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康熙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 --- 1722年12月20日),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大清聖祖仁皇帝,清朝第4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2位皇帝,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玄燁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順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重要政績: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討伐準格爾葛爾丹﹔組織人才整理和編輯“康熙字典”。

基本信息

個人檔案

康熙大帝康熙大帝
屬相:馬

父親: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帝

母親:佟佳氏,後尊為孝康章皇后

排行:順治帝第三子

初婚:12歲

原配:赫舍里氏

配偶:皇后4人、皇貴妃3人、貴妃1人、妃11人、嬪9人、貴人13人、庶妃4人、常在9人、答應9人等等

子女:35子,20女

即位時間:順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1661年2月17日)

即位年齡:8歲

在位年數:61年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享年:69歲

死亡地:北京暢春園

廟號:聖祖

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陵寢:景陵

繼位人:愛新覺羅·胤禛(即雍正帝

朝代:清

都城所在地:北京

個人才能

愛新覺羅·玄燁愛新覺羅·玄燁

錢宗范《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康熙的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城高千仞衛山川,虎踞龍盤王氣全。車馬往來雲霧裡,民生休憩在當前。”他的這首《登高詩》被譽為帝王詩。康熙六巡江南題詞很多,如為濟南趵突泉題“激湍”、“源清流潔”,為珍珠泉題“清漪”、“潤物”,為鎮江金山龍禪寺題“江天一覽”,為濟南省城書院題“學宗洙泗”,為錢塘江龍王廟題“恬波利濟”,為陸秀夫祠堂題“忠節不磨”,為米芾海獄庵題“寶晉遺蹤”。題詞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漢文水平和豐富的中國歷史知識,題詞的書法也很好。康熙善學。宣城梅觳成、泰州陳厚耀入值南書房,康熙教過他們算學。

康熙善射。他晚年對近御侍衛說:“我自幼至老,用鳥槍弓箭射死老虎135隻,20隻,25隻,猞猻10隻,麋鹿14隻,狼132隻,吹哨引來而射死的鹿幾百隻。射獲其餘野獸不計其數。曾一天之內射兔318隻。”

康熙有豐富的水利知識。他六巡江南視察河工,對每項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體指示。他最後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親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開河才去的。經過實地考察,他正確地予以否決。

個人品質

愛新覺羅·玄燁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康熙繼位後,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帝重視史籍,下令編纂《清文鑒》(滿文字書)、《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皇輿全覽圖》等,開一代整理與雕印文化典籍之風。他還有《御製文集》(三集)、《御製詩集》《幾暇格物編》等傳世,留下1147首詩詞。

康熙皇帝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他說自己“年力盛時,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可見他體格強健、長於弓馬。他也得過幾場大病,使他很早留心醫藥學。康熙40歲那年得了瘧疾,中醫藥未能治癒,耶穌會教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康熙服用後,很靈驗,病好了。他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內賞賜房屋,後這裡成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後,康熙便對西藥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內煉製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製藥品,親自臨觀。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關外的遊牧族群,特別怕患上天花。順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原因之一是蒙古貴族可以不入京朝覲,減少出天花的機會。他破除因循,推廣種痘,命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這就使千萬人因種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劇。

康熙帝命耶穌會士巴多明將西洋《人體解剖學》書籍翻譯成滿文、漢文。他曾命將一隻冬眠的熊進行解剖,並親自參加。康熙又喜愛、研習自然科學。他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的一個動因,是曾經因為不懂自然科學而在處理政事時遇到困難。欽天監楊光先狀告湯若望,朝廷會議展開了一場關於天算曆法的大爭論。

康熙皇帝是一位學習型的皇帝,不僅如此,他還很重視虛心接納。自明朝後期始,西方耶穌會士陸續來到中國。他們一面傳教,一面傳授西方科學知識,在康熙朝有一批外籍教師,如比利時人南懷仁、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國人張誠和白晉等,其中以湯若望和南懷仁最為著名。

康熙皇帝不僅是一位明君,更是一位嚴父。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有學者統計,康熙的皇孫共97人。康熙對子孫的教育特別認真,也特別嚴格。康熙也像平民百姓一樣,嚴格教子,望子成龍。康熙對子孫的教育,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言傳、身教,讓子孫參加祭祀、打獵、巡幸、出征等,上學是康熙教育子孫的基本方式。
清朝皇子的教育,《養吉齋叢錄》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學習的時間,“寅刻至書房,先習滿洲、蒙古文畢,然後習漢書。師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課簡,午前即退直。遲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休假日,“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準散直”。一年之中,休假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兩個半天。相比之下,今日學生的假日可謂多矣。康熙確定了皇子皇孫的教育制度。康熙教育子孫,是他為君之道中的重要內容。康熙的繼承者雍正、乾隆都很傑出。

政治特色

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勤”,另一個是“慎”,再一個是“威”。

康熙的書法康熙的書法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清朝的皇帝,從天命汗到光緒帝都是勤政的。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門聽政,就是在皇宮乾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御前朝廷會議。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乾清門,所以稱作御門聽政。後來聽政的地點經常變化,有時在中南海瀛台勤政殿、暢春園澹(dàn)寧居、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等。參加會議的主要有六部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尚書、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員。會議有記錄,就是起居注。康熙從14歲親政以來,每天御門聽政,一年四季,無論冬夏,沒有例外。聽政的時間,一般在早上八點左右,所以又稱“早朝”。康熙的御門聽政,嚴寒酷暑,從不間斷。他說:“一歲之中,昧爽視朝,無有虛日。親斷萬機,披覽奏章。”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門聽政。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康熙理政不僅“勤”,而且“慎”。康熙一生謹慎,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反覆調查,慎重決策。

康熙對臣民強調要實行“仁愛”。康熙屢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蠲(juān)免錢糧達545次之多,計銀15億兩。他賑災,設義倉,關心民眾疾苦。他宣布: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後雍正實行“攤丁入地”,中國長期以來的人丁銀被免除。其正面影響是減輕了人身依附,其負面影響是刺激人口增長。乾隆時人口到3億,道光時則突破4億。

集中帝權

鰲拜鰲拜

康熙即位之時,清朝雖已建立,但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的局面。而康熙雖然當了皇帝,但因為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這四位輔政大臣,索尼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富有才幹,但與鰲拜不和。其後的遏必隆則為人圓滑,不與人爭鋒。對權力最有野心的是鰲拜。為了在索尼退下之後掌控朝政,鰲拜一方面拉攏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擊蘇克薩哈。在處理朝政時,鰲拜十分專橫,根本不將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帝說:"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康熙帝為強化皇權,上演了一場智擒鰲拜的歷史大戲。

康熙以退為進,在祖母的支持和幫助下,一方面避免與鰲拜發生正面衝突,一方面韜光養晦,專心學習治世本領,並尋找適當時機剪除鰲拜。 
1667年6月,索尼病逝。十二歲的康熙決心廢除四大臣輔政體制,實行親政。7月,實行親政大典。不過,康熙雖然親政,但原有輔政體制卻未能發生變化。為了使康熙能夠及早親政,並迫使遏必隆和鰲拜也交出權力,蘇克薩哈在康熙親政第六天上書請求退隱。在康熙尚未做出反應之際,鰲拜羅織了24條罪狀陷害蘇克薩哈,並強迫康熙將其處死。清除了蘇克薩哈後,鰲拜更加肆無忌憚,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決斷;對於康熙帝的有些詔令,他也敢公開抗旨。這些使康熙意識到該是剪除鰲拜的時候了。康熙考慮到鰲拜親信黨羽遍布朝野,所以決定設計將其剷除。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鰲拜,一方面選擇一群身強力壯的少年練習撲擊之術。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康熙決定採取行動。他首先將鰲拜的黨羽以各種名義派出,削弱鰲拜的勢力,然後派人將鰲拜召入宮中擒獲。鰲拜的黨羽在此之後也被一一擒拿。
他下詔說:“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貫沒拘禁。” 也就是說,鰲拜因立過許多戰功,所以免於一死而終身監禁。對於其黨羽也給予了不同的處罰。同時恢復了蘇克薩哈的職位。這種措施穩定了滿清的朝局。康熙剪除鰲拜後,廢除了輔政體制,收回了朱批大權。自此才真正開始了親政。

崇尚儒學

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製《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檔案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鬥,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清朝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文字獄

文字獄是因著文作字而獲罪的政策。要使你因此而獲罪,很容易,找出你的章表詩文,然後尋章摘句,旁牽側引,羅織罪名,這樣你就死得成了。文字獄由來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明洪武年間,清康雍乾年間文字獄間極為盛行。而清康雍乾三朝對這案件捕風捉影之荒唐,牽強附會之怪異,株連之廣泛,處理之殘酷,無以復加。清朝統治者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經常把文字獄當作手中的緊箍咒,用來威脅迫害懷念明朝、對清朝有反感情緒的漢族知識分子。在清朝170多個文字獄案例中,實際上只有極少詩文勉強說得上有思念明朝、不滿清朝的情緒,而大多數與此根本掛不上鉤。清朝首例文字獄發生在1645年。這年河南鄉試,一份中舉試卷誤將“皇叔父”(指多爾袞)書為“王叔父”,被指為大不敬,主考官歐陽蒸、呂雲藻革職,交刑部論罪。在康熙皇帝統治期間,清王朝在思想上的專制是也十分嚴酷的,表現之一就是大興文字獄。康熙皇帝統治期間發生的文字獄案共有11起,比較典型的,有下面幾起 :

《明史》案

明史》案發生在順治十八年,決讞於康熙二年。

明朝天啟宰相朱國楨退休後曾著《明史》一書。業已衰落的朱家將稿以千金賣給湖州富戶莊廷鑨。該書講了崇禎朝和南明史事,尊南明弘光、隆武、永曆正朔,有指斥清朝詞句。莊廷鑨是個瞎子,效法“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將該書作了一些增補,當作是自己寫的書。修訂完後便於順治十二年病死了。其父莊允城將書易名《明史輯略》,請崇禎十三年進士,在南明弘光政權中擔任過禮部尚書的李令皙作序,又邀江南18位名士列為參訂。莊廷鑨的岳父朱佑明是大富豪,順治十七年以莊廷鑨之名將該書印行於世。好些人都想利用書中違礙之處向莊允城敲竹槓。莊允城都用錢財堵了他們的口。康熙二年(1663),歸安縣(在今浙江吳興縣)吳之榮,罷了知縣,想借告發立功,以圖東山再起,將此事報告杭州將軍松魁。松魁與巡撫朱昌祚討論了這事後,朱昌祚以書面形式報告督學胡尚衡。莊廷鑨知道後,通過賄賂免於起訴。之後,莊廷鑨將指斥清朝的話稍加修改重刊。吳之榮看到他第一次告密失敗,但未死心,便買了初刊到京師直接告到法務部門。吳之榮向來怨恨南潯(吳興縣東)富人朱佑明,他乘機嫁禍於朱,他說莊書中所稱“舊史朱氏”指的就是朱佑明。刑部於康熙元年派人到湖州調查,認為此書有8大罪。主要罪名是揚明朝,毀本朝。莊允城、朱佑明被逮至京城。

