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Chongqing,舊譯Chungking)別稱“山城”、“霧都”等,簡稱渝。地處中國西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直轄市之一,是中國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西南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西南科技、文化、交通樞紐中心,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先行區,中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示範區,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中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開發地區以及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歷史悠久,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位於重慶主城區北部的兩江新區是截至目前中國內陸唯一的國家級新區,是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科學發展的示範視窗。
成都(Chengdu,舊譯Chengtu)別稱“錦城”,簡稱“蓉”。自古以來均為中國十大城市之一。現系四川省行政中心,副省級市,西南中心城市,西南商貿、科技、通信、文化、教育、交通中心,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新區。成都市位於四川省中部,地處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是中國開發最早、持續繁榮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詳細史料可考的成都建立於前316年,距今已有兩千三百餘年的歷史。
兩地歷史
重慶清朝以前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市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後在枳(今重慶市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市合川區)建都。
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升恭州為重慶府。至此,重慶得名已有八百餘年。
在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成都的援軍,在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在戰鬥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後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禦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範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後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占領。
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為四川行中書省(元)、四川布政使司(明)、四川總督(清)管轄。
清朝開埠時期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藉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後英商開闢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
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媾和條約》)中規定,重慶(連同蘇州、杭州、沙市)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分別在重慶建立了領事館區,並一同強行劃出了部分地盤作為駐軍和安置僑民的區域。
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後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
1912年,德國在今南岸區南山上建立了德國公使館。
中華民國時期
川東道時期
1911年,由於修建川漢鐵路案擱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保路運動。同年11月22日,重慶蜀軍政府成立。
辛亥革命後,1913年,四川軍政府廢府設道,以道統縣。廢重慶府,置川東道,以川東道領導巴縣、江津縣、長壽縣、城口縣、綦江縣、南川縣、永川縣、榮昌縣、銅梁縣、大足縣、璧山縣、武勝縣、合川縣、江北縣、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雲陽縣、萬縣、開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大竹縣、萬源縣、忠縣、酆都縣、墊江縣、梁山縣、酉陽縣、秀山縣、黔江縣、彭水縣、石�縣、涪陵縣等36縣。今重慶主城區,隸屬巴縣。今重慶轄區內除潼南縣以外,悉隸屬川東道。
1921年,劉湘在重慶設定商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範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
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
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省轄市時期
1929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
民國五年(1916年)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升為院轄市之前,重慶曾先後7次設立四川省長行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督軍公署、四川省政府,乃是當時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鬥爭。10月22日,日本領事率日僑乘軍艦離渝回國,重慶人民收回日租界的鬥爭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勝利。
1936年,改設四川省代為管理的一等院轄市(即地區代管的直轄市),並管理貴州省桐梓、遵義地區。
1939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範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
