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縣

達縣

達縣是川東交通樞紐和川陝鄂渝結合部物資集散中心,幅員面積2694平方公里,轄75個鄉(鎮),總人口124萬,2008年GDP達121億元。達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產豐富,交通、通訊發達。真佛山風景區、鐵山森林公園和石橋列寧主義街是旅遊好去處。

基本信息

達縣地圖達縣地圖

區域概況

達縣達縣

達縣,原指現在的達州市所轄範圍,現指達州市下屬的一縣,其縣政府所在地即為現在的達州市中心城區的南外鎮,因此達縣也是川東交通樞紐和川陝鄂渝結合部物資集散中心,幅員面積2694平方公里,轄75個鄉(鎮),總人口124萬。

達縣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古巴國,秦和西漢隸屬巴郡宕渠縣,東漢置宣漢縣,梁稱石城,隋號通川,明曰達州,清改名達縣至今。

達縣人傑地靈。在達縣這塊熱土上哺育和造就了明朝吏部尚書衛承芳、傑出思想家唐甄、民族英雄苟楊威、軍事家陳伯均、原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等名人志士。

達縣交通、通訊發達。境內等級公路四通八達、襄渝鐵路達成鐵路達萬鐵路達渝高速公路210國道貫通境內,水上運輸四季暢通,河市機場溝通省內外空中航線,織就了達縣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網路。郵電通訊已進入國際通訊網路,程控電話總裝機達到4萬門。

達縣物產豐富。盛產糧食、油菜、油桐、蠶桑、苧麻、是全國商品糧、油桐、苧麻基地 縣和四川省瘦肉型商品豬、商品牛生產基地,糧食和肉類生產已跨入全國百強大縣行列。安仁短柚、龍會紅桔、麻柳藤編、趙家竹器、虎讓蓋蓋魚等特產享譽全國。煤、鐵、石油天然氣、水能、硫磺、藥材、森林、竹木等資源會儲量大,開採開發價值高。巴河、九龍湖、真佛山寶剎、玉佛寺雙塔、鐵山、雷音鋪森林公園等秀麗壯美的風景名勝,與石橋列寧街梓桐革命文物陳列館交相輝映,各具特色。

達縣工業品牌知名。防火捲簾門、五十鈴汽車油封、智強核桃粉系列產品、通川大曲等獲部優、省優稱號;智強集團被四川省政府列為“小巨人”企業。全縣已形成食品飲料,建築建材、麻紡絲織、塑橡製品、中藥材加工等為主體的五大支柱產業。

達縣城鎮建設加快。達縣是國家對外開放縣和省體制改革試點縣。新縣城已建成面積達5。5平方公里,縣城建設高起點、高質量、水、電、氣、路、郵基礎設施完善,日漸成為達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小城鎮建設邁開新步伐,南外、河市、趙家、麻柳、石橋、大樹列為了省級試點小城鎮。 面對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達縣人民將以嶄新的觀念、嶄新的風貌、嶄新的舉措,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以更加靈活的政策、更加寬鬆的環境、更加周到的服務,熱忱歡迎海內外前來旅遊觀光,洽談颯,投資開發,共謀發展,闊步邁向新世紀。

行政區劃

達縣行政區劃圖達縣行政區劃圖

達縣轄21個鎮、43個鄉:

南外鎮、亭子鎮、福善鎮、麻柳鎮檀木鎮、大樹鎮、南嶽鎮、萬家鎮、景市鎮百節鎮、趙家鎮、河市鎮、石板鎮、金埡鎮、渡市鎮管村鎮石梯鎮石橋鎮、堡子鎮、江陵鎮碑廟鎮大風鄉江陽鄉、東興鄉、安仁鄉、葫蘆鄉、大灘鄉花紅鄉黃庭鄉黃都鄉平灘鄉碑高鄉馬家鄉木子鄉、雙廟鄉、斌郎鄉麼塘鄉、陳家鄉、龍會鄉罐子鄉申家鄉草興鄉木頭鄉金檀鄉、大堰鄉、趙固鄉、九嶺鄉、橋灣鄉五四鄉銀鐵鄉、沿河鄉、香隆鄉永進鄉洛車鄉道讓鄉虎讓鄉、米城鄉、龍灘鄉梓桐鄉、北山鄉、金石鄉、安雲鄉青寧鄉檬雙鄉