當時正是鰲拜等四大臣當政,利用此書大做文章,下令嚴審,給那些懷念明朝的人一點顏色看看。莊廷鑨被掘墓戮屍,其弟莊廷鋮(24歲)與李令皙殺頭。李令皙四個兒子也處以死刑,朱佑明有五個兒子,都被殺。參校該書的茅元錫(剛任命為朝邑縣令)與吳之鏞、吳之銘兩兄弟與江楚諸名士列於書中者吳炎等人都被處死,查伊璜、範文白、陸麗京雖受牽連,但因為合詞檢舉,加上廣東提督吳六奇的救援,才沒判罪。松魁因為事先沒有稟報,帶上腳鐐手銬解赴京師。同時解赴京師的還有其幕客程維藩。松魁以其有免刑特權僅僅免了官,而程維藩被殺了頭。湖江太守譚西閔到任才半個月,案發後,他與推官李煥都以隱匿罪處以絞刑。刻書、印書、訂書、送板的與買書的也都斬首。滸墅關(吳縣西北)貨物專賣主事李希白聽說閶門(吳縣西北門)書坊有此書,派人去買。李希白和他派的人以及書商都被殺頭。李希白所派之人因在書商鄰居朱家等了一會,朱某已70多歲,與其妻遣送邊遠地區。此案處死的共70多人,受株連的221餘人。罪犯妻子都遣送邊遠地區給人家做老婆。

吳之榮得到莊家與朱家家產各一半,起用為右僉都御史,後來死於寒熱。《私史記事》云:康熙四年七月,“吳之榮歸自閩中,行至半山,狂風驟起,雷電交加,之榮隨成瘧疾,寒熱夾攻,兩日而死,人皆稱為天雷擊死之。”

《南山集》案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發生在康熙時的一個大案。

此案須先從方孝標說起。方孝標,桐城(今安徽)人。本名玄成,因避康熙(名玄燁)諱,以字行。順治時,中進士,官至內弘文院伺讀學士。順治十四年(1657),族人方猷主持江南考試,與他有勾結作弊行為,結果均被免官戍邊,流放到寧古塔,後遇赦。方孝標到雲南,當了吳三桂的翰林承旨。吳三桂反清失敗,方孝標先迎降,得免死罪。他寫有《鈍齋文集》、《滇黔紀聞》二書。《滇黔紀聞》中有關於南明抗清事實,用南明諸帝紀年。

戴名世,桐城人,字有田,號褐夫,別號憂庵,康熙進士,任編修。他立志修明史,認為南明永曆朝不能稱偽朝,對《滇黔紀聞》十分重視。聽了學生余堪口述南明永曆朝一個叫犁支的所言,感到該書符合事實,於是在他所寫的有關明史文章中採用該書材料不少。戴名世在《與弟子倪聲》一信中論及修史之例,認為“本朝當以康熙壬寅(按:即1662年)為定鼎之始,世祖雖入關十八年,時三藩未平,明祀未絕,若循蜀漢之例,則順治不得為正統。”戴名世學生尤雲鶴從方孝標的集子中選出部分材料,以《南山集偶抄》之名刊行。同時刊行的還有《孑遺錄》,記述桐城地區地主、豪紳抵抗農民軍之事,署名宋潛虛,因為戴姓出於宋後,所以諱戴為宋。此書由尤雲鍔、方正玉捐款印行。他們倆再加上汪灝、朱書、劉岩、餘生、王源都作了序。印刷版藏於方苞家。

1711年武進人都諫趙申喬(字慎旗)向刑部告發了此事。九卿會審,《南山集》定案。《南山集》案,實際上就是《南山集偶抄》案。此書只不過是為南明爭正統,揭露南明隱事而已,但刑部大做文章,株連竟達數百人。戴名世寸磔,方孝標已死戮屍。他們的祖父、父親、子孫、兄弟、以及叔伯父、兄弟之子,凡16歲以上都被殺頭,母、女、妻妾、姊妹、兒子妻妾、15歲以下子孫、叔伯父、兄弟之子給功臣為奴。朱書、王源這時已死,免於判罪,汪灝、方苞以誹謗朝廷判斬立決。方正玉、尤雲鶚發往寧古塔。方孝標兒子方登峰、方雲旅,孫子方世樵一併斬首。方家中即使還在居喪守孝的人都處死,尚書韓菼、伺郎趙士麟、御史劉灝、淮揚道王英謨、庶吉士汪汾等32人另議降職。康熙聞奏改刑。戴名世斬立決,方孝標之子免死,與其家人流放黑龍江。汪灝、方苞免死,入旗為奴。尤雲鍔、方正玉免死罪,其家遷徙邊遠地區。韓菼以下這些平日與戴名世只因議論文章而被牽連的人,都免於治罪。

朱方旦案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有朱方旦之獄。朱方旦,漢陽人,自稱二眉道人,秘密刻書。書中有言:古號為聖賢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兩眉之間。山根和兩眉本是指大腦之功能,非為異說。但是康熙認為是“詭立邪說,煽惑愚民”。

王錫侯案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印行的《康熙字典》,是奉旨編纂的,而且以康熙年號命名,足見政府之重視。可是有個書生叫王錫侯的,批評《康熙字典》,說它收字太多,難以貫穿。他自己編刻了一部《宇貫》,意是說,這本書可以用字義把零散的字貫穿起來,正好彌補了《康熙字典》不足。此案主犯的發落不說,還連累了兩江總督,因查辦不力受到降級的處分,江西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是副省長)受株連被革職治罪。其實,王錫侯寫《字貫》是想貢獻自己一得之見,想不到竟落得這樣的下場。

政治完善

康熙帝寫字像康熙帝寫字像

在政治上,康熙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他表示“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清聖祖實錄》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為此,他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勳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康熙將用人之權、獎懲之權親自控制,不許大臣干預;並設立密奏制度,以廣泛體察下情。這種統治方式為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並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在加強皇權的同時,也著手完善滿清官僚政治制度。有兩個現象值得特別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將內三院改為內閣,從此內閣作為滿清法定中央政府、作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徵,其地位穩定下來並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開始纂修《大清會典》。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會典》於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從此,清朝官僚政治的運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實現了政治運作的規範化。

經濟發展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滿清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占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徵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原種之人,令其耕種”,永為世業,號為“更名田”。這些農民成為自耕農。這一政策將直隸、山東、山西、湖廣、陝西、甘肅等地廢藩田改為民地,自耕農大量出現。其四,改革賦役制度。1646年(順治三年),清廷以明萬曆時舊籍為準,著手編纂《賦役全書》,到1657年(順治十四年)完成。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刪除全書上的田賦尾數,重新編成《簡明賦役全書》。為了防止地方官吏的私征濫派和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在催征辦法上也不斷改變,如從發給花戶“由單”到“串票”(二、三、四聯等串票),再到“滾單”等。 
此外,康熙還重視興修水利,大力修治黃河,終將“淮黃故道,次第修復”,暫時緩和了黃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脅,保證了百姓的耕種。

收復疆域

愛新覺羅·玄燁聖旨愛新覺羅·玄燁聖旨

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製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武力平定割據台灣的鄭氏家族,使台灣回歸;康熙還親征新疆準噶爾,擊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臣服清朝。

收復台灣

在三藩剛剛平定不久,割據台灣的鄭氏家族發生內亂。起因是1662年鄭成功病逝後,其子鄭經立。1681年,鄭經死後,其部將馮錫范等殺死了鄭氏的繼承人,改立鄭經次子克塽繼承延平王位。鄭克塽年幼,成為馮錫范的傀儡。康熙在此情況下,決心為了國家統一收復台灣。1681年七月,康熙下詔“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與將軍總督等統舟師進取澎湖、台灣”。 
1683年,施琅率領戰艦三百,精銳水師二萬,進攻澎湖。經過七天激戰,清軍占領了澎湖。不久,鄭克塽派人前來乞降,清軍進駐台灣。

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鳳山、諸羅),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更加密切。

平定三藩

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滿清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 

康熙康熙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煽誘鼓動。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叛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陷落,一時局面相當嚴重。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變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叛亂訊息傳到北京後,年輕的康熙帝對“三藩”之亂採取了堅決打擊的措施。在康熙運籌帷幄的指揮下,康熙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八旗兵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康熙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1677年投降。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復。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雲貴悉平。

平定叛亂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清朝,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係密切。
厄魯特蒙古的準噶爾部,從17世紀中葉以後逐漸強盛起來。特別到噶爾丹為汗時期,勢力更加強大。他不僅統治了厄魯特四部,而且占領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勢力達到青海、西藏地區。為了實現割據一方的野心,噶爾丹與正在對外擴張的沙俄勾結起來,於1688年春,對喀爾喀蒙古發動了突然進攻。在清政府的幫助下,噶爾丹暫時退兵。
1690年,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二萬多騎兵,向內蒙古大舉進攻。康熙帝曾先後於1690年,1696年和1697年三次親征,耗費糧餉無數才打敗了叛軍。最後,噶爾丹染病死去。 
噶爾丹叛亂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清政府設定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台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遏制俄國

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中國黑龍江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華,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係,但因俄國侵占中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國內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
俄國因內外問題一時無力在東方大規模用兵,遂希望議和,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訂立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和近現代歐美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根據條約,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和直達于海的外興安嶺為中俄邊界,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土地的歸屬另行議定。這樣,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被確認為中國的領土。此後,俄國多次派遣使節和商隊來到北京,清政府還在北京建立了俄羅斯館供俄人居住。

文化民族

文化昌盛,禮教復興
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在康熙倡導之下,編成了收字四萬七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會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韻府》,一百二十卷的《歷代題畫詩類》,九百卷的《全唐詩》,還策劃了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
對內安撫,民族團結
在對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上,康熙帝以撫慰為主,加強了邊疆少數民族對滿清的向心力。比如土爾扈特蒙古雖然受到沙皇俄國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府,多次派人奉表入貢。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占據西藏的準噶爾叛軍。此後,清政府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分理前後藏事務。

養生之道

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中國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玄燁活到69歲,在今天看來並不算長壽,然而在中國300多位帝王中,能活到69歲者卻寥若晨星。他壽命長與其含性養身,飲食、起居鹹成規度,潔衣淨寶,注意生活細節不無關係。康熙的養生之道,在《庭訓格言》中有多處記載,對於我們今天養生有可吸取的東西。