陪都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抗戰前線每況愈下,1937年7月淞滬會戰打響後不久,國軍便陷入被動,為防止首都被攻陷後陷入混亂,中華民國政府於1937年11月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幹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並於12月1日正式辦公,僅僅13天后日軍便攻破南京。重慶於1937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首都。1937年9月,駐紮重慶的川軍劉湘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復租界。
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
1940年再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1941年6月5日,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釀成“大隧道慘案”,是重慶作為首都3年來單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同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與此同時,經國民政府許可,韓國流亡政府遷入今渝中區辦公,重慶成為1941-1945年間大韓民國(流亡政府)的臨時駐地,韓國政府臨時辦公場所隨其不斷遷址而時有變化,如楊柳街、石板街,吳師爺巷1號,蓮花池街38號。
在1937年到1944年間,重慶作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來自浙江、湖南、安徽、湖北、江蘇、上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百萬移民遷往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這一群體被重慶本地居民稱作“下江人”。同時,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都搬遷至重慶,因此重慶成為戰爭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另外,國民革命軍空軍的作戰飛機,美國志願飛行團“飛虎隊”都曾經駐紮在重慶。
在抗戰中,重慶共組織川軍62萬人,占川軍總數的一半還要多,是川軍的絕對主力。出川作戰的57個師中,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均是重慶籍士兵。
重慶是中國戰場最激烈,雙方損失最嚴重的空戰戰場之一。據統計,在重慶大轟炸中,日機空襲重慶共達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傷14100人,炸毀房屋17608幢,有30所學校曾被轟炸。國民革命軍空軍出動3117架次,擊落日機191架,擊傷400餘架,擊斃日軍飛行員375人,中國軍隊損失飛機277架,有224名空軍飛行員在空戰中犧牲。重慶是中國戰場上最大規模的空戰戰場。
後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願戰敗而亡不願投降而亡的決心。在渝中區人民公園有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在校場口得意世界附近亦有重慶大轟炸紀念遺址。
據1980年代不完全統計,重慶的陪都遺蹟有近400處,隨著重慶數十年大規模建設,有些遺址已不復存在。現存有代表性的遺蹟主要有兩類,一是蔣介石、宋美齡等要人的官邸、舊居;二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戰在渝留下的紀念地,如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的舊址。位於重慶南山上的黃山國民政府遺址與總統官邸和位於渝中區的紅岩村遺址(原屬沙坪壩區)是重慶抗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保存最完整和相對集中的一處文物大遺址。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雖未規定中華民國首都之所在,但卻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即使國民政府已經播遷台灣,重慶作為中華民國的永久陪都之法律地位,至今依然有效。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全市建築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同月九日,南岸大火,焚毀八十餘家。
1949年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
1949年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
1949年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
1949年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重慶的南泉戰役打響。
1949年11月17日,美國宣布關閉駐重慶領事館。
1949年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400多名政治犯被處決,史稱“11.27事件”。
1949年11月28日,國民政府由重慶移成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一次直轄時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一年半以後撤銷),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2年6月,經過2年的突擊式修建,連線四川省省會成都與當時的中央直轄市重慶的成渝鐵路完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命令嘉獎西南鐵路工程局兩年修通成渝鐵路,實現了四川人民40年的修路願望。毛澤東為此親筆題寫“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築天成路”。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川東行署區撤銷,川東行署區首府北碚市併入重慶,重慶市從直轄市降為省轄市,重新併入四川省。
四川省治時期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
從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全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文化大革命期間,尤其在1969年至1972年,重慶地區出現武鬥,市區工業受到嚴重破壞,部分街道被夷為平地。由於兵工廠眾多,重慶是全國武鬥最嚴重的地區,總計死亡1170人,傷7000餘人,失蹤600餘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其中發生在九龍坡區幾個軍工企業間的楊家坪武鬥轟動全國,現沙坪壩區沙坪壩公園保留有全國唯一留存的紅衛兵公墓。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併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畫單列市。
