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月1月5日——杜布切克當選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布拉格之春運動開始。
1月8日——中國自行研究、設計、建造的排水量為18800噸、載貨量為11700噸的遠洋輪“東風”號建成。
1月8日——南非醫生克里斯琴•巴納德進行了世界上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1月9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總部設在科威特城。
1月17日——南非開普敦的格羅特•舒爾醫院進行了世界上第二例心臟移植手術。58歲的牙科醫生菲力浦•希萊貝爾格也因此成為第一位因心臟移植手術而存活的人。
1月17日——1966年和1967年,全國由近30個學科的科學工作者組成綜合考察隊,對珠穆朗瑪峰海拔7000多米的地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綜合科學考察,獲得了一系列較完整、重要的科學資料。
3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吉雅泰(蒙古族),遭林彪、“四人幫”殘酷迫害,含冤逝世。
3月22日——林彪、江青一夥出於篡黨篡軍的需要,設下圈套、捏造罪名、突然襲擊,製造了所謂的“楊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楊、余、傅三人當時分別擔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空軍政委和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的職務。3月5日夜,傅崇碧為當面匯報清理魯迅書信手稿去處,與中央文革辦事組事先聯繫好,然後帶三人分乘兩輛車赴中央文革所在地,經允許後驅車進入。但落入了江青一夥預謀的政治圈套。
4月4月1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康健民任主任。
5月5月3日——巴黎警察封鎖學生聚集的索邦神學院,並逮捕幾十名學生。
5月6日——巴黎及法國全境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五月風暴定格為1968年的代表形象。
5月10日——法國,巴黎,街壘之夜。
6月2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1967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分配問題的通知》。
6月12日 中央要求宣傳毛澤東形象時避免形式主義
6月20日——中國宣布夏糧豐收。
6月20日,美國運動員海因斯、雷·史密斯和格林三人在加利福尼亞首府薩克拉門托市舉行的田徑賽中,同時以9秒9的成績(手計時)衝過終點,首次突破百米跑10秒大關。
6月 中央民委委員高布澤博(蒙古族)因受林彪、“四人幫”迫害,不幸逝世,終年63歲。
7月21日——中國試製成功人造金剛石。第一機械部有關研究單位和工廠在全國許多科研單位和工廠大力支援和協助下,自力更生,試製成功人造金剛石,並投入了生產。人造金剛石是國際上發展起來的新產品,生產這種產品對技術製備要求很高。它的性能與天然金剛石一樣,是現代工業發展不可缺少的東西。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才能生產這種人造金剛石。
8月8月13日——雲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譚甫仁任主任。8月18日——中國宣布早稻豐收
8月21日——蘇聯坦克進入布拉格,布拉格之春告終。
8月24日——法國在南太平洋試驗場爆炸了氫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
8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韋國清任主任。 9月
9月1日——張榮發創立長榮海運公司。
9月3日——中國研製成第一批液壓傳動內燃機車。
9月5日——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曾雍雅任主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龍書金任主任。
9月——新疆、西藏兩個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革命委員會均已成立,形成所謂「全國山河一片紅」。
10月10月11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阿波羅7號成功發射。
10月12日——第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開幕。
10月16日——墨西哥奧運會上獲勝的美國黑人運動員行握拳禮,表示對美國黑人和墨西哥學生鬥爭的支持。
10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施工的一座大型現代化煤井——新疆一號立井投產。
10月26日——中華民國空軍首架自製PL-1介壽號初級教練機試飛成功。
