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引殿

接引殿

宋代稱新殿,明時擴建為寺,稱接引殿。亦稱朝陽閣。明末殿宇朽敗垮陷。清順治年間僧聞達和尚重建。

簡介:

宋代稱新殿,明時擴建為寺,稱接引殿。亦稱朝陽閣。明末殿宇朽敗垮陷。清順治年間僧聞達和尚重建。1917年毀於火,僅存羅漢堂。後聖欽和尚擴建,築殿三重,成為山中主要寺廟之一。19
52年,又被大火焚燒,1999年重建。
位置: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境內
從峨眉山金頂的日照霞光四射,到山下接引殿冰雪覆蓋,這就是峨眉山.一個奇特的山脈,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從下往上由雷洞坪到接引殿1.5公里,有兩條路可走。一為右行大路,可通汽車直達;一為左行山徑,曲折迂迴,俗名“八十四盤”。
1988年在接引殿側新建的直達金頂的客運索道。全長1168米,它由海拔1540米的接引殿直達海拔3048米的臥雲庵,人坐索道車廂中,俯看眾山煙雲縹渺,翠嵐重疊,幻化奇紗。金頂索道是目前我國海拔最高、單跨最長、坡度最大、設備好、安全舒適的客運索道之一。

來歷

接引一詞為佛教用語,是引導,教導的意思.根據佛教傳說,在釋迦牟尼未出世前,世間已有佛的出現,這個佛就是"接引道人",便是釋迦牟尼前的佛祖,此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據無量壽經卷上記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此離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淨土門之教主;傳說中是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所以又稱"接引佛".

歷史

接引殿是峨眉山主要寺院之一,始建於宋朝名為新殿,明朝擴建為寺,稱接引殿,也稱朝陽閣,明末殿宇毀坍,佛像倒臥荒草叢中,清順治年間,河北一80餘歲老人朝山至此,其心不忍,發誓七日不食,露坐雪中,向遊人募化。老僧已餓六日,恰遇川人趙翊凰登山,大為感動,回成都勸說總督李卓捐金修復,由聞達和尚辦理。

1917年毀於火,現僅存一羅漢堂,後來聖欽和尚繼續擴建,築殿三重,成為山中主要寺廟之一。廟內有接引殿,供阿彌陀佛塑像,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塑像,兩旁供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
寺中建築,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接引殿一年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被冰雪覆蓋,在接引殿的周圍長有很多長青的松柏,顯得整個殿宇更加莊嚴肅穆,而這些一年四季本該長青的樹木,在冰雪的覆蓋包裹之下有一種雪樹銀花的美。現在峨眉山佛教協會正在抓緊恢復此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