1992年重慶闢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第二次直轄時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併,恢復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同年12月,撤銷萬縣市,設立重慶市萬縣區,同時設立重慶市萬縣移民開發區,代管忠縣、開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6縣,原萬縣市轄城口和梁平兩縣由重慶市直轄;撤銷涪陵市,設立重慶市涪陵區。涪陵區轄原涪陵市管轄的枳城和李渡兩區,涪陵市管轄的南川市、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由重慶市直轄;撤銷黔江地區,設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相應設定黨政機構,代管石柱、秀山、酉陽、黔江、彭水5個民族自治縣。
1998年,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
2000年,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原萬州移民開發區代管的奉節縣、開縣、雲陽縣、忠縣、巫溪縣和巫山縣由重慶市直轄;撤銷黔江開發區,原黔江開發區代管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由重慶市直轄;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以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為黔江區的行政區域。
2001年,撤銷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
2003年4月10日,重慶市旨在縮小重慶主城區與新重慶地區經濟差距的“百鎮工程”正式啟動,首批啟動40個鎮。標誌全國城鄉統籌計畫實驗實施的開始。
2003年12月23日晚22時15分,位於重慶開縣高橋鎮境內的中國石油川東鑽探公司羅家16號井發生天然氣井噴事故,造成國內最大的一次天然氣泄漏事故,眾多人員傷亡。
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並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共有41個國家和地區、123個城市參會。
2006年10月22日,撤銷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分別設立重慶市江津區、重慶市合川區、重慶市永川區、重慶市南川區。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09年3號)檔案,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2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重慶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
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其面積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慶市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公里。
2010年6月29日,台灣海基會和中國大陸海協會在重慶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又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
2011年10月27日,撤銷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重慶市綦江區;撤銷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重慶市大足區。
成都由來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
發展歷程
成都是中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首批(2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但在21世紀出土的金沙遺址把成都的建制歷史提前到(約前1200~前650)。已經超過蘇州的建城時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秦漢時期
前316年,秦國吞併巴蜀。前311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文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即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繡”為全國三大名繡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宋元時期
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占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成都造紙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藥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北宋初年,朝廷在成都設立成都府,為成都府路治所。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攻占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設定“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大夏政權於重慶,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隨後滿洲八旗入川,與張獻忠在成都激戰。清順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隨後的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因此當時四川省會曾遷往保寧府閬中。康熙年間,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民國時期
清宣統三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時任四川總督趙爾豐鎮壓民眾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是年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獨立,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民國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與重慶之蜀軍政府合併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張培爵任副都督。民國十一年(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這一時期,四川大學、華西聯合大學等一些現代教育機構在成都設立。
