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

益州

益州,中國古地名,古代九州之一,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一帶。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慶市全境和陝西省南部,雲南省西北部。有漢中、蜀、永安等郡。治所在蜀郡的成都。殷商時期是巴人生活的地方。戰國末期秦國滅了巴蜀之後在原巴蜀地區設定了巴郡和蜀郡。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升格為成都府,自此益州的名稱不再存在。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

基本信息

殷商時期

西漢-益州南部、哀牢西漢-益州南部、哀牢
益州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戰國末期秦國滅了巴蜀之後在原巴蜀地區設定了巴郡和蜀郡。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州治在雒縣,在後來的幾百年時間內,先後分置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益州等郡,下轄146縣,屬蜀地。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

三國時期

是當時最大的三個州之一,劉備占領此地並建立蜀漢政權。三國末年曹魏滅蜀漢,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期間這裡一直是益、梁二州。其間十六國時期譙縱在此建立譙蜀政權。

南北朝-南朝齊-益州(公元497)南北朝-南朝齊-益州(公元497)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為劍南道,梁州等州為山南道,益州成為原蜀郡之地。天寶元年(742年),益州改為蜀郡,自此益州的名稱不再存在。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為南京成都府,劍南節度使再分為劍南東川和劍南西川節度使,簡稱“東川”、“西川”。

成都為古蜀國故地,蜀人創造了輝煌神秘、能與中原文明媲美的古蜀文明—廣漢的三星堆遺址和成都的金沙遺址就是最好證明。大約距今2500年前,古蜀國開明王把都城從樊鄉(今彭州、新都交界處)遷到此處,取周太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聚,三年成都”之意,定名為成都。

秦滅蜀,改稱蜀郡。西漢時成都織錦業發達,朝廷在此設定“錦官”進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稱為“錦官城”或簡稱“錦城”。西晉-益州、梁州(公元281)五代時,後蜀主孟昶下令遍種芙蓉,成都又被稱為“蓉城”。 成都得名在古蜀國從北向南遷都時.統治者想借光周朝先祖遷都得興旺的運氣,且寄望於這個新地方能夠早日成為其國家的政治中心。所以就取其成為都城之意,命之為成都。所以成都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城自誕生之時,就叫“成都”了。

西漢

成都為郡首府,又產蜀錦,皇帝置錦官操辦朝廷的蜀錦供求,故又名錦官城。

東漢

東漢-益州北部東漢-益州北部
全國行政區劃作了改動,原以雲南為主的益州也將四川納入,並且把州的首府從雲南遷到成都。所以也以益州作為成都的別名。這一稱謂幾乎一直沿用至西晉末。但成都的城市名稱卻從未更改過。

從西晉末成漢建立(四世紀初)到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成都的益州別名幾乎就不用了。到五代十國的後蜀第二任皇帝孟昶時,由於在城牆外遍種芙蓉樹,到花開時節,滿城被芙蓉花所包圍。從城外看,如同一座芙蓉城,所以蓉城的別謂自此形成。但是成都的本名卻從沒有變過。

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以揚州、成都為東西兩個中心。成都物產豐饒,當時的諺語稱“揚一益二”,就說明成都工商業地位的重要。

發展

中央電視台的一部紀錄片中聽到過,成都是全國中從誕生之時起既沒有遷過址也沒有改過名的城市之一。

這與史實是相符的,成都的所有其他稱謂都只是別稱,本身的名字從未更改過。或者某些稱謂是以州名、府名、路名來代稱成都而已,這一點不難理解。比如上個世紀,也有把成都叫做成都省的叫法,這只是表明成都是省城,而成都的本名卻仍然叫成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