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中國第一所本科高等學府西南交通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前身為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創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由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王文韶以《奏為擬設立鐵路學堂所需經費在火車腳價等項下酌加套用事》為題上奏光緒帝設立鐵路官學堂,後經光緒帝御筆朱批“該衙門知道”,在津榆鐵路總局(北洋鐵路總局)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鐵路學堂——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英文名稱為ImperialChineseRailwayCollege,即中華帝國鐵道學院)。吳調卿以津榆鐵路總局總辦的身份兼任鐵路學堂第一任總辦(校長)。1896年11月20日,北洋鐵路總局在上海《申報》上刊登《鐵路學堂告白》,開始招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淪陷,學堂教學被迫中輟。
郵傳部唐山路礦學堂
1905年,因鐵路建設人才匱乏及山海關鐵路學堂卓越的辦學成績,山海關內外鐵路總局籌備恢復學堂,遂選址唐山復校。因添辦礦冶學科,學堂名稱為“山海關內外路礦學堂”,又因校址在唐山,故定名為“郵傳部唐山路礦學堂”。
1906年8月初,學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要報紙刊登招生廣告,開始招生。
其時,學校已發展成為全國最為知名的工科學府之一。
民國時期
唐山工業專門學校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中華民國成立,對學校發展起決定性影響的羅忠忱教授到校任教。1913年9月,遵照國民政府教育部和交通部指示,學校更名為唐山工業專門學校。
1916年,教育部組織全國專門以上學校評比,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獲得第一,教育總長范源濂手書“竢實揚華”匾額一方以為獎勵。
1917年,畢業生茅以升、黃壽恆考取庚子賠款,留學美國。
1919年,學校校友會正式成立,時任校長章宗元及“中國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等被推舉為理事。
至1920年,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已發展成為全國一流的工科學府,培養了一批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開創性貢獻的科學家,如橋樑專家茅以升、教育家竺可楨、民權運動領袖楊杏佛、中國數學史第一人李儼、北大地質學科的開創者何杰、民國第一任礦產司司長鬍博淵、新加坡華人領袖李光前、實業家李國偉、中國植物學奠基人錢崇澍、著名銀行家貝祖貽、機械工程學家潘承孝、何乃民,鐵路工程巨擘杜鎮遠、侯家源等。
交通大學
1920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長葉恭綽以“交通要政,亟需專才”為由,擬訂統一教育辦法,將交通部所屬之上海、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和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合併改組為交通大學(ChiaoTungUniversity)。設立交通大學上海學校(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校(現為西南交通大學)和交通大學北京學校(現為北京交通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校由羅忠忱、茅以升任正、副主任。
為了統一學科,滬校的土木科調歸唐校,唐校的機械科調歸滬校;滬校的管理科調歸京校為大學部,京校原有系科改為專門部。1921年7月1日交通大學完成改組工作;交通大學唐山學校設立土木工程科,統稱為“理工部”。
1922年6月20日,交通大學改組為兩所獨立的學校。滬校為交通部南洋大學,唐校為交通部唐山大學。京校撤消,併入交通部唐山大學,稱交通部唐山大學北京分校。
1926年秋,北洋政府交通部代理總長兼唐山大學校長常蔭槐籌建交通部唐山大學錦縣分校,設管理、工程、礦冶三個系。這是東北的第一所國立大學。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交通部唐山大學改名唐山交通大學。同年6月15日,國民政府宣布南北統一。6月29日,國民政府交通部改唐山交通大學為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學(上海的南洋大學,因早已在國民政府管轄區內,改稱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
1929年3月,唐山交通大學錦縣分校獨立,稱東北交通大學,由張學良兼任校長。
1929年,國民政府交通部再次將上海、唐山、北京三所交通大學整合為統一的交通大學。在上海設立電氣工程、機械工程、鐵道管理學院;在唐山設立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在北平設立交通大學鐵道管理學院北平分院。
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1931年,學校增設礦冶工程系,因此,更名為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1931年,增設交通大學研究所唐山分所。
1932年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唐山所在冀東地區成為前線。特別是冀東偽政府成立後,已實質淪陷於敵手。但學校在孫鴻哲院長主持下,唯唐山交大獨掛國旗,全體教師及學生團結一致,在最前線堅持每一寸國土。如他所言“校牆以內地方,在國旗招展之下,是為真正的國土”。
自1921年與上海南洋公學、北京郵電學校和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共同組建交通大學起,“唐山”與“交大”成為學校的共同名片,校名雖屢有變更,但唐山交通大學成為學校校友心中共同認可的校名。唐院畢業人數雖少(每年不足五十人),但培養了大批英才,如美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預應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一代水利專家黃萬里、鐵路建設大師趙祖康、汪菊潛、地質學家方俊、材料科學家周惠久、抗戰功臣李溫平等;1933屆土木一個班就出現了張維、嚴愷、劉恢先、林同驊等四位中美兩國院士。
國立唐山工(程)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後,學校校園被日軍占領,孫鴻哲院長病逝於北平。全校師生自發南遷,克服種種困難,在校友的幫助下,在湖南湘潭復校,茅以升任代理院長,後正式聘為院長。
1938年3月,教育部電令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不再隸屬交通大學校部而直接向教育部行文;令原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併入,在唐山工學院內增設鐵道管理系。此後,唐院又遷湖南湘鄉、貴州平越。
1942年,因原北平鐵道管理學院部分教師試圖恢復獨立,茅以升院長被迫離職。當年底教育部令,學校更名交通大學貴州分校,下轄唐、平兩院,唐院校友及教師胡博淵、羅忠忱、顧宜孫相繼任貴州分校校長。1944年,日寇入侵貴州,該校再遷重慶璧山丁家坳,至抗戰勝利。
1946年8月,回到唐山校園,接教育部電令,更名國立唐山工學院,顧宜孫任院長。
1949年,國立唐山工學院南遷上海,唐振緒校友在茅以升、趙祖康等支持下出任唐山工學院代理院長,為保全唐院做出了巨大貢獻。
抗戰時期學校播遷湘桂貴川四省,行程萬里,並幫助平院(今北京交通大學)在唐院內複課,培養了佘畯南、肖紀美、邱竹賢、徐采棟、龍馭球、譚靖夷等多位兩院院士;更培養了姚桐斌、陳能寬兩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為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共和國時期
中國交通大學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學校組建中國交通大學,本部在北京鐵道部,下設唐山工學院和北京鐵道管理學院。茅以升再次回到母校任職,在他和唐振緒院長的領導下,學校從國內外聘請了大批知名學者到校任教,新組建了機械、電氣、化工系,增強了數理共同學科,形成了完整的現代工科教育體系。
1949年,在王柢教授領導的交通材料研究所的基礎上,籌建鐵道科學研究所(今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由唐振緒院長兼任所長,研究員多由唐院教授擔任。
北方交通大學
1950年8月,中國交通大學更名為北方交通大學,學校繼而更名為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1951年4月,毛澤東主席應茅以升校長之請為學校題寫校名。同年,學校下轄的鐵道科學研究所遷入北京由時鐵道部管理,發展成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唐山鐵道學院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北方交通大學撤銷,所轄兩院分別更名唐山鐵道學院、北京鐵道學
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8張)
院。是年暑期後,學校採礦系、冶金系、化工系、建築系、信號專修科以及土木系水利組、電機系電訊組等系科調往時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交通大學、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1958年開始,又成建制調出部分系科組建蘭州鐵道學院。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唐山鐵道學院成為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64年,根據中共中央建設大三線的精神,學校開始整體從河北唐山內遷四川峨眉辦學。