民國十七年(1928年),正式改市政公所為市政府,國民政府遂置成都市為省轄市並繼續為四川省省會。由於川軍派系混亂,成都在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間陷入了長時間的軍閥爭奪時期。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省的省會成都也因此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遷至成都北較場,一直到國民黨敗退出大陸前沒再變更校址,歷時長達11年,除短訓班外,有10期學員畢業於成都,是該校在大陸培訓學員最多、校址未變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該校在大陸培訓學員的最後一個時期;又如南京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山東齊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及畜牧獸醫繫於1938年前後分別遷到成都華西壩,華西壩後被稱為大後方之“天堂”。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轟炸日本本土的美國飛機從成都及其附近多個機場出發,出擊了900多架次,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共內戰末期,國民政府從南京依序遷往廣州、重慶、成都、西昌,最後至台北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在國家計畫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畫單列城市之一(1993年國務院撤銷省會城市計畫單列);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下發通知(中編[1994]1號),成都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地理環境
重慶位置重慶市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信封盆地)東南部,地跨東經105°11'―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地界東臨湖北省和湖南省,南接貴州省,西依北靠四川省,東北部與陝西省相連。轄區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轄區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總面積的2.39倍,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其中主城建成區面積為647.78平方千米。
氣候重慶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炎熱,七月每日最高氣溫均在35度以上。極端氣溫最高43℃,最低-2℃,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說,有山水園林之風光。重慶多霧,素有“霧重慶”之稱。重慶地處四川盆地(巴蜀盆地)東南部,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有“山城”之稱。
河流流經重慶的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長江幹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橫穿巫山三個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該峽位於湖北省境內),即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嘉陵江於渝中區與江北區交界處匯入長江,烏江於涪陵區匯入長江。
成都成都介於東經102°54'-104°53'、北緯30°05'-31°26'之間,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土地總面積12390平方公里,毗鄰德陽市、眉山市、雅安市、資陽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成都市建成區平均海拔500米,錦江、府河、沙河穿流而過。成都境內的地形較為複雜,東部為龍泉山脈和盆中丘陵,中部為成都平原,西部為邛崍山脈;最高點:苗基嶺(海拔5353米),最低點:五鳳鎮(海拔378米)。
地理東部丘陵區
龍泉山脈海拔600至1000米,植被破壞較為嚴重,以東北-西南走向穿過成都市東部的龍泉驛區和金堂縣,該山脈為成都平原和盆中丘陵的分界線,龍泉山脈以東,淺丘連綿起伏。成都市域內只有金堂縣的部分地區位於該山脈以東的丘陵區。
中部平原區
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脈與邛崍山脈之間,面積約占成都市總面積的50%,海拔450至720米,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沖積扇平原。成都平原得益於都江堰水利工程,河網密布,同時由於土地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平原上也零星分布著一些淺丘,比如成都近郊的鳳凰山、磨盤山。
西部山地區
邛崍山脈是橫段山脈最東緣的山系,以東北-西南走向穿過成都市西部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大邑縣、崇州市和邛崍市,許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該地區海拔落差巨大,地貌豐富,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
成都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多年年平均氣溫為16.2℃,年最高氣溫為37.3℃,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9℃,最熱月出現在7~8月,月平均氣溫為25.4和25.0℃,最冷月出現在1月,月平均氣溫為5.6℃;年總降水量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別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別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現在5~9月,常年暴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冬無嚴寒,對小春和畜牧生長有利,連續的多霧天氣對交通航運影響較大,冬乾、寡照比較明顯,下雪對於成都來說是很少見的事 一年最多也不過一兩場。
旅遊資源
重慶具有三千年悠久歷史的重慶旅遊資源豐富,既擁有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又擁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的濃郁文化景觀。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點300餘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1個(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1個(武隆喀斯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森林公園24個,國家地質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個。 國家優秀旅遊城市:重慶市
