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

兵器

兵器,是指軍事鬥爭中包含有各種殺傷力、破壞力的器械裝置。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藥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也就是說,在火藥發明以前,軍隊里使用的兵器我們稱它為冷兵器。火藥發明以後,火藥開始使用於戰爭以後,就出現了火藥製作的兵器,就是火器。這時候是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期。中國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史前時期,從考古學來講叫石器時代,我們稱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開始青銅冶鑄後,這時候兵器的主要材質就開始變成了青銅的。我們稱這個時期的兵器為青銅時代的兵器。人們懂得了金屬的冶煉後,這時候軍隊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質也改為鋼鐵做的了,就進入了鐵器時代的兵器。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兵器 兵器

兵器,是指軍事鬥爭中包含有各種殺傷力、破壞力的器械裝置。語出《周禮·地官·小司徒》:“及大比六鄉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眾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

兵器自古有就有,中國古代兵器,不但是為了防禦,有時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徵。而在武俠小說,當中兵器的作用則被神話 如:小李飛刀,絕世好劍等。古典小說中人物也配以不凡的兵器:關公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長矛呂布方天畫戟

分類與發展

一般來講,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藥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也就是說,在火藥發明以前,軍隊里使用的兵器我們稱它為冷兵器。火藥發明以後,火藥開始使用於戰爭以後,就出現了火藥製作的兵器,就是火器。這時候是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期。兵器從火藥的套用來分可以分為熱兵器與冷兵器。

冷兵器

冷兵器冷兵器
從冷兵器類別來分可以分為十八般:兵器刀、槍、劍、、斧、鉞、鉤、叉、、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冷兵器發展
中國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史前時期,從考古學來講叫石器時代,我們稱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
開始青銅冶鑄後,這時候兵器的主要材質就開始變成了青銅的。我們稱這個時期的兵器為青銅時代的兵器。人們懂得了金屬的冶煉後,這時候軍隊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質也改為鋼鐵做的了,就進入了鐵器時代的兵器。
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掠奪戰爭日益頻繁,便逐漸形成了用於作戰的兵器和武藝。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進,有了少量青銅兵器。至商代,軍隊使用青銅兵器已較普遍,而且兵器種類增多,質量大有提高。1953年,在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銅矛頭、銅勾、銅戚、銅刀、銅斧、銅簇等項。另外,在山東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銅鉞、銅頭玉矛、銅戈。
西周兵器進一步多樣化,這個時期長兵有:、戟、 鉞、矛、斧等。短兵則有刀、等。這些兵器多為銅質,質地精良堅利。銅器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從石制工具時代進入到使用金屬器具的時代;青銅兵器的使用,使兵器進人了一個全新的歷史價段,並發揮其無比威力。鐵兵器始於周代,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由於的蘊藏量較為豐富,鐵器的堅硬度比銅製品強,又易於鑄造, 因此,鐵兵器逐漸代替了銅兵器,品種更為齊全。
據古籍記載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當時有戈、、矛、殳、 斧、鉞、錘、錐、刀、劍、匕首等,並廣泛套用於戰爭中。作戰時,士兵衣鐵甲,操鐵杖,使用鐵斧、鐵刀、鐵鉞、鐵矛等兵器。到了漢代大抵完成了銅兵器向鐵兵器的過渡, 至三國時期,銅兵器已經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台,演變為鐵兵器的全盛時期。據《典論》記載:"魏太子曹丕選楚越良工制鐵刀、鐵劍、鐵匕首,精而煉之,至於百辟(即鍛鍊百次)"。這種武器質量上的飛躍,勢必對使用武器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武藝的發展。隋唐五代時期的鐵兵器中,長兵器以矛、槍和長刀為主。
冷兵器冷兵器

《新唐書》記載:"光弼有裨將,援矛刺賊,洞馬腹,中數人"。這表明唐將善用長矛而且技藝精良。短兵器則以刀為主。劍在這時已經失去了實戰的價值,成為道士們的法器和民間習武器械。劍術一直是人們喜愛的武術項目之一,佩劍之風長久不衰。相傳詩仙李白經常舞劍,友人崔宗之稱讚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唐代重射,弓矢的結構精巧,規格多樣,據《唐六典》所記。弓有長弓、角弓等4種,弩有擘張弩、角弓弩等7種,箭也有竹箭、木箭等4種。
宋、元之際有所謂"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十八"不過是泛稱而已,實際上遠不止此數。據宋人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載,長桿鐵槍就有18種,另外長柄鐵刀有8種, 各種短兵器有17種,如手刀、蒺藜、鐵鞭、鐵 、鐵劍、大斧、烈鑽、鉤棒等等。著名的"梨花槍"就產生於宋代,其槍法已發展到純熟的程度。元代兵器則精細而實用。據茅元儀的《武備志》記載,有各種鐵槍6種,各種刀7種。還有飛鉤、噞、馬叉、梨花槍、狼筅(長槍)、雙飛撾、飛錘、鐵戟等兵器49種,另有火槍、火炮6種。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藝"有了具體內容。明人謝肇制《五雜俎》卷五中記載:"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予、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武藝"講的是演練兵器的技藝,所以它的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種為 "白打",明代朱國幀《涌幢小品》中解釋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清代的兵器與明代大同小異,不過品種更多而已。拿刀來說,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兩刃刀、大環刀、鳳嘴刀、梅花刀、腰刀、戰刀、苗刀、壯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餘種。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鉤、殳、錘、 、?、棒、刺、鈸、鉞、鈀、齒、鏟等等就更多了。器械的多式多樣,使武術的內容更為多姿多彩。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武術訓練與競賽的需要,對刀、槍、劍、棍等常用器械的規格作了具體規定,對重量、長短、粗細以及器械製作材料都有明確要求,對武術水平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11

