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幼從父學
紹興五年乙卯十一月十一日(1135年12月17日)辰時 ,蔡元定生於建寧府建陽縣麻沙鎮。
蔡元定的父親蔡發,字神與,號牧堂,是一位造詣頗深的醫學愛好者。他常對人說:“為人不可不知地理和醫藥”,蔡發還是一位優生優育、實施胎教的先驅者,詹體仁在《蔡牧堂公墓表》中記載道:(發)“常設古今聖賢像,俾使詹氏(元定母)日夕觀之,以踵太任胎教之風。故季通(元定)生而聰睿超群,高出常兒。”元定八歲能作詩,日記數千言,承父教精研三氏(程、邵、張)之學說,幼時能深涵義理象數之學理,十九歲秉承父志,登西山絕頂,構築書屋,忍飢吞野,刻意讀書,對天文、地理、兵制、禮樂、度數無所不通,對方枝曲學,異端邪說,能悉拔其根,辨其是非。凡古書奇辭奧句,學者不能分句,元定過目,即能梳理剖析,無不暢達。朱熹贊曰:“人讀易書難,季通讀難書易”。
師事朱熹
二十五歲到五夫向朱熹問易,朱扣其學識,見他談吐非凡,即驚奇地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四方來學者,朱必讓元定考詢方能入學。朱、蔡二人師友相稱,研究學問,著書講學,長達四十年,親密無間,在學術上成為朱熹的左肱右臂。
乾道六年(公元1169年),蔡元定重上西山設“疑難堂”,與朱熹在雲谷的“晦庵草堂”遙遙相對。為了及時聯絡問學,故在兩山懸燈相望,夜間相約為號,燈暗表明學有難處,翌日往來解難。元定每到朱處,朱必留他數日,論學經常通宵達旦。寶佑三年,理宗皇帝為此敕建“西山精舍”,塑繪蔡元定與朱熹對座講道神像。御書“西山”巨字,由孫杭石刻於石崖上。
蔡元定教人以性與天道為先,自本而支,自源而流,聞者莫不興起,在西山講學,學生常常擠滿書屋內外。朱熹說:“造化微妙,惟深於理者識之,吾與季通言未嘗厭也。”學生黃乾說:“開始受學晦庵,首試西山蔡公之門,從游者多矣!公之來謁,先生必留數日,往往通夕論學不昧,從先生游者,歸必過公之家,得其言論不忍去,去皆必有所得也。乾之識公為最久,而荷之教最深。”
西山公一生不乾利祿,四十不就科舉,諸臣舉薦於朝,皇帝下詔,他都堅以疾辭,一心以研究學問著書立說為已任。著有《律呂新書》、《皇極經世旨要》、《八陳圖說》等十四種書於世。
遇折不屈
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權臣韓侂胄擅政,製造“偽學之禁”指道學為“偽學”,把“四書”、“六經”定為禁書,誣奏偽黨五十九人,朱熹被打成“偽學魁首”,去職罷祠。誣蔡元定為朱熹的左右羽翼之罪,貶湖南道州編管。元定得訊,未向家人告別,即往府治報到,三子蔡沉,學生邱崇相隨,行至考亭贏州橋頭,朱熹與從學者百餘人餞行,許多人感傷而泣下,元定卻泰然自若,不異平常,臨行賦詩云:“執手笑相別,毋為兒女悲,輕醇壯行色,扶搖動征衣,斷不負所學,此心天可知。”朱熹漢曰:“朋友相愛之情,季通不屈之志,可謂兩得之矣!”
