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雲南麗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馮玉祥[雲南麗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馮玉祥,男,藏族,1972年4月生,省委黨校大學學歷,中共黨員,1994年11月參加工作。 現任麗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1994.10-1997.05中甸縣人事局工作,其間:1995年12月任辦公室主任;

1997.05-1998.12迪慶州委組織部幹部科科員

1998.12-2002.12迪慶州委組織部幹部科副科長

2002.12-2006.11迪慶州委組織部幹部科科長

2006.11-2008.04迪慶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幹部科科長

2008.04-2010.08迪慶州委組織部副部長

2010.08-2012.04迪慶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州委編辦主任

2012.04-2012.10迪慶州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

2012.10-2013.07迪慶州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州委企業和“兩新”組織工委書記

2013.07-2013.08迪慶州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州委“兩新”組織工委書記

2013.08-2013.09迪慶州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州委“兩新”組織工委書記、德欽縣委書記

2013.09-2015.09德欽縣委書記

2015.09-麗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任免信息

2015年9月23日至25日,全省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暨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迪慶州、麗江市召開。麗江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馮玉祥參加會議。上述報導顯示,馮玉祥已任麗江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

2016年9月,選舉馮玉祥為麗江市委常委。

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舊中國21大氣質“大帥”

在軍閥割據的舊中國,他們成為了雄霸一方的“霸主”,他們因為獨特的軍人特質,被認為是舊中國氣質不凡的“大帥”。
張作霖 | 段祺瑞 | 吳佩孚 | 馮國璋 | 曹錕 | 閻錫山 | 唐繼堯 | 張宗昌 | 張勛 | 馮玉祥 | 馬步芳 | 馬鴻逵 | 王龍雲 | 李宗仁 | 胡宗南 | 陳濟棠 | 何鍵 | 劉湘 | 盛世才 | 袁世凱

馮玉祥十三太保

概述馮玉祥十三太保,是中華民國軍閥馮玉祥所率西北軍中的十三位主要將領,1922年馮任北洋政府陸軍檢閱使時均是團、營級幹部,後隨馮加入國民革命軍,中原大戰後各有去處。
姓名簡介
韓復榘 河北霸縣人,中原大戰中率部投靠蔣中正,任山東省主席,抗戰時於1938年因為避戰,未戰先撤而造成山東省淪陷,被蔣中正下令槍決。
石友三 吉林長春人,著名的倒戈將軍,遊走於各系軍閥之間,1940年密謀投靠日本,被部下所殺;
孫連仲河北雄縣人,中原大戰中投靠蔣中正,抗戰中率部英勇作戰,勝利後任河北省主席,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
孫良誠 天津靜海人,中原大戰後投靠張學良,後在抗戰中投降日軍,任汪精衛政府第二方面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後被收編為國民革命軍新2路軍總司令。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中因遲疑不決未能率部投共,後投降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被捕,次年病死於蘇州;
劉汝明 河北獻縣人,中原大戰後追隨宋哲元,後在宋哲元麾下參加抗戰。抗戰勝利後忠心效力國民政府,孫良誠受解放軍委託前來說降時,劉將其送交保密局。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
張維璽 河北館陶人,抗戰中投降日軍,1944年病死;
佟麟閣 河北高陽人,中原大戰後追隨宋哲元,1933年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失敗後隱居,1935年重任宋哲元29軍副軍長,抗戰中於1937年7月28日戰死;
過之綱 安徽蒙城人,中原大戰後追隨宋哲元,後託庇於韓復渠麾下;
葛金章安徽人,中原大戰後追隨宋哲元,後託庇於韓復渠麾下;
聞承烈 山東威海人,中原大戰中被韓復渠裹脅投蔣,後任濟南市市長,後投降解放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史館任閒職;
程希賢 中原大戰後追隨韓復渠,後隨石友三組織軍隊在河北東部活動,曾任天津市警察局長等職,抗戰中投靠日本人;
韓多峰山東人,中原大戰後追隨宋哲元,後託庇於韓復渠麾下,1938年,因與中國共產黨開展合作,被繼任的山東省主席沈鴻烈撤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留在中國大陸;
韓占元河北安新人,1917年任手槍隊隊長。在常德時因販運煙土被馮開除,第一次直奉戰爭時跑回部隊參戰並立功,升為營長。26年南口失敗後曾隨石友三等叛投閻錫山。28年任第二集團軍第九方面軍1軍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