到了北宋時期,火藥開始用於兵器。中國是火藥的故鄉,中國的軍隊是最早使用火藥武器的軍隊。在北宋的《武經總要》裡邊講了三種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火炮火藥法。當時用火藥做成了用拋石機發射的炮彈,當然拋石機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現可能在東周晚期。
南宋時候出現了竹筒火器,陳規的《守城錄》裡面講到,開始用竹筒,裡邊放上火藥能夠往外噴火,或者能燒傷敵人。還有就是把長矛下邊安上一個藥筒,也可以噴火,當時也叫火槍。就是說開始出現管形的火器,這是出現最早的火器。
火藥傳到西方以後,由於社會制度的變化,特別是和資本主義萌芽聯繫在一起,它有一個極大的發展。所以當時荷蘭、西班牙這些商船到了中國,帶來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槍炮過來,明軍才看到自己的落後,所以才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就開始引進了西方的槍炮的製作技術。鴉片戰爭以後,清朝開始練新兵,袁世凱練新兵等等,開始引進新的西方的槍械以後,中國古代兵器的歷史就結束了。

火器

火器:用火力殺傷人或用火力發射的兵器,火器利襲遠。如槍、炮、火箭筒、手榴彈、核武器(核子彈、氫彈)等。

大明火器 大明火器

火器的發展
到了北宋時期,火藥開始用於兵器。中國是火藥的故鄉,中國的軍隊是最早使用火藥武器的軍隊。在北宋的《武經總要》裡邊講了三種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火炮火藥法。當時用火藥做成了用拋石機發射的炮彈,當然拋石機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現可能在東周晚期。
南宋時候出現了竹筒火器,陳規的《守城錄》裡面講到,開始用竹筒,裡邊放上火藥能夠往外噴火,或者能燒傷敵人。還有就是把長矛下邊安上一個藥筒,也可以噴火,當時也叫火槍。就是說開始出現管形的火器,這是出現最早的火器。
明代的火器發展到鼎盛時期。其火器的管形火器品種頗多,形式複雜。當時的噴射火器(古代火箭)製造已經相當精良,樣式繁多,據《火龍神器陣法》、《武備志》等史書記載,此間多使用的火箭種類有單發火箭、多發齊射火箭、多火藥筒並聯火箭、有翼火箭、多級火箭等,火箭的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代軍隊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時,就曾使用火箭作戰。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王朝還專門組建了"神機營",這種獨立炮兵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首屈一指。

11

火藥傳到西方以後,由於社會制度的變化,特別是和資本主義萌芽聯繫在一起,它有一個極大的發展。所以當時荷蘭西班牙這些商船到了中國,帶來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槍炮過來,明軍才看到自己的落後,所以才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就開始引進了西方的槍炮的製作技術。鴉片戰爭以後,清朝開始練新兵,袁世凱練新兵等等,開始引進新的西方的槍械以後,中國古代兵器的歷史就結束了。 火器發展到現在,槍械的品種繁多,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

古代兵器

古代兵器,矛,青銅器 古代兵器,矛,青銅器

九短:、劍、鞭、鐧、拐、斧、棒、椎、杵。
九長:刀、槍、棍、鉞、叉、鐺、鉤、槊、
拋射兵器:弓、弩、箭、矢、銃。
長兵器:戈、矛、槍、棍、棒、撾、殳、杵、桿、杖、鈀、把頭、鏟、斧、鉞、戟、槊、叉、钂、鉤、大刀、、大鐮。
短兵器:劍、刀、鞭、金間、鉤、鐮、錘、鏈、尺、拐、哨子棍、環(圈)、輪。
奇門兵刃:三尖兩刃刀、橛、點穴針、扭子、匕首、鴛鴦鉞、三節棍、盾牌判官筆、狀元筆、陰陽銳、鐵尺。
暗器:飛劍、飛刀飛鏢、鏢刀、梅花針、飛針、飛刺、飛鉈、飛抓、飛鐃、梅花袖箭、袖筒箭、摔手箭、花裝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彈弓、飛蝗石、鐵蓮花、鐵鴛鴦、如意珠、流星錘、鐵拳、龍鬚鉤、繩鏢、羅漢錢、噴筒、龍吒、梅吒、血滴子。

書籍記載

兵器兵器
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藥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也就是說,在火藥發明以前,軍隊里使用的兵器我們稱它為冷兵器。火藥發明以後,火藥開始使用於戰爭以後,就出現了火藥製作的兵器,就是火器。這時候是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期。中國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史前時期,從考古學來講叫石器時代,我們稱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開始青銅冶鑄後,這時候兵器的主要材質就開始變成了青銅的。

1.《周禮•夏官司馬》:「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先鄭云:「、殳、戟、酋矛、夷矛。」
2.南宋華岳《翠微北征錄》卷七<弓制>:「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3.南宋永嘉年間<張協狀元>第四十八:「前日兩個小人,一個道欠錢,一個道不欠錢,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會白廝打。」