老年康熙帝老年康熙帝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序。

這是康熙的養生之要。康熙曰:“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他說,不可暴飲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貪睡”、“貪食”,更不可“沉湎於酒席中”。惟“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飯菜清淡,精而細,益於身健。康熙曰:“多食素,原味少而精”,”飲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他引孔子言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用現在的話說:糧食不嫌舂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魚肉腐敗變壞的、食物時間長變質的、食物氣味變臭的、不當時令的、調味品不當的不吃。席上的肉食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主食。吃水果,他也講究。康熙曰:“諸樣可食果品,於正當熟時食之,氣味甘美,亦且宜人……此養身之要也。”可見,康熙對飲食、起居等生活細節頗為講究。簡單地說,就是吃得好,吃得衛生,吃得適量;生活有規律,才延年益壽。
二、衣著潔淨,室內溫馨。
愛乾淨,講衛生,成習慣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潔淨。”就是說,不論在家裡或出門在外,都應該乾淨整潔。他說:“人平日潔淨,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沌氣所染。”如果平常注意衛生,清秀爽快之氣便附著於身,否則自身的清明之氣也會逐漸被沌氣所取代。康熙作為一國之君王,要什麼,有什麼,但他的衣服有穿多年的,卻沒有污點。康熙曰:“朕之衣服有穿多年的,並無纖毫之玷”,“此朕天秉之潔淨也。”“然亦不可太過成癖”。他說:“常見有人過於好潔,其所居之室,家下人著履者,皆不許入。衣服少有玷污,即棄而不用;親屬所饋飲食,俱不肯償。”不講衛生不對,潔癖也是不對的。“過猶”與“不及”都應當防止。
三、飲酒有度,藥補慎用。
康熙不反對飲酒,而反對沉湎於酒中及不節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飲酒而不多飲,只是“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飲小杯一杯。”他厭惡貪杯之輩。康熙曰:“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病疾。”酒“實非有益於人之物。”康熙曰:“世之好飲者,樂酒無厭,心恆狂亂,遂至形骸顛倒,理法喪失。”“然沈酣湎溺,至不時不節則不可。”適飲酒,益身健,飲酒莫得酣。
康熙的養生之道,重於食補,不輕率用藥補。認為過分禁食,靠藥補身體很少能滋補氣血使身體強健的。康熙曰:“苟於飲食禁之太過,惟任諸凡補藥,鮮能滋補氣血而令之充足也。”他說:“藥惟與病相投,則有毒之藥亦能救人,若不當,即人參亦受害。
四、清虛棲心,神靜心和。
寡慮”、“寡嗜欲”、“寡言”,是康熙養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慮營營。”就是說,不要使你的思慮焦憂不安。康熙以“寡思慮”養神,以“寡嗜欲”養性,以“寡言語”養氣,方可以“養生”。因為,形體是感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體的主宰,精神則是心聚會的東西。康熙曰:“心靜則心和”,“心和而形全”。能“恬淡安靜養神”,則“精神安於內心”。“清虛棲心”,則“形不誘於外”。也就是說,精神安定,內心清虛,則形體不被外物所牽累。康熙引孟子之言曰:人要善性必“持其志,無暴其氣”則“疾莫之攖”。要堅定自己的意志,不要濫用自己的意氣。如果自己的意氣不暴亂濫發,意氣自然平和,如能堅守意志,心志就不會為外物所搖動,而自然安定。如果雜念不起,心就能清察明審,感情和順,疾病就不會侵害,自然身健長壽。
在《庭訓格言》中,康熙再三曰:“惟寬坦從容,以自頤養而已。”就是說,人要把心放得寬寬的,心氣平和而不焦燥,以此來頤養天年。

外交情況

第一、以實力為自主外交基礎。順治年間,俄國向我黑龍江流域擴張,先後占領尼布楚和雅克薩兩城。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康熙帝先後兩次派兵進攻俄軍盤踞的雅克薩,把他們打痛之後,派遣索額圖等與俄國以戈洛文為首的代表團談判邊界問題。索額圖義正詞嚴地駁斥了俄方企圖多占我土地的無恥讕言,簽訂了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雍正年間,中俄就中段邊界談判,中方代表隆科多對俄南懷仁獻給康熙皇帝的銅鍍金天文望遠鏡方代表薩瓦戰爭威脅不示弱,與之力爭。後來簽訂《布連斯奇條約》,規定了中段中俄邊界。

第二、與清朝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迅速增加,清朝成為宗主國。隨著清朝的強大,四面八方的國家紛紛前來與清朝建立關係。到乾隆時與清建立關係的國家已有44個。先後成為清朝屬國者,除朝鮮外,還有琉球(順治十一年)、越南(順治十七年)、緬甸(乾隆十五年)、暹羅(順治九年)、南掌(雍正七年)、蘇祿(雍正四年)、尼泊爾與錫金(乾隆五十五年)、廓爾喀(乾隆五十三年)、浩罕(乾隆二十四年)、坎巨提(乾隆二十六年)。朝貢密度,大的三年一貢,如琉球,中等的五年一貢,如蘇祿,密度小的,十年一貢,如緬甸、南掌。
第三、外交禮節顯尊自大。使臣出訪,屬國國王派陪臣三跪九拜迎接。宣讀詔飭,國王率陪臣三跪九拜,讀畢也要三跪九拜。屬國使臣覲見清朝皇帝必須三跪九拜。與清朝僅是一般關係的國家,其使臣覲見清朝皇帝也要三跪九拜。順治十三年,俄國使臣巴依科夫率團到北京,不向順治帝跪拜,遭到拒收禮物並遣返的懲罰。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戛爾尼覲見乾隆帝時,馬戛爾尼拒絕三跪九叩,最後允許他按覲見英王禮單膝下跪,這是惟一的寬大。後來英使阿美士德訪問中國,欲覲見嘉慶帝,因為拒絕三跪九拜,嘉慶帝怒而不見,令其歸國。
對於西方國家,清王朝也把它們當作藩邦屬國看待。把他們的使臣說成“貢使”,以理藩院管理與他們的外交事務。
第四、閉關自守,限制外貿。詳見《清朝前期的閉關自守》。
第五、對於外國傳教士由信任轉向抵制。康熙朝允許人民信教,外國天主教徒有10萬。對傳教士順治帝和康熙帝還比較信任。順治帝臨終就繼承人問題徵求德國教士湯若望的意見。還任命湯若望為欽天監正。定三藩期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幫助鑄造大炮。康熙四十三年(1705)羅馬教王派多羅為特使到中國,規定入教之人不得祭天、祭孔子、祭祖先,觸怒康熙,因執行這個命令後臣民就只聽教皇不聽皇帝了。四十五年多羅被驅逐,隨後禁止外國人在中國傳教。乾隆五十年(1785)、嘉慶十六年(1811)還頒布了傳教治罪條例。

政績介紹

康熙功績,可表萬世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此外,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墾田面積從1651年順治時期的2,90億畝增加到了7,30億畝。像拋荒嚴重的兩淮地區,至康熙中期已“無尺寸之荒蕪”。因遭三藩叛亂而更加殘破的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開墾無遺。相應的是糧食價格從順治時期的斗米二錢(銀) 在康熙年間降到了0.5到0.6錢(銀)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內亂,將台灣收回,使中國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

康熙朝年表大事記

順治十八年 (1661年 辛丑)

少年康熙少年康熙

正月 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逝於養心殿。遺詔中對十八年的朝政進行檢討,共有十四項 罪責。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於全國。初九日,玄燁即皇帝位;年號:康熙。

二月 移順治帝梓宮於景山壽皇殿。裁撤十三衙門。誅殺內監吳良輔。設立武備院,專門製作收藏宮中所用軍械及陳設器物。詔令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隸內務府。

三月 為順治帝上尊謚“章皇帝”,廟號“世祖”。

四月 以一等阿達哈哈番侍衛傅達理隨葬順治帝,予祭葬,謚忠烈。 鄭成功收復台灣。江南蘇、松、常、鎮四府發生奏銷案。

六月 罷內閣,復內三院。

十一月 康熙帝親祀於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廟。

十二月 平西王吳三桂率大軍入緬,緬甸人執明永曆帝朱由榔以獻。宗人府進《玉牒》。

是年 為防內地民眾與鄭成功抗清勢力聯繫,實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里至五十里,並盡燒船隻,片板不準下海,此即“遷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鄭成功接受荷蘭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廟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謚。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父子於昆明。鄭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親祭地於方澤。

八月 宗人府、禮部遵諭議王、貝勒、貝子等有願撫養女者,奏準撫養,隨養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尊皇后為仁憲皇太后,母后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 吳之榮告發莊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 莊廷鑨《明史》案發生。

五月 詔天下錢糧統歸戶部,部寺套用,俱向戶部領取,著為令。為慈和皇太后上尊謚孝康熙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皇后。奉移世祖梓宮往孝陵,奉安地宮。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於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與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宮成,奉安太祖、太宗寶宮。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少年康熙帝少年康熙帝

四月 鰲拜奏內大臣費揚古之子侍衛倭赫擅騎御馬,費揚古怨,被籍家棄市。詔令工部織染局歸內務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 御史董文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復舊。

三月 修繕歷代帝王廟。輔政大臣議欽天監官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罪。

七月 以太皇太后懿旨,聘輔臣索尼孫女、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為皇后,行納采禮。

九月 冊立輔臣索尼之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圍。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輔臣鰲拜與蘇克薩哈因換地相爭,自此鰲拜專權。

三月 輔臣索尼請皇帝親政,留中未發。

十一月 輔臣鰲拜以改撥圈地,誣告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連等罪,逮捕下獄。而輔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軟弱,蘇克薩哈望淺,俱不能抗拒鰲拜。

十二月 鰲拜矯旨殺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為裕親王。

四月 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 內弘文院侍讀熊賜履上疏,陳述當朝滿漢矛盾尖銳、制度廢弛。

七月 康熙帝親政,御太和殿受賀,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宮聽政。命武職官一體引見。鰲拜殺蘇克薩哈及其子。賜遏必隆、鰲拜加一等公。

九月 命修《世祖實錄》。康親王傑書議蘇克薩哈罪。

十一月 冬至,祀天於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 建孝陵神功聖德碑。加鰲拜、遏必隆太師。

九月 康熙帝將巡邊,侍讀學士熊賜履、給事中趙之符疏諫。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陳。

十二月 治曆法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劾奏欽天監監副吳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康熙狩獵圖康熙狩獵圖

正月 修乾清宮,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現居清寧宮,即保和殿也。以殿為宮,於心不安。可將乾清宮、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處。”

二月 行南懷仁推算曆法。巡視近畿。

三月 結束清初的曆法之爭,授南懷仁為欽天監監副。

四月 幸太學,釋奠孔子,講《周易》、《尚書》。給事中劉如漢請舉行經筵,嘉納之。

五月 詔逮捕鰲拜交廷鞫。是日,在鰲拜入見時,侍衛以撲擊之戲抓捕之。自此,設善撲營,以近臣領之。王大臣議鰲拜三十大罪,當誅族。康熙帝詔令以其屢立戰功,免死拘禁,
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奪遏必隆太師、一等公。詔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給還。

六月 詔宗人有罪,不忍開除宗籍,自順治十八年以來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詳察以聞。

七月 詔復被鰲拜誣罪的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原官,並予謚。

十月 盧溝橋成,上為文勒石。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宮成,上御太和殿受賀,入居乾清宮。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於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衛內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謚,升祔太廟。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后於奉先殿。

八月 詔都察院糾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肅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首謁孝陵。

十月 頒《聖諭》十六條。改內三院為內閣,復設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大學士。諭禮部舉行經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寧為恭親王。

二月 命編纂《孝經衍義》。

三月 告誡年幼諸王讀書習騎射,勿恃貴縱恣。設定日講官。

四月 命續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詔宗人閒散及幼孤者,量予養贍,著為令。始行日講。

九月 以寰宇統一,告成於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啟鑾。謁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寧宮,賜百官宴。遣官祭諸王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中年康熙中年康熙

二月 康熙帝至先農壇首次行耕耤禮。朝日於東郊。

五月 《世祖實錄》編纂完成。

十一月 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宮。

十二月 裕親王福全、莊親王博果鐸、惠郡王博翁果諾、溫郡王孟峨疏辭議政,允之。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岳樂疏辭議政,不許。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閱八旗將士。此後或行大閱於盧溝橋,或玉泉山,或多倫諾爾;地無一定,時間亦不以三年為限。

二月 上御經筵,命講官日值。賜八旗官學翻譯《大學衍義》。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

六月 禁止八旗以奴僕殉葬。

七月 命重修《太宗實錄》。吳三桂耿精忠佯請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 試漢科道官於保和殿,不稱職者罷。遣官分至雲南、廣東、福建,進行撤藩。諭禮部:祭祀大典,必儀文詳備,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禮斟酌議定。

九月 諭總管太監考察各宮太監勤惰情況。

十一月 吳三桂殺巡撫朱國治,舉兵反叛。

十二月 吳三桂反對撤藩叛亂,訊傳京師。執其子額駙吳應熊下獄。詔削吳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師民楊起隆偽稱朱三太子以圖起事,事發,楊起隆逃逸,其黨被誅。此為“朱三太子案”。罷漢官參與祭堂子之禮。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正月 封世祖第七子隆禧為純親王。

