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

蔣介石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于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行憲後又連續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遭受批評。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青年蔣介石青年蔣介石
蔣介石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鹽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采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於龍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

1906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並加入同盟會,1910年冬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發後,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後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誌。

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事敗後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

青年蔣介石青年蔣介石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

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後,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來。

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權力中樞

蔣介石蔣介石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建立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革命軍隊,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1924年10月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征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役,戰果卓著,因此獲得聲譽,先任潮汕善後督辦,繼兼廣州衛戍司令。

1925年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廖仲愷被害後,他支持汪精衛驅逐胡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驅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征,全殲陳炯明叛軍。

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4.12事件”,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

他相繼擔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後,蔣介石率總司令部赴前線指揮作戰。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湘、鄂、贛、閩四省完全光復,並繼續向豫、皖、蘇、浙進軍。

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京,冀圖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系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制的決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後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並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定。由於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鬥爭中孤立無援,被迫於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回國後,離棄妻妾,與宋美齡於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繫。

軍閥混戰

蔣介石手跡蔣介石手跡
1928年1月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面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勝了奉系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0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蔣介石為要確立個人獨裁統治的局面,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加劇了與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閻馮戰爭(見蔣閻馮大戰)連綿不斷。蔣介石憑藉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一一戰勝了各派武力。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連續發動了三次軍事“圍剿”,均以失敗告終。

1931年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政府相對抗。

1931年“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

1931年底辭國民政府主席職後,於次年初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自治”,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將反蔣抗日方針改變為“逼蔣抗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蔣介石和國民黨決定調整其內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下令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並改善同蘇聯的關係。他試圖同中國共產党進行談判,但仍然堅持要“剿滅”經長徵到達陝北的紅軍。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在西安被扣押。在中國共產黨調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抗日戰爭

蔣介石蔣介石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結束十年內戰,與共產黨實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終於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禦日本侵略軍。

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廣大愛國將士奮勇殺敵,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畫。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占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1938年,蔣介石為阻止日軍炸開黃河花園口,淹死百姓89萬人。

蔣介石蔣介石

1939年1月,蔣介石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壯大憂心忡忡,乃實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

1943年林森逝世後,繼任國民政府主席。

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

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外長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解放戰爭

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合影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合影

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13天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到達重慶,當天晚上,蔣介石舉辦了一個小型歡迎宴會。毛澤東在重慶進行會談,簽訂了《會談紀要》(見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

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同年內戰爆發。

1947年3月,為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製造“五·二O”慘案;在屢遭失敗後,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最後蔣介石被迫下令收縮防線,實行重點防禦。

當選總統

1948年,在“國民大會”上當選為“總統”,實行“幣制改革”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經過1948年秋冬遼瀋、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使蔣介石賴以發動內戰、維系統治的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消滅。

1949年1月,蔣發表元旦聲明建議和平談判,但提出了保存“憲法”、“法統”和軍隊的條件,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批駁。

1月21日蔣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後操縱黨政軍大權,破壞和平談判。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籤字。4月23、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向全國進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獨裁統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終結。

退敗台灣

1949年12月,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敗走台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

晚年蔣介石在金門島眺望祖國大陸晚年蔣介石在金門島眺望祖國大陸

1950年3月,他“復職”重任“總統”,此後一再連任四屆,並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台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繫他在台灣的統治。

1952年,進行“反共抗俄總動員”。簽訂“日台和約”,放棄日本戰爭賠款。

1954年與美國簽訂所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圖借外力反攻大陸,宣稱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同時堅持反對製造“兩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中國事自可由中國人民自己解決”。在島內實行“公地放領”,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轉口貿易。

1955年,炮製孫立人兵變案

1957年,宣布台灣海峽進入緊急作戰狀態。

晚年的蔣介石與妻子宋美齡晚年的蔣介石與妻子宋美齡

1958年,引發“金門炮戰”。

1969年,實行“黨政革新”為蔣經國接班鋪平道路。

1971年,聯合國宣布不承認蔣介石政權。

1975年4月5日病逝台北士林官邸,柩厝市南慈湖畔,享年87歲。

蔣介石去世後,中國大陸新華社刊登了如下報導: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訊台北訊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四月五日在台灣病死。