4.元曲中大量出現十八般武藝之說,說明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口頭禪。但仍未見詳細內容。
5.明何良臣《陣紀•束伍》 :「授器之要,因其短長編列之,宜隨其地勢,每以槍、筅、弓、弩、標、銃為長兵,刀、鐮、叉、鈀、牌、斧為短器。」
6.明嘉靖郭勛刻百回本《水滸傳》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史進每日請王教頭點拔,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7.明謝肇制《五雜俎》卷五:「正統己巳之變,招募天下勇士。山東李通者,行教京師,試其技藝,十八般皆能,無人可與為敵,遂應首選。」(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8.朱國禎《涌幢小品》仝,惟第十三為「撾」,當屬音同假借。
9.清初褚人獲《堅瓠集》 :「山西李通善使武藝十八事,計弓、弩、槍、刀、劍、、斧、鉞、、鐧、撾、殳、叉、把頭、綿繩套、椎及白打,共十八種。」
10.清初褚人獲《堅瓠集•續集》:「矛、椎、弓、弩、銃,鞭、鐧、、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11.元兵西征時,從各地帶回一些兵器,種類繁雜,看來「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藝」之說,是一種統稱或概算。
12.成語俗諺中,與兵器有關者:一箭雙鵰、借刀殺人、回馬槍、拖刀計、殺手鐧、流星椎、
13.歷代名人所使兵器:關公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長矛、呂布方天畫戟、

短兵器

短兵器 短兵器

所謂短兵器,是指其長度一般不超過常人的眉際,分量較輕,使用時常單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見的短兵器是刀和劍
的套路有單刀和雙刀兩種,均以劈砍為主。單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纏頭撩花動作。雙刀更富於觀賞性,好手舞起,猶如團雪滾滾,不見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張興德以雙刀著稱,人稱“雙刀張”。當時山中多狼,為害行旅,張興德攜刀而往,三日之內連殺九狼,傳為佳話。同治年間,捻軍中有一少婦名劉三姑娘,也以雙刀聞名,但後來率眾投降清軍。
為雙刃,以撩刺為主,風格輕靈瀟灑。劍術也分單劍與雙劍兩種,以單劍為多。清鹹豐、同治年間,河南開封有一少婦杜憲英精於劍術,曾因事乘船於長江,群盜乘夜色登船搶劫,杜憲英揮劍格鬥,連殺三盜,群盜 鼠竄而去。更早一些,江蘇宜興有一位名叫周濟(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詞人,武功卓絕,曾擊殺盜匪多人。有兩個大盜銜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後快。周濟因事北上,路過山東,兩盜尾隨其後,準備在旅店下手,而周濟毫無察覺。當夜,兩盜撲入周室,舉刀便砍,周濟倉猝應戰,手無兵刃。正危急間,一位少女執雙劍飛步而入,雙劍“夭矯若長虹”,片刻之間,已將二盜刺死。周濟見此女武功遠勝自己,拜問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紅蛾,原來她早就認出這兩個強盜,於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際出手救人。
有的劍在劍柄上配有劍穗(又稱“劍袍”),稱為“文劍”。無劍穗的劍稱為“武劍”。劍穗長者較為難練。有人又在劍穗上串有鐵珠,隨劍穗飛舞,可擊人致傷。
武當劍達摩劍太極劍青萍劍龍行劍等都是比較著名的劍術套路。

短兵器-斧短兵器-斧
在今天也是一種短兵器。古代作戰時用的斧多是長柄,俗稱“大斧”,屬於長兵器,今武林中已極少有人練習。另一種短柄斧,俗稱“板斧”,即《水滸傳》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時,江西九江某公子精於此術,曾以雙板斧震懾群盜。至今仍有板斧套路傳世,以掄劈為主。
有軟硬兩種。硬鞭為鋼製,共十三節,俗稱“竹節鋼鞭”,末端尖銳,以劈砸為主,亦可挑刺。軟鞭俗稱“九節鞭”,由九節細鋼棒或細銅棒連綴在一起,長度略次於身高,其動作以纏繞和掄圓為主。九節鞭便於攜帶,目前仍很流行,演練者多在鞭的兩端繫上綢塊,掄動時可呼呼作響,以增添觀賞性。
為長條狀鋼質兵器,多為四棱,無刃,末端無尖,長約0.8米,也屬劈砸兵器。另有雙鐧,每根長約0.6-0.7米。
是一種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為鉤狀,護手處作月牙狀,有尖有刃。武術中常見的是雙鉤,比較難練。相傳清代中期河北獻縣人竇爾墩曾以雙鉤聞名。
是一種木質兵器,有短拐、長拐兩種,短拐長約0.7米,長拐長約1.3米。的特點是在木棒靠近末端處置一橫柄,成“丁”字形。拐可用來擊砸,又可用來鉤拉鎖拿對方兵器。
杖與拐相近,但其橫柄置於木棒末端盡頭,亦成“丁”字形。杖長約1.2米,可單手使用,也可雙手使用,其技法有、掛、崩、點、撥、撩、戳、劈、掃、擊等。少林武功中有“達摩杖”一路。
鞭桿是一種木質短棒,長約1.3米,桿梢略細,據說是從馬鞭桿衍化而來。鞭桿短而無刃,便於攜帶,使用方便,流行於西北地區。
古代還有一種短兵器叫“鐵尺”,長約0.6米,細長而扁,無尖無刃,以劈砸點戳為主,清代時還比較流行,目前已極為罕見。