10月——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通過決議,永遠開除劉少奇的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11月1日——青海省副省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喜饒嘉措(藏族),因受林彪、“四人幫”迫害,不幸病逝,終年85歲。
11月5日——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理察•尼克鬆戰勝民主黨Hubert Humphrey。
11月8日 內蒙古自治區人委副主席、巴彥淖爾盟盟長達理扎雅(蒙古族),遭受林彪、“四人幫”殘酷迫害,含冤去世。
11月11日——馬爾地夫共和國宣告成立。
11月11日——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華沙舉行。勃列日涅夫在會上提出「有限主權論」。
11月20日——中國萬噸遠洋巨輪「高陽」號下水。
12月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常委阿旺嘉措(藏族)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12月18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民委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因受林彪、“四人幫”迫害,不幸逝世,終年70歲。翦伯贊,維吾爾族,湖南省桃源縣人。
12月24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發射的阿波羅8號任務進入月球軌道並環繞月球10周,是載人太空飛行器首次離開地球軌道。
12月25日——中國富春江大型水電站建成發電。
12月28日——中國成功進行一次新的氫彈試驗。
12月30日——橫跨長江的公路及鐵路兩用橋—中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出生
1月1日——達沃•蘇克,克羅埃西亞足球選手。
1月14日——伍佰,台灣歌手。
1月16日——蘇玉華,香港演員。
1月29日——曾國城,台灣藝人。
2月22日——佐佐木主浩,日本棒球選手。
3月18日——胡軍,中國著名演員。
3月18日——張錫銘,台灣重大通緝犯。
3月30日——席琳•狄翁,加拿大歌手。
6月26日——保羅•馬爾蒂尼, 義大利足球選手。
6月27日——馬德鐘, 香港演員。
10月17日——廖敏雄,台灣棒球選手。
12月2日——劉玉玲,美國華裔演員。
逝世
3月3日——許廣平,作家(1898年出生)
3月3日——尤里•加加林,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4月4日——馬丁•路德•金,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遭暗殺(1929年出生)
6月1日——「光明天使」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和教育家(1880年出生)
6月6日——勞勃甘迺迪,美國參議員遭暗殺(1925年出生)
6月20日,容國團,中國第一位獲得桌球男子單打世界冠軍逝世,年僅31歲。
8月20日——伽莫夫,美籍俄裔天文學家、物理學家
8月27日——根德公爵夫人馬里納公主,英國皇室成員。(1906年出生)
11月1日——喜饒嘉措,藏族大格西((1884年出生)
12月10日——田漢,戲劇活動家、劇作家、詩人(1898年出生)
12月18日——翦伯贊,中國歷史學家(1898年出生)
12月27日——樂蒂,香港國語片演員(1937年出生)
12月30日——特里格韋•賴伊,第一任聯合國秘書長。
諾貝爾獎
物理:阿爾瓦雷斯(美國),發展氫氣泡室技術和數據分析,發現大量共振態
化學:Lars Onsager
生理和醫學:Robert W Holley, Har Gobind Khorana, Marshall W Nirenberg
文學: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 《雪國•千隻鶴•古都》
和平:René Cassin
奧斯卡金像獎
(第41屆,1969年頒發)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利弗!》(Oliver!)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卡羅爾•里德(Carol Reed) 《奧利弗!》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克利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 《畸人查利》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 《冬天的獅子》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 《滑稽姑娘》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傑克•艾伯森(Jack Albertson) 《主題是玫瑰》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魯思•戈登(Ruth Gordon)《魔鬼怪嬰》
戰爭信息
背景.
