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開江縣地處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是達州市的一個農業縣。開江歷史悠久,南北朝兩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置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開江物產豐富,境內已探明礦產有20多種,其中天然氣、煤、石灰石穿了嚴情量大,尤其是正在開發的享譽世界的沙罐坪汽油、溫杜黃汽油遍布縣境內,和總儲量在2600億立方米以上,旅遊資源豐富,有始建於唐朝的古剎寶典金山寺,有富含多種礦物質具有保健醫療功用的雙飛溫泉,有波光艷的寶石湖水庫。縣境內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多種農作物,素有“川東小平原”之譽。
開江素有文化縣的美譽。古有新寧八景,今有兩湖(寶石湖、明月湖),兩山(金山寺、峨城山)、兩塔(寶泉塔、文筆塔)、兩坊(任市陽牌坊、胡氏節孝坊)、一泉(飛雲溫泉)、一溶洞(白岩洞)。縣內自然、人文景觀,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開江的文化渡遠流長,從古到今出了不少文化、教育、科技人才。廣大文藝工作者躊躇滿志,昂揚奮發,筆耕不輟,新作選出。單是創作長篇小說的縣內作家就湧現出何世進、鄭本高、彭啟羽、武禮建等十餘人之眾,並與在蓉城的雁寧、孫建華、孫和平為代表的開江籍作家群密切配合,遙相呼應,形成了一支引人注目的文學策略軍。校園文化更是異率突起。業餘文學創作蓬勃發展。音樂、美術、書法、攝影、表演人才倍出,參展、演出文藝作品成績斐然。各類作品在各種報刊接連發表,乃至九十年代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業。清末民初,開江文娛活動一般在春節期間民間舉辦傳統文娛節目。“五.四”運動後,教育界人士興辦文化事業,民眾文化逐漸興起。
解放初期,在中國共產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引下,文學創作得到發展,城鄉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大躍進”期間,民眾文化反映在傾的題材盛極一時,為浮誇風起了催化作用。“文化大革命”中,“高、大、全”、“假、大、空”的文化藝術,為極左路線推波助瀾,文化生活十分單調。1978年後,以文化館、站為中心的民眾文化活動非常活躍;文學、美術、攝影作品形式多樣,內容新穎。圖書平均年發行量約177萬冊,平均年出借28982次;電影、電視正在普及,民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到1999年,縣、鄉、村、社4級文化網路已經形成。同時,城鄉廣播網路建設加快,開通了“加密電視”節目,有10個鄉鎮開通了光纖電視,使92%的鄉鎮、四分之一的村、一百分之一的用戶能收看到中央及部份省會信號質量較高的電視節目,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另外80年代末期以來,全縣形成了一支以創作長篇小說為火車頭的文學藝術隊伍,2O余名中青年作者,年年都有新作佳鉤。近年推出長篇小說《無法悲傷》、《都布放牛》、《激情山水》、《公位私情》、《下海女人》等成.為影響遍及全國各地的暢銷書。中國畫油川悠遠》參加1997年在紐約舉辦的“第一屆世界書畫藝術大賽”,榮獲優秀獎。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以來,在國家和省市級報刊發表的文藝作品1600餘件,獲國際獎1件,國家級獎25件,省級獎51件,由國家出版社正式出版長篇小說51部,詩歌、散文集5部,音樂、舞蹈、戲劇、小品、曲藝、演講等在省、市獲獎作品計92件。
行政區劃
開江縣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縣人民政府駐新寧鎮,截至2013年,開江縣轄10鎮10鄉,194個行政村,21個社區居委會、1512個村民組。開江縣轄10個鎮(新寧、普安、任市、回龍、天師、永興、講治、甘棠、廣福、沙壩場)、10個鄉(騎龍、長田、新太、靈岩、梅家、長嶺、新街、靖安、拔妙、寶石)。
歷史沿革
開江歷史悠久,公元553年(南北朝西魏廢帝二年),設定新寧、蛇龍2縣,屬東關郡、隸開州(郡、州駐地在今開江縣境)。
583年(隋開皇三年),廢新寧、蛇龍,入石城縣(後更名通川縣,今達縣境)隸屬通州;619年(唐武德二年),復置新寧縣,隸屬山南西道通州。
1371年(明洪武四年),新寧縣併入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隸屬夔州府;1381年(十四年),復置新寧縣,隸屬夔州府。
1668年(清康熙七年),新寧縣再次併入梁山縣,仍屬夔州府;1729年(雍正七年),復置新寧縣,隸屬川東道夔州府;1734年(十二年)改屬川東道直隸達州;1802年(嘉慶七年),直隸達州升為綏定府,府轄新寧。
民國二年(1913年),廢綏定府,新寧縣直隸川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8月),新寧縣(與湖南省新寧縣同名)更名為開江縣,隸屬東川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直屬四川省政;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劃歸四川省第15行政督察區管轄。
