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

曾姓

曾姓為傳統漢族姓氏,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曾姓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意思是說,曾姓長久以來沒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如今的曾姓人,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 全國曾姓人口目前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基本信息

釋義

曾,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甲骨文中的“曾”字形是:下面田字形乃蒸鍋用的“箅子”,上面逸出的兩筆恰是蒸汽,表示蒸汽的上升和虛渺之景。金文的曾字,在下邊增加了一個“口”形,表示蒸鍋下部為盛水用的鍋。小隸和楷書皆由此而來,構型基本一致,只是下部的“口”中增加了一橫,表示蒸鍋內有水。後來字形的發展出現甑,使得曾只表示虛之意了,失去了本義。

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稱為甑,在夏朝初期業已流行,而盛行於夏、商兩代。發明甑的部落稱為曾,帶瓦字的甑是後人加上去的,原本沒有“瓦”。曾人以甑為其氏族圖騰,並確定了氏族名和族徽,曾人所居製造甑的地方自然是最早的曾地了,後來隨著曾人的遷移,出現了許多帶曾的地名,有規模和圍牆的地方稱曾邑,或加“阝”旁為郵,最終形成了鄫國,出現了鄫、曾等姓。

歷史發展

主要來源

來源一:

太子巫太子巫

曾姓起源於姒姓。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

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古代習慣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實力並不強大的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來源二:

少數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絕大部分的父系是漢族。

遷徙分布

曾姓曾姓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北一帶。

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為官,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東、河北等地。

秦漢期間,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宗聖”。

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曾為西漢山陰縣都鄉侯,曾樂之子渙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孫頊家望於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二子玉、昌分別徙於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秦漢時,由於戰亂等原因,曾姓從原本活動的山東、河南一帶,遷移進入了河北、湖南、陝西、江西、廣東等省。

曾寶之孫曾據,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是為吉陽房,廬陵則成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國曾氏第二發脈地。曾據有二子:闡與瑒(瑒)。曾闡的五世孫曾丞有三子:珪、舊、略。略居撫州南豐(今江西省廣昌縣東),為撫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臨川市西)房。曾闡的十世孫曾震忽避亂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南)為陸豐,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贛州市),其十一世孫曾通則徙居交州(今廣東省廣州)。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頻仍,社會始終處於動盪之中,加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所以曾姓在此期間也大量進入南方諸省,其一支徙居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尚有幾支分別遷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吳郡(治今江蘇省蘇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南陽(今屬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省)等地。從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中國,名人不斷湧現,家族勢力日漸壯大的局面,逐漸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姓之一。

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宗族發展速度加快,擴張、播遷亦為時尚。唐末,曾姓有入遷福建者。至宋末,由於戰亂,外族入侵,曾姓又幾度遷移。元明清時期,曾姓已播遷於各地。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曾氏族譜曾氏族譜

魯郡: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相當今山東曲阜、滕州市、泗水等縣地。晉改為魯郡。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省永豐縣,也就是吉水東北地區),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武城郡,所在今山西省吉縣。

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複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於鄫(在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滅國後太子巫逃往魯國,後稱之武城。

追遠堂:取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曾參“慎終追遠”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號還有:“魯陽堂”、“敦本堂”、“宗聖堂”、“守約堂”、“養志堂”、“若文堂”、“武城第”。等。

門楣提辭

三省傳家

典出《論語》“學而篇”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非常注意修身。“三省傳家”由此聞名。

宗祠楹聯

●四言

南豐撰史;西府養親。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曾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世稱南豐先生。曾奉詔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著有《元豐類稿》。下聯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天聖年間進士,歷官會稽知縣、鄭州知州、開封知府,仁宗時任宰相。晚年被兒子曾孝寬(官端明殿學士)接到西府孝養,世人都以為榮耀。

