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成都大學始建於1978年,此後三易校址,始黌門街,歷花圃路、荷花池,1999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斥資數億,置地千餘畝建設具有現代氣派的成都大學新校區。2002年7月,學校整體遷至自然風光優美、人文底蘊豐厚的成都十陵歷史文化風景區。校園環境優美,氣度恢宏,動靜結合,2004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評為“園林式單位”。 2006年3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成都教育學院、成都幼兒師範學校、成都衛生學校整建制併入成都大學,同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決定毗鄰十陵校區再征地1400餘畝,進一步拓展學校的辦學空間。目前,成都大學現有占地面積 92.7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5萬餘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6.9億元,教學儀器設備8455萬元,館藏圖書130萬冊。學校現有教職工1600餘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0%以上,具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300餘名,學校還聘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 80 餘人擔任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學校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校外軟體實訓基地3個,校內建有基礎實驗室和實習工廠9個、專業實驗室11個、研究型實驗室1個、研究所7個;四川省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心、四川省幼兒教育師資培訓中心、成都市數字動畫原創中心、成都市動漫人才培訓基地、成都市旅遊人才培訓基地,以及成都市教育系統幹部培訓中心、成都市中國小教師培訓中心、成都市中國小教師資格認證中心、成都市幼兒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均設在成都大學。學校在國內公開發行的刊物有 《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社會科學版、教育科學版)、 《文科愛好者》及 《理科愛好者》。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獲得國家、省、市級科研成果獎57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1項。學校注重套用型人才培養,已先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數萬名本專科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其中不乏 博士生導師、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家、黨政高級管理人員、中國小及幼稚園的教育專家以及醫療衛生戰線的傑出人才。
面向未來,成都大學將以培養高素質套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堅持“以學生為本”,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構建和諧校園,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學科與專業設定和成都經濟社會發展銜接最緊密;畢業生就業率最高;培養的人才在成都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發揮最好”的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城市型綜合大學。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截至2014年3月,學校設有工業製造學院、城鄉建設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生物產業學院、政治學院(法學系)、旅遊文化產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美術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醫護學院、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學院16個二級學院。建有成都大學附屬醫院。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6月,學校共有教職工2587人,其中附屬醫院642人,川抗所239人。學校專任教師1064人,正高級職稱人員167人、副高級職稱人員381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數量的51.50%;具有博士學位人員213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342人,碩士和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52.16%。學校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計畫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中科院引進海外傑出人才“百人計畫”擇優支持人選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8人、四川省教學名師3人、四川省“千人計畫”引進人才1人、省級突出貢獻專家1人。有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97人。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3月,學校本科專業,涵蓋工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理學、醫學、農學等10大學科門類。有四川省重點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下涵二級學科6個;另有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
四川省重點學科: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藥學
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二級學科):生物化工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農業推廣碩士、藝術碩士
校級重點建設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外科學、設計學