二月 廣西將軍孫延齡叛。太皇太后頒內庫銀犒賞平三藩前線將士。欽天監新造儀象成。

三月 耿精忠叛,執總督范承謨,並邀台灣鄭經助攻。

五月 皇后赫舍氏因難產逝於坤寧宮。康熙帝為此輟朝五日,親送大行皇后梓宮於北沙河鞏華城殯宮。

六月 定以內務府大臣領三旗包衣護軍營負責宮門守衛及扈從、執燈、引導等事。

十二月 康熙帝擬前往親征三藩叛亂,王大臣以京師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諫乃止。提督王輔臣在陝西策應三藩叛亂,殺經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康熙出巡圖康熙出巡圖

四月 以上諭確立經筵的形式為侍臣進講,然後皇帝復講,互相討論以達到對經義有所闡發。

閏五月 幸玉泉山觀禾。

九月 康熙帝首謁明陵,致奠長陵,遣官分祭諸陵。

十一月 復設詹事府官。

十二月 立皇子胤礽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頒詔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儲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號。因軍需浩繁,民力唯艱,暫停仁孝皇后陵寢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講官進講《通鑑》。耿精忠勢窮而降,三藩叛域浙、閩、陝漸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圍。大閱於南苑,命內大臣、大學士、學士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 改順治年間十三衙門的相關機構分別為內務府的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營造司、慎刑司、慶豐司、上駟院,並於其下設立敬事房。詔令內務府三旗每旗編為五佐領,設驍旗、護軍參領,由驍旗參領兼管旗務。命翰林長於辭賦書法者,以所業進呈。任命靳輔為河督,整治河務。

七月 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學士等賜坐,論經史,間及前代朋黨之弊端,諭嚴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為奉聖夫人,頂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級。

八月 冊立內大臣遏必隆之女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后,佟佳氏為貴妃,赫舍里氏為僖嬪,李氏為安嬪,章佳氏為敬嬪,董氏為端嬪。內務府總管大臣向二十家內管佐領傳諭:宮內一應 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進宮,公事畢即應出外,不許久停閒坐,將外間事向內傳說,並竊聽宮內事往外傳說。

九月 上發京師,謁孝陵,巡近邊。

十月 始設南書房,命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封長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康熙讀書圖康熙讀書圖

正月 詔中外臣工各舉博學通才之人,以備顧問,由皇帝親試。大學士李霨等舉薦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齊集請旨。

二月 制《四書講疏義序》。皇后鈕祜祿氏崩於坤寧宮,輟朝五日,謚曰孝昭皇后

三月 吳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陽)稱帝,年號昭武。

七月 召翰林學士陳廷敬、侍讀學士葉方藹入值南書房。吳三桂于衡州稱帝。

八月 西洋國王阿豐肅使臣入貢。御經筵,以《御製詩集》賜陳廷敬等。吳三桂死。頒行《康熙永年曆》。

十月 皇四子胤禛生,母為烏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亂已取得階段性勝利,康熙帝御午門宣捷

三月 御試博學鴻詞於體仁閣,授彭孫遹等50人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修《明史》,以學士徐元文葉方藹、庶子張玉書為總裁。

七月 視純親王隆禧疾。京師地震詔發內帑十萬賑恤。

八月 以地震禱於天壇。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 以學士張英等供奉內廷,日備顧問,下部優恤,高士奇、杜訥均授翰林官。命南書房翰林每日晚講《通鑑》。宗人府進《玉牒》。設武英殿造辦處。諭:凡放匠之處,妃、嬪 、貴人等不許行走,待晚間放匠後方許行走。
十月 冊封胤禛之母烏雅氏為德嬪。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講官。

二月 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學士張英、李光地為師。

三月 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於東陵昌瑞山陵。

七月 因平定三藩,賜宴於瀛台,員外郎以上皆與,賜采幣

十一月 定遠平寇大將軍等率軍入雲南,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徹底平定。

十二月 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門受賀,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號,晉貴妃佟佳氏為皇貴妃,冊封孝詔仁皇后之妹鈕祜祿氏為貴妃,晉惠嬪那拉氏為惠妃,宜嬪郭絡羅氏為 宜妃,榮嬪為榮妃。頒發恩詔,賞賜宗室、外藩,予封贈,廣解額,舉隱逸,旌節孝,恤孤獨,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詔見直隸巡撫于成龍,稱其為“清官第一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康熙讀書圖康熙讀書圖

正月 上元節,賜群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上為制《昇平嘉宴詩序》,刊石於翰林院。

二月 以平滇遣官告祭岳瀆、古帝陵、先師闕里。康熙帝齋戒於景山,為太皇太后祝壽。東巡謁陵,以皇太子胤礽隨從。

三月 康熙帝謁福陵、昭陵,駐蹕盛京。謁永陵。由山道前往烏拉行圍。望祭長白山。

七月 清廷以鄭氏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準備攻台。

九月 詔每日御門聽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 詔重修《太祖實錄》,纂修《三朝聖訓》、《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 遣郎談、彭春偵察雅克薩情形,還奏後康熙帝決定暫不進攻,派寧古塔將軍與之對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癸亥)

二月 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 設漢軍火器營。

六月 至古北口外行圍,木蘭圍獵自此始。

八月 命經筵大典,大學士以下侍班。

九月 限額魯特入貢人數。

十月 設黑龍江將軍,駐黑龍江城(今愛輝南)。

十一月 以收復台灣,告祭孝陵

十二月 《易經日講》成,康熙帝制序文頒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肅朝會禮儀。首次纂修《大清會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薩克素兵臨雅克薩。

四月 諭講官,講章以精切明晰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

十月 開放海禁。南巡途徑黃河,視察北岸諸險。

十一月 南巡至江寧,謁明孝陵。迴鑾時次曲阜,詣孔廟,瞻先聖像,講《日經》,詣孔林酹酒,書“萬世師表”,留曲柄黃蓋。是年,用施琅議,於台灣設府、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乙丑)

正月 諭內務府總管大臣:將皇城外三宮女子養病之吉徵房移至皇城內幽靜處。諭享太廟時贊禮郎讀祝文對御名可不避。試翰詹官於保和殿,康熙帝親定甲乙,其不稱職者改官。

二月 諭滿洲家奴及太監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淨身者,不宜內用。

三月 康熙帝撰孔子廟碑文成,親書立碑。

四月 設景山官學,以訓練內務府三旗閒散子弟。

五月 修《政治典制》。於文華殿東建傳心殿,舉行經筵前遣官於此祭先師孔子。彭春等攻雅克薩城(今俄羅斯阿爾巴津諾),俄軍勢窮約降,退居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丙寅)

正月 俄重據雅克薩

二月 重修《太祖實錄》完成。文華殿修建完成。康熙帝告祭孔子於傳心殿。皇十三子胤祥生,母為長佳氏。

三月 命修《一統志》。

七月 吏部奏定侍讀、庶子以下各官學問不及者,以同知、運判外轉。清軍圍攻雅克薩。

九月 俄沙皇彼得一世來書請和,下令撤圍。

十二月 諭:“糾儀御史糾察必以嚴,設朕躬不敬,亦當舉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丁卯)

二月 命八旗都統、副都統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 康熙帝御太和門視朝,諭大學士等詳議政務闕失,有所見聞,應入陳無隱。

四月 諭纂修《明史》諸臣,修史應參照實錄,《明史》修成後,應將實錄並存於世,以便後世有所考證。

五月 召陳廷敬、湯斌各試以文章。諭曰:“朕與熊賜履講經論史,有疑必問。繼而張英、陳廷敬以次進講,大有裨益。”制周公、孔子、孟子廟碑文,御書勒石。

十一月 太皇太后病,康熙帝詣慈寧宮侍疾。

十二月 以太皇太后病,康熙帝親制祝文,步行祈禱於天壇。太皇太后逝。康熙帝割辮服衰,居慈寧宮廬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戊辰)

二月 定宗室襲封年例。御史郭琇參奏明珠、余國柱等結黨,明珠、余國柱免職,明珠之黨遭罷免。

四月 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后靈柩奉安暫安奉殿。其後起陵,稱昭陵。

九月 喀爾喀部為準噶爾部噶爾丹攻破,遷徙近邊。

十月 上大行太皇太后尊謚為孝莊文皇后,升祔太廟,頒詔中外。

十二月 建福陵、昭陵聖德神功碑,御製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己巳)

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臨閱河工。

二月 康熙帝抵達浙江紹興,祭大禹陵,親制祭文,書名,行九叩禮,制頌刊石,書額曰“地平天成”。

三月 康熙帝至南京謁明孝陵。命八旗科舉先試騎射。

四月 康熙帝制《孔子贊序》及顏、魯、思、孟四贊,頒於學宮。

五月 頒行《孝經衍義

七月 初九日冊立貴妃佟氏為皇后。次日皇后崩,謚孝懿。派索額圖與俄國使臣會談於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中俄東段邊界。

十月 葬孝懿皇后於遵化東陵。

十一月 孝懿皇后祔奉先殿。

十二月 上朝皇太后於慈寧新宮。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庚午)

二月 謁遵化孝陵。

三月 詔修三朝國史。

四月 《大清會典》修成。改文書館為御書處,以拓刻、臨摹皇帝詩文法帖手跡等。

七月 噶爾丹入犯烏珠穆沁發動叛亂,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子胤禔為副將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遠大將軍,出喜峰口征討。康熙帝親征,駐博洛和屯,因疾迴鑾。

八月 清軍與噶爾丹激戰烏蘭布通,獲勝。噶爾丹遣喇嘛濟隆來請和,福全未即進師。康熙帝切責之。

十一月 裕親王福全等至京聽勘。

十二月 康熙帝謁陵,行孝莊文皇后三年致祭禮。

康熙三十年(1691年 辛未)

三月 翻譯《通鑑綱目》成,康熙帝制序文。

四月 以喀爾喀內附,康熙帝躬蒞邊外撫綏。舉行多倫會盟。

五月 傳諭喀爾喀,與內蒙古四十九旗一體編設各處扎薩克,管轄稽查,各自遵守。

十一月 詔禁止黨同伐異之惡習。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壬申)

九月 大閱於玉泉山,改玉泉山澄心園為靜明園。

十月 停直省進鮮茶及賚送表箋。

十二月 召科爾沁親王沙津入京,面授機宜,使誘噶爾丹。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癸酉)

二月 因太監月錢領到隨即花掉,以至衣衫襤褸,諭令照八旗之例,借給官銀。策旺阿拉布坦遣使入貢,報告使臣馬迪被害及噶爾丹密事。

九月 修盛京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甲戌)

二月 大學士請間三四日一御門聽政。康熙帝曰:“昨諭六十以上大臣間日奏事,乃優禮老臣耳。若朕躬豈敢暇逸,其每日聽政如常。”因康熙帝優禮老臣,諭六十以上大臣隔日奏事,故而大學士請問皇帝可否三、四日舉行一次御門聽政,康熙帝不允。

三月 禮部尚書沙穆哈以議皇太子祀奉先殿儀注不敬免。

五月 命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日輪四員入值南書房。詔修《淵鑒類函》。巡畿甸,閱視河堤。
閏五月 康熙帝試翰林出身官於豐澤園。

七月 康熙帝求文學之臣。大學士舉薦徐元學王鴻緒、高士奇及韓菼唐孫華以對。康熙帝以曰:“韓菼非謫降之人,當以原官召補。徐元學、王鴻緒、高士奇可起用修書。並召徐秉義來。”

