅軍當通訊員,8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先後任紅三軍團第四師九團排長、十一團七連連長,參加了中央根據地一至五次反圍剿戰鬥,以勇猛作戰著稱。193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1935年3月,在紅軍長征奪取婁山關的戰鬥中任紅三軍團七連指導員,他同連長率部迂迴衝殺,使是役大獲全勝。

1935年4月,紅軍強渡北盤江,他率100餘名勇士涉流直撲西岸,搶占江邊渡口,保證主力順利渡江。

1936年,黨組織派他到閻錫山的新軍“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任中隊長、大隊長。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12月,在祈縣城南設伏大敗日軍。有一次,國民黨三十六軍軍長劉戡以湖南同鄉的關係設宴招待他,並以保薦師長之職招攬他。被他以“打仗只為趕走日軍,使人民安居樂業,不是為了升官發財”為由婉拒。

1939年,蔡愛卿任八路軍三十八圃團長,參加“百團大戰”的“正太”、“榆遼”兩大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1942年10月,侵華日軍調集重兵突然襲擊並占領太岳根據地領導機關的所在地沁源縣,妄圖偽化沁源,摧毀太岳。太岳軍區黨委以蔡愛卿所部三十八團、胡榮貴部二十五團與沁源縣委組成指揮部,蔡任指揮長。動員民眾堅壁清野,部隊和民兵緊密配合,自造土地雷、土炸藥,開展“麻雀戰”、“冷槍戰”、伏擊戰”,在兩年零6個月中與敵周鏇,作戰2730餘次,以地雷爆炸580多次,殲滅日偽軍4200餘人,逼使日軍於1945年4月狼狽逃離沁源。毛澤東主席、黨中央予以讚揚,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

解放戰爭時期

蔡愛卿被提升為太岳軍區第一分區副司令員、決一旅副旅長。

1946年太岳軍區四縱隊英模會授予蔡愛卿“戰鬥英雄”稱號。是年,調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四縱隊十一旅副旅長,9月,與三十二團在晉南全殲胡宗南“王牌軍”一個整團,這就是有名的“官雀之戰”。

1947年調任第九縱隊二十五旅旅長,1948年夏,任豫西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