長兵器

長兵器長兵器

武林中最常見的長兵器槍、棍、大刀三種。
在武林中,槍被譽為“百器之王”。俗語說“槍扎一條線”,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謂“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槍法以攔、拿、扎為主,兼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諸法。唐末名將王彥章擅使鐵槍,人稱“王鐵槍”。宋代名將岳飛楊再興均是槍術名家。南宋時,山東濰州(今萊州市)人楊四娘以槍法縱橫南北,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但戚繼光曾指出楊家梨花槍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槍法又曾冠絕一時。清鹹豐年間,江蘇無錫人陶某善槍,人稱“陶家槍”,不料竟敗於無錫守備蔣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蔣志善持槍起舞,“閃閃成白光”,猶如直徑數丈的車輪在飛轉。蔣志善令陶某向他潑水,誰知竟水潑不進,反彈如雨,將陶某全身淋濕,而蔣志善身上毫無水跡。
棍是歷史最悠久的長兵器,最早被叫做“”(古時的殳有棱無刃)。棍有多種,從形制上分,有長棍、齊眉棍、三節棍、梢子棍等;從質地上分,有木棍、鐵棍、銅棍等,以木棍最常見。
早期的棍多以棗木製成,取其堅實沉重。後來改用白蠟桿,取其有韌性,較輕便。棍法以威猛快速為上,多有鏇掃及舞花動作,打擊空間較大,故稱“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較著名的棍法。
三節棍是將三節短木棍用鐵環連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矯多變。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鐵環連一短棍,在應敵時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節棍和梢子棍都比較難練,稍有不慎,容易傷著自身。
大刀是將刀身後裝上長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長刀”。唐代大刀全長達3米,重7.5公斤,兩面有刃,稱為“陌刀”,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種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長,也是雙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傳。
在長兵器中另外還有幾種。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種流行兵器,有長柄單戟和知柄雙戟兩類。短柄雙戟屬於短兵器。長柄單戟又分兩種:在末端置有左右兩個月牙的,叫“方天戟”;僅有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東漢末年,呂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於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練者。
叉是一種常見的兵器,古代多為獵戶所用。末端分兩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頭叉”或“三角叉”,俗稱“虎叉”。叉法本於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晚近以來,練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鐵環,演練時可嘩嘩作響。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滾動,俗稱“滾叉”,頗具觀賞性。
是一種不多見的兵器,最早是農村用的除草工具。鏟桿的前後都裝有兵刃,前端是一個彎月形的鏟,內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個斧狀的鏟柄,末端開刃。相傳鏟最初是佛門兵器,又名“方便鏟”或“月牙鏟”,演練時身法輕盈而別致,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擊法,其招式命名也多與佛教有關。
也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九齒鐵鈀,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
钂屬於罕見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頭,稱為正鋒,長約0.5米。正鋒靠後處橫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著一排利刃。钂柄長達2.5米,尾端裝有棱狀鐵鑽,稱為
“釒尊”。钂可用於擊刺架格。由於這種兵器過於長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暗器

暗器暗器

所謂“暗器”,是指那種便於在暗中實施突襲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創造出來的,它們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擲出十幾米乃至幾十米之遠,速度快,隱蔽性強,等於常規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較大威力。在千軍萬馬廝殺的戰場上,暗器很難發揮作用,所以古代戰將很少有練暗器的。武林中講究的是一對一的打鬥,雙方距離很近,於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場。中國武術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達於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極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後,暗器才逐漸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習練此技。
暗器可分為手擲、索擊、機射、藥噴四大類,每一大類中均包括若干種。
手擲類暗器有標槍、金錢鏢、飛鏢、擲箭(甩手箭)、飛叉、飛鐃、飛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飛劍、飛刀、飛蝗石、鵝卵石、鐵橄欖(棗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鐵鴛鴦、鐵蟾蜍、梅花針、鏢刀(三尖兩刃)等。
索擊類暗器有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鬚鉤、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
機射類暗器有袖箭、彈弓、弩箭、緊背花裝弩、踏弩、雷公鑽等。
藥噴類暗器有袖炮、噴筒、鳥嘴銃等。
還有一些暗器很難歸入以上四類,如吹箭、手指劍、鋼指環、手盔、匕首、手錐等。
吹箭是將細小竹箭藏於吹管之中,臨敵之際,用力在吹管一端一吹,竹箭即從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為竹製,短吹管長約25厘米,長吹管長約50厘米,兩端開口,外觀光潔,刻有紋飾,也可當短棍使用,舊時武林中頗為盛行。
手指劍是套在指頭上的微型短劍,鋼指環是套在手指上的鋼質圓環,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鋼套,有突起處。匕首屬於短兵器,舊時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間,或掖在鞭筒里,可隨時拔出用於襲敵,於是又成了暗器。手錐用或鐵製成,末端呈三角形,後邊有柄,全長約20厘米,可藏於袖中,出其不意擊人。清代喇嘛多隨身攜帶銅質手錐。
此外,還有一些兵器介於常規兵器與暗器之間,如手杖刀、鐵扇之類。手杖刀又名“二人奪”,杖身中空,內藏窄身長刀一把。杖柄上裝有機括,如遇人奪杖,按動機括,即可抽刀刺敵。手杖柄即為刀柄,為便於實戰,手杖刀的杖柄多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樣做成半彎形。鐵扇的扇骨為純鋼製成,扇面為絹質,打開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點戳。手杖刀和鐵扇目前仍比較流行。
在所有暗器中,手擲類暗器套用最廣泛,式樣也最多,下面擇要介紹幾種。