校級重點扶持學科:學前教育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岩土工程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2009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獲批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0年,“動畫”專業獲批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3年“成都學院-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藝術學實踐教育基地”獲批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立項建設;“土木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教師職業道德”入選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2008年以來,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國家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8項。2012年,“成都學院(成都大學)—成都成量工具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截至2014年3月,學校擁有國小教育、學前教育、食品科學與工程、動畫、軟體工程、生物工程等、旅遊管理省級特色專業8個、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市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省級精品課程13門;省級卓越工程師培養項目4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法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廣播電視編導等省級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1個。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成才第一”的學生工作理念,努力構建系統育人機制。近三年,應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93.63%,並連續5次獲評“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省級精品課程:學生領導力、音樂基礎與作品欣賞、國學經典導論、生理學、動畫創作、畜產品加工學、出納實務、英語視聽說、學前教育學科學研究方法、國小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包裝設計、計算機網路(雙語)、民事訴訟法學。
走進校園
省級教學團隊:生物工程教學團隊、食品科學與工程教學團隊、計算機套用教學團隊、旅遊管理省級教學團隊。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旅遊文化產業學院的創意型旅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成都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市屬高校高素質、套用型軟體外包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前教育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數字動畫實驗教學中心、生物醫藥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習實訓示範中心:電子信息工程套用型人才培養實習實訓示範中心。
教學成果
2010年至2014年3月,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各項學科競賽中屢創佳績,獲得全國和省級學科競賽獎勵400餘項。
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平均超過92%,62%的應屆畢業生在成都就業創業。2008年至2013年,學校連續獲得“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6月,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紐西蘭、泰國等20多個國家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的40餘所院校開展長期合作。2010年,與美國新罕布夏大學共建孔子學院,積極推廣漢語教育和中華文化,成為省內第二所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的高校,並於2013年成功獲批設立兩所孔子課堂。學校與紐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開展了學歷教育、師生交流互訪等全面合作,與泰王國皇家吉拉達學校合作設立“詩琳通泰國語言文化課堂”等,為師生拓展國際化視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時學校促成了成都市與泰國清邁省、紐西蘭漢密爾頓市建立國際友城關係。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 屠火明黨委副書記、校長: 周激流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張其佐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雷兵
副校長: 梁昱慶
副校長: 蘇蓉
副校長: 趙剛
正校級調研員: 周小山
正校級調研員: 劉銘欽
副校級調研員: 黎星成
副校級調研員: 古天明
副校級調研員: 張加蓉
副校級調研員: 李瑩
學術科研
建設成果2010年至2014年6月,該校共承擔了國家級科研項目23項,省部級項目125項,橫向項目524項,直接服務於成都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科研和技術轉化項目408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20項,出版專著與教材204部。國家基金項目立項數逐年增加,截至2014年6月,在研國家自科基金項目9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項;2013年學校發表研究論文978篇,其中,SCI 19篇,EI 31篇,CSSCI(含擴展)82篇,核心期刊203篇,一般期刊643篇,高水平論文占34.25%;出版專著及教材35部。科研經費快速增長,近五年科研經費累計達1.5891億元,年均科研經費達到3178.21萬元。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6月,學校建有隸屬於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的“新抗生素菌種保藏管理中心”1個、原國家計委批准設立的“國家新抗生素工業性實驗基地”1個、科技部批准設立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生物醫藥類)”1個。擁有“抗生素研究與再評價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肉類加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新抗生素創製及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基地”、“四川動漫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科技平台6個;擁有“模式識別與智慧型信息處理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四川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等四川省教育廳高校重點實驗室及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9個。