主要著作

蔣介石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於報刊和內部檔案。台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離大陸前自撰或署名發表著作有《西安半月記》《中國之命運》《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在台出版的言論集有《蔣總統言論彙編》《先總統蔣公全集》《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等。

人物家庭

個人婚姻

蔣介石與宋美齡新婚合影蔣介石與宋美齡新婚合影
蔣介石在14歲時,經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為妻。蔣中正與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

蔣中正與毛福梅分居後,在1911年迎娶姚冶誠為妾,姚冶誠原是一個妓女,和蔣同居,但蔣家沒有承認,婚後也沒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後收養了蔣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兒子蔣緯國。姚後來隨蔣緯國到台灣養老。

蔣中正在1919年結識陳潔如(1905年-1971年),經張靜江及孫中山的介紹,他與陳潔如在1921年12月5日結婚。當時蔣介石34歲,陳潔如15歲。陳也未能為蔣生兒育女,但陳收養了一位華僑的女兒,取名瑤光,小名陪陪。

1927年,蔣中正登報聲明與幾位前妻脫離關係,隨後於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1897年—2003年)於上海結婚。

家庭成員

蔣介石蔣介石

蔣介石名下有兩個兒子,長為蔣經國,次為蔣緯國(身世至今仍是難解之謎)。

蔣經國與蔣方良夫婦有三子一女,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武,三子蔣孝勇。此外還有蔣經國與章亞若生下的一對孿生兄弟章孝嚴和章孝慈。

家第四代子孫目前大多從商或學習藝術,在文化、藝術界發展,幾無人涉足政治,除了蔣孝嚴、章孝慈子女留在台灣工作學習之外,其他的子孫大都散居海外。

名號稱呼

性質 名字 說明
譜名 周泰 族譜記載的名字。
幼名 瑞元
學名 志清 16歲到寧波上學時所取。
中正 1917年至1918年之間所取。
介石 1912年留學日本時於自創雜誌《軍聲》中使用的筆名,後成為字。
拉丁轉寫 Chiang Kai-shek Kai-shek是“介石”二字按照粵語發音的音譯,出現於廣州國民政府時期。

蔣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在有關蔣氏領導八年抗戰的影視作品中,常按其當時職務稱“蔣委員長”,委員長遂成為蔣最著名的代名詞之一。

由於蔣長期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務,早年黃埔畢業的國、共軍官皆稱他做“蔣校長”、“校長”。由於對國軍建設和發展貢獻很大,所以也有“國民革命軍之父”或“中華民國國軍之父”的稱呼。

說英語的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暱稱蔣為Gimo,指其特級上將背景(即大元帥,Generalissimo)的英語簡寫。而現在的紀錄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為他的英文名稱。

大事年表

蔣介石蔣介石

1887年(1歲),蔣介石生於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歲),在中學讀書時即向家裡提出要求到日本學習軍事。赴日後,因非公費派遣,不能入軍校,只能就讀於東京清華學校。

1907年(20歲),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炮兵。

1908年(21歲),春,被保送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1910年(23歲),入日本陸軍第13師野炮兵第19團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時歸國,自“二次革命”後追隨孫中山。

1911年(24歲),武昌起義後回國,在滬軍部任團長。

1912年(25歲),奉陳其美命令,暗殺革命元勛陶成章。

1914年(27歲),第一次會見孫中山,擔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歲),參加籌劃“反袁”的上海武裝起義。

1916年(29歲),任東北軍參謀長。

1918年(31歲),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

1922年(35歲),赴難“永豐艦”取得孫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歲),任大元帥府行營參謀長,赴蘇聯考察。

1924年(37歲),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

1925年(38歲),第一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第二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總指揮。

1926年(39歲),中山艦事件,打擊中國共產黨人,任國民革命軍北伐總司令。

1927年(40歲),另立“國民政府”,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到1930年被殺共產黨員超過百萬。同年與宋美齡結婚。