飛鏢,又名“脫手鏢”,有三鏢,有三棱、五棱、圓柱等形狀,前面均為尖頭。鏢長約10厘米,重約0.2公斤。鏢的末端常系有紅綠綢布,叫做“鏢衣”,長約8厘米,有助於鏢穩定飛行。相傳飛鏢源於西域,北宋時,四川僧人性圓家得此技,後傳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幾乎人人都學此技,至民國時依然流行。
金錢鏢,即把舊時的方孔銅錢當鏢來用。一般的金錢鏢,多是將銅錢的周邊磨得鋒利,猶如刀刃,擲出時飛鏇而前,仗恃其邊刃傷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憑腕力而擲出傷人。但銅錢分量極輕,能練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銀元為通行貨幣。銀元分量較重,平時多有攜帶,因此也有人以銀元代替銅錢作為暗器。
擲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須甩腕發出,故名。擲箭完全用細竹製成,箭桿渾圓,前端削尖,後不加羽,猶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製作簡便,所以武林中人學者極多。藝成之後,又可舉一反三,凡細短之物,如筷子、樹枝之類,皆可順手擲出禦敵。但竹箭輕飄,練成不易。一般是先練較重之鐵箭(重約0.3公斤),再練裝有鐵鏃之竹桿箭(重約0.1公斤),最後才能練竹箭(重約0.01公斤)。相傳擲箭源於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傳到社會上。
飛蝗石是有稜角的細長狀堅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蟲,所以叫“飛蝗石”,飛蝗石每塊重約0.2公斤,平時貯於袋中,懸於腰間。鵝卵石就是河灘上的橢圓形石塊,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鵝卵差不多,所以叫“鵝卵石”。飛蝗石鵝卵石都是易見之物,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針也是一種罕見暗器。其構造是五枚鋼針在根部相連,擊中敵身後,分刺五點,狀如梅花五瓣。針的長度約為3厘米。梅花針在武林中的歷史相當久遠,但今日已近絕跡。
乾坤圈是鐵制圓圈,直徑約15厘米,內外沿全部開刃,拋出後以鏇飛擊敵。藝精者可一手拋出兩圈,但練成不易。曾有人擲出一圈,將丈餘外的十支蠟燭一下齊腰截去,令觀者大為讚嘆。

兵器兵器

如意珠即人們隨手把玩的鋼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為形制較小的鋼珠,重量較輕,便於攜帶,多取於廢軸承之中。
在索擊類暗器中,最常見的是繩鏢、流星錘、飛爪、軟鞭四種。
繩鏢是在鋼鏢尾部系一長索。鋼鏢比普通飛鏢略大,長約0.2米,重約0.3公斤,頭尖尾廣,尾部為圓形,有一鐵環,用以系索。繩索長約6.7-10米。平時可將繩鏢纏於腰間。繩鏢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勁將鏢發出,可擊較遠之敵,發出後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於繩索較長,取準不易。清末民初時,河南衛輝府(府治在今衛輝市)有一董姓鏢師頗精此技,曾在煤油燈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銅錢,董某於兩丈外驟放繩鏢,應聲擊中銅錢,而燈罩完好無損。董某自言,他拳腳功夫平常,惟此繩鏢一技,但終於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鏢局歇業,他也流落四方。民國初年,北京天橋有個叫孟繼永的武師專門表演繩鏢。孟繼永是河北武邑人,當時六十多歲,人稱“孟傻子”,也是鏢師出身,他把繩鏢叫做“甩頭一子”。
流星錘是將長繩末端繫上鐵錘,擲出以傷敵。鐵錘外形,或作渾圓,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約1.5-2.5公斤,最重者可達4.5公斤。鐵錘後部有兩眼,穿以鐵環,長繩即系在鐵環上。繩長約7-10米。因鐵錘衝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繩,多用蠶絲、人發及鹿脊筋細絲混編而成,使長繩既柔且韌,不易斷裂。民國初年,陳蘿夔善用流星錘,曾於兩丈外擊石柱,每發必中,接連擊斷四柱。陳蘿夔所用流星錘,是以熟銅鑄成,重3.5公斤,長繩粗過拇指。陳蘿夔對友人說,他練此技已有十年,但僅右手尚可,左手取準稍差,還需苦練。
飛爪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爪為鋼製,略似手掌,有五個鋼爪,每個爪又分三節,可張可縮,其最前一節末端尖銳,猶如雞爪。鋼爪掌內裝有機關,可控制各爪。鋼爪尾部系有長索,與機關相連。以飛爪擊人,只要將長索一抽,鋼爪即猛然內縮,爪尖可深陷入肉,敵人萬難擺脫。清代時,山西大盜榮康以此聞名,號稱“飛爪天王”,後將此技傳給天津鏢局毛某。毛某藝成後,走鏢時竟不插鏢旗,只在鏢車上懸一飛爪。群盜一見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國以來,武林中所用飛爪已無機關,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於爬越高牆。
機射類暗器以袖箭最為常見。
袖箭有單筒袖箭和梅花袖箭兩種。這兩種袖箭都是將箭筒縛於小臂處,筒之前端貼近手腕,用衣袖遮蓋。箭筒內有彈簧,筒上裝有機關,一按機關,筒內小箭即向前射出。單筒袖箭每次只能裝入一箭,射出後必須再裝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裝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圍五箭,排列成梅花狀,可連續發射。袖箭的箭桿用細竹削成,長約20厘米,前端裝鐵質箭頭。單筒袖箭的箭筒長約24厘米,直徑約2.4厘米,用銅鐵鑄成,筒頂有孔,為裝箭處。筒前開孔,為箭射出處。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徑約3.5厘米,長度也是大約24厘米。筒內裝有六個小管,每管可裝一箭。
袖箭用機括髮射,取準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極難防範,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歡迎。相傳單筒袖箭為北宋雲陽(今屬四川省)白鶴宮霞鶴道人所創。清末民初,山東泰安徐石蓀精於此技,人稱“小養由基”。徐石蓀先向空中射出一箭,鏇即裝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擊中第一支箭的箭鏃,第三支箭又擊中第二支箭的箭鏃。連發五箭,箭箭如此,人稱“對口箭”。梅花袖箭相傳為明人劉糹延 所創,從此風行武林,山東李兒窪的李姓最精此技,有李天壽號稱“神箭”。李天壽的七世孫李佩更是技藝驚人,凡死靶活靶,無不百發百中。李佩早年曾入綠林,後改行保鏢,群盜震懾,呼之為“穿雲箭”。
雷公鑽是一種笨重暗器,今日已經絕跡。
雷公鑽由錘、鑽兩部分構成。錘為鐵質,長約17厘米,木柄長約20厘米,錘全重約1.5-2公斤,與普通小鐵錘相似,只是柄較短而錘較重。鑽為鋼質,有四棱,前尖後粗,前端極為銳利,末端最粗處為正方形,邊長約3厘米。鑽的重量在0.5-0.75公斤之間。使用時,用左手執鑽,右手執錘,自後猛擊鑽底,鑽子即可飛出。因為鋼鑽有棱,敲擊時震力之大,所以左手必須戴上軟皮套子,以防受傷。發射雷公鑽時,必須兩手並用,而且錘鑽兩物本已笨重,在攻敵時缺乏隱蔽性,所以舊時武林中也很少有人練習此技。但雷公鑽發射之力甚大,在15米內可重傷敵人,其威力又是許多暗器比不上的。
藥噴類暗器以袖炮使用最廣。
袖炮是一種混用火藥的特殊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變而來,實際上是一種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細小,故名“袖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細的竹管制成,長約40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鐵箍。竹管一端為炮口,周邊包以薄鐵皮;竹管另一端為藥凹,也套以薄鐵。先將火藥填入竹管,務要勻實,再將石珠(黃泥珠也可)填入。使用時,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擊藥凹部,激發火藥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較大殺傷力。清末民初時,護院們常使用袖炮,鏢局中也有人用。
噴筒也屬於藥噴類暗器,它的構造類似孩子們玩的噴水唧筒,也是用竹子製成,前有噴孔,後有推桿,筒內裝石灰粉。向前猛推推桿,石灰粉就從噴孔噴出,可迷住敵人眼睛,使其失去抵抗能力。但此技卑鄙拙劣,屬“下三濫”勾當,武林中人大多不屑用之。
需要指出的是,許多暗器都可以餵上毒藥,擊中對方後,毒藥可隨血液流布全身,迅速致人死亡。但武林中講究的是堂堂正正的打鬥,凡在暗器上餵毒者,凡使用薰香致人昏迷者,無不被視為敗類,為武林同道所不齒。舊時,即使是那些江洋大盜,也極少使用餵毒暗器和薰香。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鞭 十八般兵器-鞭