十一月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逝。設虎槍營,分隸上三旗。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乙亥)

二月 太和殿修繕完成。

五月 上巡畿甸,閱新堤及海口運道,建海神廟。

六月 冊封皇太子允礽妃石氏。

十一月 大閱於南苑,定大閱鳴角擊鼓聲金之制。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丙子)

正月 下詔親征噶爾丹。於西苑蕉園設內監官學,以敕授太監讀書。

二月 康熙帝親統六師啟行,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守,凡部院章奏聽皇太子處理。妃赫舍里氏逝,追贈平妃。

五月 偵知噶爾丹所在,康熙帝率前鋒先發,諸軍張兩翼而進。前哨中書阿必達探報噶爾丹聞知皇上親率大軍而來,驚懼逃遁。康熙帝率輕騎追擊。上書皇太后,備陳軍況,並約期回京。康熙帝追至拖納阿林而還,命內大臣馬思喀追之。康熙帝班師。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大敗噶爾丹於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斬首三千,陣斬其妻阿奴。噶爾丹以數騎逃遁。

七月 以平定朔漠勒石於太學。

十月 大將軍費揚古獻俘至。

十一月 噶爾丹遣使乞降,其使格壘沽英至,蓋微探康熙帝的旨意。康熙帝告之說:“俟爾七十日,過此即進兵。”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正月 上諭:“朕觀《明史》,一代並無女後預政,以臣凌君之事。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朕不似前人輒譏亡國也。現修《明史》,其以此諭增入敕書。”

二月 康熙帝再次親征噶爾丹於寧夏,命皇太子留守京師。遣官祭黃河之神。

三月 康熙帝駐蹕寧夏,察恤昭莫多、翁金陣亡兵士。祭賀蘭山。上閱兵。命侍衛以御用食物均賜戰士。

四月 康熙帝迴鑾。費揚古疏報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仰藥死。康熙帝率百官行拜天禮。敕諸路班師。

七月 以朔漠平定,遣官告祭郊廟、陵寢、先師。

十月 始令宗室及滿洲諸生應鄉試、會試。

十一月 和碩恪靖公主下嫁喀爾喀郡王敦布多爾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戊寅)

正月 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命皇長子允禔、大學士伊桑阿祭金太祖、世宗陵。

三月 封皇長子允禔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為貝勒。

五月 裁上林苑。

七月 命吏部月選同、通、州、縣官引見。霸州新河成,賜名永定河,建河神廟。奉皇太后東巡,取道塞外。

八月 巡幸塞外,奉皇太后臨幸喀拉沁端敬公主府邸,賜金幣及其額駙噶爾臧。皇太后望祭父母於發庫山。賜端敏公主及其額駙達爾漢親王班第金幣。

九月 康熙帝次克爾蘇,臨科爾沁親王孝莊文皇后之父滿珠習禮墓前酹酒行禮。

十月 康熙帝行圍於輝發。駐蹕興京,謁永陵,遣官賜奠武功郡王禮敦墓。謁福陵、昭陵,臨奠武勛王揚古利、直義公費英東、弘毅公額宜都墓。

十二月 諭宗人府:“閒散宗室,才力幹濟,精於騎射,及貧無生計者,各察實以聞。”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己卯)

正月 發布南巡詔旨:一切供給,由京備辦,勿擾民間。

二月 第三次南巡啟鑾。

三月 康熙帝閱黃河堤。駐杭州,閱兵較射。

四月 車駕駐江寧,閱兵。

五月 車駕次仲家閘,書“聖門之哲”額,懸先賢子路祠。

閏七月 妃張佳氏逝,謚為敏妃。誠郡王胤祉為其所生,不及百日剃髮,降為貝勒。

十月 視永定河工程,命直郡王胤禔率領八旗兵丁協助修永定河堤。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庚辰)

正月 閱視永定河工程。

二月 親自指示修永定河方略。命費揚古、伊桑阿考試宗室子弟騎射。

六月 建海神廟。停宗室科舉。

十月 皇太后六旬萬壽節,康熙帝制《萬壽無疆賦》,親書圍屏進獻。巡閱永定河。

十一月 命卓異官如行取例引見。

康熙四十年(1701年 辛巳)

正月 以河伯效靈,封為金龍四大王。

五月 御史張瑗請毀前明內監魏忠賢墓,從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壬午)

正月 詔修國子監

六月 康熙帝制《訓飭士子文》,頒發直省,勒石學宮。

九月 第四次南巡。

十月 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迴鑾。

十一月 命修禹陵。

是年 限制外官隨帶家口人數。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癸未)

正月 大學士諸臣祝賀康熙帝五旬萬壽,進“萬壽無疆”屏風,卻之,僅收其寫冊。南巡,閱視黃河。
三月 萬壽節,朝皇太后宮,免廷臣朝賀,頒恩詔、蠲額賦、察孝義、恤貧窮、舉遺逸,頒賜親王、郡王以下文武百官有差。賜內廷修書舉人汪灝何焯蔣廷錫進士,一體殿試。

五月 裕親王福全有疾,康熙帝連日視之。內大臣索額圖挑唆皇太子,被宣布為“天下第一罪人”,拘禁於宗人府。

六月 巡幸塞外。

十月 西巡山陝諸省,命皇三子胤祉勘察三門砥柱。

十一月 次洪桐,遣官祭女媧陵。遣官祭西嶽。駐西安,閱駐防官兵較射。

十二月 次磁州,御書“賢哲遺休”額懸先賢子貢墓。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甲申)

二月 封淮神為長源佑順大淮之神,御書“靈瀆安瀾”額懸之。

四月 命侍衛拉錫察視黃河河源。

六月 賜四品典儀凌柱女鈕祜祿氏於皇四子胤禛於藩邸。於武英殿開局修《佩文韻府》

十月 頒內制銅斗銅升於戶部,命以鐵制頒行。

十一月 告誡修《明史》史臣核公論,明是非,以成信史。

十二月 以御製詩集賜廷臣。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乙酉)

正月 《古文淵鑒》成,頒賜廷臣,及於學宮。

二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閱河。嚴禁太監與各宮女子認親戚、叔伯、姐妹,違者置於重典。

三月 駐蹕蘇州,命選江南、浙江舉、貢、生、監善書者入京修書。江寧織造曹寅校刊《全唐詩》成。賜大學士馬齊等《皇輿表》。

十月 重修華陰西嶽廟成,上制碑文。

十一月 國子監落成,御書“彝倫堂”額。

是年 康熙帝與羅馬教廷發生衝突,傾向禁教。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丙戌)

老年康熙帝老年康熙帝

五月 巡幸塞外。建避暑山莊於熱河,為每年秋獮駐蹕行宮。

六月 詔修《功臣傳》。

七月 上駐蹕熱河。

十月 行武殿試

十一月 達賴喇嘛圓寂,其下第巴隱匿,又立假達賴,拉藏汗殺第巴而獻偽達賴。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丁亥)

正月 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六月 巡幸塞外。皇三子胤祉迎康熙帝於自己邸園,侍宴,嗣是歲以為常。南書房翰林陳邦彥輯唐宋元明題畫諸詩成,康

帝親為閱定成《歷代題畫詩類》一部。

七月 駐蹕熱河。巡幸諸蒙古部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戊子)

正月 重修南嶽廟成,御製碑文。

四月 捕獲明崇禎帝後裔,年已七旬的朱三及其子,斬於市。重修北鎮廟成,御製碑文。

六月 駐蹕熱河。《清文鑒》成,上制序文。

七月 《平定朔漠方略》成,上制序文。

九月 召集廷臣於行宮,宣示皇太子胤礽罪狀,命拘執之,送京幽禁。還京。廢皇太子胤礽,頒示天下。

十月 議政大臣會議,議皇八子胤禩謀求儲位罪,削其貝勒爵。

十一月 皇三子胤祉告皇長子胤禔咒魘皇太子,削其直郡王爵,幽之。副都御史勞之辨奏保廢太子,奪職杖之。召廷臣議建儲之事,阿靈阿鄂倫岱王鴻緒及諸大臣以皇八子胤禩請,康熙帝不允。釋廢太子胤礽。王大臣請復立胤礽為太子。復胤禩貝勒。

十二月 設局校刊《平定朔漠方略》,自是每次大戰後均修方略。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己丑)

正月 召集廷臣,審問誰為首倡立胤禩者,群臣惶恐。乃問張廷玉,對曰“聞之馬齊”,次日,列馬齊罪狀,宥死拘禁。後察其有誣,釋放馬齊。

三月 復立胤礽為太子,昭告宗廟,頒詔天下。

四月 移禁胤禔於公所,遣官率兵監守。

十月 冊封皇三子胤祉誠親王,皇四子胤禛雍親王,皇五子胤祺恆親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示我)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為

勒。於京西暢春園之北建圓明園,賜予皇四子胤禛居住。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庚寅)

正月 皇太后七旬萬壽,諭禮部:“瑪克式舞,乃滿洲筵宴大禮,典至隆重。今歲皇太后七旬大慶,朕亦五十有七,欲親舞稱觴。”命刊刻《淵鑒類函》四十四部。命修《滿漢合壁清文鑒》。

二月 巡幸五台山。

三月 命編纂《字典》,即後來所稱的《康熙字典》。

十月 下詔,自康熙五十年開始,普免天下錢糧,三年而遍。直隸、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九省地丁錢糧,察明全免。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辛卯)

正月 視察通州河堤。

二月 閱筐兒港,命建挑水壩,次河西務,康熙帝登岸行兩里許,親置儀器,定方向,鼎椿木,以紀丈量之處。

三月 尚書耿額等數名大臣以“為太子結黨會飲”罪受罰。

七月 秋獮木蘭。

八月 皇四子胤禛第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出生,母為四品典儀凌柱女鈕祜祿氏;第五子弘晝生,母為管領耿德之女格格耿氏。

十月 命張鵬翮置獄揚州,處置江南科場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壬辰)

正月 命內外大臣具折陳事。奏摺自此始。

二月 命卓異武官照文官引見。詔曰:“承平日久,生齒日繁。嗣後滋生戶口,毋庸更出丁錢,即以本年丁數為定額,著為令。”此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

四月 詔明年六旬萬壽,二月特行鄉試,八月會試。

九月 皇太子胤礽復以罪廢,禁錮於鹹安宮

十一月 以復廢太子告廟,宣示天下。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癸巳)

二月 大臣趙申喬疏言太子國本,應行冊立。上以建儲大事,未可輕定,宣諭廷臣,以原疏還之予以否決。

三月 六旬萬壽節,舉行千叟宴,此為千叟宴之創始。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為庶妃赫圖氏。

七月 詔宗人削屬籍者,子孫分別系紅帶、紫帶,載名《玉牒》。

是年 詔修《律呂》諸書,於暢春園蒙養齋立館,求海內暢曉樂律者。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甲午)

正月 命修壇廟殿廷樂器。

二月 前尚書王鴻緒進《明史列傳》二百八十卷,命付史館。

十月 命大學士、南書房翰林考定樂章。

十一月 誠親王胤祉等以御製《律呂正義》進呈,得旨:“律呂、曆法、算法三書共為一部,名《律歷淵源》。”冬至,祀天於圜丘,奏新樂。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乙未)

正月 詔貝勒胤禩、延壽溺職,停食俸。

十月 諭大學士:“朕右手病不能寫字,用左手執筆批答奏摺,期於不泄漏也。”