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1956年,赫魯雪夫在蘇共做的秘密報告中對於史達林提出了批評,波蘭、匈牙利等國的共產黨體制受面臨了很大的危機。當時,捷克斯洛伐克並沒有受到很大的衝擊,但是進入60年代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兼總統安東尼·諾沃托尼的統治開始動搖。尤其在恢復50年代大清洗犧牲者的恢復名譽問題、經濟成長減緩問題、斯洛伐克的自治主張等問題上,諾沃托尼受到了很大的抨擊。
1967年,第四次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協會大會上,帕維爾·科胡特、米蘭·昆德拉、伊凡·克里瑪等作家開始批評共產黨。在10月末,學生在布拉格市區又發起了關於學生宿舍設施的抗議遊行,最終被黨部派出的警察隊伍鎮壓。此外,在共產黨內部,斯洛伐克共產黨方面對於諾沃托尼的政策也提出了強烈的不滿。在這種情況下,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非正式訪問捷克斯洛伐克。諾沃托尼期望得到蘇聯的支持來平息事態,但是勃列日涅夫認為這只是捷共黨內的問題,並沒有明確的表態支持(當時他說“ЭтоВашеДело(這是你們的問題。)”)。結果,在沒有消除黨內對立的情況下,黨中央委員會大會在12月召開,會上一致批評諾沃托尼的領導,他對第一書記和大總統的兼任的結束也在所難免。
1968年1月5日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會上,諾沃托尼的第一書記職位被亞歷山大·杜布切克取代。
這次大會的結果,導致了對新聞出版物的事先審閱制度的廢止,並且使得對於諾沃托尼體制中的核心黨幹部以及內閣成員的批評的升溫。2月,與諾沃托尼關係密切的國防部領導叛逃到美國。這位高層幹部不僅因為挪用公用資金而被調查,而且在之前與另一位將軍合謀企圖發動政變,維持諾沃托尼的權力統治。這起事件成為當時媒體關注的焦點,並且使批評的矛頭指向了當時仍留任總統的諾沃托尼。到了3月份,諾沃托尼領導層的主要黨政幹部都相繼離職。其中包括內政部長、總檢察長的辭職,這些人的離去導致與蘇聯(尤其是克格勃)關係緊密的安全機構的改革浪潮。3月21日,諾沃托尼終於提出辭職,新任總統為二戰英雄路德維奇·斯沃博達。
4月,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過了行動綱領。在這份檔案中,提出了“新型社會主義模式”,內容包括:
修正共產黨的權利集中
恢復在大清洗中犧牲者的名譽
以聯邦制為原則解決“斯洛伐克問題”。
強調企業自身責任,引進市場機制,進行經濟改革
言論和藝術活動的自由化
在外交政策上,在強調與蘇聯的同盟關係的同時,也通過引進科學技術強化與西方國家的經濟關係。
之後,又成立了以歐德里希·切爾尼克為總理的新內閣班子。副總理為主張改革計畫經濟的經濟學家奧達·錫庫,另外,在50年代以“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罪名被判處終身監禁的古斯塔夫·胡薩克也成為內閣成員。國民議會的議長由受國民歡迎的約瑟夫·斯姆魯科夫斯基擔任,國民戰線議長由弗朗切克·庫里蓋爾擔任,至此,捷克黨政的主要部門都被改革派掌權。整個社會在“行動綱領”的指引下,開始進行深入的改革運動。其中,工會、青年組織、社會民主黨以及KAN, K-231等非共產主義政黨開始積極活動。在此同時,關於改革內容的分歧也日益明顯,逐漸形成了對於改革運動的激進化表示懷疑的集團,他們希望與蘇聯接觸,在斯洛伐克地區重視聯邦化的傾向。
根據華約各國的約定,6月份將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考慮到蘇聯軍隊即將到來以及同盟國的憂慮,在5月末召開的黨中央委員會大會上,捷克領導人強調了右派修正主義的危險性,並將在國民戰線範圍以外活動的政治組織視為“反共活動”,並且表明了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的態度。另外,也決定提前在9月份召開第14次共產黨大會,給其他國家造成了將堅持改革路線的印象。這是因為在臨時黨大會上不可能再讓對於改革報有懷疑的中央委員再任,如果黨員正式大會順利召開的話,改革派實力將會鞏固自己的地位,使改革不會半途而廢。
6月27日,由瓦茨里克起草的“兩千字宣言”在主要報紙上刊登。其內容與“行動綱領”並無多少變動,因此也使得蘇聯將這個宣言視為“反革命”的先兆。
蘇聯集團的動向
從杜布切克就任第一書記開始到蘇聯軍事干預的8個月間,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各國通過會談中的批判、聯合軍事演習等方式,從政治上、心理上、軍事上盡力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黨體制的解體以及改革運動對本國的波及。蘇聯集團的憂慮
