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1234年在蒙古的征討下,金國滅亡。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與
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蒙哥親率主力征四川,次年,在攻打合州時,蒙哥汗中炮彈身亡。元朝初期四川地隸屬於陝西等處行省。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稱陝蜀行省等)於京兆。中統三年,改立陜西四川行中書省,治京兆。至元三年,移治利州。十七年,復還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尋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為陜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1283年),四川立行樞密院。
忽必烈徹底征服南宋後,陝西,四川徹底分設行省,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統有九路、五府。
四川等處行省轄境包括今四川全部、甘肅南部、陝西南部等,而今天四川北部一些地區屬於陝西行省管轄。
行政區劃
西蜀四川成都路:上。宋成都府為成都府路治。元初升成都路。
錄事司:至元十三年(1276)割成都縣在城內西北隅入。
成都縣:下,倚郭[城西偏]。
華陽縣:下,倚郭[城東偏]。
新都縣:下。
郫 縣:下。
溫江縣:下。
雙流縣:下。
新繁縣:下。
仁壽縣:下。宋隆州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隆州全州併入仁壽縣,縣改屬成都路。
金堂縣:下。宋屬懷安軍。至元二十年(1283)懷州全州併入金堂縣,縣改屬成都路。
廣都縣:中統元年(1260)以地荒蕪,廢縣,地入雙流縣。
井研縣:宋屬隆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仁壽縣。
貴平縣:宋屬隆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仁壽縣。
籍縣:宋屬隆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仁壽縣。
金水縣:宋為懷安軍治,屬潼川府路。元初升懷安軍為懷州,至元二十年(1283)州縣省入金堂縣。
彭 州:下。宋屬成都府路。
本 轄:宋九隴縣,倚郭。至元年間省入彭州。
蒙陽縣:下。
崇寧縣:下。
漢 州:下。宋屬成都府路,宋末地荒。元中統元年(1260)復立漢州。
本 轄:宋雒縣,倚郭。中統年間省入州。元末明玉珍復置雒縣。
什邡縣:下。
德陽縣:下。至元八年(1271)升德州,十三年(1276)復降縣,改屬成都路;十八年(1281)復屬州。
綿竹縣:下。至元十三年(1276)省入漢州,二十九年(1292)復置綿竹縣。
安 州:下。宋石泉軍治石泉縣,屬成都府路,宋末徙治龍安縣。中統五年(1264)升安州。
本 轄:宋龍安縣屬石泉軍,宋末州徙治縣,為倚郭。中統五年(1264)省入安州。
石泉縣:下。宋為倚郭,宋末州徙治龍安縣,去倚郭名目。
神泉縣:中統五年(1264)省入安州。
灌 州:下。宋永康軍屬成都府路,宋末廢為灌口寨。至元十三年(1276)置灌州。
本 轄:宋軍治導江縣境。
導江縣:至元十三年(1276)省入灌州。
青城縣:至元十三年(1276)省入灌州。
崇慶州:下。宋崇慶府屬成都府路。至元十二年(1275)升崇慶路,二十年(1283)降崇慶州,仍屬成都路。
晉原縣:下,倚郭。
新津縣:下。
江原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崇慶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復置江源縣。
永康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崇慶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復置永康縣。
威 州:下。宋屬成都府路。
本 轄:宋保寧縣,倚郭。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威州。元末明玉珍復置保寧縣。
通化縣:下。
簡 州:下。宋屬成都府路。
本 轄:宋陽安縣,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簡州。
平泉縣:元初以地荒蕪,廢入簡州。
靈泉縣:宋屬成都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簡州,為龍泉驛。
資州:宋治盤石縣,屬潼川府路。元乃馬真後稱制二年(1243)以地荒蕪,全州俱廢。元末明玉珍復置資州。
資陽縣:宋屬資州。元乃馬真後稱制二年(1243)以地荒蕪,廢縣。
龍水縣:宋屬資州。元乃馬真後稱制二年(1243)以地荒蕪,廢縣。
內江縣:宋屬資州。元乃馬真後稱制二年(1243)以地荒蕪,廢縣。元末明玉珍復置內江縣,仍屬資州。
