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

1935年

1935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乙亥年(豬年),同時也是民國二十四年;滿洲國愛新覺羅溥儀康德二年;日本昭和天皇昭和十年;越南阮朝保大帝保大十年。

基本信息

1月

(圖)1935年1935年
1月1日,中央紅軍強渡烏江成功。

1月3日,國聯對義大利的侵略行徑採取綏靖政策。

1月4日,中國工農紅軍突破烏江。

1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占領遵義城。方誌敏在懷玉山不幸被捕。

1月7日,厲聲教(中國外交家)出生。

1月8日,艾爾維斯·普雷斯利(搖滾樂巨星貓王)出生。

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1月15日,日本關東軍蓄意挑起“察東事件”,要挾國民黨達成《大灘條約》。

1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表文告稱“斷然掃蕩”察哈爾省中國駐軍宋哲元部。

1月19日,蔣介石表示日軍進攻察東系“地方事件”,應“就地解決”。

1月24日(至3月22日),紅軍四渡赤水。

1月28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成立,趙尚志為軍長。

2月

2月2日,中日代表在熱河豐寧縣大灘就察東事件正式談判,達成“大灘口約”。2月5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2月10日,綏寧反日同盟軍改編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軍長周保中。2月15日,東北各抗日游擊隊聯合發表《抗日聯軍統一建制宣言》。2月27日,汪精衛蔣介石聯名發布嚴禁排日運動命令。2月28日,中央紅軍再次攻占遵義城,殲敵20個團,取得長征以來的第一個重大勝利。2月28日,國民政府派遣有梅蘭芳在內的文化藝術代表團訪問蘇聯。2月,《漁光曲》參加了蘇聯電影工作者俱樂部為紀念蘇聯電影國有化15周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並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

3月

3月4日,中革軍委決定特設前敵司令部,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
3月8日,著名影星阮玲玉服毒自殺身亡。
3月20日,紅軍四渡赤水河。
3月21日,紅軍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劉伯堅被國民黨當局殺害於江西大庾。
3月23日,蘇、日、偽滿簽署中東鐵路轉讓協定,議定路價為1.4億日元。
3月27日,蔣介石被授予特級上將軍銜。
3月30日,關東軍制定《關東軍對華政策》,積極擴展日本在華北權益。
3月底,中共中央決定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小組,負責指揮中央紅軍。

4月

4月6日,錢塘江大橋正式動工。
4月4月,初,陳挺率閩東獨立師二縱襲擊浙南沙灣民團,繳槍12支。
4月7日,紅一方面軍佯攻貴陽,進入雲南,直逼昆明。
4月16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決定5年內由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300萬人。

5月

5月1日,紅軍強渡金沙江,跳出國民黨軍包圍圈。
5月2日,天津日租界《國權報》社長鬍恩溥被槍殺,次日斃命。
5月3日,天津日租界《振報》社長白逾桓被殺。
5月4日,上海《新生周刊》載《閒話皇帝》一文,引發中日外交事件。史稱“新生事件”。
5月5日,沈鈞儒發起冤獄賠償運動。
5月12日,紅一方面軍渡過金沙江。在會理城郊,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5月15日,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
5月20日,關東軍追擊抗日義勇軍孫永勤部,侵入長城以南。
5月21日,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鄭孝胥下台。
5月22日,紅軍通過彝民區,劉伯承同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
5月25日,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與紅一師會合。
5月29日,日本中國駐屯軍參謀長酒井隆與駐華使館武官高橋坦會見何應欽,藉口天津兩個漢奸報社社長被殺等,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撤軍、罷免河北省主席于學忠等無理要求。紅軍奪取瀘定橋,向川康邊境進軍。
5月30日,蔣介石致電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憲兵第三團可調離北平,于學忠可他調等。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正式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
5月31日,南京電令何應欽與日方談判,“妥善辦理”。
5月,10卷本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編選出版。
5月,影片《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傳唱全國。