1928年(41歲),任南京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二次北伐,日軍發動濟南慘案一千多人遇難,蔣繞道而行。

1929年(42歲),以裁軍為名義召開“編遣會議”。蔣桂戰爭爆發。

1930年(43歲),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死亡30萬人。

1931年(44歲),對中國工農紅軍發動軍事“圍剿”。囚禁反蔣領袖胡漢民,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政府相對抗。九一八事變東北淪喪。同年長江淮河洪水成災死亡14萬人。

1933年(46歲),簽訂《塘沽協定》。蔡廷鍇等在福建發動軍事兵變“閩變”,蔣加以鎮壓。

1936年(49歲),6月,廣東軍閥陳濟棠和桂系李宗仁發動武力叛變“兩廣事變”。12月,楊虎城和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蔣被迫簽訂抗日協定。

938年(51歲),當選為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為阻止日軍炸開黃河使黃河改道89萬同胞遇難。蔣下令火燒長沙兩萬人遇難。

1939年(52歲),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發動抗日戰爭期間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歲),製造“皖南事變”,正式對日宣戰。

1942年(55歲),任中國戰區最高統率,派軍支援緬甸。河南大饑荒,300萬~500萬人死於災難。

1943年(56歲),1943年初派中央軍進軍新疆,奪取新疆的控制權。代表中國簽署《開羅宣言》

1945年(58歲),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拒收琉求,撕毀《雙十協定》。

1946年(59歲),承認外蒙古獨立。同年內戰爆發。

1947年(60歲),向陝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製造“五·二O”慘案。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歲),在“國民大會”上當選為“總統”,實行“幣制改革”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蔣介石與毛澤東蔣介石與毛澤東

1949年(62歲),被迫宣告“引退”敗走台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

1950年(63歲),復職“總統”。

1952年(65歲),進行“反共抗俄總動員”。簽訂“日台和約”,放棄日本戰爭賠款。向聯合國大會控告蘇聯違約支持中共,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是為“控蘇案”,撤回對外蒙古主權的承認。

1954年(67歲),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68歲),炮製孫立人兵變案。

1957年(70歲),宣布台灣海峽進入緊急作戰狀態。

1958年(71歲),引發“金門炮戰”。

1960年(73歲),再次當選“總統”。

1967年(80歲),頒布教育改革訓令。

1968年(81歲),指示興建大鋼鐵廠,建設南北直達公路。

1969年(82歲),實行“黨政革新”為蔣經國接班鋪平道路。

1970年(83歲),反對“台灣獨立”,反對“兩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

1971年(84歲),聯合國宣布不承認蔣介石政權。

1974年(87歲),派蔣經國主持黃埔軍校五十周年活動。1975年(88歲),在台灣台北逝世。

父母

父親:蔣肇聰。蔣家自蔣介石祖父蔣斯千開始經營鹽業,家境可謂富裕。

母親:王采玉,為一孀居寡婦,後改嫁蔣肇聰

妻妾

也有寫作“福美”、“馥梅 ”的,學名從青,奉化岩頭村人,蔣介石的第一位夫人,生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十一月初九日。1939年12月12日,從寧波方向飛來6架日本戰機,溪口鎮頓時亂作一團。毛福梅不幸被炸彈炸死。

姚冶誠:蔣中正與毛福梅分居後,在1911年迎娶姚冶誠為妾,姚冶誠原是一個妓女,和蔣同居,但蔣家沒有承認,婚後也沒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後收養了蔣緯國。姚後來隨蔣緯國到台灣養老。

陳潔如:據傳陳潔如原籍蘇州,自幼居住上海,當過藝妓,可見其家境貧寒。經過蔣介石堅持不懈的追求,二人結合,也曾有過一段很美好的生活。後蔣為了政治需求,同宋美齡結合,誘騙陳潔如遠赴美國留學五年。二人離婚後,常有書信往來,一度曾舊情復燃。陳潔如終生未育,只有一養女瑤光,後移居香港,於1971年1月21日孤獨地死去。