歷史沿革

達縣達縣

達縣上古屬巴地。夏屬梁州。商(殷)、周屬雍州。春秋、戰國屬巴國。秦、西漢屬巴郡宕渠縣。

東漢永元年間(89一l04),析宕渠縣東境置宣漢縣,以宣揚漢王朝德威故名,隸益州巴郡。建安六年(201),隸巴西郡。建安二十三年,隸宕渠郡。

蜀漢建興五年(227),宣漢縣屬巴西郡。延熙時(238一257)隸宕渠郡。後,隸巴西郡。

西晉武帝時(265一289),宣漢縣省。惠帝永熙時(290)復置,隸梁州宕渠郡。成漢宣漢縣隸宕渠郡。

東晉宣漢縣隸宕渠郡。

南朝宋永初(420一422),析宕渠郡宣漢縣置巴渠郡,領宣漢、始興、巴渠、東關、新安、下蒲、晉興七縣。

南朝齊始興縣、宣漢縣隸巴渠郡。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置萬州,實行“土斷”,宣漢縣治北遷,隸并州南晉郡。始興縣改石城縣(一說大同二年宣漢改石城,一說西魏廢帝二年宣漢改石城),隸開巴郡。石城縣以治西石城山得名。新置三岡縣,隸新安郡,大同中(535一545),置永康縣,並置萬榮郡,隸萬州。

北朝西魏廢帝二年(553),以萬州居四達之地,改名為通州。石城縣隸通州開巴郡。三岡縣隸新寧郡。永康縣隸羅州萬榮郡。

北朝北周保定四年(564),永康縣改隸萬州萬榮郡。

開皇元年(581),石城縣、三岡縣隸通州開巴郡,永康縣隸萬州。開皇二年,省萬州,永康縣隸清化郡。開皇三年,省蛇龍、新寧縣入石城縣隸通州。永康縣改隸巴州。開皇十八年,改石城縣為通川縣(一說開皇三年改石城縣為通川縣,一說大業初置遭川縣),改永康縣為永穆縣。大業三年(607),改通州為通川郡,通川縣、三岡縣隸通川郡。巴州改清化郡,永穆縣隸清化郡。

唐武德元年(618),通川郡改通州。通川縣、三岡縣隸通州。武德二年,析通川縣東境復置新寧縣,析通川縣北境置思來縣,隸通州。析永穆縣北境置恆豐縣,析永穆縣西境置太平縣,隸萬州。武德三年,置通州總管府,轄通、萬等八州。通川、思來、三岡縣隸通州。永穆、恆豐、太平縣隸萬州。武德七年,改通州總管府為都督府。通州、萬州及屬縣隸通州都督府。

唐貞觀元年(627),省思來縣入通川縣,廢萬州,撤太平、恆豐縣入永穆縣,隸通州。貞觀五年,廢都督府。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通川、永穆、三岡縣隸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復州名。寶曆元年(825),廢三岡縣。大中五年(851),復置,隸通州。

五代通川、永穆、三岡縣均隸通州。

宋乾德三年(965),改通州為達州。通川、永穆、三岡縣隸達州。鹹平二年(999),永穆縣改名永睦縣。熙寧六年(1073),省三岡縣入通川縣。七年,省石鼓縣入通川縣、永睦縣、新寧縣。靖康間(1126),州治遷城東50里捍城山。

