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四川省
洛帶會館VI-718
簡介
洛帶會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會館古建築。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東郊洛帶鎮上街。會館包括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會館,是清代客家移民、湖廣填四川的歷史見證。洛帶諸會館中,廣東會館又名南華宮,是洛帶代表性古建築。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廣東籍客家眾姓捐資興建。坐西朝東,現存三重大殿,主體建築面積3310平方米。該會館的封火牆建築風格在川省絕無僅有,是我國保存較完好的會館建築之一。其他會館有江西會館,晚清時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籌資興建。主體建築由樂樓、左右廂房、院壩、前中後三殿及一個小戲台構成,複合四合院式,占地面積1185平方米。布局嚴謹,尤其是中後殿之間的天井裡伸出一個小戲台,構思獨特,具有較高的建築美學價值。湖廣會館,湖廣移民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捐資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稱禹王宮。會館坐北朝南,建築面積2771平方米。館內有儀態各異的玻璃鋼觀音塑像多尊,惟妙惟肖,尤以一尊巨型臥式睡觀音為罕見。殿廊彩繪觀音故事壁畫獨具風格,引人入勝。館內天井雖無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也不會淌水漫溢,為該館一大奇蹟。川北會館,始建於同治年間(1862-1874年)。原址在成都舊城臥龍橋,後按原貌遷至洛帶鎮,占地3.3萬平方米。桃花盛開下的“洛帶會館”
洛帶古鎮位於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北10公里,坐落在龍泉山脈中段。建於三國蜀漢時期,傳說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鎮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萬多人,占全鎮人數的9成,故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他們常用一種叫客家話的方言,這種方言裡保存著一些古漢語的音韻,洛帶人稱其所講客家方言為“土廣東話”,與客家方言標準音廣東梅州話一致。洛帶古鎮保存著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鎮及周圍的鄉民多為廣東移民的後裔,走入其間能感受到濃郁的客家傳統。洛帶古鎮上有著諸多建築精美的古建築群落,有名的是廣東會館、江西會館等。
明清以來,這裡成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特別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相繼遷入的即有廣東、湖北、江西、陝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由此使得這裡南北移民雜處,南腔北調共存。
現存於洛帶鎮上街的“廣東會館”,原名“南華宮”,乃是四川客家建築中的傑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鎮”的首要標誌。該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6年),總占地面積為3044.75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四川省乃至全國保存和維修得最好的會館之一,是清代留存至今最為雄偉的廣東會館。現蜀中首家“客家文化中心”已於該館成立。
江西會館:江西會館是清乾隆18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籌資興建。供奉贛南鄉賢神袛“許真君”,又名“萬壽宮”。坐北向南,主體建築由大戲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後三殿及一個小戲台構成,復四合院式,占地面積1185平方米。該館整體布局嚴謹,空間安排合理,尤其是中後殿之間的天井裡伸出一個小戲台,其構思獨特,為四川客家會館中所未曾見。該會館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廣會館:湖廣移民於清乾隆11年,因供奉大禹,又稱“禹王宮”。館,內天井雖無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漲,該天井也不會淌水漫延,為該館一大奇蹟,傳為大禹保佑之故。
川北會館:原位於四川成都市臥龍橋街,2000年5月,由人民日報社出資180萬,遷建至龍泉驛區洛帶鎮,工程占地5畝。作為洛帶“四大會館”之一的川北會館,著重反映了川北移民在成都遺留的歷史文化,其建築風格獨特精巧,豐富了洛帶的會館文化。
在洛帶鎮東的山腰上,有座灌溉用的人工湖,還用傳說中玉帶落井典故取名“玉帶湖”,春季龍泉山脈桃花盛開季節,玉帶湖被花果環繞,空氣清新宜人。在桃花映照下的古鎮更添魅力。
2006年5月,洛帶古鎮的會館列入中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在會館中有首詩,詩中寫道:
豫閩粵川皆吾家
勤耕苦讀勇開發
鄉音無改東山下
百里桃林香客茶
由來
明末清初,四川因戰亂、災荒而人煙稀少。統治者為鼓勵移民入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運動,持續時間達一百多年。四川是中國大陸客家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入川落籍的客家人以會館為中心,是客家同鄉聚會議事和祭祀的重要中心,是移民們的棲息地。客家會館大多以中軸線對稱布局,坐北朝南,寓意對故鄉的無限思念之情。入門樓為戲樓,也有將戲樓設於內院,兩側多為兩層廂房,中為大壩,這是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既獨成章節,又與正堂緊密相連,其中建築特色較典型的廣東會館,內中三重大殿依次排列,殿內設渾圓巨型木柱,十分莊重,正殿粵王樓,大廳內柱林立密布,排列有序,兩側梯道狹窄陡峭,登至16米高的頂樓,向北俯瞰古鎮全景,向南眺望群山,一覽無遺。
價值
洛帶古鎮四大會館生動演繹了豐富的客家文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廣東會館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會館之一,其風火牆建築風格在四川少有;江西會館在整體布局和建築美學方面都頗有價值;湖廣會館較完整地反映了湖廣移民的艱苦創業和社會生活;川北會館則集中反映了川北移民的社會生活,尚存的萬年台,是成都地區會館建築中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
洛帶的會館是明清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時為客家人在異地的一種民間聚會場所,會館文化也因此成為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洛帶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會館,是湖廣填四川和清代客家移民西進運動的歷史見證。
廣東會館:為洛帶鎮的標誌性建築,又名“南華宮”,清乾隆11年由廣東籍客家人捐資興建。座北向南,主體建築面積3310平方米。館內有石刻楹聯數幅,聯文取意及書法鐫刻堪稱上乘。其中“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該會館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迄今為止四川省乃至全國保存和維修得最好的會館之一,是清代留存至今最為雄傳的廣東會館。該館的封火牆建築風格在四川也絕無僅有。
海內外友人和客家鄉親來此參觀,無不讚嘆該館建築的文物價值,讚嘆館中掛有的當代蜀中客家人的書畫作品和客家茶社的鄉土文化.
江西會館:晚清時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籌資興建。坐北向南,主體建築由樂樓、左右廂房、院壩、前中後三殿及一個小戲台構成,復四合院式,占地面積1185平方米。該館整體布局嚴謹,空間安排合理,尤其是中後殿之間的天井裡伸出一個小戲台,其構思獨特,為四川客家會館中所未曾見。該會館具有較高的建築美學價值,經常被影視界選為拍片場所。
湖廣會館:湖廣移民於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資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稱“禹王宮”。會館坐北朝南,依中軸線線稱排列,建築面積2771平方米。館內有大小不等、儀態各異的玻璃鋼觀音塑像多尊,無不惟妙惟肖,其中尢以大殿一尊臥式巨型睡觀音為罕見。殿廊彩繪觀音故事壁畫獨具風格,引人入勝。館內天井雖無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漲,該天井也不會淌水漫延,為該館一大奇蹟,傳為大禹保佑之故。
川北會館: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原址成都市臥龍橋街,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由於成都市舊城改造的需要,該館原貌遷至洛帶鎮,工程總占地五畝。
震後的洛帶會館損壞情況:
廣東會館烽火牆、山牆傾斜、開裂,卷拱部分垮塌,屋脊、正檁開裂,屋面小青瓦大面積滑落,垂脊斷裂脫落;
江西會館屋頂灰筒瓦大面積滑落,烽火牆垮塌;
川北會館屋頂灰筒瓦滑落,山牆裂縫;湖廣會館部分構件鬆動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