1949年12月10日,開江解放,隸屬川北區達縣分區;1952年10月,隸屬四川省達縣專區;1968年9月,隸屬達縣地區;1993年7月,隸屬達川地區;1999年12月,隸屬達州市。
2003年5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16號)批覆開江縣:撤銷明月壩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新寧鎮,鎮人民政府駐新寧鎮小南街11號。撤銷寶塔壩鄉、楊柳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普安鎮,鎮人民政府駐普安鎮十字街22號。撤銷嚴家鄉、白楊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甘棠鎮,鎮人民政府駐甘棠鎮天子街112號。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開江縣地處四川省東部,大巴山南麓,位於渠江支流明月江的兩大源頭白岩河、新寧河流經之地。西接達川區,北依宣漢縣,東、南與重慶市開州區、梁平區相連。開江縣域介於東經107°42′至108°05′、北緯30°47′至31°15′之間。東西寬36.5千米,南北長51.5千米,全境幅員面積1032.55平方千米。地形地貌
開江縣地處川東平等嶺谷褶皺區,屬大巴山向南延伸的丘陵體系,由三背斜低山夾兩向斜丘陵組成。受地質構造和岩性控制,形成了我縣多樣類型、多層結構的褶皺剝蝕--侵蝕低山丘陵嶺谷地貌。按其成因、地表形態、切害深度、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差,劃分為平壩、台地、低丘、高丘、低山、低中山、山原等7種類型,有沖積土、紫色土、黃壤土和水稻土等四個土壤類型,其中沖積土面積0.42萬畝,由紫色沖積母質形成,分布淺丘與寬谷地區的溪河兩岸,是糧油高產區之一;紫色土面積24.4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7.6%,分布於部分丘陵、低山,是旱糧中高產區及經濟作物主產區。土壤養分含量為:有機質0.58~2.3%,全氮0.05~0.16%,全磷0.04~0.15%,全鉀1.8~26%,鹼解氮32~122ppm,速效鉀28~110ppm,PH值5.6~7.8。
河流水系
開江縣境內有溪河105條,總長360公里,主要河流4條即新寧河、白岩河、任市河和拔妙河,屬長江主要支流渠江流域片區。全縣共修建各種水利工程4246處,其中水庫22座,水庫水面756.2公頃,年蓄水能力9283萬立方米。特別是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於八十年代初開始實施以來,目前已開展了19條水域的綜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縣建電力提灌站62處,機灌站108處,蓄水提水能力0.9237億立方米,有效灌面1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0%,保灌面積12.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0%以上。
氣候
開江縣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7.2℃,最低氣溫為16.1℃;月平均氣溫最熱月7月為27.1℃,最冷月1月為5.4℃;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9.8℃,最低氣溫-5.5℃;≥0℃積溫6101.4℃,≥10℃積溫5226.2℃。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為1259.4mm,最多年為1607.9毫米,最少年為935.8毫米。其中70%集中在5-9月;降雨在地區分布上是東北向西南遞減,即東北的梅家、沙壩、寶石、講治雨量較多;拔妙、長嶺、廣福次之為1250毫米左右;天師、騎龍、普安、永興、靖安、任市、新街及西南地區雨量較少,為1200毫米。年平均日照1386.6小時,占可照時數的31%,無霜期282.6天。年總輻射量91.71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輻射量46.69千卡/平方厘米。年內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季少霜雪,春季氣溫回升快,夏季雨量充沛,秋季降溫較慢,同時是農業綜合開發和退耕還林示範縣和退耕還林項目實施縣,污染較少,森林覆蓋率高,氣候、生態環境十分良好。
土壤
開江縣土壤面積有103300公頃,非適宜農業土壤面積56868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55.05%,農業土壤面積46432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44.95%。農業土壤又分為3個土類、6個亞類、13個土屬、53個土種、67個變種。3個土類分別為沖積土277.78公頃、紫色土16304.09公頃、黃壤土769.09公頃。
資源
概況
