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寺院主體建築]

大雄寶殿[寺院主體建築]
大雄寶殿[寺院主體建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大雄釋義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里,一般供奉釋迦牟尼,而釋迦牟尼的德號叫“大雄”,所以叫大雄 寶殿。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為佛的德號,為什麼叫大雄?是因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其一,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其二,陰魔,又雲五眾魔,新譯雲蘊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其三,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其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譯雲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類從而稱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寶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薩或護法像。

大雄,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細深悲稱大雄,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攝伏群魔;寶者,乃三寶也,皆歸此殿傳持正法,我佛威力,雄鎮大千也。

相關傳說

相傳有四個人碰在一起正說大話,而如來佛經過時聽到。一個叫腰別樹的說“天熱我不怕,三伏天熱很了我拔一棵樹別在腰裡,就可以乘涼了”;捶打井說“渴了不要緊,我一拳打下去,把地下打個井就能飲水解渴了”;路扯直說“走路彎遠了不怕,兩隻手可以扯住兩頭,把路扯直就可以抄近路走了”;扒山轉說“走路不需要把它扯直,能把山扒轉一圈”。

他們個自正吹大勁時,如來佛變成一老者說“你們這么大的勁,能抬起一老頭才算你們行。”這四大勁不服。等老翁坐好後,四大勁就來抬,老翁坐在那裡動也不動,他們使了很大的勁也抬不起。並給他們個個壓的彎腰搭背、眼泛白珠。從古到今,如來佛就把他們壓在大雄寶座台下面,供遊覽旅客朝拜。

實用信息

開放時間

7:30-17:00

門票信息

免費

最佳季節

四季皆可

建議遊玩

1小時

交通信息

1、鄭州汽車客運中心站,每天6:30-11:40之間,有發往少林寺的班車,發車間隔:約半小時一班。全程2小時。
2、從洛陽長途客運站乘去登封或許昌的客車(流水發車),1.5小時即到少林寺道口,下車後即可購票進入景區。全程約2小時。
3、在登封汽車西站乘坐客運8路車(登封-少林寺)可到少林寺。全程約30分鐘。

文字記載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白雪遺音·玉蜻蜓·訪庵》:“步進大雄寳殿上,解元信手拜如來。”《痛史》第二十回:“此時金奎已把‘攘夷會’的大堂,改做了‘大雄寳殿’,供著如來三寳佛。”艾蕪《榮歸》:“大雄寶殿前面空地上,散綴著羅漢松、馬尾松以及扁柏。”

塑像特點

大雄寶殿的像設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兩側的十八羅漢,三是正中佛壇背後的三大士或海島觀音像。各地佛寺因地因事制宜,並不完全相同。

主尊佛像

釋迦佛像

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塑像 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塑像

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造型姿勢:

第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生中,為了眾生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些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為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相。

第二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這是“說法相”,表示佛說法的姿勢。

另外有一種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為“栴檀佛像”,傳說是佛在世時印度優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手下垂名為“與願印”,表示能滿眾生願;上伸名為“施無畏印”,表示能除眾生苦。後來仿照此形像製作的也叫作“栴檀佛像”。

第三種是臥像。釋迦牟尼向右側平臥,這是他進入涅盤的姿勢。釋迦牟尼臨終前囑咐在身邊的弟子勤修我法,因此臥像四周大多塑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一般大雄寶殿還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塑像,一年老(釋尊之左),一中年(釋尊之右),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葉尊者”(即摩訶迦葉,叶音攝,禪宗一祖),中年的叫“阿難尊者”(禪宗二祖)。佛涅槃以後,迦葉尊者繼領徒眾,後世稱之為二祖。大殿中的這組造像,一般稱為“一佛兩弟子”。

三世佛像

釋迦摩尼(中) 摩訶迦葉(左) 阿難(右) 釋迦摩尼(中) 摩訶迦葉(左) 阿難(右)

有的大雄寶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是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表示甘露,右手持藥丸;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雙手疊置足上,掌中有一蓮台,表示接引眾生的意思。這三尊佛合起來叫“橫三世佛”。

三世佛旁邊各有二位菩薩立像和坐像,在釋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在藥師佛旁的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在阿彌陀佛旁的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六位菩薩各是這三位佛的上首弟子(見《華嚴經》、《藥師本願經》、《觀無量壽佛經》)。

豎三世佛,是以人生的前世今生後世來命名的。正中是現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東邊是過去的燃燈佛;西邊是未來的彌勒佛。不過,大殿常見的是“橫三世佛”,“豎三世佛”罕有設定。

十八羅漢像

大殿兩側多供奉有十八羅漢像。據說,佛涅盤以前,囑咐了十六位大羅漢,讓他們不要涅盤,常住世間為眾生培植福德。這十六位羅漢是:一賓度羅跋羅惰闍、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厘惰闍、四蘇頻陀、五諾矩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闍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羅怙羅、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見《法住記》和《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五代以後,或加上《法註記》的作者難提密多羅和《因果識見頌》的作者摩拿羅多,成為十八羅漢。或者錯將第一尊賓度羅跋惰闍分為二人,加上難提密多羅(慶友)而作為十八羅漢。(以上據周叔迦考證)

三大士像

在正殿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海島觀音像  有些寺院於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觀音右手據楊柳,左手托淨瓶。海島四周依據《法華經·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和龍女(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像作為脅侍。