嘉定府路(嘉定路):宋嘉定府屬成都府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嘉定府路,後復降嘉定府,二十二年(1285)復升嘉定府路。
錄事司:
龍游縣:下,倚郭。
夾江縣:下。
峨眉縣:下。
犍為縣:下。後徙新治,後至元元年(1335)復徙故治。
洪雅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夾江縣。
眉 州:宋屬成都府路。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嘉定府路。
本 轄:宋眉山縣,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眉州。
彭山縣:下。
青神縣:下。
丹稜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眉州。
邛 州:宋屬成都府路。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嘉定府路。
本 轄:宋臨邛縣,倚郭。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邛州。
大邑縣:下。
依政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邛州。
蒲江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邛州。
安仁縣:元初省入大邑縣。
火井縣:元初省入大邑縣,後其地改屬邛州。
紹熙府軍民宣撫司:宋榮州屬潼川府路,宋末升紹熙府。元憲宗八年(1258)全府俱廢,地入嘉定府。後至元四年(1338)置紹熙府軍民宣撫司,兼置都總使司。
榮德縣:下,倚郭。元憲宗八年(1258)廢縣;後至元四年(1338)復置榮德縣。
威遠縣:下。元憲宗八年(1258)廢縣;後至元四年(1338)復置威遠縣。
資官縣:下。元憲宗八年(1258)廢縣;後至元四年(1338)復置資官縣。
應靈縣:下。元憲宗八年(1258)廢縣;後至元四年(1338)復置應靈縣。
廣元路:下。宋利州屬利州(東)路,宋末地荒。元憲宗二年(1252)復建利州城,三年(1253)設都元帥府,屬鞏昌總帥府;至元十四年(1277)升廣元路,十六年(1279)改置宣撫司,十九年(1282)仍為總管府。
綿谷縣:下,倚郭。
昭化縣:下。
葭萌縣:至元十四年(1277)省入昭化縣。
嘉川縣:至元十四年(1277)省入綿谷縣。
保寧府:下。宋閬州屬利州(東)路,宋末徙治大獲山。元初復徙故治設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1276)升保寧府,二十年(1283)改元帥府為保寧路,尋降保寧府,改屬廣元路。
閬中縣:下,倚郭。元自閬城徙治白沙壩。元末明玉珍徙故治。
蒼溪縣:下。
南部縣:下。
奉國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蒼溪縣。
新井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部縣。
新政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部縣。
西水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部縣。
小寧州:元初置小寧州,屬保寧府;後省入閬中縣。
劍 州:宋隆慶府屬利州(東)路。元初改屬鞏昌總帥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廣元路,二十年復降劍州。
普安縣:下,倚郭。
梓潼縣:下。
普成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普安縣。
劍門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普安縣。
陰平縣:元太宗八年(1236)兵亂,廢縣,地入梓潼縣。
武連縣:元初廢。
龍 州:下。宋屬利州(西)路,宋末徙治雍村。元憲宗八年(1258)歸附,初改屬鞏昌總帥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廣元路。元末明玉珍改置龍州宣慰司。
本 轄:宋州治江油縣境。
江油縣: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龍州。元末明玉珍復置江油縣於興教鎮,屬保寧府。
清川縣: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龍州。
巴 州:下。宋屬利州(東)路。元初改屬鞏昌總帥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廣元路。
化城縣:下,倚郭。
曾口縣:下。
通江縣:??。宋通江縣屬巴州。元初置新得州,屬保寧府;至元二年(1265)於縣行新得州事;二十年(1283)
省縣入曾口縣,二十九年(1292)省新得州入閬中縣;復置通江縣。
難江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化城縣。
恩陽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化城縣。
