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升庵祠及桂湖

楊升庵祠及桂湖

楊升庵祠為明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楊慎的故居,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距成都市區16公里。歷經明、清及近、現代修建,楊升庵祠及其所在桂湖現有樓台亭閣等古蹟20餘處,基本保存了清道光十九年的建築和布局。楊升庵祠為桂湖的主體建築。

修建歷史

楊升庵祠 楊升庵祠

明末戰亂,園林荒圯,清初廢湖為田。嘉慶十七年(1812年),知縣楊道南重修桂湖。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縣張奉書博採各地園林之長,重開桂湖勝跡,並在湖上建升庵祠。1927年,桂湖闢為公園;1959年,建立楊升庵紀念館。

楊升庵祠及桂湖面積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樓閣掩映的園林。粉荷凌波,桂蕊飄香,是桂湖獨具的特色。

文物保護

建國以來,升庵桂湖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周恩來、朱德、董必武、李一氓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視察、題詞,予以高度評價。省、市、縣各級政府多次撥款進行培修,使升庵桂湖面貌煥然一新。

1961年,楊升庵紀念館與桂湖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重新核實公布,定名為“楊升庵祠及桂湖”;

楊升庵祠及桂湖 楊升庵祠及桂湖

1996年,楊升庵祠及桂湖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景點

楊升庵紀念館

1959 年,楊升庵紀念館建立,成為全國少有、四川最早的縣級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1961 年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陳列,琳琅滿目,朱德書“楊升庵紀念館”館額;郭沫若題“升庵桂湖”門額與楹聯,更光彩照耀。1980 年,更名升庵祠。

新都碑林 新都碑林

今日桂湖,又是區文管所所在地,收藏和展出的文物豐富,種類繁多,珍品不少。有新石期時期至明清出土文物,其中畫像磚等,赴日、美展出,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新都碑林

為人們稱道的新都碑林,集蘇軾、黃庭堅、楊慎、董其昌、劉墉等宋至清近百名家的碑刻,原件的神韻,真實地現現於碑上,千姿百態以呈趣,龍飛鳳舞而生輝,不愧為藝術瑰寶。

新都名人館

桂湖還是青少年德育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新都名人館”展出自漢至今多幫英傑的圖文事跡。既有歷史人物,又有近代的“五四 ”運動先驅,抗日愛國名將,紅岩革命烈士,當代文學巨匠,教育意義深厚。

此外,楊升庵研究會、新都東方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新都畫院,都設在園內。各種學術交流,文化藝術活動,更給升庵桂湖這座名園,賦予新的文化內涵。

桂湖公園

桂湖公園 桂湖公園

桂湖公園在新都區城區西南,與升庵桂湖僅有一座城牆相隔,它是升庵桂湖的擴大和延伸,以是一座自成體系的新建仿古園林。桂湖公園的總體設計,突出了“桂”和“湖”這兩個主題。其建築布局、景點設定與升庵桂湖的風格相協調,與新都古城牆及高踞牆上的城樓(桂湖門,又叫新南門)、墜月樓、問津樓、觀稼台等景觀相呼應。桂湖公園以四川古典園林傳統風格為主,但又不拘一格,博採各地園林之所長,並用強烈的虛實對比和疏密對比手法,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園林風格。

楊升庵祠楊升庵塑像 楊升庵祠楊升庵塑像

桂湖公園在建造中,根據原有地形地物,包括樹木竹林,都加以改造利用,它保留了長達 一千米 的飲馬河(即清源河)。河道及其自然景色,把大片低洼地改造成人工湖,將鑿湖之土壘成山丘,形成錯落有致的島嶼和優美流暢的湖岸線,桂湖公園占地 208 畝,其中水面 82 畝。湖上的建築,吸取國內園林建築藝術之精華,結構巧妙,工藝精美,樓、閣、亭、榭各式屋面全施以綠色琉璃瓦,平橋、拱橋、曲橋等各式橋樑多採用漢白玉或花崗石,顯示了昔日宮廷園苑的豪華氣派,是鑲嵌在四川歷史文化名城新都的又一顆的明珠,是展現在成都平原上的又一處山水俱佳、建築典雅的園林勝境。

桂湖公園的大門石獅雄鎮,宏偉壯觀,門匾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所書;門聯五副,分別由楚圖南、楊超題和周虛白、黃稚荃、趙蘊玉撰書。進門,碧草凝翠、竹樹交蔭、群芳爭艷、蟬鳥諧鳴,充滿了新建園林的生機。

沿湖而行,湖岸迂迴,道路彎曲。路左有溪流、港灣、花圃,路右則為土丘、樹林、河岸。飲馬河迤邐而南,流水淙淙。據說,三國時代蜀漢將士們常在這裡飲馬,此事雖不見經傳,但從附近的名勝古蹟彌牟八陣圖、軍屯鎮和馬超墓看來,“飲馬”的傳聞是有其依據的。