省部級科研平台(含省高校科技平台):模式識別與智慧型信息處理實驗室、肉類食品加工技術研究與套用實驗室、成都流域飲用水源地保護研究實驗室、四川景觀與遊憩研究中心、四川休閒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四川學前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四川動漫發展研究中心、藥食同源植物資源開發四川省搞笑中南光電實驗室、生物醫藥四川省高校試驗示範中心、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油糧加工專業分中心、食品加工技術研究與套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肉類加工技術研究與套用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食品加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廳局級科研平台: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四川省中醫藥實驗室(二級)、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肉類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功能性食品行業中心、成都市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體育局健身氣功科研基地等共建平台或中心:四川省科技廳兔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科技廳生豬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兔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會展經濟發展研究院等。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據2014年4月學校圖書館官網顯示,成都學院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達175萬冊(近三年年均新增9萬餘冊),訂購中外文期刊3051種,報紙90餘種,並新進了重慶智舍外刊服務系統,通過文獻傳遞彌補了館藏外文資源的不足;在注重紙質文獻資源建設的同時,圖書館還著力推進數位化資源的建設,數字資源已達31TB,擁有電子圖書128.76萬冊,先後購進了中外文資料庫23個,資源類型覆蓋期刊、圖書、學位論文等,並自建了巴蜀名人資源庫等7個特色資料庫。
學術刊物
《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經國家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自然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於1982年,刊期為季刊。獲得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並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編輯委員會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VIP)以及中國生物學文摘等多家知名資料庫及文摘期刊全文收錄。
《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雙月刊),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據“中國知網”發行情況統計報表,2009年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期刊機構用戶總計由2006年的1693個增加到1847個;國家個人讀者發布由21個國家地區增加到34個。2010年7月20日“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第二屆特色欄目評比”中,《學報》開設的“三國文化”欄目由2007年的“優秀欄目”升格評為“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名欄”;同年8月,該欄目又在四川省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首屆欄目評選中被評為“四川省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優秀欄目”。
《教育與教學研究》原名《成都教育學院學報》(1987年創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於2009年2月批准更名為《教育與教學研究》,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在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等當中都有較大影響。2010年被四川省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省級優秀學報。
文化傳統
校徽校徽有機結合了書本、建築、鴿子、警世鐘、地球、人形歡呼等元素,其中以太陽神鳥圖案代表成都,傳達立足成都,服務地方之意。
以屹立式的圖案體現了“自愛、自修、自尊、自強”的校訓,以書本契合“自修”。主體字母是U,是大學英語單詞的首字母。使用“和平鴿”元素,表達了成大人的夢想和希望。
校訓
校訓源自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張瀾先生1942年11月5日的《四勉·一戒》兩書的篇首“自序”中提到的“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
自愛:古往今來有成就並為後世效法的知識分子莫不擁有良好的自我判斷與自我期許,並珍惜自己的良好品質與名聲。在張瀾最尊敬的孟子的言論中,對不自愛的人和事是很鄙夷的:“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所以,張瀾這樣來論述自愛:“即愛己之身不使其為惡所污損,而使之常生長於善也。欲其生長於善,必先求所以養之。” “養”的內涵是指“仁義良心”的培養。自愛者能做到“既不貪不義之生,亦不羨不仁之富”。張瀾認為:想要擁有“仁義良心”,首先要“己立”、“己達”。堅守“仁義良心”的自愛者才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自修:儒家經典給中國歷代士大夫指出的最有價值的人生道路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種立足於卓越的個人修養而擔當家庭、社會、國家賦予自己的責任、使命的奮鬥歷程。張瀾解釋自修的內涵是:“就所學之已知已行者,而加以省察克治之功也。”“師雖教,而不能代其行;友雖益,而不能助其心,所貴乎自修者,為仁由己,克念作聖,其機在我,非由人也。”他還進一步指出:“人能自修,則日進於聖賢;不能自修,則日流於非僻,此理之必然也。”
自尊:張瀾平生最佩服孔子倡導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偉大情操,更是將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自己終身的座右銘。所以他結合當時的官員與知識分子隊伍嚴重的良莠不齊這樣論述自尊:“無廉恥,無氣節,卑鄙齷齪,蠅營狗苟之人,固沒有自尊心,即使讀書頗能勤學,為人亦知自好,而僅志在溫飽,以達富貴為目的,亦是沒有自尊心。自尊是不安於凡陋,而以遠大自期,即孟子所謂‘尚志’,高尚其志,不肯同乎流俗,就是自尊。”“能不以富貴而盪其志,不以貧賤而變其節,不以威武而挫其志,即是自尊。”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高貴最值得傳承的精神氣質。