沔 州:下。宋為利州(西)路治。元初改屬鞏昌總帥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廣元路,二十年(1283)徙治鐸水縣。
鐸水縣:下,倚郭。宋屬西縣。元世祖年間於鐸水鎮置褒州;至元二十年(1283)降為鐸水縣,並徙沔州縣,為倚郭。
大安縣:下。宋大安軍治三泉縣,屬利州(東)路。元初升大安州,改屬鞏昌總帥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路,
二十年(1283)省三泉縣入州,降大安州為大安縣,改屬沔州。
略陽縣:宋為沔州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州徙治鐸水縣,去倚郭名目。
長舉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沔州。
西 縣:宋屬興元府。元初改屬沔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沔州。
順慶路:下。宋順慶府屬潼川府路,宋末兵亂徙治青居山。元憲宗八年(1258)歸附,中統元年(1260)設征南都元帥府,至元四年(1267)改設東川路統軍司,後改置東川府;十五年(1278)復更名順慶府,復徙故治;二十年(1283)升順慶路。
錄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置。
南充縣:下,倚郭。
西充縣:下。
漢初縣:宋屬合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充縣。
流溪縣: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西充縣。
漢初縣:宋屬合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充縣。
廣安府:宋廣安軍屬潼川府路,宋末更名寧西軍,徙治良山。元憲宗八年(1258)歸附,至元十二年(1275)復徙渠江縣城,十五年(1278)廢;二十年(1283)升置廣安府。
渠江縣:下,倚郭。
岳池縣:下。
和溪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岳池縣。
新明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岳池縣。
蓬 州:宋屬利州(東)路。元憲宗八年(1258)設宣撫都元帥府,後廢;至元十五年(1278)徙治相如縣,二十年
(1283)升蓬州路,後復降蓬州,改屬廣元路。
相如縣:下,倚郭。宋屬果州,宋末改屬蓬州。至元十五年(1278)縣徙今治,州徙治縣,為倚郭。
營山縣:下。
儀隴縣:下。
良山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營山縣。
蓬池縣:宋倚郭。至元十五年(1278)州徙治相如縣,去倚郭名目;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儀隴、營山、相如
三縣,其縣治省入儀隴縣。
伏虞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儀隴縣。
渠 州:宋屬潼川府路。中統三年(1262)置渠州路軍民總帥府,至元十一年(1274)置設渠州安撫司,二十年(1283)改置渠州,改屬廣元路。
流江縣:下,倚郭。至元二十六年(1289)省入渠州,後復置流江縣。
大竹縣:下。
鄰山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竹縣。
鄰水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竹縣。
潼川府:宋屬潼川府路,宋末其地荒蕪。中統元年(1260)復置潼川府,十五年(1278)置宣慰司,後仍為府。
郪 縣:下,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錄事司入縣。
中江縣:下。
射洪縣:下。宋末省。元初復置射洪縣。
鹽亭縣:下。
安岳縣:宋普州倚郭,屬潼川府路。元憲宗年間普州全州俱廢,地入潼川府。至正元年(1341)復置安岳縣。
涪城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郪縣。
通泉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射洪縣。
東關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鹽亭縣。
永泰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鹽亭縣。
銅山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中江縣。
飛烏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中江縣。
安居縣:元憲宗年間廢縣。至正元年(1341)其地改屬安岳縣。
樂至縣:元憲宗年間廢縣,至正元年(1341)其地改屬安岳縣。
遂寧州:宋遂寧府屬潼川府路,宋末兵亂,僑治蓬溪縣。至元十九年之後降遂寧州,改屬潼川府。
小溪縣:下,倚郭。元末明玉珍省入遂寧州。
蓬溪縣:下。宋末省。元初復置蓬溪縣。