西南交通大學
1971年,學校遷至四川峨眉山,1972年學校由唐山鐵道學院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國家計委正式下達檔案,批准了鐵道部關於西南交通大學在成都擴建和成立總校的報告。
1986年8月2日,學校成都總校破土動工;同年9月,86級新生在西南交通大學成都分部入學。
1989年,學校校部搬遷至四川成都,從而形成了成都、峨眉兩個校區。
1994年,西南交通大學順利通過鐵道部和國家教委組織的“211工程”專家組預審,成為全國最早進入“211工程”建設階段的高校之一。
2000年2月12日,西南交通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劃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管理。
2002年,學校在成都市郫縣啟動犀浦校區建設。
2002年12月25日起,學校由教育部和鐵道部共建。
2004年,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投入使用,“一校兩地三校區”辦學格局形成。
2000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院正式成立。
2007年3月,鐵道部會商教育部、科技部,決定由西南交通大學獨家申報和建設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
2009年9月,鐵道部批覆成立技術委員會和理事會,成立“成都軌道交通技術研究院”。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2年,學校與四川省省經信委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確定了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的正式成立。
2013年,學校入選首批國家“2011計畫”。7月22日,與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在成都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2014年5月,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學院經教育部批准成立。
2014年7月,西南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立。
2016年,學校先後與中國中車、成都市、四川省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共建“雙一流”等。 同年,與四川省農業廳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將共建西南交通大學土地信息產業研究院。
2017年1月18日,學校被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認定為四川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同年,先後與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四川省國資委、中國公路學會、義大利威尼斯大學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
辦學規模
院系專業
院系設定
截至2016年1月,學校設有25個學院,75個本科專業。
專業設定
學科門類 | 大類專業 | 專業名稱 | 所在院系 |
---|---|---|---|
經濟學 | 經濟學類 | 經濟學 | 經管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經管學院 | ||
金融學 | 經管學院 | ||
法 學 | 法學類 | 法 學 | 公管與政法學院 |
政治學類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公管與政法學院 | |
文 學 | 中國語言文學類 | 漢語言文學 | 人文學院 |
對外漢語 | 外語學院 | ||
外國語言文學類 | 英 語 | 外語學院 | |
德 語 | 外語學院 | ||
日 語 | 外語學院 | ||
法 語 | 外語學院 | ||
翻 譯 | 外語學院 | ||
新聞傳播學類 | 傳播學 | 人文學院 | |
廣告學 | 人文學院 | ||
藝術類 | 音樂表演 | 人文學院 | |
繪 畫 | 建築與設計學院 | ||
藝術設計 | 建築與設計學院 | ||
理 學 | 數學類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數學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數學學院 | ||
生物科學類 | 生物信息學 | 生命學院 | |
地理科學類 | 地理信息系統 | 地學學院 | |
電子信息科學類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物理學院 | |
信息安全 | 信息學院 | ||
心理學類 | 套用心理學 | 心理中心 | |
統計學類 | 統計學 | 數學學院 | |
物理學類 | 套用物理學 | 物理學院 | |
工 學 | 地礦類 | 地質工程 | 地學學院 |
材料類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學院 | |
機械類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機械學院 |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4+0) | 利茲學院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材料學院 | ||
產品設計 | 建築與設計學院 | ||
製造工程 | 機械學院 | ||
車輛工程 | 機械學院 | ||
儀器儀表類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機械學院 | |
能源動力類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機械學院 | |
電氣信息類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電氣學院 | |
自動化 | 信息學院 | ||
電子信息工程 | 電氣學院 | ||
電子信息工程(4+0) | 利茲學院 | ||
通信工程 | 信息學院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信息學院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0) | 利茲學院 | ||
網路工程 | 信息學院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信息學院 | ||
生物醫學工程 | 材料學院 | ||
軟體工程 | 信息學院 | ||
計算機軟體 | 信息學院 | ||
物聯網工程 | 信息學院 | ||
土建類 | 建築學 | 建築與設計學院 | |
城市規劃 | 建築與設計學院 | ||
土木工程 | 土木學院 | ||
土木工程(4+0) | 利茲學院 | ||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 機械學院 | ||
景觀建築設計 | 建築學院 | ||
測繪類 | 測繪工程 | 地學學院 | |
遙感科學與技術 | 地學學院 | ||
環境與安全類 | 環境工程 | 地學學院 | |
安全工程 |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 | ||
化工與製藥類 | 製藥工程 | 生命學院 | |
交通運輸類 | 交通運輸 |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 | |
交通工程 |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 | ||
物流工程 |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 | ||
交通設備信息工程 | 機械學院 | ||
工程力學類 | 工程力學 | 力學學院 | |
工程結構分析 | 力學學院 | ||
生物工程類 | 生物工程 | 生命學院 | |
公安技術類 | 消防工程 | 地學學院 | |
農 學 | 森林資源類 | 森林資源保護與遊憩 | 建築與設計學院 |
醫 學 | 藥學類 | 中藥學 | 生命學院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經管學院 |
工業工程 | 機械學院 | ||
工程管理 | 經管學院 | ||
工商管理類 | 工商管理 | 經管學院 | |
會計學 | 經管學院 | ||
旅遊管理 | 經管學院 | ||
電子商務 | 經管學院 | ||
物流管理 |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 | ||
公共管理類 | 公共管理 | 公管與政法學院 |
學科建設
截至2017年,學校共有2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10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3個一級省重點學科(涵蓋46個二級學科)、54個二級省重點學科。11個博士後流動站,1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交通運輸工程
重點學科
國家級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岩土工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省級重點一級學科
序號 | 一級學科 | 涵蓋二級學科 |
---|---|---|