宋美齡:祖籍海南文昌縣,中華民國前第一夫人,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宋靄齡宋慶齡的妹妹。1927年,蔣中正登報聲明與幾位前妻脫離關係,隨後於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1897年—2003年)於上海結婚。作為蔣介石的第二任妻子(除元配以外,蔣尚有一位妾侍和一位戀人),宋美齡在近代中國歷史與對外關係(特別是對美國)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子女

長子:蔣經國,生母毛福梅,後來擔任了台灣地區的領導人,曾經留學蘇聯。

次子:蔣緯國,系蔣介石養子,有資料稱蔣緯國是蔣介石與日本藝伎津淵美智子的私生子。蔣緯國本人一直否認他其實是蔣介石的養子。但在晚年,根據蔣緯國的自傳,台灣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蔣緯國承認他的生父是戴季陶,其母親是一名日本護士重松金子。1997年9月22日,蔣緯國因糖尿病併發症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 蔣緯國養母為姚冶誠。

養女:蔣介石與陳潔如收養一女,蔣瑤光,後改母姓,嫁蔣介石侍衛長,實為中共地下黨員,後留大陸。

代表作品

個人著作

蔣介石留下文字極多,但許多文章由蔣之文學侍從陳布雷、陶希聖等代筆,如《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主要內容收入《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包括:

《國父遺教概要》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中國經濟學說》

《蘇俄在中國》

《中國之命運》

《反共抗俄基本論》

檔案記錄

蔣介石極重視歷史檔案文物保存,其個人檔案於1949年由南京經上海轉運台灣,先存放桃園大溪頭寮賓館,史界稱為“大溪檔案”。1979年7月移存台北陽明書屋,1995年移送台北近郊國史館,1997年定名為“蔣中正總統檔案”簡稱“蔣檔”。公開的可分為十類:

籌筆:1923年至1972年函電、諭令,291冊

革命文獻:1923年至1945年歷史事件記錄報告與函電,167冊

特交文卷:1927年至1964年蔣對政事情勢規劃,5709件,分72冊

特交文電:部署呈報電文及蔣的批示,436冊

特交檔案:幕僚、部屬、各地區之原始報告,90597件,分622冊

領袖家書:1924年至1967年,968件,分12冊

其他文物圖書、印章、勳章、書畫,888件

蔣氏宗譜,48冊

照片影輯:照片集243冊,照片67卷,底片23732袋,縮影29卷

事略日記115冊、蔣經國文電資料48冊

蔣中正與蔣經國私人日記原稿,簡稱“兩蔣日記”。目前暫存於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暫存50年,將來在適當時機歸還中國)。2006年3月25日時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和蔣家媳婦蔣方智怡親自到訪下,美國史丹佛大學首度將原件(1917年至1931年的日記)公之於世。

人物評價

蔣介石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位毀譽兼有的人物,人們對他評價趨於兩極。由於網際網路日益普及,各地人民,尤以大陸地區對蔣的評價也趨於客觀化。

正面

1927年4月 美國《時代》雜誌 封面1927年4月 美國《時代》雜誌 封面

在孫中山病故後,領導中國國民黨北伐,掃除北洋軍閥、統一中國,結束了軍閥割據和南北法統分裂的局面,捍衛了共和國統,重建了中華民國,並在1947年實施憲政體制。國民政府於1946年在中國大陸所主持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是一部完全現代意義上的憲法,是一部與歐美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憲法相比,毫不遜色的體現著完全民主精神的憲法。

作為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領導中華民族抗戰衛國。在八年抗戰前,力排眾議,堅持‘攘外亦須安內’的國策,極力推遲德國軍事顧問返歐的時程,並透過外交談判的方式,使日本的軍事行動不致全面擴大。抗日期間,蔣的領導地位亦無人可以替代。中共領導人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活動中,首次公開承認中華民國國軍是抗日戰爭的主導力量。大陸人民更認識到國民革命軍是在蔣中正領導下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這完全符合歷史實情。