在古典小說和傳統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十和般武藝是指使用“十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在我國古籍記載里認為,刀、槍、弓、箭為黃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戰國時代軍事家孫臏、吳起所創。其實這些兵器的出現比黃帝、孫臏、吳起時代要久埃爾富特是多,至少在中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防身和狩獵需要,就開始懂得製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類原始的兵器(不妨說也是生產工具)。在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的個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用石料、獸骨和蚌殼磨成的箭鏃。
到了商代,我們的祖先開始使用青銅鑄造刀、槍、鉞等兵器。戰國時代,懂得使用鐵來鑄造制兵器。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戰國時代,民生得使用鐵來鑄造制兵器。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由於我國南方冶金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開始普遍使用鐵和鋼鑄造刀、槍、劍,各種各要的兵器也開始多了起來,南北朝以後,銅製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鐵和鋼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備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詞在古書中還找不到,明代謝肇 《五雜俎》,清代褚人獲《堅 集》兩書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藝”之說。顯然,“十八般兵器”一詞是後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為年代、地區和流派的不同,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也各異。匯總起來。古今有以下十多種不同的說法。
據《五雜俎》和《堅 集》兩書所載,“十入般兵器”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鐧、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拳術)。後人稱其為“小十八般”。
今天,武術界普便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漢武於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經過嚴格的挑選和整理,篩選出18種類型的兵器:矛、鏜、刀、戈、槊、鞭、鐧、劍、錘、抓、戟、弓、鉞、、牌。棍、槍、叉。
到了三國時代,著名的兵器鑑別家呂虔,根據兵器的特點,對漢武帝欽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為九長九短。九長:刀、矛、戟、槊、鏜、鉞、棍、槍、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劍、鐧、錘、抓。
從以上各說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大同小異,形式和內容卻十分豐富。有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雙器械;有帶鉤的、帶刺的、帶尖的、帶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殺的擊的、射的、擋的。
可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師的兵器(約有四百多種)中,在實戰時最常用的一部分。

有青龍偃月刀、三尖兩刃刀、鳳嘴刀、飛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筆刀、單刀(鱔魚頭刀、柳葉刀、雁翎翅鋼刀、戒刀)等。
“大刀為百兵之帥”,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要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里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單刀為“百兵之膽”,有“刀如猛虎”之說,練單刀者一要剛毅勇猛,二要快似流星,三要乾淨俐落,四要楊柳臨風。
名刀名將
1、三國關羽關雲長,擅使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三十六路刀法,罕見敵手。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關公面前耍大刀等典故讓關羽當之無愧成為“刀神”,拖刀斬更是不傳的絕技。
2、二郎神楊戩,擅使三尖兩刃刀,掌管灌江口,故此三尖兩刃刀又稱二郎刀。
3、宋代名將老令公楊繼業,水滸108將青面獸楊志爺孫二人,五虎斷門刀法十分了得。