1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2 |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 |
3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
4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 |
5 | 思想政治教育 | |
6 |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 |
7 | 力學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8 | 固體力學 | |
9 | 流體力學 | |
10 | 工程力學 | |
11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物理與化學 |
12 | 材料學 | |
13 | 材料加工工程 | |
14 | 電氣工程 | 電機與電器 |
15 |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 |
16 |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 |
17 |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 |
18 |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 |
19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物理電子學 |
20 | 電路與系統 | |
21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
22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
23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24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
25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26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
27 | 系統工程 | |
28 |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 |
29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 |
30 | 結構工程 | |
31 | 市政工程 | |
32 |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 |
33 |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 |
34 | 橋樑與隧道工程 | |
35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
36 | 攝影測量與遙感 | |
37 | 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 |
38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礦產普查與勘探 |
39 |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 |
40 | 地質工程 | |
41 | 生物醫學工程 | (不分設二級學科) |
42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不分設二級學科) |
43 | 工商管理 | 會計學 |
44 | 企業管理 | |
45 | 旅遊管理 | |
46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省重點二級學科
序號 | 二級學科 |
---|---|
1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2 | 套用數學 |
3 | 凝聚態物理 |
4 | 計算機套用技術 |
5 |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
6 | 安全技術及工程 |
7 | 環境工程 |
8 | 行政管理 |
學位授予
序號 | 一級學科 | 學位類別 | 序號 | 一級學科 | 學位類別 |
---|---|---|---|---|---|
1 | 中國語言文學 | 博士/碩士 | 21 | 套用經濟學 | 碩士 |
2 | 力學 | 博士/碩士 | 22 | 法學 | 碩士 |
3 | 機械工程 | 博士/碩士 | 23 | 政治學 | 碩士 |
4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博士/碩士 | 24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博士/碩士 |
5 | 電氣工程 | 博士/碩士 | 25 | 外國語言文學 | 碩士 |
6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博士/碩士 | 26 | 新聞傳播學 | 碩士 |
7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博士/碩士 | 27 | 設計學 | 碩士 |
8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博士/碩士 | 28 | 數學 | 博士/碩士 |
9 | 土木工程 | 博士/碩士 | 29 | 系統科學 | 碩士 |
10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博士/碩士 | 30 | 統計學 | 碩士 |
11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博士/碩士 | 31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碩士 |
12 | 交通運輸工程 | 博士/碩士 | 32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碩士 |
13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博士/碩士 | 33 | 生物醫學工程 | 碩士 |
14 | 工商管理 | 博士/碩士 | 34 | 城鄉規劃學 | 碩士 |
15 | 軟體工程 | 碩士 | 35 | 風景園林學 | 碩士 |
16 | 物理學 | 博士/碩士 | 36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碩士 |
17 | 建築學 | 博士/碩士 | 37 | 藥學 | 碩士 |
18 | 哲學 | 碩士 | 38 | 公共管理 | 碩士 |
19 | 理論經濟學 | 碩士 | 39 | 心理學 | 碩士 |
20 | 工程學 | 博士 | 40 | 臨床醫學 | 碩士 |
博士後流動站(11個):力學、土木工程、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
學科排名
2017年12月,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發布,學校共獲得2個A類學科,14個B類學科。其中交通運輸工程榮獲A+,連續三次保持全國第一;土木工程榮獲A-,全國排名並列第7。
師資力量
截止2018年3月,學校有專任教師2500餘名,正、副教授1500餘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4人,國家“萬人計畫”7人,“長江學者”2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0人,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4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68人;還聘請了42餘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兼職教授;聘請了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擔任兼職(名譽)教授。專職院士(3人):沈志雲、錢清泉、翟婉明
雙聘院士(16人):劉寶珺、葛昌純、梁文灝、沈昌祥、何華武、秦順全、丁榮軍、劉人懷、杜彥良、於俊崇、戴尅戎、張興棟、王復明、任輝啟、隋森芳、李安民
雙聘學部委員(1人):周弘
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4人)沈志雲、翟婉明、何川、高仕斌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周克敏、周仲榮、錢林茂、范平志、賈建民、趙勇、張衛華、何川、康國政、朱旻昊、閆連山、唐小虎、吳廣寧、翟婉明、李志林、王平、何正友、李永樂、靳忠民、周紹兵、王開雲
國家級突貢專家(9人):范平志、靳蕃、張世昌、強士中、徐揚、王金諾、周本寬、翟婉明、高仕斌
973首席科學家(3人):翟婉明、范平志、張衛華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易思蓉、龔暉、馮曉雲、彭其淵、羅霞
”萬人計畫”教學名師(3人):彭其淵、沈火明、吳廣寧
“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2人):孫林夫、袁林果、朱旻昊、何正友、康國政、翟婉明、何川、王開雲、錢林茂、閆連山、李永樂、唐小虎
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畫(8人):閆連山、李永樂、唐小虎、王開雲、錢林茂、劉志剛、周紹兵、晏啟祥
科技部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
雲服務平台技術創新團隊(2013年,孫林夫)
現代軌道交通系統動力學創新團隊(2013年,翟婉明)
軌道交通牽引供電安全保障技術創新團隊(2016年,吳廣寧)
國家級教學團隊(8個):
機械基礎教學團隊(2007年,吳鹿鳴)