元至元十七年(1280),州治從捍城山復還舊址。至元二十二年,省東鄉、巴渠、通明、永睦縣,通川縣隸達州。

明洪武九年(1376),省通川縣入達州,降達州為縣級州(一說改達州為達縣)。正德九年(1514),復升為府級州,轄東鄉、太平縣。

雍正六年(1728),達州升為直隸州,隸川東道。嘉慶七年(1802),改達州為綏定府,取達州的達字為縣名,增設達縣為附郭首縣。

中華民國民國2年(1913),廢府存縣,隸川東道。民國3年,改隸東川道。

民國6至22年,顏德基余際唐、劉寶善、劉存厚等軍閥先後割據達縣,實行防區制,政區制名存實亡。

民國24年,達縣隸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蘇維埃時期1933年10至12月和l934年8月至1935年2月,達縣隸綏定道,屬川陝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達縣隸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52年10月,隸四川省達縣專區。1968年9月,隸四川省達縣地區。

自然地理

達縣達縣

達縣位於川東地台區。

基底為前震旦系淺變質砂岩板岩、碳酸鹽岩、火山岩;基層以上的蓋層為未變質的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層。總厚度8000至12000米。

地層分布以中生代侏羅系地層最廣,其次是中生代的三疊系新生代的第四系地層。

山間平原湖泊堆積,主要分布於東興、麻柳、檀木及萬家、大灘等鄉,多沿山前呈條帶狀斷續伸延,海拔380至400米。由第四系湖積物堆積成平壩。

岩性不一,一般上部是砂質粘土或粉質粘土,下部為粘土或淤泥質粘土夾泥炭或粉、細砂層。

地貌特徵

達縣地處四川盆東平行嶺谷區、盆中丘陵區、盆周低山區連線地帶。

地形總趨勢北麓離,東南低,成因類型屬“川東褶皺剝蝕一侵蝕低山丘陵嶺谷區”地貌。

地貌特徵完全受構造、岩性控制。中部的鐵山、東南部的銅鑼山、七里峽山、明月山,為北東一南西向的條狀山嶺,山脊海拔300至1000米,構成了區內低山地貌。

鐵山以東條形低山之間為廣闊的紅色淺丘地貌,鐵山以西為紅色丘陵區地貌,以北為台狀低山地貌。

全縣山地約占總面積的29%,丘陵約占70%,平壩占1%左右(主要分布於河谷地帶)。

氣候特徵

達縣達縣

達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類型。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四季分明,春早夏長秋短冬適中;降水充沛,分布不均,盛夏多乾旱,秋冬多陰面;無霜期長,雲霧多,日照少;農業災害性天氣頻繁,山區立體氣候明顯。縣境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最大時(夏至日)82°,最小(冬至日)35°,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東距太平洋不遠,夏季季風從海洋帶來大量水氣,受南低北高地勢抬升和秦嶺、大巴山阻擋,容易形成地形甭,陣水多集中夏季。冬季受西北乾冷季風影響,空氣乾燥雨水少。同時北部高山使寒潮入侵強度減弱。縣境一月平均氣溫比伺緯度偏南的武漢高2°℃多。

氣溫全縣氣溫1952至1985年平均氣溫17.2℃,高於緯度相近的成都0.9℃,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高2℃至4℃。最高1953年年均瀑17.9℃,最低1982年年均溫16.6℃它,年際之間差異不大,極端最高氣溫1953年8月19日42.3它,極端最低氣溫1956年1月9日零下4.7℃。

四季氣溫達縣按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

春季3月1日至5月20日(雨水到立夏之間)共81天,汽溫在10一22℃間,日平均氣溫16,5℃。4月開始,氣溫上升較快,3、4月寒潮頻繁,氣溫不穩定。

夏季5月21日至9月15日(立夏到白露之間)共118天,氣溫22℃以上,日平均氣溫26。2℃。7、8月氣溫最高,常出現連晴高溫天氣,立秋後的連晴高溫叫“秋老虎”。

秋季9月16日至11月30日(白露到小雪之間)共76天,氣溫10一22℃間,日平均氣溫16.3℃。多連綿陰雨,氣溫下降顯著。

冬季12月l日至2月28H(小雪到雨水之間)共76天,氣溫10℃以下,日平均氣溫7.4℃。

界限溫度達縣日平均氣溫大於0℃的總積溫6330.8℃,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10r的有259。6天,積溫5514。4℃。無霜期、霜日達縣氣象站多年測定無霜期最長337天,最短237天,多年平均299天,地區之間變幅283至303天。霜日最多36天,最少2天,多年平均16天。初霜日最早11月17日,終霜日最晚4月5日。