開江物產豐富,境內已探明礦產有20多種,其中天然氣、煤、石灰石穿了嚴情量大,尤其是正在開發的享譽世界的沙罐坪汽油、溫杜黃汽油遍布縣境內,和總儲量在2600億立方米以上,旅遊資源豐富,有始建於唐朝的古剎寶典金山寺,有富含多種礦物質具有保健醫療功用的雙飛溫泉,有波光艷的寶石湖水庫。縣境內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多種農作物,素有“川東小平原”之譽。
開江縣是一個“七山微水三分田”以林業為屏障的農業縣。86年完成綠化栽植任務,92年實現基本綠化達標,95年成為全省首批“長防林”工程建設竣工達標縣,98年又完成了全縣綠化階段目標,昔日的荒山禿嶺,如今已是鬱鬱蔥蔥。99年“天保工程”、“退耕還林”試點工程相繼啟動,又為開江縣的林業建設增加了新的活力。如今全縣有林業用地面積43.2825萬畝,占幅員總面積的28.02%,有林地面積32.454萬畝,活立木總蓄積1250867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3.8%,人均占有森林面積0.6畝,蓄積2.3642立方米。
礦產資源
開江縣境內共發現礦種16個,主要有能源礦產煤、天然氣,其次為非金屬原材料礦產石灰岩、砂岩、頁岩、河砂石、石膏,黑色金屬有菱鐵礦,非金屬礦產有磷灰石、鹽、土硝、耐火粘土、泡砂石,水汽礦產有地熱礦泉水。能源礦產資源總量豐富,全縣已查明煤、天然氣儲量占礦藏總量的90%以上。境內建築用的灰岩、砂岩、頁岩、石膏等非金屬建築材料,分布廣,但研究程度低,開採規模小,零星分布於境內各鄉鎮。金屬礦產中的菱鐵礦,是和煤相伴而生,規模小,品位低。
生物資源
開江縣境內有喬木、灌木、藤木、草木等各種植物700多種以及蕨苔、苔蘚、地衣等植物。竹木植物有慈竹、楠竹、白甲竹和松柏杉等50多個品種。觀賞植物有君子蘭、夜來香、黃桷蘭等72個品種。藥用植物有野生藥材500餘種。稀有植物有銀杏、紅豆、香樟、楠木、香樁、水杉、桂花、山茶花等。
境內獸類只有黃羊、獐子、麂、狐狸、野兔等20餘種。鳥類有野雞、野鴨、畫眉等30餘種。蛇蟲類有烏梢蛇、菜花蛇。還有密蜂、蜻蜒等。水生動物有魚、蝦、蚌、鱉、蟹、龜、蛙、螺等。
經濟概況
綜合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億元,增長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億元,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5億元,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8億元,增長13.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86億元,增長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0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9446元,增長13%。
第一產業
2011年,開江縣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406603萬元,增長3.5%。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1813公頃,比上年增加63公頃,其中小麥種植面積7133公頃,減1公頃;水稻14423頃,增0.4%;玉米8605公頃,增0.1%;薯類17570公頃,增2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298公頃,增1.0%;蔬菜種植面積9499公頃,增2公頃。全年糧食產量280487噸,比上年增產2700噸,增長1.0%全年畜牧業總產值211910萬元,增長3.7%,畜牧業產值比重52.12%;全年肉類總產量達79215噸,增長3.6%。其中豬、牛產量分別達到45929噸、2393噸,分別增長4.5%、0.4%,羊肉產量為2821噸,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100公頃,年末森林覆蓋率35%。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3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達14340公頃。
第二產業
2011年,開江縣全部工業增加值282364萬元,增長29.3%,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7.9%。其中4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57000萬元,增長23.7%。完成銷售產值429565.8萬元,增長44.65%;產銷率99.3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17137.4萬元,增長25.11%;實現利稅32942.7萬元,增長27.45%。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7552萬元,增長18.5%。全縣共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7戶,實現增加值39498萬元,增長16.5%;利潤8616萬元,增長19.7%。[5]
第三產業