蔣介石港協會在香港街頭舉辦蔣中正相關事跡展覽會。建設台灣為民族中興基地,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使華夏文明與歐美文化的精華儒家、道教、天主教等得以在台灣持續交流和保存,未受信仰馬列主義的中共各種政治運動摧毀。大陸地區改革開放後,在復興華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台灣文化界發揮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這和蔣中正早年倡導的新生活運動及晚年開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在大陸期間作為國民政府主席於1947年舉辦了中國第一次人民直選國會代表;後在台灣實施地方民主選舉。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後,華人方擺脫實施了兩千年的帝制。時人對民主當如何法定和實踐,尚處於探索期。此後兩岸局勢穩定,由於國家經濟發達、民生安定,在民意的推波助瀾下,遂有北高兩直轄市在1994年的重新自治和民選國家元首制度在1996年的落實。固然蔣氏生前諸多的獨裁措施乃著眼於當代背景,實發生了許多不必要的政治刑罰和迫害,但綜觀之,已逐漸走出昔時帝制的陰影。以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市之市長於1951年至1967年間猶允民選為例,說明蔣氏的容納、未全面封殺地方首長與議員的選舉,奠定了中華民國民主化的基礎。

蔣中正於八二三炮戰時,美國政府曾要求中華民國政府放棄金門,聲稱金門、馬祖列島並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防禦義務中,這要求被蔣中正拒絕,並表明就算只用中華民國國軍的力量,也要堅守金馬。

馬英九認為蔣中正對台灣的貢獻有三方面:光復台灣、建設台灣與保衛台灣。建設方面除了土地改革、9年國民義務教育及發展經濟外,更重要是蔣中正在政府剛遷台、韓戰方酣動盪之際,毅然推動地方自治,對台灣民主的基礎有很大貢獻。蔣中正還支持婦女解放、廢除養女制,對台灣人權進步有很大貢獻。當初若沒有蔣中正保衛台灣,台灣可能已淪入鐵幕,也就沒有後來的經濟發達與教育普及。

一些與蔣接觸過的中外人士認為蔣有品德上的優點。蔣日記自1915年即未間斷,至1972年健康惡化為止長達57年之久。西方史學界對蔣中正正面看法有:“律已甚嚴”、“生活節儉”,有“鋼鐵般決心”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的各種偉大優點,使他成為一個忠誠愛國的、不與人同流合污的和足智多謀的領袖,他百折不撓地決意保持其他國家的獨立,不受任何外國控制,一心要為他憲政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香港親台團體對蔣在台灣的建設及措施多持正面態度。武之璋、鄭義在《客觀公正地評價蔣介石這個歷史人物》一文中指:“根據避免泛道德主義的標準,根據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原則,根據改朝換代後不用政治力量污衊對手的中國歷史學傳統。再參考大量的國府檔案,我們可以確認蔣在近代史上功大於過。”

負面

晚年蔣介石晚年蔣介石

蔣中正在台灣箝制言論自由、打壓敢言知識分子、以莫須有罪名監禁《自由中國》半月刊發行人雷震十年、制止台灣人組織反對黨以及特務橫行,殆為其無可洗刷之政治污點。

李宗仁回憶錄所述,蔣中正的統治有“流氓治國”的特色。“所以蔣先生在中國戰場縱橫數十年,他所憑藉的武器,不外金錢收買和分化離間的伎倆。若從純軍事觀點立論,則蔣先生實在是既不能將將,也不能將兵,若以他一己的意志來統兵作戰,安有不敗之理。只以軍事一端作簡單的論列,中共統一大陸,實非偶然。”李宗仁在1948年5月20日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時因著裝問題遭到蔣戲弄,兩人不合檯面化。

魯迅等當代思想家批判蔣介石在國內施行“恐怖統治”(白色恐怖),冠予異見人士“叛國”、“顛復”等罪名大肆捕殺並以軍法審判,是“獨裁統治者”。1948年12月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上海《觀察》雜誌社,並逮捕《觀察》工作人員。《觀察》的被查封,標誌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從而也徹底使許多民主人士放棄了蔣介石。