歷史名人

唐甄(1630~1704)

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論家。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四川省達州(今達縣)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清順治十四年(1675)中舉人。曾在山西長子擔任過10個月的知縣,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被革職。後曾經商,因賠本乃流寓江南,靠講學賣文維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潛書》。

唐甄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批判。他認為皇帝也是人,沒有什麼神秘,並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自秦以來”的皇帝都是賊,他們為了奪取皇位常常無故殺人,殘害百姓。唐甄憤然地說:“川流潰決,必問為防之人,比戶延燒,必罪失火之主,至於國破家亡,流毒無窮……,非君其誰乎”(《潛書·遠諫》)。唐甄提出了“抑尊”,即限制君權的主張,要求提高大臣的地位,使他們具有同皇帝及其他權貴作鬥爭的權力,以“攻君之過”,“攻宮闈之過”,“攻帝族、攻後族、攻寵貴”之過,使皇帝有所顧忌。唐甄還發展了產生於先秦的民本思想,強調民是國家的根本,離開了民,便沒有國家的政治。他指出,國防靠民來鞏固,府庫靠民來充實,朝廷靠民來尊崇,官員靠民來養活。君主只有愛護人民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如果無道於民,縱然“九州為宅,九州為防,九山為阻,破之如椎雀卵也”(同前)。他還提出了愛民、保民、富民的具體政策,主張打擊貪官污吏,強調“刑先於貴”;呼籲政府幫助農民種值農桑,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針對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唐甄提出貧富要相對平均的主張。他指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潛書·大命》),否則,必然引起社會動亂。唐甄還提倡為民的功利主義,反對理學家們“儒者不計其功”的說法。他認為儒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能定亂、除暴、安百姓。如果儒者不言功,只顧自己,那就同一個匹夫匹婦沒有什麼區別。

唐甄的反君主專制的思想和民本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陳伯鈞

陳伯鈞將軍陳伯鈞將軍

陳伯鈞(1910--1974),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卓越的軍事指揮員和軍事教育家。四川省達縣人。一九二六年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三團排長、連長,贛西第三游擊隊參謀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軍二團政治委員,紅軍學校第三分校學生總隊政治委員,紅三軍第七師師長,紅五軍團第十五軍軍長、軍團參謀長,第十三師師長,紅五軍團第九軍、四軍參謀長,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團軍團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三五九旅旅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第二分校校長,軍事學院副教育長,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員副司令員,一二九師三八五旅副旅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駐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熱河執行小組代表,東北軍政大學教育長,合江軍區司令員兼東北軍政大學上乾大隊大隊長,東北軍區第一前方指揮所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十二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兼四十五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副教育長兼學術研究部部長、教育長、副院長、代院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院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王文模

王文模將軍王文模將軍

王文模(1911—1995)四川省達縣人。一九三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達縣二區游擊大隊中隊長,紅三十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五團營管理員,團經理處股長。副處長,處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大隊管理主任,一一五師供給部軍實科科長,前方供給處處長,冀魯邊軍區前方供給處處長,後勤部政治委員,渤海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渤海軍區第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渤海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渤海軍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後勤部衛生部政治部主任,衛生部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南京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安徽省軍區第三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南京軍區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胡華居

胡華居將軍胡華居將軍

胡華居(1914-1979)四川達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紅三十一軍排長。1935年參加長征。

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第三大隊代政委、冀魯豫軍區第二十團政委、晉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副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十七軍五十師師長兼政委。

建國後,任鎮遠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解放軍第八步兵學校政委、濟南軍區裝甲兵副政委、新疆軍區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79年4月在濟南病逝。

李中權

李中權將軍李中權將軍

李中權(1915—)四川省達縣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川東遊擊軍大隊中隊長,大隊政治委員,中共綏定道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川西道委組織部部長,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中共天全縣委書記,金川獨立第二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員,第二分校大隊政治委員,第二分校三團政治委員,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冀熱遼軍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四十六軍政治委員兼衡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空軍參謀長,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南京軍區空軍第一副司令員、第二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任思忠