朱熹向元定提出著《參同契》疑難,蔡當眾隨口解答如流,聽者無不欽佩。朱送元定行至馬伏“寒泉精舍”,兩人共同參訂《參同契》一書,通宵不昧。翌日開始在嚴寒風雪的氣候中,扙履步行三千里,腳為流血,抵達道州貶所,父子學生堅持讀書論學,四方學者聞之,來求學者日眾,元定不怕朝庭壓力,堅持授徒講學不倦。可謂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高貴品德。
客死貶所
湖南道州氣候惡烈,元定公常年抱病,百方醫治難瘉,心想解易、春秋未竟,又有洪範之數,學者久失其傳,唯元定獨心得之,然未及論著,故囑子成書曰:“淵宜紹吾易學,沉宜演吾皇極數(洪範之數)而春秋則以屬沆。”常訓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無故得罪而遂懈。又曰:”步步守著仁、義、禮、知、信,可傳子孫。”
慶元四年八月初九(1198年9月11日)病逝,守臣上奏,旨許歸葬,子沉扶柩三千里以還,十一月初六,葬於建陽莒口翠嵐山之源,公元2000年海內外眾裔孫集資將西山公墓建成“西山陵園”。
開熹三年(公元1207年),誅侂胄,枉者皆伸,朝廷對蔡元定平反招雪,初贈迪功郎,寶佑四年贈太子太傅諡文節。明嘉靖九年詔元定崇祀啟聖祠。
清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頒賜宋儒蔡元定“紫陽羽翼”金匾。
理學成就
蔡元定一生“於書無所不讀,於事無所不究,義理洞見大原,下至圖書,禮樂,制度,無不精妙。古書奇辭奧義,人所不能曉者,一過目輒解。”(同上)曾協助朱熹著書立說。“熹疏釋四書及為《易》、《詩傳》、《通鑑綱目》,皆與元定往復參訂;《啟蒙》一書,則屬元定起稿。”(同上)其平生問學,多寓於朱熹書集之中。撰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辨》、《皇極經世指要》、《太玄潛虛指要》、《洪範解》、《八陣圖說》等,其中《經世指要》、《大衍詳說》、《易學啟蒙》是易學著作。蔡元定的河洛思想主要見於《易學啟蒙》,如前所言,《易學啟蒙》是朱熹和蔡元定合作撰定的,由蔡氏起稿。其書代表了朱子和蔡氏兩人的觀點。書中也引了蔡元定的話,這些話基本的觀點是以十為河圖,以九為洛書,但兩者又相互表理,其為一理,伏羲據河圖而作《易》,出自天意。這與律呂數和乾支數相類似,二者雖有別而相通。……蔡氏象數易另一個內容是對邵氏易的研究。邵氏先天之學之奧秘經過邵伯溫、王是、張行成、祝泌等人解說而顯於世。朱子對其先天易學加以闡述,解決了伏羲畫卦及先天圖排列的問題。而朱子這些成就與蔡元定是分不開的,表現在蔡元定參入了《易學啟蒙》的撰定;其中對邵氏易的看法是由蔡元定改定的。如朱熹說:“《啟蒙》中欲改數處,今簽出奉呈,幸更審之,可改即改為佳,免令舊本流布太廣也。”(《文集續集.答蔡季通》)當然其中有許多觀點與朱子不同,未寫入《啟蒙》中,如蔡氏主張伏羲先天圖與六日七分說相合,因朱子極力反對而未被採納。蔡氏研究邵氏易另一個成果是他的《皇極經世指要》。該書以《易》解說邵氏之學,皆得其要,從某些方面遠超過了邵伯溫的注釋,故而成為學者學邵氏易必讀之書。
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學臻於完善的時期,以朱熹為傑出代表的理學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朱熹逝世後,著名學者黃勉齋這樣評價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竊聞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自周以來,任傳道之責,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蓋千有餘年之間,孔孟之徒所以推明是道者,既已煨燼殘缺,離析穿鑿,而微言幾絕矣。周、程、張子崛起於斯文湮塞之餘,人心蠹壞之後,扶持植立,厥功偉然,未及百年,舛駁尤甚。先生出,而自周以來相傳之道,一旦豁然,如日月中天。”作為朱熹的高足和摯友,蔡元定自始至終參與了朱熹理學創建,做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生前,朱熹曾將蔡元定與著名學者張栻相提並論,給予高度評價,詩云:“風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華供轉徙,眼界得清新。試問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長嘯,絕妙兩無倫。”