酒肉養志;童冠詠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武城世德;沂水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省身世澤;傳道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曾參,孔子弟子。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聯典指宋·曾鞏,主張先道後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豐世澤;魯國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南豐世澤;東魯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南豐撰史;西府迎親。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三班判押;兩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曾公亮為政有能聲,至夜戶不閉。累遷至同中書門下事。下聯典指宋·曾致堯,出為兩浙轉運使,性剛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墳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大和保合;萬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酒肉養志;童冠詠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武城世第;魯國家聲。

——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三省門第;一貫家聲。

——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聯

東魯家聲遠;南豐世澤長。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魯國家聲遠;武城世澤長。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大學家聲舊;萬民氣象新。

——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堂聯

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邦。

——孫中山撰(贈賜)曾姓宗祠通用聯

才遇天麟地鳳;志在沂水春風。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宗傳內無雙學士;聖教中第一名賢。

——台灣省屏東市曾氏宗祠聯,聯以鶴頂格鑲嵌“宗聖”二字

曾氏宗祠曾氏宗祠

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新橋村曾氏宗祠聯

南北真傳唯一貫;古今道學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一部孝經貽世業;八家文蘊紹宗風。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宗傳內無雙學士;聖教中第一名賢。

宗聖堂宗聖堂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氣象更新綿世澤;現歸依舊煥人文。

——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曾氏楊公祠“若文堂”堂聯

投杼逾牆,誤疑賢母;躍舟赴水,飲恨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道德春秋,學繼一宗聖;文章唐宋,名揚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堂構相承,維凜修齊盈舊德;宗公流慶,冀將鍾釜妥先靈。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聖紹尼山,道德文章齊日月;徽傳魯國,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衍一貫薪傳,聖道淵源昭萬古;相三朝誼辟,官勛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祖德何如東魯,傳經光百代;家風曷似南豐,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傳大學十章,明德新民,治人當先治己;衍孝經一冊,敬親思長,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泗水樂從游,親炙既深,道統源流傳一貫;明堂呈賀表,新奇無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道統紹一貫之傳,師孔友顏,來者直開思孟;文章擅八家之譽,接韓步柳,同時並駕歐蘇。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基開寧化,念石壁生支,嘉應衍族,邑遷台疆,濃山沂水顧蒸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資水如練、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

——曾國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春風沂水,上下同流,江漢秋陽,後先合撰;地鳳天麟,孫曾濟美,芝山霞嶼,堂構長新。

——新加坡華僑丘菽園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宗祠楹聯參考資料來源:

家譜文獻

譜名 編者及編纂方式 現儲藏地(儲藏方法)
福建南安·台灣曾氏族譜 (清)曾慶雲序,曾永和題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鈔本一冊 台灣
福建寧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譜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譜 (清)霞山氏修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同安·頂曾氏重修族譜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譜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鈔本 一冊 台灣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題名譜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續修,曾莊、曾文鰲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鈔本 台灣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曾氏家譜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鈔本一冊 台灣
武城曾氏重修宗譜口口卷 (清)曾紀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冊 台灣
曾氏族譜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鈔本 一冊 台灣
廣澤尊王譜系紀略不分卷 曾天爵1968年油印本平裝一冊 萬萬齋
曾氏先賢史略特輯不分卷 (美國紐約)曾純利 1958年紐約曾三省堂鉛印本 平裝一冊 萬萬齋
台北市曾氏宗親會會訊不分卷 曾氏會訊編委會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親會、曾紀華鉛印本平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譜不分卷 (清朝)曾廣祚 1967年台灣學生書局景印本 精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國史館
宗聖志不分卷 (明朝)曾承業宗聖奉祀官府、1968年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精裝一冊 萬萬齋、北文獻會、國史館
曾氏家乘五卷 曾克專1958年曾克專鉛印本 平裝一冊 萬萬齋、省文獻會(閩)、北文獻會
金湖春秋(曾氏等家譜)不分卷 曾人口(曾啟修) 1978年刊本 一冊 猶他家譜學會縮微膠捲
開澎始祖誥公派下族譜不分卷 曾江海、曾其明、曾榮宗、曾根旺 1984年刊本 一冊 猶他家譜學會縮微膠捲
龍山家譜不分卷 曾一平 刊本 一冊 猶他家譜學會縮微膠捲
龍山派曾氏家譜牒(正本)不分卷 陳家駒民國六年刊本 一冊 猶他家譜學會縮微膠捲
龍山世系,第六十五派才公直系考直系圖不分卷 曾份1978年刊本 一冊 猶他家譜學會縮微膠捲
魯國堂上曾氏歷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不分卷 彭素娟(抄) 1985年刊本 一冊 猶他家譜學會縮微膠捲
世系族譜(曾氏)不分卷 曾忠 1952年刊本 一冊 猶他家譜學會縮微膠捲