十一月 廢太子胤礽以礬水作書,囑大臣普奇舉己為大將軍,事發,普奇獲罪。

是年 停給皇八子胤禩爵俸。於京畿小湯山建湯山行宮。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丙申)

十一月 準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禍亂西藏。

是年 校刊《康熙字典》,康熙帝自為序。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丁酉)

正月 修《周易折中》成,頒行學宮。

五月 九卿議王貝勒差人出外,查無勘合,即行參究。

七月 策旺阿拉布坦遣將侵擾西藏,殺拉藏汗,囚其所立達賴。

十一月 皇太后不豫,上省疾慈寧宮。發布詔書,回顧一生,闡述為君之難;並言自今春開始有頭暈之症,形漸消瘦;特召諸子諸卿詳議立儲大事。

十二月 皇太后逝。康熙帝亦病七十餘日,腳面浮腫。

是年 禁赴南洋貿易,赴東洋者照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戊戌)

二月 翰林院檢討朱天保上疏請復立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帝於行宮訓斥之,以其知而違旨上奏,實乃不忠不孝之人,命誅之。

三月 上大行皇后諡號為孝惠仁憲端懿純德順天翊聖章皇后。裁起居注官。

四月 葬孝惠章皇后於孝東陵。

七月 修《省方盛典》。

十月 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進軍青海。命翰林、科道官入值。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分理正黃、正白、正藍滿蒙漢三旗事務。

十二月 孝惠章皇后升祔太廟,位於孝康章皇后之左,頒詔天下。晉和嬪為和妃,冊封庶妃王氏為密嬪,陳氏為勤嬪,封世祖悼妃之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宣妃,冊封戴佳氏為成妃,哈琉哈氏為定嬪。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己亥)

正月 詔立功之臣退閒,世職準子弟承襲,若無承襲之人,給俸終其身。

二月 學士蔣廷錫表進《皇輿全覽圖》,頒賜廷臣。

四月 命撫遠大將軍胤禵駐師西寧。

十月 命蒙養齋舉人王闌生修《正音韻圖》。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庚子)

二月 冊封新胡畢勒罕為六世達賴喇嘛,結束了五世達賴喇嘛之後的西藏宗教領袖不定的局面。

十月 詔撫遠大將軍胤禵會議明年師期。皇三子胤祉之子弘晟被封為世子,皇五子胤祺之子弘升為世子,班俸均視貝子。定外藩朝覲年例。

康熙六十年(1721年 辛丑)

老年康熙帝朝服圖老年康熙帝朝服圖

正月 康熙帝以御極六十年,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祭永陵、福陵、昭陵。

三月 大學士王掞先密疏復儲,後御史陶彝等十三人疏請建儲,康熙帝不許,王掞、陶彝等被治罪,遣往軍前效力。

四月 詔厘定歷代帝王廟崇祀祀典。

九月 上制平定西藏碑文。

十月 召撫遠大將軍胤禵來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壬寅)

正月 舉行千叟宴,康熙帝賦詩,諸臣屬和,題曰《千叟宴詩》。

三月 至皇四子胤禛邸園飲酒賞花,命將其子弘曆養育宮中。

十月 命雍親王胤禛等視察倉儲。

十正月 康熙帝不豫,還駐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病逝。即夕移入大內發喪。遺詔皇四子胤禛繼位,是謂雍正帝。遺詔真偽,引發繼位之謎。以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召撫遠大將軍胤禵回京奔喪。誠親王允祉上疏,援例陳請將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

十二月 封允禩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允祥為怡親王,允祹為履郡王,已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為理郡王,以隆科多為吏部尚書。宜太妃稱病坐四人軟榻見雍正帝而受訓斥。始授太監官級,定五品總管一人,五品太監三人,六品太監二人。更定歷代帝王廟祀典,詔《古今圖書集成》一書尚為竣事,宜速舉淵通之士編輯成書。

個人評價

清聖祖玄燁清聖祖玄燁

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
另外,梁啓超、邵力子等人認為,康熙在位時對西方科技很感興趣並且還掌握了很多,但他卻嚴禁自己之外的人學習,因為他擔心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旦傳開,將會極大的動搖以騎射起家的滿清的統治[3],據傳教士張誠(J. F. Gerbillon)的日記,康熙不準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人的衙門里翻譯任何科學文獻。而此舉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衰落。梁啓超說,康熙的科學是用來打擊他人的一個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這位君主,要想成為一切人的品德上的楷范,還有待於更好地信仰基督教,別無他法,可惜,他有耽溺享樂的傾向。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韃靼旅行記》
這位皇帝認為他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又是卓越的數學家,但是,儘管總的說來他對科學以及其它知識懷有興趣,他對音樂一無所知,也幾乎不懂最基礎的數學知識。
——馬國賢(Matteo Ripa)《馬國賢神父回憶錄》

《清史稿》對康熙皇帝的評價是: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立儲緣由

第一,滿洲歷史教訓。康熙帝的曾祖父努爾哈赤、祖父皇太極臨死之前都沒有公開確定並宣布皇位繼承人,努爾哈赤死後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極死後由實力較強的諸王、大臣議立新君。由此引起爭奪大位的事件,幾乎兵戎相見,使政權瀕於分裂的危險。
第二,皇權旗權矛盾。皇權是指皇帝的權力,旗權是指八旗貴族的權力,二者有統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繼承,旗權占主導地位。順治朝由諸王、大臣議立新君的制度開始發生變化。順治帝24歲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從兄弟為繼承人。但他的願望沒有實現。最後由順治帝與孝莊太后、諸王、大臣等商量,決定由皇三子玄燁來繼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藍旗)、鰲拜(鑲藍旗)輔政,皇權與旗權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為的是強化皇權,削弱旗權。
第三,學習漢族經驗。康熙帝學習並接受漢族儒家經典,研究中國曆朝統治經驗,深悉預立儲君有利於皇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是鞏固清王朝統治的頭等政治大事。他開始接受歷代皇位繼承的經驗,特別是明朝皇位嫡長制(正妻長子)繼承皇位的歷史傳統。
第四,平定叛亂所需。當時發生“三藩”之亂,偽托“朱三太子”蠱惑人心,以之為號召,煽動起叛亂,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殺掉吳三桂唯一的兒子、在北京做人質的額駙吳應熊,以喪其志,絕其望;同時,自己也立皇太子,以為身後預作準備,並有壯大聲勢、穩定人心、加強皇權、鞏固統治的作用。
第五,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顯赫,她的爺爺索尼是輔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親噶布喇是康熙朝的領侍衛內大臣,她的叔叔索額圖則官至大學士。赫舍芮氏12歲嫁給玄燁,兩人恩愛,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時因難產而死,年僅22歲。康熙帝與這位早逝的皇后感情很深。舉個例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里氏去世後第三天,梓宮遷於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幾乎每天都去舉哀;後來他親自將梓宮送往昌平鞏華城,從六月到十二月,他去鞏華城34次,第二年又去了24次,第三年去了15次。有學者統計,從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80次。這四年里,每逢臘月二十九,他都去鞏華城陪伴亡靈。母因子死,子以母貴。康熙帝對這位嫡長子格外關愛,決定改變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皇位繼承制度,而實行皇位嫡長繼承制,預立胤礽為儲君。

立儲經驗教訓

作為一代聖主的康熙帝為什麼處理不好儲位繼承的問題?
第一,沒有處理好皇帝與儲君的矛盾。當時處於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向中央集權過渡時期,預立儲君,包括皇帝、滿洲貴族和儲君本人都一時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情況。比如,實行儲君制度,就應當堅持儲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發皇太子與皇帝的權力衝突。皇太子御政,必然從中植成黨羽,與皇權相爭。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繼承制度,建立儲君;另一方面又讓太子領兵從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參與各種軍政事務,其本意是鍛鍊和培養皇子,讓他們為國家建功立業。皇太子權勢的增長侵犯和威脅了皇權。無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現兩個中心,至高無上的皇權受到侵犯。康熙帝事與願違,陷入鏇渦,遭到失敗。
第二,沒有處理好太子與皇子的矛盾。明朝諸王“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清朝諸王“內襄政本、外領師乾”,這樣太子與皇子便發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養教育皇子,卻使他們增長了對權力與財富的欲望。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觀意志所決定的。諸皇子成人之後,賜封世爵,分撥人口,建立府第,設定官署,對內臨政,對外領兵。各自所屬人員又“各庇護其主”,甚而糾集黨羽。這本身就容易與皇權產生某種矛盾。如果設立皇太子,其地位高於諸王,近於皇帝,又必然為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趨複雜。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既是皇帝與儲君矛盾,也是太子與皇子矛盾尖銳化的集中表現。
第三,皇位繼承制度死結。清朝的皇位繼承,無論是漢族嫡長繼承制,還是滿洲貴族公推制,都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也就是沒有跳出“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家天下的窠臼。只有推翻帝制,實行共和,歷史才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清代立儲制,為康熙帝所創,雖思之久遠,卻事與願違。這不是康煕帝無能,而是皇位繼承制結下的苦果。後來雍正帝的“秘密建儲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儲制”,都不能解開皇位繼承制度的死結。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繼承皇位,說明大清皇朝已經走進“家天下”的死胡同。以民主共和製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歷史之趨勢、世界之潮流、時代之必然、民眾之所望。