任思忠將軍任思忠將軍

任思忠(1918—2004)四川省達縣人。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四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六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達縣第二區少年先鋒隊大隊長,共青團達縣委員會宣傳部部長,川陝省少年先鋒隊指揮部政治教育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抗戰劇社隊長,延安烽火劇團政治協理員,延安部隊藝術學校政治協理員兼總支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承德衛戍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熱河軍區警衛團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四師七十一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四十五軍一三五師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參謀長、副軍長,軍政治委員,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濟南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顧問。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張愛萍

張愛萍將軍張愛萍將軍

張愛萍(1910-2003)名端緒,屬狗,四川省達縣的羅江口鎮張家溝。早年在家鄉參加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5年在達縣讀中學時參加學生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在上海參加黨的地下工作,年底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十四軍任小隊長、指導員、大隊長,中央蘇區共青團閩西特委常委、宣傳部長,主編《閩西青年》,編輯團中央機關報《青年實話》。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共青團中心縣委書記,共青團中央局秘書長,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訓練部部長、參謀長、總隊長,紅三軍團第四師政治部主任,第十一、十三團政治委員,軍委騎兵團政治委員、代團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長征中參加搶奪婁山關、攻克遵義城等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江浙省委軍委書記,豫皖蘇省委書記,八路軍蘇皖縱隊政委,八路軍第五縱隊三支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九旅旅長,三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參與開闢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前敵委員會委員,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參加了渡江戰役。1949年受命組建海軍,任華東軍區人民海軍司令員,次年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參謀長,指揮陸海空聯合渡海登入作戰,解放一江山島。張愛萍將軍與夫人李又蘭建國後,歷任第七兵團司令員兼浙江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參謀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並先後兼任國務院國防工辦副主席、國防科委主任,國家科委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軍委科技裝備委員會主任,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1987年當選為中顧委常委。1995年1月當選為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長。1996年1月出任中國航天基金會名譽會長。是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曾參與組織領導核子彈、飛彈、衛星等研製與試驗工作。出版有《張愛萍軍事文選》、《神劍之歌》(1992年)、《張愛萍墨跡》(1995年)、《神劍之光》。愛好書法,被譽為“將軍書法家”。攝影,抗戰時期拍攝的新四軍戰鬥生活照片,已被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照片檔案館列為重要的珍藏品。

張愛萍將軍因病醫治無效,於2003年7月5日20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李天潔

李天潔(1927~1979),女,四川達縣人。18歲時因反對包辦婚姻離家來成都,不久考入四川大學教育系。在川大學習期間,接近進步組織,常參加學生運動。民國38年(1949)5月,國民黨軍警在川大搜捕進步學生,在中共地下組織安排下,李疏散離校,先後在雙流紅石鄉、華陽勝利鄉農村繼續從事地下活動。同年8月,加入黨的外圍組織中國民主協進會。

解放後,李在雙流縣委工作,1950年4月,奉派接收雙流縣立女子中學,任副校長。男、女中學合併為雙流中學後,繼任副校長。1956年1月,任雙流中學校長。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雙流中學被評為省和全國教育先進單位,李代表學校,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李受到嚴重衝擊,被打成"現行反革命",蒙受不白之冤。1979年3月1日辭世。同月28日,中共雙流縣委為她平反昭雪。

李天潔熱愛教育事業,在學校管理上尤注重環境的美化、綠化。20世紀50年代,學校綠化為溫江地區各學校之冠。她辦學認真負責,常親自教課,親自聽課,檢查教師備課,鼓勵教師上好每一節課。她工作深入,早晚必到學生寢室查鋪,和師生同甘苦。李生活樸素,廉潔奉公,關懷師生疾苦。三年困難時期常把國家給她的特供副食送給年老體弱的教師。李用人唯賢,對優秀教師則尊重備至;對教不好課的則疾言厲色,當著學生面給予責斥。