2011年,開江縣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504萬元,同比增長18.1%。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分別增長31.5%、10.3%;批發業中的零售額增幅達113.5%,高於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平均水平95.4個百分點;緊住宿業的中零售額增幅為65.7%,高於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平均水平47.6個百分點。
人口民族
2011年,開江全縣公安戶籍總人口為60.3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85萬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為12.5‰,死亡率為6.98‰;自然增長率為5.52‰,計生率為84.92%。開江縣屬散雜居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總人口520人,380戶,全縣有藏族、滿族、回族、土家族等26個族別。
交通
截至2011年,開江縣公路總里程1608.17公里,其中省道廣開路70.636公里,縣道168.356公里,鄉道445.785公里,村道917.907公里,專用公路5.487公里,基本實現了100%的鄉鎮通油(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6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每萬人擁有農村公路26.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擁有農村公路155.68公里,居達州市前列。
達萬高速公路於2009年開工建設,起於達州市魏興鎮,經羅江、開江,止於川渝界,全長63.9公里,開江段總里程33.7公里,途經長田鄉、回龍鎮、普安鎮、新寧鎮、講治鎮和寶石鄉,採用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於2012年內建成通車。
達萬鐵路西起達州市,東至重慶市萬州區,全長156.8公里,開江段17公里,途經靖安鄉、任市鎮和新街鄉,於2010年進行電氣化改造和擴能升級,線路設計時速為80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清代,縣內設有縣學、書院、義學、社學和私塾。
光緒二十八(1902)縣矗峰書院改為官立高等國小堂,創立縣內第一所國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鄉場相繼興辦初級國小堂和兩等國小堂。
民國初年,國小堂一律改為國民學校。民國時期縣人升入高等學校有377人,國外留學21人。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中共黨員宋更新在永興鄉區立國小任教期中,分批組織30多名青少年赴延安投身革命。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下年,縣有公辦完中1所,國中1所,私立國中2所,高中學生250人,國中學生1802人;國小84所,共有學生12586人,另有私立薛氏宗祠初小1所。
1952年,工農子女入國小數占學生總數的84%。
1958年,在校中國小生由34062人增加到50193人,增長47.35%。
至1962年,國小生壓縮48.71%,降到1952年的水平;中學生壓縮51.17%,低於1953年的水平;民辦中、國小停辦。
1977年,國小附設國中班,增加到74所,國中招收新生11756人,比上一年增加33%;高中招收新生2256人,比上一年增加1.51倍。
1984年,開江縣成為全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縣之一。
1996年,開江縣成為達州市第一批“兩基”達標縣。
2013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56所,其中高完職中8所,單設國中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中心校、完小26所(下轄128所),教師進修校、特殊教育學校、示範幼稚園、民辦職業學校各一所,在校學生近10萬餘人,在編在崗教職工4137人。
開江縣先後榮獲“全國普九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縣”、“省素質教育實驗縣”、“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省教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市法制教育先進集體”等稱號。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開江縣共有衛生機構26個(不含個體診所),其中醫院、衛生院23個(不含非建制鄉衛生院),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全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執法監督所(局)1個。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086人,衛生機構病床數969張。