后妃與子女

后妃

聖祖孝誠仁皇后(1653-1674)-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聖祖孝誠仁皇后(1653-1674)-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1653年11月26日-1674年6月16日),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生於順治十年十月初七日。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后,時年13歲。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祜(早殤);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六子(即廢太子允礽)後因難產去世,享年22歲。葬清東陵景陵。諡號: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1653年-1678年3月18日),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於順治十年。初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皇后,僅半年,於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親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貴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晉升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殤)。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后,次日即去世。葬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生於順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殤;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溫憲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殤;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帝駕崩後,德妃被尊為仁壽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醜刻薨,享年64歲。葬清東陵之景陵。諡號: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年8月20日),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之女。生年不詳。侍奉康熙帝時為庶妃,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辰時生皇十三子怡賢親王胤祥;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丑時生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三十年辛未正月六日寅時生皇十五女和碩敦洛公主。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追謚敏妃,葬景陵妃園寢內。清世宗即位,追尊皇考敬敏皇貴妃,連升兩級,祔葬清東陵之景陵。
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1683年12月3日-1768年4月30日),三品協領祜滿之女。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比康熙帝小三十二歲。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年方十七歲的瓜爾佳氏,冊為和嬪;四十年,生皇十八女,殤;五十七年十二月,晉為和妃。雍正二年六月晉尊為皇考貴妃。乾隆元年十一月晉尊為皇祖溫惠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三月十四日,卒於寧壽宮,年八十六,是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謚曰惇怡皇貴妃,葬景陵雙妃園寢內。
愨惠皇貴妃,佟佳氏(1668——1743),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國舅佟國維之女,孝懿仁皇后之妹,既是康熙帝的表妹,又是妻妹。生於康熙七年戊申八月。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貴妃。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癸亥四月初一薨,享年七十六歲。謚為愨惠皇貴妃。葬景陵雙妃園寢內。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年12月19日),滿洲鑲黃旗人,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生年不詳。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冊為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十子胤礻我;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女,殤;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薨,謚曰溫僖貴妃。葬景陵妃園寢。
順懿密妃,王氏(?——1744),蘇州籍人氏,知縣王國正之女,母黃氏(1640——1709)。康熙二十餘年入侍宮中,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莊親王允祿;四十年生皇十八子胤祄(八歲夭折)。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密嬪,雍正二年六月尊為皇考密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順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享年70多歲。次年同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純裕勤妃,陳氏(?——1754),滿洲鑲黃旗人,二等侍衛陳希閔之女。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十七子果毅親王允禮,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勤嬪。雍正四年二月尊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純裕勤太妃。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乾隆下旨寇摘纓緯,祭酒行禮;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惠妃,納喇氏(?——1733年10月2日),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慶,殤;十一年生皇長子胤禔;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惠嬪;二十年十二月晉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九月奉安於景陵妃園寢。
宜妃,郭絡羅氏(?——1733),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初為貴人,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宜嬪;十八年生皇五子恆親王胤祺;二十年十二月為宜妃;二十二年生皇九子胤禟;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子胤禌。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葬景陵妃園寢。
榮妃,馬佳氏(?-1727年3月28日),員外郎蓋山之女。康熙六年生皇長子承瑞;十年生皇子賽音察渾;十二年生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十三年生皇子長華;十四年生皇子長生;十六年二月生皇三子多羅誠隱郡王允祉;十六年八月被封為榮嬪;二十年十二月與宜嬪、德嬪同時晉為妃。雍正五年丁未閏三月初六日薨,十二月初四日奉安於景陵妃園寢。榮妃是康熙帝第一個皇子的生母,她共生有五子一女,而其中只有皇子胤祉,皇女固倫榮憲公主長大成人。
定妃(1661年-1757年5月24日),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生於順治十八年辛亥正月,比康熙帝小七歲。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履懿親王允祹;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定嬪。雍正二年六月尊為皇考定妃,奉養於履親王允祹的王府。乾隆朝每逢歲時節日必迎入宮,賦詩獻壽,亦稱為宮中盛事。但再未進尊封。定妃九十大壽時,乾隆帝親至府第祝賀。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四月初七日薨,終年九十七歲,為清朝後宮中最長壽的嬪妃,堪稱有清一代后妃之冠。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奉安於景陵妃園寢。
慧妃,博爾錦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尚未冊封,於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為慧妃。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后的妹妹,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時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璣(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當月追封為平妃。
良妃,衛氏(?——1711),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內管領阿布鼐之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她和瓜爾佳氏(惇怡皇貴妃)一同冊封為嬪。後又晉封為良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薨。五十七年二月十七日奉安於景陵妃園寢。
宣妃,博爾錦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成妃,戴佳氏(?——1740),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初進宮為嬪。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淳度親王胤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
庶妃,鈕祜祿氏,滿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殤。卒年不詳。
庶妃,張氏,漢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長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殤。卒年不詳。
庶妃,王氏,漢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殤。卒年不詳。
庶妃,劉氏,漢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殤。卒年不詳。
通嬪,納喇氏(?——1744),監生常保素之女。初為貴人;康熙十四年生皇子萬黼,殤;十八年,生皇子允禶,殤;二十年,生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雍正二年六月,世宗晉尊為皇考通嬪。乾隆九年甲子六月二十三日卒,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
襄嬪,高氏(?——1746),高廷秀之女。初為庶妃,四十年,生皇二十子簡靜貝勒允禕,康熙四十一年,生皇十九子允禝。四十二年,生皇十九女。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襄嬪。十一年丙寅六月二十八日卒,七月十六日奉安。
謹嬪,色赫圖氏(?——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二子恭勤貝勒允祜。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謹嬪。四年己未三月十六日卒,同年九月二十六日奉安。
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三子鎮國公允祁。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戊寅六月初六日卒,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熙嬪,陳氏(?——1737),陳玉卿之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晉尊為皇祖熙嬪。明年丁巳正月初二日卒,同年四月十二日奉安。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初為庶妃,康熙五十五年,生皇二十四子諴親王允秘。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晉尊為皇考白貴人。雍正五年十一月庚午卒,十二月初四日奉安。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追尊為皇祖穆嬪。
僖嬪,赫舍里氏(?——1702),賚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嬪,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卒年不詳,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安嬪,李氏,漢軍正藍旗人,總兵官剛阿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
敬嬪,王佳氏,護軍參領華善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為敬嬪。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
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滿洲鑲黃旗人。康熙十八年生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卒年不詳。
布貴人,兆佳氏(?——1717),參領塞克塞赫之女。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薨。
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生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卒年不詳。
貴人,納喇氏,那丹珠女。
貴人納喇氏,驍騎校昭格女。
貴人,陳氏,陳秀之女。
貴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
新貴人,康熙五十五年二月初五日卒。
馬貴人,康熙五十五年前卒。
尹貴人
勒貴人
文貴人
藍貴人

胤礽(1674-1724,康熙第二子,理密親王)胤礽(1674-1724,康熙第二子,理密親王)

常貴人
尹常在
色常在
路常在
壽常在
常常在
瑞常在
貴常在
徐常在,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卒。
石常在
靈答應
春答應
曉答應,乾隆三十二年葬妃園寢。
慶答應
秀答應
治答應
妙答應
牛答應
雙答應

皇子

愛新覺羅·承瑞(長子,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
愛新覺羅·承祜(次子,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
愛新覺羅·承慶(三子,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四子,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康熙十三年正月)
愛新覺羅·長華(六子,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
愛新覺羅·長生(八子,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康熙十六年三月)
愛新覺羅·萬黼(九子,康熙十四年十月初八-康熙十八年正月)
愛新覺羅·胤禶(十二子,康熙十八年二月二十-康熙十九年二月)
愛新覺羅·胤礻禹(十九子,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康熙二十三年六月)
愛新覺羅·胤禨(二十四子,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六-康熙三十年三月)
愛新覺羅·胤禐(三十三子,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康熙五十二年二月)
以上各子幼殤,未序齒
皇長子,愛新覺羅·允禔(五子,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固山貝子,原名愛新覺羅·保清 。康熙三十七年封直郡王,四十七年革,雍正十二年卒,按貝子例葬。母惠妃
皇次子,愛新覺羅·允礽(七子,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廢太子,後封理密親王,原名愛新覺羅·保成。康熙十四年立為皇太子,四十六年廢,四十八年復立,五十一年復廢,雍正二年薨,追封理親王,諡號密。母孝誠仁皇后

清-胤祉(1677-1732,康熙第三子,誠隱郡王)清-胤祉(1677-1732,康熙第三子,誠隱郡王)

皇三子,愛新覺羅·允祉(十子,康熙十六年二月十九-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一),誠隱郡王。康熙三十七年封誠郡王,三十八年降貝勒,四十八年晉誠親王,雍正二年降郡王,八年復封親王,後革,十年薨,按郡王例葬。母榮妃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十一子,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即雍正皇帝。母孝恭仁皇后
皇五子,愛新覺羅·允祺(十三子,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四-雍正十年閏五月),恆溫親王。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恆親王,雍正十年薨,諡號溫。母宜妃
皇六子,愛新覺羅·允祚(十四子,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幼殤。母孝恭仁皇后;
皇七子,愛新覺羅·允祐(十五子,康熙十九年七月二十五-雍正八年四月初二),淳度親王。康熙三十九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淳郡王,雍正元年晉親王,八年薨,諡號度。母成妃
皇八子,愛新覺羅·允禩(十六子,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雍正四年九月初八),原封廉親王,後廢。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六十一年晉廉親王,雍正四年以罪革。母良妃
皇九子,愛新覺羅·允禟(十七子,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封為貝子。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雍正三年以罪革。母宜妃
皇十子,愛新覺羅·允礻我(十八子,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一-乾隆六年九月初九),輔國公。康熙四十八年封敦郡王,雍正二年以罪革。乾隆二年封輔國公品級,六年卒,按貝子例葬。母溫僖貴妃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允禌(二十子,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初七-康熙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五),幼殤。母宜妃;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允祹(二十一子,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四-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履懿親王。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六十一年晉嘉郡王,雍正元年降貝子,二年降鎮國公,八年封履郡王,十三年晉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薨,無嗣,以乾隆第四子永珹為繼。母定妃

清-胤祥(和碩怡賢親王)清-胤祥(和碩怡賢親王)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二十二子,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怡賢親王。康熙六十一年封怡親王,雍正八年薨,諡號賢。母敬敏皇貴妃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禵(二十三子,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雍正帝即位後,下令其“禎”字改為“禵”),恂勤郡王。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雍正元年晉郡王,三年降貝子,四年革,乾隆二年封輔國公,十二年晉貝勒,十三年封恂郡王,二十年薨,諡號勤。母孝恭仁皇后;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允禑(二十五子,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雍正九年二月初一),愉恪郡王。雍正四年封貝勒,八年晉愉郡王,九年薨,諡號恪。母順懿密妃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允祿(二十六子,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八-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莊恪親王。嗣莊親王博果鐸後(即原承澤親王碩塞後),雍正元年襲莊親王.乾隆三十二年薨,諡號恪。母順懿密妃;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允禮(二十七子,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果毅親王。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晉果親王,乾隆三年薨,無嗣,以雍正第六子弘瞻為嗣,諡號毅。母純裕勤妃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允祄(二十八子,康熙四十年八月初八-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幼殤。母順懿密妃;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允禝(二十九子,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五-康熙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三),幼殤。母襄嬪;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允禕(三十子,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五-乾隆二十年正月初九),簡靖貝勒。雍正四年封貝子,八年晉貝勒,十二年降輔國公,十三年復封貝勒,二十年卒,諡號簡靖。母襄嬪;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允禧(三十一子,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一-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慎靖郡王。雍正八年封貝子,即刻晉貝勒,十三年晉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薨,無嗣,以乾隆第六子永瑢為嗣,諡號靖。母熙嬪;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允祜(三十二子,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初三-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恭勤貝勒。雍正八年封貝子,十二年晉貝勒;乾隆八年卒,諡號恭勤。母謹嬪;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允祁(三十四子,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七),郡王品級誠貝勒。雍正八年封鎮國公,十三年晉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貝子,四十二年降鎮國公,四十五年晉貝子,四十七年晉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銜,五十年卒,諡號誠。母靜嬪;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祕(三十五子,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諴恪親王。雍正十一年封諴親王,乾隆三十八年薨,諡號恪。母穆嬪;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

