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郭沫若是四川省樂山縣人,少年曾就讀於成都石室中學。父親郭朝沛經營商業。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兒。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一時期郭沫若的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日據時期台灣的早期新詩創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1927年他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安慶“三二三慘案”之後,蔣介石著手清黨,郭沫若在朱德的家裡,寫下了聲討蔣介石的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指出“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污吏、賣國軍閥、所有一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是“一個比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張宗昌等還要凶頑、還要狠毒、還要狡獪的劊子手”。隨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蔣鏇即通緝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難。
流亡日本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間,開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但此理論後來遭到黃現璠等人的置疑,黃曾於1979年著文提出,認為中國沒有奴隸社會),郭沫若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後占據了中國學術界的主流地位。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綱領的中國共產黨走上執政舞台,該書的觀點被當作今後中國小課本的參考教材之一。郭沫若憑藉這一時期的甲骨文研究而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並稱甲骨四堂,並藉此於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抗戰時期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回國。在日期間他娶了一個日本籍妻子,這個妻子沒有跟隨他來中國。回國後前往南京拜謁蔣介石,然後發表了一篇《蔣委員長會見記》,對蔣介石進行頌揚,但並未請求蔣原諒從前的事情,不久拜見汪精衛。之後擔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期間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武漢抗戰文化運動,發動歌詠、話劇、電影等各界一同宣傳抗戰。他本人也創作了大量話劇劇本,鼓舞民心士氣,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高漸離》六出歷史悲劇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歡迎。台大歷史系教授王遠義認為郭沫若等人這一時期的作品,開創了一條大眾形式與精英創作結合,現代性與傳統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學與文化道路。
內戰時期1948年 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因為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員在《知識場域的桂冠:從第一屆中研院院士的選舉談起》一文敘述了這次中研院院士選舉和郭沫若的當選過程。
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所著《奴隸制時代》等書,提出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見解。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郭沫若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郭沫若的重要著作還有《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轟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著作結集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1982年起陸續出版發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靜夜》被選入七年級人教版課本。《雷電頌》被選入八年級課本。
大事年表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沙灣鎮,乳名文豹,本名開貞,號尚武。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等詩人的作品。
1901年家塾採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春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準。
1906年春入樂山縣高等國小。第一學期成績本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鏇返校。夏升入樂山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秋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秋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學堂四川大學前身分設中學堂。冬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未實行。
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回響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學校,辛亥革命後四川高等學堂改稱四川高等學校理科,未學。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在兄長的資助下抵東京。首先考入九州帝國大學學醫,後因重聽而棄醫從文。年秋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秋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籤訂“二十一條”。夏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與留日同學回響“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在上海《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的《三個泛神論者》中首次表現了自己的“泛神論”的思想。後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6月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春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中將副主任、代主任。12月 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教官。