家譜文獻參考資料來源:

字輩排序

地域、派別
字輩
四川宜賓 成仕永遠景,思彥祖宗智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日元維榮集學紹登鵬舉
四川合江 文友仲大孝,萬時紹應興。夢汝如天傑,惟宗祖必榮。思承昌盛嗣,元開廷懋月
四川成都青白江 泰延文仲德,承仕和伯盛。紋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國。國正添新順,家和祖德昭。孝義能為保,詩書可作調。聖世儒珍重,永有仕名標
四川瀘州江陽通灘、宜賓黃傘、江安水清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祖必次景應。添元水金可,永陽文世良。學賢道正愈,興嗣載祖明。宗肅立鳳鳴,齊起振家聲。超群拔萃光前代,偉業豐功佐朝廷
四川瀘州江陽況場、興文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從德,添元沔廷顯。如單孔達昌,方鳳忠肅恭。懿宣慈惠和,齊聖廣淵明。允篤誠洪煥,圖章萬代隆
四川樂至、遂寧 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國正天心,順家和如一。孔光昌榮耀,孝道啟高賢。萬世興良善,學修永日新
四川廣漢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萬。維由義行,慎修正位。理啟迪廣,居仁有善。昌邦彥此,顯永利成,國思天心順,文宗世髮長。德厚維先澤,道大顯榮昌
四川金堂 克朗廷秀家永昌,儒修啟緒選賢良。治平作用承先代,雲集科名世澤長
四川隆昌 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一品佐朝裔。居志國棟樑,英賢清泰邦。廣章文明淵,成傳右隆和。曰騰貴永新,光廷逢進德。國作忠良相,家乘孝為先。昌隆恩澤錫,富貴吉祥開
四川新都 歷廷山淑,集熙培鎰。源本為重,銘法新輝。基錫永秀,列代均宏,志(誠)廣(淵)甫紋。人受士子慶,仁德仲希守。日統省元郎,冠起秀恆光。進鼎見臣清,恩綸大錫芳。徽遠一德勛,華慶永生
四川自貢 廣甫文法誠。有師道景開,芳鳳簡應聲。聯世慶繁祥,一品佐朝裔。居職國棟樑,英賢清太邦
四川成都 國正天星順,家和萬代興。修身錦世澤,養誌慶常丞。忠恕心源守,明新學術承。詩書門第顯,勤儉古今純。宗聖流徽遠,武城衍派升。悅親資繼述,道脈識薰蒸。篤族昭雍睦,敦倫啟瑞徵。人文長蔚起,富貴用飛騰
四川瀘縣 伯子元鵬,泗萬世祥。一品佐朝裔,居職國棟樑,英賢清泰邦
四川蓬溪 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世學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經義先揚名。湖山鳳翅秋聲舉,蒸水鯤鱗春雨驚。奕葉箕裘相遞及,業隆族盛慎持盈
四川南溪 汝質章士登(元)。文運天開國,朝廷正上賢。學田時達字,德道永光清
武城派 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
龍山派 圭壁呈雲瑞,人文煥國華,台衡思繼武,鼎甲勵承家,一貫書紳永,千秋錫福遐,貽謀資燕翼,世業仰清嘉,宏道經綸遠,淵源德澤深;世應亨(63派)佳日,明廷佐聖君;文章華大國,學業秉彝倫;師範隨時立,綱常恆古存;詩書相繼武,作述先迎門,家運三星次,躬調七政尊
獺江派 洪伯子敦,肇元國志,經際克紹,貽謀燕翼,昭其世守,聯以友敬,和厚致祥,永為家慶
福建晉江縣內坑 克欽洪孚光玉銳淑懋耀惟種澤森昭德愈鴻
裕振公派 仁玉天章海,山水盛景長,富貴由天賜,承先啟後長,英才宜正義,俊傑紹賢良,道德傳家寶,文明增國光,平和昭吉慶
珍和縣派
芳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進化祥,勛宏道大福盈堂,家傳忠恕宜珍重,寶樹芝蘭永熾昌
廣西玉林 賢才輔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榮
福建平和 子宗垂令緒,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開成規兆瑞,恆奕善綿礽,令德維綏祐,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光復振家聲
湖南宜章平和 汝玉子壬必福永當大萬承繼世修德
四川岳池新塘 福志厚家道永隆昌
圭公 盛會家安定,應宣象愈賢,永繩高顯達,還見向臨傳,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類由居敬錫,欒運至連綿
金蘭 德繼仁行,文友仲大,孝萬世紹,應興夢汝,如添福唯,宗祖必榮,思承昌盛,嗣元開庭,懋日奇仕,振朝光允,守嘉兆志,民良國祚長
江西寧都 聖賢裔 孫謀期克紹 誠正達家方
順德錦里 廣立紹尚,伯良生宗,公和順積,中英華發達
金盤 勝子達永德,文秀顯朝廷
廣東梅州市珊全村 賢才輔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榮
四川宜賓縣永興高坎和白花失主村爛泥溝 成仕永遠景。思彥祖宗志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
湖南邵陽太平 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世子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紹義先揚名
四川宜賓縣永興 成仕永遠景思念,祖宗志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
廣西懷遠縣(今三江縣) 啟學昌傳有文明顯繼先庭恢為日省守訓定宗賢
南豐二源吉水派 文章節義,性道勲名,志學而立,知命從心,齊家治國,興讓敦仁,求其在我,行之以誠,修身為本,明德新民
廣東江門市鶴山縣 勝(新)子達永德,文秀顯朝廷
湖北省紅安縣八里鎮 國大綱常永家和世澤長
統一輩分 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