汪榮祖、李敖認為蔣中正不是一位稱職的軍事領袖。蔣中正曾身為黃埔軍校校長,卻是個不稱職的軍事家,在戰術層面乏善可陳。比如,在七七事變後,蔣中正動用了差不多全部國民革命軍精銳調往淞滬作戰,希望擴大上海之戰,以冀國際可以出面調停,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中共長期將蔣定義為負面人物,中共和宋慶齡等國民黨左派指責蔣“背叛總理(孫中山)遺志”,“背叛革命,血腥屠殺革命民眾”。抗日戰爭中蔣中正被認為是“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忽略抗日、枉顧民族利益”。毛澤東對蔣介石的評價包括:“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獨夫民賊”。陳伯達稱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聚斂200億美元的財富。中共及部分學者把蔣介石列為中國的頭號戰犯及賣國賊。皆知為意氣之言,不足為信。

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奮鬥》一書中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蔣中正為了不讓蘇聯插手中國內戰,默許外蒙投票獨立。蔣中正懂得政治妥協,可能避免中國內戰,形成多黨制民主國家。最後結果導致中國共產黨建立政權,並失去外蒙主權,中國也失去了最佳民主化時機。

總結

蔣介石蔣介石

中國有“蓋棺論定”之說。人死之後,其歷史地位基本就確定了。但重要的歷史人物往往“蓋棺”而不能“定論”,蔣介石即為一例,在他過世之時,海峽兩岸對他的評價有著天壤之別。他過世30多年了,無論在政界還是學界圍繞他的爭論從未停止過:在台灣,對他的評價經歷了從“神化”到“醜化”的過程,甚至掀起過一些政潮;在大陸,對他的評價則經歷著從“漫畫”到“寫實”的過程。現實政治的演變與檔案材料(尤其是“蔣中正總統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的不斷開放,使得有關蔣介石的研究成為持續的“熱點”。

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政治領袖,蔣介石是一個戰術家而不是一個戰略家。他比他的競爭對手們略高一籌並善於控制他們。但是,儘管他統治了中國人口的大多數。但他實際上不了解整個政權的社會基礎。對蔣介石的一生進行總結。蔣介石有自己的勇氣、精力和領袖品質,他不僅是一個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從希臘悲劇的意義上講。他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悲劇是他個人造成的。——布賴恩·克羅澤

蔣介石不是大獨裁者,他缺乏作獨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為民主鬥士,他縱有此宏願,也無此機會——黃仁宇

銅像事件

2016年2月27日訊繼前日台灣雲林科技大學內一尊蔣介石銅像遭惡搞成肯德基爺爺,台灣輔仁大學地下社團“熱愛裝置藝術蔣”,26日將校園內的蔣介石銅像裝上翅膀、蚊帳,象徵蔣介石為“吸血瘧蚊”,希望讓蔣介石銅像退出校園。校方對此回應,尊重學生言論自由,但顧及校容,非指定地點張貼的各種文宣將予以拆除。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導,“熱愛裝置藝術蔣”召集人“阿榮”稱,社團於2014年成立,有近20名成員,社團最大目標是讓蔣介石銅像離開校園。每年聖誕節、萬聖節、蔣介石誕辰紀念日等節日都會為銅像“美容”一番,用裝置藝術表達理念。
為喚醒大眾對“二二八”紀念日的注意,社團4名學生昨為蔣介石銅像“變裝”,為銅像裝上眼睛、翅膀,並套上蚊帳,蚊帳上還有“中正政權竊台似針筒”、“介石思想遺世如瘧蚊”、“這是學校不是慈湖”等文字。
該舉動吸引不少人注意,有學生認為“政治力量該退出校園”,“這是破壞公物、惡搞的行為”,“校園不應該遭到‘政治操作’”。輔大對此回應,校方尊重學生髮聲權,但為顧及校容,未在校內指定地點張貼各種文宣,發現皆會予以拆除。校方也呼籲,同學應愛惜公物,勿破壞校園秩序,共同守護輔大校園。
台南蔣介石銅像被拆藍營質疑意在向蔡英文邀功
2016年17日凌晨,台南市佳里區公所路口的蔣介石銅像拆除,理由是二月初地震造成銅像基座龜裂,多方人士支持拆除。藍營人士質疑拆除蔣中正銅像有向蔡英文邀功之嫌,國民黨市議員蔡育輝更指責這“根本是蔡英文的旨意”,蔡英文口中的謙卑、大和解都是在騙人。
台南市佳里區蔣中正銅像突遭區公所拆除,不少人抨擊公所摸黑偷拆,是在“激化社會對立”。佳里區長黃慶堂則表示,銅像超過40年,基座在2月6日地震時受損,基於安全考慮才將其拆掉。