風景名勝

雷音鋪省級森林公園

雷音鋪森林公園總面積800公頃,距達縣南城6公里處,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公園自然資源豐富,奇花異草、枯藤老樹、小橋流水、珍禽異獸和成片的風景林令人心曠神怡。度假區綠浪接天,直醉人眼;桂花湖小船搖渡,綠柳垂釣,情趣頓生。雙橋映月、竹徑清涼、園通覺夢、東坡花雨、蒼煙落照、岩溶仙宮、雷音秋色、林海濤聲等雷音八景依山點綴,境色各殊。

這裡春日溢彩流香,回歸自然,返樸歸真。雷音鋪森林公園金剛寺旅遊度假村,距達城20公里,位於達縣金剛,該度假村置身於參天古樹之中,大清乾隆三年建造的名勝古剎,規模宏偉壯觀。在此旅遊度假,既可參觀古剎名勝,又能欣賞參天古樹的秀美,漫步林中,鳥鳴蟬啼,松濤陣陣,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雷音鋪森林公園經過幾年的建設,初具規模,已向遊客開放並能為遊客提供會議、度假、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優質服務。

真佛山風景區

真佛山風景區真佛山風景區

達縣真佛山位於達縣城南30餘公里的七里峽山脈中段的福善鄉境內,海拔910米,全山面積約3000餘畝,是一座遠近聞名的佛教勝地。據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農民蔣德化一面修行悟道,一面行醫種藥,人稱“蔣善人”、“蔣活佛”,自建“德化寺”。後綏定府知府孫某前往求嗣偶得,深信其靈,贊他“乃真佛也”,下令擴建寺廟,並親書“真佛山”鐫刻於寺門,由此而名。

真佛山山勢陡峭,從山腳至山門,松柏密繞,翹檐朱梁,有千步石階直伸山頂,猶如半空垂下的雲梯,兩旁香樟夾道,越向上蒼松古柏景越深。真佛山寺廟建築約15000平方米,占地400餘畝。整個寺廟依山取勢,幾座殿堂錯落有致地分布於山腰、山頂之間,寺周古樹蒼柏相擁,林木蔥籠,鳥語蟲鳴,使人有“萬籟此皆寂,唯聞鐘磬聲”之感。寺廟由“玉皇殿”、“天子殿”、“金剛殿”、“大雄寶殿”組成。真佛山景區除寺廟外,還有青松蔥鬱、雲海浩瀚的雲華山,蔣善人出身地“一佛寺”,拔地而起高聳入雲的雙石塔,白蓮教起義的凌雲寨,胭脂湖奇特怪異的石筍。整個景區集山、林、水、洞、廟於一體,奇、險、幽、峻應有盡有。真佛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鐵山森林公園

鐵山森林公園鐵山森林公園

達縣鐵山森林公園位於達縣鐵山以東,距達州市23公里,園區面積4000畝,被譽為川東北的“布達拉宮”。

鐵山公園東北西南走向。南起響洞寨、小尖山,北止揚公廟、鐵山關,長約10公里,寬約0.4至1.2公里。地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森林覆蓋率85.3%,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7℃,平均海拔880米,山上大氣國家測定為一級。境內林木蔥鬱蒼翠,動植物種類繁多。松柏、柳杉、香樟、山茶等競相爭秀,層巒疊障,松濤綠浪聲聲;鐵山礦泉、臘梅、杜鵑、鐵山蘭、穿山甲、紅腹錦雞等頗負盛名。繁花叢中,雀叫鳥鳴陣陣,是川東北良好的避暑遊覽勝地。

鐵山公園是整個鐵山自然景觀和人文史跡最集中的地區,景觀名勝有揚公廟、鐵山關、尖山關、小尖山寺、鍾觀音、仙人帽、燈盞窩等14個大自然風景和歷史遺蹟。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為鐵山公園平添了無窮的風韻。鐵山公園已形成集“吃、住、行、游、娛、購”為一體的一條龍旅遊服務網路。交通方便,水電齊備,通訊暢通,日接待能力可達5000多人次。