6月

6月1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往保定。

6月2日,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英勇就義。

6月4日,日本中國駐屯軍參謀長酒井隆再訪何應欽,提出國民革命軍第51軍調離天津、解散抗日團體等更為苛刻的條件。

6月5日,日軍再次製造張北事件,要挾國民政府。

6月8日,紅一方面軍翻過第一座雪山---夾金山。

6月9日,酒井隆三訪何應欽,進一步提出完全取消河北省一切黨部、禁止全國排日行為等新要求,並限6月12日上午答覆,否則“日軍將自由行動”。

6月10日,何應欽告訴高橋坦:中方接受酒井全部要求,並已辦竣。

6月11日,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就華北問題提出備忘錄。

6月12日,紅一方面軍與李先念率領的紅四方面軍1個團在夾金山下的懋功(今小金)達維鎮會師。

6月16日,中共中央與張國燾意見不一。

6月18日,瞿秋白在長汀就義。

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會議。中共中央與張國燾意見不一。

6月27日,《秦土協定》達成。

6月28日,日本製造炮打北平城的豐臺事件

6月,長江發生大水災,死亡14.2萬人。

7月

7月1日,中日簽訂《何梅協定》(?)。
7月6日,何應欽復函全部承認日方要求,實際形成《何梅協定》。
7月10日,紅軍到達松潘縣毛兒蓋。
7月中旬,陝甘革命根據地正式建立。
7月17日,音樂家聶耳在日本不幸溺水逝世。
7月25日,日本關東軍參謀部提出《對內蒙措施要領》。
7月,中國數學會在上海成立。李濟深、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在香港成立中華民族革命同盟。

8月

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八一宣言”)。
8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召開會議。
8月6日,方誌敏被國民黨當局殺害於南昌。
8月21日,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路軍後,開始穿越草地。

9月

9月7日,中國駐日大使蔣作賓向日本外相廣田提出改善中日關係的三項基本原則。
9月8日,中共中央率8000人秘密脫離張國燾北上。
9月12日,中共在川北俄界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
9月14日,廣田弘毅接替內田康哉齋藤實內閣的外相。
9月16日,紅二十五軍長徵到達陝北。
9月17日,紅軍北上陝甘支隊攻占臘子口
9月18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同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長,劉志丹任副軍長,程子華任政委。

10月

10月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西安設西北“剿匪”司令部,蔣介石兼總司令,張學良兼副總司令。
10月4日,日本岡田內閣以《外、陸、海三相關於對華政策的諒解》推出了“廣田三原則”。
10月5日,張國燾在綽木碉另立“中共中央”,自命為“主席”。
10月7日,日本外相廣田向中國駐日大使蔣作賓就實行“廣田三原則”進行外交交涉。
10月10日,第六屆全運會在滬舉行。
10月19日,中共中央、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徵結束。
10月22日,在日軍策動下,河北發生香河事件。

11月

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在南京舉行。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汪精衛南京遇刺重傷。
11月3日,中共中央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
11月4日,國民政府公布“幣制改革”、“白銀國有”令,宣布實行“法幣政策”。
11月12日,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
11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中國宣言》。
11月16日,日寇在遼寧錦西北製造“下五家子”慘案。
11月19日,紅二、紅六軍團主力開始長征。
11月21-23日,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聯合作戰,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
11月25日,日本策動的“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成立。
11月28日,中共中央發表《抗日救國宣言》
11月,中共中央黨校在延安建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趙一曼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俘。

12月

12月2日,國民政府改組,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
12月5日,張國燾以“中央”名義指令中共中央改稱“北方局”。
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
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瓦窯堡會議。

出生

1月8日——埃爾維斯·普萊斯利,“貓王”,美國搖滾樂歌手(1977年逝世)。
1月31日——大江健三郎,日本作家。
4月25日——李敖,中國台灣學者。
7月——羅乾,中國政治家
9月1日——小澤征爾,日本指揮家。
9月15日——陳唐山,台灣政治家。
10月12日——帕瓦羅蒂,義大利男高音。
12月1日――伍迪·艾倫,美國影星

逝世

阮玲玉阮玲玉
2月21日——謝子長,西北紅軍和陝北革命根據地創建者(1896年出生)
2月24日——何叔衡,中國革命家
2月27日——鄧萍,平江起義領導者(1908年出生)
3月8日——阮玲玉,中國著名影星
3月29日——錢壯飛,紅軍總政治部副秘書長(1895年出生)
4月23日——方維夏,中國革命家(1880年出生)
4月26日——毛澤覃,紅軍早期指導員。(1905年出生)
5月19日——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中的原型
6月18日——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之一瞿秋白
7月12日——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法國軍官(1859年出生)
7月17日——聶耳,中國音樂家(1912年出生)
8月6日——方誌敏,中國革命家
9月19日——齊奧爾科夫斯基,蘇聯航空和航天科學家、研究火箭和宇宙空間的先驅,逝世終年78歲。
10月2日——喬治·傑生,丹麥銀器藝術家
11月13日——孫傳芳,中國軍閥(1885年出生)

諾貝爾獎

物理:查德威克(英國),發現中子。
化學:約里奧·居里夫婦
生理和醫學:Hans Spemann
文學:未頒獎
和平:卡爾·馮·奧西茨基(德國),政治記者和政論家,反法西斯主義者。

奧斯卡金像獎

(第8屆,1936年頒發)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約翰·福特(John Ford) 《告密者》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維克多·麥克拉格倫(Victor McLaglen) 《告密者》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蓓蒂·戴維絲(Bette Davis) 《危險人》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未設此項獎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未設此項獎
(其他獎項參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