力學教學基地教學團隊(2008年,龔暉)
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教學團隊(2008年,馮曉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團隊(2009年,何雲庵)
鐵道工程課程群教學團隊(2009年,易思蓉)
行車組織教學團隊(2009年,彭其淵)
交通工程專業教學團隊(2010年,羅霞)
工程力學教學團隊(2010年,沈火明)
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
現代軌道車輛及其相關技術(2004年,翟婉明)
磁浮技術與磁浮列車(2007年,趙勇)
行為決策理論及其在災害管理中的套用研究(2008年,賈建民)
大型及複雜交通隧道工程(2009年,何川)
高速輪軌系統理論及技術(2011年、2015年,朱旻昊)
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2013年,李志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1個):
高速列車運行安全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2005年,周仲榮)
省級教學團隊(12個):
機械基礎教學團隊(吳鹿鳴)
力學教學基地教學團隊(龔暉)
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教學團隊(馮曉雲)
大學英語教學團隊(傅勇林)
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教學團隊(易思蓉)
交通運輸組織教學團隊(彭其淵)
材料力學與性能教學團隊(戴光澤)
交通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羅霞)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團隊(何雲庵)
力學專業教學團隊(沈火明)
土木工程專業經管類課程教學團隊(李遠富)
物理課程教學團隊(吳平)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1個,省級特色專業15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培養計畫專業1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5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3門、精品教材30門、規劃教材65門;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車輛工程、通信工程、建築學、交通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交通運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地質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工程力學、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評估認證通過專業:12個,位列全國第四
國家級精品課程一覽表(35門)
序號 | 課程名稱 | 完成人 | 年份 |
---|---|---|---|
1 | 《機械設計》 | 吳鹿鳴 | 2003年 |
2 | 《土木工程製圖》 | 盧傳賢 | 2004年 |
3 | 《選線設計》 | 易思蓉 | 2005年 |
4 | 《高電壓技術》 | 吳廣寧 | 2005年 |
5 | 《材料力學》 | 江曉禹 | 2005年 |
6 | 《生產管理》 | 周國華 | 2005年 |
7 | 《工程測量》 | 岑敏儀 | 2006年 |
8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 何雲庵 | 2006年 |
9 | 《電磁場與電磁波》 | 楊儒貴 | 2006年 |
10 | 《電力牽引控制系統》 | 馮曉雲 | 2007年 |
11 | 《地下鐵道》 | 高波 | 2007年 |
12 | 《大學英語》 | 呂長 | 2007年 |
13 | 《機械原理》 | 謝進 | 2007年 |
14 | 《行車組織》 | 彭其淵 | 2007年 |
15 | 《交通管理與控制》 | 羅霞 | 2008年 |
16 | 《理論力學》 | 楊翊仁 | 2008年 |
17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 鮮于浩 | 2008年 |
18 | 《材料力學性能》 | 戴光澤 | 2008年 |
19 | 《起重機金屬結構》 | 程文明 | 2009年 |
20 | 《橋樑工程概論》 | 李亞東 | 2009年 |
21 | 《財務管理》 | 肖作平 | 2009年 |
22 | 《貨物運輸組織》 | 李宗平 | 2009年 |
23 | 《工程力學》 | 沈火明 | 2009年 |
24 | 《青心理學》 | 寧維衛 | 2009年 |
25 | 《車輛工程》 | 李芾 | 2010年 |
26 | 《遠動監控技術》 | 陳維榮 | 2010年 |
27 | 《土木工程地質》 | 白志勇 | 2010年 |
28 | 《信息檢索》 | 高凡 | 2010年 |
29 | 《公共政策概論》 | 陳光 | 2010年 |
30 | 《材料力學》 | 江曉禹 | 2007年 |
31 | 《大學英語》 | 金桂林 | 2007年 |
32 | 《畫法幾何及工程製圖》 | 王廣俊 | 2008年 |
33 | 《電子測量技術》 | 張葛祥 | 2009年 |
34 | 《工程力學》 | 葛玉梅 | 2009年 |
35 | 《橋樑工程》 | 李亞東 | 2009年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大學英語、青年心理學、材料力學、材料力學性能、車輛工程、地下鐵道、電磁場與電磁波、工程測量、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行車組織、交通管理與控制、工程力學、理論力學、高電壓技術、遠動監控技術、選線設計、橋樑工程概論、土木工程製圖、土木工程地質、公共政策概論、信息檢索、財務管理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
“國際化、工程化、差異化的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茅以升班軌道交通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
北京鐵路局、成都市公共運輸集團公司、成都市新築路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鐵路局、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中國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國南車集團資陽機車有限公司、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單位)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交通運輸虛擬仿真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虛擬仿真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工程虛擬仿真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
機械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力學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普通物理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交通運輸實驗中心、軌道交通信息工程與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
機械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普通物理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力學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交通運輸實驗中心、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實驗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精品課程(87門):電腦程式設計基礎、高等數學、結構力學、大學物理、線性代數、電路分析、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運輸組織學、數學建模、運籌學、鐵路信號基礎、土木工程概論、鐵路站場及樞紐、工程流體力學、電工學、基礎工程、大學語文、健美操、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工程材料、旅客運輸組織、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級英語閱讀、計算機網路、供應鏈管理、現代通信原理、生物信息學、建築設計基礎、現代物流管理基礎、衛星定位技術與方法、工程化學、文科高等數學、數字電子技術、固體廢物的處理與處置等
教學成果
2001年-2018年,學校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24項,位居四川第一、全國第九。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7項,二等獎21項,三等獎20項。
國家教學成果獲獎名單
序號 | 成果名稱 | 主要完成人(前三) | 獲獎級別 | 年份 |
---|---|---|---|---|
1 |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整體建構電氣工程教育體系,培養軌道交通一流人才 | 馮曉雲、王 英、李春茂 | 一等獎 | 2009年 |