遂寧縣: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小溪縣。
青石縣: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小溪縣。
長江縣: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蓬溪縣。
綿 州:宋屬成都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改屬府。
本 轄:宋巴西縣,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綿州。
彰明縣:下。
羅江縣:下。
魏城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綿州。
鹽泉縣:元初兵亂廢。
永寧路:下。宋為瀘州江安、合江二縣南境。元初為西南番安撫司,中統元年(1260)置西南番總管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升永寧路。
本 轄:
定川縣:下。
筠連州:下。宋為羈糜筠州、連州。元初合併設定筠連州,屬永寧路。
騰川縣:下,倚郭。元初置騰川縣。
九姓羅氏黨蠻夷長官千戶所:元初以夷民羅氏黨九人為總把,至元年間改置蠻夷長官千戶。
重慶路:上。宋重慶府屬夔州路,兵亂徙治無常。至元十六年(1279)升重慶路,二十一年(1284)升上路。
錄事司: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
巴 縣:下,倚郭。
江津縣:下。
南川縣:下。宋隆化縣屬南平軍。宋末南平軍徙治縣,為倚郭。至元十六年(1279)歸附,二十二年(1285)省南
南平軍入縣,更名南川縣,改屬重慶路。
墊江縣:下。宋屬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酆都縣;後至元四年(1338)復置墊江縣,改屬重慶路。
壁山縣: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巴縣。
瀘 州:下。宋為潼川府路治,宋末更名江安州,徙治江南。至元十六年(1279)歸附,復名瀘州,徙故治,二十二年(1285)改屬重慶路。
本 轄:宋瀘川縣,倚郭。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瀘州。
江安縣:下。
納溪縣:下。
合江縣:下。至元十五年(1278)升為合江州,自安樂故城徙治神臂江南濟民市,二十八年(1291)復降縣。
忠 州:下。宋屬夔州路,宋末升鹹淳府。元初復降忠州,至元二十年(1283)改屬重慶路。
臨江縣:下,倚郭。
南賓縣:下。
酆都縣:下。
龍渠縣:元初廢。
合 州:下。宋屬潼川府路,宋末徙治釣魚山。至元十五年(1278)歸附,復徙故治,二十二年(1285)改屬重慶路。
石照縣:下,倚郭。宋末徙治釣魚山。至元十五年(1278)徙故治,二十年(1283)省錄事司入縣。元末明玉珍天
統元年(1363)省入合州。
銅梁縣:下。元初自東溪壩徙今治。
定遠縣:下。宋為女菁平。至元四年(1267)築寨,五年(1268)改為定遠城,置武勝軍,後升武勝州,二十四年(1287)降定遠縣,改屬合州。
大足縣:宋為昌州倚郭,屬潼川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省昌州入縣,二十四年(1287)昌州全州併入銅梁縣;
元末復置大足縣。
赤水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銅梁縣。
巴川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銅梁縣。
昌元縣:宋屬昌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足縣。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置昌寧縣。
永川縣:宋屬昌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足縣。
涪 州:下。宋屬夔州路,宋末徙治三台山。元初復徙故治,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屬重慶路。
本 轄:宋涪陵縣,倚郭。元省入涪州。
武龍縣:下。
樂溫縣:元省入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置長壽縣,徙今治。
賓化縣:元初廢。
夔州路(夔路):下。宋夔州為夔州路治。至元四年(1267)置夔州路總帥府,駐開州;十五年(1278)改置夔州路。
錄事司:
奉節縣:下,倚郭。
巫山縣:下。
施 州:下。宋屬夔州路。
本 轄:宋清江縣,倚郭。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施州。
建始縣:下。元末明玉珍改屬夔州路。
達 州:下。宋屬夔州路。至元十六年(1279)屬四川東道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改屬夔州路。
通川縣:下,倚郭。
新寧縣:下。
永睦縣:至元年間省。
巴渠縣:至元年間省。