有尖槍、花槍、雙頭槍、鉤鐮槍、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等。以大槍為主,曾有“大槍乃百兵之王”的說法。槍桿古有鐵制、有攢竹製,現皆為白蠟木桿。槍尖如柳葉者名柳葉槍尖,其形如鴨嘴名鴨嘴槍尖,也有三棱槍尖的名三棱透甲錐。槍纓又名血擋,有棕制,有頭髮制,有犀牛尾制。“七尺花槍八尺棍,大槍一丈零八寸。”,其舞動起來靈活迅速,神出鬼沒,故有人說花槍是“百兵之賊”。
英雄譜
1、三國張飛張翼德,擅使丈八蛇矛槍,勇猛無比,五虎上將之一。
2、三國常山趙雲趙子龍,白馬銀槍,長坂坡在曹營殺了個七進七出,有常勝將軍之美名。
3、隋末俏羅成,虎白亮銀槍,師承其父羅藝,羅家槍法來源於“對花槍”中的羅藝首任妻子。
4、北宋楊家將六郎楊延昭,楊家槍法傳到今。
5、南宋岳飛岳鵬舉,瀝泉槍橫掃金兵。
6、哪吒三太子,火尖槍。
7、西漢姚期姚四況,虎頭槍法出眾。
8、三國馬超馬孟起,快馬長槍。

劍有單劍、雙劍、短劍之別。劍被稱為“百兵之君”,君子之意。劍有文武之說,所謂文劍配帶有劍袍(即劍穗),武劍則不帶。劍約三尺左右,所以有“三尺龍泉”之稱。其由三部分組成:一劍身,包括劍尖、劍上刃(陽刃、外刃)、劍下刃(陰刃、內刃)、血槽(血線)。二劍柄,包括劍柄、劍鐓。三吞口(護手)。俗語說:“劍走美勢”,練起來真是龍飛鳳舞,飄灑大方、有剛有柔,有快有慢、有虛有實、有音有律、閃展騰挪、身法矯捷、高低起伏、變化莫測,形象優美動人。
古代多名劍:楚有龍泉,秦有太阿、工布,吳有干將、莫耶、屬鏤,越有純鉤、湛盧、豪曹、魚腸、巨闕諸劍。
英雄譜
1、金庸《笑傲江湖》中的“獨孤九劍”,就是驚絕的特技。
2、唐朝公孫大娘,杜甫《舞劍器行》贊曰:“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江海凝清光。”
3、梁羽生《七劍下天山》,劍法更神。

戟
戟有長桿單戟,有短柄雙戟。長戟又分為方戟、青龍戟、蛇龍戟,方天戟戟頭有兩個月牙,青龍戟和蛇龍戟只有一個月牙,蛇龍戟與青龍戟不同之處,是其前端之刺為弓形。戟有“百兵之魁”之名,“劍無纏頭戟無花”,練法不同於刀槍,故有“戟本一條龍”的說法:龍頭能攢,龍口能刁,龍身能靠,龍爪能抓,龍尾能擺。
英雄譜
1、三國呂布呂奉先,擅使方天畫戟,三國第一猛將也,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布尚不懼。可惜轅門射戟,毀了畫戟神眼,落得個被縊死白門樓的下場。
2、三國甘寧甘興霸,擅使雙戟。
3、三國典韋,一雙戟八十斤,勇猛無比。

斧
斧有長短之分練斧需要相當大的臂力。短柄雙斧,柄長不可過肘,為步下所用。因其斧大,刃為月牙形,斧頂薄,其形似板,故又叫板斧。
英雄譜
1、混世魔王程咬金赫赫有名的“三斧子半”使其當之無愧為用斧之首。“劈腦門、剜眼仁、小鬼推磨、腦後摘瓜”唬住許多上將。
2、黑鏇風李逵的那雙板斧也是相當厲害。
3、曹魏大將徐晃的大斧是不好惹的。
4、急先鋒索超的大斧打平楊志。
5、盤古開天闢地,所用的開天神斧更是當世奇珍。

子午鴛鴦鉞是把兩個月牙組合而成的兵器,和拳合為一體使用,所以拳法高手使用,便威力倍增。大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已漸失其戰器性質,而變為儀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之用,皇上家不是擺著“金瓜鉞斧朝天凳”嘛!
誰用的好?我不知道!

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以及撓鉤等,是一種多刃的兵器。鷹嘴鉤,其鉤尖如扁擔頭;有鹿角鉤,其鉤身有叉,形如鹿角;撓鉤長桿桿端有兩鉤向下彎曲。“鉤走美勢”、“鉤走浪勢”,練起鉤來形如波浪,起伏轉折很是優美。

叉有牛頭叉,中鋒刃長而直,兩旁叉鋒成牛角形,俗稱虎叉。有三股叉,即三須叉,又名三角叉,其形與牛頭相似。有兩股叉,又名龍鬚叉。還有五股叉,其中鋒長又名飛魚叉,古時為舟戰兵器。英雄譜好像遼國與楊六郎作戰的韓昌韓延壽是使叉的,還有梁山好漢解珍、解寶和牛魔王。