字輩排序參考資料來源:

人口統計

曾姓分布曾姓分布

中國曾姓人口約七百七十餘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52%左右。

曾氏是一個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態勢。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約占中國漢族曾姓人口的66%。其次分布於福建、湖北、重慶、廣西、台灣、貴州。在湘贛粵閩大部、台灣、廣西東北,曾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中心地區可達2.3%以上。中國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現狀。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曾姓歷代名人159名,占總名人數的0.3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六十六位;曾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42%,排在第五十八位;曾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27%,排在第七十三位;曾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

曾子曾子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省),孔子弟子,以孝著稱,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

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

曾輝(833—914),曾參三十九代孫,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藥來接濟百姓。來求藥的人接連不斷。

曾元裕,唐朝後期軍事人物,官至平盧節度使。

曾延世(841—923),為曾參三十六世孫,曾隱之五子,為曾氏龍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諭訓,天資穎悟,十四歲時中二甲進士,出任光州刺史。

曾文辿,後梁雩都人。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堯(950—1007),字正臣,南豐人,北宋散文家,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號樂正,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思想家。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曾公亮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學家,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

曾布(1036—1107),字子宣,江西北宋建昌軍(今屬江西省南豐)人。曾易占之子,北宋嘉祐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作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新政,徽宗時任參知政事主張調和新舊兩派,贈觀文殿大學士,謚“文肅”。

曾安止(1048—1098) 字移忠,號屠龍翁。於熙寧六年登第,賜以“同學究出身”。熙寧九年再次應試,取得進士出身。初任豐城縣主簿,後知彭澤縣。後半生對泰和周邊各地農業生產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去世前完成《禾譜》5卷。是繼賈思勰《齊民要術》後又一部農業科學著作。