在1月份權利層交替的時候,波蘭和東德首先表示了關注。1月中旬,勃列日涅夫訪問兩國,哥穆爾卡與瓦爾特·烏布里希都表示“反社會主義”的影響將超越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境,會波及到蘇聯集團全體,因此各國的共產黨體制的基礎將受到嚴重動搖。尤其在波蘭,3月發生了學生遊行,其中有人提出了“也給波蘭一個杜布切克”的口號,因此哥穆爾卡對此更加擔心。另外,在2月22日舉行的1948年革命紀念慶典上,勃列日涅夫等各國首腦紛紛出席,諸國領導都切身感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氣氛,也注意到媒體上開始出現對共產黨直接的批評文章,於是對這場改革運動產生了強烈的憂慮。德勒斯登會議(3月23日) 諾沃托尼辭去總統的事件使蘇聯領導層感受到強烈的危機,於是在德勒斯登,召開了蘇聯、波蘭、東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國參加的多國首腦會議。從此次會議直到8月軍事干預為止,除羅馬尼亞外的華約5個成員國多次就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勢舉行多國會談。由於在會前捷克領導層被通知本次會議是討論各國經濟問題,因此在會議剛開始就遭到各國嚴厲批評的杜布切克代表團無法就改革運動做出充分的答覆。在會上,除匈牙利之外的四國代表團一直認為這場改革運動是反革命的先兆,並擔心會侵蝕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對此表示這場改革的主旨在於強化共產黨體制,並且得到了國民的多數支持,然而並沒有得到其他各國的理解。
莫斯科會議(5月4日、5月8日) 隨著“行動綱領”的通過和改革運動走向高潮,捷克國內對於共產黨體制和蘇聯的同盟關係的批評也日益增多。對此,勃列日涅夫領導層感到非常憂慮。在這種情況下的5月4日,訪問莫斯科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杜布切克、切爾尼克、斯姆魯科夫斯基等)與蘇聯領導層進行了會談。在此之後,8日,哥穆爾卡、烏布里希等各國首腦在莫斯科集中,聽取了勃列日涅夫關於蘇捷兩國會談的報告,並隨即決定提前實施華約組織聯合軍事演習,並支援對於改革報有懷疑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內部的“健全勢力”。5月中旬、蘇聯總理阿列克謝·柯西金與國防部長安德烈·格萊喬相繼訪問捷克斯洛伐克。
聯合軍事演習
6月18日至30日間,華沙條約成員國聯合軍事演習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本次演習含有多層目的:(1)為了牽制在9月份臨時全黨大會中改革派勢力的增長;(2)為了軍事介入做好預先準備。另外,在軍事演習結束後,各國軍隊並未立即撤退,這導致捷克斯洛伐克國民逐漸懷疑軍事介入的可能性。華沙會議(7月14日-7月15日)在“兩千字宣言”出台後,蘇聯領導層將其視為反革命的證據,並對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發出了召開多國會議的建議。(同樣的建議也從東德、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發出)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在研究該建議之後,反而向蘇聯提出首先舉行兩國會議,在調整意見的基礎上,舉行包括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等國參加的多國會議。然而,蘇聯中央拒絕了這個建議,並通知將於14日在波蘭舉行多國會議。會議前日的13日,接受勃列日涅夫的委託,卡達爾與杜布切克、切爾尼克等人會談,試圖說服其參加華沙會議,但是捷克方面反覆主張之前的意見,未接受勸說。於是,在華沙集會的蘇聯、波蘭、東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領導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況下,就這場改革運動展開了討論。其中,保加利亞代表團提出了請求軍事干預,各國都表示對改革運動的危機感,最終,蘇聯領導層決定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出各國共同簽署的照會,表示將全面支援對反革命勢力的鬥爭。