慶元四年(1198),蔡元定逝世後,朱熹三撰誄文,深致其哀。文曰:“惟君學通古今,道極淵微,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奪之節,有不可窮之辯,有繼往開來之功,今不可復得而見之矣。”關於蔡元定在程朱理學的發展史乃至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後來學者黃宗羲、全祖望做出如下中懇評價:“濂溪、明道、伊川、(橫渠),講道盛矣,因數明理,復有一邵康節出焉。晦庵、南軒、東萊、(象山),講道盛矣,因數明理,復有一蔡西山出焉。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數,(然天地之間,有理必有數,二者未嘗相離,河圖、洛書與危微精一之語並傳。)邵、蔡二子欲發諸子之所未發,而使理與數粲然於天地之間,其功亦不細矣。“
人物評價
在歷史上,蔡元定應該是一個被低估的人物。《宋史·道學傳》於朱子門人,收黃直卿乾、李敬子燔、陳安卿淳等六人。而蔡元定不與,列於《儒林》。這可能與蔡元定多傳邵康節之學有很大關係。《鶴林玉露》謂:“濂溪、明道、伊川、橫渠講道盛矣,因數明理,復有一邵康節傳焉。晦翁、南軒、東萊、象山講道盛矣,因數明理,復有一蔡西山出焉。”可見蔡元定的學術地位,不可不重新加以評定也 。
著述名錄
著有《大學說》、《大衍詳說》、《律呂本源》、《律呂新書》、《燕樂原辨》、《蒸樂原辯》、《皇極經世指要》、《太玄潛虛指要》、《洪範解》、《八陣圖解》、《家引經引義》、《地理髮微論》、《陰符經註解》、《<玉髓真經>發揮》、《氣運節略》、《脈書》以及《翁季錄》等十七部著作,並協助朱熹撰成《近思錄》、《易學啟蒙》、《太極圖說解》、《資治通鑑綱目》、《周易參同契考異》等重要著作。 這些著作分別收錄於《宋史》、《四庫全書》和《續編四庫全書》、《潭陽蔡氏九儒書》、《(建陽)廬峯蔡氏族譜》、《朱子全書》或其他專門類書。殊為可惜者,其中有的著作因時代久遠而湮沒無稽。
創辦西山精舍
蔡元定在西山創辦西山精舍。他從小聰穎過人,八歲能詩,一天可背誦千言之書。19歲築室西山(今莒口東山村)之頂,以野菜充飢,發憤刻苦讀書。。25歲拜朱熹為師。朱熹與他一交談,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宋史·蔡元定傳》)。此後元定成了朱熹的助教,凡四方來求學者,朱熹常命元定先考其學問水平。朱熹講學著書遇難題時,也常常先同元定商議。朱熹晚年自編蔡元定與自己講論學術的言論《翁季錄》,以表示元定與他自己相匹敵。 元定涉獵甚廣,在儒學、政治、天文、地理、軍事、道教、音樂等方面均有造詣,但輕功名,不惑之年仍不應科舉。著名詩人楊萬里曾聯名保薦元定入朝為官,元定不為心動,以疾病為由辭之。也許正是元定這種與朝廷格格不入不合作的態度,惱怒了權貴,因此“偽學”案起,元定首當其衝被流放。
元定是理學家中“慎獨”的典範。嘗對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這句話被蔡氏子孫作為祖訓,載入族譜之中代代相傳。元定對程朱理學思想的形成有過重大貢獻,後世學者稱他為“閩學干城”,意為閩學的中堅骨幹。
人物墓銘
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銘
劉爚
紹熙甲寅秋七月皇帝即位,首召朱文公於長沙,拜趙忠定公為右丞相,一時名勝多聚本朝。有知閣門事韓侂胄者,憑藉外戚出入兩宮,丞相以魏公之裔同心國事,弗之疑也。文公獨知其微,每於經筵造膝極言之,文公既去國,從官有繼論者。侂胄始自疑,好進之士或陰附之,稍易置台諫,而丞相亦罷矣。言者指丞相為權臣,指道學為偽學,引繩批根,而侂胄專政矣。十餘年間,台諫之議論非攻偽學不談,小臣之自鬻非攻偽學不售。然莫敢誦言攻文公者久之,其間有欲速貨者為言事官,乃上書詆文公,且及其從游最久者西山先生。西山先生謫道州,二年得疾以歿,諸孤奉先生喪歸葬。後九年,主上奮發英斷,誅侂胄,治亂政,天德清明,枉者悉伸。又三年,始贈先生迪功郎。制曰,士之遇不遇,天也。其或擯斥於生前而獲伸於死後,天理昭昭,未有久而不定者。爾學問有源,操履無玷,杜門著書,初無預於世者。不幸見誣,亦遭遠謫,今是非巳定,汝巳殂矣。守臣以狀來上,朕甚憫之。