國家園林城市:重慶市
國家旅遊強縣:巫山縣
AAAAA景區(3個):武隆喀斯特旅遊區(天生三橋.仙女山.芙蓉洞)、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足石刻
AAAA景區(31個):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等
國家文明城市:重慶市渝北區
仙女山
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是重慶十佳旅遊景點,特色旅遊勝地,地屬武陵山脈,位於重慶市武隆縣境烏江北岸。仙女山總面積8910公頃,平均海拔1900米,最高峰2033米,以其江南獨具魅力的高山草原、南國罕見的林海雪原、青幽秀美的叢林碧野景觀譽為“東方瑞士”,她與神奇的芙蓉洞、秀美的芙蓉江、世界最大的天生橋群地質奇觀、經典雅致的華邦酒店(4星)組合為重慶最佳旅遊觀光度假勝地。 素有"東方瑞士"、"山城夏宮"之稱的仙女山美得遼闊,美得讓人窒息。冬季仙女山白雪皚皚,銀妝紗裹,大草原滑雪、賞雪、雪地烤羊,把酒臨風,興致昂然;夏季園內氣候濕潤,茫茫林海,清風吹拂,涼爽宜人,是休閒、度假、避暑的絕好去處。高山草原是最引以為驕傲的遊覽景觀,其旖旎美艷的風光被廣大遊客譽為具有西歐牧園風情的“草場公園”和“南國第一牧場。
茶山竹海
位於永川區城北2公里處,擁有2萬畝大型連片茶園和5萬畝巴渝第一大竹海。茶山竹海主要景點有桂山茶園、青龍茶園等三大片茶園和金盆竹海、竹海迷宮等六大片竹海,另外還有朱德樓、田壩子古墓、天子殿、薄刀嶺等景點。薄刀嶺海拔1025米,為渝西最高峰。共5家度假村和20餘戶旅遊定點農家。遊客在景區可品嘗到茶、竹系列特色菜品,可欣賞到茶藝表演,還可參與採茶、制茶、制陶、篝火晚會等遊樂活動。風光旖旎的中國茶山竹海面積有117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7%,國家一級環境空氣品質,是理想的天然氧吧。同時,它是中國國家西洋棋隊集訓基地。武俠巨片《十面埋伏》國內唯一外景地。2萬餘畝連片茶園和5萬畝浩瀚竹海連綿纏繞,交相映襯。
北溫泉公園
位於北碚區,北瀕嘉陵江,南倚縉雲山。其前身為溫泉寺,初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公園依自然地形而建,樓台亭閣錯落有致,翠竹森森,林木蔥蘢,風景如畫。園內景物以四大殿為中心。接引殿後有一山泉細流匯成的方池,池上石橋欄桿上刻有麒麟、芭蕉及花鳥等圖案,皆為明代之作園中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北溫泉公園內有泉眼10處,泉水日流量5675噸,水溫35°C-37°C,屬弱鹼性硫酸型礦泉,對皮膚、關節、腸胃等部位疾病有一定療效。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自然風光中最有價值的一段:瞿塘峽、巫峽十二峰、小三峽、三峽紅葉,就在重慶境內。長江三峽,人傑地靈,它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奇光異彩。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用武之地;這兒有許多名勝古蹟:白帝城、黃陵、南津關等。他們同旖旎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長江三峽是世界大峽谷之一,以壯麗河山的天然勝景聞名中外三峽全兩岸懸崖絕壁,江中灘峽相間,水流湍急,唐代大詩人李白經過這裡留下了優美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其餘景點:墊江牡丹園、酉陽桃花源風景區、武隆天生三橋、烏江畫廊、武隆芙蓉江、江津四面山、北碚縉雲山、北碚金刀峽、涪陵大木花谷、南川金佛山、萬盛石林-黑山谷(綦江)、秀山洪安邊城、酉陽巴爾蓋國家森林公園、酉陽大板營原始森林等
歷史古蹟
合川釣魚城、大足石刻、涪陵白鶴梁、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龍河懸棺群(石柱)、小三峽懸棺群(巫山)、江津蓮花石、酉陽永和寺等
朝天門
位於重慶城東北的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今天的朝天門客運碼頭之上,有宏偉的朝天門廣場,是俯看兩江匯流,縱覽沿江風光的絕佳去處。十分壯觀。右側長江匯合嘉陵江水後,聲勢益發浩蕩,穿三峽,通江漢,一瀉千里。
重慶人民大禮堂
位於人民路學田灣,是鄧小平、劉伯承主政西南的時候修建。由張家德先生設計。整個建築布局合諧,雄偉壯觀,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是重慶市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她分明是一座靜默的聖殿,無時無刻不在分享和傾聽著一代又一代重慶人的光榮與夢想。
山城夜景
山城夜景是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每當夜色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山城夜景得益於兩江環抱,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橋面千紅萬紫,宛如游龍,動靜有別,有似不夜之天。重慶市區三面臨江,一面靠山,倚山築城,建築層疊聳起,道路盤鏇而上,城市風貌十分獨特,由此形成綺麗夜景。“不覽夜景,未到重慶”,雄偉的山城重慶,以輝煌的夜景聞名海內。
中國三峽博物館
三峽博物館是保護、研究、展示重慶和三峽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礎設施。如果說重慶人民大禮堂是20世紀50年代重慶的標誌性建築,那么,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是21世紀初重慶的標誌性建築,一顆鑲嵌在山水園林的山城重慶心臟的璀璨明珠。
加勒比海水世界
重慶加勒比海水世界位於國家4A級景區――重慶南山旅遊核心地。公園占地近1000畝,分為室內、室外主題水樂園兩部分,聚集16種世界級水上遊樂設備,年人流量預計達到100萬人次,將成為輻射整個西部的世界級主題水樂園。
名人紀念:
聶榮臻故居、劉伯承故居、趙世炎故居、鄧雪芹故居、馮玉祥故居、秦良玉陵園、甘寧墳、嚴顏墓、紅三軍司令部舊址、陳獨秀舊居、愚王祠、楊尚昆故居、劉子如故居
寺廟道觀:
大佛寺、雙桂堂、銀杏堂、螺罐山、慈雲寺、觀音寺、紹龍觀、老君洞、華岩寺
特色古鎮:
磁器口、長壽古鎮、中山古鎮、淶灘古鎮、龔灘古鎮、石蟆古鎮、偏岩古鎮、龍潭古鎮、東溪古鎮、大昌古鎮、雙江古鎮、西沱古鎮、漢風古鎮、白沙古鎮、安陶古鎮、石橋古鎮、洪安古鎮、龍興古鎮、三江古鎮、黃龍古鎮、安居古鎮、塘河古鎮、豐盛古鎮、後溪古鎮、路孔古鎮、清泉古鎮、松溉古鎮、走馬古鎮
成都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由於四周高山環繞,又呈典型的盆地氣候。春天來得早,通常在春節前後就春暖花開。夏天由於盆地原因比較悶熱,秋天涼爽宜人,冬天無嚴寒霜凍。全年平均氣溫在16℃~18℃。7月、8月是雨季,春季和冬季少雨,冬天的氣溫極少低於5℃。一年四季日照少、多霧少風。
成都最佳的旅遊時間是3月至6月、9月至11月。但7、8月最熱的時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嶺雪山、九龍溝、九峰山、天台山、龍池森林公園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勝地。冬天上龍池森林公園、西嶺雪山欣賞雪景也是南方省區難得的好時機。
5A級風景旅遊區
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世界自然遺產)
4A級風景旅遊區
武侯祠博物館