謝雷斯托-比利亞克秘密會談7月20日在匈牙利療養地巴拉頓湖畔,對改革持批判態度的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比利亞克與蘇共政治局委員兼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謝雷斯托舉行秘密會談。其間,謝雷斯托指出軍事干預的實施必須要有捷克斯洛伐克內部的要求才能實行。
切爾納會談
(7月29日-8月1日) 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在兩國交界處的切爾納舉行兩國會談。會議原定舉行一天,最終卻延長至4天。會後發表的公開聲明只提及將於8月3日在布拉迪斯拉發召開多國會議。蘇聯在會談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做出了一些讓步,雙方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因此沒有直接作出軍事介入的決定。然而,關於這些合意,兩國的認識存在根本性差異,這也是日後軍事介入的誘因之一。這些共識的內容包括: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恢復新聞審閱制度,加強對媒體的控制
解散非共產黨派系的政治組織
撤換部分改革派領導人
六國會議
(8月3日) 在布拉迪斯拉發舉行了東德、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蘇捷兩國的會議,會後發表了共同聲明。在這次會議中,由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內部的“健全勢力”發出的請求軍事支援的信件送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手中。軍事介入的決定布拉迪斯拉發會議後,蘇聯的媒體對捷克的改革提出了批評,但是總體來說局勢似乎有所緩和。但是,關於切爾納會談中達成的合意的實行上,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的分歧日益明顯。勃列日涅夫在9日和13日兩次與杜布切克舉行電話會談,迫使其實行共識的內容,但是杜布切克以準備9月的臨時全黨大會為理由,沒有明確答應其要求。至此,蘇聯方面認為在杜布切克體制下,很難阻止這場改革運動的繼續發展,只有通過軍事介入才能打開僵局。在8月15日到8月17日的3日見召開的蘇聯共產黨政治局會議上,最終決定對捷克斯洛伐克實行軍事介入,次日,華約各國領導人被召集到莫斯科,聽取了這個決定,並表示一致同意。
軍事介入
8月20日深夜,蘇聯為主的華沙條約盟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迅速占領了其全部領土。成立革命勞農政府失敗軍事介入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幹部中的保守派建立勞農革命政府計畫的一個部分。但是,在武裝入侵當天的幹部會議忙於準備9月9日的黨員大會,而保守派準備的情況報告以及替換杜布切克領導層、成立新的領導核心的請求被打亂了步驟。因此,軍事介入的報告傳達到黨幹部會議的時候,保守派尚未能占領會議的大多數,因此會議最終決定發表指責軍事入侵的聲明。這樣,由於蘇聯宣稱這次武裝干預是應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兩者的聲明成了針鋒相對的矛盾。但是,建立革命勞農政府的計畫依然在第二天於布拉格賓館以及蘇聯大使館內籌劃。最終交涉的結果是,斯沃博達總統決定首先應釋放杜布切克和與勃列日涅夫領導層直接交涉,拒絕了建立新政府的計畫。
第14次臨時全黨大會22日,在布拉格的一處工廠內,匆忙地召開了第14次臨時黨員大會。這次大會是由布拉格黨委負責人博夫米盧·西蒙向杜布切克建議的,並通過廣播和黨機關報紙向全國宣布。這樣。在軍事占領的非常事態下,1112名(最終為1219名)黨員到會(由於交通原因,斯洛伐克代表只有15人參加,這也是後來斯洛伐克方面主張大會無效的理由之一)。大會最終聲明,指責非法的軍事介入,並支持被拘禁的杜布切克為首的領導集體。
捷克斯洛伐克國民的消極抵抗軍事入侵當天,國營電台除了播放國歌外,沒有對外作任何廣播。國際電話以及新聞社的對外電報也被封鎖。只有唯一沒有能被閒置的業餘無線通訊,將這個事件在全世界公布。
國際社會的反應