三寶殿

“三寶殿”源自佛教。“三寶”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寶殿”即是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個主要活動場所。“佛”是佛教信徒“大眾登場藏(chǎn)事的地方,如“大雄寶殿”;“法”是佛家珍藏經典之所,如“藏經樓”;“僧”是指僧侶“燕息”(睡覺)的禪房,也稱僧寮。

佛教指佛、 法、僧為三寶。以佛講法,僧保守之,此三者有互相聯繫的神聖關係。通俗些說,佛指大知大覺之人;法即是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教義之人。三寶所在之殿當然就是三寶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場做法事的地點“大雄寶殿”;佛家珍藏經書、經典之所“藏經樓”;還有僧人“燕息(即和尚等出家人睡覺之意)”的“寧靜禪房”。這三處地方,是清靜高潔的佛教重地,不可隨意亂闖,這是中國這個具有濃重佛教傳統國家的習俗。

照禮教說,發生了什麼事才應去三寶殿呢?初一、十五拜佛頌經當然要去;新年、節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戰爭、災荒、婚喪、生日、病痛,常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儀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請僧人出廟,也必然要去;軀體康復、考試中舉、生兒育女因許願還願也要去寶殿,可見,無事的話,誰會去“三寶殿”騷擾呢。

著名廟宇

五台山

五台山的大雄寶殿氣勢宏偉! 五台山的大雄寶殿氣勢宏偉!

大雄寶殿是前院的主體建築,也是菩薩頂的主要殿堂,是院內的喇嘛進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殿面寬13米,三開間,進深12.3米。單檐歇山頂,四出廊,前置重檐抱廈,黃琉璃瓦蓋頂。檐下柱頭上掛一桃形小匾,上刻“唵”字,是藏傳佛教喇嘛教徒祈禱往生極樂世界時所唱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中的第一個字。這是喇嘛廟的特徵之一。殿門口有一副對聯為:“靈鷲鷲靈靈鷲靈,真容容真真容真”。

該對聯只要讀對了,意思不講自明。但卻不太好讀,大家不妨讀讀看。殿內塑像和設定西藏氛圍十分濃烈。梁架上懸掛著的“心印毗曇”牌匾,是乾隆皇帝手寫真跡。

佛壇中間塑有橫三世佛。中為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釋迦牟尼前面左右分列著迦葉、阿難兩為大弟子。前面供著格魯巴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在宗喀巴的左右兩側也有兩尊小塑像,一說左為一世達賴根敦朱巴,右為一世班禪格雷貝桑;另一說左為克主傑·格雷貝桑,右為賈曹傑·達瑪仁欽。

大雄寶殿與天王殿之間蒼松入雲,古碑如林,身臨其境,仿佛時間又回到了從前,讓人們了解什麼叫深山古剎,什麼叫清淨幽雅。三通高大的石牌分別是:通高4.6米,於1667年(康熙十六年)立的御製菩薩頂牌;通高5米,於1749年(乾隆十四年)立的御製菩薩頂碑;通高4.7米,於嘉慶朝台時所立的清涼山記載。

殿前兩棵古松,粗可雙人合抱,枝椏橫出,樹冠蓊鬱,主枝亦可為棟樑。據專家談,這兩株古松的樹齡當在千年以上,已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金山寺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又稱佛寶殿、正殿、大殿,是全寺主體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之處。此殿屢建屢毀,唐代中葉毀於兵災;南宋時遭受火災;宋真宗時又毀於火災;宋徽宗時廢於兵災;明正統間毀於火災;清鹹豐太平天國間殿隨寺毀,10餘年未能修復,直至清光緒年間,僧隱儒募金4600餘兩,重建大殿,1948年4月5日,寺內大火燒毀梵宇300餘間,大殿同付一炬,斷牆敗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重加整飾,闢為通廊及廣場,大殿舊址一度改為溜冰場。文革間寺院再遭毀壞僧眾被迫離開,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金山於1982年開放,修建工作得以開展,1984年成立重建大雄寶殿籌委會,1985年10月,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為大雄寶殿奠基,1986年4月開工,1987年10月大殿上樑,1988年底大殿外貌基本建成,殿內裝飾油漆及三尊大佛十八羅漢、海島觀音等正式塑造,1990年10月舉行落成典禮。

此次修建耗資360餘萬元,殿高25米,深廣24.6米見方,較舊大殿增高約2-3米並向後約8米,使殿前丹墀較為開闊,氣象恢宏,亦便於瞻仰,殿中三尊大佛每尊高一丈六尺,十八羅漢每座高九尺,大佛蓮花座前並有二十四諸天雕像,大殿四周斗拱內安放五十六尊羅漢,約1米高,二張古色古香裝金供桌分別供放在大佛和海島前,台灣製造的千佛燈安放在供桌兩旁,大鐘由香港旭林法師發心鑄造,磬、魚、鼓等法器做工精細,式樣別致。殿內高大的抱柱對分別由趙朴初、許圖南、黃後庵題寫“大江浪,應梵鍾,諸天聽法蒼茫際,千里雲,開寶殿,萬佛垂光紫翠間;菩薩現金身,寶殿莊嚴觀自在,梵主說妙法,諸天激盪海潮音;寶殿此重修,梵宇宏開諸方禮讚,金容今再現,佛光普照萬福來朝”。此殿由住持僧慈舟發起重建,為金山歷代所建大殿最高最大之寶殿。大殿書額趙朴初,重建大雄寶殿碑記夢初書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