東鄉縣:至元年間省。
通明縣:至元年間省。
梁山州:下。宋梁山軍屬夔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屬四川東道宣慰司,至元二十年(1283)升梁山州,二十二年(1285)改屬夔州路。
梁山縣:下,倚郭。
萬 州:下。宋屬夔州路。
本 轄:宋南浦縣,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萬州。
武寧縣:下。
雲陽州:下。宋雲安軍屬夔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歸附,二十年(1283)升為雲陽州。
本 轄:宋雲安縣,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雲陽州,並省雲安監入州。
大寧州:下。宋大寧監屬夔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升大寧州。
本 轄:
大昌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寧州。
開 州:下。宋屬夔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屬四川東道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改屬夔州路。
本 轄:宋開江縣,倚郭。元初省入開州。
清水縣:元初省入開州。
紹慶路:宋黔州屬夔州路,宋末升紹慶府。至元二十年(1283)內附,二十八年(1291)升紹慶路。
彭水縣:下,倚郭。
黔江縣:下。
懷德府宣撫司:至大二年(1309)置懷德府。至順二年(1331)設宣撫司。
本 轄:
石耶洞蠻夷長官司:
來寧州:下。[建置待考]
柔遠州:下。[建置待考]
酉陽州:下。[建置待考]
服 州:下。[建置待考]
石耶洞軍民府:宋屬石砫安撫司。元初析置石耶洞軍民府。
佛鄉洞軍民府:元初合併鄉洞,置佛鄉洞軍民府。
石砫軍民宣撫司:宋為石砫安撫司。元初升宣撫司。
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初為敘州宣撫司,大德七年(1305)更名敘南等處宣撫司。
敘州路:下。宋敘州屬潼川府路,宋末徙治登高山。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三年(1276)設安撫司,同年復徙治三江口,並罷安撫司,復為敘州;十八年(1281)升敘州路,二十二年(1285)復為安撫司,二十三年(1286)仍為路。
宜賓縣:下,倚郭。後至元三年(1337)置橫江巡司。
慶符縣:下。
南溪縣:下。
宣化縣:下。宋末省。元初復置宣化縣。
富順州:下。宋富順監屬潼川府路。至元十二年(1275)設安撫司,二十年(1283)罷安撫司,升富順州。
本 轄:
高 州:下。宋羈糜高州屬長寧軍。至元十五年(1278)內附,十七年(1280)為正州,屬敘州路;後徙治懷遠寨。
本 轄:無縣邑鄉鎮。
馬湖路:下。宋馬湖部屬潼川府路敘州羈糜。至元十三年(1276)內附,設總管府,徙治夷部溪口;屬敘南宣撫司,無縣邑鄉鎮。
泥溪長官司:倚郭。
平夷長官司:
蠻夷長官司:
夷都長官司:
沐川長官司:
雷坡長官司:以上六長官司,其中五長官司宋末元初改屬嘉定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復屬馬湖路;後至元二年(1336)六長官司並為三長官司。
長寧州:下。宋長寧軍屬潼川府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同下州,後改屬馬湖路;泰定二年(3331)升長寧州。
本 轄: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錄事司,後省入長寧軍。
安寧縣:宋安夷砦,宋末升安寧縣。至元二十二年之後省入長寧軍。
戎 州:下。宋羈糜晏州屬瀘州。至元十三年(1276)內附,十七年(1280)置大壩都總管,二十二年(1285)析置戎州,治箐前,為正州,屬馬湖路。
本 轄:無縣邑鄉鎮。
上羅計長官司:宋為羈糜上羅計屬長寧軍。至元十三年(1276)內附,設上羅計長官司。無縣邑鄉鎮。
元末明玉珍改置珙州。
下羅計長官司:宋為羈糜下羅計屬長寧軍。至元十三年(1276)內附,設下羅計長官司。無縣邑鄉鎮。
九姓羅氏黨蠻夷千戶所:[建置待考]
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宋羈糜地。至元十四年(1277)內附。於慶符縣僑置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領四十六囤:黃水口上下落骨囤、山落牟許滿吳囤、麽落財囤、麽落賢囤、騰息奴囤、屯莫面囤、落搔囤、麽落梅囤、麽得幸囤、上落松囤、麽得會囤、麽得惡囤、落魂囤、落昧下村囤、落島囤、麽得享囤、落燕囤、落得慮囤、麽得了囤、麽騰斛囤、許宿囤、麽九色囤、落搔屯石囤、麽得晏囤、落能囤、山落寡囤、水落寡囤、落得擂囤、麽得具囤、麽得淵囤、騰日彯囤、落昧上村囤、賴扇囤、賴焰囤、騰郎囤、周頭囤、賣落炎囤、落女囤、愛得落囤、愛答速囤、麽得奸囤、阿郎頭囤、下得辛囤、上得辛囤、愛得婁囤、落鷗囤。
沿邊溪洞宣慰司:初為沿邊溪洞安撫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設沿邊溪洞軍民宣撫司,改屬四川行省。