關於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裝入侵,21日,應美國、英國、法國及加拿大等國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會中,巴西、加拿大、丹麥、法國、巴拉圭、英國和美國提出“入侵是違反聯合國憲章的干涉內政行為,要求立即撤退”的決議案,最終10票贊成、3票棄權和2票反對,由於蘇聯行使了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該決議沒能生效。此外,加拿大提議聯合國秘書長向布拉格派遣特使。武裝入侵當天正在南斯拉夫訪問的哈耶克外交部長在24日到聯合國指責武裝入侵。但是由於締結了《莫斯科議定書》,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撤回了議題,最終在聯合國的議論失去了實際效果。此外,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一方面認同杜布切克政府的改革運動,但另一方面卻沒有採取任何具體行動。這是因為這起事件發生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訂、限制戰略武器談判的開始以及對於改善美蘇關係的期待”等背景之下,美國擔心由於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響,導致了上述進程的中斷。另外,由於當時美國正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之中,對於提供北越武裝的捷克斯洛伐克,詹森政府也無法作出積極的支持舉動。因此,與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相比較,更為重視同蘇聯的關係的詹森政府的反應,恰好說明了在冷戰格局下美蘇互不干涉其勢力圈的不成文規則。
在克里姆林宮的談判蘇聯在入侵後,面對國際輿論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消極的抵抗之後,也決定接受斯沃博達總統的要求,從23日開始,在克里姆林宮展開雙方談判。但是,勃列日涅夫與以“反革命勢力”罪名被拘禁的杜布切克的會談遭到了非議。在莫斯科聚集的華約其他成員國首腦,始終堅持成立革命勞農政府,並強硬地建議如有必要可以實施一定期限的軍事占領。另外,在25日的蘇共政治局會議上,對於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所採取的解決事態的方案,也有人表示異議。
“莫斯科議定書”經過4天的會談,26日,兩個領導層簽署了“莫斯科議定書”。其內容有15項,再次確認了控制媒體、更換改革派的切爾納會談的“合意”事項,同時明確宣布22日臨時召開的全黨大會的無效性。此外,對於干預軍隊的撤退問題,並沒有明確撤軍的時間。
勃列日涅夫主義這次事件之後,西方社會將蘇聯此次為武裝介入所作的正當化理論,稱為“限制主權論”或“勃列日涅夫主義”。這個理論主要通過9月26日蘇聯《真理報》所載論文《主權和社會主義住過的國際義務》以及11月在波蘭統一勞動者黨第5次全黨大會上勃列日涅夫的演講(11月13日《真理報》)被明確化。主要內容即:“一國的社會主義危機也是社會主義陣營全體的危機,其他國家不能對此毫不關心,為了保護全體的利益,可以超越一國的主權。”這個理論從階級的觀點重新評價了主權,將保衛社會主義置於尊重主權和不干涉內政原則之上。另外,勃列日涅夫主義並不是為了將軍事干預正當化而在事後倉促形成的理論,在此之前的華沙信件和布拉迪斯拉發宣言中就有所體現。事實上,這個方針與史達林、赫魯雪夫時期的蘇聯對東歐政策基本一致,雖然冠以勃列日涅夫之名,卻不是他的獨創。
“正常體制”的建立從莫斯科歸來的杜布切克領導層,對國民發表了繼續改革的聲明。但是,迫於蘇聯以及國內親蘇派要求執行《莫斯科議定書》的壓力,杜布切克的迴旋空間日漸狹窄。例如,在入侵軍隊撤退問題上,隨著10月暫定駐留條約的簽訂,實際上將駐捷軍隊合理化(直到1989年東歐劇變才最終撤退)。另外,對於改革派的壓力,最終也集中到國民愛戴的斯姆魯科夫斯基身上,他被撤去了國民議會議長的職務。
另一方面,10月28日開始實施《行動綱領》中提出的聯邦制。1969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正式成立。
1969年1月16日,查理大學的學生揚·巴拉夫為抗議軍事干預和改革的倒退,企圖自焚。3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冰球世界錦標賽上,捷克斯洛伐克隊戰勝了蘇聯隊,這個訊息傳到國內後,眾多的國民走上街頭,拍手稱快。此後,又出現了在布拉格圍攻蘇聯航空公司辦公點的事件。這一切都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國民對於蘇聯的厭惡和仇恨。蘇聯將這一系列事件定性為反革命勢力的陰謀,要求杜布切克予以制止。
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薩克接替杜布切克就任第一書記,繼續實行“正常體制”,至此,“布拉格之春”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