皇女

皇長女(康熙七年十一月初二-康熙十年十月,1668年-1671年),母庶妃張氏,與四女同母。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
皇二女(康熙十年三月初九-康熙十二年二月,1671年-1673年),母端嬪董氏。康熙十年三月初九日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雍正六年四月十二,1673年-1728年),母榮妃馬佳氏,與長子承瑞、四子賽音察渾、七子長華、八子長生、十子胤祉同母。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日生,康熙三十年(1691)元月受封為和碩榮憲公主,嫁給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待氏烏爾袞,時年十九歲。康熙四十八年(1709)公主受封為固倫榮憲公主。雍正六年(1728)四二十一日去世,時年五十六歲。·烏爾袞系巴林部札薩克多羅郡於鄂齊爾的次子,其母是清太宗皇太極之五女淑慧長公主。康熙四十三年(1704)烏爾袞襲巴林部札薩克多羅郡王,康熙十八年(1719)從征康熙,六十年(1721)車子軍。
皇四女(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康熙十七年,1674年-1678年),母庶妃張氏,與長女同母。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1674年-1710年),母布貴人兆佳氏。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六日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受封為和碩端靜公主。同年十月嫁給喀喇沁部蒙古杜凌王之次子噶爾臧。康熙四十九年(1710)三月卒,時年三十七歲。·噶爾臧,烏梁罕氏。康熙四十三年(1704)襲喀喇沁杜凌郡王。康熙五十年(1711),因罪削爵。康熙六十一年(1722)去世。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康熙十八年五月二十七-雍正十三年三月,1679年-1735年),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與十一子胤禛、十四子胤祚、二十三子胤禵、九女、十二女同母。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二十七日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時年十九歲,受封為和碩公主,嫁給博爾濟吉持氏喀爾喀郡王敦多布多爾濟。康熙四十五年(1706)受封為和碩恪靖公主。雍正二年(1724)晉封為固倫恪靖公主。雍正十三年(1735)卒,時年五十七歲。母貴人郭絡羅氏。·敦多市多爾濟系多羅郡王噶勒丹多爾濟之長子。康熙三十一年(1692)襲札薩克多羅郡王。康熙三十九年(1700)晉襲和碩親王襲土謝圖汗。四十一年(1702)降郡王。雍正元年(1723)復封親王。乾隆八年(1743)去世。
皇七女(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康熙二十一年八月,1682年6月-8月),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與十一子胤禛、十四子胤祚、二十三子胤禵、九女、十二女同母。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
皇八女(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1683年6月-閏6月),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二-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初一,1683-1702),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與十一子胤禛、十四子胤祚、二十三子胤禵、九女、十二女同母。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八歲時受封為和碩溫憲公主,嫁給佟氏舜安顏。康熙四十一年(1702)七月卒,時年二十歲。雍正元年(1723)三月追贈為固倫溫憲公主。·舜安顏是佟國維之孫。康熙四十八年因黨附胤禩,削其額駙,禁錮於家,後釋免。雍正二年(1624)總督三凌班務,授領侍衛內大臣。是年去世。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四,1685-1710),母通嬪納喇氏。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十六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十二歲時受封為和碩純愨公主。是年嫁與蒙古博爾濟吉持氏喀爾喀台吉策凌。康熙四十九年(17l0)卒,時年二十六歲。雍正十年(1732)因策凌軍功追贈為固倫純愨公主。死後葬於京師郊外,後與策凌合葬。公主與策凌所生子成袞札布初被封為世子,策凌去世後襲爵為札薩克親王兼盟長。·策凌是元太祖成古思汗二十世孫。康熙三十-年(1692),其祖父丹律攜他自居地塔米爾投歸清朝.玄燁十分高興,授其為輕騎都尉留居京師入內廷學習。康熙四十五年與公主成婚,授和碩額駙,並賜貝子品級。奉命回駐塔米爾舊地.擊敗準噶爾兵入侵。康熙五十九年(1720)從傅爾丹多次擊敗準噶爾兵,授札薩克。雍正元年(1723)特詔封為多羅郡王。雍正二年(1724)駐守阿爾泰。雍正五年(1727)偕內大臣四格等赴楚庫河與俄羅斯使節瓦薩立石定界簽訂“布連斯奇條約”。雍正九年(1731)大敗準噶爾軍獲鄂登楚勒大捷,晉封為和碩親王。賜銀萬兩,又授其為喀爾喀大札薩克。雍正十年(1732)又獲光顯寺大捷,賜號超勇親土,晉封固倫額駙。雍正十一年(1733)為定邊左副將軍進駐科布多。乾隆元年(1736)駐兵烏里蘇雅蘇台。乾隆六年(1741)清廷從土謝圖汗部分出二十旗賜予他,統稱賽音諾額部。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入祀京師賢良祠。
皇十一女(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康熙二十五年五月,1685年—1686年),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與十八子允礻我同母。康熙二十四年(1685)九月二十七日生,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即殤。
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康熙三十六年三月,1686年—1697年),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與十一子胤禛、十四子胤祚、二十三子胤禵、九女、十二女同母。康熙二十五年(1686)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卒,時年十二歲。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1687-1709),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與二十二子胤祥、十五女同母。康熙二十六年(1687) 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十歲時受封為和碩溫恪公主。是年嫁與博爾濟吉持氏蒙古翁牛特部杜凌郡王倉津。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月公主去世,時年二十三歲。·倉津是蒙古翁牛持部札薩克多羅杜凌郡王畢里哀達齎次子,初名班第,賜名倉津。康熙三十二年(1693)襲封郡王。雍正五年(1727)以擅請準噶爾使入藏熬茶奪淪罪削職。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初七-乾隆元年,1689-1736),母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八歲時受封為和碩愨靖公主。是年嫁與散秩大臣一等男孫承運。乾隆元年(1736)卒,時年四十八歲。·孫承運系振武將軍甘肅提督孫思克之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襲父遺爵,封為一等男,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年正月初六-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三,1691-1709),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與二十二子胤祥、十三女同母。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六日生,受封為和碩敦恪公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八歲時嫁與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持氏台吉多爾濟。康熙四十八年(1709)卒,時年十九歲。·多爾濟於康熙五十八年(17l9)因罪革額駙,仍給台吉品級。康熙五十九年(1720)去世。
皇十六女(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康熙四十六年,1695年—1707年),母庶妃王氏。康熙三十四年(1695)十月二十一日生。康熙四十六年(1707)殤,時年十三歲。
皇十七女(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康熙三十九年,1698年—1700年),母庶妃劉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二月十二日生;三十九年(1700)十一月殤,時年三歲。
皇十八女(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1701年),母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康熙四十年(1701)十月十八日生,不久即殤。
皇十九女(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康熙四十四年二月,1703年—1705年),母襄嬪高氏,與二十九子胤禝,三十子胤禕同母。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1705)二月殤,時年三歲。
皇二十女(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1708年),母庶妃鈕祜祿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月初九生,十二月即殤。

養女

固倫純禧公主(康熙十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六年十二月初七,1671-1741),清聖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康熙十年(1671)十月二十八日生。撫養宮中。康熙二十九年(1690)二十歲時封為和碩純禧公主。是年嫁與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持氏台吉班第。班第系科爾沁郡王奇他持之從孫。累官內大臣、都統、右翼前鋒統領。雍正四年(1726)卒。乾隆十八年(1753)追謚恭勤。康熙三十一年(1692)即公主嫁後的第三年,為其設護衛長史,視貝勒制。雍正元年(1723)二月晉封為固倫純禧公主。班第卒後,公主居京師。乾隆六年(1741)十二月初七日去世,時年七十一歲。

兄弟姊妹

皇子
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母為庶妃巴氏
皇次子,愛新覺羅•福全,裕憲親王,母為寧愨妃董鄂氏
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皇四子,榮親王,未取名,幼年逝,母為孝獻端靜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母為庶妃陳氏
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母為庶妃唐氏
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純靖親王,母為庶妃鈕氏
皇八子,愛新覺羅•永乾,母為庶妃穆克圖氏

皇女
皇長女(1652~1653),順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陳氏,順治十年十月殤
皇二女和碩恭愨長公主,母庶妃楊氏
皇三女(1653~1658),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順治十五年三月殤
皇四女(1654~1661),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烏蘇氏,順治十八年三月殤
皇五女(1654~1660),順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殤
皇六女(1657~1661),順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順治十八年二月殤
養女
和碩和順公主,13歲時下嫁尚之隆,承澤親王碩塞之二女,其母為納喇氏
和碩柔嘉公主,12歲時下嫁耿聚忠,安郡王岳樂之第二女
固倫端敏公主,18歲時下嫁博爾濟吉持氏班第,簡親王濟度之第二女

有關著述

介紹幾本有關康熙的書籍。
1、孟昭信的《康熙皇帝》
這本書出的比較早,近來還在重版,而且不止一個出版社出版過。它是一本對康熙的文治武功詳細介紹的不可多得的書籍。關於康熙朝的大事如鋤鰲拜、平三藩等都有很細緻的記載,並且對事情的起因過程結果都照顧到,康熙在這些事件中的表現做法也描寫的很到位,沒有誇大也沒有偏頗,是很客觀的一本介紹康熙歷史的好書。
2、楊珍的《康熙皇帝一家人》
分為大陸版和台灣版,大陸版的是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台灣的是遠流出版社出版的,比大陸的要厚,分上下兩冊,裡面的基本東西都一樣,只是台灣的增加圖片和附錄更詳細一些。這本書又題目便可以知道,是對康熙的家人進行的詳細的介紹。上到他的祖母,下止外戚,甚至是和皇家關係密切的蘇麻拉姑,剖析了康熙和他的家人之間的種種關係,還有流露出的親情愛情。大家比較關注的康熙的寵妃愛後,以及名聲比較響的幾個奪嫡的兒子們,都有精彩的描述。了解康熙的家人,此書是第一等的不可或缺。
3、徐廣源的《清東陵史話》
這本書有兩個版本,有紫禁城出版社出的,還有新世界出版社出的,私下比較喜歡紫禁城出的封面。
想要了解康熙的身後嗎?清東陵的景陵是你繞不過去的。本書對於清東陵中的沒個皇帝陵、皇后陵和妃園寢都有詳細的考察和分析,既有關於這些人物的基本介紹,還有他們死後的哀榮恥辱以及安葬位置,並對一些迷團類的問題有作者自己獨到的見解。強烈推薦。
4、陳捷先的《康熙寫真》
題目看起來很時尚,文章也是耳目一新。看起來仿佛是一本隨筆小品的東西,卻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一個多側面的新鮮的康熙,一個聖君和自然平凡的康熙,一個有著再普通不過的喜怒哀樂的康熙,深入淺出,大學者的歷史漫步,清新有趣。另:大陸版是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的,頗耐探討的一本好書。
5、白晉(法) 《康熙皇帝》
這本書,其實是法國傳教士白晉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一份報告。
現在單行本看到的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很薄的小冊子,深藍色的封皮。
白晉作為傳教士來中國,後來因為他的先進的科學知識而吸引可康熙並被信任,和康熙接觸比較近距離,因此報告中關於康熙各方面的活動,都是他耳聞目睹的,比較可信,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的思想上的差異,所以白晉對某些歷史事件的分析也並不完善。但這畢竟是一本非官方的、外國的史書資料,為尊者諱的毒並不深,所以還是很值得一讀的。看看當時人眼中的康熙,增加點我們的幻想。

重要政績

重要政績: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討伐準格爾葛爾丹﹔組織人才整理和編輯“康熙字典”。

康熙帝子嗣

康熙帝是歷史千古一帝,其多子多女也被後人所論道,並成為了諸多影視作品的背景時代出現,《宮》《步步驚心》等是其經典作品。
早殤未排序: 愛新覺羅·承瑞,4歲殤 愛新覺羅·承祜,2歲殤 愛新覺羅·承慶,2歲殤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蒙古名) 愛新覺羅·長華,當日殤 愛新覺羅·長生, 2歲殤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 皇三子 愛新覺羅·胤祉 皇四子 愛新覺羅·胤禛
皇五子 愛新覺羅·胤祺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礻我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禌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禕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禧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祁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祕

中國皇帝分類導航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上古三皇五帝時代至夏、商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稱為“帝”,如黃帝帝嚳帝堯帝紂等。從周朝起,改稱為“王”,如“周武王”、周平王等。秦朝建立後,因嬴政認為功績“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而創立“皇帝”一詞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謂,自此以後“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此後兩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即“天子”)的稱呼。
秦朝皇帝漢朝皇帝晉朝皇帝隋朝皇帝
唐朝皇帝宋朝皇帝元朝皇帝明朝皇帝
清朝皇帝遼國皇帝金代皇帝西夏皇帝
北魏皇帝南朝齊皇帝南朝宋皇帝三國皇帝
南朝梁皇帝南唐皇帝南朝陳皇帝北燕皇帝
北齊皇帝北周皇帝東魏皇帝西魏皇帝
少數民族皇帝亡國皇帝中國廢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