散毛洞宣撫司:至元十七年(1280)內附,三十一年升(1294)升散毛府,後改設安撫司;至正六年(1346)改設散毛
誓崖等處軍民宣撫司。
師壁洞宣撫司:內附後設師壁洞安撫司,後改設師壁洞宣撫司。
新容美洞軍民府:內附後為容美洞宣撫司,至正十年(1250)改設新容美洞軍民總管府。
忠建都元帥府:[待考]
湖南鎮邊毛嶺洞宣慰司:至正十五年(1355)宣化鎮南五路軍民府,尋改設湖南鎮邊毛嶺洞宣慰司。
石砫宣撫司:元初析南賓縣置石砫軍民府,尋升為石砫宣撫司。
秦加大散等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斜崖冒朱等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隴堤紂皮等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彭家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黑土石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
市備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樂化兀都剌布白享羅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
洪望冊德等族蠻夷軍民長官司:
大江九姓羅氏蠻夷軍民長官司:
水西部:宋普里部屬大萬谷落總管府。內附後以普里本部為普定府,其地別在水西地,因而得名水西部。
鹿朝蠻夷軍民長官司:
阿永蠻部:至元二十一年(1274)內附。
阿者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初屬懷德府,後來屬。
謝甲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初屬懷德府,後來屬;至正二十年(1261)置盤順府。
上安下壩蠻夷軍民長官司:
阿渠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下役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驢虗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錢滿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
水洞下曲等寨蠻夷軍民長官司:
必藏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
酌宜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
蕹邦等寨蠻夷軍民長官司:
崖筍等寨蠻夷軍民長官司:
冒朱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麻峽柘歌等寨蠻夷軍民長官司:
新附嵬羅金井蠻夷軍民長官司:
沙溪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
宙窄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容美洞宣撫司:初為蠻夷軍民長官司,至正十年(1250)置容美洞軍民總管府。有數洞無考,暫列於其下:
坑珍洞、昧惹洞、謝加洞、阿惹洞、石驢洞、桑廚洞、上桑廚洞、抽攔洞,沙手摩大科陽蔓師大翁迦洞、叉巴洞等。
忠孝軍民安撫司:元初置大奴管勾等洞長官司;至正十一年(1351)改設忠孝軍民府,十五年(1355)改設忠孝軍民安撫司。
忠義軍民安撫司:元初置羊母甲洞、臭南王洞二長官司;至正十五年(1355)改設忠義軍民安撫司。
木冊安撫司:[待考]
石溪洞司:[待考]
龍潭安撫司:[待考]
永順等處軍民宣撫司:內附後設永順保靖南渭軍民安撫司,至大二年(1309)改設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至正十一年(1351)升永順等處軍民宣撫司。
南渭州:以下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在永順宣撫司境內。
保靖州:
上桑植蠻夷軍民長官司:
下桑植蠻夷軍民長官司:
臘惹洞蠻夷軍民長官司:以下屬思州宣慰司,在永順宣撫司境內。
臚遲洞蠻夷軍民長官司:
會溪施容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
麥著土村蠻夷軍民長官司:
白崖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
元朝部分地名考
元朝部分地名考:
南賓縣:今石柱縣南賓鎮; 龍渠縣:今忠縣龍駒鎮;
赤水縣:今合川市赤水鄉; 巴川縣:今銅梁縣舊縣鄉;
樂溫縣:今重慶市長壽區樂溫鄉長壽湖底; 永睦縣:
巴渠縣: 通明縣:
懷德府: 來寧州:
柔遠州: 服州:
武寧縣:今重慶市萬州區武寧鎮; 大昌縣:今巫山縣大昌鎮長江底;
清水縣: 慶符縣:今高縣;
宣化縣:今宜賓縣蕨溪鎮宣化村; 安寧縣:
上羅計長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