1927年3月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7月任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8月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編寫《前茅》和《恢復》
1929年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斯《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余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
1934年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 抗日戰爭爆發。隻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企業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周恩來、于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檔案。
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著名女將軍、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詩四首。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夏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年末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3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建國前夕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49年11月,郭沫若寫了《我向你高呼萬歲,為史達林壽辰所作》一詩,來讚美史達林。1950年,郭沫若發表《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外蒙古獨立?》一文,號召“站在大公無私地立場”,祝賀外蒙古獨立,並且“向外蒙古人民告罪”,而不要“跟在美帝國主義和蔣XX反動地後面”,“對蘇聯‘憤慨’”。
1950年3月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5月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8月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2月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獲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2月《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作《屈原賦今譯》。3月,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弔唁史達林、哥特瓦爾德。5月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5月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6月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1月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4月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國語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他親自題寫“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原名),成為其留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科科學院”等唯數不多的絕筆。
1957年17卷本《郭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7年5月27日 在回答《光明日報》記者問“言者有罪還是無罪”時,他說:“無罪者的言者無罪,有罪者的言者還是有罪的。”
1958年郭沫若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1959年至1960年,郭沫若先後創作了以“翻案”為主旨的歷史劇《蔡文姬》與《武則天》,極力美化曹操與武則天的歷史形象。
1962年,為了紀念鄭成功逝世三百周年,郭沫若創作了電影劇本《鄭成功》,但因不久後即爆發文化大革命,未能拍攝。
1962年,寫有《關於秦良玉的問題》。
1965年,他親自為寧化題署"寧化縣影劇"院名,使這座建築面積達3600平方米、觀眾座位1334個的影劇院,增添新的光彩。
1966年文革爆發,郭沫若發表談話,這段談話常被後人指責:郭沫若只顧自保,為全盤否定歷史的極“左”思潮推波助瀾。談話內容流傳到國外後,對郭沫若在各國的聲譽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966年8月24日參與挖掘定陵。
1971年,郭沫若發表學術論著《李白與杜甫》(書中過於美化李白,貶低杜甫,為人詬病)。郭沫若以毛澤東的詩友著稱,和毛時有詩詞唱和。他曾高度讚頌毛澤東的詩詞和書法;也曾賦詩讚美史達林。郭沫若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別保護;他寫了許多讚美文化大革命的詩作,包括直接讚美江青的詩,在整個70年代基本安然無恙。
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寫了《水調歌頭·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過了僅僅五個月零九天,四人幫被逮捕之後,他立即又賦一首《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抨擊“四人幫”;這也是後來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
1976年1月,周恩來總理病逝,郭沫若悲痛欲絕導致病情惡化,不顧醫生和家人勸阻抱病堅持前往北京醫院,向周恩來遺體告別。
1978年3月,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發表了《科學的春天》的書面報告(內容實為原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幹部胡平起草),號召知識分子鑽研學術,迎接“科學的春天”,引起與會人員強烈反響。
同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沫若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個人成就
甲骨學
《甲骨文字研究》 | 《卜辭通纂》 |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
《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 |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 《青銅時代》 |
《十批判書》 | 《奴隸制時代》 |
詩歌
《 天狗》 | 《筆立山頭展望》 | 《詩的宣言》 |
《鳳凰涅槃》 | 《血肉的長城》 | 《 爐中煤》 |
《春鶯曲》 | 《鶯之歌》 | 《太陽禮讚》 |
《天上的街市》 | 《在地球邊上放號》 | 《我是個偶像崇拜者》 |
《罪惡的金字塔》 | 《夜步十里松原》 | 《黃浦江口》 |
《戰聲》 | 《駱駝》 | 《晨安》 |
《靜夜》 | 《霽月》 | 《郊原的青草》 |
《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 | 《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 | |