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

曾慥(?—1155年)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今福建晉江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孫。曾官至尚書郎、直寶文閣。死後被列為理學名臣,進祀鄉賢祠。

曾從龍(1175—1236年)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字君賜,初名一龍,號雲帽居士。北宋昭文館大學士曾公亮四世從孫。贈少師諡號,封清源郡公,崇祀泉州府學鄉賢祠。遺作有《曾少師詩文集》。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號西墅,江西永豐人。明永樂二年狀元,人稱“江西才子”。其為人如泉涌,廷對兩萬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樂大典》編纂。曾棨工書法,草書雄放,有晉人風度。

曾魯,明朝時新淦人,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瓊,今福建莆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銑,明江蘇省江都人,嘉靖進士,以御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國潘曾國潘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又名曾傳豫(傳字輩),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曾秉忠(1816—1863),字允堂,今吳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行伍出身,先後任把總、參將、總兵,鹹豐年(1860年)為江南水師提督,受滸職發往兩江總督曾國藩軍營差遣。

曾國荃(1824—1890),字沅甫,號叔純,曾國藩弟,貢生出自。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

曾紀澤(1839—1890),字頡剛,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

曾熙,(1861—1930),湖南衡陽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工詩文,擅書畫。書法自稱南宗,與李瑞清的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

曾敏行,(1827年—1892),字燮堂,今吳川市吳陽鎮曾屋村人。鹹豐五年投曾秉忠軍伍,歷任參將、副將、南韶連鎮總兵、貴州威寧鎮、古州鎮總兵,記名提督(頭品頂戴、賞穿黃馬掛)。

曾慶敏(1898—1937)又名澤寰,字渡生,廣東東莞人。陸軍第66軍159師457旅副旅長。奉令於上海阻敵。江蘇江陰與敵激戰時,肉搏殉國。國民政府追贈少將。

曾運乾,湖南益陽人,音韻學家,一生撰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喻母古讀考》及《尚書正讀》等。

曾山(1899.11.10—1972.4.16),江西吉安人。1934年10月任中共江西省省委書記。 1952年10月,調北京,先後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商業部部長等職。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鍾聖,字炎光,湖南資興人,是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

曾生(1910—1995)原名曾振生。廣東惠陽(今深圳坪山鎮石灰陂)人。曾參加“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華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

曾慶紅:男,江西吉安人,曾任中央黨校校長、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務。

曾仕強,1934年生,祖籍福建漳州人,曾歷任台灣交通大學教授、興國管理學院校長。

曾蔭權,2005年起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第二次當選特首,任期延至2012年屆滿。

曾俊華,1951年生,祖籍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於1982年加入香港特區政府2007年6月曾俊華被任命為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並在2012年6月獲得連任。

曾偉雄,1958年生,於1978年1月投身警隊,任職督察。2012年6月,被任命為香港警務處處長。

曾德成,1949年5月生,籍貫廣東順德,於1998年起出任香港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

2007年7月,出任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一職,並於2012年6月再次被任命為民政事務局局長。

研究考證

《左傳·哀公四年》載:“夏,楚人既克虎夷,乃謀北方。左司馬眅、申公壽余、葉公諸梁致蔡於負函,致方城之外於繒關。”

《國語·鄭語》昭註:“繒,姒姓,申之與國也。”

《世本·氏姓篇》云:“曾氏,夏少康封其子曲烈於鄫。”

《創建萊蕪侯曾點廟記》碑記載:“正統十二年,山東承宣布政使右參議馬諒親到嘉祥考察,晉謁曾子廟,見諸神位次失序,又出俸金,命兗郡同知姚公昱、金鄉主薄方伯輝,在曾廟西創建萊蕪侯廟。”

關係網站

曾氏後裔,村莊唯一村莊網站---曾屋村網站(中國粵西第一個村級網站---曾屋村網站)曾獲中國百佳網站第三名。歡迎各位宗親上去交流和指導工作~

中國八大原始姓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