杜甫草堂博物館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金沙遺址博物館
成都洛帶古鎮
成都寶光桂湖文化旅遊區
成都市雙流縣黃龍溪旅遊區
成都市國色天鄉樂園
成都市歡樂谷景區
崇州市街子古鎮
邛崍市平樂古鎮
邛崍市天台山旅遊景區
成都市大邑縣西嶺雪山旅遊景區
成都市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
成都市蒲江縣石象湖
森林公園
國家級:龍池森林公園、西嶺雪山森林公園、天台山森林公園、白水河森林公園
四川省:雞冠山森林公園、白鹿森林公園、靈岩山森林公園
成都市:成都斑竹林森林公園
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水河自然保護區,兩河城市森林公園
四川省:鞍子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黑水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都江堰、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望江樓、 寶光寺、劉氏莊園、明蜀王陵、楊升庵祠及桂湖、金沙遺址、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洛帶會館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
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
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
崇州歷史文化名城、邛崍歷史文化名城、新都歷史文化名城、洛帶歷史文化名鎮、城廂歷史文化名鎮、黃龍溪歷史文化名鎮、安仁歷史文化名鎮、新繁歷史文化名鎮
遊樂場所
成都華僑城歡樂谷、成都國色天鄉樂園、成都海昌極地海洋世界、成都龍門陣都市休閒主題樂園、成都南湖夢幻島樂園、成都西嶺雪山滑雪場,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成都熊貓體育公園
人文景觀
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錦里、春熙路、寬窄巷子、二王廟、文君井、文殊院、寶光寺、石經寺、 琴台路、永陵、金沙遺址,三聖花鄉,合江亭・安順廊橋,
合江亭・安順廊橋(8張)
成都東區音樂公園等。 觀音寺的壁畫、塑像以及花置寺的摩岩造像具有極高藝術觀賞價值。中山景、洞景、水景、生景、氣景五景俱全,九峰山、石象湖、西嶺雪山極具吸引力。擁有25個國家級、四川省、成都市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以及地質公園。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聖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聖地,位於成都市區,是全國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紀念地和唯一的君臣合祀廟宇,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武侯祠始建於223年,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組成,祠內古柏森森,環境幽雅,殿宇宏偉。系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堂博物館
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位於成都市區,是富有詩情畫意和竹林風光的名園。詩人杜甫於759年移居成都,歷時3年9個月,在此作詩240餘首,其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近現代詩人、作家進出草堂寫草堂也不少,陳運和寫的詩《杜甫草堂》就是其中一首。主要建築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等。建築結構布局緊湊,相互呼應,別具一格。草堂博物館內珍藏各種歷史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是研究“詩聖”杜甫的珍貴資料。杜甫草堂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陵博物館
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皇帝王建(847年至918年)的陵墓。1942年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有白玉謚寶、哀冊、玉帶、玉杯、銀缽、鐵豬及鐵牛等。是研究五代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沙遺址
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首項重大考古發現的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青羊大道,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燦爛輝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藝精美的金玉印飾品和翡翠飾品以及大量的陪葬品。該遺址文化與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一脈相承,前後銜接,是中國考古史上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就。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船棺遺址
位於成都市商業街的古船棺遺址,發掘於2000年7月,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每具船棺均以特大圓木造成船形,其墓葬規模堪稱全國之最。同時出土的文物有製作精美的陪葬陶器。該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殊院
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後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餘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餘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繡等實物珍品。
青羊宮
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青羊宮位於成都市區,始建於唐,現存殿宇建於清代。主要建築有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無極殿(即三清殿)、斗姆殿、唐王殿、柴荊台等。青羊宮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2003年,成都市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主體改造工程確立,該區域將在保護老成都原真建築的基礎上,形成以旅遊、休閒為主、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濃郁巴蜀文化氛圍的複合型文化商業街,並最終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內涵的“天府少城”。