《水調歌頭·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 《題毛主席在飛機中工作的攝影》 | 《太陽問答》 |
《咒麻雀》 | 《鋼,鐵定的一〇七〇萬噸》 | 《紅透專深調寄十六字令》 |
《四害餘生四海逃》 | 《流溪河水庫觀魚》 | 《女神》 |
《星空》 | 《瓶》 | 《前茅》 |
《恢復》 | 《戰聲集》 | 《新華頌》 |
《駱駝集》 | 《百花齊放》 | 《沫若詩詞選》 |
《我向你高呼萬歲——史達林元帥》 |
文學
《女神》 | 《長春集》 | 《星空》 |
《潮汐集》 | 《 駱駝集》 | 《東風集》 |
《屈原》 | 《新華頌》 | 《迎春曲》 |
歷史劇本
《屈原》 | 《南冠草》 | 《武則天》 |
《虎符》 | 《卓文君》 | 《聶嫈》 |
《棠棣之花》 | 《王昭君》 | 《高漸離》 |
《孔雀膽》 | 《蔡文姬》 |
專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 《甲骨文研究》 | 《卜辭研究》 |
《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 | 《十批判書》 | 《奴隸制時代》 |
《文史論集》 | 《郭沫若文集》(38卷) |
翻譯書目
《茵夢湖》 | 《少年維特之煩惱》 |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 |
《雪萊詩選》 | 《石炭王》 | 《藝術的真實》 |
《浮士德》 | 《政治經濟學批判》 | 《 戰爭與和平》 |
《沫若譯詩集》 |
著作書目
《黃浦江口》 | 《詩集女神》 | 《瓶》 |
《前茅》 | 《恢復》 | 《水平線下》 |
《我的幼年》 | 《漂流三部曲》 | 《山中雜記及其他》 |
《黑貓與塔》 | 《 後悔》 | 《黑貓與羔羊》 |
《今津紀游》 | 《桌子跳舞》 | 《文藝論集續集》 |
《創造十年》 | 《豕諦》 | 《沫若書信集》 |
《北伐途次》 | 《甘願做炮灰》 | 《戰聲》 |
《羽書集》 | 《話劇屈原》 | |
《蒲劍集》 | 《棠棣之花》 | 《虎符》 |
《屈原研究》 | 《今昔集》 | 《孔雀膽》 |
《南冠草》 | 《青銅時代》 | 《先秦學說述林》 |
《郭沫若全集》 | 《十批判書》 | 《波》 |
《蘇聯紀行》 | 《歸去來》 | 《南京印象》 |
《少年時代》 | 《革命春秋》 | 《盲腸炎》 |
《今昔浦劍》 | 《歷史人物》 | 《沸羹集》 |
《天地玄黃》 | 《地下的笑聲》 | 《創作的道路》 |
《抱箭集》 | 《蜩螗集》 | 《雨後集》 |
《奴隸制時代》 | 《沫若文集》 | |
《雄雞集》 | 《洪波曲》 | 《蔡文姬》 |
《潮汐集》 | 《駱駝集》 | 《武則天》 |
《李白與杜甫》 |
文學特色
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同樣成就不凡,在現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
新中國成立以後,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餘從事更為豐富的書法創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蹟、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為紀念建國15周年而創作的巨幅書法作品是郭沫若書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一種“文”的氣息,寵萬端於胸中,幻化出千種思緒,從筆端涓涓流出,生成與他詩、文、史種種學問修養相融合的化境,以書法的外化形式展現給讀者。
家族成員
根據樂山《郭氏家譜》所載,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是為閩西客家人。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孩子。先祖郭福安為郭子儀之後裔。
張瓊華
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包辦下無奈與張瓊華(1890年-1980年)結婚,實際兩人並沒有感情。
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後,郭沫若離家,兩人沒有離異,以後68年裡,張瓊華孤獨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還鄉時,向還在守活寡的張瓊華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張病逝于樂山,沒有留下子女。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與佐藤富子(1894年-1995年)同居,佐藤富子為此斷絕了與父母的關係,郭沫若為其取名“安娜”。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繫。此後佐藤富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連,改名郭安娜,跟兒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郭安娜曾被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爆發後,受到一定影響。在此間她還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歲的母親,但在很長時間內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歲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國她處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過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當時已住院的郭沫若,這也成為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郭沫若與安娜生有五個子女:
長子:郭和夫是中國科學院的化學家,原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所長。
次子:郭博是建築家和攝影家,退休前為上海民用設計院總工程師。
三子:郭復生(亦叫佛生)是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工程師。
女兒:郭淑瑀,後來與林愛信結婚,生一女林叢。林叢後留學日本,歸化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現任日本國士館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教授,參與創立日本郭沫若研究會。
四子:郭志鴻是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
於立群
1938年,郭沫若跟於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並於1939年夏補辦婚禮;1979年,於立群縊死於北京故居。兩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兒子郭漢英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物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博導。
次子郭世英肄業北大哲學系,1968年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去刑訊逼供,不久從四樓墜下而死,自殺他殺至今成謎。
三子郭民英肄業中央音樂學院,196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無預兆突然自殺,成謎。
長女郭庶英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任北京中沛經濟發展中心總經理。
次女郭平英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兼郭沫若紀念館館長。