2 | 以“質量工程”為航標,構築我國領先水平的機械基礎教育教學平台 | 吳鹿鳴、周仲榮、王培俊 | 一等獎 | 2009年 |
3 | 整合優質資源,實施精品化戰略,建設高水平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 吳鹿鳴、高明、盧存光 | 一等獎 | 2005年 |
4 | 依託重點實驗室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實踐體系,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 | 周仲榮、蔣葛夫、朱旻昊 | 一等獎 | 2005年 |
5 | 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強士中、呂和林、孫國瑛 | 一等獎 | 2001年 |
6 | 全面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構建國內領先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示範體系 | 寧維衛、陳麗、陳華 | 二等獎 | 2014年 |
7 | 突出創新能力培養,整合專業優勢資源,構築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高地 | 彭其淵、羅霞、李宗平 | 二等獎 | 2014年 |
8 | 規範先行,立體推進,培養軌道交通電氣信息工程創新人才 | 高仕斌、趙舵、何正友 | 二等獎 | 2014年 |
9 |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改革培養模式,有效提升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 | 馮曉雲、張衛華、帥斌 | 二等獎 | 2014年 |
10 | 整體構建,系統推進,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 陳光、蔣葛夫、韓旭東 | 二等獎 | 2014年 |
11 |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打造軌道交通行業工程人才培養高地 | 閻開印、韓旭東、楊韜 | 二等獎 | 2014年 |
12 | 創新理念,強化能力,開拓實驗教學大眾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的新路子 | 蔣葛夫、張文桂、楊寧 | 二等獎 | 2009年 |
13 | 依託優勢學科,構建優質資源, 造就適應軌道交通高速發展的多樣化創新型人才 | 黃 慶、閻開印、李遠富 | 二等獎 | 2009年 |
14 | 全方位構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工科力學教學平台 | 楊翊仁、沈火明、富海鷹 | 二等獎 | 2009年 |
15 | 打造專業優勢平台,最佳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創新性工程型交通運輸專業人才 | 彭其淵、李宗平、馬 駟 | 二等獎 | 2009年 |
16 | 全方位構建實踐教學新體系,提高電氣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工程素質與創新能力 | 馮曉雲、王英、高仕斌 | 二等獎 | 2005年 |
17 | 打造國際先進水平的智慧型作業系統,全面提升作業環節和教學工作的整體質量 | 龔暉、楊寧學、聶愛麗 | 二等獎 | 2005年 |
18 | 創建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 培養鐵路特色高技能人才 | 藺安林、高四維、張秀峰 | 二等獎 | 2005年 |
19 |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 張文鵬、夏緯榮、欣羚 | 二等獎 | 2001年 |
20 | 適應人才培養需求,轉變教學管理思想,實現教學管理手段現代化 | 吳光、鈕小明、錢曉群 | 二等獎 | 2001年 |
21 | 依託國家工科教學基地,構建以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機械基礎教學新體系 | 吳鹿鳴、高明、王培俊 | 二等獎 | 2001年 |
22 | 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強士中(同濟大學主持) | 二等獎 | 2001年 |
學生獲獎
截至2017年,學校學子在各大賽事中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總計3000餘項。2014-2016三年間,在校學生共獲得國家級一等獎107項,二等獎126項。學校研究生在第八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學生競賽中獲得“高速鐵路運營速度的限制因素”單元第一名,為中國學生最好成績;學生參加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大學生科研訓練計畫(SRTP)項目,獲獎總數與級別一直位居四川高校前列。本科生榮獲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這是學校第二次獲此殊榮;人文學院學生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對外交流
截止2018年,學校同國際鐵路聯盟、康奈爾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慕尼黑工業大學、利茲大學等世界上58個國家、地區的19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夥伴關係,是“中美1+2+1”、“中法4+4”、“中歐精英大學聯盟(TAMDEM)”中方成員之一,是“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簽約院校;與瑞典卡爾斯塔德大學合作共建了學校第一所也是四川高校在歐洲的第一所孔子學院,與利茲大學合作成立了“西南交大-利茲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覆蓋所有的年級和各個層次的學生。2017年,學校來華留學生增至900餘人,其中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400餘人;出國境交流和訪學學生增至1400餘人次,赴劍橋大學等校開展國際工程實踐100餘人次。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建有1個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建設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總計50餘個省部級重點研究機構。
詳情如下:
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12個)
國家實驗室(籌):
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籌)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
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6個):
陸地交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綜合交通運輸智慧型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系統可信性自動驗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綜合交通大數據套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保障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與中鐵信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共建)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
現代交通通信與感測網路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現代軌道交通車輛設計與安全評估技術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中國-拉共體軌道交通聯合實驗室
無線通信與信息編碼創新引智基地
軌道交通工程動力學創新引智基地
光信息傳輸處理與感測套用創新引智基地
重要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中心(8個)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項目(1個):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台
國家老齡科學研究基地(1個):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
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個)
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5個):
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尖端裝備跨尺度設計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西藏大學西藏信息化協同創新中心
現代城市交通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東協區域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省部級科技創新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