學士堰

桂湖公園飲馬河上卻實實在在還有一座五百年前的古堰遺蹟。這座堰是明代首輔大學士楊升庵的父親楊廷和捐資修築的一處農田水利工程。它年復一年,引水灌田,造福桑梓,農鄉百姓不忘其德,故沿稱此堰為學士堰。學士堰下游數百米處的新都城南門橋,即是楊升庵祖父楊春為便利城鄉來往而捐資修建的清源橋。這座橋近年因市鎮建設而拆除,不久,它將遷建於桂湖公園境內,作為飲馬河上的新景點。

雲外樓

雲外樓臨水處,建有二水榭,東曰 “ 迎暉 ” ,西曰 “ 步月 ” 。樓之左右及後面,均有迴廊環護,結構奇巧,木雕精美,樓西還有一座重檐攢尖頂八角涼亭,名叫南亭。南亭,唐代園林建築名,在新都城南,唐代詩人張說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盧崇道》詩。當代一位有學者從詩句 “ 竹徑女蘿蹊,蓮洲文石堤 ” 考證,桂湖是在唐代南亭的基礎上建成的,故留南亭之名以懷勝跡。樓東不遠處有 “ 浮光閣 ” ,取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 “ 浮光耀金 ” 之意,匾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書。此閣為三層,高約 15 米 。樓、亭、閣並排而立,互為呼應,優美和諧。

石城牆

下雲外樓,過七曲白玉橋,經兒童遊樂場,穿巨石壘成的門洞,有路通往升庵桂湖。沿桂湖公園西行,右有蔥鬱的桂樹林,蜿蜒的石城牆,左有碧綠如茵的草坪,浮於水間的芙蓉島及其它小島。湖面上,從船塢發出的各式遊船,穿橋拍浪,自在往還。遊人們憩息於樹蔭下、亭台間、港灣內,一股股涼風吹來,真感到愜意。憶及升庵先生“君來桂湖上,湖水生清風”的詩句,更使人心曠神怡。進而聯想到桂湖的過去和今日,展望看桂湖的將來 ……

沁春園

經過雅致的茶廳,踏著平鋪的石每項,即來到湖畔的一組建築群“沁春園”。園內的主體建築為一座大型舫居,形如北京頤和園的石舫,有匾曰“逍遙遊”,為我國佛教高僧遍能法師所書,取戰國著名哲學家莊子的名篇《逍遙遊》為舫居之名。這座舫居狀如古代遊船,上下兩層,可供遊人品茶、進餐、觀賞湖光,真是蘇東坡泛舟赤壁時所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韻味。

艾蕪墓

艾蕪墓 艾蕪墓

在飲馬河畔,距學士堰遺蹟不遠的翠竹叢中,為艾蕪墓。艾蕪(1904-1992 ),原名湯道耕,新都清流鎮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艾蕪墓由紅砂巨石壘成,上端矗立著他的半身青銅塑像。身後的碑文記載著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 “艾蕪之墓” 四個字,由當代文壇泰斗巴金手書。墓前端有一塊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著艾蕪的一段座右銘:“人應像一條河一樣,流著,流著,不住地向前流著;像河一樣,歌著,唱著,歡樂者,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下部嵌著一束銅質山茶花。座右銘、大理石、山茶花,寄寓著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天香園“天香園”名,取唐代詩人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詩意。此園位於桂湖公署中心,四周綠草如茵,漢白玉雕人物、動物點綴其間。其主體建築為高約 30 米 的樓閣,聳立雲端,故名雲外樓。此樓座南向北,正面臨湖,樓下有高達 6 米 的石台基,如基裝以漢白玉雕花勾欄,勾欄全長 180 米 ,共有欄板 108 塊,雕著 108 種花卉,不僅有專供觀賞的四季名花,還有黃瓜、絲瓜、苦瓜等農家果蔬之花,千姿百態,競相爭妍。台基前 32 級踏跺中間的紅砂石御路上,刻著“九龍戲珠”圖案,九條龍游於雲水之間,神氣活現,刻技精湛。雲外樓為正方形五層建築,中有螺旋狀梯步可登,其匾額懸於最高樓檐下,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啟功先生所書。

楊慎其人

楊慎像 楊慎像

楊升庵名慎,字用修,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出生在北京孝順胡同,父親楊廷和當時任翰林院檢討,後來歷官少師兼太子太師,首相兩朝,聲威顯赫。身為相門公子的楊升庵,自幼聰明好學,五、六歲時,母親教他讀唐詩,練楷書。十歲時,祖母病故,他隨父親回蜀奔喪。在新都老家,祖父楊春教讀艱深的《易經》,他僅半個多月就能背誦。升庵十九歲應四川鄉試考中舉人,二十四歲應殿試,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

明嘉靖三年(1524年),楊升庵因大議禮事件得罪皇帝,被充軍雲南。升庵在雲南無法實現他遠大的政治抱負,遂把仕途失意後的憤懣轉化為動力,孜孜不倦地從事寫作和研究,並深入邊地,遊歷考察,講學授徒。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滇士從者如雲,使當時文化落後的雲南學風大開。升庵一生博學多聞,著述達四百餘種。《明史楊慎傳》稱“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為第一”。這些著述除文學、史學、哲學外,還有天文、地理、醫學、生物、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民俗等方面。他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和多種學科的學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