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釋義】完:完整無缺;璧:古代一種扁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器;趙:趙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國送回趙國邯鄲。後來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本人。

成語典故

完璧歸趙歷史典故
完璧歸趙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邯鄲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邯鄲城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么辦。

當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么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么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么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么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邯鄲。”(原文是“完璧歸趙”)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鹹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裡接見他。藺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璧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伙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裡,怎么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邯鄲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么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客棧,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邯鄲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鹹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鄲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裡,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

結果,還是讓藺相如回邯鄲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璧,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後,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現代翻譯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邯鄲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裡。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倖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么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邯鄲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裡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裡。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邯鄲城。

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藉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係。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邯鄲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邯鄲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深層解讀

“完璧歸趙”的真正贏家是秦國

藺相如智斗秦王,和氏璧有驚無傷。這段故事就是我們常說的“完璧歸趙”。

很長時間以來,大家一直在讚揚藺相如的外交成果,但對於秦昭王為什麼要和氏璧這個問題卻有所忽略。秦昭王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國王,在位半個多世紀,開疆拓土,銳意進取,一直致力於擴大秦國的版圖,從來都是他占領別人的城池,從來沒有過他將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同時,秦昭王幾乎沒有聲色犬馬的愛好,對於所謂的玉器古玩也從來沒有表現出多大的興趣。這次他為什麼一反常態,要用15座貨真價實的城池來換取一塊無用的和氏璧呢?

顯然,這是秦王給趙王出的一道政治思考題,明眼人一看就應該知道這其實是在挑逗趙國,為的就是考驗一下趙國對於秦國的政治態度。如果你趙國不予理睬,說明趙國底氣比較足,實力比較強,領導人鬥爭意志比較堅定,那秦國就應該對趙國避讓三分了。反之,如果我這道思考題給你趙國帶來了困擾,那就說明趙國對於秦國心存畏懼,趙國的領導人已經未戰先怯,這將成為秦國制訂未來外交政策的重要參考。

那么,秦昭王測試的結果如何呢?

那就是,你趙國對於我秦國的要求,根本沒有拒絕的勇氣。我想要和氏璧,你趙國不是乖乖地送來了嗎?並且,藺相如所謂的一番痛斥,更是給秦王提供了明確的印證。

藺相如在不經意中泄露了什麼秘密呢?

藺相如曾經義正詞嚴地痛斥秦昭王,你的使者到了趙國,傳達了你想以城池換和氏璧,這個信息在趙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之後,趙國內部如何恐懼,趙王如何低姿態等,都被藺相如一五一十地透露了出來。這些對於秦昭王來說已經足夠,測試的目的也已達到。由此,他已能充分斷定,趙國內心對於秦國充滿了恐懼。沒有了趙武靈王的趙國已經是紙老虎。

這番測試,表面上看秦昭王被藺相如搶白了一番,特別沒有面子,但事實上,秦昭王才是真正的贏家,因為他通過趙國的反應,已經巧妙地測試出趙國對於秦國的態度。與此相比,藺相如所謂的怒髮衝冠,所謂的慷慨激昂,簡直不值一提。

所以,第二年,在趙國還陶醉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虛幻勝利之中時,秦國的軍隊就過來了。公元前281年,秦攻趙,拿下了石城(今河南林州東南);公元前280年,秦再攻趙,殺兩萬人,攻陷代郡(今河北張家口蔚縣)。這些都是發生在完璧歸趙之後不久的事情,而在完璧歸趙之前,秦趙之間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更不用說秦國攻取趙國城池的重大事件了。

原文

完璧歸趙完璧歸趙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選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詞語辨析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物歸原主。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徵暴斂。

押韻詞:活蹦亂跳、枝葉碩茂、荒淫無道。

造句:我借了別人的東西,如今完璧歸趙了。

相關人物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成語示例

完璧歸趙完璧歸趙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藺)相如曰:‘大王必無其人,臣願奉璧以往。若城入於趙,臣當以璧留秦;不然,臣請完璧歸趙。’”

“女故無利心,只求偽飾外觀,終當完璧歸趙耳。” (清·采蘅子《蟲鳴漫錄》第一卷)

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我知道這本書是你珍愛的東西;我一定注意保護,不出一個月,我一定完璧歸趙。

我今天要去舞會,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歸趙。

此番出自工薪層集郵者之口的言論,似乎成為另一主拍人劉開文木槌下那組數字的註腳:參拍郵品210餘件,二分之一強完璧歸趙。

戰國時,楚國的屈原作《離騷》等詩篇,發揮他的愛國思想,藺相如用完璧歸趙表達他的愛國思想,信陵君用大敗秦師表達他的愛國思想。

相關小傳

完璧歸趙完璧歸趙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名相,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藺相如為人機智勇武,有遠見,善謀斷,為趙國抵禦強秦、壯大國勢立下了汗馬功勞。據當地傳說,藺相如自幼習武,臂力過人。藺相如好讀書,求上進,樂於助人。他見小夥伴們因家貧無力讀書,便把自己所學悉數教授給他們,人都稱之為“藺先生”。趙惠文王時期,藺相如做了宦者令繆賢門下的食客。“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這兩個成語,就源自於他的事跡。

中國歷史典故

泱泱大國,朗朗乾坤,五千年華夏沃土,哺育龍之傳人;八百代炎黃子孫,共築盛世長城。黃河長江,巨浪滔滔,崑崙珠峰,聳入雲霄。一曲《大中華賦》,多少餘音繞樑!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在這古老的文明之邦,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大唐盛世……靖康之恥……康乾之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