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磁浮技術與磁浮列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速鐵路線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軌道交通工程動力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先進驅動節能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1個):西南人文紀錄影像研究中心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8個):信息編碼與傳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製造業產業鏈協同與信息化支撐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綜合運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抗震工程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服務科學與創新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道路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風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套用力學與結構安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四川省工程實驗室(4個):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四川省工程實驗室、綜合交通運輸智慧型化四川省工程實驗室、系統可信性自動驗證四川省工程實驗室、綠色人居環境控制與能源高效利用四川省工程實驗室
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現代服務科技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進焊接及表面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應急測繪保障與地質災害監測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鄧小平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西部交通戰略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現代設計與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1個):中華傳統經典普及基地
四川省區域和國別重點研究基地(2個):美國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
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信息編碼與傳輸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高速光信息傳輸處理及感測套用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現代軌道交通車輛設計與安全評估技術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四川省高校重點(工程)實驗室(中心)(22個):
強度與振動實驗室、物料搬運機械實驗室、表面工程與摩擦學實驗室、磁浮列車與磁力套用工程實驗室、交通安全工程技術實驗室、數位化城市交通綜合實驗室、交通信息與控制實驗室、電磁場與磁波技術實驗室、信息安全與國家計算格線實驗室、人工器官表面工程實驗室、地理信息工程中心、移動通信實驗室、信號與信息處理實驗室、網路通信技術實驗室、新型驅動技術實驗室、環境污染與工程環境控制實驗室、現代焊接技術實驗室、高壓科學與技術實驗室、風工程實驗室、車輛熱能動力機械實驗室、雲計算與智慧型技術實驗室、信息協同與物聯網工程實驗室
鐵道部重點實驗室及基地(9個):
鐵道電氣化與自動化實驗室
橋樑、隧道及地下工程實驗室
道路及鐵道工程實驗室
智慧型控制與仿真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
結構工程試驗中心
鐵路機車司機培訓考試中心(負責全國鐵路司機資格考試培訓)
高速鐵路技術培訓中心(下屬8個培訓基地)
鐵道部繼續教育西南基地(一級基地)
校級
校企聯合實驗室及教研中心(24個):
西南交通大學-施耐德電氣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羅克韋爾自動化實訓實驗室
貝加萊-西南交通大學工業自動化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億道電子物聯網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聯合實驗室
軌道交通裝備減振性能檢測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ALTERA公司EDA/SOPC聯合實驗室
軌道交通裝備聲學性能檢測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艾菲詩ERP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英特爾多核技術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RS瑞藍可靠性工程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英特爾嵌入式技術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富士通MCU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康奈爾大學科技與社會創新國際中心
西南交通大學-甲骨文管理信息化實驗室及教研中心
西南交通大學-SAPERP聯合實驗室
中海達-西南交通大學全球定位系統GNSS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普華科技項目管理實驗室
賽靈思-西南交通大學FPGA聯合實驗室
LINUX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加拿大RIM/QNX-美國TI公司軌道交通嵌入式信息系統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主導科技無損檢測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ETAP電力系統仿真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通大學—舍弗勒聯合實驗室
西南交大、中鐵工服盾構/TBM裝備摩擦學設計實驗室
科研成果
2006-2018年,學校共獲得科技成果獎勵100多項,其中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6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等22項國家科學技術獎;2009年、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數量分列全國高校第七位和第九位;在軌道交通領域取得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三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館藏總量近700萬冊(件),其中紙質藏書370萬冊,各類資料庫、電子期刊、電子圖書約300餘萬冊(件)。館藏中收藏較早的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的《禹貢錐止》,1908年光緒皇帝、慈禧太后頒賜給我校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一套5044冊;以及《周禮述注》、《四部叢書》等珍貴經、史、子、集文獻;建館以來的期刊合訂本和1937年以來的部分報紙合訂本。
學術期刊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創刊於1954年,原刊名為《唐山鐵道學院學報》,其前身為1919年6月創辦的《唐山工業專門學校雜誌》,是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被美國EiCompendex、德國《數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以及國內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等20多個資料庫和文摘雜誌收錄。
《JournalofModernTransportation》(現代交通學報)入選教育部高校科技期刊精品工程名單,被愛思唯爾(Elsevier)旗下的Scopus資料庫和WebofScience最新資料庫ESCI收錄,連續三屆榮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稱號。
《InternationalJournalofRailTransportation》(國際軌道交通學報)由世界著名的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英國)出版。西南交通大學是該期刊唯一的發起單位(Co-sponsor)。致力於發表軌道交通領域各學科方向的原創性研究論文和綜合性述評論文,覆蓋軌道車輛、鐵路基礎設施、牽引供電、運輸組織、運行控制、通信信號及鐵路環境等各主要研究方向。
《BiosurfaceandBiotribology》(生物表面與生物摩擦學)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畫。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常委 | 王順洪、徐飛、晏啟鵬、桂富強、張學龍、朱健梅、蒲雲、馮曉雲、姚發明、何川、沈火明 | ||
黨委書記 | 王順洪 | 校長 | 徐飛 |
黨委副書記 | 徐飛、晏啟鵬、桂富強、張學龍 | 副校長 | 朱健梅、蒲雲、馮曉雲、姚發明、周仲榮、何川 |
校長助理 | 王曉茹、應松寶 |