盤點登上時代周刊的中國人

美國著名的《TIME》(時代周刊)以獨特的視角記錄著歷史的發展腳步。而時代周刊的封面更是歷史進程的鮮明寫照,作為時代周刊一直關注的對象——中國,自然也多次出現在封面上。從1924年至2003年在時代周刊封面出現過的中國人中,既有領袖顯貴也有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歷史的見證人和創造者。

蔣介石家族

關係姓名
父母父親蔣肇聰、母親王采玉
配偶毛福梅(1901年—1921年)、姚冶誠(1911年—1921年)、陳潔如(1921年—1927年)、宋美齡(1927年—1975年)
子女長子蔣經國(毛福梅所生)、次子蔣緯國(傳為養子)
長子蔣經國家族成員
配偶元配:蔣方良 情人:章亞若
子女蔣方良所生:三子蔣孝文(妻子徐乃錦)、蔣孝武(妻子汪長詩鄭綿綿蔡惠媚)和蔣孝勇(妻子方智怡),女兒蔣孝章(丈夫俞揚和);章亞若所生:孿生兄弟蔣孝嚴(妻子黃美倫)、蔣孝慈(妻子趙申德)
孫子蔣友松(蔣孝武之子、妻子徐子菱);蔣友柏(蔣孝勇之子、妻子林姮怡)、蔣友常(蔣孝勇之子、妻子陸敬賢)、蔣友青(蔣孝勇之子);蔣萬安(蔣孝嚴之子、妻子石舫亘);蔣勁松(蔣孝慈之子)
孫女蔣友梅(蔣孝文之女);蔣友蘭(蔣孝武之女);蔣惠筠蔣惠蘭(蔣孝嚴之女);蔣友菊(蔣孝慈之女)
外孫俞祖聲(蔣孝章之子)
次子蔣緯國家族成員
配偶第一任妻子石靜宜,第二任妻子邱愛倫
子女獨生子蔣孝剛(邱愛倫所生,妻子王倚惠)
孫輩孫子蔣友捷、孫女蔣友涓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

所謂八大金剛,是指何應欽,顧祝同,陳誠,劉峙,張治中,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他們都是從廣州黃埔軍官學校教官出身而起家的。在蔣介石集團中掌握兵權的,大都是八大金剛門下黃埔一,二,三期的學生。八大金剛皆由蔣一手提拔,逐漸由帶兵官躍升為封疆大吏。
何應欽黃埔軍校總教官,長期是蔣手下的二號人物,歷任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軍政部長,後來簽定的《塘沽協定》,被指為賣國賊,親日派,但依舊權柄在握,聲勢不改,直到到台灣後,才退出了決策層。
顧祝同曾任黃埔軍校教官、教導團營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師長,素有“馭將之才”聲譽。先後參與東征、北伐、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戰期間,奉蔣介石密令,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黃埔嫡系將領中,顧祝同初為“八大金剛”之一,後又列名“五虎上將”,國民黨軍政高層“軍中聖人”。
陳誠蔣介石的主要助手。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北伐軍團長、師長等職。1946年6月出任國防部參謀總長。1948年5月去職。同年12月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後又任“行政院長”、“副總統”、國民黨副總裁等職。
劉峙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歷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第一軍團總指揮、河南省主席等職。北伐時是福將,中原大戰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是長腿將軍,到了內戰時,主持徐州,為蠢豬將軍。
張治中蔣介紹一直是很器重張治中,在中原大戰時,張治中被委以重任,危局過後,便回到軍校當教育長練兵,在後來的凇滬抗戰,平定十九路軍,凇滬會戰的戰役中莫不如此,不爭兵權,也因此張在抗戰開始後長伴在蔣的身邊,擔任政治部長和三青團書記長等要職,他還促成了兩次和談,第二次和談時留在了大陸。
錢大鈞國民黨元老,黃埔軍校建校初期的老教官。他早年積極參加反清倒袁活動,後在軍閥混戰中,為蔣介石賣命,被蔣委以重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錢大鈞擬制的作戰計畫,不僅為蔣介石所欣賞,也使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和“半個軍事家”的劉斐等折服。
蔣鼎文國民黨“雙料”高級將領,在國民黨軍隊內部,他不僅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而且還被稱為是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早年畢業於浙江陸軍講武學堂。曾參加討伐陳炯明、北伐戰爭、蔣桂戰爭、蔣馮閻戰爭,第三、第五次對中共“圍剿” ,並參與過鎮壓福建事變。
陳繼承此人受蔣的重用,參與了諸多事件,卻沒什麼關鍵的地方。正是沒有什麼大功,也沒有什麼大過,不出彩,唯一著名的一次是鎮壓青年學生的“七五”慘案,後來也是去台,52年退役,到招商局擔任顧問,善終。