其贈爾官,慰爾泉下,死雖莫贖,尚知享哉。諸孤狀先生之言行來請諸銘,蓋辭不敏者久之,及後乃復貽書曰,先君之墓可記矣。某重慨交遊凋落,恐遂暗昧,遂不敢固辭。先生諱元定字季通姓蔡氏,其先弋陽人,上世仕唐,有為建州建陽令者因家焉。曾祖克順。祖諒,太學生。父發,博覽群書,號牧堂老人,妣詹氏。先生在娠,牧堂以聖賢遺像設別室,使詹氏日瞻仰焉。先生生而穎悟,異於常兒,八歲能詩文,十歲日記數千言。牧堂示以西銘等書,又以程子語錄,張子正蒙,邵子經世,語之曰,此孔孟正脈也。先生幼而沉涵其義,長而辨析益精。乾道間,見文公於崇安,遂師事焉。凡文公次敘伊洛諸儒遺言,先生之言為多。年四十不就科舉,淳熙戊申,太常少卿尤袤,秘書少監楊萬里,以律歷薦於朝,詔下郡津,遣赴行在,先生以疾辭。紹熙癸丑,西遊襄漢,循淮度江道經建業,京師城朝之名勝無不傾倒,常與太學生王茲諸公游西湖。聞諸公欲薦之於朝,即日命舟而歸。淳熙乙未,築室西山將老焉。文公貽書,有臨風引領,似已聞採薇歌之語。時偽黨論興,先生知不免,簡學者劉礪雲,化性起偽,惡得無罪。明年命下,親故送別,先生酒酣賦詩曰,執手笑相別,無為兒女悲。方自里中赴道,眾皆疑懼,或曰緩行。先生曰,獲罪於天,天可逃乎。至營道未幾,學者漸眾,先生憂之曰,神人惡,眾至,殆不免乎。每與諸予書,戒以死生有命。訓其自修則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庶可傳之子孫,勿以吾無故得罪而遂懈。明年八月寢疾,醫曰,脈平可治。先生曰,是謂脈病不相應,非藥可為也。先生雖病,接朋友不倦。一日謂其子沈曰,合謝客,且安靜還造化舊物。凡九日,命移寢正室,有二聲若巨石墜牖間,傾之而逝。享年六十有四,慶元四年八月九日也。十一月六日,始克葬於建陽縣崇泰里翠嵐之源。先生天資高,聞道早。於書無所不讀,於事無所不講。明陰陽消長之運,達古今盛衰之理。禮樂兵制度數,皆正其流而會於一方。攻曲學與異端邪說,悉拔其根而辯其非。凡古書奇辭奧義,人不能讀者,一見即解。文公嘗曰,人讀易書難,季通讀難書易。又曰,造化微妙,惟深於理者得之,吾與季通言,未嘗厭也。及葬,以文誄之曰,精詣之識,卓越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窮之辯,不可復得而見之矣。天之生是人也,果何如耶。先生居家,以孝悌忠信儀刑子孫。而教人也,以性與天道為先。自本而支,自源而流,聞者莫不興起。嘗言,文公教人以訓詁,文字為先,下學上達,固是常事。然世道衰微,邪說交作,學者未知本源,未有不惑於異端之說也。故文公晚年,接引後進,亦無隱然者。所著書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辯,皇極經世,太玄潛虛指要,洪範解,八陣圖說,陰符經解,運氣節略,脈書,及詩柬雜說若干卷傳於世。獨易,春秋,雖發其端緒,諸子能卒業焉。娶崇安江氏。男四人,長淵,次知方,次沈,次沇早亡。女二人,適進士王,吳恭。孫七人,格模杭權楠棟。孫女六人。謂西山先生者,文公之所誄也。銘曰,西山千仞兮清潭一曲,先生永存兮過者其肅。此文節入性理。
《蔡氏九儒書》
建陽蔡氏九儒,包括蔡元定父子祖孫一門,四代共九人,即蔡元定,元定之父蔡發,元定之子蔡淵、蔡沆、蔡沈,蔡淵之子蔡格,蔡沈之子蔡模、蔡杭、蔡權。他們對程朱理學的研究頗著成就,堪稱理學世家,蔡氏九儒著書立說,羽翼朱子之道,聚徒講學,繼承閩學之脈,其論著被其後裔及門人彙編成集,刻版發行,成為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盛事。
蔡氏九儒共有著述48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理學、易象、天文、地理、禮樂、兵制、度數等。這些著述的彙編歷經七百多年的編輯和流傳過程,至今仍得以流傳的蔡氏九儒書,蔡氏九儒書是閩學史上的一部巨著,在中國文化學術史上這確是一個奇觀,一個家族連續四代九人,以理學為中心內容,深入研究,精心撰著,從而形成博大的學術體系,這種罕見的學術現象,在學術史,出版史和人才發展史上都是十分獨特的。
蔡氏九儒學術研究會的研究刊物是《蔡氏九儒研究通訊》,至今研究已出版了近四十期的通訊,出版了兩部研究著作,分別是《建陽蔡氏九儒研究文選》和《潭陽蔡氏九儒書》,為了更好更廣泛地把蔡氏九儒的思想發揚光大,研究會於2003年5月建立了網站,藉助現代科技的手段把傳統的文化進一步發揚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