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
顧稀,黨委書記,1954年08月至1958年09月
錢應麟,黨委書記,1958年09月至1960年07月
顧稀,黨委書記,1960年07月至1962年12月
閻燾,黨委書記,
劉聖化,黨委書記,1978年09月至1983年
王潤霖,黨委書記,1983年10月至1993年05月
李植松,黨委書記,
胡正民,黨委書記,
柯尊平,黨委書記,1999年至2000年
顧利亞,黨委書記,2001年至2014年9月
王順洪,黨委書記,2014年09月至今
歷任校長
一、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時期,1896年5月至1900年9月,校址山海關。
1.吳調卿,總辦,任期為1896年夏。
2.羅仙橋,監督,任期為1897年10月至1898年秋。
3.胡叔博,監督,任期為1898年秋至1898年冬。
4.藍軼符,監督,任期為1899年春至1900年9月。
二、唐山鐵路學堂時期,1905年5月至1906年3月,校址唐山。
5.梁如浩,總辦,1902年5月至1905年7月。
6.周壽臣,總辦,1905年7月至1906年9月。
三、山海關內外路礦學堂時期,1906年3月至1908年1月。
7.方伯梁,監督,任期為1905年7月至1908年6月。
四、唐山路礦學堂時期,1908年1月至1912年7月。
8.羅敦曧,坐辦,1908年1月至1908年6月。
9.熊崇志,監督,1908年6月至1912年7月。
五、唐山鐵路學校時期,1912年7月至1913年9月。
10.趙仕北,校長,1912年7月至1916年8月。
六、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時期,1913年9月至1921年7月。
11.駱通,校長,1916年8月至1917年7月。
12.章宗元,校長,1917年7月至1920年6月。
13.劉式訓,校長,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
七、交通大學唐山分校時期,1921年7月至1922年7月。
14.葉恭綽,交通大學總校校長,1921年5月至1922年5月。
15.羅忠忱,1921年7月上任,1922年7月離任。茅以升為唐校副主任。
16.陸夢雄,交通大學總校長,1922年5月至6月。
17.關賡麟,校長,1922年6月至1922年7月。
八、交通部唐山大學時期,1922年7月至1928年2月。
18.俞文鼎,校長,1922年7月至1923年1月。
19.劉式訓,校長,1923年2月至1924年11月。
20.孫鴻哲,校長,1924年11月至1926年1月。
21.茅以升,校長,1926年1月至1926年6月。
22.胡仁源,校長,1926年3月至1926年6月。
23.常蔭槐,校長,1926年6月至1927年9月。
九、唐山交通大學時期,1928年2月至1928年6月。
茅以升為母校西南交通大學建校九十周年題詞
茅以升為母校西南交通大學建校九十周年題詞
24.程崇,校長,1927年9月至1928年5月。
十、第二交通大學時期,1928年6月至1928年9月。
25.王伯群,校長,1928年7月至1928年冬。
26.孫鴻哲,副校長,1928年6月至1928年9月。
十一、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時期,1928年9月至1931年8月。
27.孫科,總校校長,1928年11月至1930年10月。
28.孫鴻哲,院長,1928年9月至1929年5月。
29.鄭華,院長,1929年2月至1929年9月。
30.黎照寰,總校副校長,1929年6月至1930年10月。
31.黎照寰,總校校長,1930年10月至1944年冬。
32.李垕身,院長,1929年9月至1930年5月。
33.李書田,院長,1930年5月至1932年7月。
十二、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時期,1931年8月至1942年1月,學校唐山、湘潭、湘鄉、平越四地搬遷。
34.孫鴻哲,院長,1932年8月至1937年10月。
35.茅以升,代院長,1938年2月至1938年5月。
36.茅以升,院長,1938年5月至1942年4月。
十三、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時期,1942年1月至1946年8月,校址平越壁山。
37.胡博淵,校長,1942年4月至1943年8月。
38.羅忠忱,校長,1943年8月至1945年6月。
39.顧宜孫,校長,1945年6月至1946年8月。
十四、國立唐山工學院時期,1946年8月1949年7月,校址唐山。
40.顧宜孫,院長,1946年8月至1949年3月。
41.唐振緒,代行院務,1949年1月至1949年3月。
42.唐振緒,院長,1949年3月至1949年7月。
十五、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時期,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
43.茅以升,總校校長,1949年10月至1950年8月。
44.金士宣,總校副校長,1949年11月至1950年8月。
45.唐振緒,主任委員,1949年7月至1950年9月。
十六、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時期,1950年8月至1952年5月。
46.茅以升,總校校長,1950年8月至1952年5月。
47.金士宣,總校副校長,1950年8月至1952年5月。
48.顧稀,代院長,1950年9月至1951年7月。
49.顧稀,院長,1951年7月至1957年10月。
十七、唐山鐵道學院時期,1952年5月至1972年3月。
50.白鐵岩,代院長,1956年8月至1957年6月。
51.錢應麟,院長,1957年10月至1959年12月。
52.顧稀,院長,1959年12月至1966年2月。
53.杜景雲,院長,1966年2月至1973年1月。
十八、西南交通大學時期,1972年3月至1988年3月,校址峨眉。1988年3月至今,校址成都。
54.杜景雲,革委會主任,1973年1月至1973年11月。
55.戈平,主持校務,1973年11月至1978年3月。
56.沈正光,主持校務,1978年3月至1978年8月。
57.劉聖化,校長,1978年8月至1982年1月。
58.閻濤,校長,1982年1月至1983年10月。
59.王潤霖,校長,1983年10月至1985年10月。
60.沈大元,校長,1985年10月至1993年6月。
61.孫翔,校長,1993年6月至1995年3月。
62.胡正民,校長,1995年5月至1997年12月。
63.周本寬,校長,1997年12月至2007年2月。
64.陳春陽,校長,2007年2月至2013年9月。
65.徐飛,校長,2013年9月至今。
文化傳統
文化標識
校徽西南交通大學校徽沿用的是唐山交通大學土木系李汶教授設計的校徽。校徽成盾牌狀,在校徽的左上角是地質錘;右上角是“唐山”字樣和鐵軌;左下角是荒地上的兩棵大樹;右下角為水準儀。在大樹與水準儀之間是“交大”字樣;中間的“西南交通大學”字樣是後人加上的。整個校徽體現了西南交通大學當時作為一所理工科高校的特點。
校訓
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交通部重組交通大學,總部在上海,學校時名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1930年5月2日,交通大學公布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1947年5月15日,在唐山工學院建校51周年,唐山復校42周年校慶之際,學校重新確定原交通大學之校訓為唐山工學院之院訓。
精勤求學
精勤:指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
求學:求--探索,尋找;學--學問、學業。求學意為探求學問。《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於“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廢其一,非學也。”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如何做學問,養成勤奮學習的品行,完善知識結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學無止境,終生不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敦篤勵志
敦篤:指敦厚篤實。《左傳·成公十三年》:“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敦厚:誠樸寬厚。《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篤實:純厚樸實,忠誠老實,踏實實在。《易·大畜》:“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韓愈《獨孤府君墓志銘》:“憲公躬孝、踐行、篤實,而辯於文。”
勵志:指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班固《白虎通·諫諍》:“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生。”《舊唐書·李渤傳》:“渤恥其家污,堅苦不仕,勵志於文學,隱於嵩山,以讀書業文為事。”校訓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敦厚誠信的品德,吃苦耐勞、創新、實幹的社會責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堅毅。《書·泰誓下》:“爾眾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穎達疏:“果為果敢,毅為強決……皆言其心不猶豫也。”
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傳:“行無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實踐。《禮記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論語》:"言必信,行必果。"信--誠實,言之有實;果--必行。儒家認為篤志力行、專心一意地去實踐是與好學、知恥、誠實、守信相連的。校訓旨在培養學生果斷堅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於改革創新,敢於拼搏,敢做敢為,戰勝困難,不怕曲折,鍥而不捨,扎紮實實,兢兢業業的事業心。
