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三峽以東沿岸帶狀平原。北接淮陽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勢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米以下。包括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巢湖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平原上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高郵湖、巢湖、洪澤湖等大淡水湖都分布在這一狹長地帶。盛產魚、蝦、蟹、菱、蓮、葦。氣候溫和,無霜期240∼280天,江南可種植雙季稻,糧、棉、水產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長江中下游平原水陸交通好,經濟發達,有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和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蕪湖、南昌、長沙等中等城市。

前言

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位於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系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介於北緯27°50′~34°,東經111°05′~123°,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簡介

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

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苧麻、黃麻等。

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總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

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長江中下游平原在長江三峽以東,淮陽山地和黃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及閩浙丘陵以北,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跨鄂,湘,皖,蘇,浙六省和上海市,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它包括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中平原,長江三角洲等四部分。中游平原地區比較寬廣;下游地區的平原多沿江伸展,形狀狹長.這裡地勢平,河道彎曲,湖泊密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是中國主要農業區。平原上的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是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組成

(圖)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系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

(1)兩湖平原包括湖南的北部和湖北的南部。遠古時代這裡曾是個煙波浩渺的雲夢澤,後來被長江及其支流沖刷下來的泥沙所填平。它的面積有5萬平方公里,分為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兩部分。平原上水網密布,向稱“魚米之鄉”。

(2)鄱陽湖平原位於江西北部至安徽西南邊緣,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海拔在50米以下。

(3)皖中平原位於安徽中部的長江沿岸,以及巢湖附近,面積較小。

(4)長江三角洲位於鎮江以東,運河以南,杭州灣以北,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由長江和錢塘江沖積而成,這裡的海拔只有10米左右。三角洲上,河網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素稱“水鄉澤國”。這裡盛產稻米、魚蝦,糧食產量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曾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地質

平原位於揚子準地台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系列斷陷盆地,後經長江切通、貫連和沖積後,形成現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整體。平原底部一般為白堊系~第三系紅色碎屑岩沉積;上部為第四紀疏鬆沉積層,沉積範圍和厚度後者遠小於前者。兩湖平原白堊系—第三系厚及8000米,其中第三系即達3000~4000米。第四紀沉積層由湖盆北部邊緣武漢地區至沉降中心的洞庭湖區,厚度由30~60米增至200米以上;長江三角洲第四紀海陸互動鬆散沉積層,自西向東由幾十米增至300~400米,最厚可達480餘米。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堊系—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流水沖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

地貌

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兩湖平原以為界,其北稱江漢平原,其南為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漢江沖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後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後,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調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密布,土壤肥沃。鄱陽湖平原除邊緣紅土崗丘外,中部的泛濫平原主要是由贛、撫、信、鄱、修等河流沖淤而成,其中又以為主。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覆蓋為紅土及河流沖積物。

蘇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鎮江之間沿長江兩岸分布的狹長的沖積平原,其中包括蕪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寬窄相間,江流時束時放,流速平緩;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頂托,流速更緩,泥沙沉積加強,尤當河道越過岩丘逼岸的磯頭後,江流分汊,汊河間出現沙洲。沿江兩岸湖泊眾多,按其成因有構造湖,也有河跡湖。自鎮江以下的河口段發育了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為里下河平原。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

地形

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長江及其支流所夾帶的泥沙沖積而成,總面積約20多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的高度都在海拔50米以下,境內港汊縱橫,湖泊密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大約距今二三千萬年以前,長江自鎮江以下的河口還像一個喇叭形的三角港灣,水面遼闊,潮汐很強。在潮水的頂托下,長江帶來的泥沙大部分被沉積下來,首先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龐大的沙堤。

北岸的一條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直達南通附近。這條沙堤以北主要是古代淮河和黃河所輸出的泥沙沖積而成的里下河平原。長江南岸的一條沙堤大致從江陰附近向東南延伸,直到金山的漕涇附近,並同杭州灣北岸的一道沙堤相連線,構成一個包圍圈,把三角形港灣圍成一個基本上與外海隔開、但還有一些缺口與海洋相通的潟湖,這就是古太湖。後來由於順著沙堤缺口倒灌的潮水和古太湖上遊河流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陸地不斷擴大,古太湖日益縮小、分化成的澱山湖、陽澄湖等許多小湖。與此同時,長江的泥沙又在沿海一帶繼續堆積形成新三角洲。

資源分布

(圖)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低山丘陵、盆谷、湖泊窪地和沿海灘涂等地貌類型組成,包括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長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等。平原上湖泊眾多,江湖串連。廣闊的沖積平原和盆地土壤深厚、肥沃,為家養和野生藥用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從氣候狀況來講,江南、江北有一定差異:冬季江南比江北溫度略高,江南具明顯的亞熱帶特色,而江北則呈現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特點。