國民黨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即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指20世紀上半葉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即蔣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陳果夫、陳立夫家族。有道是: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財。四大家族一說最早是由中共領導人瞿秋白在1920年代提出的,後來陳伯達在國共內戰中寫《中國四大家族》一文中指稱四大家族借抗戰為名聚斂民財,獲得了多達200億美元的財富。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浙江奉化人,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
宋子文1894年12月4日1971年4月25日) 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財政部長。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財政部長。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歷任工商、實業、財政等部部長和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要職。孔主管財政達11年之久,對幣制改革、支持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及支撐抗戰財政,有過一定的貢獻。但孔以權謀私、貪污腐敗,一再受到輿論的指摘,1944年11月即被迫去職,從此離開政壇。
陳果夫1892年10月5日1951年8月25日浙江吳興人(現湖州市),原名祖燾。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CC系首腦。
陳立夫1900年7月27日2001年2月8日浙江吳興人(現湖州市),前50年,他是政治人物;後50年,他潛心於研究中國文化,著述甚豐,再度引起華人學術界重視。

中國國民黨歷任領導人

職稱姓名上任日期卸任日期備註
總理孫中山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國民黨創始人,因逝世卸任
代理主席張靜江1926年5月19日1926年7月6日首位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主席蔣介石1926年7月6日1927年3月11日7月6日當選為主席,因率軍北伐,17日推選張靜江代理(1926年7月17日-1926年12月5日)
主席胡漢民1935年12月7日1936年5月12日蔣介石為副主席(1935年12月7日-1938年4月1日)
總裁蔣介石1938年4月1日1975年4月5日副總裁先後為汪精衛(1938年4月1日-1939年1月1日)、陳誠(1957年10月-1965年3月5日)
主席蔣經國1975年4月28日1988年1月13日首位中央委員會主席,後在任內逝世
主席李登輝1988年1月13日2000年3月24日蔣經國去世後,代理黨主席,1988年7月13日上任。於2001年9月21日被撤銷黨籍
主席連戰2000年3月24日2005年8月19日首位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之黨主席(等額競選),卸任後成為榮譽主席
主席馬英九2005年8月19日2007年2月13日首位在非等額競選中,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的黨主席。後因特別費案被檢察機關控以貪污罪嫌,遂依承諾辭去主席職務
主席吳伯雄2007年2月13日2007年3月14日原為首席副主席,馬英九辭職後為代主席,後決定競選黨主席,期間由副主席江丙坤代理主席職務
代理主席江丙坤2007年3月14日2007年4月11日代理主席職務
主席吳伯雄2007年4月11日任期至2009年8月的十八次全黨代表大會止
主席馬英九2009年9月13日2009年7月26日在2009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再次當選為黨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