鞭有單雙之分、軟硬之別。單鞭有兩種,一名“竹節鋼鞭”形如竹節;一種叫“水磨鋼鞭”,有十三個方形疙瘩,鞭柄和鞭頭皆可握,能兩頭使用。雙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較輕,右手較重。軟鞭有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每節有鐵環相連,並有兩個配環,是較難練的兵器。
1、鬥神尉遲恭手持鋼鞭,很厲害。
2、雙鞭呼延灼也很厲害。

鐧
鐧身無節,端無尖,體成棱形,四面向內凹陷,連把約長四尺,所以稱為“四面金裝鐧”,或“凹面鐧”。另有一種叫鐵尺的兵器,其形如鐧,四面不內陷,上粗下細,為衙役捕快專用,易於攜帶,可暗於腰間。
1、秦瓊秦叔寶的梧桐雙鐧最厲害,鐧打三州六府,馬踏黃河兩岸,威鎮山東半邊天。唐初的戰將秦瓊善使雙鐧。
2、傅僉四楞鐵簡打的李鵬眼球迸出。

錘有長桿單錘,短柄雙錘,鏈子錘等。根據錘頭的形狀,又分為立瓜、臥瓜、四方、八楞錘等。長桿錘又稱“金瓜”,可分為兩種,一為立瓜錘,錘頭如瓜形立於桿端。二為臥瓜錘,錘頭則橫臥於桿端。短柄雙錘分為兩種,一為八楞錘,錘頭是八楞的。一為瓜形錘,錘頭是瓜形的,都是短柄,柄長不可過肘。短柄雙錘非常沉重,舞動起來很費力氣,多硬砸實架,所以有“錘棍之將,不可力敵”之說。
1、岳云為首的“八大錘”赫赫有名。
2、西府趙王李元霸
3、銀錘太保裴元慶。

撾,即是抓。抓有長、短、單、雙、軟之別。長桿抓有“金龍抓”,桿長約六尺,桿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其餘四指屈撓。又有一種叫“筆硯抓”,中指與食指併攏伸直,形如劍指,掌中握一筆,又名手槊。還有一種短柄雙抓,長三尺左右,柄端是一隻手,手指微屈,名為“虎爪雙抓”。另有幾種軟抓,一種是一根繩索,繩端有一鐵抓形或鷹抓,名鷹抓飛撾,另有一種兩端各有一抓,名雙飛抓。還有一種,繩端有一形如蟹鉗的抓,名為閉雁飛抓。
飛抓百鏈手大多是江湖賊寇所用,時遷可能有。

钂有鳳翅钂、雁翅钂、牛頭钂、溜金钂、鋸齒钂和流星钂等幾種。钂不可以舞花,主要是捻轉,其中又有轉大轉小之分,故有“钂扎捻勢”、“钂不離肩”之說。
天寶大將宇文成都的鳳翅鎦金钂只懼李元霸的大錘啊!

棍
棍的種類較多,有大棍、齊眉棍、短棍、三節棍、大梢子棍、兩節棍、流星棍等。大棍長八尺至八尺五,是棍中最長的。三節棍又名太祖棍、蟠龍棍,是用三節木棍,中間以鐵環相連,全長七、八尺,兩手可握兩端之棍根部使用,或握中間一節舞花;更可握中間與前端兩節,用另一端抽打;甚至單手握一節,用兩節往前抽打。棍法勇猛,動作潑辣。俗語說棍為“百兵之主”,是指大棍與齊眉棍而言,且為四大名器之一。
1、“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使其威名遠播。
2、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棍法不錯。
3、李小龍的“雙節棍”風靡全球影壇。
4、《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也是用棍的高手。

槊是一種重兵器,有狼牙槊、棗陽槊、指槊、掌槊、權槊、衡槊等,皆為長兵。狼牙槊長約六尺,桿端裝有長圓形錘,錘上密排鐵釘八行或六行,形似狼牙,桿下有三棱形鐵鑽,所以得名狼牙槊。而棗陽槊與狼牙槊略同,只是槊頭呈頭形,以鐵制或堅木製。練槊需要很大的力氣,所以說:“钂、鈀、錘、槊,力猛之人始能使用。”
金頂棗陽槊,隋末大將單雄信的武器,山西潞州天堂縣八里二賢莊人士,七省綠林總瓢把子。

棒有狼牙棒、行者棒、五花棒、哨棒、杵棒、桿棒等。狼牙棒形似狼牙槊,只是短柄。行者棒長與頭齊,比較粗,棒的兩端各按一鐵箍或銅箍,與棍法相似。哨棒長約四尺,比齊眉棍短,硬藤製,為古時軍營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桿棒如齊眉棍,但亦短。俗語有“棒齊胸、棍齊眉”之說。
孫悟空,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斬妖除魔,保唐僧西天取經。

拐俗稱“拐子”,有大小之分,大拐為單拐,小拐是雙拐。大拐名“牛心拐”,桿長四、五尺,桿端之上有一橫杙形似牛角,有人稱為“牛角拐”。雙拐有丁字拐、李公拐、蘇勒拐等。丁字拐長約二尺六寸左右,柄上有一橫杙,因形似“丁”字而得名。
李公拐,八仙之首鐵拐李所用。

流星

流星是一種軟兵器,分為單流星和雙流星。單流星繩索長約一丈五尺,繩端有一小銅錘,形似甜瓜,大如鴨卵,其快如飛,有如天上流星。雙流星繩長約五尺,兩端各有一小銅錘,是一種較難練的兵器,舞到急處,如疾風驟雨,刻不能停,故有“如插翅飛虎,似過海蛟龍”之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