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1‰,產婦住院分娩比例為92.4%,較2010年上升7個百分點。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開江拗棒是產生並流傳於開江縣新寧鎮和普安鎮的獨具特色的一種民間表演。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開江新寧鎮和普安鎮,幾乎每年春節都有拗棒上街表演。“文革”期間,拗棒被封禁,八十年代初,在普安鎮的一次表演後,日益豐富的現代娛樂方式使拗棒銷聲匿跡20年。2005年,為了搶救高度瀕危的拗棒,縣文化館和新寧鎮政府共同努力,再次讓它上街面世。2007年3月1日,開江拗棒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優特產
開江豆筍
開江特產豆筍又名豆筋,是以黃豆為原料經過十幾到工序提煉而成。
據《開江縣誌》記載,開江豆筍工藝技藝源於清朝初年,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2008年被達州市文化局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旅遊資源
開江縣旅遊資源豐富,有始建於唐朝的古剎寶典金山寺,有富含多種礦物質具有保健醫療功用的雙飛溫泉,有寶石湖水庫等。境內有金山寺、飛雲溫泉、任市陶牌坊、寶塔泉、寶石湖、白岩洞、峨城山等20多處旅遊景點。
開江文筆塔
開江文筆塔在四川盆地東部,大巴山南麓的開江縣境內。開江“八景”之一的筆塔,位於縣城南6公里的文山美女峰頂。
開江任市陶牌坊
任市陶牌坊位於開江縣城南35公里的任市鎮街口,始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是清朝廷誥援清制五品奉政大夫張九封為其妻妾所建。牌坊坐南進北,四柱三門牌樓式建築。
金山寺
金山寺位於開江縣縣城8公里普安鎮玉皇觀村金山山腰,背倚金峰,面臨撫河,因所坐落的山丘貌似“金”字而得名。
據文獻及寺存碑刻記載:金山寺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古名伽蘭寺。明正德六年(1496年)毀於兵亂,清康熙、乾隆年間,德岸法師募資重修擴建,其弟子普濟曾募鐫經版刻印佛經,遂成禪林寶剎。
風土人情
開江人修房造屋歷來都很講究,尤其農村,傳統上一定要請風水先生。農村的風水先生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他們的職責也不是完全沒有科學性,他們的實際任務是幫助主人選擇理想的房址、看地形,確定房屋的朝向,各部分的布置,擇定動工日期,主持開工典禮。主人則對風水先生的話言聽計從,因為在迷信的說法中,這一切關係到造屋者一生以及子孫的命運。今天農村造房幾乎普遍沿襲著請風水先生的風俗,但其中的封建迷信成分正在消減。
在建房過程中,有幾個環節也有著極強烈的傳統性。
一是開山取石必須由“掌墨師”選擇地點,掌墨師選點至少有兩個標準,要石頭好,堅硬不易風化,又不能傷風水龍脈,怕招來彌天災禍。採石開工還要祭山王老祖;
二是安奠基腳石時遇蛇不能打,蛇被認為是最為吉祥的徵兆;
三是砌牆封喜,砌牆動工時主人要發給匠人們紅色紙封好的錢包;
四是“上樑掛紅”。上樑被認為是最險要的一道工序,因此,風水先生親自督戰,選定黃道吉日,拒絕閒雜人等。給梁木掛紅布(紅綢、紅紙亦可),“紅”的兩邊寫傳統內容的對聯。將一隻雄雞掐冠出血淋在梁木上。上樑畢,親友鄰居便上前致賀,放鞭炮,撒乾鍋巴於地上,施食野鬼,燒紙錢打發妖邪。同時,主人還要以紅包裝錢送掌墨師。在以上幾道工序中,掌墨師都要朗聲高念一些吉利的祝禱之詞。
人的出生對本人和他(她)的親人們都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喜事。在開江農村,出生禮是最為隆重、複雜的禮節之一。
①.送紅蛋(報喜)
新生嬰兒一旦降生,婆家人就要迅速將好訊息告訴娘家人。把嬰兒降生的訊息送往嬰兒外祖母家的“使者”多半是小叔一類人物。報喜的信物象徵意味很濃,是經過特別染紅了蛋殼的雞蛋,象徵洪福之誕。
②.送飯
當娘家人接到紅蛋之後,就立即準備好送往女婿家的禮品。通常必送的禮品分兩大類,一是食品,二是外孫的衣帽鞋襪。這種風俗已很古老了,叫“送飯”。這是一種寓意深遠的習俗,意謂給嬰兒送去了衣祿。所以,送飯的習俗既有實際意義,更有象徵意義。
③.三朝酒
嬰兒降生第三天時要舉辦慶祝酒會。屆時,除了家族成員、娘舅家的親人外,還要邀請遠房表親、鄰里朋友。
出席三朝酒會的多半是女人。據說青年男人參加了三朝酒,臉上會長滿絡腮鬍子,當然這是傳說,沒有科學依據的。
④.滿月酒
這是在嬰兒滿月之時舉辦的酒會,所以也叫滿月酒。滿月酒的規模一般不太大,主要是家庭成員、家族重要成員及最親近的親朋好友。
與三朝酒不同的是,滿月酒對來賓沒有限制,氣氛也沒有三朝酒鄭重濃烈,顯得輕鬆隨意,娘家人一般不出席。
月母子出月前一般須熬陳艾、菖蒲水洗浴,一方面清熱解毒,另一方面清除身上污穢之氣,寓意母子平安,大吉大利。
滿月酒這天,鄉村不少地方還有產婦背著嬰兒出門繞一圈的習俗。一是將心神(霉氣)走脫,二是帶回好運。所以繞這一圈時最好能揀拾些柴禾回家(“柴”與“財”諧音)。
⑤.百日酒
與滿月酒慶祝母子滿月不同的是,百日酒完全是為祝賀嬰兒一百天,目的很單純。經過三個月的哺育,嬰兒已有模有樣,而且有表情,逗人愛了。作為生禮中的最後一道儀式,百日酒是向親朋展示長成模樣的嬰兒,同時也是盼望嬰兒順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