四子郭建英畢業於清華大學本科,北京大學碩士,在美國電腦公司任職。著名指揮、音樂翻譯評論和音樂活動家。
人物評價
如果他說了十句,只有三句對了,那七句錯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辯證,那說對了三句,就為同時代和以後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聞一多評)郭沫若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運動以後,像郭沫若這樣在許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這個詞來形容。郭沫若在學術的若干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對郭沫若的批評,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是歪曲事實的。出現批評和新的看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總體上說,它會推動學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一個正常的學術環境應當是有批評有反批評的,但是,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學者採取了輕薄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應該注意以科學的態度來對他進行研究。(中國科學網評)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對郭沫若的“反思”,實際上涉及到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展道路如何認識的問題,即二十世紀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什麼,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方向何在這個根本問題。對郭沫若的評價要像對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價一樣,堅持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不能脫離一定的歷史條件,要著重揭示本質和主流。如果顛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誇大到無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衊和謾罵,那就背離了評價歷史人物應有的原則和方法;這同無限拔高一個歷史人物的做法一樣,都是不可取的。(瞿林東評)
人物紀念
郭沫若文藝獎
1987年,為紀念郭沫若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經中國文聯批准,設立“郭沫若文獎”獎項,特別獎勵在中國文藝界做出傑出貢獻的藝術家。該獎項下設文學獎、書法獎、美術獎、攝影獎、舞蹈獎、音樂獎、民間文藝和戲劇八個類別,每五年評選一次。評選範圍為全國及海外華人藝術界,以中青年藝術家為主要對象。
“郭沫若文藝獎”的舉辦地設立在郭沫若的家鄉樂山市,由樂山市人民政府和樂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作為永久性承辦單位,接受中國文聯的指導、審批和監督,目前已舉辦六屆,與山花獎、駿馬獎並稱中國三大專業領略藝術大獎。
獎學金
1980年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以郭沫若名字命名的“郭沫若獎學金”。“郭沫若獎學金”是中國科學院利用任科大校長20年之久的郭沫若院長生前交給院黨組的15萬元稿費設立的專項獎學金,用以激勵莘莘學子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該獎學金為新中國設立最早的獎學金。
紀念郵票
1982年11月16日我國發行《J87 郭沫若同志誕辰九十周年》,紀念郭沫若先生。
紀念碑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沫若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大寨專門為他建了紀念碑。故居紀念館
重慶郭沫若舊居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和文化工作委員會舊址,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西永鎮香蕉園村(全家院子)。舊居占地面積10190平方米,建築面積1566平方米,建築風格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結構,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頂。2000年9月,郭沫若舊居被重慶市政府列為直轄市後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舊居修復工程正式啟動,6月30日舊居主體工程竣工,並於9月7日正式對外陳列開放。
影視形象
出品時間 | 影視 | 扮演者 |
---|---|---|
1993 | 《重慶談判》 | 劉紀宏 |
2011 | 《東方》 | 潘廣居 |
中國文聯主席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中國文聯),是由全國性文學藝術家協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全國性的產業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組成的人民團體。它成立於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7月,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發起單位之一。 |
歷屆 | 主席 | 背景 |
第一屆 | 郭沫若 | 1949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召開了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7月19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正式成立。 |
第二屆 | 郭沫若 |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將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更名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改選了領導機構。 |
第三屆 | 郭沫若 | 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改選了領導機構。 |
第四屆 | 周揚 |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改選了領導機構。 |
第五屆 | 曹禺 | 1988年11月8日至12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修改了會章,改選了領導機構。 |
第六屆 | 周巍峙 | 1996年12月16日至20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修改了會章,改選了領導機構。 |
第七屆 | 周巍峙 | 2001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修改了會章,改選了領導機構。 |
第八屆 | 孫家正 | 2006年11月10日至14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修改了會章,改選了領導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