自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是要求知識分子“自強不息”,它最具有影響力的表述是在《易經》里論述乾卦時,孔子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張瀾對自強內涵的解釋是:“自強之要,在於為善,故必本於學,自強之功,在能不息,故必堅其志。”此外他還論述了自強的重要性:“蓋人能自強,大之足以為聖賢,為豪傑,耀古今而蓋天下,小之亦足以為一鄉一國之有德有為之人。”這正是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城鄉建設學院
城鄉建設學院是學校較早設立的具有較高辦學水平與科研能力的工科學院之一。城鄉建設學院現有教職工 26 名,其中教授 2 名,副 教授 6 名,講師和工程師 10 名,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2 名, 碩士學位的教師 11 名,一級註冊結構 工程師 4 名,二級註冊 建築師 2 名。城鄉建設學院開設有土木工程(本科)、工程管理(本科)、環境工程(本科)、工程造價(專科)、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專科)專業。各專業均設有多個專業方向,以適應學生就業需求。經過該學院全體師生多年的辛勤耕耘,城鄉建設學院現已成為教學環境良好,實驗實習條件完備,具有相當實力的工科學院。 20 多年來,不但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合格本專科人才,還造就了一支專業素質高的師資隊伍。城鄉建設學院教師教學科研水平高,承擔了大量建築工程方面的橫向課題,成果顯著。該學院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近幾年,城鄉建設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 90% 左右,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經過20來多年的發展,學院已發展成為教學環境良好,實驗實習條件完備,有一定實力的工科學院。學院擁有結構、 土力學、 環境工程、建材和測量等工程實驗室和建築CAD實驗 室。可承擔建築工程、環境工程等學科的各類教學與科學研究任務。城鄉建設學院教師具有較高的科研素質。近年發表 論文16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率38%,EI和ISTP收錄率14%,承擔過國家級的教學科研課題。在研究開發工作中特別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在環境治理與開發、現代力學設計理論、建築結構設計、室內裝飾工程、建築工程項目管理等學科方面不但具有相當高的理論研究水平,更具有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突出能力,注重套用技術和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城鄉建設學院教師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完成了大量建築設計、結構計算、裝飾工程、工程造價、科技諮詢等方面的專業工作。例如,由城建院教師參與的多個大型工程項目,社會影響較大,為成都市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分別獲得了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在學生科研和科技創作指導方面也是碩果纍纍。近年參加大學生建築裝飾設計創新大賽,取得優異的成績,獲省三等獎2個,獲市二等獎1個。
信息技術學院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是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 軟體工程(本)、 網路工程(本)、 信息與計算科學(本)、 軟體技術(專科)、 計算機套用技術(專科)、 計算機信息管理(專科,文理兼收)七個專業組成,是校級重點理工科院系之一。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現有教師49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13人、講師 22人,其中 博士 3 人、 碩士 31 人。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專心教學、科研及軟體、網路技術開發和套用數學研究。該院建有軟體實驗室、 網路實驗室、 硬體與計算機組成原理室、UNIX實驗室、計算機基礎實驗室、 數據倉庫和數學建模實驗室等。計算機設備 500 余台。建院以來,各專業已為成都市輸送合格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和中國小計算機基礎(或數學)教師和管理幹部4000 餘人,並為其它本科院校輸送本科學生 300 多人、進一步深造的碩士生、博士生 15 餘人,他們中有的已成為高層管理幹部、 企業家、 高校的博士 導師、教授等。近年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計算機套用工程技術研究所與省內多家科研院所開展多項科研項目及新產品研製和開發合作,並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多途徑辦學,產學結合,培養創新人才奠定了基礎。
電子工程學院
成都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創建於 1978年,是成都大學重點工科學院之一,設有自動化專業(本科)、自動化技術專業 (專科)和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本科和專科)。其中自動化技術專業已完成教育部批准的第四批“產”、“學 ”結合教改試點。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有優良的基礎和專業實踐教學硬軟設施,這些設施為完成各門課程實驗、 電工與 電子實習、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提供了硬體保障。其中,電子技術基礎實驗室是一個有特色的省級優秀實驗室,它能完成電路與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微機原理自動控制原理、信號與系統等課程實驗及課程設計。除此之外,已經建成的傳動控制實驗室、過程控制室、通信原理和系統實驗室、以及正在建設的移動通信研究性實驗室和先進控制技術研究室也具有相當水準。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有一支專業基礎知識紮實、教學經驗豐富、年齡結構合理、團結務實的師資隊伍(其中教授、副教授19人(含兼職)、博士後1人、博士3人、碩士18人)。近年來,在 《信息與控制》、 《電氣自動化》、 《電信技術》、 《工具機電器》、 《自化儀器與儀表》及 《兵工自動化》等雜誌上發表了相當數量的有質量的論文。先後完成省級科研課題三項。由成都大學教師自主研發的、先進的電氣傳動控制實驗裝置和過程控制裝置組成的自動控制專業實室達到了省內先進水平(西南交通大學和成都紡織學院均購買了該設備用於本專科實踐教學)。和電子科技大學共同研發的大 功率電氣傳動實驗裝置巳用於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實踐教學中。由成都大學教師指導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完成的 單片機編程器研發等課題獲中國第七屆大學“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獲得三等獎以及省一、二等獎各一項,在自動控制工程套用上完成了府南河電動遊船充電機、微型計算機脂砂輪硬化爐溫度控制系統以及生活垃圾焚燒爐自控系統等在社會上有影響的科研項目。在通信工程套用上與中國鐵通合作承擔了多個簡訊套用性課題的研發。