忠恕任事
忠恕: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範疇。忠--盡心為人,盡力為人謀;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論語·里仁》記載曾子評價孔子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是“仁”的具體運用,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
任事:有多種解釋,與校訓貼切的解釋有二:一是稱職,勝任所擔當的職責;二是頂事、頂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殺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聲漢註:“任事,頂事。”
校歌
1929年10月,交通大學決定確立校歌和院歌。經1930年1月和5月專案審查委員會兩次審議討論,《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歌》唱響在唐山校園。院歌歌詞由曾任唐院國文和歷史教員的國學大師吳稚暉先生創作。1947年5月15日,學校隆重舉行了唐山復校暨51周年校慶活動,重新公布了修改後的院歌。2011年,西南交通大學舉行115周年校慶,將《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歌》曲譜稍作修改,確立為《西南交通大學校歌》。
歌詞如下:
翳唐山,靈秀鍾;我學院,聲譽隆。灌輸文化尚交通。
習礦冶,土木工,窺學術,貫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濃李郁,廣座被春風。
宜誠篤,宜勤樸,基礎堅,事功崇。文軌車書郅大同。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濃李郁,廣座被春風。
宜誠篤,宜勤樸,基礎堅,事功崇。文軌車書郅大同。
校友會
西南交通大學校友會
交通大學校友總會(JiaoTongUniversityAlumniAssociation),由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和台灣新竹交通大學聯合成立。
校園環境
犀浦校區犀浦校區為主校區,本科學生和部分研究生在犀浦校區。占地3000畝,總投資逾30億元,呈現“青草岸闊,曲水飛橋,青竹吐翠,靈毓吉祥”的生態氣氛。教學區投入使用的是一號,二號,四號至九號這8棟樓;宿舍樓每間四人,有衛生間,有熱水,有空調,有寬頻。
九里校區
2008年學校主校區由九里遷至犀浦,九里校區功能定位為國家實驗室(籌)及主要支撐學科的研究生、繼續教育基地,占地1200餘畝。九里校區擁有軌道交通國家實室”(籌)以及在世界交通領域有著重大影響的“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並設有國家大學科技園。
峨眉校區
1989年學校主體遷往成都,同年在峨眉原址設立峨眉分校。2003年峨眉分校更名為峨眉校區,2016年峨眉校區納入國家一本招生。峨眉校區坐落在風景秀麗、擁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峨眉山風景區內,是教育部所屬高校中唯一一所地處雙遺產風景區的高等院校。
西南交通大學辦學地址
校區 | 地址 | 郵政編碼 |
---|---|---|
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 |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犀浦鎮犀安路999號 | 611756 |
西南交通大學(九里校區)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二環路北一段111號 | 610031 |
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 | 四川省峨眉山市景區路2段6號 | 614202 |
知名校友
截止2017年11月,學校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名畢業生。在他們中間有60位海內外院士,有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有24位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有學界泰斗、工程翹楚和社會名家,有政府領導、行業領軍人物和優秀企業家以及眾多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和學者,為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特別是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學術界 校友 | |||||||
美國國家工程 院院士 | 林同炎 | 林同驊 | 茅以升 |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劉大中 | 林同炎 | 林同驊 | 竺可楨 | 茅以升 | 錢崇澍 | 吳稚暉 |
第三世界科學院 院士 | 張維 | 嚴東生 | |||||
英國皇家學會會士 | 胡春農 | ||||||
英國皇家建築 院院士 | 林炳賢 | 黃匡源 | |||||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 余海歲 | ||||||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李樹深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茅以升 | 錢崇澍 | 竺可楨 | 李儼 | 何杰 | 高濟宇 | 方俊 |
汪菊潛 | 林同炎 | 周惠久 | 嚴愷 | 張維 | 劉恢先 | 林同驊 | |
張沛霖 | 林秉南 | 肖紀美 | 徐采棟 | 莊育智 | 陳能寬 | 沈志雲 | |
葛昌純 | 鄒世昌 | 薛禹群 | 彭一剛 | 翟婉明 | 李樹深 | 曹建猷 | |
吳自良 | 余國琮 | 徐祖耀 | 魏壽昆 | 嚴東生 | 陳新民 | ||
徐僖 | 王鴻禎 | 盧肇鈞 | 經福謙 | 劉寶珺 | 劉仙洲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張維 | 嚴愷 | 佘俊南 | 譚靖夷 | 邱竹賢 | 龍馭球 | 施仲衡 |
王三一 | 沈志雲 | 陳清如 | 錢清泉 | 王夢恕 | 何華武 | 秦順全 | |
丁榮軍 | 任輝啟 | 田紅旗 | 盧春房 | ||||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 陳雨蓀 | 劉濟源 | 王三一 | 曹克明 | 邵厚坤 | 胡惠泉 | 史玉新 |
林在貫 | 王步雲 | 徐恭義 | 王玉澤 | 王爭鳴 | 蔣先國 | 王長進 | |
劉培碩 | 高宗余 | 彭一剛 | 冉理 | 楊秀仁 | 馬庭林 | 張敏 | |
朱穎 | 肖明清 | 孫樹禮 | |||||
知名學者、專家教授 | 伍鏡湖 | 黃壽恆 | 李斐英 | 羅忠忱 | 朱泰信 | 許元啟 | 李汶 |
華鳳翔 | 王紹瀛 | 王鈞豪 | 邵福旿 | 范治綸 | 胡剛復 | 謝玉銘 | |
孫竹生 | 楊耀乾 | 林宗彩 | 王公衡 | 李士豪 | 史家宜 | 王竹亭 | |
劉鍾華 | 許協慶 | 汪禧成 | 張萬久 | 張正平 | 任朗 | 李芾 | |
周晨光 | 錢冬生 | 高渠清 | 郭日修 | 孫訓方 | 黃安基 | 王祖訥 | |
林達美 | 朱覺 | 唐立民 | 劉基唐 | 金允文 | 楊裕球 | 應尚才 | |
章守華 | 王遵明 | 張榮曾 | 趙祖武 | 葉開沅 | 李群湛 | 侯振挺 | |
孫翔 | 何乃民 | 茅以新 | 戴天民 | 周宏業 | 劉宗耀 | 呂季方 | |
陳克濟 | 蔡長年 | 姚明初 | 李慶海 | 余瑞礎 | 黎亮 | 鳳懋潤 | |
馬如璋 | 焦善慶 | 王柢 | 郭耀煌 | 王家素 | 黃萬里 | 杜鎮遠 | |
勞遠昌 | 謝用九 | 鄧以純 | 簡根賢 | 殷之瀾 | 力一 | 薛卓斌 | |
孟爾盛 | 王其昌 | 郭日修 | 藍田 | 郭彝 | 楊志忠 | 塗善東 | |
連級三 | 倪少權 | 呂紅霞 | 郭可詹 | 翁心源 | 侯家源 | 吳鹿鳴 | |
政界校友 | 王憲魁 | 劉志軍 | 柯尊平 | 廖少華 | 謝慶生 | 盧春房 | 蔡慶華 |
張辛泰 | 鞏德順 | 馬麟 | 金國生 | 鈕小明 | 盧秀珍 | 徐采棟 | |
蔡延松 | 趙祖康 | 華國英 | 何華武 | 曾湧泉 | 石 衡 | 向迪琮 | |
溫應星 | 唐君鉑 | 吳鈺 | 柳克述 | 高步昆 | 羅孝然 | 蕭來潮 | |
王洵才 | 餘明德 | 施嘉乾 | 顧康樂 | 葛天回 | 蕭理紛 | 朱望瑜 | |
慶承道 | 裴益祥 | 李中襄 | 王華棠 | 武可久 | 劉繼曾 | 王銀彪 | |
羅霞 | 王曉棟 | 唐堅 | 包惠 | 彭勇 | 柴永強 | 李佳 | |
任輝啟 | 何忠友 | 李文新 | 黃平 | 鄭健 | 房靈敏 | 李靜 | |
侍俊 | 黃敏 | 嚴賀祥 | 蘇呈祥 | 曹俊傑 | 王一宏 | 石大華 | |
蘇全利 | 李樹深 | 劉任遠 | 陳仁福 | ||||
商界校友 | 徐立華 | 史善新 | 王振侯 | 趙吉彬 | 石大華 | 李長進 | 李國瑞 |
孟鳳朝 | 李光前 | 官慶 | 劉輝 | 朱本珍 | 朱穎 | 黃衛中 | |
徐敦美 | 張驥翼 | 李曉寧 | 劉飛香 | 劉汝臣 |
高校任務(一)
該任務主要用於盤點全國各大高校。高校是高等學校的簡稱,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 |
2009中國大學工學100強
工學包括地礦、材料、機械、儀器儀表、能源動力、電氣信息、土建、水利、測繪、環境與安全、化工與製藥、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輕工紡織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學、生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公安技術等21個學科類,共有79個本科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