覽雲海,觀日出,賞雪景是鐵山三大奇觀。

一佛寺塔

一佛寺塔又名雙石塔,位於達縣城東南40公里的景市鄉一佛塔村,東到真佛山廟群約5公里,西至景市鄉約1.5公里,周圍樹林茂盛,風景宜人,是真佛山至雷音鋪旅遊線上的一大景點。

據民國《達縣誌》記載:一佛塔及一佛寺是為了紀念真佛山創始人蔣德化“善人”而修建的。一佛寺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其建築形式和殿堂布局與真佛山寺廟十分相仿,可惜該寺廟毀於“文革”,現僅存山門和石梯,山門高5米,兩邊門柱上石刻楹聯,為“梵剎甚清幽孤月寒煙空色相,園多雅致萬家煙火映禪登。”

距寺約20米是一佛塔,塔為雙石塔,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六邊形密檐式實心塔。

其中1號塔高42.65米,底層邊長3.6米,下為石砌素麵台基,高0.23米,基座為須彌座,高0.47米,東邊三面浮雕佛龕人物10餘尊以及園林建築圖案。塔身共十九級,層層上收,皆用整塊青石壘砌而上,嵌接平整嚴密,其難度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塔檐無任何木拱,均用青石嵌砌,上以片瓦復頂,檐口及翹角下有石雕雲紋圖案。塔頂是五顆石質仿鑄佛珠,塔尖為園形鐵件,可能是為防止雷擊而鑄。

2號塔的形制構造與1號塔相同,不同的是該塔身為17級,通高31.3米,底層邊長2.9米。兩塔相距10米,互相輝映,雄偉高大。該建築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保存完好,其巧妙的構思,精美的雕刻,精湛的工藝,更使其不愧是大巴山區古塔建築中的一顆璀璨名珠。

石橋列寧主義街

石橋列寧主義街石橋列寧主義街

列寧主義街,簡稱列寧街。位於距達州市63公里的石橋鎮西南角。當你驅車來到這裡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東向西一字排開的四座仿木結構的石牌坊。這些高聳的石牌坊,分別是清嘉慶、同治、光緒年間為旌表、誥封、節孝而建造的。石牌坊古樸雋秀,重檐斗拱尉為壯觀。每坊額端均鏤雕“五龍捧聖”。其間或浮雕“八仙”,或圓雕“桃園結義”,或“三戰呂布”,或“二十四孝”等歷史故事。更有那精雕細鏤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琴棋書畫甚是好看,把個全長694米,210間街房的一條街裝點得古色古香。然而,最為引人注目者,還不是這些,而是刻在第二號牌坊橫額正中幾個光彩奪目的大字——列寧主義街。

1933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總指揮的率領下,發動了著名的“宣(漢)達(縣)戰役”。直逼盤踞在達城的川陝邊防軍督辦署劉存厚部的老巢。紅九軍十一師由政委葉成煥、師長陳再道帶領,從巴中、平昌揮師南下,率先屯兵石橋鎮,並解放了鄰近九鄉八場的勞苦大眾,迅速建立起各級蘇維埃政權。區蘇維埃設在石橋煙市街黃家大院,主席李祖順、副主席蘭廷義;鄉蘇維埃設在“天寶戔”郭榮華店內,主席潘慶禮。鄉蘇維埃下設13個村蘇維埃。宣達戰役指揮部設在石橋文昌宮內,區、鄉蘇維埃俱樂部設在“剪谷堂”。隨後,紅三十軍政治部進駐石橋鎮,組織赤衛軍、童子團、宣傳隊開展廣泛的建政、擴紅宣傳活動,發動工農民眾、社會青年、教員、學生參加紅軍宣傳隊、鏨字隊,進行街頭、鄉場宣傳,表演。印發、張貼傳單,書寫標語口號,鏨刻宣傳標語。

列寧街,記錄了中國工農紅軍領導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為推翻舊世界所走過的戰鬥歷程,為紀念革命先輩的創業功德,緬懷先烈們的豐功偉績,這裡成了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成了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基地。1979年,達縣革命委員會批准列寧街為達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5月22日還被達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達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