生物產業學院
生物產業學院伴隨著成都大學的發展,由創辦之初的師範部化學專業,先後經歷了化學系、食品工程系、輕化工系、生物工程系的發展歷程,2006年學校辦學資源整體整合後,原生物工程系撤系建院,更名為生物產業學院。建校二十八年來,學院先後為社會輸送了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屆畢業生近2500人。生物產業學院目前擁有生物工程(本科)、 製藥工程(本科)、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 藥學(本科)、 生物技術及套用、商檢技術等六個統招專業和藥品經營與管理、藥品行銷和生物工程(專升本)等三個成教專業。在校學生近1200人。學院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整體素質較高。現有專任教師23名(其中高級職稱13人)。在教師隊伍中實施“博士化工程”,已獲得博士學位4人(其中一人為留學歸國人員),碩士學位5人(其中4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並聘請了多名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專家為榮譽或客座教授。
生物產業學院教學科研設施齊全。除擁有 化學、 藥劑學、藥品質量檢測、基礎生物學、 生物化學、 細胞生物學、 遺傳學、 微生物學、食品加工、發酵工程、生物信息學和大型分析儀器等十餘個教學型實驗室外,還擁有多個研究機構。並與校外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了聯合實驗室,聯合招收藥學、生物工程等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機構包括成都市肉類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中醫藥局認證的 中藥化學實驗室,四川省教育廳高校重點實驗室-成大藥用微生物資源實驗室、成都市為天食品研究所,成都大學 分子進化工程聯合實驗室,成都大學食品研究與開發實驗室等。
多年來,生物產業學院堅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寬平台,厚基礎;重套用,高就業”的辦學特點。同時,學院與眾多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廣泛聯繫和長期合作關係,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和就業拓寬了渠道。近年來,生物產業學院在教學和科研中成績顯著,近幾年完成國家、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20餘項,在研重大項15項,發表研究論文170餘篇,SCI、EI、ISTP等收錄率15%,獲得各級政府獎12項,授權發明專利8項,開發產品30餘個(項)。學院與 美國、 日本、 俄羅斯等多國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學術關係。
經濟政法學院
成都大學經濟政法學院緊緊圍繞經濟與法律兩大學科體系辦學,具有一支精幹、高效的教師隊伍,在任課教師中,擁有教授2名、副教授8名、講師8名,其中 博士、 碩士共14名。學院目前開設有法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普通本科專業和法律事務普通專科專業,另有 法學、和 行銷策劃兩個成人教育本、專科專業,現有各類在校學生達600餘人。
學院注重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與變化進行學科建設,逐步形成特色學科,將經濟與法律專業融合,強化經濟和法律知識的相互滲透和交叉,將學生培養成複合型人才。
法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和敏銳的法律意識,熟練掌握各部門法的基本知識,並具有較強的處理法律實務的能力。在專業培養過程中,強調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建立模擬法庭和 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成都大學工作站以及與18家律師事務所組成的法律援助顧問團,為學生們施展才華、提高能力提供了多種途徑。該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在律師事務所、政法機關、諮詢公司、企業從事法律工作。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具有較高經濟理論水平和實務知識、能從事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方面的實際工作的專門人才。學院與多家公司合作,建立了企業管理、市場行銷和國際貿易業務的實習基地,形成了“複合型、創新型、實戰型”辦學特色。該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面向會計事務所、 銀行、 外貿公司、 證劵公司、 期貨公司、三資企業以及政府涉外經濟部門。
學院教師承擔了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並主持多項市級和校級研究課題,出版了多部專著,發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獲省級教學、科研優秀成果獎3項,市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0多項。教師在科研工作中,既追蹤經濟學與法學理論的前沿,又貼近經濟管理和法律實務,在理論研究方面,側重於 經濟學、 金融學、 國際貿易學與 物權法、 公司法、智慧財產權法領域,在實務操作方面,教師在公司商務法律實務、建築和房地產法律實務、涉外經貿法律實務以及貿易管理、公司投融資實務等領域有較高造詣。教師擔任了多個公司的法律顧問,代理了大量案件的訴訟業務,為一些公司進行了資產重組方案設計,在直接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地方經濟建設方面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交通指南
成都大學位於成都市外東十陵鎮成洛路上,距三環路一公里,處於三環路、成渝高速、成南高速、繞城高速之間,交通方便,97路公車由桂溪公交站直達學校。成都市內各車站、機場可乘以下線路車輛到達學校:火車北站:2路、65路、80路到雙橋子換乘97路;
火車南站:111路到桂溪公交站乘97路;
昭覺寺車站:城鄉區間8路直達;
茶店子客運站:4路到雙橋子換乘97路;
金沙客運站:78路、81路、47路、5路到雙橋子換乘97路;
五桂橋車站:219路直達;
十陵客運站:城鄉8路直達;也可坐 計程車(距成大3公里);
石羊客運站:12路萬年場換乘97路;
新南門客運站:49路到牛市口換乘97路;
北門汽車站:80路到萬年場換乘97路;
雙流機場:乘機場客運到火車南站換111路到桂溪公交站換乘97路。
高校任務(一)
該任務主要用於盤點全國各大高校。高校是高等學校的簡稱,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