(1)常用藥材種類
本區內分布有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藥材種類,可供應全國並出口。其中產量大而質量好的野生草本種類有土茯苓、益母草、明黨參、葛根、虎杖、夏枯草、白花前胡、烏藥、野菊花、地榆、茵陳、淡竹葉、何首烏、女貞子、南沙參、百部、瓜蔞、桔梗、丹參、牛蒡子、淫羊藿、白前、白花蛇舌草、玉竹、夏天無、太子參、雞血藤、白藥子、貓爪草、北柴胡,南柴胡、馬兜鈴、射干、艾葉、積雪草等;喬木類有樟樹、女貞、冬青、枸骨、楓香、梧桐、合歡、烏梅、南酸棗等;灌木類有覆盆子、檵木、金櫻子、木芙蓉棕櫚山胡椒、凍綠、野山楂等;栽培藥材有杜仲、厚朴、山茱萸、半夏、板藍根,紅花、補骨脂、桔梗等。

(2)水生藥用植物
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中國東部平原區,也是中國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區。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一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都分布在這裡。這一地區瀕臨海洋,地處東南亞季風帶,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湖區水生植被面積大、種類多。水生藥用植物在湖泊內,從沿岸淺水向中心深水方向呈有規律的環狀分布,依次為挺水植物帶、浮水植物帶和沉水植物帶。挺水型水生植物指根扎生於水底淤泥,植物體上部或葉挺生於水面的種類,多分布於內湖淺水、淺溏、溝汊及水田中,主要藥用種類有蘆葦、水燭、東方香蒲、蓮、菰、慈菇、澤瀉、黑三棱、菖蒲、石菖蒲、水蔥、雨久花、鴨舌草和中華水韭等、浮水型指植物體懸浮於水上或僅葉片浮生於水面的種類,多分布於湖緣、池塘、溝汊等靜水水域,主要藥用種類有芡實、菱、野菱、莕菜、浮萍、紫萍、滿江紅、四葉萍、鳳眼蓮、空心蓮子草、蓴菜、睡蓮、萍蓬草、水蕨、水龍等、沉水型紮根於水底淤泥中或沉於水中的植物,多分布於水深4米以的暖流靜水水域中,主要藥用種類有眼子菜、菹菜、竹葉眼子菜、金魚藻、黑藻、水車前及苦草等、在平原的溝溪長期積水處或土壤潮濕的沼澤地,還分布有水生藥用種類燈心草、谷精草、矮慈菇、牛毛氈、節節菜、圓葉節節菜、水莧菜、丁香蓼、水芹、半枝蓮、水蘇、薄荷、鱧腸、蔓荊子、水蜈蚣、魚腥草、三白草、毛莨,半邊蓮、貓爪草和白前等。湖區重要的栽培藥材有芡實、澤瀉以及食藥兼用的荸薺、菱、蓮、蕹菜等。

(3)動物性藥材
本區的動物性藥材有珍珠珍珠母、蟾酥、地龍、刺蝟皮、土鱉蟲、鱉甲、龜甲、僵蠶、蟬蛻水蛭、雞內金,蜈蚣、牡蠣青娘蟲、虻蟲、蠐螬蟲、蜣螂蟲、螻蛄和守宮(壁虎)等;山區有蘄蛇、烏梢蛇、白花蛇,穿山甲、水獺、豹、猴、鹿、熊及靈貓等動物。

(4)礦物性藥材
礦物藥種類不多,主要有螢石、磁石、滑石、紫石英、秋石,無名異、赤石脂、青礞石、代赫石、寒水石,自然銅、陽起石、雲母、赤石脂、禹糧石琥珀、鵝管石和石膏等。

鋼鐵工業布局現狀

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由下而上現已有寶鋼、上鋼所屬各鋼鐵廠、南(京)鋼、梅山鐵廠、馬鋼、大冶鋼廠、鄂(城)鋼和武鋼等大中型鋼鐵廠;連同支流沿線和杭州灣沿岸則還有杭(州)鋼、紹(興)鋼、湘(潭)鋼、漣源鐵廠、合(肥)鋼、蕪(湖)鋼、南(昌)鋼,新(余)鋼、萍(鄉)鋼和江西鋼廠等。本區鐵礦資源並不很豐富,主要集中在從蕪湖到南京的長江兩岸,即寧蕪礦區,儲量超過20億噸,鄂東和新余鐵礦儲量各5億噸左右,另在湖南、江西、浙江有一批零星分散的中小鐵礦;區內煤炭資源,除兩淮、贛西以外都比較貧乏。但區內水陸交通便利,江河貫通,又是中國製造業最發達和鋼鐵產品的主要消費區。鋼鐵工業現有設備能力較雄厚,是中國中小型材、板材、異型鋼管等品種的主要生產基地,但往往受原料限制能力未能充分發揮。今後按照利用“兩種資源”的方針,進口礦石溯江而上,使現有設備潛力充分發揮,在此基礎上,武鋼、馬鋼、梅山鐵廠等還有條件適當擴大生產規模。同時、要理順大中小鋼鐵企業的關係,通過企業組織結構的完善使專業化協作的潛力充分發揮。本區許多有特色的鋼鐵產品和國內市場的長線產品,可以利用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開拓國際市場,積極組織出口。有的軋鋼廠按照“有進有出,以進養出”的原則,可以考慮進口鋼坯軋材出口。區內投資環境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更有條件吸引外資在濱海地區選擇有利區位(如寧波等)建立濱海型鋼鐵企業。