昭覺寺 位於成都動物園背後昭覺寺,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四川重點佛教寺院,也是我國重點的佛教活動場所,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昭覺寺自唐創建(貞觀年,公元627---649年)以來,高僧輩出,在1989年由昭覺寺主持----清定法師重建了現在的大雄寶殿、圓通殿、中鼓樓及念佛堂,使之成為西南地區規模最為宏大、壯觀的寺院之一。
科學教育
重慶科學技術重慶科技實力雄厚,集中了全國一批優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是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國際軍博會指定舉辦城市,截至2007年,重慶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居全國第12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第10位、西部第1位,技術交易額連續八年居西部第1位,科技活動產出指數、每百萬元研究開發經費投入產出的專利和論文數等指標居全國前5位(中西部第一位),成為科技發展最快的省市之一。1930年在重慶北碚創建的中國西部科學院,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西部地區建立的最早的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是中國近代三大科學院之一,後併入中科院,在其舊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是中國七大綜合自然博物館之一。
重慶科技取得了許多舉世成就,研製出世界首台“超音波腫瘤聚焦刀”,世界第一個胃病疫苗,世界第一款基於0.13微米工藝的手機核心晶片――通芯一號,率先在世界上繪製出家蠶基因框架圖譜。隨後,B肝疫苗、電動汽車、MEMS微型機械系統等一批標誌性成果的誕生,催生了22個重點實驗室和38個工程技術中心的建立。在國內率先走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三大科技平台建設的“重慶模式”。
重慶是目前中國擁有高等院校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高校在校生超過了70萬。重慶市總體科教實力進入中國城市前10位。
截止2011年6月份,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備案的在渝高校已累計超過70所,總數達到了75所。
其中,公辦本科15所;獨立學院7所;軍事院校3所;高職院校46所(含技師學院8所);成人高校4所。
著名高校有(公辦本科):
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師範大學、
重慶理工大學、
四川外語學院、
四川美術學院、
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三峽學院、
重慶文理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等。
截止2011年,全市共有市級重點中學107所。
其中,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直屬重點中學有7所:
重慶第一中學、重慶市南開中學、重慶第八中學、重慶市巴蜀中學、西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重慶市育才中學、重慶外國語學校。
另有中等職業學校356所,其中市教委審批管理276所,占總數77.5%,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審批管理80所,占22.5%,公辦學校233所,占65.4%,民辦學校123所,占34.6%。“一小時經濟圈”內263所,占73.9%,重慶三峽庫區83所,占23.3%,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10所,占2.8%。全市中職在校生44萬人。全市現有獨立設定高職高專院校23所,在校生13.7萬人,占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36.4%。
1.圖書館:重慶市現有國家一級圖書館8個 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北碚區圖書館、沙坪壩區圖書館、長壽區圖書館、南岸區圖書館、銅梁縣圖書館、開縣圖書館
2.重慶科技館
3.重慶大劇院
成都是西南教育中心之一,成都市教育水平位居中國前列。到2015年成都將率先在中西部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到2020年,成都將率先在中西部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高水平學習型城市和人力資源強市,教育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達到中西部第一,全國一流。把成都建設成為全國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示範區,學習型城市建設示範區;中西部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心,教育對外開放與合作中心;中西部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高地。早在西漢漢武帝時期,中國第一所官辦地方學堂――文翁石室(今石室中學)就在成都成立。《漢書》對此有記載:“至漢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
高等教育成都東軟學院
獨立本科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高職
公辦高職
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管理職業學院、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四川教育學院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民辦高職
成都藝術職業學院、四川天一學院、四川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托普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四川科技職業學院、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四川長江職業學院
軍校
武警警官學院(2011年9月1日正式升格掛牌,武警院校全國合併大調整,只保留四所學歷教育,武警成都指揮學院升格為警官學院,負責南方16個省市區的武警警官培養和普通高中畢業生的招生)中學
成都七中、成都石室中學、成都樹德中學、成都外國語學校、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成都十八中、成都雙楠中學、成都二十中、雙流中學、雙流棠湖中學、四川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成都大彎中學、彭州中學、郫縣一中、成都溫江中學、成都新都一中、新津中學、成都龍泉驛一中、西南交通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