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區誕生了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它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是上海南京杭州及其附近地區的通稱。範圍大致包括上海全市,江蘇省南京以東,揚州以南,主要是蘇南地區,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和寧紹地區。以上海為經濟中心,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大。本區地處沿海中段和長江口,既可通過海運與東北、華北、華南乃至海外往來,又可通過內河航運與占全國1/5陸地面積、1/3人口的長江流域內各省市相溝通,還可通過鐵路與中、西部地帶的各省市相聯繫,經濟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工農業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其面積僅占全國的1%,人口占全國的6%,但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5%,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區自然條件好,農業基礎好,是全國聞名的高產穩產農業區,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紡織、化纖、電氣、電子、機械、化學、黑色冶煉及壓延加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金屬製品、食品、服裝加工等多種行業,很多行業在全國總產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具有一定基礎。
鄉鎮工業發展迅速。本區鄉、鎮、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約占全國同一類型總數的40%,大部分縣以及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 1/2,大多數縣市的農村工農業產值中,工業已占90%以上,可見鄉鎮工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鄉村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鄉村城鎮化的發展,各種人口規模的城鎮等級齊全,使其成為中國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名樓

這裡有江南三大名樓,聞名遐邇。

1。黃鶴樓

黃鶴樓黃鶴樓

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衝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裡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另有香菸品牌以此為名

2。岳陽樓

岳陽樓岳陽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乃湘楚文化的傑出代表。
岳陽樓之美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美。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岩疆。山、水、樓台相映成景。她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中國江南三大名樓,是江南三大名樓原址原貌的唯一。盛載了名聯、名詩、名文,陳設著古今墨寶,建築中庸對稱,純木、飛檐、盔頂,自上而下,祥雲繚繞、龍鳳呈祥、四梁貫頂,體現了天、地、人合而為一。左“仙梅”,右“三醉”,樓亭互襯,雙星捧月,不愧為建築藝術的極品。

3。滕王閣

滕王閣滕王閣

“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盛讚滕王閣的名句。
滕王閣坐落在南昌贛江東岸,江西南昌西北。滕王閣建築規模很大,閣高九丈,共三層。滕王閣飽經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達 28 次之多,世所罕見。現在的閣樓建於 1985 年,高達 57.5 米,占地達 47000 平方米。仿宋風格,臨江而立。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淵第22 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建設,閣以其封號命名。貞觀十三年(公元 639 年)六月李元嬰受封為滕王,後遷洪洲(南昌)任都督,據說唯一的建樹就是在公元 653 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這座樓台——“滕王閣”。

水資源狀況

1)長江三角洲的水環境特徵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範圍介於北緯28°45′~33°25′,東經118°20′一123°25′,行政區域包括上海、南京、杭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及舟山市共15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土地總面積為9.96萬km^2,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全區總人口約為7 404.71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05%。長江三角洲東瀕海洋,地勢低平坦蕩,河網如織,湖泊眾多,其水系包括長江河口水系、太湖水系、運河水系、錢塘江水系和甬江水系,構成特有的水鄉澤國的三角洲水系。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湖泊是太湖,它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環湖出入的河道220餘條,其中人湖70餘條,出湖150多條,湖水蓄量達46.7億m^3。
長江三角洲地區河渠交叉,河道相連,水系發達。由於平原地區水位落差小,流速不大,受水利工程的高度控制和閘門啟閉及引排水的影響,水流流向不定。河湖除承受當地地表水徑流外,還承受上游15個省區面積約200萬km^2範圍的來水。大水年份,長江三角洲就是上游各水系的洪水走廊,由於面臨海洋,易遭颱風暴雨及風暴潮襲擊,常出現外洪、內澇或外洪內澇同時並發的水災;枯水年份,上游來水少,往往造成嚴重乾旱並加劇河湖水質惡化。另外,部分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河床坡降變緩,水庫泥沙淤積使泥沙吸附污染物,加重了水環境的污染,增加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難度。 

(2)長江三角洲的水污染現狀

 
長江三角洲是聞名遐邇的水鄉,水資源是一大優勢,本來不應該缺水,但是,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江三角洲水、土、大氣等方面的環境質量普遍比20年前下降了許多。太湖流域是長江三角洲的心腹之地,是該區域的“心臟”。太湖水質在20世紀60年代為I~Ⅱ類,70年代為Ⅱ類,80年代初為Ⅱ一Ⅲ類,80年代末全面進入Ⅲ類,局部為Ⅳ~V類,90年代中期平均為Ⅳ類,1/3湖區水質為V類或劣V類,藍藻、水花生頻發,湖泊富營養化嚴重,飲用水安全難以保障。

中國山脈·平原·高原·盆地·沙漠

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不僅有著雄偉廣袤的高原,縱橫綿延的高山,茫茫無垠的沙漠,更有巨大富饒的盆地,極目千里的平原,以及崗巒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各種地形相互交錯,但又井然有序,真是山河壯麗、氣象萬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